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具体故事及评价
展开全部
【周瑜】(公元175年~210年)三国时期吴国将领,杰出的军事家。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美姿容,精音律,多谋善断,胸襟广阔,人称周郎。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奠定三分天下基础。后图进中原,不幸早逝。( 商务印书馆《新华词典》)
周瑜自幼与孙策交好,孙策初崛起时周瑜随之扫荡江东,并送钱粮物资助孙策成就大事。袁术仰慕周瑜的才干,欲聘周瑜为将,但是周瑜以袁术难成大事而拒绝,其后设法正式投奔孙策,与孙策一起南征北战,为打江东基业立下汗马功劳,深受孙策信任。孙策遇刺身亡后,周瑜与张昭一起共同辅佐孙权,执掌军政大事。曹操消灭袁绍后,威逼孙权送儿子为人质,周瑜志向高远,劝阻孙权送质。赤壁大战之时,力主抗曹,并慧眼预见到曹军的劣势和我军的优势,指挥全军在赤壁、乌林大败曹军,是为三国历史上最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其后又成功地攻克了荆州战略要地南郡,曹仁败走。赤壁之战后,周瑜向孙权建议出兵攻取蜀地,消灭张鲁,吞并刘璋,与曹操二分天下,周瑜在江陵进行军事准备时死于巴陵,时年三十六岁。
历史上的周瑜胸襟广阔,气度宽宏。老将程普因周瑜年轻,对他不服,多次当面侮辱他,周瑜都不跟他计较,程普最后被周瑜的才华和品德所折服,感动得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和他成为好友。《三国演义》描写的心胸狭窄的周瑜是罗贯中为了衬托诸葛亮而刻意塑造的配角形象,是艺术处理,不可当真,“三气周瑜”当然就更是毫无历史根据,周瑜最后是病逝于出征途中的。
周瑜精通音律,雅量高致,即使在喝醉时也能听出曲中的谬误,因此史书记载民谣云:“曲有误,周郎顾”、“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三国演义》把周瑜描绘成心胸狭窄、妒贤忌能的典型,当他一发现诸葛亮的才智超过自己,便想方设法谋害,必欲除掉孔明而后快,结果他的计谋被诸葛亮一一识破,自己反中了诸葛亮的谋算,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气得吐血身亡,临到绝命之时仍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仰天长叹。小说对瑜、亮二人在赤壁之战前后一连串的斗智、斗法写得丝丝入扣,极为生动,从人物塑造的角度讲是相当成功的,但从历史的真实性讲,则全属子虚乌有,纯粹是小说家的文艺创造。
历史上的周瑜,当然不是被诸葛亮气死的,也根本不存在“三气周瑜”的任何蛛丝马迹。若从周瑜与孔明在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以及他们俩在赤壁之战前后的政治地位、历史作用看,真正的赢家倒是周瑜而不是孔明。才华横溢、精明老到的周瑜,实际上远远盖过了初出茅芦的孔明。
周瑜助孙吴创业江东之时 孔明尚在流寓、隐居之中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载,周瑜字公瑾,庐江郡舒县(今安徽舒城)人。他长得高大健壮,容貌俊秀,一表人才。他出生于公元175年,比诸葛亮要年长六岁,他步入政治生涯的时间也比诸葛亮早得多。诸葛亮26岁才出山,周瑜20岁刚出头就踏入戎马行列了。
汉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孙策借故脱离表术归取江东之时,周瑜即由丹杨(今安徽宣城)其叔父处率兵迎策,帮助孙策渡江东下,击败当时的杨州刺史刘繇,为孙策平定江东起了重要作用。当时周瑜年方21岁。周瑜跟孙策同年,早先孙策父亲孙坚起兵讨董卓迁家至舒县时,周瑜曾空出自家的一所大宅院让给孙策居住,两人交情十分深厚。所以当孙策归取江东时周瑜前往相助,孙策对此非常高兴,对周瑜说能得到你的帮助,事业一定能成功了。
孙策击败刘繇后已有数万人马,认为竖和仔平定吴郡、会稽郡已不成问题,让周瑜回去与叔父共同镇守丹杨,不久袁术派余汪他的堂弟来代替周瑜叔父做丹杨太守,周瑜便和他叔父来到了寿春(今安徽寿县)。寿春是当时盘踞江淮的大军阀袁术的老巢,袁术看中了周瑜,想要任命周瑜为部将。周瑜认为袁术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借故离开寿春,于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回到吴郡孙策身边。孙策亲自前去迎接,并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官职。当时孙策本身也只是个将军身份,这个中郎将是孙策私自署置的,其地位次于将军。当时周瑜为24岁。
年纪轻轻的周瑜,一到东吴便被封为中郎将,吴郡的人都称呼他为周郎。孙策因为周瑜是庐江郡人,在那里很有威望,于是派他到庐江郡驻守长江下游的重要渡口牛渚(位于今安徽当涂县北,又棚枯名采石),后又兼任春谷(今安徽繁昌县西南)县长。不久,孙策想夺取荆州,任命周瑜为中护军(与中领军同为重要军事长官),兼江夏太守(实际上此时的江夏郡为刘表所有,孙策任命周瑜此职意在进讨江夏取荆州)。周瑜随孙策取荆州攻克皖县(今安徽潜山县),得到汉末大臣桥公(桥玄,官至太尉)两个女儿。桥公二女皆天姿国色,有倾城之貌。孙策自己娶了大桥,周瑜娶了小桥。接着又攻下寻阳(今湖北黄梅县西南),并进讨江夏郡,但未能得手。在回兵之时向南平定了豫章(今江西南昌)、庐陵(孙策从豫章郡中分出,治所在今江西吉安西南)两郡,周瑜留下来镇守庐陵郡的巴丘(今吉安市北的峡江县)。
