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有"春草散章"这篇文章的阅读题啊. 5
还要阅读题附属的答案哦.另外这几片文章只要有一篇的都可以.有多少就发多少.谢谢了.:垂柳,说竹,山阴道上,父亲的新年,泥土的声音.夏日风情,蝉声,落花枝头,经营生命,夕照...
还要阅读题附属的答案哦.
另外这几片文章只要有一篇的都可以.有多少就发多少.谢谢了.
:
垂柳,说竹,山阴道上,父亲的新年,泥土的声音.夏日风情,蝉声,落花枝头,
经营生命,夕照透入书房,驿站,脸色可读,等到闲誺好读书,做自己擅长的事,
活得让人信赖,要不要叫醒她,雁警,被命运女神眷顾过的乞丐,看画,透明人,
一个寻找死亡的年轻人,割尾巴,人,
谢谢了.!!!!!
我说得是阅读题不是阅读文章啊. 展开
另外这几片文章只要有一篇的都可以.有多少就发多少.谢谢了.
:
垂柳,说竹,山阴道上,父亲的新年,泥土的声音.夏日风情,蝉声,落花枝头,
经营生命,夕照透入书房,驿站,脸色可读,等到闲誺好读书,做自己擅长的事,
活得让人信赖,要不要叫醒她,雁警,被命运女神眷顾过的乞丐,看画,透明人,
一个寻找死亡的年轻人,割尾巴,人,
谢谢了.!!!!!
我说得是阅读题不是阅读文章啊. 展开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读到一篇外国散文,写的是一位行将就木的老人追悔逝去的年华和年轻时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选错了道路。他绝望地失声喊道:“回来,我的青春!回来呀!”
这篇散文在我心里荡起了涟漪,我不由得对如何把握人生、驾驭自己做了一番思考。
天生我材必有用。既然来到这世界,就理当让生命像花儿那样尽情绽放。我们怎么想决定了会怎么做,付出了什么又决定了会得到什么。不同的想法和做法所带来的结果可能有天壤之别。所以,生命不该像一叶小舟随波逐流,而应当扯起思想的风帆在人生的海洋里用心经营自己。
经营生命不是把生命商业化、庸俗化,而是更凸显人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更强调把握方向,对准目标。理念,紧跟时代;行动,与思维默契;勤勉,与智慧携手。
经营生意通常是拿本钱投资于某个项目,再一步步收回本利。经营生命也如同经营生意。我们每天都在付出,不管你有意或无意,也不管你愿意或不愿意。要想让生命增值,就请看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勇敢地争取,用劳动去换取幸福。如果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那就虚耗了生命,必然收获无望。
经营是有风险的。生意失败,会血本无归、倾家荡产;人生失败,可耽误青春、挫伤感情。善经营者多思多算,审时度势,扬长避短,走出自己的路;不善经营者少思少算、违背道理,或偏激片面、刚愎自用,或跟风趋众、盲从盲动,往往事与愿违,欲赢却亏。
经营生意只是追逐利润,经营生命则不能唯利是图。虽然有人说“没什么不能没钱”,但那些“穷得只剩万贯家财”的人其实很可悲啊,他们看不见天地有多宽广,本末倒置,迷失自己。
经营生命可以说是比经营生意伟大得多的一项事业,因为它的目标远不止赚钱,而是包括了生活的艺术、审美素养和人格品质的修为,最终是为了一辈子天天拥有一份好心情。
经营生命,人人是自己的老板。经营生命,其“利润”空间无限。
经营自己美好的人生吧!起码,到了垂暮之年,我们不会捶胸顿足、呼天抢地:“青春啊,回来!还我朝华!”
