如何帮助小学生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展开全部
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个人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数学、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之一。回顾、反思日常的课堂教学,我们有时忽视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学生学习的经验主要被解题经验所替代,学生数学活动经验单一和不足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探寻根源,可能有如下原因:
一是知识与技能的双重挤压。长期以来,以“双基”教学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理念深深扎根在教师心中。在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下,教学评价检测的都是显性的知识点,新的“双基”没法考或很少考,因此教师一般不关心什么是基本活动经验,怎样去实活动经验的教学。例如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往往是学生看着教师(或课件)演示剪拼圆,而忽略了让学生思考如何才能将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忽略了得出结论后,通过大量的巩固、变式及提高练习,提高解题技能。
二是教师专业素养的缺失。教师对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认识不足,理解不透,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真正将其作为数学教学关注的目标,因此学生的“伪经历”、“被经历”现象时有存在,浮华的形式主义做法屡见不鲜。学生模仿了“经历”的“形”,而未真正领略其“神”,没有真正的经历,自然无从积累有价值酌活动经验。
杜威认为,“一盎司经验胜过一吨理论”。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是基于“动态的数学观”,把数学看成是人类的一种活动,是一种充满情感、富有思考的经历体验和探索活动。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可以这样理解:指在数学教学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实际的操作、考察和思考,形成和积累的过程知识。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有三个要素:第一,是数学的。所从事的活动要有明确的数学目标。第二,是经验的。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经验”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二是经历所以,经验是一种感性认识,包含双重意义,一是经验的事物,二是经验的过程。第三,是活动的。主要指对数学材料的具体操作和探究活动。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有两个层面,从静态上看,它是一种从属于学生自己的“主观性知识”,是学生经过数学学习后对整个数学活动过程产生的认识,包括体验、感悟、经验等,虽然这只是学习个体主观上粗浅的、感性的认识,或者是不那么严格的隐性认识,但这种经验是有意义和价值的。从动态上看,它是过程,是经历。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更关注过程的教学,“经历过程”不仅仅是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知识的呈现方式,而且更是指探究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抽象的过程、预测的过程、推理的过程、反思的过程等等,从而积累观察、操作、猜想、归纳、推广等活动经验。
如何开展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真正的经历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成为当前数学教学中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数学学习中的很多经验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亲身经历,所以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一、引导学生经历自主、多样化的体验过程,积累探究性经验
积累探究经验不是通过简单的活动和思考就可以完成,它更强调的是一种真实的情境,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和体验。因此,教师应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组织适度开放的探究性活动,启发学生拓宽思路,多方位、多角度地获取多样化的信息,积累丰富的探究经验。
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每桌学生准备两个信封,一个信封里装有4个不同的三角形(有等腰和不等腰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另一个信封里装有2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锐角、直角或钝角三角形)。然后围绕“利用信封中的这些材料剪拼、加工成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的要求,自由操作,自主探究,开放的环节赢得了丰富的课堂回报——有的学生把三角形沿着两边的中点剪开,然后再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先找到三角形两边的中点,然后沿两个中点分别作底边的垂线,再沿垂线剪下两个小的直角三角形,然后补在上面的三角形上成了一个长方形;有的把两个相同
的锐角、直角或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从这个单元的教材编排体系来看,这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就是巩固将一个图形割补转化成另一个图形的方法,“启下”就是下一节课将要学习用两个图形拼成一个学过的图形的方法,从学生的思维角度来看,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丰富的材料使得学生的探究更具价值,学生经历了如何割、拼图形进行图形转化的活动经验,积累了从特殊情况出发获得一般性结论的探究经验。
探究经验的获得是一个不断猜想、验证和思辨的过程。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开放性的探究情境,引领学生在广阔的数学背景下自由驰骋,学生所积、累的探究经验将更科学、更丰富。
二、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对接生活的过程,把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经验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数学的原始、初步的经验。对于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时需要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背景,让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有效对接”,使得日常生活经验“数学化”。因此,我们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教学知识的生活内涵,将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亲身经历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使学生充分积累“数学化”的活动经验。
学生学习《年、月、日》时,掌握年、月、日的时长不像“分、秒”那样可以现场体验。教师在教学时注意提取学生的生活经验,请学生用生活中经历的一些事情,描述一下一年、一月、一日有多长。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今年春节到明年春节是一年。”“今年5月7日是我的生日,再到明年的5月7日,我长大了一岁,也就是又过了一年。”“我爸爸这个月发工资到下个月再领工资的时间就是一个月。”“今天这时到明天这时就是一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年、月、日的经验构成了其进一步学习新知的数学现实,
数学教学要基于学生的生活现实,把这些生活经验进行“数学化”处理,促进学生进行数学思考,以生成新的数学活动经验。生活经验用于帮助经历、体验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简单明了,而且生动形象,有利于学生的经验从一个水平上升到更高水平,实现经验的改造或重组。
三、引导学生经历操作与思考的过程,积累有效操作的活动经验
“智慧自动作发端”,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动手操作能把抽象的知识变成看得见、诽得清的现象,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使操作、思维、语言有机结合,获得的体验才会深刻、牢固,从而积累有效的操作经验。
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师课前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然后引导学生展开如下研究活动——
师:在你们的桌上有一个长方形纸板,你们知道它的面积吗?怎样才能知道呢?
