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回答
展开全部
2011-9-22 17:45 最佳答案 蔡锷与小凤仙
蔡锷与小凤仙结识于青云阁的普珍园。蔡锷与小凤仙的故事被许多野史所记载,也曾多次拍摄为影视作品.对其真实性各自说法不一。
结识
蔡锷将军曾在青云阁的普珍园结识名妓小凤仙,并多次在普珍园小酌,普珍园的名菜辣子凤节倍受小凤仙喜爱,从而演绎一段名流千古的爱情故事。将军逝世后小凤仙因无法忘怀,又来到青云阁找寻将军的记忆,并又在此遇到她的丈夫,因为她的丈夫长相很像将军,之后她便隐姓埋名,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八十年代在青云阁原址拍摄的电影《知音》是根据蔡锷将军与小凤仙的爱情故事改编,世人为之感怀。
爱情
蔡松坡被诱进京师,软禁跟班。后来又接受首席谋士,“愿为帝王师”的旷世逸才杨度的建议,封蔡松坡为“始威将军”,担任一些有名无实的职务,加以笼络。蔡松坡终日无所事事,内心烦闷,便到八大胡同走走,想不到第一次就碰到小凤仙。小凤仙识英雄、重英雄,两人心生爱意.后小凤仙帮助蔡锷逃离北京。 护国战争后,蔡松坡已病情沉重,来不及也无法偕同小凤仙了,急忙沿江东下,经上海到日本就医,终因病入膏肓而在福冈医院逝世,享年三十四岁。小凤仙等的是蔡松坡的死讯,小凤仙悲痛欲绝。
佚事
蔡锷虽涉足花台,但并不常去。据蔡锷长子蔡端先生回忆,其生母潘夫人给他讲过,有一次蔡锷陪家眷去看戏,开场前指着包厢里一年轻女子对潘夫人说:她就是小凤仙。从这个细节里至少可以得出两个信息:一、蔡锷看戏是和家人在一起而不是和小凤仙出双入对,说明他俩的关系并不怎么亲密;二、蔡锷和小凤仙的交往并不背着家人。 而且,据蔡端先生说,蔡锷将母亲和两位夫人遣送回籍的理由是,潘夫人身怀六甲,想回娘家生育;老母不习惯京城生活,要回乡下住,当然,要由刘夫人陪护,几个孩子也分别回到昆明和邵阳。
蔡锷与小凤仙结识于青云阁的普珍园。蔡锷与小凤仙的故事被许多野史所记载,也曾多次拍摄为影视作品.对其真实性各自说法不一。
结识
蔡锷将军曾在青云阁的普珍园结识名妓小凤仙,并多次在普珍园小酌,普珍园的名菜辣子凤节倍受小凤仙喜爱,从而演绎一段名流千古的爱情故事。将军逝世后小凤仙因无法忘怀,又来到青云阁找寻将军的记忆,并又在此遇到她的丈夫,因为她的丈夫长相很像将军,之后她便隐姓埋名,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八十年代在青云阁原址拍摄的电影《知音》是根据蔡锷将军与小凤仙的爱情故事改编,世人为之感怀。
爱情
蔡松坡被诱进京师,软禁跟班。后来又接受首席谋士,“愿为帝王师”的旷世逸才杨度的建议,封蔡松坡为“始威将军”,担任一些有名无实的职务,加以笼络。蔡松坡终日无所事事,内心烦闷,便到八大胡同走走,想不到第一次就碰到小凤仙。小凤仙识英雄、重英雄,两人心生爱意.后小凤仙帮助蔡锷逃离北京。 护国战争后,蔡松坡已病情沉重,来不及也无法偕同小凤仙了,急忙沿江东下,经上海到日本就医,终因病入膏肓而在福冈医院逝世,享年三十四岁。小凤仙等的是蔡松坡的死讯,小凤仙悲痛欲绝。
佚事
蔡锷虽涉足花台,但并不常去。据蔡锷长子蔡端先生回忆,其生母潘夫人给他讲过,有一次蔡锷陪家眷去看戏,开场前指着包厢里一年轻女子对潘夫人说:她就是小凤仙。从这个细节里至少可以得出两个信息:一、蔡锷看戏是和家人在一起而不是和小凤仙出双入对,说明他俩的关系并不怎么亲密;二、蔡锷和小凤仙的交往并不背着家人。 而且,据蔡端先生说,蔡锷将母亲和两位夫人遣送回籍的理由是,潘夫人身怀六甲,想回娘家生育;老母不习惯京城生活,要回乡下住,当然,要由刘夫人陪护,几个孩子也分别回到昆明和邵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就是名人piao名妓,被野史给美化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1-11-15 · 知道合伙人影视综艺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山青青,水碧碧
