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多的古诗有哪些

把古诗写出来,最好要赏析... 把古诗写出来,最好要赏析 展开
 我来答
gudulangzi413
2011-11-19 · TA获得超过4903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9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41万
展开全部
  长恨歌(1)   汉皇重色思倾国(2),御宇多年求不得(3)。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诗歌《长恨歌》作者白居易造像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4)。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5)。   春寒赐浴华清池(6),温泉水滑洗凝脂(7)。   侍儿扶起娇无力(8),始是新承恩泽时(9)。   云鬓花颜金步摇(10),芙蓉帐暖度春宵(11)。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12),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13),可怜光彩生门户(14)。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15)。   骊宫高处入青云(16),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17),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pí)(上“鼓”下“卑”)鼓动地来(18),惊破《霓裳(cháng)羽衣曲》(19)。   九重城阙(què)烟尘生(20),千乘万骑西南行(21)。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22)。   花钿(diàn)委地无人收(23),翠翘金雀玉搔头(24)。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yíng)纡(yū)登剑阁(25)。   峨嵋山下少人行(26),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27),夜雨闻铃肠断声(28)。   天旋地转回龙驭(yù)(29),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wéi)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30)。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31)。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32)。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苑多秋草(33),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34),椒房阿监青娥老(35)。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36)。   迟迟钟鼓初长夜(37),耿耿星河欲曙天(38)。   鸳鸯瓦冷霜华重(39),翡翠衾(qīn)寒谁与共(40)?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又作“入梦来”)。   临邛(qióng)道士鸿都客(41),能以精诚致魂魄(42)。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43)。   排空驭气奔如电(44),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45),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又作“玲珑楼阁”)五云起(46),其中绰约多仙子(47)。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48)。   金阙西厢叩玉扃(jiōng)(49),转教小玉报双成(50)。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51)。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bó)银屏迤(yǐ)逦(lǐ)开(52)。   云鬓半偏新睡觉(jué)(53),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mèi)飘飖举(54),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55),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dì)谢君王(56),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57),蓬莱宫中日月长(58)。   回头下望人寰(huán)处(59),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60),钿(diàn)合金钗寄将去(61)。   钗留一股合一扇(62),钗擘(bò)黄金合分钿(diàn)(63)。   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64),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65),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66),在地愿为连理枝(67)。   天长地久有时尽(又作“会有时”),此恨绵绵无绝期(68)。
  作品鉴赏
  黄东雷颜体书法《长恨歌》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来很寻常,好象故事原就应该从这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紧接着,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所有这些,就酿成了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下面,诗人具体的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别是在这一动乱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接着,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起至“魂魄不曾来入梦”,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道士的到来,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不以为纯粹是一种空中楼阁了。    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诗的末尾,写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来,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的末尾,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象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过去许多人说《长恨歌》有讽喻意味,这首诗的讽喻意味就在这里。那么,诗人又是如何表现“长恨”的呢?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由于这“血泪相和流”的死别,才会有那没完没了的恨。随后,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诗歌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点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故事到此结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澜。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由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不断发生矛盾、碰撞,诗歌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中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层。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一层。还都路上,“天旋地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伤心泪下。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回长安后,“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从景物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黄昏写到黎明,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这种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来,许多人都肯定这首诗的特殊的艺术魅力。