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为什么称李白和杜甫为李杜,他们之间的友情怎样

 我来答
羽化冰峪
推荐于2018-04-06 · TA获得超过846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4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0.5万
展开全部
虽然李白诗浪漫主义诗人,而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点,就是关心时事,爱国,爱人民.李白对于实事的评说,由他的一套看法,他敢于说出它的想法,并且用浪漫的笔调来抒写.杜甫写时就像在写历史,他总是客观地去写这件事.

更重要的一点是,杜甫和李白是相当要好的朋友.李白心中的烦恼,只有杜甫能够理解.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
唐天宝三年春,公元744年。
李白在长安侍奉玄宗的第三年。这些日子里,李白曾经的意气,曾经的豪情,被彻头彻尾地浇了一盆冷水,冷入骨髓,冷入内心。
梦想破灭后的李白,离开了京城,他心灰意冷,对于长安,再也不是从前的憧憬和幻想,而是失望。他走了,头也不回。
长安依旧,大唐依旧。
并没有因为他的离去而作任何的改变。

离开长安,李白并没有立刻回家,而是走到了洛阳。
风华绝代的诗仙李白,做梦都想不到,这一次的洛阳之行,为他的生命添了一笔灿烂的色彩,因为,他的人生中闯进了一个人——诗圣杜甫。
于是,这两颗同样耀眼的明星,终于碰到了一起。

李白,一个思想本身就异于常人的诗人,一生好酒,诗里的语言也总是绮丽绚烂,充满奇幻的色彩。人们称赞他,羡慕他,甚至有追星族到处找寻他。可是,有谁能读懂他的理想,又有谁读得出他诗中的悲伤?
杜甫,是惟一个能读懂李白的人。
他知道李白的理想,知道李白依赖月亮的原因,也知道李白诗中痛苦的根源。
杜甫,是李白惟一的知己。
月夜下,两位诗人促膝长谈。从政治时局谈到人生理想,从残酷现实谈到求仙问道。直到天边的月儿隐进云里,直到桌上的蜡烛即将燃尽。
杜甫感叹起来:“我真是太愤世了,一谈起时局就愤恨到这个地步,还真不如你,游戏风尘,嬉笑怒骂,逍遥一生……”
李白却说:“我们天性和禀赋都不同,这也没什么好坏。如果我真的可以嬉笑怒骂,又何必借酒消愁。活到今天我还不知胸中块垒到底是什么……”
而杜甫却说:“其实你不是不知,只是理想和现实间有太大的矛盾,不是渺小的个人可以超越得了的。”
仅此一句,说破了李白内心里一直埋藏很深的痛苦。李白感动了,还没有一个人,如此的了解他,还没有一个人,能如此懂他的心。
知李白者,莫过于子美也!!

如果说李白和杜甫有什么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有一颗关心民众的心.虽然他们作诗的风格不同,但他们对于时事的看法却是一样的,他们都有着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都喜好游山玩水.他们都追求儒家思想,(只是李白还追求道家和纵横家以及任侠思想.)李白和杜甫,一个就像是浩淼的天空,一个又像是坚实的大地;他们矛盾着,但同时又相似着.他们共同引领了一个时代,他们被人们称为盛唐的双子星座.
合称为李杜,不光是在于他们共同做出的贡献,也不光是在于他们相似的思想,更在于他们深厚的友情.
775066105
2011-11-24 · TA获得超过405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2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4.2万
展开全部
中唐诗人元稹在《唐故险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中评论杜甫时说:“是时山东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其时不仅在元稹的文章里谈到时人以“李杜”并称,我们翻检韩愈、白居易、杜牧、李商隐、皮日休、司空图……这些中晚唐著名诗人的诗文,都可寻到这样的称谓。新旧《唐书·杜甫传》也都说李白与杜甫齐名,“时号李杜”。那么,唐人何以会有“李杜”之谓呢?归纳起来,大致应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共同的思想,相近的性格

李白与杜甫具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和相近的性格特征。李白早年就迫切要求“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他出蜀后,曾在湖北安陆寓居约十年之久。这期间,他不断上书给安州李长史、裴长史,荆州长史韩朝宗等人,渴望积极入世,参与政治,但却“不求小官,以当世之务自负”(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其中,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写给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山南东道采访使韩朝宗的《与韩荆州书》,堪与员半千《陈情表》,王泠然《与御史高昌宇书》、《论荐书》等神采飞扬的干谒美文并肩媲美。他在这篇自荐书里说: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幸愿开张心颠,不以长揖见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李白是文大气纵横,豪情炽盛。他充分相信自己的才能和声誉,要凭借它去直取功名,而不像一般士人一样去走科举之路。天宝元年(742年),当他接到唐玄宗召他进京的诏书时,不禁得意地放声高歌:“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他还在《将进酒》里大声歌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曾在《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诗里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在《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诗里说:“黄金白壁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诗里说:“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李白只有傲骨,没有媚骨。他在天宝三载(744年)“恳求还山”后所写《梦游天姥吟留别》里的最末两句就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才子传·李白传》还记载了在朝中李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李白《与韩荆州书》),“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苏轼《李太白碑阴记》)的故事:
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沮之。……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中拭吐.御乎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王谠《唐语林》卷五也记有李白在朝中抵忤权贵的故事,说李白去谒见一位宰相时,“封一版,上题曰:‘海上钓鳌客李白’。宰相问曰:‘先生,临沧海,钓巨鳌,以何物为钩线?’白曰:‘风波逸其情,乾坤纵其志,以虹霓为线,明月为钩。’又曰:‘何物为饵?’白曰:‘以天下无义气丈夫为饵。’宰相竦然。”
上述《唐才子传》所记(当据唐人韦睿编《松窗录》及孟棨《本事诗》而来)和《唐语林》所记,在新旧《唐书》里也有相近叙述,虽说颇有些传奇的意味,却大体与李白的个性特征吻合。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suishaoxian
2011-11-16 · TA获得超过448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4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8.5万
展开全部
李杜分大李杜和小李杜 \n大李杜:李白,杜甫 \n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

大李杜:李白,杜甫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青山。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任工部校检郎,而又被称做杜工部。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因其在诗歌创作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被誉为"诗圣",诗作流传至今约1400多首。

李杜的关系:
公元744年,杜甫与李白初次相逢于洛阳,两位诗坛泰斗一见如故,同饮同醉,携手同游,度过了一段彼此难忘的日子。

杜甫在成都做节度使严武的幕客时,生活还算安定。闲暇时常想起与李白相处的日子,这时他们阔别已经十多年了。想起那一段令人难忘的好时光,杜甫总感慨不已,颇为怀念。

如今正是仲春时节,蓉城景色秀美,心旷神怡,李白若能来此同游,那该是何等美事。一代豪放的诗仙,在这兵荒马乱的动荡年代,将栖息于何处?想到这里,诗人不禁提笔做诗,写了一首五律《春日忆李白》,开头四句是: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杜甫在诗中对李白是这样赞许的:庾信的诗清新而不俊逸,鲍照的诗俊逸而不清新,而李白的诗兼而有之,其清新俊逸之风实在是无人可以匹敌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