高山流水韵依依
人生难得一知己
千古知音最难觅
将军拔剑南天起
我愿做长风,绕战旗
——电影《知音》主题歌
在1916年的北京城,蔡锷与小凤仙绝对是当仁不让的主角。蔡锷抱病奋斗,舍己为国,在困境中奋起,在胜利中永诀,自然令后人感佩景仰不已。而小凤仙不过是个沦落风尘的女子,然而因缘际会,化腐朽为神奇,更使这个故事成了不可多得的人间绝唱。
他们的际遇与命运,在国难民危的乱世中,显得格外深沉悠远,能够满足所有人关于风尘侠义、英雄美人的幻想,以至于百年之后仍有不息的回声。电影《知音》那高山流水的曲调,简直要绕梁三日而不绝,将风尘情与烈士义的交融,演绎得如泣如诉,凄美无比。
昔时佳人,早就芳踪已杳。据易宗夔的《新世说》所记,小凤仙原名筱凤仙,十六岁入京师乐部,“工皮簧,善酬应,丰肌玉貌,笑颊生涡”。但也有资料显示,小凤仙本名凤云,原籍在湖北,父亲经商,家境富裕,但因被小人算计而家破人亡。光绪年间,这一家流落到湖南,小凤仙被卖为奴婢,然后一卖再卖,最后沦落风尘,在上海入乐籍,因为北京城南方的清吟小班受到追捧,所以也风飘柳絮一般被送到北京的八大胡同里。还有说她出生于官宦之家,父亲是清末的武官,落职后生活潦倒不堪,便将女儿卖给青楼。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总归是一个命运多蹇、身世凄凉的女子。《民初史略》一书里则有这样的描写:“小凤仙…… 相貌乏过中姿,性情甚是孤傲,所过人一筹的本领则粗通翰墨,喜缀歌词,俾生成一双慧眼,能辨别狎客才华。都中人士,或称她为侠妓。”因为性情孤傲冷峻,在遇到蔡锷之前,她已经因为对富贵巨贾不屑求媚取宠而小有名声了。
而当时的蔡锷,是手握兵权的大将军,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蔡锷发动昆明重九起义,并担任起义军临时总指挥,民国新成,他被推举为云南军政府都督,1913年10月,他被袁世凯召进北京,委以重任。
关于蔡锷和袁世凯,曾有这样一个故事:据说蔡锷甫到京城,袁世凯便送他一件名贵大氅,亲亲热热地告诉他以后见面不必拘礼,穿便装就可以。第二次召见蔡锷时,袁世凯便叫上手下将官,自然全部着严整军服,自己也穿上大元帅服,想着看穿便装的蔡锷坐立不安的窘状。而蔡锷又岂是轻易受惑之人,他依然是军服马靴手套勋章一样不少。这一回合下来,袁世凯对蔡锷的为人也有了认识:这样的人对于自己来说,只可用,不可信;只可相敬,不可与谋;可以共事一时,却不可能长久同路。
说起来袁世凯与蔡锷并不是打一开始就水火不容。相反,最早他们之间是互相赏识,惺惺相惜。清末新政时,袁世凯废科举、办新学、修铁路、练新军,着实做了不少实事,这些都让蔡锷印象深刻,所以他曾明确表示拥护袁世凯。在乱象丛生的新生共和国里,蔡锷认为袁世凯这样的能人一定能够匡扶社稷。而蔡锷在主政云南时所表现出来的才干和锐气,自然也令袁世凯心生敬意。蔡锷奉调入京后,袁世凯便将其封为“始威将军”,使他成为这一机构中唯一的非北洋派军人,薪俸高达五千大洋(相当于现在的三十万元),十分的风光显赫。袁世凯还叫他的大公子袁克定拜蔡锷为师,为他讲解军事科学及为将之道,据说,袁世凯本想让蔡锷做参谋总长,以后再进一步升迁为陆军总长,但因此举对北洋军人的利益触动太大,才暂时作罢。
当然蔡锷如匣中之剑,总归是令袁世凯心怀戒惧的。而蔡锷智虑极深,也深知袁世凯的老辣高明。蔡锷从来不拥戴任何个人,他一生无党无派,信念坚定,人格独立,从他一生的表现看,国家至上是他遵奉的信条。但是为了打消袁世凯的疑心,遮人耳目,他在筹安会发起后,曾主动在劝进表上签名,领衔拥护过帝制,以此作为主动出击麻痹对手的策略。