经营生命的文章
说竹
竹与松、梅并称“岁寒三友”,与梅、兰、菊并称“四君子”,可见人们对其评价不薄,古人认为,竹空心,象征虚心好学;竹有节,象征节操高尚;竹修长秀美,姿态动人,诗意无限;竹性坚韧,可编可织。因其可赞、可赏、可画、可诗、可味、可用,而独得古今文人雅士青睐。
依依君子德
古语有“君子比德于竹”之说,《世说新语》说王子猷爱竹,就是临时寓居都要种竹数丛,人问何故,指竹曰:“不可一日无此君”。后来即以“此君”为竹的别称。吴孔嘉《咏竹》“相对此君殊不俗,幽斋松径伴梅花”就用此典故。
君子,古时有品德高尚的人之意。竹,以其性情淳朴温和,品骨清奇典雅,形体文静端庄而让人心旷神怡;又以节高而虚心不慕荣华不争艳丽不媚不谄让人敬爱有加。君子比竹,故竹有高风亮节之意理所当然。《诗经•卫风•淇奥》中“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有以竹暗喻美貌男子品德高尚如骨气象牙如翠玉奇石之意。竹独具的品德与古代贤哲“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情操吻合。因此,咏竹赞竹赏竹者屡见不数。白居易在《养竹记》中,将竹比作“贤人君子”,欣赞其“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品德。有赞竹宠辱不惊不卑不亢者如东坡“得志,遂茂而不骄;不得志,瘁瘦而不辱。群居不倚,独立不惧。”有赞竹坚韧者如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乱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有赞竹新老交替无私奉献的如“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有赞竹谦逊节高者如国画大师李苦禅“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
晋陶渊明独爱莲不外是爱其“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不枝不蔓、中通外直”的耿直和气节。北宋诗人林逋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亦是梅鹤仰慕梅鹤的高雅,借物言志。而以竹自喻明志者数不胜数。晋代的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等放旷不羁,常于竹林下,酣歌纵酒,为的是不媚于世俗,保持独立的人格,被称“竹林七贤”;唐代李白仕途不顺,与孔巢父、裴政、张叔明、韩准、陶沔等人隐居徂徕山竹溪,终日饮酒游乐,被世人称为“竹溪六逸”,唐代王维经“安史之乱”后,抛弃功名利禄之念,隐居蓝田乡下建竹里馆,潜心悟禅。“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爱竹成癖,须臾不离,“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诗人东坡,以竹为友:“可以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扬州的个园之所以称之为“个园”,主要因为园主黄至筠爱竹,个乃竹之一半。黄至筠虽然是商人,却大有文士之风,爱竹所象征的德行-“本固”、“心虚”、“体直”、“节贞”。可见,文人雅士不论在失意还是得志都好以竹自喻,以竹明志,以竹修心,以竹养性,以竹怡情。
盈盈君子韵
竹,可谓形神兼备,不仅可诗,而且入画。
竹可赏,可画。竹叶,修长纤细,姿态婀娜,随风摇曳,能够荡涤心肠,让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竹干,骨质清奇,坚韧挺拔,傲然独立,能够激荡壮志,让人豪情万丈奋发向上;竹绿,凝翠聚黛,如碧玉似翡翠,郁郁葱葱,让人觉得朝气蓬勃青春永驻。正因为如此,古人好画,唐宋以来,名家辈出。唐画竹名家萧锐就倍受白居易的称赞,并作《画竹歌》:“植物之中最难写,古今虽画无似者;萧郎笔下独逼真,丹青以来第一人。人画竹身肥臃肿,萧画茎瘦节节疏;不根而生随意生,不笋而成由笔成。”五代丁谦亦是画竹名家,可惜的是据说此两人都无画传世。北宋有画墨竹名家文与可,在指点苏轼画竹时说的“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深受苏轼认同。文同曾画了一幅迎风仰斜的偃竹图赠给苏轼,并说:“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苏轼就十分欣赏,并曰:“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可见不仅画出竹之形神,更渗透了画家处事经世的哲学。人们熟知的郑板桥可谓画竹之专家了,板桥一生画竹,平日无竹不居,他做过官的范县、潍县也处处种竹。他71岁时,说自己一生画竹,“不学他技,不宗一家”。人们形容他“以情入画、以情写竹”。形容其画“不仅是一枝竹,而是一种人,一种品格,一种力量,一种趣味,一种追求,一种意境,一种祝愿。”中国画流派中就有“湖州竹派”这一专门以竹画规类的流派,可见竹在传统文化中影响之大。
