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保障有效
这里所说的有效,主要指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的有效性与学的有效性。
1、教的有效性。指的是教学方法不仅注重形式,更要注重内容,应追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简单地说,就是你在课堂上运用各种方法要有教学效益,不能为了使用方法而使用方法,诸如当前的情境教学、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都应为了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采用,而不是为了追求这一形式而运用。
因而,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效果。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反思意识。即要求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日常教学行为,不断地追问自己: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我的教学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2、学的有效性。
【镜头】
我在黑板上带领大家归纳、总结用小数表示的单、复名数之间的转换特点,随着总结的不断深入,一些原本还有些模糊的学生,思维逐渐地清晰起来了,慢慢地找到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抓手。此时,我一眼扫去,发现“M”也很认真地在听,在写,还时不时地皱皱眉,从他的学习情势上来看,他学的很认真,心想今天“M”或许掌握了一直没有掌握的名数互化的内容了。
可等到全班学生进行练习时,发现“M”的作业几乎还都是错的,并且,错的内容就是刚刚大家讨论过的错例。
【思考】
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学习,不讲话,是不是就能一定把学习搞好呢?通过M这个例子,最起码可以看出,所谓的专心听讲、不讲话、守纪律,不一定能达到真正的有效学习。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学习是否有效,并不与这个人的一些外在的表现相关联。只有当这种外面学习的表现是因为内在学习的动机的自然流露时,外在的表现才能显现出学习状态的某些特征。那什么样的学习是有效的学习呢?
一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里所说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自然流露出来了,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而做作出来的,做作出来的积极性是被动的、应付式的,他不是学习者真实学习情感的流露。只有真正发自于学习者内心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促进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有效学习。
二是实实在在地体验学习过程。学习任何知识都需要学习者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体验过程,学习者只有在实实在在地体验过程中,才能感受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与脉络,才能体味到学习的三味,才能把知识一点一滴地融化在自己的血液中。那些蜻蜓点水式地学习的人,是很难把握所要学习知识的核心。
三是掌握学习方法是学习的首要。学习知识的过程不只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进行的点对点的学习,而是借助对某一个有代表性的学习内容的学习,以期达到对点所在面上所有内容的全面把握,这就是要求学习者不仅仅把学习的内容作为学习重点,更要把学会学习的方法作为学习的重中之重。只有掌握了相应的学习方法,学习的效率才能提高,学习才能真正到学习的目的。
二、抓实基础
新课程改革以来,人们一直在回避传统教学中的“双基”问题,好像只要一谈到“双基”就不是新课改了,把传统教学中的“双基”训练与新课改对立起来。可以说这是对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曲解,正是由于当前存在着不同层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误读,形成了一种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漂浮现象,不少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技能没有形成。
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不是对原有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它应是在保持传统教学中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只有这样,进行的改革才会有根,才会基础,才能脚踏实地。
因而,在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同时,不应忘记合作、探究的基础,如果失去了合作、探究所需要的最基本的基础知识,那时的合作、探究只能成为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形式而已,更何况,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自主、合作、探究都无法实现的。
为此,今后的教学中,应把“双基”训练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有机的整合起来,让学生在转变学习方式的同时,“双基”也得到全面的提升。
三、注重运用
加强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是当前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如何有效地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关系,应成为我们教学中关注的一个重点。
原有的教材与生活实际也有联系,但相对来说,那种联系是间接,或很牵强的,甚至是造作的。同时,原有教材在知识运用时,大量出现的都是封闭式的练习内容,模式化的思维方式。这时的运用,与其说是运用,还不如说是在进行简单化的训练,它只单纯地考虑到了如何达成数学学科学习的需要,没有考虑到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让数学学习失去了生命的活力。这种枯燥的运用,时间一长,不仅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也割裂了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更不利于学生的思维的发展。