然后,蔡锷还有事没事到八大胡同转一转,故意以好色之徒的形象示人,大张旗鼓地释放出这样的信息:我寻快活去也。据蔡锷的长子蔡端回忆,其生母潘夫人曾经给他讲过,有一次蔡锷陪家眷去看戏,开场前指着包厢里一年轻女子对潘夫人说:她就是小凤仙。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蔡锷和小凤仙的交往,连家人都不曾隐瞒。
蔡锷来京时所住的棉花胡同,与小凤仙栖身的陕西巷本就相距不远。而到风月场上排遣心绪,发泄郁闷,是清末民初的士人们一种普遍认同的行为方式。此时,小凤仙就住在陕西巷里的云吉班。一到夜晚,这里蛾眉颦笑,曼声清唱,“清吟小班”、“云吉班”等名动京城的妓院便在此招揽生意,车水马龙,衣锦男女,一片软语娇香,令人不免目眩神迷,心旌摇摇。
打扮成商人模样的蔡锷,就在云吉班结识了娇小玲珑、蛾眉凤目、笑起来嘴角上翘的小凤仙。而在小凤仙的眼中,剑眉隆鼻的蔡锷,有着军人的英姿,一种睨视天下的森然气度就隐藏在他和煦的笑容中。在这次有历史意义的风云际会中,两个人一见如故,恍惚间就有了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的感觉。
蔡锷并非毫无眼力,在交际场上见多了浓妆艳抹的千金粉黛,自然识得小凤仙是一朵人间罕见的奇葩,虽然没有超凡脱俗的惊世之美,却是少有雕饰的清水芙蓉,且在阴柔中绽放着一种豪情的气质。当二人慢慢相熟之后,蔡锷不仅陶醉于她的浅笑微颦,玉容花姿,更倾心于她的灵心慧质,色艺双绝。有一天中午,蔡锷在云吉班兴之所至,书写了一副对联送给小凤仙:
自古佳人多颖悟
从来侠女出风尘
这副对联写得不错,吻合小凤仙的身份和性格,也流露出蔡锷寥廓而苍远的心事。他曾拜过梁启超为老师,檄文通电,立马可待,且声情并茂,文采还是很出众的。他将小凤仙比作侠女,内心里已经把她定型为有胆有识的乱世佳人,一个侠字,超尘拔俗,自然有了一种沁人心神的隽永风华。正午时分慵懒的阳光,加深了他们之间那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小凤仙笑而不语,眉目舒展,那些日子是她最开心的时候。
在蔡的寓所附近,一直就密布侦探,袁世凯的人在密切跟踪着蔡锷的一举一动。却眼见得他寄情勾栏,坐销壮志,干脆搬到了云吉班小凤仙的妆阁内,到后来,竟然与小凤仙的妈妈开始大谈特谈起嫁娶之事来了。这等八卦,北京城里的大小报纸自然也都不会放过。
然而小凤仙自然知道,面前这位儒雅的蔡先生绝非流俗之辈,而是人中龙凤,虽是日日醉卧美人肩,却也夜夜醒记护国事,是一位正直严毅的君子。韬晦京师,涉足风月,也仅是潜龙勿用之计。在纷繁的表面现象背后,他还有着十分深沉的考虑。他在向外释放信息——袁世凯从蔡锷一系列的表现中,揣摩出他的意思是:帝制是你的事,我不干预。他营造出了一种双方都心照不宣的气氛,袁世凯终于放心了。
然而岂知蔡锷正在酝酿一个极大的决心,而他的决心一旦形成,即使地震山摇,也不能再将其改变——“眼看着不久便是盈千累万的人颂王莽功德,上劝进表,袁世凯便安然登其大宝,叫世界看着中国人是什么东西呢!国内怀着义愤的人,虽然很多,但没有凭借,或者地位不宜,也难发手。我们明知力量有限,未必抗得过他,但为四万万人争人格起见,非拼着命去干这一回不可。”从头至尾,起承转合,他导演了一场大戏,既果断干练又雷厉风行,他要一举挣脱樊笼,然后回过头来,向袁氏开战。
终于,蔡锷要在袁世凯鼻尖下玩金蝉脱壳之计了。在一个万籁俱寂的夜晚,他在凉爽的院子里摆了一张圆桌,一轮斜月银钩,在四合院的天井里洒下碎如残雪的月光。两人杯酒言欢,蔡锷将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小凤仙当即表示,愿与蔡锷生死相依,荣辱与共。蔡锷犹豫,好大会儿才说:“戎马关山,千难万险,我无暇顾及其他,你还是留在京城较为安稳。待到功成之日,我一定与你会合!”