从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到建安五年(200年)孙策被刺身亡之前,周瑜在汉末军阀割据混战之初即崭露头角,成为帮助孙策奠定江东基业的第一功臣。孙策其时已据有丹阳、吴、会稽、庐江、豫章、庐陵六郡,其中只有征取吴郡、会稽郡时周瑜未参与,但也有他的功劳,因为若不是他协助孙策渡江,打败扬州刺史刘繇,吴郡、会稽就不可能为孙策所得。
当周瑜名震江东成为孙氏政权开国元勋之时,诸葛亮还远远没有出道。孔明14岁那年(公元194年),离家随其叔父去豫章任太守,逢变故又随叔父到荆州投靠刘表。17岁时(公元197年)叔父病故,孔明转到襄阳以西20里的隆中(当时隆中属荆州南阳郡)定居,开始过起长达十年的隐居生涯。所以当周瑜协助孙策开创江东(长江以南苏、浙、皖一带)基业之时,诸葛亮正在流寓和躬耕吟读之中。此时的瑜、亮自然无法相比,也不好去比。瑜、亮的真正相比要从公元207年冬诸葛亮出山之后才能谈起。
赤壁之战唱主角的是周瑜 孔明只是参与战事的配角
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遇刺后不治身亡,孙权承父兄之业继为江东之主。周瑜由巴丘率兵赴吴奔丧,遂留吴(今江苏苏州),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一同执掌军政大事。其时,孙权才19岁,周瑜尽心辅佐,为树立孙权威望和巩固六郡作出了很大贡献,并击败了刘表江夏太守黄祖对柴桑(今江西九江)的进攻。建安十三年(208年)春,孙权再次讨伐黄祖,周瑜为前部大督(先队部队的统帅),率诸将取得了击刺黄祖的重大胜利。征讨黄祖后,周瑜受命镇守鄱阳(今江西波阳县,鄱阳湖东侧)。
其年农历七月,曹操南取荆州,曹、刘、孙三方围绕荆州归属展开全面争夺,随后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在赤壁之战过程中,诸葛亮方与周瑜各展才能,但唱主角的是周瑜,孔明只是个配角,所起作用无法跟周瑜相比。 在促成孙、刘结成联盟共同抵抗曹操方面,诸葛亮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这只是属于赤壁之战前的外交斡旋,而且就是在外交斡旋上,东吴鲁肃所起的作用比孔明要更大一些。是鲁肃促成了刘备东下联吴抗曹之后,才有孔明智激孙权联刘抗曹之事。诸葛亮在曹操大军东下的紧要关头,赴吴劝说尚在犹豫之中的孙权联刘抗曹,首次实地展示了他的智慧才能,这是历史所充分肯定的。但此时的诸葛亮毕竟刚出山,年纪又轻,名声不大,加之当时刘备方面力量薄弱,需要依靠东吴的帮助,孙、刘联合抗曹的主导方面是东吴,刘备集团处于从属地位,孔明所能起的作用是有限的。而周瑜则不然,从决策到军事行动都是举足轻重的关键人物。
当时,曹操取得荆州后由江陵沿江东下,水陆并进,声势浩大。曹操致信孙权,扬言“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这是玩的外交辞令,意思是劝孙权早早归顺。孙权得书让郡臣传阅,东吴群臣莫不震惊失色,张昭等都主张迎降,独鲁肃悄悄跟孙权说,主张迎降的都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该听从,建议孙权迅即召回周瑜。周瑜从鄱阳归还后,严辞驳斥投降派,力主抗曹,并向孙权分析曹军实际兵力和弊端,促使孙权最后作出了联刘抗曹的决定。这就是说,在促成孙、刘联合抗曹方面,鲁肃、诸葛亮、周瑜都发挥了各自的作用,而促使孙权下决心抗曹起关键作用的是周瑜。也只有周瑜出来鲜明表态,才压得住以张昭为首的投降派。周瑜在关键时刻表现出他的政治头脑非一般人所比。
在军事行动方面,周瑜既是吴军都督,又是联军统帅,是赤壁之战的指挥者,而诸葛亮只是参与者。孙刘联军所以能取胜,固然有多种原因,功劳不是哪一个人能独享的,但作为主帅的周瑜,无疑是赤壁破曹的第一功臣。要说第二功臣,应是黄盖。因为诈降、火攻是他提出的,并在周瑜指挥下,由他具体实施的。诸葛亮在这次战役中到底发挥了哪些作用,史无所载。诸葛亮本传只是记述他与吴军一起出发,到刘备处后与东吴方面“并力拒曹公”。《演义》里,孔明在赤壁之战中非常活跃,神计妙算莫出其右,又是用奇谋草船借箭(其实是孙权后来在合肥与曹军对抗时所为),又是七星坛祭天借东风,连用火攻也有了他的份,好象成了破曹的关键人物,只是所有这些描述仅是文学创造而已。
周瑜当时肩负统帅重任,治军严整,令刘备也肃然起敬。当刘备从樊口往见周瑜,得知周瑜只率领了三万人马时,提出叫鲁肃等前来一起商议。周瑜说他接受了军令,不得随意委托人代理,如果你要见鲁肃,改日可以去拜访。一番话说得刘备既惭愧又高兴,高兴者就因为看到周瑜治军的整肃。曹操兵败后,曾致信孙权说:“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江表传》)。这是曹操要面子的说法,也反衬出周瑜是赤壁之战的主要功臣。
