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评论家的声音从十九世纪到现在,一百多年过去了,文学的口味翻新几乎影响了所有作家的声望,但简·奥斯丁和夏洛蒂·勃朗特却在经久不衰之列。如果说奥斯丁是“最伟大的人性画师之一”,那夏洛蒂则有勇气以“比当时一般人具有的更大的忠诚去探索人”。尽管两位作家在创作风格上大相径庭,然而在拨动读者心弦上却有着同样的魅力。这不能不是英国文坛上怪事迭出时代里的又一奇事:因为没有比夏洛蒂更不推崇奥斯丁的了。虽然夏洛蒂的朋友、评论家刘易斯要她“必须学会承认奥斯丁是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但她还是认为奥斯丁“对激情是完全陌生的,敏锐的观察、恰当的语言、灵巧的动作,这些适宜她仔细揣摩。但暗中急剧猛烈的悸动、血液的沸腾、渺不可寻的目标和感觉得到的死亡之尽头—这些她置若阁闻。”(1 8 5 0年4月的“书信”)尽管如此,她们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和《简爱》却具有惊人的相似性,读后使人感到似曾相识燕归来。这恐怕是夏洛蒂自己也难以想到的更为有趣的是,正是柯勒·贝尔的诞生,才使站在神完背后僻静角落里的奥斯丁再一次给推了出来。《简爱》的发表,犹如在英国文坛上爆开了一枚炸弹,在读者中引起极大的兴趣。萨克雷认为它无疑是当时的“最佳小说”,“值得仔细地阅读”。人们惊叹那穷乡僻壤的牧师住宅里的小人儿,怎能创造出如此光彩夺目的作品,刻划出如此有魅力的人物。也就是这种兴奋,带出了早于她的另一个牧师的女儿—《傲慢与偏见》的作者奥斯丁。当时她虽然得到了司各特等人的推崇,但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是夏洛蒂《简爱》的轰动,使评论家发现了某种东西,于是相提并论。如威廉来昂评论道:“夏洛蒂火热的激情,使《简爱》象一场大火一样引起很大的注意,它还在发着火光。在文学中,与其说她是一颗恒星,不如说她是一个火把。在她熄灭之后,世人们仍将阅读《傲慢与偏见》,也就好象是从梦境转到活生生的现评论家的声音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两位作家这两部作品之间有何联系为什么在阅读后,总有一种思此及彼的联想、似曾相识的亲切感?过去人们从艺术上探讨过,从社会学去分析过,女权主义者也在里边挖掘了大量例证。在这里,本文试图从作品所体现出的美学追求上进行比较。二、对大自然的无限深情在文本《傲慢与偏见》和《简爱》的解读中,可以体验到一种内在的蕴籍,那就是对大自然的深情厚意。在作家笔下,自然的永恒秩序是人的自由的源泉,人的切慧和自由就在于自然行事。作家或明或暗、或直接或间接地讴歌主人公的田园生活,赞乡大自然的博大。大自然赐给人的亲情与抚慰,并让人物在自然的怀抱中获得生命的归宿。首先,《傲慢与偏见》透露出一种天人合一的和谐,显示出的是相互依存关系。作品描述大自然的宁静与温情,山泉小溪、鸟语花香、祥云瑞气、轻歌漫舞,轻快而又明媚。主人公就在那幽静宜人的乡村庄园无拘无束地生活着。他们似乎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心灵和整个生命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因此,在作品开篇就描写了人物生活的环境浪博思村,让游荡各地的贵族青年选中这里作为小栖之所,从而引发全书故事的展开。男主人公达西领着一群贵族青年男女,带着城市疯狂的余温开始了尼日斐乡村花园生活。他们一时成为当地的新闻焦点。但他们是以傲慢的眼光、偏见的态度来看待乡村绅士与村姑,自认为文明而高视阔步。出乎意料,别具风情的乡村少女使他们有了异样的情感:先是达西的朋友彬格莱欣赏上了迷人温柔的班纳特家的大小姐,紧接着是达西自己也感受到了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美丽动人的眼睛、落落大方的举止和率真而又快乐的言谈。