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司马光的资料简单一些。

 我来答
xyz0703
高粉答主

2019-02-23 · 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280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52.4万
展开全部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北宋文学家、史学家。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自称是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的后裔。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

在工作之余,他大量阅读典籍,写下不少论文,如《机权论》、《才德论》、《廉颇论》、《应侯罢武安君兵》、《项羽诛韩生》、《汉高祖斩丁公》、《甘罗》、《范睢》、《秦坑赵军》等几十篇。

元祐元年(1086年)九月初一 ,司马光因病逝世,享年六十八岁,获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宋哲宗赐碑名为“忠清粹德”。死后,哲宗将他葬於高陵。

灵柩送往夏县时,京城的人们罢市前往凭吊,有的人甚至卖掉衣物去参加祭奠,街巷中的哭泣声超过了车水马龙的声音。等到安葬的时候,哭的人非常真诚,仿佛是在哭自己的亲人。

扩展资料

人物成就:

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请求外任。熙宁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

这段悠游的岁月,司马光主持编撰了294卷近4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司马光的独乐园,既是他的寓所,也是《资治通鉴》书局所在地。其书局在汴京时已奉诏成立,除了司马光之外,当时的著名学者刘恕、刘攽和范祖禹都参与了书局的工作。

其中,司马光任主编,刘恕、刘攽、范祖禹为协修,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担任检阅文字的工作。司马光来洛阳后,便把《资治通鉴》书局由汴梁迁到洛阳。在独乐园中常住的不仅有书局的工作人员,当时洛阳的名贤如二程、邵雍、文彦博等也常来此聚会,堪称是一个学术中心。

司马光一生主要精力用在修史和从政上,不以文学自矜,他评价自己“至于属文,实非所长”。但他学问博大精深,把做学问与作文章结合起来,虽无意为文而文自工。

司马光“务为可用之文,推崇文以载道”,认为华而不实的诗无用,他所称赏的不是辞藻堆砌的诗,而是平淡闲远,抒发真性情、真自我的诗歌。

在经学上,司马光弘扬儒术,力辟佛老,对儒家经义做了许多开创性的阐释,朱熹将其与同时的周敦颐、邵雍、二程(程颢、程颐)、张载合称为北宋“道学六先生”。

帐号已注销
高粉答主

推荐于2017-12-15 · 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7万
采纳率:63%
帮助的人:1.2亿
展开全部
司马光,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散文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地区夏县)人,汉族。(但宋人袁说友著《成都文类》记,司马光是在他父亲司马池任光山知县时,生于县衙官舍的,该观点已为当今主流,多数专家学者认同),字君实,号迂夫,晚年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MoreStarIight
2018-12-05 · TA获得超过363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4万
展开全部
司马光(1019-1086)陕州夏县涑水乡(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他自幼好学。尤其喜欢读《春秋左氏传》,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编写,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在政治方面,司马光主张法制永远不变,其政治思想比较保守。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人默无2901
2011-11-25 · TA获得超过5.8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4.3万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814万
展开全部
司马光,出生在光州光县,所以取名为光。
除了小时候砸缸救人名扬天下之外,他最伟大的成就是主持编撰了《资治通鉴》。
儒家有“三圣”之说中,除了孔子、孟子,还有一位就是司马光了,被世人称之为“儒家文化下的人格典范”。一生勤俭,刚正不阿,讲求孝道。
司马光死后,被授予温国公,所以在无锡惠山古镇有一个纪念司马光的祠堂,名为司马温公祠。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挑战王挑战王
2012-04-12 · TA获得超过148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8.2万
展开全部
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赵匡胤(宋太祖)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