风云在悄悄地酝酿,各色人等来来去去,混杂不堪。面对莫测迷幻的纷乱时局,小凤仙产生出一种对自身命运把握不定的战栗,也使他们在非常时局生出非常之情。掩盖起钻心镂骨的离别之感,小凤仙盛装冶容,与眼前人把酒辞行。在此刻,他们让自己的内心空出了一片完全空白的心田,让那突然来到而很快就要逃逸的幸福来填补。她内心也许会有预感,他这一去,便成生死永诀。那一夜微弱的烛光,从此长明在心头,成了一盏不灭的青灯。
这一日,便到了整个故事的华美乐章。蔡锷来到陕西巷的云吉班,空气中飘散着一股令人头晕的脂粉香气。他与小凤仙成双作对作情侣状,让袁世凯的侦缉队放松了警觉。这天恰好有云吉班的小姐妹过生日,就有一些人上门捧场,小凤仙故意把窗户打开,将蔡锷的大衣和帽子挂在衣架上,让人误以为蔡锷一直在艳窟香窝里沉湎。然后在一片乱哄哄的钗光鬓影中,蔡锷躲过暗探的眼睛,在小凤仙的帮助和掩护下,离开陕西巷,雇了辆马车,直奔前门火车站。
天色灰暗,曙光未开,整个北京城依然在沉睡中,一切都影影绰绰的。大功告成,在这一段时间以来,终日难以排遣的思虑与忧心,忽然在一刹那间神秘地解开了,自动地消失了,虽然是繁华尽逝、绮梦无痕,小凤仙的内心却如莲花一般的宁静。两人挥泪而别,蔡锷化装上了一辆东行的列车,然后转道昆明。
经历了一系列变故后,乱局中的蔡锷更加成熟老到。沧海横流之中,他竖起讨袁大旗,提数千孤旅,奋起护国。
用几千子弟兵对抗十万袁军,显然是下了不顾性命拼死一战的决心。他要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四万万同胞争人格”。
但蔡锷终日“恶衣菲食以戕自身,早作夜息以伤其神”,已经是病体难支。1916年11月8日凌晨,戎马倥偬、尽瘁国事的蔡锷将军在日本福冈赍志而殁,年仅三十七岁。他为共和而生,亦为共和而死,遭天妒而短寿,虽然令人惋惜,然而他拯救新兴共和于危殆,终造伟业,史册长载,已是无憾了。他口授的遗嘱中有一条: “锷以短命,未能尽力民国,应为薄葬”,更可见其为人之一斑。
只是他没有实现倒袁成功后一定接小凤仙团聚的誓言。在他弥留之际,在一连串惘然若失的玄想之中,他眼前是否曾闪回小凤仙那悦人的笑靥?
国民政府在北京中央公园为蔡锷举行隆重公祭,黎元洪、孙中山、段祺瑞等政界首脑以及各界群众前去参加祭奠,灵堂大厅摆满了花圈和挽幛。孙中山写的是:“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梁启超写的是:“国民赖公有人格,英雄无命亦天心。”英雄不寿,百年后再读这些挽联,仍是令人怃然落泪。
小凤仙得知噩耗后,痛不欲生,长歌当哭,心魂已然消散。在追悼会开到中途的时候,她一身白衣悄然而至,还送来两幅挽联:
不幸周郎竟短命
早知李靖是英雄
九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那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成一梦
十八载北地胭脂,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春秋
正文前的一行小字写着:“今世知音来生续缘松坡先生小别”,落款“凤云敬挽”。这两联工整贴切,有如恨海啼鹃望白云苍莽,爱厚悲深而又深自收敛,一时传遍京城,脍炙人口。
小凤仙和蔡锷的传奇经历只是短暂一瞬。她倾力帮助蔡锷掩人耳目,当蔡锷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出逃北京后,一切都完成了,她和蔡锷也就缘尽了。当她梦醒,四周已是空寂无人,她独自在一个传奇而迷幻的城市里,周遭只剩下八大胡同里细碎的流光,巷子深处有槐花的香气在暗暗浮动,让她一度觉得自己置身于时光之外。
