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胚层 中胚层 内胚层 各发育成哪些器官
一、外胚层:外胚层主要形成表皮和神经系统。然而通过对脊椎动物特别是两栖类的实验研究证明过去认为来源于中胚层的间充质、软骨色素胞和体节(后躯干部及尾部)等的一部分,现在已明确,在正常发生中,是来源于外胚层。在脊椎动物,外胚层出现的最初分化是在脊索中胚层影响下所进行的神经板的形成。
二、中胚层:中胚层发育为躯体的真皮、肌肉、骨骼及其他结缔组织和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骨髓、淋巴结、淋巴管等;体腔末、内脏的浆膜和系膜,以及内脏中结缔组织、血管和平滑肌等;肾脏、输尿道、生殖腺(不包括生殖细胞)、生殖管、肾上腺的皮质部。
三、内胚层:内胚层会形成以下器官的上皮:消化道(口腔和肛管例外)包括消化腺、肝、胰、甲状腺、胸腺、呼吸道、膀胱、尿道。
扩展资料:
中胚层的主要意义:
从扁形动物开始,在外胚层和内层胚之间出现了中胚层。中胚层的出现对动物体结构与机能的进一步发展有很大意义。
一方面由于中胚层的形成减轻了内、外胚层的负担,引起了一系列组织、器官、系统的分化,为动物体结构的进一步复杂完备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使扁形动物达到了器官系统水平。
另一方面,由于中胚层的形成,促进了新陈代谢的加强。比如由中胚层形成复杂的肌肉层,增强了运动机能,再加上两侧对称的体型。使动物有可能在更大的范围内摄取更多的食物。
同时由于消化管壁上也有了肌肉,使消化管蠕动的能力也加强了、这些无疑促进了新陈代谢机能的加强,由于代谢机能的加强,所产生的代谢废物也增多了,因此促进了排泄系统的形成。
扁形动物开始有了原始的排泄系统——原肾管系。又由于动物运动机能的提高,经常接触变化多端的外界环境,促进了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进一步发展。扁形动物的神经系统比腔肠动物有了显著地进步,已开始集中为梯形的神经系统。
此外,由中胚层所形成的实质组织有储存养料和水分的功能。动物可以耐饥饿以及在某种程度上抗干旱,因此,中胚层的形成也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外胚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胚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内胚层
1、外胚层形成表皮和神经组织。
外胚层由动物极细胞形成。皮肤的表皮及其附属结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由其发育而来。
皮肤的表皮,表皮的延伸部分,如口腔黏膜、鼻黏膜等是由外胚层发育而来的。皮肤的附属结构是指汗腺、皮脂腺及唾液腺等。神经系统包括脑、脊髓和它们发出的脑神经等,感觉器官主要是指眼、耳等。
2、中胚层形成骨骼、肌肉、血液、淋巴和其他结缔组织。
中胚层主要是由动物极内卷细胞形成的。
骨骼和肌肉构成的运动系统、皮肤的真皮、整个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生殖系统及内脏器官的外膜等由其发育而来。
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以及在心脏和血管中流动的血液,造血器官——骨髓也是由中胚层发育而来的。
淋巴管、淋巴器官也是由中胚层发育来的。排泄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等均是由中胚层发育而来的。
3、内胚层形成肠腔上皮和消化腺上皮。
内胚层是由植物极细胞形成。
呼吸道上皮和消化道上皮以及由消化道上皮特化而来的各种消化腺,如肝脏、胰腺、胃腺、肠腺等由其发育而来。
呼吸道上皮是指咽、喉、支气管、各级细支气管的内壁表面的上皮,肺泡上皮也属于呼吸道上皮。消化道上皮是指咽、食道、胃、小肠、大肠的内壁表面的上皮。
扩展资料:
三胚层的几种细胞,经过分化和增殖,形成复杂多样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乃至人体。
1、外胚层的早期分化 随着脊索的形成,外胚层细胞分裂增殖成神经板,继而形成神经褶、神经
沟、神经管。神经管头侧发育成脑,尾侧演变成脊髓。外胚层的其余部分,演变成皮肤的表皮及其附属结构。
2、内胚层的早期分化 胚胎第3周,胚盘的周缘部向腹侧卷折,使平膜状的胚盘变成圆桶状的胚体。
随着胚体的形成,内胚层被包入胚体形成原肠,原肠又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三部分。原肠主要形成消化管、消化腺、气管、肺、膀胱及尿道等处的上皮。
3、中胚层的早期分化 靠近神经管两侧的中胚层生长加厚,形成节段性的体节。
(1)、体节:将来分化成椎骨、骨骼肌和皮肤的真皮。
(2)、间介中胚层:分化成泌尿生殖系统。
(3)、脏壁中胚层:与内胚层共同形成消化管、气管等管壁。
(4)、体壁中胚层:参与胸腹部前外侧壁的形成。
(5)、胚内体腔:形成心包腔、胸膜腔和腹膜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外胚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胚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内胚层
胚层分化基本上沿着上述的路线。但也有例外:眼球虹彩的括约肌不是来自中胚层,也不是来自间充质,而是出于视网膜的一部分,即来自外胚层。汗腺的平滑肌不是来自中胚层,却是来自外胚层;间充质本身就界限不清,它可能来自外胚层,也可能来自中胚层,甚至可来自内胚层。至于再生情况下,去分化细胞可能改变分化方向,则更难分清隶属那个胚层了。
希望能帮助您。^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