周瑜自幼与孙策交好,孙策初崛起时周瑜随之扫荡江东,并送钱粮物资助孙策成就大事。袁术仰慕周瑜的才干,欲聘周瑜为将,但是周瑜以袁术难成大事而拒绝,其后设法正式投奔孙策,与孙策一起南征北战,为打江东基业立下汗马功劳,深受孙策信任。孙策遇刺身亡后,周瑜与张昭一起共同辅佐孙权,执掌军政大事。曹操消灭袁绍后,威逼孙权送儿子为人质,周瑜志向高远,劝阻孙权送质。赤壁大战之时,力主抗曹,并慧眼预见到曹军的劣势和我军的优势,指挥全军在赤壁、乌林大败曹军,是为三国历史上最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其后又成功地攻克了荆州战略要地南郡,曹仁败走。赤壁之战后,周瑜向孙权建议出兵攻取蜀地,消灭张鲁,吞并刘璋,与曹操二分天下,周瑜在江陵进行军事准备时死于巴陵,时年三十六岁。
历史上的周瑜胸襟广阔,气度宽宏。老将程普因周瑜年轻,对他不服,多次当面侮辱他,周瑜都不跟他计较,程普最后被周瑜的才华和品德所折服,感动得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和他成为好友。《三国演义》描写的心胸狭窄的周瑜是罗贯中为了衬托诸葛亮而刻意塑造的配角形象,是艺术处理,不可当真,“三气周瑜”当然就更是毫无历史根据,周瑜最后是病逝于出征途中的。
周瑜精通音律,雅量高致,即使在喝醉时也能听出曲中的谬误,因此史书记载民谣云:“曲有误,周郎顾”、“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三国演义》把周瑜描绘成心胸狭窄、妒贤忌能的典型,当他一发现诸葛亮的才智超过自己,便想方设法谋害,必欲除掉孔明而后快,结果他的计谋被诸葛亮一一识破,自己反中了诸葛亮的谋算,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气得吐血身亡,临到绝命之时仍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仰天长叹。小说对瑜、亮二人在赤壁之战前后一连串的斗智、斗法写得丝丝入扣,极为生动,从人物塑造的角度讲是相当成功的,但从历史的真实性讲,则全属子虚乌有,纯粹是小说家的文艺创造。
历史上的周瑜,当然不是被诸葛亮气死的,也根本不存在“三气周瑜”的任何蛛丝马迹。若从周瑜与孔明在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以及他们俩在赤壁之战前后的政治地位、历史作用看,真正的赢家倒是周瑜而不是孔明。才华横溢、精明老到的周瑜,实际上远远盖过了初出茅芦的孔明。
周瑜助孙吴创业江东之时 孔明尚在流寓、隐居之中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载,周瑜字公瑾,庐江郡舒县(今安徽舒城)人。他长得高大健壮,容貌俊秀,一表人才。他出生于公元175年,比诸葛亮要年长六岁,他步入政治生涯的时间也比诸葛亮早得多。诸葛亮26岁才出山,周瑜20岁刚出头就踏入戎马行列了。
汉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孙策借故脱离表术归取江东之时,周瑜即由丹杨(今安徽宣城)其叔父处率兵迎策,帮助孙策渡江东下,击败当时的杨州刺史刘繇,为孙策平定江东起了重要作用。当时周瑜年方21岁。周瑜跟孙策同年,早先孙策父亲孙坚起兵讨董卓迁家至舒县时,周瑜曾空出自家的一所大宅院让给孙策居住,两人交情十分深厚。所以当孙策归取江东时周瑜前往相助,孙策对此非常高兴,对周瑜说能得到你的帮助,事业一定能成功了。
孙策击败刘繇后已有数万人马,认为竖和仔平定吴郡、会稽郡已不成问题,让周瑜回去与叔父共同镇守丹杨,不久袁术派余汪他的堂弟来代替周瑜叔父做丹杨太守,周瑜便和他叔父来到了寿春(今安徽寿县)。寿春是当时盘踞江淮的大军阀袁术的老巢,袁术看中了周瑜,想要任命周瑜为部将。周瑜认为袁术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借故离开寿春,于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回到吴郡孙策身边。孙策亲自前去迎接,并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官职。当时孙策本身也只是个将军身份,这个中郎将是孙策私自署置的,其地位次于将军。当时周瑜为24岁。
年纪轻轻的周瑜,一到东吴便被封为中郎将,吴郡的人都称呼他为周郎。孙策因为周瑜是庐江郡人,在那里很有威望,于是派他到庐江郡驻守长江下游的重要渡口牛渚(位于今安徽当涂县北,又棚枯名采石),后又兼任春谷(今安徽繁昌县西南)县长。不久,孙策想夺取荆州,任命周瑜为中护军(与中领军同为重要军事长官),兼江夏太守(实际上此时的江夏郡为刘表所有,孙策任命周瑜此职意在进讨江夏取荆州)。周瑜随孙策取荆州攻克皖县(今安徽潜山县),得到汉末大臣桥公(桥玄,官至太尉)两个女儿。桥公二女皆天姿国色,有倾城之貌。孙策自己娶了大桥,周瑜娶了小桥。接着又攻下寻阳(今湖北黄梅县西南),并进讨江夏郡,但未能得手。在回兵之时向南平定了豫章(今江西南昌)、庐陵(孙策从豫章郡中分出,治所在今江西吉安西南)两郡,周瑜留下来镇守庐陵郡的巴丘(今吉安市北的峡江县)。
从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到建安五年(200年)孙策被刺身亡之前,周瑜在汉末军阀割据混战之初即崭露头角,成为帮助孙策奠定江东基业的第一功臣。孙策其时已据有丹阳、吴、会稽、庐江、豫章、庐陵六郡,其中只有征取吴郡、会稽郡时周瑜未参与,但也有他的功劳,因为若不是他协助孙策渡江,打败扬州刺史刘繇,吴郡、会稽就不可能为孙策所得。