竹可听,可品。清风徐徐拂过细细的竹叶,笛声悠悠飘过轻轻的纱窗,明月一轮,抑或星星几颗,此情此景怎么不叫人陶醉呢。再多的烦恼,再多的苦衷,再多的赘累都可以得到暂时的遗忘;再多的欲望,再多的企求,再多的仇怨都可以得到淡化。酒能解愁,那是骗人;茶能清心,实是可人;而竹能怡情,确是醉人。而自古便有以竹代音乐之说,“丝竹”一词用的多,古人就有“听丝竹之声,而天下治”的说法,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曾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椟之劳形”,尽管“丝竹”指代官场的嘈杂之音而非怡情悦性音乐,但都有与音韵相关之意。白居易《琵琶行》“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中的“丝竹”便是真正的音乐了,欧阳修《醉翁亭记》中说的设宴饮酒之乐“非丝非竹”亦指的是音乐。江南文化的代表之一江南丝竹音乐曾一度风靡江南城乡,其中不少就以竹器竹乐为主。
竹韵悠扬,其丰富之形之韵难以用言语言说。
淳淳君子味
竹子得雅士之欢心,不仅因其品节高,神韵丰,其用途亦广。苏轼《记岭南行》记:“岭南人,当有愧于竹。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爨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一日不可无此君也耶!”说得极其精辟。
竹可食,其笋洁白如玉,甘脆可口。笋自古便是桌上佳肴。《诗经•大雅》记述拜神所用素菜:“其簌维何?维笋及蒲”,拿什么素菜敬路神?竹笋和新蒲。唐朝还有专员管理植竹,唐书百官志:“司竹监掌植竹笋,岁以笋供尚食。”提到吃笋,要说苏东坡。他不仅能诗工书善画,还会吃,尤其是笋。被贬黄州时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的佳句,后又有“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若要不俗也不瘦,餐餐笋煮肉”的妙语。他还喜欢吃苦笋,他的好朋友黄鲁直为此曾调侃他“公如端为苦笋相,明日春衫诚可脱”,说他为了吃苦笋,连官都可以不做。李渔《闲情偶记》说笋为天下蔬食第一,肥羊嫩猪不足比肩。笋的另一知音算郑板桥,他不仅知竹,亦能味竹,“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三月是笋最美之时,板桥必应时而烹,尽兴而食。
竹可用。日常生活可用,竹椅,竹床,竹帽,竹篮,竹篱,竹窗,竹帘,竹箩,竹篓,竹笤,竹扇,尽管是些尘俗之物,确也别具情趣。竹器一般造型玲珑别致,精细巧妙。书房设一竹窗,配一竹帘,客厅置一两竹椅,挂一两竹雕,闲适自然,雅趣顿生。如郑板桥描写的竹屋“江上人家翠竹光,竹屏竹几竹方床。生之气味原谱竹,竹屋还需胜画梁。”置竹器竹具者一般好雅淡,唯竹器不妖不艳也不俗。“石缝山腰是我家,棋枰茶灶足烟霞。有人编竹为笤帚,也与神仙扫落花”。在古人眼中竹器着实也别有风味。说竹子的用途,不能不提竹简。在发明纸之前,记载历史传承文化,竹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古人“写”字用的材料,除了甲骨以外,还有竹片和木板。他们把竹片和木板削成一条条狭长而又平整的小片片,在上面就写字。竹子做的叫竹简;木头做的叫木简,又叫版牍。简用绳子窜起就成了“册”。我们悠久的历史得以绵长流传至今,这些史“册”公不可没了。另外,竹还可供怡情雅兴之用,用竹做的乐器就有国人喜欢的笛、萧、笙等。中国古典音乐名曲《喜相逢》、《小放牛》、《姑苏行》、《鹧鸪飞》、《幽兰逢春》、《延边之春》、《庆丰收》、《苗岭的早晨》等就是笛子演奏的。笛子发音动人、婉回、悠扬,古人有“荡涤之声”的说法,深得人们的喜爱。
可见竹子已深具的中国文化内涵。无论吃、用还是品,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蝉声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童年的我总是喜欢在门前的那棵大树下,放上自家做的凉床,躺在上面晃悠,嘴里如小和尚念经一般念念有词,根本不知道作者辛弃疾当时写这些字词的意思,只是喜欢嘴里唠叨。听树上清脆悠扬地蝉鸣,看天上云卷云舒,沐浴着习习的微风,打发寂寞的少年时光