接下来,她隐姓埋名,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她一任身世浮沉,不邀时赏,终致湮没无闻。在岑寂而静穆的眺望之中,1951年的时候,有一次她听到收音机里播放“蔡锷与小凤仙”的故事,她的脸上充满回忆之光,泣涕涟涟,茫茫心事犹如檐下雨线点点滴落。
会有人说,蔡锷和小凤仙的那份感情里,是不是有利用和被利用的意味,而且在那个年代,英雄易过美人关,比之仕途,爱情不过是茶余饭后的消遣,何况是像蔡锷那样的千秋伟业。向来的政治都离不开美色,女人算什么,向来强人们的事业都要利用女人来奠基,甚至要用红粉的鲜血来染红自己的顶戴。
然而现代女性的精明算计和功利心,有可能会在这里失效。蔡锷与小凤仙的风尘之恋,如果不是发生在那个时代,也就不会有传奇的色彩了。香港作家陶杰对小凤仙有一个极高的赞誉:
民国的女子觉醒,不仅是一众大家闺秀迈进学堂,而是远在林徽因、张爱玲、潘玉良等漂洋过海之前,就已经出了个小凤仙:即不读圣贤书,也不懂洋文,身上穿的是旗装和绣花鞋,却能慧眼如炬,深明大义。
诚哉斯言。后来这位出自青楼的侠义女子,其作为蔡家人的身份,终于得到了蔡氏后人的确认,这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对于小凤仙来说,如红拂、李香君、柳如是一样,即使身陷风尘,却注定不会只是一块鲜艳的花牌,而是超越了自己的时代与自身的境界。
关于小凤仙与蔡锷经常相会的地方,有说在陕西巷,有说在百顺胡同,也有说在樱桃斜街,从陕西巷走到樱桃斜街,不过只有三五分钟的路。据说那附近的“文君阁”,就是两人最后见面并从那里出逃的地方。该楼是双层纯木结构的老建筑,红廊绿檐环绕,始建于乾隆年间,最早曾是贵州会馆。前两年的时候,曾有经营者在那里开过一个知音茶馆,偶尔会有人回忆起那些个前尘往事、陈年旧影,袅袅茶香里,婉约与铿锵,铁血与浪漫、侠义与旖旎,这些传奇的色泽保鲜了旧梦的质感,使之能够穿透时间的屏障,一直绵延至今。
高山流水韵依依
人生难得一知己
千古知音最难觅
将军拔剑南天起
我愿做长风,绕战旗
——电影《知音》主题歌
在1916年的北京城,蔡锷与小凤仙绝对是当仁不让的主角。蔡锷抱病奋斗,舍己为国,在困境中奋起,在胜利中永诀,自然令后人感佩景仰不已。而小凤仙不过是个沦落风尘的女子,然而因缘际会,化腐朽为神奇,更使这个故事成了不可多得的人间绝唱。
他们的际遇与命运,在国难民危的乱世中,显得格外深沉悠远,能够满足所有人关于风尘侠义、英雄美人的幻想,以至于百年之后仍有不息的回声。电影《知音》那高山流水的曲调,简直要绕梁三日而不绝,将风尘情与烈士义的交融,演绎得如泣如诉,凄美无比。
昔时佳人,早就芳踪已杳。据易宗夔的《新世说》所记,小凤仙原名筱凤仙,十六岁入京师乐部,“工皮簧,善酬应,丰肌玉貌,笑颊生涡”。但也有资料显示,小凤仙本名凤云,原籍在湖北,父亲经商,家境富裕,但因被小人算计而家破人亡。光绪年间,这一家流落到湖南,小凤仙被卖为奴婢,然后一卖再卖,最后沦落风尘,在上海入乐籍,因为北京城南方的清吟小班受到追捧,所以也风飘柳絮一般被送到北京的八大胡同里。还有说她出生于官宦之家,父亲是清末的武官,落职后生活潦倒不堪,便将女儿卖给青楼。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总归是一个命运多蹇、身世凄凉的女子。《民初史略》一书里则有这样的描写:“小凤仙…… 相貌乏过中姿,性情甚是孤傲,所过人一筹的本领则粗通翰墨,喜缀歌词,俾生成一双慧眼,能辨别狎客才华。都中人士,或称她为侠妓。”因为性情孤傲冷峻,在遇到蔡锷之前,她已经因为对富贵巨贾不屑求媚取宠而小有名声了。
而当时的蔡锷,是手握兵权的大将军,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蔡锷发动昆明重九起义,并担任起义军临时总指挥,民国新成,他被推举为云南军政府都督,1913年10月,他被袁世凯召进北京,委以重任。