当周瑜名震江东成为孙氏政权开国元勋之时,诸葛亮还远远没有出道。孔明14岁那年(公元194年),离家随其叔父去豫章任太守,逢变故又随叔父到荆州投靠刘表。17岁时(公元197年)叔父病故,孔明转到襄阳以西20里的隆中(当时隆中属荆州南阳郡)定居,开始过起长达十年的隐居生涯。所以当周瑜协助孙策开创江东(长江以南苏、浙、皖一带)基业之时,诸葛亮正在流寓和躬耕吟读之中。此时的瑜、亮自然无法相比,也不好去比。瑜、亮的真正相比要从公元207年冬诸葛亮出山之后才能谈起。
赤壁之战唱主角的是周瑜 孔明只是参与战事的配角
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遇刺后不治身亡,孙权承父兄之业继为江东之主。周瑜由巴丘率兵赴吴奔丧,遂留吴(今江苏苏州),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一同执掌军政大事。其时,孙权才19岁,周瑜尽心辅佐,为树立孙权威望和巩固六郡作出了很大贡献,并击败了刘表江夏太守黄祖对柴桑(今江西九江)的进攻。建安十三年(208年)春,孙权再次讨伐黄祖,周瑜为前部大督(先队部队的统帅),率诸将取得了击刺黄祖的重大胜利。征讨黄祖后,周瑜受命镇守鄱阳(今江西波阳县,鄱阳湖东侧)。
其年农历七月,曹操南取荆州,曹、刘、孙三方围绕荆州归属展开全面争夺,随后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在赤壁之战过程中,诸葛亮方与周瑜各展才能,但唱主角的是周瑜,孔明只是个配角,所起作用无法跟周瑜相比。 在促成孙、刘结成联盟共同抵抗曹操方面,诸葛亮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这只是属于赤壁之战前的外交斡旋,而且就是在外交斡旋上,东吴鲁肃所起的作用比孔明要更大一些。是鲁肃促成了刘备东下联吴抗曹之后,才有孔明智激孙权联刘抗曹之事。诸葛亮在曹操大军东下的紧要关头,赴吴劝说尚在犹豫之中的孙权联刘抗曹,首次实地展示了他的智慧才能,这是历史所充分肯定的。但此时的诸葛亮毕竟刚出山,年纪又轻,名声不大,加之当时刘备方面力量薄弱,需要依靠东吴的帮助,孙、刘联合抗曹的主导方面是东吴,刘备集团处于从属地位,孔明所能起的作用是有限的。而周瑜则不然,从决策到军事行动都是举足轻重的关键人物。
当时,曹操取得荆州后由江陵沿江东下,水陆并进,声势浩大。曹操致信孙权,扬言“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这是玩的外交辞令,意思是劝孙权早早归顺。孙权得书让郡臣传阅,东吴群臣莫不震惊失色,张昭等都主张迎降,独鲁肃悄悄跟孙权说,主张迎降的都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该听从,建议孙权迅即召回周瑜。周瑜从鄱阳归还后,严辞驳斥投降派,力主抗曹,并向孙权分析曹军实际兵力和弊端,促使孙权最后作出了联刘抗曹的决定。这就是说,在促成孙、刘联合抗曹方面,鲁肃、诸葛亮、周瑜都发挥了各自的作用,而促使孙权下决心抗曹起关键作用的是周瑜。也只有周瑜出来鲜明表态,才压得住以张昭为首的投降派。周瑜在关键时刻表现出他的政治头脑非一般人所比。
在军事行动方面,周瑜既是吴军都督,又是联军统帅,是赤壁之战的指挥者,而诸葛亮只是参与者。孙刘联军所以能取胜,固然有多种原因,功劳不是哪一个人能独享的,但作为主帅的周瑜,无疑是赤壁破曹的第一功臣。要说第二功臣,应是黄盖。因为诈降、火攻是他提出的,并在周瑜指挥下,由他具体实施的。诸葛亮在这次战役中到底发挥了哪些作用,史无所载。诸葛亮本传只是记述他与吴军一起出发,到刘备处后与东吴方面“并力拒曹公”。《演义》里,孔明在赤壁之战中非常活跃,神计妙算莫出其右,又是用奇谋草船借箭(其实是孙权后来在合肥与曹军对抗时所为),又是七星坛祭天借东风,连用火攻也有了他的份,好象成了破曹的关键人物,只是所有这些描述仅是文学创造而已。
周瑜当时肩负统帅重任,治军严整,令刘备也肃然起敬。当刘备从樊口往见周瑜,得知周瑜只率领了三万人马时,提出叫鲁肃等前来一起商议。周瑜说他接受了军令,不得随意委托人代理,如果你要见鲁肃,改日可以去拜访。一番话说得刘备既惭愧又高兴,高兴者就因为看到周瑜治军的整肃。曹操兵败后,曾致信孙权说:“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江表传》)。这是曹操要面子的说法,也反衬出周瑜是赤壁之战的主要功臣。
展开全部
周瑜在《三国演义》中是对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起映衬作用的人物。《三国演义》中最主要的人物形象是被毛宗岗称为“三绝”之一的诸葛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有诸葛亮才是罗贯中所着力塑造的头号理想人物。而周瑜这个形象所起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对诸葛亮的映衬。