《长恨歌》在艺术上以什么感染和诱惑着读者呢?宛转动人,缠绵悱恻,恐怕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也是它能吸住千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受感染、被诱惑的力量。 赏析四 人们对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休,有所谓爱情说、政治主题说、双重主题说等等。本文作者持爱情说。首先从作品的四个层次来分析,肯定白居易并非像陈鸿写《长恨歌传》那样板着说教的脸孔去描写李杨故事,而是以“情”作为主旋律,让主人公的情去感动读者,使之产生共鸣,取得审美上的极大成功。本文还结合作者生平经历和社会历史分析他在处理历史题材、政治题材和来自民间的人性题材、心理题材的关系问题上的独到之处,进一步说明唐明皇杨贵妃形象的审美意义。    《长恨歌》一出,关于其主题,便成为历来读者争论的焦点。观点也颇具分歧。大抵分三种:其一为爱情主题。是颂扬李杨的爱情诗作。并肯定他们对爱情的真挚与执著;其二为政治主题说。认为诗的重点在于讽喻,在于揭露“汉皇重色思倾国”必然带来的“绵绵长恨”,谴责唐明皇荒淫导致安史之乱以垂诫后世君主;其三为双重主题说。认为它是揭露与歌颂统一,讽谕和同情交织,既洒一掬同情泪,又责失政遗恨。究竟如何,还需从作品本身去分析。    可将诗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妃。贵妃进宫后恃宠而骄,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后完全沉湎于歌舞酒色。开卷首句既提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    第二层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玄宗逃难,被迫赐死贵妃,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有意将因玄宗荒淫误国所造成的安史之乱进行了淡化处理,对二人的生离死别则着意形容,读者受到的是悲剧气氛的感染而不是历史的理性批判。陈鸿《长恨歌传》“惩尤物,窒乱阶”之说是板着面孔做文章,故不能视为此诗的写作动机;    第三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人梦”,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行宫见月,夜雨闻铃,是一片“伤心色”和“断肠声”。长安收复以后回朝时,重过马嵬,“不见玉颜空死处”。回宫后,池苑依旧,物是人非,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荡气回肠;   第四层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此恨绵绵无绝期”,写玄宗派方士觅杨贵妃之魂魄,重在表现杨妃的孤寂和对往日爱情生活的忧伤追忆。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上天入地,后终在虚无缥缈的仙山上让贵妃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再现于仙境。“情”的宣泄已超脱于帝王妃子间的感情纠葛,而更多地带有诗人的主观的理想成分,并早已超出了历史事实的范围,将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冲突表现无余。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是对于爱情受命运播弄,和爱情被政治伦理摧残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之境。这样,诗人便以“长恨”表现了爱情的长存,亦即点明全诗的主题。    应该说,写作之初,白居易至少在主观上是同意陈鸿的“惩尤物、窒乱阶”之说的,后来在《新乐府》的《李夫人》、《古家狐》中还重复强调了“尤物惑人”、“狐媚害人”的主题,明确宣扬性爱之为害,但是又承认“人非木石皆有情”,性爱是消灭不了的,所以解决问题的途径只好是“不如不遇倾城色”。但在《长恨歌》的实际写作当中,他又服从了民间爱情故事所表达的人类的向美本能和情感欲望。这样,整个故事便具有了更为深刻复杂的涵义:既写了真美,又写了真恶,并将两者直接联系在一起;《丽情集》本《长恨歌传》有一段话:叔向母曰:“甚美必甚恶。”李延年歌曰:“倾国复倾城。”此之谓也。 这段话大概可以代表中唐士人对这一问题的最后思考。白居易写作《长恨歌》时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是:不因为“甚恶”而抹煞“甚美”。尽管其主题最后似偏离了对“甚恶”的谴责,但“甚恶”内容本身毕竟没有被抹煞,反过来又丰富了“甚美”的涵义。    《长恨歌》一方面是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和政治题材,另一方面又是一个来自民间的具有悠久传统的人性题材、心理题材。白居易在创作中服从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诗人的个性思想,即传统模式与作者主观能动作用同时并存,这固然是与诗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观是分不开的。白居易一生跨中晚唐,他的思想以贬官江州司马为界,经历了由积极入世到消极出世两个阶段,实践了他所信奉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人生模式。白居易所谓“独善”的基本内涵是乐天知命、知足保和,并由此而与释、老相通,以随缘任运、委顺自然为应世态度。在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中,“独善”与“兼济”并行不悖,“施之乃伊吕事业,蓄之则庄老道德”(《君子不器赋》),它们是一个完整人生观的两个侧面。还在遭贬以前,他努力为云龙、为风鹏,并与元稹大力倡导新乐府运动。也正是因为他年轻时候的胸怀大志,颇有挽唐室于既衰,拯生民于水火的政治气概,才使得他有足够的气魄处理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并以“不惑”来总结唐明皇后半生的政治得失,写就了《长恨歌》。这样,在他心目中对唐明皇的一分为二,必然要在塑造形象中反映出来。正是因为一往情深的唐明皇同重色轻国的唐明皇是对立统一体,所以,白居易把这个故事写成一个好皇帝的悲剧。好皇帝有所惑,终于造成了自己和百姓的悲哀。我们从作品中看到的唐明皇性格的塑造已排斥了理想化,乃是另一种理想化的结果。排斥的是封建统治阶级为皇帝们头上加足光圈使其上升为半神的理想化。而这排斥本身,就包含了城市居民的另一种理想在内,他们从现实生活中皇帝权威下降的土壤出发,把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想象为和他们自己一样的普通人,一个有爱欲、有苦恼、有错误、有缺点的人情味十足的痴情皇帝,简直同一般爱情故事中的主人公并无差别!他们从另一角度把皇帝理想化了,理想化的皇帝应该和百姓一样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神!而白居易从民本思想出发,有条件、并且有所扬弃地接受了城市居民的这种对唐明皇的理想化,这样完成了对唐明皇形象的塑造。诗人被贬江州以后,“独善”与“兼济”的地位才发生了转化,他的精神生活与仕宦生涯逐渐转轨,终于以“独善”消释了“兼济”,在精神自救的过程中,白居易逐渐从关注社会政治转向关注个体生命,对于自由人格的钟爱逐渐超越了对道德人格的执著。
上官明轩
2011-11-19 · TA获得超过1.3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074
采纳率:71%
帮助的人:678万
展开全部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天亡自荒宴。   
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   
相见初经田窦家,侯门歌舞出如花。   
许将戚里箜篌伎,等取将军油壁车。   
家本姑苏浣花里,圆圆小字娇罗绮。   
梦向夫差苑里游,宫娥拥入君王起。   
前身合是采莲人,门前一片横塘水。   
横塘双桨去如飞,何处豪家强载归。   
此际岂知非薄命,此时唯有泪沾衣。   
薰天意气连宫掖,明眸皓齿无人惜。   
夺归永巷闭良家,教就新声倾坐客。   
坐客飞觞红日暮,一曲哀弦向谁诉?   
白晳通侯最少年,拣取花枝屡回顾。   
早携娇鸟出樊笼,待得银河几时渡?   
恨杀军书抵死催,苦留后约将人误。   
相约恩深相见难,一朝蚁贼满长安。   
可怜思妇楼头柳,认作天边粉絮看。   
遍索绿珠围内第,强呼绛树出雕阑。   
若非壮士全师胜,争得蛾眉匹马还?   
蛾眉马上传呼进,云鬟不整惊魂定。   
蜡炬迎来在战场,啼妆满面残红印。   
专征萧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车千乘。   
斜谷云深起画楼,散关月落开妆镜。   
传来消息满江乡,乌桕红经十度霜。   
教曲伎师怜尚在,浣纱女伴忆同行。   
旧巢共是衔泥燕,飞上枝头变凤凰。   
长向尊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   
当时只受声名累,贵戚名豪竞延致。   
一斛明珠万斛愁,关山漂泊腰肢细。   
错怨狂风飏落花,无边春色来天地。   
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   
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代红妆照汗青。   
君不见,馆娃初起鸳鸯宿,越女如花看不足。   
香径尘生乌自啼,屧廊人去苔空绿。   
换羽移宫万里愁,珠歌翠舞古梁州。   
为君别唱吴宫曲,汉水东南日夜流!