关于蔡锷和袁世凯,曾有这样一个故事:据说蔡锷甫到京城,袁世凯便送他一件名贵大氅,亲亲热热地告诉他以后见面不必拘礼,穿便装就可以。第二次召见蔡锷时,袁世凯便叫上手下将官,自然全部着严整军服,自己也穿上大元帅服,想着看穿便装的蔡锷坐立不安的窘状。而蔡锷又岂是轻易受惑之人,他依然是军服马靴手套勋章一样不少。这一回合下来,袁世凯对蔡锷的为人也有了认识:这样的人对于自己来说,只可用,不可信;只可相敬,不可与谋;可以共事一时,却不可能长久同路。
说起来袁世凯与蔡锷并不是打一开始就水火不容。相反,最早他们之间是互相赏识,惺惺相惜。清末新政时,袁世凯废科举、办新学、修铁路、练新军,着实做了不少实事,这些都让蔡锷印象深刻,所以他曾明确表示拥护袁世凯。在乱象丛生的新生共和国里,蔡锷认为袁世凯这样的能人一定能够匡扶社稷。而蔡锷在主政云南时所表现出来的才干和锐气,自然也令袁世凯心生敬意。蔡锷奉调入京后,袁世凯便将其封为“始威将军”,使他成为这一机构中唯一的非北洋派军人,薪俸高达五千大洋(相当于现在的三十万元),十分的风光显赫。袁世凯还叫他的大公子袁克定拜蔡锷为师,为他讲解军事科学及为将之道,据说,袁世凯本想让蔡锷做参谋总长,以后再进一步升迁为陆军总长,但因此举对北洋军人的利益触动太大,才暂时作罢。
当然蔡锷如匣中之剑,总归是令袁世凯心怀戒惧的。而蔡锷智虑极深,也深知袁世凯的老辣高明。蔡锷从来不拥戴任何个人,他一生无党无派,信念坚定,人格独立,从他一生的表现看,国家至上是他遵奉的信条。但是为了打消袁世凯的疑心,遮人耳目,他在筹安会发起后,曾主动在劝进表上签名,领衔拥护过帝制,以此作为主动出击麻痹对手的策略。
然后,蔡锷还有事没事到八大胡同转一转,故意以好色之徒的形象示人,大张旗鼓地释放出这样的信息:我寻快活去也。据蔡锷的长子蔡端回忆,其生母潘夫人曾经给他讲过,有一次蔡锷陪家眷去看戏,开场前指着包厢里一年轻女子对潘夫人说:她就是小凤仙。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蔡锷和小凤仙的交往,连家人都不曾隐瞒。
蔡锷来京时所住的棉花胡同,与小凤仙栖身的陕西巷本就相距不远。而到风月场上排遣心绪,发泄郁闷,是清末民初的士人们一种普遍认同的行为方式。此时,小凤仙就住在陕西巷里的云吉班。一到夜晚,这里蛾眉颦笑,曼声清唱,“清吟小班”、“云吉班”等名动京城的妓院便在此招揽生意,车水马龙,衣锦男女,一片软语娇香,令人不免目眩神迷,心旌摇摇。
打扮成商人模样的蔡锷,就在云吉班结识了娇小玲珑、蛾眉凤目、笑起来嘴角上翘的小凤仙。而在小凤仙的眼中,剑眉隆鼻的蔡锷,有着军人的英姿,一种睨视天下的森然气度就隐藏在他和煦的笑容中。在这次有历史意义的风云际会中,两个人一见如故,恍惚间就有了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的感觉。
蔡锷并非毫无眼力,在交际场上见多了浓妆艳抹的千金粉黛,自然识得小凤仙是一朵人间罕见的奇葩,虽然没有超凡脱俗的惊世之美,却是少有雕饰的清水芙蓉,且在阴柔中绽放着一种豪情的气质。当二人慢慢相熟之后,蔡锷不仅陶醉于她的浅笑微颦,玉容花姿,更倾心于她的灵心慧质,色艺双绝。有一天中午,蔡锷在云吉班兴之所至,书写了一副对联送给小凤仙:
自古佳人多颖悟
从来侠女出风尘
这副对联写得不错,吻合小凤仙的身份和性格,也流露出蔡锷寥廓而苍远的心事。他曾拜过梁启超为老师,檄文通电,立马可待,且声情并茂,文采还是很出众的。他将小凤仙比作侠女,内心里已经把她定型为有胆有识的乱世佳人,一个侠字,超尘拔俗,自然有了一种沁人心神的隽永风华。正午时分慵懒的阳光,加深了他们之间那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小凤仙笑而不语,眉目舒展,那些日子是她最开心的时候。