周瑜第一次出现是在第十五回。在这一回里,除了写周瑜向孙策推荐张昭、张紘以外,还写周瑜协助孙策攻打太史慈。但攻打太史慈这次战斗主要是写孙策和太史慈,而对周瑜的描写却极少。此后,作者对周瑜这个人物便按下不提。诸葛亮的第一次被提到是第三十五回,而其第一次出现是第三十六回“玄德用计取樊城,元直走马荐诸葛”,但对诸葛亮没有多少正面描写,真正正面描写诸葛亮的言行是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在这一回里,作者详细描写了刘备见到诸葛亮的竖罩段情形。特别有趣的是在这一回里描写了诸葛亮以后,竟然在隔了二十三回以后再次描写周瑜。主要写了三件事:一是周瑜阻止孙权送子入朝为质;二是写周瑜被孙权拜为大都督;三是写周瑜击黄祖。诸葛亮出场以后周瑜被再次写到;诸葛亮任刘备的军师,周瑜则任孙权的大都督。由此可见,诸葛亮与周瑜二者间的关系是何等的微妙。这当然不是偶合,而是作者的有意安排。周瑜之所以在二十三回这样漫长的章节中不被写到,主要原因就是诸葛亮还没有出场。作为一个起映衬作用的人物,只有当被映衬的人物出余誉场以后,才能更加充分地表现出他的全部性格特征。诸葛亮出场以后,接着写曹、刘大战。在这次大战中,刘备败于曹操。刘备的失败,这完全可以看作是孙、刘合作的直接现实原因,当然也是诸葛亮和周瑜发生联系的媒介。由于刘备的失败,才引出了孙、刘合作,才引出了赤壁大战,才使诸葛亮和周瑜有机会发生联系。周瑜这个形象,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对诸葛亮起到了映衬作用,在映衬诸葛亮的过程中,也最后完善了自己,即表现出了这个典型的全部性格特征。诸葛亮也正是在周瑜的映衬下,才在初出茅庐以后,就以他鲜明的性格特征突现于读者面前。
周瑜这个人物形象在赤壁之战以前,有关他的笔墨不多,其性格特征并不明显。从赤壁之战开始,作者对这个形象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描写,周瑜的性格特征被充分地表现出来了。作者正是通过对周瑜形象的塑造来映衬诸葛亮的。
周瑜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在赤壁之战以前,曹操困陶谦、击张绣、战袁术、斩吕布、破袁绍闷信、降刘琮,几乎没有对手。但在赤壁之战中遇到了周瑜,曹操这个颇以善战自负的人就显得手忙脚乱,处处被动,难以应付。与曹操相反,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却设计了许多巧计奇谋,如智赚蒋干、“苦肉计”和火攻方案等.使曹操处处受制。这说明周瑜的军事才能大大超过了曹操。周瑜的这些计谋虽然瞒过了曹操,但却被诸葛亮洞察得一清二楚。小说对这一点作了多处渲染。这说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又远在周瑜之上,就更不用说曹操了。周瑜的军事才能用来对付曹操可以说是左右逢源,当用来对付诸葛亮时,那就只能是进退维谷了。在孙、刘联合共同对付曹操的过程中,周瑜曾多次设计要杀害诸葛亮。如派诸葛亮往聚铁山断曹操的粮道,企图借曹操之手以杀之;派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枝箭,企图借军法以杀之;诸葛亮借来东风以后,周瑜派丁奉、徐盛两个将军各带一百人,从水陆两路往南屏山,企图以武力杀之等,都被诸葛亮采取了恰当的措施予以有效的抵制。在孙、刘联合共同打败了曹操之后,当周瑜与诸葛亮进行直接的军事交锋时,周瑜的计策在诸葛亮面前就显得更加拙劣。如围绕着夺南郡、取荆州以及“美人计”等明争暗斗,处处都以周瑜的失败而告终。最后,周瑜在荆州城前被诸葛亮气得大叫一声,箭疮复裂,坠于马下。并因此而死。《三国演义》就是这样通过层层深入的描写,说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远远地超过了周瑜,周瑜的这些计策,如果换一个对手而不是诸葛亮的话,那结果恐怕就难说了。小说在第五十七回“柴桑口卧龙吊丧,耒阳县凤雏理事”中描写诸葛亮哭周瑜,诸葛亮在吊词中说,周瑜死了以后,“从此天下,更无知音”,就当时的情形来看,的确是真话。
构成周瑜的性格特征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器量狭小,忌才妒能,在处理较复杂关系时眼光短浅。历史上的周瑜是一个宽宏大度、目光远大的人。但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小说中的周瑜却作了与此完全相反的描写。如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中,写孙权决定抗曹,并命周瑜组织迎敌作战。周瑜这时以为孙权抗曹决心已坚,但诸葛亮却对周瑜说,孙权虽已决定抗曹,但仍有顾虑,应当再作进一步的解释。周瑜听后,立即去见孙权,果然,孙权的心理与诸葛亮分析的一样。小说中写道:“周瑜谢出,暗忖日:‘孔明早已料着吴侯之心。其计画又高我一头。久必为江东之患,不如杀之’。”只是由于鲁肃的 劝阻,才没有杀成。后来,又多次设计要杀诸葛亮。这虽然有为“江东”考虑的成分,但毕竟表现了周瑜的器量狭小,忌才妒能,容不得人。同时也说明了周瑜目光短浅,对联合抗曹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试想,如果周瑜真的杀了诸葛亮,那么孙刘联盟就可能破裂,就会给曹操造成可乘之机。那样一来,赤壁之战的胜负就很难料定了。而诸葛亮却与周瑜恰恰相反,他对于周瑜的每次迫害不但了如指掌,而且都有周密的计策去应付。凭着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欲置周瑜于死地,并不是一件十分难办的事。但诸葛亮关心的是抗曹大局,他的各种策略都是以巩固孙刘联盟,共同抗曹为前提的,“用奇谋孔明借箭”一事就很有说服力。周瑜让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枝箭,而造箭材料又不给齐备,这本是想利用军法来置诸葛亮于死地。诸葛亮深知此情,却没有反过来报复周瑜,而是用自己的智慧,在曹操处“借”得十万枝箭。就是在这样对照性的描写中,周瑜的器量狭小、忌才妒能、目光短浅和诸葛亮的宽宏大量、顾大局、有远见的性格,都非常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由此可见,罗贯中对周瑜作这种与史书记载截然相反的描写,纯粹是为了衬托诸葛亮。
