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战争片的观后感 5

 我来答
找大居蹄
推荐于2017-11-24 · TA获得超过607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5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6.9万
展开全部
  战争片《第九连》观后感

  或许因为父亲是军人的缘故,从小我就喜欢观看战争题材的影片。小时候每到夏天,村子里就会放映露天电影,虽然常常都是千篇一律的诸如《地道战》、《铁道游击队》等抗战题材的老片,但还是令我兴趣浓厚。

  那时看战争片,纯粹就是为了观看打斗的场面,着眼于武功队队员飞檐走壁、如履平地以及弹无虚发、枪枪毙命,还有八路军指战员大智大勇,撸着白袖子,举着盒子炮,三下五除二便打退留着人丹胡的小日本之类。那时候,这种电影不管是在观时还是在观后,都会令我有一股酣畅淋漓的快感,看完一部这样的片子,那些关于“打鬼子”的英雄梦要做上好几个晚上。

  随着两次大规模的世界战争的远去,属于那个时代的战火硝烟也渐行渐远。当人们回过头去观看那些战火连天的往事的时候,或许不再去纠缠血与火的本身,而是开始突破表象搜寻战争的深层原因。影视的镜头里的主角,不再都是铮铮男儿,他们也开始“懦弱”,开始有泪,开始拥有平常人的情感。从平凡到伟大是一种进步,从伟大再到平凡则是一种境界的提升,这种现象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是可喜的。

  一直以来,似乎战争大片的制作都属于美国,他们的《野战排》《猎鹿人》《拯救大兵瑞恩》以及史泰龙的《第一滴血》系列,等都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曾经在二战中大放异彩,以及在两极格局中居于重要地位的前苏联,也就是现在的俄罗斯,他们制作的经典影片确实屈指可数。一部以苏联斯大林格勒战役为题材的《兵临城下》,虽然让世界掀起了一股“狙击崇拜”,但毕竟制作商不属于俄罗斯。

  俄罗斯,这是一个屡经战火、自立自强的民族,谁也不敢忽视这个民族骨子里所存在的尚武精神。宝剑久久地沉默,是为了保证瞬间的出鞘能够摄人心魄。2005年的一部《第九连》,以王者姿态向世人展示了俄罗斯民族沸腾的热血精神。一个民族的伟大之处,不在于如何高调宣扬胜利的战果,而在于不断反思曾经的错误和失败。《第九连》把视角投向那场让俄罗斯民族留下永久疤痕和阵痛的战争。中亚的兴都库什山脉,在那里,曾经有过一场持续十年的战争;在那里,一个贫穷而又落后的的国家让俄罗斯这头巨熊领略到了什么叫做为自由而斗绝不屈服,这个国家叫做阿富汗。

  六名来自西伯利亚的青年被送进了军营。最初,他们是那样的桀骜不顺,蛮横地剪掉理发师的头发,肆意地对“军妓”奥莉娅吹口哨;他们为了减少训练量而在背包里塞满衣服;他们捉弄高度近视的爆破教官。但后来,他们被送上了阿富汗的土地,刚下飞机的第一次大爆炸,便让他们知道了什么叫做真正的战场。

  接下来,思塔斯毫无防备地被村庄里的穆斯林小孩从背后开了枪,鲜血染红了利达契夫的双手。彼托维斯基踩着朝阳,他想用画笔记录下清晨的山冈,却被武装人员的子弹击碎了头颅,鲜血染红了他那还未完成的画作。幸存的利达契夫看着满地牺牲的战友,看着沾满着战友鲜血的高地,他抱着头,蹲在地上,没有理会一旁的长官,任凭泪流满面。

  影片的最后,当看到夕阳下满山冈躺满的尸体,伴随着壮士的悲泣,我想谁都会在内心深处产生深深的触动。这场战争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军人的职责到底是什么?这些问题,在利达契夫最后的内心独白中,好像已经给出了答案。

  入侵阿富汗肯定是一场无谓的战争,因为当初这些新兵都是以国家的名义来到前线的。但是,那个他们为之流血牺牲的国家,在战争结束的两年后便宣布不复存在。国家不存在了,那这场战争的意义又算是什么?