在蔡的寓所附近,一直就密布侦探,袁世凯的人在密切跟踪着蔡锷的一举一动。却眼见得他寄情勾栏,坐销壮志,干脆搬到了云吉班小凤仙的妆阁内,到后来,竟然与小凤仙的妈妈开始大谈特谈起嫁娶之事来了。这等八卦,北京城里的大小报纸自然也都不会放过。
然而小凤仙自然知道,面前这位儒雅的蔡先生绝非流俗之辈,而是人中龙凤,虽是日日醉卧美人肩,却也夜夜醒记护国事,是一位正直严毅的君子。韬晦京师,涉足风月,也仅是潜龙勿用之计。在纷繁的表面现象背后,他还有着十分深沉的考虑。他在向外释放信息——袁世凯从蔡锷一系列的表现中,揣摩出他的意思是:帝制是你的事,我不干预。他营造出了一种双方都心照不宣的气氛,袁世凯终于放心了。
然而岂知蔡锷正在酝酿一个极大的决心,而他的决心一旦形成,即使地震山摇,也不能再将其改变——“眼看着不久便是盈千累万的人颂王莽功德,上劝进表,袁世凯便安然登其大宝,叫世界看着中国人是什么东西呢!国内怀着义愤的人,虽然很多,但没有凭借,或者地位不宜,也难发手。我们明知力量有限,未必抗得过他,但为四万万人争人格起见,非拼着命去干这一回不可。”从头至尾,起承转合,他导演了一场大戏,既果断干练又雷厉风行,他要一举挣脱樊笼,然后回过头来,向袁氏开战。
终于,蔡锷要在袁世凯鼻尖下玩金蝉脱壳之计了。在一个万籁俱寂的夜晚,他在凉爽的院子里摆了一张圆桌,一轮斜月银钩,在四合院的天井里洒下碎如残雪的月光。两人杯酒言欢,蔡锷将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小凤仙当即表示,愿与蔡锷生死相依,荣辱与共。蔡锷犹豫,好大会儿才说:“戎马关山,千难万险,我无暇顾及其他,你还是留在京城较为安稳。待到功成之日,我一定与你会合!”
风云在悄悄地酝酿,各色人等来来去去,混杂不堪。面对莫测迷幻的纷乱时局,小凤仙产生出一种对自身命运把握不定的战栗,也使他们在非常时局生出非常之情。掩盖起钻心镂骨的离别之感,小凤仙盛装冶容,与眼前人把酒辞行。在此刻,他们让自己的内心空出了一片完全空白的心田,让那突然来到而很快就要逃逸的幸福来填补。她内心也许会有预感,他这一去,便成生死永诀。那一夜微弱的烛光,从此长明在心头,成了一盏不灭的青灯。
这一日,便到了整个故事的华美乐章。蔡锷来到陕西巷的云吉班,空气中飘散着一股令人头晕的脂粉香气。他与小凤仙成双作对作情侣状,让袁世凯的侦缉队放松了警觉。这天恰好有云吉班的小姐妹过生日,就有一些人上门捧场,小凤仙故意把窗户打开,将蔡锷的大衣和帽子挂在衣架上,让人误以为蔡锷一直在艳窟香窝里沉湎。然后在一片乱哄哄的钗光鬓影中,蔡锷躲过暗探的眼睛,在小凤仙的帮助和掩护下,离开陕西巷,雇了辆马车,直奔前门火车站。
天色灰暗,曙光未开,整个北京城依然在沉睡中,一切都影影绰绰的。大功告成,在这一段时间以来,终日难以排遣的思虑与忧心,忽然在一刹那间神秘地解开了,自动地消失了,虽然是繁华尽逝、绮梦无痕,小凤仙的内心却如莲花一般的宁静。两人挥泪而别,蔡锷化装上了一辆东行的列车,然后转道昆明。
经历了一系列变故后,乱局中的蔡锷更加成熟老到。沧海横流之中,他竖起讨袁大旗,提数千孤旅,奋起护国。
用几千子弟兵对抗十万袁军,显然是下了不顾性命拼死一战的决心。他要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四万万同胞争人格”。
但蔡锷终日“恶衣菲食以戕自身,早作夜息以伤其神”,已经是病体难支。1916年11月8日凌晨,戎马倥偬、尽瘁国事的蔡锷将军在日本福冈赍志而殁,年仅三十七岁。他为共和而生,亦为共和而死,遭天妒而短寿,虽然令人惋惜,然而他拯救新兴共和于危殆,终造伟业,史册长载,已是无憾了。他口授的遗嘱中有一条: “锷以短命,未能尽力民国,应为薄葬”,更可见其为人之一斑。
只是他没有实现倒袁成功后一定接小凤仙团聚的誓言。在他弥留之际,在一连串惘然若失的玄想之中,他眼前是否曾闪回小凤仙那悦人的笑靥?