构成周瑜性格特征的再一个明显特点是容易冲动和意气用事,遇事不冷静,不够谨慎。在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中,周瑜的这个特点就表现出来了。诸葛亮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来劝说周瑜抗曹。当诸葛亮见到周瑜时,周瑜故意对诸葛亮说准备降曹,诸葛亮就在谈话中故意引了曹植《铜雀台赋》中“挟二桥于东南兮,若长空之螮蝀”二句来激怒周瑜,说这是曹操想把江东的大乔和小乔抢去据为己有。因孙策和周瑜的妻子正是大乔和小乔,合称“二乔”,所以周瑜听了以后,便勃然大怒,离座指北而骂日:“老贼欺吾太甚!”并对诸葛亮说:“望孔明助一臂之力,同破曹贼”。周瑜的本心并不是想降曹,他故意说降曹是想以此要挟诸葛亮,想让诸葛亮来求他助刘备破曹。没想到被诸葛亮抓住要害一激,周瑜便沉不住气,轻而易举地中了诸葛亮的计,自己反倒去求诸葛亮来帮助破曹。其容易感情冲动的特点鲜明地表现出来了。此后,这个特点表现得愈加明显。他派诸葛亮到聚铁山去烧曹操的粮草,实际上是想借曹操的手杀诸葛亮。诸葛亮明知周瑜的用心,但却顺利地接受了任务,并且装作真要去烧粮草的样子。同时却嘲笑说:“吾水战、步战、马战、车战,各尽其妙,何愁功绩不成,非比江东公与周郎辈止一能也。”意思是周瑜只能水战,不会陆战。周瑜听到这话以后,便大怒:“何欺我不能陆战耶!不用他去!我自引一万马军,往聚铁山断操粮道。”为了反击诸葛亮的一句嘲笑,竟置统帅责任于不顾,要亲自去赌胜负,其感情冲动、意气用事竞达到了这样严重的程度!诸葛亮看到目的已达到,便提醒周瑜,曹操粮草重地,必有重兵守卫,岂能容人轻易烧掉!并且告诫周瑜,重要的是同心破曹,不要互相残害。这时周瑜大约记起了自己原来是想利用这个计策加害诸葛亮,现在被诸葛亮说破,也就只得作罢。赤壁之战以后,紧接着写了三气周瑜,也都表现了周瑜容易冲动、好感情用事的特点。在周瑜的这个特点的映衬下,诸葛亮则表现出一种胸有成竹、沉着老练和深谋远虑的性格特征。关于这一点,毛宗岗在第五十七回曾经批道:“周瑜少年,经怒不起,盖其读书养气之学不及孔明耳”。毛氏指出周瑜“读书养气之学不及孔明”,道出二人的不同性格特点这是对的,可惜他未能就此详加分析。
总而言之,作者是通过周瑜来映衬诸葛亮。周瑜这个在历史上起了重大作用的英雄,当被写进历史小说时,却反主为宾,成为一个陪衬性的人物,这似乎是一个不幸。但我们从文学发展的角度看,我觉得在文学领域内,历史小说中的周瑜所起的这种映衬作用,并不亚于历史上的周瑜在赤壁之战中所起的作用。能够衬托诸葛亮这样一个辉耀千古的不朽典型,这实在是周瑜的一种荣幸。
周瑜第一次出现是在第十五回。在这一回里,除了写周瑜向孙策推荐张昭、张紘以外,还写周瑜协助孙策攻打太史慈。但攻打太史慈这次战斗主要是写孙策和太史慈,而对周瑜的描写却极少。此后,作者对周瑜这个人物便按下不提。诸葛亮的第一次被提到是第三十五回,而其第一次出现是第三十六回“玄德用计取樊城,元直走马荐诸葛”,但对诸葛亮没有多少正面描写,真正正面描写诸葛亮的言行是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在这一回里,作者详细描写了刘备见到诸葛亮的竖罩段情形。特别有趣的是在这一回里描写了诸葛亮以后,竟然在隔了二十三回以后再次描写周瑜。主要写了三件事:一是周瑜阻止孙权送子入朝为质;二是写周瑜被孙权拜为大都督;三是写周瑜击黄祖。诸葛亮出场以后周瑜被再次写到;诸葛亮任刘备的军师,周瑜则任孙权的大都督。由此可见,诸葛亮与周瑜二者间的关系是何等的微妙。这当然不是偶合,而是作者的有意安排。周瑜之所以在二十三回这样漫长的章节中不被写到,主要原因就是诸葛亮还没有出场。作为一个起映衬作用的人物,只有当被映衬的人物出余誉场以后,才能更加充分地表现出他的全部性格特征。诸葛亮出场以后,接着写曹、刘大战。在这次大战中,刘备败于曹操。刘备的失败,这完全可以看作是孙、刘合作的直接现实原因,当然也是诸葛亮和周瑜发生联系的媒介。由于刘备的失败,才引出了孙、刘合作,才引出了赤壁大战,才使诸葛亮和周瑜有机会发生联系。周瑜这个形象,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对诸葛亮起到了映衬作用,在映衬诸葛亮的过程中,也最后完善了自己,即表现出了这个典型的全部性格特征。诸葛亮也正是在周瑜的映衬下,才在初出茅庐以后,就以他鲜明的性格特征突现于读者面前。
周瑜这个人物形象在赤壁之战以前,有关他的笔墨不多,其性格特征并不明显。从赤壁之战开始,作者对这个形象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描写,周瑜的性格特征被充分地表现出来了。作者正是通过对周瑜形象的塑造来映衬诸葛亮的。