生:可以摆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师:在摆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看看能发现什么?
(学生操作。)
生:我们的摆法是,每行4个,可以摆3行,4乘3是12。那么这个长方形的长是4分米,宽是3分米,面积是12平方分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长是4分米,宽是3分米的?
生:每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分米,横着摆了4个,所以长是4分米……
然后,教师发给每个小组4个同学大小不同的长方形,用摆正方形的方法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并要求学生将数据记录在表中,看看有什么发现。
长(分米)
宽(分米)
面积(平方分米)
(学生操作。)
生1:我沿着长摆了5个正方形,沿着宽摆了3个正方形,所以长是5分米,宽是3分米,面积是15平方分米。
生2:我的摆法很快,只用了7个正方形,我沿着长摆5个,沿着宽再摆2个就行了,也能看出一共摆5乘3等于15个。面积兢是15平方分米。(师生评价)
生3:我这个长方形,长是3分米,宽是2分米,面积是6平方分米。
生4:我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可能是用长乘宽,但不太确定。
师:我们通过动手摆,求出了这些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还有同学对面积的计算方法提出了猜想。
学生“摆”长方形面积的过程,不仅丰富了感觉、知觉的经验,而且也为相互之间的思维碰撞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动手操作不仅仅是直观、形象的“手指运动”,更是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操作经验与思考经验、策略性经验的有机融合,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引导学生经历抽象概括的过程,积累抽象概括的经验
抽象概括是形成概念、得出规律的关键手段,也是建立数学模型最为重要的思维方法。学生学习数学,需要充分地经历观察、思考、比较的过程,获取丰富的感性经验,再从许多数学事实或数学现象中舍去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象出共同的本质属性。
教学“加法交换律”,师生通过一系列教学环节得到了如下算式:28+17= 17+28,4+3=3+4,20+40=40+20,82+0=0+82……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算式中共同的规律。
生:把相加的两个数交换之后,它们的结果相等,
师:交换了什么?在加法中的结果可以说成——和。谁来再说一下?
生: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师:说得真好,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具有这样规律的等式你们还能写吗?能写出多少个?
生:能写,可以写无数个,
师:看来我们这辈子都无法写完,那怎么办?有更好的办法吗?想一想,也可以商量商量。
学生思考后讨论。
生:我用a+b=b+a表示。a表示加数,b也表示加数,位置交换之后结果还是相等。
师:如此好的办法,真不简单!掌声送给你。
……
许多数学问题在貌似不同的数学情景背后,往往具有相同的思维模型。因此,抽象概括可以加深学生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形成一般化的认识,积累了具体问题抽象化、形式化的经验。
五、引导学生经历反思推广的过程,积累情感、思想性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是属于学生自己的,带有明显的个性特征,就学习群体而言,数学活动经验又具有多样性,因此,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需要学生的自我反思,也需要与同伴展开积极的交流。
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在总结环节教师引导: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研究的,中间你有没有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学生纷纷发言:我一开始是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面积,但太繁了,后来就觉得应该研究更简便的方法;我一眼就看出了从平行四边形中剪下一个三角形,平移到另一边,就转化成长方形,这样通过长方形面积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就方便多了;只要沿着高剪开就能转化为长方形,所以不一定是剪三角形,也可以剪梯形;我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彤后,误以为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两条边,后来在同桌的帮助下发现错了,看来以后学习中还是要细心观察。接着,教师用课件演示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提出问题:下节课我们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你准备怎么研究?