国民政府在北京中央公园为蔡锷举行隆重公祭,黎元洪、孙中山、段祺瑞等政界首脑以及各界群众前去参加祭奠,灵堂大厅摆满了花圈和挽幛。孙中山写的是:“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梁启超写的是:“国民赖公有人格,英雄无命亦天心。”英雄不寿,百年后再读这些挽联,仍是令人怃然落泪。
小凤仙得知噩耗后,痛不欲生,长歌当哭,心魂已然消散。在追悼会开到中途的时候,她一身白衣悄然而至,还送来两幅挽联:
不幸周郎竟短命
早知李靖是英雄
九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那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成一梦
十八载北地胭脂,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春秋
正文前的一行小字写着:“今世知音来生续缘松坡先生小别”,落款“凤云敬挽”。这两联工整贴切,有如恨海啼鹃望白云苍莽,爱厚悲深而又深自收敛,一时传遍京城,脍炙人口。
小凤仙和蔡锷的传奇经历只是短暂一瞬。她倾力帮助蔡锷掩人耳目,当蔡锷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出逃北京后,一切都完成了,她和蔡锷也就缘尽了。当她梦醒,四周已是空寂无人,她独自在一个传奇而迷幻的城市里,周遭只剩下八大胡同里细碎的流光,巷子深处有槐花的香气在暗暗浮动,让她一度觉得自己置身于时光之外。
接下来,她隐姓埋名,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她一任身世浮沉,不邀时赏,终致湮没无闻。在岑寂而静穆的眺望之中,1951年的时候,有一次她听到收音机里播放“蔡锷与小凤仙”的故事,她的脸上充满回忆之光,泣涕涟涟,茫茫心事犹如檐下雨线点点滴落。
会有人说,蔡锷和小凤仙的那份感情里,是不是有利用和被利用的意味,而且在那个年代,英雄易过美人关,比之仕途,爱情不过是茶余饭后的消遣,何况是像蔡锷那样的千秋伟业。向来的政治都离不开美色,女人算什么,向来强人们的事业都要利用女人来奠基,甚至要用红粉的鲜血来染红自己的顶戴。
然而现代女性的精明算计和功利心,有可能会在这里失效。蔡锷与小凤仙的风尘之恋,如果不是发生在那个时代,也就不会有传奇的色彩了。香港作家陶杰对小凤仙有一个极高的赞誉:
民国的女子觉醒,不仅是一众大家闺秀迈进学堂,而是远在林徽因、张爱玲、潘玉良等漂洋过海之前,就已经出了个小凤仙:即不读圣贤书,也不懂洋文,身上穿的是旗装和绣花鞋,却能慧眼如炬,深明大义。
诚哉斯言。后来这位出自青楼的侠义女子,其作为蔡家人的身份,终于得到了蔡氏后人的确认,这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对于小凤仙来说,如红拂、李香君、柳如是一样,即使身陷风尘,却注定不会只是一块鲜艳的花牌,而是超越了自己的时代与自身的境界。
关于小凤仙与蔡锷经常相会的地方,有说在陕西巷,有说在百顺胡同,也有说在樱桃斜街,从陕西巷走到樱桃斜街,不过只有三五分钟的路。据说那附近的“文君阁”,就是两人最后见面并从那里出逃的地方。该楼是双层纯木结构的老建筑,红廊绿檐环绕,始建于乾隆年间,最早曾是贵州会馆。前两年的时候,曾有经营者在那里开过一个知音茶馆,偶尔会有人回忆起那些个前尘往事、陈年旧影,袅袅茶香里,婉约与铿锵,铁血与浪漫、侠义与旖旎,这些传奇的色泽保鲜了旧梦的质感,使之能够穿透时间的屏障,一直绵延至今。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