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的民族特色和民风,快!!!!!!!!!!!!!!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民族风情
草原盛会一那达幕:即游艺、联欢的意思,源于七百年前。那达幕之日商贩云集,说书献艺应有尽有,热闹非凡,最扣人心弦的莫过于赛马、摔跤、射箭。多在草原牛羊肥壮、稻谷飘香的8月份举行。 蒙古包:蒙古包一词来自于满族人对蒙古族住所的称呼,是游牧生活的产物。一般高七八尺,宽丈余,先用木杆、牛皮订成网状方架数片,然后连成园仓式,再用园木组成伞形园顶,顶中 央有一个圆形天窗,晴启阴合,用以流通空气,吸收阳光,是草原牧区最喜欢的居住用具,也是外地游人最感兴趣的下榻场所。 祭敖包:这是蒙古族传统的宗教活动,敖包是在草原、山坡或沙丘高地上用石头、土块、柳条等垒筑而成的。“敖包”最早是在茫茫无边草原上建立起来的能识别方向、道路、边界的标志,后成为祭祀山神、路神的地方。祭敖包多在7、8月份举行。祭祀时敖包上插树条,上面挂有五颜六色的布条或纸旗。在蒙古族人民心中,敖包是神圣的净地。 手扒羊肉:蒙古语称手扒羊肉为“布和力麻哈”。是草原上蒙古民族简便实惠的待客食品。做法是刚屠宰后的羊,挑选好的部位,(头蹄下水除外)白水下锅,原汁清煮。羊吃草原上的五香草,调味齐全,不加任何调味品,只要掌握清煮技术,就能做得美味可口。在食用时不用餐具,用手扒着吃。 蒙古族敬酒:蒙古族斟酒敬客最考究,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是最能表达朋友之忠诚的珍贵食品。主人将美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托在洁白的哈达上,唱起感人的祝酒歌,表达自己的真诚与感情,此时客人理应随即接过酒,能饮则饮,不能饮则品尝少许,然后将酒归还主人,万不可推推让让、拉拉扯扯,谢绝主人的敬酒,否则他会认为您对主人瞧不起,不愿交朋友、不能以诚相待。
编辑本段民间文化
安代舞:安代流行内蒙古,起源于库伦旗。传统安代以唱为主,伴以舞蹈动作,是科尔沁“博”治病的一种方式,带有迷信色彩。1949年以后,逐渐变为自娱性民间舞蹈,经过不断完善与发展,由民间进入剧场,成为喜闻乐见的民族艺术形式。 内蒙古民歌:《嘎达梅林》、《达那巴拉》、《那木斯来》、《劳工之歌》等;赞美故乡、思念亲人、怀念故土的歌,如《诺恩吉雅》、《母亲的恩情》、《金姐》等;哀歌、格言歌、摇篮曲、讽刺歌,如《波茹莱》、《都吉娅》、《丁格尔大喇嘛》等,仪式歌包括祭祀歌、安代歌、婚礼歌、宴歌、酒歌等,如《四季》、《金珠尔玛》、《篝火歌》等;反映妇女生活的歌,如《万梨》、《高小姐》、《德力格尔玛》等;情歌,如《韩秀英》、《达古拉》、《金叶玛》等。 鄂尔多斯婚礼: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上的蒙古族婚礼,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悠扬的歌舞形式和热烈隆重的场面。表达了勤劳、勇敢、智慧的鄂尔多斯蒙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情追求和粗犷、豪爽、善良的性格。因此,鄂尔多斯婚礼广为传颂,驰名中外,它的许多健康的内容,优美的情节,至今还保留着,沿用着。 祭敖包活动一般在农历五月下旬至六月上旬举行,敖包,蒙古语为“堆子”,是用石头垒成的一座圆锥体的台子,上面竖着悬挂有经幡的旗杆和树枝。在祭典结束后,还将举行传统的赛马、摔跤等活动。 篝火节是内蒙古北部鄂伦春族人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的6月18日,鄂伦春人会燃起篝火,并集体围绕在篝火旁,载歌载舞,欢乐通宵。
地方礼俗
爱畜:如在草原上遇见畜群,汽车与行人要绕道走,不要从畜群中穿过,否则会被认为是对畜主的不尊重。做客:乘汽车到牧民家做客者要看蒙古包附近勒勒车上是否拴着马,不要贸然驶入,免得马惊挣断缰绳跑失。进包要从火炉左侧走,坐在蒙古包的西侧和北侧,东侧是主人起居处,尽量不坐。入坐时不挡住北面哈那上挂着的佛像。进包后可席地而