周瑜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在赤壁之战以前,曹操困陶谦、击张绣、战袁术、斩吕布、破袁绍闷信、降刘琮,几乎没有对手。但在赤壁之战中遇到了周瑜,曹操这个颇以善战自负的人就显得手忙脚乱,处处被动,难以应付。与曹操相反,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却设计了许多巧计奇谋,如智赚蒋干、“苦肉计”和火攻方案等.使曹操处处受制。这说明周瑜的军事才能大大超过了曹操。周瑜的这些计谋虽然瞒过了曹操,但却被诸葛亮洞察得一清二楚。小说对这一点作了多处渲染。这说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又远在周瑜之上,就更不用说曹操了。周瑜的军事才能用来对付曹操可以说是左右逢源,当用来对付诸葛亮时,那就只能是进退维谷了。在孙、刘联合共同对付曹操的过程中,周瑜曾多次设计要杀害诸葛亮。如派诸葛亮往聚铁山断曹操的粮道,企图借曹操之手以杀之;派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枝箭,企图借军法以杀之;诸葛亮借来东风以后,周瑜派丁奉、徐盛两个将军各带一百人,从水陆两路往南屏山,企图以武力杀之等,都被诸葛亮采取了恰当的措施予以有效的抵制。在孙、刘联合共同打败了曹操之后,当周瑜与诸葛亮进行直接的军事交锋时,周瑜的计策在诸葛亮面前就显得更加拙劣。如围绕着夺南郡、取荆州以及“美人计”等明争暗斗,处处都以周瑜的失败而告终。最后,周瑜在荆州城前被诸葛亮气得大叫一声,箭疮复裂,坠于马下。并因此而死。《三国演义》就是这样通过层层深入的描写,说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远远地超过了周瑜,周瑜的这些计策,如果换一个对手而不是诸葛亮的话,那结果恐怕就难说了。小说在第五十七回“柴桑口卧龙吊丧,耒阳县凤雏理事”中描写诸葛亮哭周瑜,诸葛亮在吊词中说,周瑜死了以后,“从此天下,更无知音”,就当时的情形来看,的确是真话。
构成周瑜的性格特征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器量狭小,忌才妒能,在处理较复杂关系时眼光短浅。历史上的周瑜是一个宽宏大度、目光远大的人。但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小说中的周瑜却作了与此完全相反的描写。如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中,写孙权决定抗曹,并命周瑜组织迎敌作战。周瑜这时以为孙权抗曹决心已坚,但诸葛亮却对周瑜说,孙权虽已决定抗曹,但仍有顾虑,应当再作进一步的解释。周瑜听后,立即去见孙权,果然,孙权的心理与诸葛亮分析的一样。小说中写道:“周瑜谢出,暗忖日:‘孔明早已料着吴侯之心。其计画又高我一头。久必为江东之患,不如杀之’。”只是由于鲁肃的 劝阻,才没有杀成。后来,又多次设计要杀诸葛亮。这虽然有为“江东”考虑的成分,但毕竟表现了周瑜的器量狭小,忌才妒能,容不得人。同时也说明了周瑜目光短浅,对联合抗曹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试想,如果周瑜真的杀了诸葛亮,那么孙刘联盟就可能破裂,就会给曹操造成可乘之机。那样一来,赤壁之战的胜负就很难料定了。而诸葛亮却与周瑜恰恰相反,他对于周瑜的每次迫害不但了如指掌,而且都有周密的计策去应付。凭着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欲置周瑜于死地,并不是一件十分难办的事。但诸葛亮关心的是抗曹大局,他的各种策略都是以巩固孙刘联盟,共同抗曹为前提的,“用奇谋孔明借箭”一事就很有说服力。周瑜让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枝箭,而造箭材料又不给齐备,这本是想利用军法来置诸葛亮于死地。诸葛亮深知此情,却没有反过来报复周瑜,而是用自己的智慧,在曹操处“借”得十万枝箭。就是在这样对照性的描写中,周瑜的器量狭小、忌才妒能、目光短浅和诸葛亮的宽宏大量、顾大局、有远见的性格,都非常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由此可见,罗贯中对周瑜作这种与史书记载截然相反的描写,纯粹是为了衬托诸葛亮。
构成周瑜性格特征的再一个明显特点是容易冲动和意气用事,遇事不冷静,不够谨慎。在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中,周瑜的这个特点就表现出来了。诸葛亮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来劝说周瑜抗曹。当诸葛亮见到周瑜时,周瑜故意对诸葛亮说准备降曹,诸葛亮就在谈话中故意引了曹植《铜雀台赋》中“挟二桥于东南兮,若长空之螮蝀”二句来激怒周瑜,说这是曹操想把江东的大乔和小乔抢去据为己有。因孙策和周瑜的妻子正是大乔和小乔,合称“二乔”,所以周瑜听了以后,便勃然大怒,离座指北而骂日:“老贼欺吾太甚!”并对诸葛亮说:“望孔明助一臂之力,同破曹贼”。周瑜的本心并不是想降曹,他故意说降曹是想以此要挟诸葛亮,想让诸葛亮来求他助刘备破曹。没想到被诸葛亮抓住要害一激,周瑜便沉不住气,轻而易举地中了诸葛亮的计,自己反倒去求诸葛亮来帮助破曹。其容易感情冲动的特点鲜明地表现出来了。此后,这个特点表现得愈加明显。他派诸葛亮到聚铁山去烧曹操的粮草,实际上是想借曹操的手杀诸葛亮。诸葛亮明知周瑜的用心,但却顺利地接受了任务,并且装作真要去烧粮草的样子。