我们的教学目标不能仅限于一节课,应有长远的眼光,立足使学生终身受益。在平时的数学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检查自己的思维活动,反思自己是怎样发现、解决问题的,运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和技能技巧,有什么好的经验……使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这种经历生成的思想经验才是最具价值的同时,越是复杂的数学活动越需要积极的情感意志相伴,这种体验性成分也是学生基本数学活动经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对于良好人格的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数学教学需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从而获得最具数学本质的、最具价值的数学活动经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作了这样一个比喻: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才能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有机体的一个部分,因此,要让学生在亲历中体验,在体验中累积,让经验的“根”长得更深。
一是知识与技能的双重挤压。长期以来,以“双基”教学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理念深深扎根在教师心中。在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下,教学评价检测的都是显性的知识点,新的“双基”没法考或很少考,因此教师一般不关心什么是基本活动经验,怎样去实活动经验的教学。例如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往往是学生看着教师(或课件)演示剪拼圆,而忽略了让学生思考如何才能将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忽略了得出结论后,通过大量的巩固、变式及提高练习,提高解题技能。
二是教师专业素养的缺失。教师对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认识不足,理解不透,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真正将其作为数学教学关注的目标,因此学生的“伪经历”、“被经历”现象时有存在,浮华的形式主义做法屡见不鲜。学生模仿了“经历”的“形”,而未真正领略其“神”,没有真正的经历,自然无从积累有价值酌活动经验。
杜威认为,“一盎司经验胜过一吨理论”。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是基于“动态的数学观”,把数学看成是人类的一种活动,是一种充满情感、富有思考的经历体验和探索活动。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可以这样理解:指在数学教学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实际的操作、考察和思考,形成和积累的过程知识。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有三个要素:第一,是数学的。所从事的活动要有明确的数学目标。第二,是经验的。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经验”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二是经历所以,经验是一种感性认识,包含双重意义,一是经验的事物,二是经验的过程。第三,是活动的。主要指对数学材料的具体操作和探究活动。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有两个层面,从静态上看,它是一种从属于学生自己的“主观性知识”,是学生经过数学学习后对整个数学活动过程产生的认识,包括体验、感悟、经验等,虽然这只是学习个体主观上粗浅的、感性的认识,或者是不那么严格的隐性认识,但这种经验是有意义和价值的。从动态上看,它是过程,是经历。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更关注过程的教学,“经历过程”不仅仅是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知识的呈现方式,而且更是指探究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抽象的过程、预测的过程、推理的过程、反思的过程等等,从而积累观察、操作、猜想、归纳、推广等活动经验。
如何开展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真正的经历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成为当前数学教学中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数学学习中的很多经验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亲身经历,所以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一、引导学生经历自主、多样化的体验过程,积累探究性经验
积累探究经验不是通过简单的活动和思考就可以完成,它更强调的是一种真实的情境,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和体验。因此,教师应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组织适度开放的探究性活动,启发学生拓宽思路,多方位、多角度地获取多样化的信息,积累丰富的探究经验。
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每桌学生准备两个信封,一个信封里装有4个不同的三角形(有等腰和不等腰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另一个信封里装有2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锐角、直角或钝角三角形)。然后围绕“利用信封中的这些材料剪拼、加工成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的要求,自由操作,自主探究,开放的环节赢得了丰富的课堂回报——有的学生把三角形沿着两边的中点剪开,然后再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先找到三角形两边的中点,然后沿两个中点分别作底边的垂线,再沿垂线剪下两个小的直角三角形,然后补在上面的三角形上成了一个长方形;有的把两个相同
的锐角、直角或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从这个单元的教材编排体系来看,这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就是巩固将一个图形割补转化成另一个图形的方法,“启下”就是下一节课将要学习用两个图形拼成一个学过的图形的方法,从学生的思维角度来看,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丰富的材料使得学生的探究更具价值,学生经历了如何割、拼图形进行图形转化的活动经验,积累了从特殊情况出发获得一般性结论的探究经验。
探究经验的获得是一个不断猜想、验证和思辨的过程。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开放性的探究情境,引领学生在广阔的数学背景下自由驰骋,学生所积、累的探究经验将更科学、更丰富。
二、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对接生活的过程,把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经验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数学的原始、初步的经验。对于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时需要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背景,让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有效对接”,使得日常生活经验“数学化”。因此,我们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教学知识的生活内涵,将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亲身经历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使学生充分积累“数学化”的活动经验。
学生学习《年、月、日》时,掌握年、月、日的时长不像“分、秒”那样可以现场体验。教师在教学时注意提取学生的生活经验,请学生用生活中经历的一些事情,描述一下一年、一月、一日有多长。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今年春节到明年春节是一年。”“今年5月7日是我的生日,再到明年的5月7日,我长大了一岁,也就是又过了一年。”“我爸爸这个月发工资到下个月再领工资的时间就是一个月。”“今天这时到明天这时就是一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年、月、日的经验构成了其进一步学习新知的数学现实,
数学教学要基于学生的生活现实,把这些生活经验进行“数学化”处理,促进学生进行数学思考,以生成新的数学活动经验。生活经验用于帮助经历、体验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简单明了,而且生动形象,有利于学生的经验从一个水平上升到更高水平,实现经验的改造或重组。
三、引导学生经历操作与思考的过程,积累有效操作的活动经验
“智慧自动作发端”,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动手操作能把抽象的知识变成看得见、诽得清的现象,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使操作、思维、语言有机结合,获得的体验才会深刻、牢固,从而积累有效的操作经验。
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师课前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然后引导学生展开如下研究活动——
师:在你们的桌上有一个长方形纸板,你们知道它的面积吗?怎样才能知道呢?