句子够多么?其实还有很多 歌行体的诗句数都很多 还有排律
鉴赏

《圆圆曲》是一首长诗,共七十八句,五百四十九字。分六大段,前五段叙事,后一段议论。   布局谋篇是本诗的精华之处,古典叙事诗的情节结构,都是依故事的自然顺序展开的。本诗则把叙事顺序也作为艺术构思的手段之一,运用倒述、追叙、插叙等手法,安排情节结构,通过这些精心的安排,使主题更加引人注目,而故事变化曲折,情节跌宕起伏。并且运用顶针格,以前后词句相同相似或者相关之联系,使情节的时空大转换平滑接转,而不显得过于突兀。   前八句是第一段,该段是布局谋篇最成功之处。首先开篇不凡,先声夺人。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   鼎湖,是传说中轩辕黄帝升天处,这里代指崇祯皇帝。玉关,代指山海关。出语就点出甲申年惊天动地的两件大事,崇祯之死和清兵入关。重大历史事件对人有一种自然吸引力,激发读者的兴趣。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此联对仗工整,对比强烈,反差巨大,讥讽入骨。“六军”统指明朝的军队,“恸哭六军”和“冲冠一怒”人数虽众寡不同,情绪倒很相似,但是“缟素”与“红颜”不仅在色彩上形成强烈对比,意义上也极为不同。“缟素”是沉痛的,如果从顺治八年乃至以后的历史角度看,“缟素”象征着对明王朝覆亡的哀痛,象征着对汉民族沉沦的哀痛,而“红颜”则明确无误地指向极端的个人私欲。片言居要,一语中的,使吴三桂的汉奸嘴脸极为丑恶,真是大快人心。诚然,作者并未提到满清,但是,山海关之战就是清兵入关,这一历史事件的意义并不因作者的忌讳而有所改变。接下来模拟吴三桂的口吻加以辩解,效果是越抹越黑,实为暗讽。   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天亡自荒宴。   电扫黄巾下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   “哭罢君亲再相见”,似乎吴三桂出于忠于明室,才与李自成不共戴天,好一副正人君子面孔。其实吴先降的正是李自成。甲申年三月,吴三桂投降李自成,将山海关防务交由李自成派来的唐通接管,率领部下前往北京,“朝见新主”,这是吴三桂在永平府(府治河北省卢龙县)张贴的告示中说的。当吴三桂行至河北玉田县,突然获悉其父被捕和爱妾陈圆圆被刘宗敏掠走,尤其是后者促使他改变主意,“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见人耶!”于是立刻返程杀回山海关,并复信吴襄,声称“父既不能为忠臣,儿亦安能为孝子乎?”可见吴三桂是双料叛臣加逆子,作者却安排他去哭君、亲,煞是好看。   也有人否定红颜对吴三桂决策的意义,总觉得红颜的分量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比起来似乎太轻了。可惜历史并不永远都在追求重大价值的平衡。历史是不可改变的,但不等于历史总是必然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演成结局之前,隐含着多种可能性,历史只能实现一种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也是偶然的。否则,人就失去了任何主动性和创造性,包括恶的主动性,这就是吴三桂必须为沉痛的历史结局负责的原因。“冲冠一怒为红颜”在人类历史上也并非绝无仅有,吴王夫差与西施的故事与此也有相似性,本诗多处用以比拟。尤其是本诗创作时,满清的凶残使汉民族经历了空前的浩劫,吴三桂为虎作伥,罪责难逃。   这一段写吴三桂在山海关大战中战胜归来,文笔雄浑,场面壮阔,有开篇不凡、先声夺人和片言居要、一语中的优点。但是仅此两点,还不能称之为谋篇成功,因为这是圆圆曲,此段却大谈吴三桂,如果与主题没有重大联系,似有离题之嫌。梅村谋篇之妙,往往出人意料。此段的创作意图在于以战喻美,曲线归宗,这是其谋篇的第三个成功之处,也是最重要的成功之处。   以美的影响表现美,是常见的艺术手法。以战争来表现美,却是少见的。圆圆曲所以要在篇首大谈山海关之战,看似离题,其实是为了塑照渲染陈圆圆的美丽。除此段外,全诗描写陈圆圆容貌的,就只有“宫娥拥入君王起”一句,这句的直接目的还是要联系西施故事。显然作者自认为对这一必不可少的任务已经有所交代了。首段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试看,为了一个陈圆圆,十几万汉子拼死搏杀,其人之美,就只能想象了。山海关之战,的确与争夺陈圆圆有重大关系。吴三桂杀回山海关后,李自成放了吴襄,如果放了陈圆圆,山海关大战或可避免。但李没有这样做,这就等于宣告,对于陈圆圆李军是志在必得,两家就打了起来。平心而论,吴三桂在此战中的责任不是最大的,设若日后他目睹满清兽行,能幡然悔悟,及时反正,人们还可以原谅他,可他为了荣华富贵,不遗余力扑杀抗清势力,直到兔死狗烹,才亮出反清旗号,已经太迟了。李军抢了陈圆圆,逼反吴三桂,且不愿归还,固然是重大错误,但其最大错误还是没有估计到满清是潜在的敌人。追赃助饷等属政略性错误,需要较长时间才见效果,而军事变在须臾。李自成主力部队分布陕西、湖广、河南等地,在北京的军队不多,与清军相比不占优势。只有联合吴三桂的关宁铁骑,防御满清才能万无一失。李自成调吴三桂南下,派降将唐通率八千兵马防守山海关,实在令人难以理解。假如李军能想到满清是潜在的敌人,绝无此举,甚至也不敢抢夺陈圆圆了。李自成的举措实际上是把满清当成友军对待,此事如果只是李自成一相情愿,那就太不可思议了。   据顾诚《南明史》载:甲申年正月,多尔衮听说李自成已经占领陕西,便在正月二十七日派使者往陕北同大顺军联络,信中说:“大清国皇帝致书于西据明地之诸帅,兹者致书,欲与诸公协谋同力,并取中原,倘混一区宇,富贵共之矣。不知尊意何如耳。惟速驰书使,倾怀以告,是诚至愿也。”至于此后李满关系如何,由于满清善于篡改历史,已无稽可考了。不过,李军直到满兵杀进己阵,才确信其为敌人。   九至四十二句是第二段,叙述陈圆圆归吴三桂的过程。这一过程很长,一波三折,极具戏剧性。