为此,在教学中,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处理好知识点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当前的很多学习内容都是从生活中寻找来的素材,因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解读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帮助学生形成数学的眼光,使他们从纷繁的生活现象中把握住数学内容。
二是处理好封闭性与开放性的关系。通过一些开放性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会筛选、甄别、比较、分析等方面的能力,提升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
三是处理好多样化与最优化的关系。学生在知识运用的过程中,多样化与最优化是不可避免的一组问题,我们应在鼓励学生多样化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走上最优化解决问题的轨道上来,引导学生的思维螺旋式的上升。
四、综合发展
从一些学生学习反馈情况来看,我们在日常的数学教学工作中,如何关注学生的发展,存在一些问题。
当前的教学中,更多的教师关注的是眼前的、短期的发展目标。可能很多人会说,我这没有错呀,但如果你站在学生成长的角度来说,未免过于偏颇了。数学教学不应只关注到学生眼前一点发展,更要关注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需要。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中,不能仅仅只教几个知识点,让学生会做题,考高分就行了。而是要把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也就是要授“渔”,而不是授“鱼”。
因而,关注学生的发展,就是要引导学生掌握了相应的学习方法,这不仅能提升现有的学习效果,也能为他将来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真正把关注学生短期发展与长远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确保学生顺利成长。
这里所说的有效,主要指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的有效性与学的有效性。
1、教的有效性。指的是教学方法不仅注重形式,更要注重内容,应追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简单地说,就是你在课堂上运用各种方法要有教学效益,不能为了使用方法而使用方法,诸如当前的情境教学、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都应为了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采用,而不是为了追求这一形式而运用。
因而,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效果。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反思意识。即要求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日常教学行为,不断地追问自己: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我的教学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2、学的有效性。
【镜头】
我在黑板上带领大家归纳、总结用小数表示的单、复名数之间的转换特点,随着总结的不断深入,一些原本还有些模糊的学生,思维逐渐地清晰起来了,慢慢地找到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抓手。此时,我一眼扫去,发现“M”也很认真地在听,在写,还时不时地皱皱眉,从他的学习情势上来看,他学的很认真,心想今天“M”或许掌握了一直没有掌握的名数互化的内容了。
可等到全班学生进行练习时,发现“M”的作业几乎还都是错的,并且,错的内容就是刚刚大家讨论过的错例。
【思考】
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学习,不讲话,是不是就能一定把学习搞好呢?通过M这个例子,最起码可以看出,所谓的专心听讲、不讲话、守纪律,不一定能达到真正的有效学习。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学习是否有效,并不与这个人的一些外在的表现相关联。只有当这种外面学习的表现是因为内在学习的动机的自然流露时,外在的表现才能显现出学习状态的某些特征。那什么样的学习是有效的学习呢?
一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里所说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自然流露出来了,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而做作出来的,做作出来的积极性是被动的、应付式的,他不是学习者真实学习情感的流露。只有真正发自于学习者内心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促进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有效学习。
二是实实在在地体验学习过程。学习任何知识都需要学习者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体验过程,学习者只有在实实在在地体验过程中,才能感受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与脉络,才能体味到学习的三味,才能把知识一点一滴地融化在自己的血液中。那些蜻蜓点水式地学习的人,是很难把握所要学习知识的核心。
三是掌握学习方法是学习的首要。学习知识的过程不只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进行的点对点的学习,而是借助对某一个有代表性的学习内容的学习,以期达到对点所在面上所有内容的全面把握,这就是要求学习者不仅仅把学习的内容作为学习重点,更要把学会学习的方法作为学习的重中之重。只有掌握了相应的学习方法,学习的效率才能提高,学习才能真正到学习的目的。
二、抓实基础
新课程改革以来,人们一直在回避传统教学中的“双基”问题,好像只要一谈到“双基”就不是新课改了,把传统教学中的“双基”训练与新课改对立起来。可以说这是对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曲解,正是由于当前存在着不同层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误读,形成了一种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漂浮现象,不少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技能没有形成。