他用那双阅尽伦敦都市的眼睛百般挑剔,却越来越发现了“同样使他呕气”的优点。他轻视村妇们庸俗的同时,又在少女们的自然美面前有点不能自拔。为了避免事态的发展,他不得不带领朋友们火速逃回城市。在都市的社交圈里,达西似乎并没有找到真正的快乐。他无聊地跑到姨母所在的乡村罗新斯寻求快乐,却又在那里遇上了在朋友家作客的伊丽莎白。这次他没有逃避。很快,他的情感在鸟语花香的催化下骚动起来,他向伊丽莎白射出了爱情之箭,激动告诉她:“我再也不要死撑活握下去了。”谁知这时的女主人公中的是灰色之箭(偏见和受韦翰的蒙骗),断然拒绝了这位高傲而又自以为百发百中的求婚者,使他带着满腔愤慈,再次逃回城去。在这里,作品又引出了另一对在城市感到疲累的人物。伊丽莎白的舅父母,让他们带着伊丽莎白去游览。由于彭伯里是英国最美的风景区之一,又是嘉丁纳夫人的故居,他们就去那里领略大自然的风光,享受大自然带给人的情趣。这时的女主人公被自然陶冶得更加健康、美丽、热情与纯情,使回故乡仅半小时的达西更深深地受上了她。他再也顾不了她的穷亲戚,也不怕作自己厌恶的浪荡子韦翰(他家仆人的儿子)的连襟。他追随着女主人公又到了浪博思村庄,研究着如何才能使她爱上自己。结果大自然为媒,在旷野散步中,他羞涩而又热烈地向女主人公倾述了自己火热的爱情。作家把大自然的美灌注在人物生活的无限风情中,让人物获得自由的本性。主人公们在自然中重新认识自己,扬弃缺点、追求真善美的京西,从而找到幸福的归宿。同样,在《简爱》里,也体现出这种回归自然的情感。虽然这里的田园是另一种态势,另一种风情。男主人公罗切斯特,由于婚姻的痛苦,漫游欧洲,出入于上流社会,寻求刺激,以期解脱心灵的空虚。但是都市的喧哗与骚动却肢解了他本就破碎的心,使他的人性也倒立起来。在霓虹灯下,他感到烦燥不安,无所归依。灰心丧气的他,带着一种厌烦、寂寞甚至绝望的心情回到了自己的乡村庄园。命运没有向他昭示什么,可在他的家庭教师简爱身上,“他看到了上流社会所没有的可贵性格和品质,闻到了农村田野上花朵所特有的清香,从而令他心向神往”。于是他得以平静下来,慢慢嚼平自己,合灵的伤口,在耕耘劳作中变得温驯起来。尽管他仍然伴随着一个恐怖的幽灵(疯妻),常常经历一个个凄厉之夜,可在第二天黎明,他又能呼吸花园里的新鲜空气,感受四面八方野香来。即使在一切希望趋于破灭后,他仍在荒林深山里呼唤他的上帝。大自然果然以它神秘莫测的力量接纳了他,如旷野呼喊的回声。相反,《简爱》中另一群人则是在城市生活中毁灭的。如里德少爷成为赌鬼、恶少,最终自杀;乔奇安娜小姐的美丽也在上流社会的舞厅中葬送。《简爱》对田园生活的描绘,不是《傲慢与偏见》那种柔和与宁静,而是激流漩涡、崇山峻岭、电闪雷鸣、神秘莫测、风云变幻,如狂风吹打的桑非尔德的旷野风景线、荒僻冷清的泽庄及沼屋。也正是这种奇特的自然环境,使人物有了一种奇妙的宁静与依托,获得神奇力量与充实。《傲慢与偏见》和《简爱》体现出的这种对田园生活的依恋与寄托,显示了自然给人物一种超功利的满足感与自由感。它使人物从中感受到自己生活中积极的、健康的东西,感受到和谐与自由。作品这种以自然为归宿的审美追求,反映出一种重自然而反对人工雕琢、重素朴而反对浮艳、主性情而反对礼法,主天真而反对矫情的审美心态,是一种返朴归真、明心见性、物我同化的审美价值追求。主人公都是在大自然中感受到整个生命与大自然溶为一体的,他们狭隘和偏执的心灵一旦同大自然相结合,就会显得广裹而又深邃,从而获得了一种自然的生命力,心灵也不由自主地平静起来。即使是灰檬檬的天空、神秘的夜幕、空旷荒凉的山庄,人物都感到了生命的自然拨动。所以司各特评价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部深刻理解人类心灵的小说”。 三、崇高的人格美的追求两部作品不仅在追求自然田园生活方面是一致的,在作品塑造的人物上,也体现出更为相同的人格美的追求。达西和伊丽莎白、简爱和罗切斯特这两对男女主人公,他们在作家笔下共同表现为返朴归真、真挚热情、明心见性的本质特征和一种清纯的人格美、精神美。