不必脱鞋。不要坐在门槛上。
敬茶到牧民家做客,主人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宾客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主人斟茶时,宾客若不想要茶,请用碗边轻轻把勺或壶嘴一碰,主人便即刻会明白宾客的用意。 敬酒: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是表达草原牧人地客人的敬重和爱戴。通常主人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推让让,拉拉扯扯,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瞧不起。宾客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会喝酒不必勉强,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 献哈达:哈达是蒙古族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礼节。献哈达时,主人张开双手捧着哈达,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词或赞词,渲染敬重的气氛,同时将哈达的折叠口向着接受哈达的宾客。宾客要站起身面向献哈达者,集中精力听祝词和接受敬酒。接受哈达时,宾客应微向前躬身,让献哈达者将哈达挂于宾客颈上。宾客应双手合掌于胸前,向献哈达者表示谢意。 尊老慈幼:到牧民家做客,见老人要问安,须以“您”相称。不在老人面前通过,不坐其上位,未经允许不要与老人并排而坐。对小孩不可斥责或打驾。不要当着家人的面数说孩子生理缺陷。 其他:到牧民家做客,要带适当的礼品,如酒、糖、小食品等。对迎面狂吠的牧羊狗仅可喝斥,不可打。解手须至蒙古包南方较远处,不可到蒙古包东、西侧(有羊圈)、北侧(气味会随风刮入包内)。冬天不要到包北、西侧乱踩,因那里的雪是化水食用的。离开主人家须道再见并致谢意。
草原盛会一那达幕:即游艺、联欢的意思,源于七百年前。那达幕之日商贩云集,说书献艺应有尽有,热闹非凡,最扣人心弦的莫过于赛马、摔跤、射箭。多在草原牛羊肥壮、稻谷飘香的8月份举行。 蒙古包:蒙古包一词来自于满族人对蒙古族住所的称呼,是游牧生活的产物。一般高七八尺,宽丈余,先用木杆、牛皮订成网状方架数片,然后连成园仓式,再用园木组成伞形园顶,顶中 央有一个圆形天窗,晴启阴合,用以流通空气,吸收阳光,是草原牧区最喜欢的居住用具,也是外地游人最感兴趣的下榻场所。 祭敖包:这是蒙古族传统的宗教活动,敖包是在草原、山坡或沙丘高地上用石头、土块、柳条等垒筑而成的。“敖包”最早是在茫茫无边草原上建立起来的能识别方向、道路、边界的标志,后成为祭祀山神、路神的地方。祭敖包多在7、8月份举行。祭祀时敖包上插树条,上面挂有五颜六色的布条或纸旗。在蒙古族人民心中,敖包是神圣的净地。 手扒羊肉:蒙古语称手扒羊肉为“布和力麻哈”。是草原上蒙古民族简便实惠的待客食品。做法是刚屠宰后的羊,挑选好的部位,(头蹄下水除外)白水下锅,原汁清煮。羊吃草原上的五香草,调味齐全,不加任何调味品,只要掌握清煮技术,就能做得美味可口。在食用时不用餐具,用手扒着吃。 蒙古族敬酒:蒙古族斟酒敬客最考究,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是最能表达朋友之忠诚的珍贵食品。主人将美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托在洁白的哈达上,唱起感人的祝酒歌,表达自己的真诚与感情,此时客人理应随即接过酒,能饮则饮,不能饮则品尝少许,然后将酒归还主人,万不可推推让让、拉拉扯扯,谢绝主人的敬酒,否则他会认为您对主人瞧不起,不愿交朋友、不能以诚相待。
编辑本段民间文化