  军人的职责永远是服从,无条件地服从,罗素的权力理论告诉我们,在危机情况下,所有人的权力欲都会转化为一种绝对的服从。军人需要随时随刻面对生死,所以服从则表现为一种常态。从另一角度讲,一支军队只有贯彻了服从精神,才能转化为一支钢铁劲旅。所以军人的服从精神并非出于主观,而是出于本能加客观。因此,我向来不会去指责军人在战争中所谓的残酷,军队在战场的行为都是可以理解的,当然这种理解是不能用纯粹的日常人性去解读,而应该站在战争的具体环境当中。在战争的环境当中,军人已经不再是一个正常的人。暴力有很多外化形式,包括打斗、性暴力、脏话等等。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来看,打斗这种原始行为属于本我,本我是最易激发的,而且是与生俱来。所以一旦在敌我战场上待久了,打斗暴力用之过多,难以避免的其它相关形式的暴力也会出现,只是程度不同罢了。从这个层面讲,这帮俄罗斯小伙又是赢得了战争的,因为他们守住了自己的高地。

  为了给大部队开路,苏联人用火箭弹群摧毁了整个村庄。在火箭弹起飞的瞬间,电影画面中出现了一名穆斯林老人,他正抬头望着飞来的导弹,那眼神里,很平静,似乎对于这种灾难他们早已司空见惯。一个见惯了灾难的民族,是难以征服的,因为他们已经拥有解决一切灾难的经验。因此,对于那些穷兵黩武者来说,不管是对于自己还是对于他人,始终是一场灾难。

  观《紫日》有感《紫日》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在抗日战争接近尾声时期的感人肺腑的故事。正值二战时期,杀人不眨眼的日本鬼子在中国大肆屠杀,无数的生命在他们的屠刀下变成了冤魂。许多仁人奋起反抗,日本在做最后垂死的挣扎。一次巧合,一个坚强刚烈的俄国军官,一个敦厚朴实的中国人和一个日本女孩秋叶子在战火中走到了一起。在荒无人烟的白桦林中,只有这个日本女孩可以把他们带出茫茫无边的森林。行程中,一次又一次,善良的中国人拯救了女孩的生命。可是这个日本女孩却时时刻刻盘算着,怎样才能把她的恩人弄死:把他们带到地雷区,带他们绕回日本军营……秋叶子不断地迫害他们,但他们却用纯真和善良感化着她。后来,他们走出了森林,战争也结束了,日本人因为战争的失利而自相残杀。秋叶子就成了日本自杀的牺牲品。看了这部电影,我十分震惊:这个原本纯洁无暇的生命在日本侵略思想的侵蚀下已变得邪恶丑陋。一个十七岁的花季少女,原本该多少烂漫,这本不该是她有的狠毒啊!当秋叶子在沼泽中绝望地陷入时,那是怎样的表情啊!是痛苦?是悲哀?是悔恨?还是……是不是只有当生命消逝的时候,在战争中的人们才会想到一丝丝温情?无数次的背叛与拯救,一次又一次撞击着她的灵魂,当秋叶子想起中国人不计前嫌地帮助自己,当秋叶子看到俄国女兵把她当作亲妹妹,她的灵魂终于找到了根,终于战胜了驾驭她的残忍与冷酷,尽管温暖被日本侵略思想深深掩埋,但在真诚和友爱的感染下,她把逝去的天真一点一滴地找了回来,这让人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战争后的希望。然而秋叶子离去了,倒在了自己同族的枪口下,至死也睁大着双眼,那茫然空洞的眼睛是对这个世界的控诉还是对自己人生的质问?她的离去,是不是对她所犯过错的惩罚与弥补?出乎意料的结局,让我难过不已。和平就是快乐,和平就是幸福!可秋叶子看不到,日本也看不到,这也许就是日本的悲哀吧?!
从价康7931
2011-11-18 · TA获得超过113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8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8.9万
展开全部
凡是战争片都是反应反战的,通过战争的残暴,唤起人性的思考,通过惨烈的战争场景、身首异处、妻离子散、国破家亡等等来呼唤和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