根据情节的变化,可分为四小段。   九至十二句是第一小段,写吴陈初次相见。   上面提到的首段,其后半部分除文意之外,还承担着建构情节结构的任务,要与后文巧妙地衔接。“电扫黄巾下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句很好地达成了这一目的。它借吴三桂之口说出,按照情节发展的自然顺序,顺势推出吴陈相见的悬念,使读者急于知晓相见的场面。可是,诗人并没有顺着自然时序叙述吴三桂如何夺回陈圆圆,与之重逢的情景,而是颠倒时序,描写吴、陈二人的初次相见。这一情节变化时空差距巨大,转换极为突然。使诗文叙事结构呈大开大阖、突兀跳荡之势,极大地加强了可读性。这一转换的相接处,第八句的末二字与第九句的首二字全同,都是“相见”,这种手法称“顶针格”。具有平缓时序逆转的突兀感和使音节圆转顺畅的功用。《圆圆曲》多处运用了“顶针格”,以此处最为吃紧。这一转换,也使全诗的叙述,从吴三桂这条副线转入主线,即陈圆圆事迹的叙述。   相见初经田窦家,侯门歌舞出如花。   许将戚里箜篌伎,等取将军油壁车。   “田窦”即西汉著名外戚武安侯田蚡和魏其侯窦婴,这里代指当时的外戚,田贵妃之父田宏遇。此时主角还是吴三桂,他在田家观看歌舞。后两句点出第一主角陈圆圆,这位田家歌妓被许配给吴三桂。两人初次见面,就纳之为妾,可谓迫不及待矣。   引出陈圆圆之后,就可以顺理成章地介绍陈的身世和遭遇了。第十三至十八句再进一步倒叙,转入了对陈圆圆身世经历的描述,是第二小段。先交代她原来的身份。   家本姑苏浣花里,圆圆小字娇罗绮。   梦向夫差苑里游,宫娥拥入君王起。   前身合是采莲人,门前一片横塘水。   诗中说圆圆是其小名,“浣花里”,暗示其名伎身份,元辛文房《唐才子传·薛涛传》:“涛,字洪度,成都乐妓也。居浣花里”。陆次云《圆圆传》称其“声甲天下之声,色甲天下之色”。还填得一手好词,有《舞余词》,已失传。《众香词》传词三首,一首《有所思》:“自笑愁多欢少,痴了。底事倩传杯,酒一巡时觞九回。推不开,推不开。”写得自然清丽,柔弱多愁,委婉道出对命运无奈的慨叹。   “梦向夫差苑里游,宫娥拥入君王起。”一联以西施喻陈圆圆,明喻圆圆之美,暗讥三桂有如夫差那样好色荒政,夫差一见圆圆就坐不住了,三桂则更进一步,纳妾,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采莲人”用西施故事,李白《子夜吴歌·夏歌》:“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横塘”,在苏州市西南。这两句以“采莲人”、“横塘水”点染女主角身份清纯、居处优雅,命运还算不差,以与下文对比,并构成“顶针格”引出下文。   第十九至三十四句是第三小段,接着叙述陈被贵戚抢到北京,沦落为侯门歌伎,又变成吴三桂之妾。   “横塘双浆去如飞,何处豪家强载归。”   风云突变,那段平静优雅的日子突起波澜。此联因果倒装,使人产生悬念,而留给读者的印象更加深刻。   此际岂知非薄命,此时只有泪沾衣。   熏天意气连宫掖,明眸皓齿无人惜。   夺归永巷闭良家,教就新声倾座客。   座客飞觞红日暮,一曲哀弦向谁诉?   这里是陈圆圆生活经历的一大转折,可谓红颜薄命。明末江南名伎在婚配上有很大的自主权,与陈名气相当的,大都嫁与著名文人,惟独陈圆圆被抢,身不由主,岂非命运弄人?“熏天”两句写田家势力很大,把陈圆圆送入宫廷,但后宫也仗势欺人,陈圆圆虽然声色甲天下,却没人爱惜。“熏天”,《吕氏春秋·离谓》有“毁誉成党,众口熏天”,形容恶势力很大。“夺归”四句写陈圆圆沦落为田家歌伎的悲惨地位。“永巷”,皇宫中的长巷,汉朝是幽禁失势或失宠妃嫔的地方,《史记·吕太后本纪》:“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乃令永巷囚戚夫人,而召赵王。”明清时也是未分配到各宫去的宫女的集中居住处。   “良家”指田家。“飞觞”形容喝酒作乐。“倾”,倾倒,指座客为陈圆圆声色所倾倒。陈圆圆又从宫中被夺至田家,成为供人取乐的歌伎,内心痛苦无处诉说。此处作者为了渲染悲伤气氛,有意淡化入宫事件,写得很简略,而外戚气焰写得很嚣张。因而使陈圆圆进宫细节说法不一,一说是田宏遇购得,献于宫中。一说是周后之父周奎购得,献于宫中。还有一说是周献于宫廷,宫廷又送给了田。由于此事与故事主线关系不大,兹从省略。   白皙通侯最少年,拣取花枝屡回顾。   早携娇鸟出樊笼,待得银河几时渡?   恨杀军书抵死催,苦留后约将人误。   峰回路转,座客中出现了吴三桂这么个情种,一眼就看中了陈圆圆。“拣取花枝屡回顾”是诗人形容吴三桂爱情动作表现的唯一诗句,一副色咪咪的样子。“拣”字很微妙,唐杜秋娘《金缕衣》有“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以折取花枝代指情爱,这里代折以拣,一字之差,褒贬立变。“通侯”本汉代爵位名,后用作武官美称。一介武夫,不能托微波以通辞,只好拣取花枝,频频偷窥。“娇鸟”指陈圆圆,“银河”,用牛郎织女故事。吴想尽早把陈接回家中,成其好事。只恨军令再三催促,才与陈圆圆相约而别。   第三十五至四十二句是第四小段。写陈又被闯军掠夺的经历。   “相约恩深相见难,一朝蚁贼满长安。”   “相约”句是顶针格,“蚁贼”指李自成的军队,“长安”指北京。   “可怜思妇楼头柳,认作天边粉絮看。”   这句写得细腻、雅致。从“蚁贼满长安”来看,这里必是明火执仗的场面,诗句却如此纤丽、文雅,可见运思之巧。“楼头柳”化用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强调思妇的贞洁,“天边粉絮”,满天游荡的杨花柳絮,意指轻浮。   “遍索绿珠围内第,强呼绛树出雕阑。”   “绿珠”,晋石崇爱姬,权臣孙秀仗势劫夺,不从,坠楼而亡。杜牧《金谷园》:“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记其事,这里指陈。绛树,魏文帝曹丕宠妃,诗文也指圆圆。此联对仗看似工整,实为重复。可能是诗人为了加重事态的严重性和紧迫感。   “若非壮士全师胜,争得蛾眉匹马还?”   好句。“若非”二字用的巧,引导人的思绪轻轻一转,回到首段情节,干净利落的结束了这段长篇倒述,与上文衔接的密合无间,此句与“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相呼应,“冲冠一怒”终成“正果”。“全师”与“匹马”的巨大反差,把吴三桂的自私行为深刻地印入读者的脑海。那拣取花枝的“壮士”,令人喷饭。此联不仅词句引人入胜,更妙的是它在全诗中所处的位置,和对整体情节结构发挥的作用,堪称结构关键句。   “若非”一联还省略了闯军抢夺的情节,这一省略很重要。因为“遍索”“强呼”已经把悲情推到极处,续写下去很可能画蛇添足,抵消诗文感染力。虽然这里好象看点特多,可是作者却断然裁去,细微之处体现了诗人的价值观和不媚俗从众的艺术良心。但这样一来,也使人对史实有所误会。如陆次云《圆圆传》说是李自成抢了陈圆圆,其实是刘宗敏。全祖望所记当日与圆圆同被宗敏掠去的名伎杨宛的叙述,“据杨宛叙言,与沅同见系于刘宗敏,既而沅为宗敏所携去,不知所往。”。   吴三桂如何夺回陈圆圆,异说颇多。据况周颐《陈圆圆事辑》载被闯军俘虏的明朝内监王永章的《甲申日记》所记:“四月初九日,闯下伪诏亲征三桂。十二日起程。太子定王、代王、秦王、汉王、吴陈氏、吴氏、吴氏、吴李氏、伪后嫔妃皆从行。吴陈氏即圆圆,两吴氏皆三桂妹也。念五日战于一片石,闯大败,退入关。太子与圆圆遂皆至三桂军中。” 从这联诗文的口气看,吴三桂是一战而胜,夺得佳人。目睹者的记述与诗文语气非常吻合。   到这里,诗人把女主角的身世、遭遇及吴陈关系等故事主要情节一一铺述,这才重新回到诗歌开头的情节上来,续写陈圆圆与吴三桂的战场重逢以及她随军至汉中。这已是全诗叙事的尾声了。   第四十三句至五十句是第三段。写陈圆圆的幸福生活。   蛾眉马上传呼进,云鬟不整惊魂定。   蜡炬迎来在战场,啼妆满面残红印。   专征箫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车千乘。   斜谷云深起画楼,散关月落开妆镜。   吴陈重逢,“云鬟不整”、“惊魂初定”,痕迹犹存。“蜡炬迎来”,相传魏文帝迎娶薛灵芸,燃蜡烛数十里,《太平广记》记其事。场面不可谓不大。“专征”即自专征伐,诸侯有大功者可自己决定征伐,不须奉天子之命。《清史稿·世祖本纪二》八年九月,壬午,命平西王吴三桂征四川。“箫鼓”,高级官员的仪仗乐队,也借指吴的军队。“秦川”兼指陕西四川。“金牛道”,古蜀道的主干线,又名石牛道。相传秦惠王将粪金的石牛赠送给蜀王,蜀遣五丁引金牛成道,名为金牛道。“斜谷”,在陕西眉县,“散关”,在陕西宝鸡市。这段如单独来看,或可理解为抨击吴骄奢淫靡,但联系后两段,就只能理解为陈圆圆时来运转,过上了荣华富贵的生活。   到这里故事的主要部分全部叙述完毕,似乎本诗可以结束了。不料诗人又安排了两段插叙,一段写教曲技师和女伴的感慨。   传来消息满江乡,乌桕红经十度霜。   教曲技师怜尚在,浣纱女伴忆同行。   旧巢共是衔泥燕,飞上枝头变凤凰。   长向樽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   这八句是第四段。从豪家强载到专征四川已是整整十年,消息传到江南苏州,“教曲技师”得知她还在人世,甚感欣慰,“浣纱女伴”实指当年名气相当的苏州名伎,忆及同行旧事。陈寅恪以为“浣纱女伴”独指卞赛,但玉京道人挟故国之悲,愤然入道,自不会艳羡别人夫婿做建州侯王,恐仍以泛指为是。“旧巢共是衔泥燕,飞上枝头变凤凰。”这联写得好,衔泥燕子,飞上枝头,不仅地位提高了,形象也变了,成了凤凰。双层设喻,生动贴切,语意双关,如今流传极广,使用频繁,已为成语。“长向樽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这联不好,酸溜溜的。   第五段插叙写陈圆圆自己的感受,是第五十九至六十四句。   当时只受声名累,贵戚名豪竞延致。   一斛珠连万斛愁,关山漂泊腰肢细。   错怨狂风飏落花,无边春色来天地。   俗话说,大有大的难处。名声大,反而成了贵戚名豪的猎取目标,陈圆圆就随着你争我夺漂泊来去。连城的身价,带给她的却是无限的忧愁和痛苦。“一斛珠连万斛愁,关山漂泊腰肢细。”此联哲理盎然,语趣横生,耐人寻味。珍珠与忧愁相连,祸福相依,珠愁概使斛量,用词尖新别致;腰肢细与衣带渐宽同意,而暗添美感。其中“一斛珠”用唐玄宗送梅妃一斛西域珍珠故事。“错怨狂风飏落花,无边春色来天地。”——斯言差矣,狂风飏落花何错之有。与如此下作之人栓在一起,何谈春色。   四、五两段为陈圆圆故事安装了一个豪华圆满的结局,但是这两段不仅与前文的基调完全相反,而且也与后一段的调子完全不同,就象游离在全曲之外的孤章残段。两段的写法也很特殊,都是最后一联才使意义确定下来,如果改动这两联,意义便完全不同了。由此推知作者想借此增添风月浓度,以冲淡全诗的政治色彩。作者对吴三桂全无好感,对满清政权顾忌重重。   最后一段,模仿史家纪传体,有论有赞。   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   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   诗人申说己论,先写一段典故,借古讽今。“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用三国故事。《三国志·吴书九》裴松之注:瑜之破魏军也,曹公曰:“孤不羞走。”后书与权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周瑜之名,得于赤壁一战,本于倾国倾城无关。但文人墨客常把漂亮的小乔拉来作陪。杜牧《赤壁》诗云:“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也说:“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漂亮的小乔,确使周瑜增色不少。吴伟业不似两位那么浪漫,周郎一事纯属借用,意在挖苦吴三桂为争夺倾国倾城的陈圆圆,背负了千载罪名。