小时候做的最坏事就是捉蜻蜓,再一个就是摸知了猴;每到傍晚,太阳没有落山时,我就会逮很多的蜻蜓,让我家那可爱的花猫饱餐一顿;晚饭后就会去我们家的菜园子围栏那儿转悠,总是不让我失望,也总是摸回来好多的知了猴,摸知了猴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喜欢看它们那蜕变的过程,喜欢看那柔弱的羽翼、稚嫩翠绿、不能高飞、不能鸣叫、那乖乖地样子,总是让我幼稚的心灵体会到欣赏蝉由知了猴变化的过程,也有平时捉不到蝉那份满足和喜悦,可往往是很多的知了猴在蜕变的过程中成了畸形,羽翼大多是不能正常舒展开,或者蜕到一半就死了,心里也会很难受,好想让它们一个个都健康正常的飞翔鸣叫,所以现在想想真的很对不起它们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知道蝉不光是给了我儿时许多的欢乐,而且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虽然诗人们的情绪褒贬不一。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称颂蝉声远扬,并不是借着阵阵秋风吹送,而是身居高位自然传播,体现诗人立身自好,对品格高洁的追求。而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自命清高,知音不遇,只有蝉鸣般空费心声的悲叹,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
人们对蝉爱也好,恨也罢。只是借蝉抒发他们自己的情感。其实,蝉的生涯中,大部分光阴是在潮湿阴暗的地下度过的,他们背负泥土,缓慢爬行,攀上枝条,完成他们痛苦而艰难的蜕变过程,它们用在地下几年的孕育,换来一个短暂夏季的鸣唱:“知了,知了……”!有多少人知了;那种宣泄生命的沉淀、蓬勃、对重生的赞美;那在地狱中苦苦修来发自肺腑的绝唱,同时也更能让人领悟到蝉对光明的向往,对生命的执着
经过对蝉的沉思,我想到了许多,有的人一生如蝉,历经磨难终成大器,《本草纲目》的李时珍,《史记》司马迁,卧薪尝胆的勾践……他们的一生正如蝉的一生,在平淡中默默等待,在他们自己事业的天地里不停地耕耘、期盼。他们与安然相伴,与无闻相拥,但是命运总是让意志坚定的人在瞬间改变,让他们在经历磨难和锤炼后接受苍天的恩赐;他们的精神就是蝉的精神,他们的伟大正如蝉的伟大
我们做人要学习蝉那样。不管生命长短、春夏秋冬、物转星移、只要有一颗感激的心,有一颗快乐的灵魂,把短暂人生的快乐与忧愁,烦恼与悲伤换一种方式表达;你会知道世界上的一些困难和险阻是多么的微不足道,我们要想到蝉给人的一些什么启迪?其实蝉本身就是一位悟道的禅者。希望朋友们能喜欢这些文字,看后能对蝉有所认识和了解!!!
这篇散文在我心里荡起了涟漪,我不由得对如何把握人生、驾驭自己做了一番思考。
天生我材必有用。既然来到这世界,就理当让生命像花儿那样尽情绽放。我们怎么想决定了会怎么做,付出了什么又决定了会得到什么。不同的想法和做法所带来的结果可能有天壤之别。所以,生命不该像一叶小舟随波逐流,而应当扯起思想的风帆在人生的海洋里用心经营自己。
经营生命不是把生命商业化、庸俗化,而是更凸显人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更强调把握方向,对准目标。理念,紧跟时代;行动,与思维默契;勤勉,与智慧携手。
经营生意通常是拿本钱投资于某个项目,再一步步收回本利。经营生命也如同经营生意。我们每天都在付出,不管你有意或无意,也不管你愿意或不愿意。要想让生命增值,就请看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勇敢地争取,用劳动去换取幸福。如果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那就虚耗了生命,必然收获无望。
经营是有风险的。生意失败,会血本无归、倾家荡产;人生失败,可耽误青春、挫伤感情。善经营者多思多算,审时度势,扬长避短,走出自己的路;不善经营者少思少算、违背道理,或偏激片面、刚愎自用,或跟风趋众、盲从盲动,往往事与愿违,欲赢却亏。
经营生意只是追逐利润,经营生命则不能唯利是图。虽然有人说“没什么不能没钱”,但那些“穷得只剩万贯家财”的人其实很可悲啊,他们看不见天地有多宽广,本末倒置,迷失自己。
经营生命可以说是比经营生意伟大得多的一项事业,因为它的目标远不止赚钱,而是包括了生活的艺术、审美素养和人格品质的修为,最终是为了一辈子天天拥有一份好心情。
经营生命,人人是自己的老板。经营生命,其“利润”空间无限。
经营自己美好的人生吧!起码,到了垂暮之年,我们不会捶胸顿足、呼天抢地:“青春啊,回来!还我朝华!”