当然,作家并没有简单化地把人物写成“圆的”或“扁的”,而是放在现存关系的各种冲突中,让他们感受社会的制约、环境的窒息,“每个人都自觉地充当邻居的密探”(奥斯丁日记),而使人物套在链条的交结点上。因为人,正如马克思所说“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作品中的各种矛盾冲突构成了人物性格乃至人格展现的场景。这尤其集中地表现在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和简爱的人格精神上。《傲慢与偏见》着力表现了伊丽莎白的性格美。她的个性特征是聪明、活泼、机智幽默、自尊自爱、落落大方、真诚博爱、朝气勃勃,充满对生活的热情,她是作家自认为“出现在文学中最可爱的人物”(日记)。伊丽莎白又是处在尴尬环境中的:她的美貌不足以打动男主人公的心,地位和财产也不能使她体面结婚,而其家庭又麻烦不断,母亲可笑而庸俗,妹妹或浮躁或书呆子,父亲的财产又要被远房亲戚继承。对她来说,结婚是最好的归宿。所以她那有“经验”的母亲的最大愿望就是嫁女儿。伊丽灰白的人格美就突出表现为不委曲求全、追求真正感情,拒绝不合适的婚姻上。作为牧师的柯林斯,为了弥补班纳特家财产被他继承的损失,就向班纳特家的二小姐求婚。这意外之喜乐得班纳特太太头痛病也消失了。可伊丽莎白除了拒绝之外别无办法,她的理由很简单:“你不能使我幸福,我也不能使你幸福。”第二次拒婚更是人格的闪光:求婚者无论地位、名望、长相都是上上之选,性格又没有特别可笑之外,尤其是“财产多得可以出入于宫庭”。如果攀上这门亲,那就荣光无比,既可带动姐妹的婚姻,又可收到实惠。所以当男主人公达西鼓足勇气向她求婚时,心中早就以为女主人公会感恩戴德。谁知伊丽莎白在惊奇之余,“不曾有片刻的犹豫,断然拒绝,并说了一番让大家都吃惊的话:“你用尽一切办法也不能打动我的心,叫我接受你的求婚。象你这样的男人,哪怕天下的男人都死光了,我也不愿嫁给你。”其原因是达西的傲慢使她反感,加之受了韦翰的骗,认为他缺乏同情心,无端毁人前途。她所具有的这种人格的尊严,使她既不为金钱地位所动,又不因将被扫地出门而屈服。她寻求的是一种能使彼此理解而幸福的婚姻。所以,当达西克服了偏见与傲慢后,她与他真正地相互欣赏了。她又不顾各种压力去拥有爱情的春天。比起她来,简爱更带传奇色彩。她的人格是特殊的生活际遇所整合成的一种独特的心理和行为的聚合,具有强烈的反抗性和自尊性。作为一个孤儿,她从小寄人篱下,受尽舅母与表兄妹的虐待与欺凌,后又被送进孤儿院过了八年的炼狱生活。不屈的意志和顽强的生命力使她被摧残的肉体和精神,没有倒下去。在她的生命意识里,是自强、自尊、自爱,即使没有生活希望,也不放弃对生活的进取与追求。她靠登广告的大胆方式,去寻求自立的生活出路,独自闯进陌生的世界。在桑菲尔德府里作了一名家庭教师,一名矜持、孤高的仆人。她有才学,有头脑,其“灵魂象团火”外表又极其镇静。她儿时不可爱,不美丽,长大了也没有“美的线条”,瘦小得象个孩子。她凭自己独特的性格魅力使主人罗切斯特另眼相看。她那火一样的激情、丰富的内心世界、坚韧的精神、顽强的生命意识,使她的形象凸现在所有人之上。但她又是那么脆弱、纤细。如果在别人“奉献的幸福之杯中,只要察觉到有一点耻辱的渣滓,她就会象香气一样从紧握的手中逃走”。她顽强地捍卫着自己的尊严与自由。在与罗切斯特的接触中,她感到一种精神满足,感到“从没有两颗心象那么坦白过,趣味象那么相近过,感情那么相合过,脸也那么相亲过”。所以她从心底里爱上了自己的主人,她没有矫情造作,而是大胆地向主人表示出爱情—“你以为我会留下来成为你无足轻重的人吗?你以为我是一架自动机器,没有感情吗?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心灵跟你的一样,要是上帝赐给我一点美和财富,我就要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象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当罗切斯特的秘密揭开后,她的痛苦是那样深沉。