安代舞:安代流行内蒙古,起源于库伦旗。传统安代以唱为主,伴以舞蹈动作,是科尔沁“博”治病的一种方式,带有迷信色彩。1949年以后,逐渐变为自娱性民间舞蹈,经过不断完善与发展,由民间进入剧场,成为喜闻乐见的民族艺术形式。 内蒙古民歌:《嘎达梅林》、《达那巴拉》、《那木斯来》、《劳工之歌》等;赞美故乡、思念亲人、怀念故土的歌,如《诺恩吉雅》、《母亲的恩情》、《金姐》等;哀歌、格言歌、摇篮曲、讽刺歌,如《波茹莱》、《都吉娅》、《丁格尔大喇嘛》等,仪式歌包括祭祀歌、安代歌、婚礼歌、宴歌、酒歌等,如《四季》、《金珠尔玛》、《篝火歌》等;反映妇女生活的歌,如《万梨》、《高小姐》、《德力格尔玛》等;情歌,如《韩秀英》、《达古拉》、《金叶玛》等。 鄂尔多斯婚礼: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上的蒙古族婚礼,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悠扬的歌舞形式和热烈隆重的场面。表达了勤劳、勇敢、智慧的鄂尔多斯蒙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情追求和粗犷、豪爽、善良的性格。因此,鄂尔多斯婚礼广为传颂,驰名中外,它的许多健康的内容,优美的情节,至今还保留着,沿用着。 祭敖包活动一般在农历五月下旬至六月上旬举行,敖包,蒙古语为“堆子”,是用石头垒成的一座圆锥体的台子,上面竖着悬挂有经幡的旗杆和树枝。在祭典结束后,还将举行传统的赛马、摔跤等活动。 篝火节是内蒙古北部鄂伦春族人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的6月18日,鄂伦春人会燃起篝火,并集体围绕在篝火旁,载歌载舞,欢乐通宵。
地方礼俗
爱畜:如在草原上遇见畜群,汽车与行人要绕道走,不要从畜群中穿过,否则会被认为是对畜主的不尊重。做客:乘汽车到牧民家做客者要看蒙古包附近勒勒车上是否拴着马,不要贸然驶入,免得马惊挣断缰绳跑失。进包要从火炉左侧走,坐在蒙古包的西侧和北侧,东侧是主人起居处,尽量不坐。入坐时不挡住北面哈那上挂着的佛像。进包后可席地而
不必脱鞋。不要坐在门槛上。
敬茶到牧民家做客,主人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宾客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主人斟茶时,宾客若不想要茶,请用碗边轻轻把勺或壶嘴一碰,主人便即刻会明白宾客的用意。 敬酒: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是表达草原牧人地客人的敬重和爱戴。通常主人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推让让,拉拉扯扯,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瞧不起。宾客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会喝酒不必勉强,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 献哈达:哈达是蒙古族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礼节。献哈达时,主人张开双手捧着哈达,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词或赞词,渲染敬重的气氛,同时将哈达的折叠口向着接受哈达的宾客。宾客要站起身面向献哈达者,集中精力听祝词和接受敬酒。接受哈达时,宾客应微向前躬身,让献哈达者将哈达挂于宾客颈上。宾客应双手合掌于胸前,向献哈达者表示谢意。 尊老慈幼:到牧民家做客,见老人要问安,须以“您”相称。不在老人面前通过,不坐其上位,未经允许不要与老人并排而坐。对小孩不可斥责或打驾。不要当着家人的面数说孩子生理缺陷。 其他:到牧民家做客,要带适当的礼品,如酒、糖、小食品等。对迎面狂吠的牧羊狗仅可喝斥,不可打。解手须至蒙古包南方较远处,不可到蒙古包东、西侧(有羊圈)、北侧(气味会随风刮入包内)。冬天不要到包北、西侧乱踩,因那里的雪是化水食用的。离开主人家须道再见并致谢意。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