经营生命的文章
说竹
竹与松、梅并称“岁寒三友”,与梅、兰、菊并称“四君子”,可见人们对其评价不薄,古人认为,竹空心,象征虚心好学;竹有节,象征节操高尚;竹修长秀美,姿态动人,诗意无限;竹性坚韧,可编可织。因其可赞、可赏、可画、可诗、可味、可用,而独得古今文人雅士青睐。
依依君子德
古语有“君子比德于竹”之说,《世说新语》说王子猷爱竹,就是临时寓居都要种竹数丛,人问何故,指竹曰:“不可一日无此君”。后来即以“此君”为竹的别称。吴孔嘉《咏竹》“相对此君殊不俗,幽斋松径伴梅花”就用此典故。
君子,古时有品德高尚的人之意。竹,以其性情淳朴温和,品骨清奇典雅,形体文静端庄而让人心旷神怡;又以节高而虚心不慕荣华不争艳丽不媚不谄让人敬爱有加。君子比竹,故竹有高风亮节之意理所当然。《诗经•卫风•淇奥》中“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有以竹暗喻美貌男子品德高尚如骨气象牙如翠玉奇石之意。竹独具的品德与古代贤哲“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情操吻合。因此,咏竹赞竹赏竹者屡见不数。白居易在《养竹记》中,将竹比作“贤人君子”,欣赞其“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品德。有赞竹宠辱不惊不卑不亢者如东坡“得志,遂茂而不骄;不得志,瘁瘦而不辱。群居不倚,独立不惧。”有赞竹坚韧者如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乱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有赞竹新老交替无私奉献的如“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有赞竹谦逊节高者如国画大师李苦禅“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
晋陶渊明独爱莲不外是爱其“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不枝不蔓、中通外直”的耿直和气节。北宋诗人林逋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亦是梅鹤仰慕梅鹤的高雅,借物言志。而以竹自喻明志者数不胜数。晋代的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等放旷不羁,常于竹林下,酣歌纵酒,为的是不媚于世俗,保持独立的人格,被称“竹林七贤”;唐代李白仕途不顺,与孔巢父、裴政、张叔明、韩准、陶沔等人隐居徂徕山竹溪,终日饮酒游乐,被世人称为“竹溪六逸”,唐代王维经“安史之乱”后,抛弃功名利禄之念,隐居蓝田乡下建竹里馆,潜心悟禅。“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爱竹成癖,须臾不离,“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诗人东坡,以竹为友:“可以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扬州的个园之所以称之为“个园”,主要因为园主黄至筠爱竹,个乃竹之一半。黄至筠虽然是商人,却大有文士之风,爱竹所象征的德行-“本固”、“心虚”、“体直”、“节贞”。可见,文人雅士不论在失意还是得志都好以竹自喻,以竹明志,以竹修心,以竹养性,以竹怡情。
盈盈君子韵
竹,可谓形神兼备,不仅可诗,而且入画。