沉重的罪名说成“重名”,不仅平添了语趣,也加重了讥刺的语气。   “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前两句直陈己见,“大计”实在是事关民族兴亡的抉择,岂能让色欲做主,何况是民族存亡关头,无奈吴三桂在这关键时刻被性欲牵着走了。“多情”用得妙,与“无奈”配合,看似风月情浓,却是针砭痛切。或以为“英雄无奈是多情”,乃是称赞吴三桂爱情至上的情圣精神,此论不当。为成全自己的情圣情结,就可以糟蹋自己的民族、作践自己的民族吗,就可以置数百万同胞的性命于不顾吗?为了不致误解,诗人在后一联又从另一侧面对“多情”加以注释。“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   这联与“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都是对吴三桂选择的评价,“恸哭”句从国家民族的视角出发,此联则从吴的家庭亲人落笔。诗人沉痛地写出吴老总兵全家的累累白骨,山海关战后吴襄及一家三十四口被杀,与吴三桂争夺红妆相对应,白骨与红妆的对仗,以视觉的强列反差,和情感的强烈反差,从另一个侧面鞭挞了吴三桂卑劣情欲作出的抉择。“照汗青”三字有文章,因山海关一战,陈圆圆名声大振,在历史上留下名字,但是光照汗青,还远远不够。显然这个“照”字是留给吴三桂的。   最后八句是赞,诗人抒发感慨,但是即便纯是个人感慨,也还惦记着吴三桂。   君不见,馆娃宫起鸳鸯宿,越女如花看不足。   香径尘生鸟自啼,屧廊人去苔空绿。   换羽移宫万里愁,珠歌翠舞古凉州。   为君别唱吴宫曲,汉水东南日夜流。   “馆娃宫”,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香径”:采香径,相传吴王种花处,今名箭径,在苏州香山。“屧廊”,即响屧廊,屧是空心木底鞋。响屧廊,以梓板铺地,西施着屧行于上,步步皆音。诗人感慨吴王夫差宠爱西施的种种豪华设施,都已尘封湮灭。不用说是瞄着吴三桂争夺红颜来的。显然也不仅仅是感慨盛衰无常的泛泛之叹。吴王夫差是被杀而亡的,这就暗示着吴三桂也不得好死。可见诗人对吴三桂的痛恨有多深。“馆娃宫”、“采香径”、“响屧廊”与“金牛车乘”、“斜谷画楼”、“散关妆镜”可资对照,亦见诗人确有抨击吴骄奢淫靡之意。   四、五两段的用意恐在诗外。“换羽移宫万里愁”,“换羽移宫”是说曲调变换,但“万里愁”与曲调变换难以接续,此句应另有寄托。是以“换羽移宫”影射改朝换代,为此,天下一片愁怨,而吴三桂卖身投靠,得益良多,官高舞侈,其乐融融。“古梁州”,指陕西汉中,吴三桂于顺治五年从锦州移镇汉中,至顺治八年一直驻扎此地。“为君别唱吴宫曲”,诗人对吴三桂说:那些珠歌翠舞你恐怕听腻了,我为你唱一支新鲜的咏叹吴宫的曲子《圆圆曲》。“汉水东南日夜流”,李白《江上吟》:“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这里东南流反其词而用其意,更加确定的断言:你的功名富贵是不会长久的。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吴伟业,明末清初诗人。字骏公,号梅村,江苏太仓城厢镇人。1631年崇祯四年中进士,授翰林编修,后任东宫讲读官、南京国子监司业等职。   明亡后绝意仕途,一度想自杀报国。后迫于清廷压力,碍于老母敦促,于顺治十年北上应仕,感受到传统“名节” 观念的沉重负担,对于自己的屈节极为痛悔。   后辞官归里,写下了不少悯时伤世和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诗篇,如《避乱》、《读取史杂感》《圆圆曲》《芦州行》《捉船行》《马草行》等。   吴死前曾说:“吾诗虽不足以传远,而是中之寄托良苦,后世读吾诗而知吾心,则吾不死矣。”“寄托良苦”,一是指他的诗歌多影射时事,只是慑于清廷之威不敢直言;二是指以诗歌抒发自己失节之恨,希望后人能通过读他的诗歌而了解他的内心痛苦,并体察他复杂矛盾的心情,进而唤起人们的爱国热情。   吴伟业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学识渊博,著述甚多。他不但工诗能文,而且熟悉音律,擅长度曲填词,杂剧传奇、绘画等。但他的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其诗取经唐人,各体皆工,而以七言歌行最能自成一体,时称“娄东派”,世称“梅村体”,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   吴伟业的诗歌多伤世感慨之作,有强烈的时代特质,史称“诗史”。他的歌行是“元白”之后的又一个高峰,在继承发展“元白体”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后人称为“梅村体”。他的七言歌行婉转流丽,以当时的事件入诗,往往在无事可叙的地步峰回路转。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籽爱无言
2011-11-19 · TA获得超过296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5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2.4万