生:可以摆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师:在摆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看看能发现什么?
(学生操作。)
生:我们的摆法是,每行4个,可以摆3行,4乘3是12。那么这个长方形的长是4分米,宽是3分米,面积是12平方分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长是4分米,宽是3分米的?
生:每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分米,横着摆了4个,所以长是4分米……
然后,教师发给每个小组4个同学大小不同的长方形,用摆正方形的方法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并要求学生将数据记录在表中,看看有什么发现。
长(分米)
宽(分米)
面积(平方分米)
(学生操作。)
生1:我沿着长摆了5个正方形,沿着宽摆了3个正方形,所以长是5分米,宽是3分米,面积是15平方分米。
生2:我的摆法很快,只用了7个正方形,我沿着长摆5个,沿着宽再摆2个就行了,也能看出一共摆5乘3等于15个。面积兢是15平方分米。(师生评价)
生3:我这个长方形,长是3分米,宽是2分米,面积是6平方分米。
生4:我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可能是用长乘宽,但不太确定。
师:我们通过动手摆,求出了这些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还有同学对面积的计算方法提出了猜想。
学生“摆”长方形面积的过程,不仅丰富了感觉、知觉的经验,而且也为相互之间的思维碰撞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动手操作不仅仅是直观、形象的“手指运动”,更是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操作经验与思考经验、策略性经验的有机融合,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引导学生经历抽象概括的过程,积累抽象概括的经验
抽象概括是形成概念、得出规律的关键手段,也是建立数学模型最为重要的思维方法。学生学习数学,需要充分地经历观察、思考、比较的过程,获取丰富的感性经验,再从许多数学事实或数学现象中舍去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象出共同的本质属性。
教学“加法交换律”,师生通过一系列教学环节得到了如下算式:28+17= 17+28,4+3=3+4,20+40=40+20,82+0=0+82……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算式中共同的规律。
生:把相加的两个数交换之后,它们的结果相等,
师:交换了什么?在加法中的结果可以说成——和。谁来再说一下?
生: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师:说得真好,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具有这样规律的等式你们还能写吗?能写出多少个?
生:能写,可以写无数个,
师:看来我们这辈子都无法写完,那怎么办?有更好的办法吗?想一想,也可以商量商量。
学生思考后讨论。
生:我用a+b=b+a表示。a表示加数,b也表示加数,位置交换之后结果还是相等。
师:如此好的办法,真不简单!掌声送给你。
……
许多数学问题在貌似不同的数学情景背后,往往具有相同的思维模型。因此,抽象概括可以加深学生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形成一般化的认识,积累了具体问题抽象化、形式化的经验。
五、引导学生经历反思推广的过程,积累情感、思想性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是属于学生自己的,带有明显的个性特征,就学习群体而言,数学活动经验又具有多样性,因此,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需要学生的自我反思,也需要与同伴展开积极的交流。
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在总结环节教师引导: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研究的,中间你有没有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学生纷纷发言:我一开始是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面积,但太繁了,后来就觉得应该研究更简便的方法;我一眼就看出了从平行四边形中剪下一个三角形,平移到另一边,就转化成长方形,这样通过长方形面积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就方便多了;只要沿着高剪开就能转化为长方形,所以不一定是剪三角形,也可以剪梯形;我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彤后,误以为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两条边,后来在同桌的帮助下发现错了,看来以后学习中还是要细心观察。接着,教师用课件演示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提出问题:下节课我们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你准备怎么研究?
我们的教学目标不能仅限于一节课,应有长远的眼光,立足使学生终身受益。在平时的数学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检查自己的思维活动,反思自己是怎样发现、解决问题的,运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和技能技巧,有什么好的经验……使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这种经历生成的思想经验才是最具价值的同时,越是复杂的数学活动越需要积极的情感意志相伴,这种体验性成分也是学生基本数学活动经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对于良好人格的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数学教学需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从而获得最具数学本质的、最具价值的数学活动经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作了这样一个比喻: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才能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有机体的一个部分,因此,要让学生在亲历中体验,在体验中累积,让经验的“根”长得更深。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动手参加,利用教学教具形象观看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你是老师吗,可以登陆“小学生( )年级,( )版数学书,( )册教材”。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数学是一门工具,多参加些竞赛活动,搞些趣味问答增强他们对数的兴趣!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在数学课堂中,我们经常会向学生抛出特定情境下的某些问题,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其中,既有外显的行为操作活动,也有思维层面的操作活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