竹可赏,可画。竹叶,修长纤细,姿态婀娜,随风摇曳,能够荡涤心肠,让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竹干,骨质清奇,坚韧挺拔,傲然独立,能够激荡壮志,让人豪情万丈奋发向上;竹绿,凝翠聚黛,如碧玉似翡翠,郁郁葱葱,让人觉得朝气蓬勃青春永驻。正因为如此,古人好画,唐宋以来,名家辈出。唐画竹名家萧锐就倍受白居易的称赞,并作《画竹歌》:“植物之中最难写,古今虽画无似者;萧郎笔下独逼真,丹青以来第一人。人画竹身肥臃肿,萧画茎瘦节节疏;不根而生随意生,不笋而成由笔成。”五代丁谦亦是画竹名家,可惜的是据说此两人都无画传世。北宋有画墨竹名家文与可,在指点苏轼画竹时说的“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深受苏轼认同。文同曾画了一幅迎风仰斜的偃竹图赠给苏轼,并说:“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苏轼就十分欣赏,并曰:“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可见不仅画出竹之形神,更渗透了画家处事经世的哲学。人们熟知的郑板桥可谓画竹之专家了,板桥一生画竹,平日无竹不居,他做过官的范县、潍县也处处种竹。他71岁时,说自己一生画竹,“不学他技,不宗一家”。人们形容他“以情入画、以情写竹”。形容其画“不仅是一枝竹,而是一种人,一种品格,一种力量,一种趣味,一种追求,一种意境,一种祝愿。”中国画流派中就有“湖州竹派”这一专门以竹画规类的流派,可见竹在传统文化中影响之大。
竹可听,可品。清风徐徐拂过细细的竹叶,笛声悠悠飘过轻轻的纱窗,明月一轮,抑或星星几颗,此情此景怎么不叫人陶醉呢。再多的烦恼,再多的苦衷,再多的赘累都可以得到暂时的遗忘;再多的欲望,再多的企求,再多的仇怨都可以得到淡化。酒能解愁,那是骗人;茶能清心,实是可人;而竹能怡情,确是醉人。而自古便有以竹代音乐之说,“丝竹”一词用的多,古人就有“听丝竹之声,而天下治”的说法,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曾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椟之劳形”,尽管“丝竹”指代官场的嘈杂之音而非怡情悦性音乐,但都有与音韵相关之意。白居易《琵琶行》“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中的“丝竹”便是真正的音乐了,欧阳修《醉翁亭记》中说的设宴饮酒之乐“非丝非竹”亦指的是音乐。江南文化的代表之一江南丝竹音乐曾一度风靡江南城乡,其中不少就以竹器竹乐为主。
竹韵悠扬,其丰富之形之韵难以用言语言说。
淳淳君子味
竹子得雅士之欢心,不仅因其品节高,神韵丰,其用途亦广。苏轼《记岭南行》记:“岭南人,当有愧于竹。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爨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一日不可无此君也耶!”说得极其精辟。
竹可食,其笋洁白如玉,甘脆可口。笋自古便是桌上佳肴。《诗经•大雅》记述拜神所用素菜:“其簌维何?维笋及蒲”,拿什么素菜敬路神?竹笋和新蒲。唐朝还有专员管理植竹,唐书百官志:“司竹监掌植竹笋,岁以笋供尚食。”提到吃笋,要说苏东坡。他不仅能诗工书善画,还会吃,尤其是笋。被贬黄州时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的佳句,后又有“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若要不俗也不瘦,餐餐笋煮肉”的妙语。他还喜欢吃苦笋,他的好朋友黄鲁直为此曾调侃他“公如端为苦笋相,明日春衫诚可脱”,说他为了吃苦笋,连官都可以不做。李渔《闲情偶记》说笋为天下蔬食第一,肥羊嫩猪不足比肩。笋的另一知音算郑板桥,他不仅知竹,亦能味竹,“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三月是笋最美之时,板桥必应时而烹,尽兴而食。