展开全部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作者:李白   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   误逐世间乐,颇穷理乱情。九十六圣君,浮云挂空名。   天地赌一掷,未能忘战争。试涉霸王略,将期轩冕荣。   时命乃大谬,弃之海上行。学剑翻自哂,为文竟何成。   剑非万人敌,文窃四海声。儿戏不足道,《五噫》出西京。   临当欲去时,慷慨泪沾缨。叹君倜傥才,标举冠群英。   开筵引祖帐,慰此远徂征。鞍马若浮云,送余骠骑亭。   歌钟不尽意,白日落昆明。十月到幽州,戈鋋若罗星。   君王弃北海,扫地借长鲸。呼吸走百川,燕然可摧倾。   心知不得意(一作语),却欲栖蓬瀛。弯弧惧天狼,挟矢不敢张。   揽涕黄金台,呼天哭昭王。无人贵骏骨,騄耳空腾骧。   乐毅倘再生,于今亦奔亡。蹉跎(一作苍茫)不得意,驱马还贵乡。   逢君听弦歌,肃穆坐华堂。百里独太古,陶然卧羲皇。   征乐昌乐馆,开筵列壶觞。贤豪间青娥,对烛俨成行。   醉舞纷绮席,清歌绕飞梁。欢娱未终朝,秩满(一作解印)归咸阳。   祖道拥万人,供帐遥相望。一别隔千里,荣枯异炎凉。   炎凉几度改,九土中横溃。汉甲连胡兵,沙尘暗云海。   草木摇杀气,星辰无光彩。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   函关壮帝居,国命悬哥舒。长戟三十万,开门纳凶渠。   公卿如犬羊,忠谠醢与菹。二圣出游豫,两京遂丘墟。   帝子许专征,秉旄控强楚。节制非桓文,军师拥熊虎。   人心失去就,贼势腾风雨。惟君固房陵,诚节冠终古。   仆卧香炉顶,餐霞漱瑶泉。门开九江转,枕下五湖连。   半夜水军来,浔阳满旌旃。空名适自误,迫胁上楼船。   徒赐五百金,弃之若浮烟。辞官不受赏,翻谪夜郎天。   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扫荡六合清,仍为负霜草。   日月无偏照,何由诉苍昊。良牧称神明,深仁恤交道。   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顾惭祢处士,虚对鹦鹉洲。   樊山霸气尽,寥落天地秋。江带峨眉雪,川横三峡流。   万舸此中来,连帆过扬州。送此万里目,旷然散我愁(一作烦)。   纱窗倚天开,水树绿如发。窥日(一作光)畏衔山,促酒喜得月。   吴娃与越艳,窈窕夸铅红。呼来上云梯,含笑出帘栊。   对客《小垂手》,罗衣舞春风。宾跪请休息,主人情未极。   览君荆山作,江鲍堪动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逸兴横素襟,无时不招寻。朱门拥虎士,列戟何森森。   剪凿竹石开,萦流涨清深。登楼(一作台)坐(一作入)水阁,吐论多英(一作奇)音。   片辞贵白璧,一诺轻黄金。谓我不愧君,青鸟(一作鸾)明丹心。   五色云间鹊,飞鸣天上来。传闻赦书至,却放夜郎回。   暖气变寒谷,炎烟生死灰。君登凤池去,忽弃贾生才。   桀犬尚吠尧,匈奴笑千秋。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   旌旆夹两山,黄河当中流。连鸡不得进,饮马空夷犹。   安得羿善射,一箭落旄头。
赏析:天上宫阙,白玉京城,有十二楼阁,五座城池。   仙人为我抚顶,结受长生命符。   突然想来人间一游,误逐世间的环乐,以尽前缘。   人间从开始到现在已经有九十六圣君,空名挂于浮云端。   以天地为赌注,一掷决定命运,一直战争不停。   我曾经学习霸王战略,希望能功成名就,锦衣返乡。   可是时运不佳,长期漂泊五湖四海。   曾经去山东学剑,没有什么结果,会写点文章,可那有什么用呢?   剑术并非万人之敌,防防身的技术,文章倒是四海闻名,罕有人匹敌。   这些都是些儿戏,微不足道,所以我象梁鸿一样看破了世界,唱着五噫歌离开西京长安。   不过在临去之时,我还是流下了慷慨激扬的泪水,打湿了我的帽上红缨。   叹君也是个倜傥之才,气质品格冠群英。   道旁设帐为我饯行,慰籍我此次远征的艰辛。   鞍马生涯如浮云,送我送在骠骑亭。   歌声钟鼓声表达不尽你的情意,白日马上就要落在昆明池中。   我曾经在某年十月到达幽州,看见安禄山的军阵兵甲灿烂如群星。   君王唐玄宗放弃东北河北,整个地区都由安禄山横行无忌,犹如长鲸在海洋横行。   呼吸之间就走遍百川,燕然山也仿佛可被他摧毁。   我心知我在皇上那里不得意,说也无用,只好躲入桃花源,独善一身。   想弯弧射天狼,挟着弓却不敢张开,怕祸及自己。   我曾经在北京黄金台揽涕痛哭,呼天喊地:燕昭王啊你在那里啊,怎么没有人识用人才?   无人珍贵骏马之骨,天马空自腾骧,不得大用。   即使乐毅再生,到如今这样的形势,也只有逃命的份儿。   岁月蹉跎,不得人意,驱骑马儿来到贵乡。   正逢你在悠闲地欣赏弦歌,肃穆地坐在华美的厅堂。   你如远古的百里之王候,陶然而卧如羲皇伏羲氏一般。   行乐在昌乐馆,大开酒筵,罗列壶觞。   青娥美女夹坐在贤豪之间,对着烛光俨然成双成行。   醉舞纷纷散满绮席,清歌袅袅绕飞尘梁。   欢娱完毕,你秩满(丧礼守孝期满)以后就要回归咸阳。   饮宴送行的有万人之多,帐蓬遥遥相望。   这一别,我俩各隔千里,荣枯不用,炎凉各自。   炎凉几度变化,九州几乎崩溃。   唐军抗战叛军,沙尘使云海昏暗无光。   连草木都摇着杀气,星辰更是无光。   白骨堆成丘山,苍生竟有何罪,遭此劫难。   潼关函谷关捍卫皇帝宫殿,国命悬于哥舒翰一身。   不料长戟三十万的大军,竟然开关门投降元凶。   公卿官僚犹如犬羊,忠诚正直的人变为肉酱。   二圣逃离京城,两座京城变为废墟。   帝子永王受皇上诏命,军事管制楚地。   永王节制并非是想做春秋五霸中齐桓公与晋文公,永王的军师却拥有勇猛的将士。   人心失去体统,贼势腾起风雨。   唯有你固守房陵郡,忠诚高节勇冠终古。   我那时云卧庐山香炉峰顶,学仙人餐霞漱瑶泉。   草堂门开九江流转,枕头下面五湖相连。   半夜永王的水军来浔阳,城里城外遍插旌旃。   我被空名自误,永王派兵迫胁我上了他的楼船。   他曾经赐与我五百两黄金,我把黄金视为浮烟。   我辞去永王的官却不受赏,反而远谪到夜郎那样的穷山恶水的地方。   夜郎离这里万里之遥道,西去令人衰老。   海内六合,扫荡清静,我却像负霜之草。   日月普照,并无私心,有什么办法可以诉冤给苍天听听。   你是神明的太守,深知仁心爱民。   惭愧作你的青云客,三次登上黄鹤楼。   惭愧不是祢衡处士,虚对鹦鹉洲。   樊山霸气已尽,天地一派寥落秋色。   长江漂流着峨眉山的雪水和三峡的急流。   万舸千舟江上往来,连帆一片过扬州。   