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通过明确责任——强化责任——实践责任的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从而使责任要求内化为责任情感,并自觉落实于责任行动,多渠道、广幅射增强社会责任感。
第一层面:以对自己负责为起始点,学会求知。有位著名的诗人曾说过:你是自己命运的主人,是自己灵魂的领航人,要过什么样的人生就全看你自己。作为一名高中生,首先要学会对自己负责。一个人惟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建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他才可能由此出发,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才不至于使自己的生活流于平庸。学习是社会、国家与民族赋予高中生的一种历史责任。作为一名高中生,应树立学习责任意识,把学习看成是一种愿望、一种追求、一种责任。当今社会瞬息万变、竞争激烈,只有学会求知,才能依靠自己的实力立足于其中,使自己能在高手如云的社会中,行走自如。
为此,我校加强学生砺志教育,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胜的人格魅力;强化学生自省意识,不断地否定自己,不断地完善自己,让学生知晓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实践证明,责任感是人类学习最原始的出发点,责任感一旦确立,就会成为一种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积极性,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
第二层面:以对父母负责为基本点,学会感恩。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学生享受着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沐浴着父母嘘寒问暖的呵护……然而有些学生不理解父母,过分地在物质享受方面向父母提要求,但在学业上缺少对家庭承担应有的责任感。我认为,作为一名高中生应学会对父母负责,我们虽不能与父母分担生活的艰辛、创业的艰难,但我们在生活上可以少让父母为自己操心,在学习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父母欣慰。
如何学会对父母负责,我认为有一基本前提,那就是要懂得感恩。感恩是人之常情,事之常理。感恩不仅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它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回报社会。当然,感恩意识不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为此,我校从文化层面点拨学生识恩、知恩;从情感层面感染学生感恩意识;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感恩于行。以感恩教育,使学生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乐生活之源,使感恩之行成为每个人的自然之举。
第三层面:以对他人负责为凝聚点,学会做人。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个成员,谁也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作为学生,应学会对他人负责,敢于奉献自己的真诚。其实在前进的路途上,搬开别人脚下的绊脚石,有时恰恰是在为自己铺路。一言以蔽之,对别人负责,其实就是对自己负责。我想,一个能够为他人承担责任的人,一定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也是可以委以重任的人。
为此,我校十分注重集体主义教育,譬如在传统教育活动中培养集体主义意识,在养成教育活动中培养集体主义情感,在教学活动中培养集体主义情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与此同时,加强合作精神的培育,我们力求让学生成为别人需要并喜欢的合作者,让学生学会欣赏和接纳别人,学会理解和谅解别人,学会和别人沟通交流。人只有具有了集体观念、团队精神,才能自觉承担责任,尽到应尽的责任,才能进一步上升为社会责任意识。
第四层次:以对社会责任为制高点,学会奉献。责任,小到对自己负责,对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负责;责任,大到对社会负责,对人类生存环境负责。社会学认为:人的本质在于人具有社会性,个人不能离群索居,孤立存在。学生存在于社会,其个体的成长过程,不仅包括自身认知能力的发展,也是一个逐步社会化的过程。尽管社会不可能脱离个人而存在,但是纯粹独立的个人却是一种不存在的抽象。作为当代高中生,作为一名现代公民,实践“社会责任”,意味着他要坚持道德上正确的主张或真理,愿为国家、社会作出奉献和牺牲。我始终认为,脱离了社会价值的个人幸福是空洞的,苍白的,而背离了社会价值的个人成功是危险的,可鄙的。
长期以来,我校以认识为先导,以情感为动力,以意志为保障,以行动为根本,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教育的方法上立足于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判断和选择;在教育内容上,以社会责任、奉献精神为重点,让学生自觉地承担起砖和瓦的责任,让学生勇于且乐于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我认为,高中阶段学生需要对自己人生作出认真的规划,学会认识自己,设计自己和发展自己。为此,我校尝试着指导学生规划自己的人生,让每一个人掌控自己的命运,成就自己的事业,成长为最优秀的自己!
林肯说过这样一句话,“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信心: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如此,你才能磨炼自己,求得更高的知识而进入更高的境界”。青少年时期正是人生中绚丽多彩的春天,高中阶段正是同学们大志绸缪的时候。"人无善志,虽勇必伤",作为一名高中生,应当树立坚定的社会责任感,自觉地担负起“扫一屋”的责任,进而达到“扫天下”的目的。
社会责任感,这是一个意义重大而广泛的命题。我想,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一个对自己乃至对国家、社会负责的人,那么,我们的素质教育就真正取得了成功。
对自己负责。
对家庭负责。
对他人负责。
对集体负责。
对国家、社会负责。
对人类生存环境负责。
中学生是指接受中等教育的学生,年龄一般为11-19岁左右。在中国大陆中学教育由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组成的。
初中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最后三年(目前中共为各省推行九年义务教育、采限定省制),包含第7到第9学年,原先称作初一、初二、初三,现在开始称作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初三结束有一次会考,成绩只有A.B.C.D,通过了会考,才可以拿到初中毕业证。
- 高中则是第10到第12学年,高三结束有一次会考,成绩只有A.B.C.D,通过了会考,才可以拿到高中毕业证。读完高三后会有以升入大学的高考,成绩上线者可以进入本科或高等专科学校。
用青少年的眼光观察世界,发现和以前的感觉大有不同,总是想用成年思维进行思考,行为却比较幼稚、大胆.大家渴望成熟,盼望成长,希望将来进入一所理想的高中、大学,带着美好的希望和期待的一群人。
表达能力分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两种,其中又以书面表达能力更为重要。每个想成才的中学生必须认识到这一点。
中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其主要任务是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学习,它不同于一般人的学习,不同于日常生活的学习,也不同于劳动、工作中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包括掌握中等程度的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发展智力;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行,锻炼健全的体格,获得审美能力,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我们知道,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其不同性质的活动和主要的社会职能。学校以教学为主,区别于其他部门,学生以学习为主,区别于其他社会角色所承担的任务。
从中学生身心发展说,中学生是成长过程中的人。把学习作为中学生的主要任务,表明正在发展成熟过程中的人和以从事劳动、工作为主要活动的成人相区别。
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时期,也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时期。这个时期也正是他们学习活动最佳时期。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应依法保证中学生接受应有的教育,为中学生学习提供必要条件。21世纪教育哲学新的知识观、学习观表明现代中学生应当更好地对待学习,发展自己的理智性和永无休止的进取精神、创造精神,爱好学习,学会学习,并为将来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尽管中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但同样要参加必要的劳动,增强体质和社会责任感。适当看课外书,对发育大脑、开动脑筋也有益处。但不能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