同时却嘲笑说:“吾水战、步战、马战、车战,各尽其妙,何愁功绩不成,非比江东公与周郎辈止一能也。”意思是周瑜只能水战,不会陆战。周瑜听到这话以后,便大怒:“何欺我不能陆战耶!不用他去!我自引一万马军,往聚铁山断操粮道。”为了反击诸葛亮的一句嘲笑,竟置统帅责任于不顾,要亲自去赌胜负,其感情冲动、意气用事竞达到了这样严重的程度!诸葛亮看到目的已达到,便提醒周瑜,曹操粮草重地,必有重兵守卫,岂能容人轻易烧掉!并且告诫周瑜,重要的是同心破曹,不要互相残害。这时周瑜大约记起了自己原来是想利用这个计策加害诸葛亮,现在被诸葛亮说破,也就只得作罢。赤壁之战以后,紧接着写了三气周瑜,也都表现了周瑜容易冲动、好感情用事的特点。在周瑜的这个特点的映衬下,诸葛亮则表现出一种胸有成竹、沉着老练和深谋远虑的性格特征。关于这一点,毛宗岗在第五十七回曾经批道:“周瑜少年,经怒不起,盖其读书养气之学不及孔明耳”。毛氏指出周瑜“读书养气之学不及孔明”,道出二人的不同性格特点这是对的,可惜他未能就此详加分析。
总而言之,作者是通过周瑜来映衬诸葛亮。周瑜这个在历史上起了重大作用的英雄,当被写进历史小说时,却反主为宾,成为一个陪衬性的人物,这似乎是一个不幸。但我们从文学发展的角度看,我觉得在文学领域内,历史小说中的周瑜所起的这种映衬作用,并不亚于历史上的周瑜在赤壁之战中所起的作用。能够衬托诸葛亮这样一个辉耀千古的不朽典型,这实在是周瑜的一种荣幸。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三国演义里,周瑜是一个吴国保姆的角色。一切只要是对吴国发展有利的,他的心胸就很开阔。一切要是对吴国有威胁的,他就成为一个阴险的恶魔也要立刻消灭这种威胁。橘宽三国演义中,非常精彩的一个片段段来自于赤壁之战的周瑜点兵。虽说也是一个带着虚构成分的场景。但是每一个人做什么,什么时候去做,带领多少人去。这些桥段酣畅淋漓,让人回味无穷。
在点兵火攻之前,看似就是周瑜和诸葛亮的一段对手戏。一会儿是借箭,一会儿又是在乌林试探性进攻,一会儿又是岁伍好借东风。仿佛两个人已经忘记了他们是在和兵力强过他们数倍的曹操作战。而是两个小朋友之间的斗气和斗法,那可怜的鲁肃也在其中被戏弄的跑来跑去。但是一边是斗气斗法,一边却仍然将每一步暗棋都插到了将来大战的棋盘上。可谓这两个英雄的目中无人吧。
最终当曹操一次次自嘲的想挽回颜面之时,却发现这两个人早就在他能走到的每一步都设下了埋伏,哪里又还有一点相互斗气的影子呢?
赤壁之后,为了完成历史中周瑜与刘备之间相互暗斗的内容,便有了诸葛亮三戏周瑜的桥段。周瑜丢了城,丢了孙权的妹子,丢了自家的颜面。一次次周瑜都失败了。一次次下手越来越狠,结果到头来都伤到了自己,直到把自己给气死乎铅了。我们看到了一个多么愚蠢的周瑜,与先前的那个周瑜又是多么的不一样。而直到周瑜临死时,希望将都督让度给老实人鲁肃。我们又看到了一个多么不可思议的周瑜啊。明明与刘备之间水火不容,都被气死了,却找一个绝不可能和刘备翻脸的人来当自己的继任者。那就只有一个解释了,多么忠臣的孙家保姆啊。
周瑜的最终评价,书里已经给了。诸葛亮去吊丧。按照书里的描写来看,就似黄鼠狼给鸡拜年。但是借着诸葛亮的嘴,我们看到了一个客观的对周瑜的评价。周瑜啊,魂兮归来吧!
在点兵火攻之前,看似就是周瑜和诸葛亮的一段对手戏。一会儿是借箭,一会儿又是在乌林试探性进攻,一会儿又是岁伍好借东风。仿佛两个人已经忘记了他们是在和兵力强过他们数倍的曹操作战。而是两个小朋友之间的斗气和斗法,那可怜的鲁肃也在其中被戏弄的跑来跑去。但是一边是斗气斗法,一边却仍然将每一步暗棋都插到了将来大战的棋盘上。可谓这两个英雄的目中无人吧。
最终当曹操一次次自嘲的想挽回颜面之时,却发现这两个人早就在他能走到的每一步都设下了埋伏,哪里又还有一点相互斗气的影子呢?
赤壁之后,为了完成历史中周瑜与刘备之间相互暗斗的内容,便有了诸葛亮三戏周瑜的桥段。周瑜丢了城,丢了孙权的妹子,丢了自家的颜面。一次次周瑜都失败了。一次次下手越来越狠,结果到头来都伤到了自己,直到把自己给气死乎铅了。我们看到了一个多么愚蠢的周瑜,与先前的那个周瑜又是多么的不一样。而直到周瑜临死时,希望将都督让度给老实人鲁肃。我们又看到了一个多么不可思议的周瑜啊。明明与刘备之间水火不容,都被气死了,却找一个绝不可能和刘备翻脸的人来当自己的继任者。那就只有一个解释了,多么忠臣的孙家保姆啊。
周瑜的最终评价,书里已经给了。诸葛亮去吊丧。按照书里的描写来看,就似黄鼠狼给鸡拜年。但是借着诸葛亮的嘴,我们看到了一个客观的对周瑜的评价。周瑜啊,魂兮归来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周瑜很年轻的时候就帮孙策打下整个江东。那时孙策还狠弱小,足见其能力非凡。和孙策一起娶了大小乔。然后,就锋培一直帮孙策在柴桑训练水军,周瑜训练出的水军无敌于长江之上。直至赤壁前,周瑜力挺孙权抵抗曹操,与赤壁,和黄盖演苦肉计,火烧曹操八十万大军。但为了让吴拥有整个巧帆长江,与刘备一方勾心斗角,在襄阳中曹仁毒箭,然后箭伤发作,阵亡。
正史中,周瑜是个完美的人。但三国演义亲孝基雹蜀,把周瑜写的鼠肚鸡肠。但都对他统帅能力都赞叹不已。
正史中,周瑜是个完美的人。但三国演义亲孝基雹蜀,把周瑜写的鼠肚鸡肠。但都对他统帅能力都赞叹不已。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1-11-16
展开全部
很有才,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被诸葛亮气死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