竹可用。日常生活可用,竹椅,竹床,竹帽,竹篮,竹篱,竹窗,竹帘,竹箩,竹篓,竹笤,竹扇,尽管是些尘俗之物,确也别具情趣。竹器一般造型玲珑别致,精细巧妙。书房设一竹窗,配一竹帘,客厅置一两竹椅,挂一两竹雕,闲适自然,雅趣顿生。如郑板桥描写的竹屋“江上人家翠竹光,竹屏竹几竹方床。生之气味原谱竹,竹屋还需胜画梁。”置竹器竹具者一般好雅淡,唯竹器不妖不艳也不俗。“石缝山腰是我家,棋枰茶灶足烟霞。有人编竹为笤帚,也与神仙扫落花”。在古人眼中竹器着实也别有风味。说竹子的用途,不能不提竹简。在发明纸之前,记载历史传承文化,竹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古人“写”字用的材料,除了甲骨以外,还有竹片和木板。他们把竹片和木板削成一条条狭长而又平整的小片片,在上面就写字。竹子做的叫竹简;木头做的叫木简,又叫版牍。简用绳子窜起就成了“册”。我们悠久的历史得以绵长流传至今,这些史“册”公不可没了。另外,竹还可供怡情雅兴之用,用竹做的乐器就有国人喜欢的笛、萧、笙等。中国古典音乐名曲《喜相逢》、《小放牛》、《姑苏行》、《鹧鸪飞》、《幽兰逢春》、《延边之春》、《庆丰收》、《苗岭的早晨》等就是笛子演奏的。笛子发音动人、婉回、悠扬,古人有“荡涤之声”的说法,深得人们的喜爱。
可见竹子已深具的中国文化内涵。无论吃、用还是品,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蝉声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童年的我总是喜欢在门前的那棵大树下,放上自家做的凉床,躺在上面晃悠,嘴里如小和尚念经一般念念有词,根本不知道作者辛弃疾当时写这些字词的意思,只是喜欢嘴里唠叨。听树上清脆悠扬地蝉鸣,看天上云卷云舒,沐浴着习习的微风,打发寂寞的少年时光
小时候做的最坏事就是捉蜻蜓,再一个就是摸知了猴;每到傍晚,太阳没有落山时,我就会逮很多的蜻蜓,让我家那可爱的花猫饱餐一顿;晚饭后就会去我们家的菜园子围栏那儿转悠,总是不让我失望,也总是摸回来好多的知了猴,摸知了猴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喜欢看它们那蜕变的过程,喜欢看那柔弱的羽翼、稚嫩翠绿、不能高飞、不能鸣叫、那乖乖地样子,总是让我幼稚的心灵体会到欣赏蝉由知了猴变化的过程,也有平时捉不到蝉那份满足和喜悦,可往往是很多的知了猴在蜕变的过程中成了畸形,羽翼大多是不能正常舒展开,或者蜕到一半就死了,心里也会很难受,好想让它们一个个都健康正常的飞翔鸣叫,所以现在想想真的很对不起它们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知道蝉不光是给了我儿时许多的欢乐,而且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虽然诗人们的情绪褒贬不一。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称颂蝉声远扬,并不是借着阵阵秋风吹送,而是身居高位自然传播,体现诗人立身自好,对品格高洁的追求。而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自命清高,知音不遇,只有蝉鸣般空费心声的悲叹,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
人们对蝉爱也好,恨也罢。只是借蝉抒发他们自己的情感。其实,蝉的生涯中,大部分光阴是在潮湿阴暗的地下度过的,他们背负泥土,缓慢爬行,攀上枝条,完成他们痛苦而艰难的蜕变过程,它们用在地下几年的孕育,换来一个短暂夏季的鸣唱:“知了,知了……”!有多少人知了;那种宣泄生命的沉淀、蓬勃、对重生的赞美;那在地狱中苦苦修来发自肺腑的绝唱,同时也更能让人领悟到蝉对光明的向往,对生命的执着
经过对蝉的沉思,我想到了许多,有的人一生如蝉,历经磨难终成大器,《本草纲目》的李时珍,《史记》司马迁,卧薪尝胆的勾践……他们的一生正如蝉的一生,在平淡中默默等待,在他们自己事业的天地里不停地耕耘、期盼。他们与安然相伴,与无闻相拥,但是命运总是让意志坚定的人在瞬间改变,让他们在经历磨难和锤炼后接受苍天的恩赐;他们的精神就是蝉的精神,他们的伟大正如蝉的伟大
我们做人要学习蝉那样。不管生命长短、春夏秋冬、物转星移、只要有一颗感激的心,有一颗快乐的灵魂,把短暂人生的快乐与忧愁,烦恼与悲伤换一种方式表达;你会知道世界上的一些困难和险阻是多么的微不足道,我们要想到蝉给人的一些什么启迪?其实蝉本身就是一位悟道的禅者。希望朋友们能喜欢这些文字,看后能对蝉有所认识和了解!!!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