登高极目,万里悠悠,旷然散我忧愁。   纱窗倚天而开,水树翠绿如少女青发。   看太阳,怕它马上落山,举起酒杯喜得明月。   吴越美女艳如花,窈窕婀娜,浓装艳抹。   呼来款款轻上云梯,含笑羞羞步出帘栊。   对着客人清唱小垂手,罗衣飘摇舞春风。   跪请宾客休息,主人情还未了。   浏览你在荆山的大作,堪与江淹鲍照的文笔媲美。   宛如出清水的芙蓉,有大自然天然去雕饰。   逸兴满溢平素的襟怀,无时不想到你的招寻约请。   朱门拥立虎士,兵戟罗列森森。   剪竹凿石,溪流清深宛然而去。   登高楼坐水阁,吐论滔滔不绝,声音清朗。   言辞贵于白璧,一诺重于黄金。   称我不愧于你,宛如青鸟有丹心。   云间五色的喜鹊,飞鸣着从天上飞来。   传闻是大赦的文书到了,却被流放夜郎去。   顿时就如没有暖气的寒谷,没有炎烟的死灰,没有希望了。   贤君你马上要登朝廷的凤凰池去了,别忘记了我这个被遗弃的贾谊,有机会推荐一下。   桀犬吠尧,古来之理,别让匈奴千秋笑话我们。   我常常在中夜失眠,唉声叹气,为这大国忧愁啊。   旌旆飘飘夹两岸之山,黄河当中奔流。   群雄相互牵掣,不能一致行动,面对战场犹豫不决。   如何才有善射的后羿那样的良将,一箭射落敌军的元凶。此诗是李白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滞留江夏时所作的一首自传体长诗(按此诗作年,王谱、詹谱、王增谱、安谱、郁本、安本作公元759年,黄谱、裴谱作公元760年)。诗人因受永王之败的牵连,被流放至夜郎,中途获上赦宥。此诗是在他被赦免后所作。在这个时候与韦良宰这样一个老朋友相见,李白的感慨当然是很深的。其中最强烈的莫过于他已由旧日的御前歌手沦为一个流犯,而对方已由一介平凡的知县成为名镇一方的主座了。其中一个首要缘由就是韦良宰在骚动变乱中作出了与李白不同的选择。面对老友,李白除了叙及他们的交往始末,着意向他诉说了本身的不幸与委屈,还告诉老朋友骚动变乱前自己北上幽州就是为了探察安禄山的虚实。这如同下面诠释入永王幕的缘故一样,也是为了消除老朋友的误会,表明自身在政治态度上的清白。   这是诗人写的最长一首抒情诗,诗人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同韦良宰的交往为中心,尽情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感慨。其中如“十月到幽州”之句所产生的岐义,作为一个大诗人,他不可能感觉不到这一点。对于此只能作一种解释,这是诗人在事后有意造出的一种恍惚语境。他知道这首诗不只是写给这一个老朋友看的,他是有意向世人明示自己在乱世中的态度与先见之明。   此诗流传最广的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两句。其意思是,像那刚出清水的芙蓉花,质朴明媚,毫无雕琢装饰,喻指文学作品要像芙蓉出水那样自然清新。雕饰:指文章雕琢。这两句诗赞美韦太守的文章自然清新,也表示了李白自己对诗歌的见解,主张纯美自然——这是李白推崇追求的文章风格,反对装饰雕琢。李白自己的作品也正是如此,后人经常引用这两句评价李白的作品。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郭国振
2011-11-26 · TA获得超过332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5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3.2万
展开全部
长相思

白居易

九月西风兴,月冷霜华凝。思君秋夜长,一夜魂九升。
二月东风来,草坼花心开。思君春日迟,一日肠九回。
妾住洛桥北,君住洛桥南。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
有如女萝草,生在松之侧。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
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
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

秋夜板桥浦泛月独酌怀谢脁

李白

天上何所有,迢迢白玉绳。斜低建章阙,耿耿对金陵。
汉水旧如练,霜江夜清澄。长川泻落月,洲渚晓寒凝。
独酌板桥浦,古人谁可征。玄晖难再得,洒酒气填膺。
造舟为梁,不显其光。(《诗经.大雅.大明》)
“溪上还珠太守家,小桥斜跨碧流沙。”
桥西暮雨黑,篱外春江碧。
桥通小市家林近,山带平湖野寺连。
轮势随天度,桥形跨海通。
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元稹《寄乐天》
天下风光数会稽,
灵汜桥前百里镜,
安得故人生羽翼,
飞来相伴醉如泥。
李绅《灵汜桥>>
灵汜桥边多感伤,分明湖派绕回塘。
岸花前后闻幽鸟,湖月高低怨绿杨。
能促岁阴惟白发,巧乘风马是春光。
何须化鹤归华表,却数凋零忆越乡。
华镇(《还珠桥》
溪上还珠太守家,
小桥斜跨碧流沙。
清风不共门墙改,
长与寒泉起浪花。
陆游《五云桥》
若耶北与镜湖通,
缥缈飞桥跨半空。
陵谷双迁谁复识?
我来徙倚暮烟中。
第二句是描绘石桥的千古佳句。
《秋思》
山步溪桥又早秋,
飘然无处不堪游,
僧廊偶为题诗入,
鱼市常因施药留.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23-05-14
展开全部
1. 《长恨歌》 李白2. 《大江东去》 陈毅3. 《山行》 路遥4. 《桃花扇》 曹雪芹5. 《春夜喜雨》杜甫6. 《山居秋暝》王维7. 《汉江临眺》杜牧8. 《渔家傲》陈师道9. 《黄鹤楼》崔颢10. 《水调歌头》苏轼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7)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