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不是对原有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它应是在保持传统教学中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只有这样,进行的改革才会有根,才会基础,才能脚踏实地。
因而,在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同时,不应忘记合作、探究的基础,如果失去了合作、探究所需要的最基本的基础知识,那时的合作、探究只能成为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形式而已,更何况,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自主、合作、探究都无法实现的。
为此,今后的教学中,应把“双基”训练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有机的整合起来,让学生在转变学习方式的同时,“双基”也得到全面的提升。
三、注重运用
加强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是当前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如何有效地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关系,应成为我们教学中关注的一个重点。
原有的教材与生活实际也有联系,但相对来说,那种联系是间接,或很牵强的,甚至是造作的。同时,原有教材在知识运用时,大量出现的都是封闭式的练习内容,模式化的思维方式。这时的运用,与其说是运用,还不如说是在进行简单化的训练,它只单纯地考虑到了如何达成数学学科学习的需要,没有考虑到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让数学学习失去了生命的活力。这种枯燥的运用,时间一长,不仅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也割裂了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更不利于学生的思维的发展。
为此,在教学中,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处理好知识点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当前的很多学习内容都是从生活中寻找来的素材,因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解读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帮助学生形成数学的眼光,使他们从纷繁的生活现象中把握住数学内容。
二是处理好封闭性与开放性的关系。通过一些开放性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会筛选、甄别、比较、分析等方面的能力,提升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
三是处理好多样化与最优化的关系。学生在知识运用的过程中,多样化与最优化是不可避免的一组问题,我们应在鼓励学生多样化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走上最优化解决问题的轨道上来,引导学生的思维螺旋式的上升。
四、综合发展
从一些学生学习反馈情况来看,我们在日常的数学教学工作中,如何关注学生的发展,存在一些问题。
当前的教学中,更多的教师关注的是眼前的、短期的发展目标。可能很多人会说,我这没有错呀,但如果你站在学生成长的角度来说,未免过于偏颇了。数学教学不应只关注到学生眼前一点发展,更要关注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需要。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中,不能仅仅只教几个知识点,让学生会做题,考高分就行了。而是要把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也就是要授“渔”,而不是授“鱼”。
因而,关注学生的发展,就是要引导学生掌握了相应的学习方法,这不仅能提升现有的学习效果,也能为他将来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真正把关注学生短期发展与长远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确保学生顺利成长。
展开全部
要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通过游戏调动学习气氛,使孩子们在认知的冲突、问题的解决中体验到成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了观察、分析、比较、综合等思维能力,使每个学生在动静交错的课堂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应用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主要是培养孩子的兴趣
培养兴趣的方法核心是提高孩子上课的效率,也就是集中注意力。
我采用的方法是,将孩子分成几组,每组孩子上课到黑板上给同学们讲题,讲得好的,可以为本组减少一道作业题(我一般吧同类型的题目布置两道,可以减去其中一道),这样不仅培养了孩子的竞争意识,也提高了上课效率
经过试验,效果不错~希望对你有帮助
培养兴趣的方法核心是提高孩子上课的效率,也就是集中注意力。
我采用的方法是,将孩子分成几组,每组孩子上课到黑板上给同学们讲题,讲得好的,可以为本组减少一道作业题(我一般吧同类型的题目布置两道,可以减去其中一道),这样不仅培养了孩子的竞争意识,也提高了上课效率
经过试验,效果不错~希望对你有帮助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自己平时上课的几点小见解:
从易到难,由简入深,阶梯式教学可以让学生不知不觉中被带入课堂。
课前设疑,课后反馈。让学生带总问题学,有学习的动力。
练习设计分两部分,一部分简单的全班做,加一道难的给“吃不饱”的孩子,选做。
每日必练计算,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是关键。
从易到难,由简入深,阶梯式教学可以让学生不知不觉中被带入课堂。
课前设疑,课后反馈。让学生带总问题学,有学习的动力。
练习设计分两部分,一部分简单的全班做,加一道难的给“吃不饱”的孩子,选做。
每日必练计算,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是关键。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