她感到更爱罗切斯特,但又绝不“出卖灵魂”。为了人格的尊严,她又独自闯人渺茫的大千世界。在面对财产时,她没有扭曲;面对新的求婚者时也没有丝毫情感背叛;最后在挣得自由后,毅然回到了又穷又残已显苍老的爱人身边,全身心地充当他的“另一半”,与罗切斯特结成了一对穿越了世俗的藩篱、跨过了信任的门槛的伴侣。简爱凭着自己的人格美和精神吸引力,把那些高贵的小姐赶出了竞技场,大胆地抓住幸福之绳,实现自己与主人在上帝面前平起平坐的生命的价值。四、喜剧性的结果:似曾相识燕归来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不能不深深地爱上伊丽莎白和简爱,她们的人性美铸就的人格美把我们带人了更高的精神境界,她们使我们感到“一种可爱的东西,一种为我们的心所宝贵的东西”。她们是当时英国与众不同的新形象。在那时,没有比妇女地位更低的了。妇女们除了结婚就只有当老处女或寄人篱下。尽管有象雪莱夫人等呼吁,妇女们仍然“没有希望,没有目的”。聪明才智对他们不是好品质,在那种窒息中妇女们灵魂丧失了。所以,一般文学作品里出现的妇女成了“五成玩偶、五成天使”的怪物,是“石头所铸成的石家里的死人”。针对这种可悲的局面,《傲慢与偏见》和《简爱》中的女主人公无疑是惊世骇俗的。她们并不“多才多艺”,也不特别美丽,更无财产地位作后盾,但她们有着崇高的人格美,把贵族小姐炫耀的虚荣浮华踩在脚下,成为现存社会关系的叛逆形象。正是在这种人格美的追求上,两部作品的人物体现出一种相似性。同时,两部作品还体现出一脉相承性,在人物性格上甚至互为补充。伊丽莎白如早年的简爱,有慈爱的双亲,生活舒适,显得乐观、活泼、开朗、大方;简爱则如这类小姐走向贫穷的写照,如果伊丽莎白父亲一死,她也只有寄人篱下,或者去当家庭教师,如《爱玛》中的吉恩小姐。这就使作品在相同的美学追求中,又有了使读者感到似曾相识的东西。这一点,也反映在《傲慢与偏见》和《简爱》的男主人公身上。达西和罗切斯特都是富有的庄园主,享受着贵族的尊荣,有着傲慢的步伐,但他们没有一般贵族的残暴,而具有良好的志向、更高的原则、更纯洁的趣味。如达西喜欢读书,有教养,有高雅的审美情趣,能珍惜美好的情感。与他相比,罗切斯特历经沧桑,在灵魂的净化中感受与简爱之间那种潜意识的自我满足的需要,不再以貌、以地位或金钱作为婚姻的尺度,而是寻求生命的相依与归属。可见,两位男主人公都经历了一条寻求-一一矛盾-—反省—一选择之路。达西似乎代表了少年的罗切斯特,由于没有贵族社会强加给他的压力,他又是唯一的财产继承者,可以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罗切斯特却不得不在成年后接受父兄安排的生活,把自己出卖给金钱,使他一方面感受丑恶,一方面又寻求解脱,在经历了一番心灵的天路历程后变得更为成熟。用一个比喻来说,达西好象十八岁的少女,置身于优越的家庭环境中,生活中没有不如意的事,故表现出无所畏惧的热情,洋溢着自由与欢乐,表现在求婚上就是那样的冲动和唐突;而罗切斯特则象一个饱尝了人生酸痛的中年妇人,有人生阅历,显得深沉睿智,表现在求婚上则是审慎。在两人身上体现出由少壮而中年的热情—执着—成熟。男主人公性格的发展逻辑、追求真正爱情婚姻的行为,也充实了作品追求人格美、精神美的内涵,使作品更具相似性。诚然,两部作品各具特色。简爱不可能出现在《傲慢与偏见》里,奥斯丁则只能给伊丽莎白画像,也只有象她那样“具有最微妙感觉的作家”,才能“用点铁成金的妙笔,写出平凡生活中的人和事”(司各特日记),赋予伊丽莎白特殊的人格魅力;同样也只有象夏洛蒂那样充满激情和想象力的作家,才会给予奇特境遇中简爱燃烧的灵魂,一种崇高的生命美、人性美、人格美。所以,评论家将两部作品相提并论,所以,读者感到似曾相识的亲切。《傲慢与偏见》和《简爱》共同具有的这种真实性、情感性、新颖性和蕴籍性,使它们各具魅力。它们将如刘易斯所断言的那样,“流芳百世并与众神并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