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高三文科复习方法
我是一个高三文科生,成绩在年级50名,算很稳定。可是我们这所学校文科年级前30才能上重本(大概要550分以上)…可是我才530,520左右…所以我想提高成绩…急求方法…而...
我是一个高三文科生,成绩在年级50名,算很稳定。可是我们这所学校文科年级前30才能上重本(大概要550分以上)…可是我才530,520左右…所以我想提高成绩…急求方法…而且离高考只剩200天左右…望各位师兄师姐们慷慨相助…我数学和地理不好…其他都还可以…
我是广东的文科生… 展开
我是广东的文科生… 展开
展开全部
高三文科生的学习经验
一、记忆的方法 —— 文综三科
“记忆力也是一种能力。”都说文科就是背书,但大家似乎都有过这样的感受:我确实很用功地看过书了,但还是背得乱糟糟——历史事件先后分不清,评价无法对号入座;政治要点记不全,等等。这确实恼人。我认为,所谓在理解的基础上背书,就是在合上书本以后几乎可以条理清晰地复述。照着这个目标,可以尝试一下如下几点小方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自问自答法。知道自己背的是什么是背好一切的前提。在一章书讲完后,可以把知识用问题的形式展现。即分割成块。比如“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背景是什么?评价是什么?”,“国体与政体的含义是什么?关系是什么?”等等。肉要一块一块的吃,不能一口吃成个胖子,背书也如此。向自己提问的过程,就是熟悉知识的过程,一个个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理清书本的脉络。
2、关键词法。用最精炼的词来代替冗长或是修饰性的句子,既可以减少记忆负担,又可以保证要点不重不漏。比如“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有哪些?”答为,铁农具开始使用……牛耕的出现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兴修了大量水利工程等。那么把它归为“铁”“水”“牛”,或“水”“铁”“牛”,三个字便可以串联起全部的内容,要点一个不会丢。当然,这样高度概括的前提是我们要读熟课本,这样才可以由关键词组出答题时需要的正确句子。这个方法对于政治学科也是适用的。政治术语常常有一些定性的名词,例如“关键”“核心”“本质”等等,而这些词在答题中又是绝对不能随意更改的,那么不妨就以这些词作为关键词记忆。三个代表的内容,就可以这样记忆。
3、对比列表法。对比记忆,实质是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事件都可以拿来比较。古代史是一个最典型的模式。每一个朝代都是在前代基础上的发展与变革。抓住这个特征,我们就可以像背乘法口诀那样“横背竖背”都自如了。
二、学数学的方法
1、花时间。对于很多同学来说,做数学题,尤其是有一定难度的题目,是非常恼人的一件事。因为常常可能算了半天还是不会做,只眼睁睁地看着时间流过,留了一大堆诗词之类还没背。久而久之就容易养成“瞟一眼,不会就过”的习惯。我想说的是,无论如何数学一定要花时间去想,去算,即使别人花半小时背完了一章书,我花半小时连一道解析几何都没有得出答案,也还是要坚持,因为这半小时的思维过程是不可或缺的。只有亲自深思过,在讲评课上才能找到当初卡壳的症结所在,才能为下一次的独立完成创造可能。
2、求准确。会做≠能做对。我们在平时的作业中应该尽量不图快,而求准。平时的准确、严谨,将会给考试时的自己提供无限的自信,从而避免因为紧张情绪而导致的运算失误。
3、树信心。“一想到数学就头大”,是我们大多数文科生都有的感受,我亦不例外。但毕竟数学是不可回避的,其增分作用也有目共睹,何不妨给自己多树立点信心呢。这句看上去像空话,但相信我,这真的很重要。打个比方来说,这就像追一个女孩子,如果男孩对自己都没有信心,始终畏缩不前,女孩又怎么可能被他征服呢?所以,喜欢数学,有信心学好它,才是真正攻克难关的前提。
三、材料题的答法 —— 语文、文综
1、拆分问题
2、带着问题找答案
3、简约、分点作答
首先要看清题目问什么,有并列成分的要一一还原,找出共有几问;其次带着问题看材料,特别关注省略号前后的地方往往是重点;最后把材料的内容与自己的知识储备结合,以分点的形式阐述(即使分类的标准不严谨甚至是错的也要分点答)。以上是对学习方法的一点浅谈,仅作为自己的一种尝试与大家分享。
谁能在“会学”上取得突破,谁就能将自己的学习潜能转变为现实的成绩;
谁现在就开始行动,谁就能笑在明年七月。
——史平手记
也许是上帝的有意赐予,上大学前的文科学习,笔者几乎是完全自学完成的;在大学学习期间,老师们又逼着我学会如何学习;站在中学讲坛上十多年,学生们常常用殷切的目光向我叩问:老师,怎样才能学好文科?奔走到各校指导教研工作,一个声音不时在提醒我:在错误的路上奔跑有什么用?
正是这样的经历,使我逐步形成了这样的信念:如果掌握了正确的学法并坚持不懈地实践,任何学生都可以高效率地学好文科。
那么,明年就要参加高考的文科生们,你们是否已经掌握了较好的文科学习方法?
一、高三文科生,你是否会学习文科
我曾经对高三文科生的学习方法问题搞过专题调查,总的感觉是文科生们尚未能很好地“学会学习”。主要表现为:
1、学习与生活的时间安排缺乏科学性。
如果睡眠时间不能保证,文体活动时间被挤占,就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经常走神”。这当然会严重影响学习效率的提高。
2、学习过程缺乏主动性。
很多学生过份地依赖对教材的阅读而很少采用做笔记、卡片等更有效的文科学习方式;很少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变成了阅读就是背书,这显然不利于归纳、比较、分析和概括等学科能力的培养;对考试麻木不仁,消极应付而很少进行研究,积极应对。这种被动学习的态度与行动,显然与“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的高考改革方向相悖,因而也就难以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3、记忆方法尚未优化。
毫无疑问,文科各学科主体知识系统的基础还是必须识记的,这是学好文科的基础,也是顺利应试的前提。调查表明,无论是识记的内容还是识记的方法,文科生们都未必能很好地掌握了,这当然不利于知识的巩固,也不利于备考。
简言之,从我了解到的情况看,不少文科生离会学习尚有不小差距。显然,谁首先在“会学”方面取得突破,谁就更有把握将自己的学习潜能转变为现实的成绩;更关键的问题是,谁现在就开始行动,谁就能笑在最后。
二、学好文科必须重视的五个基本环节
深信每个高三文科生都想走上学习的成功之路。要想走上成功路,除了具有强大的学习动力、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身体与心理素质外,还必须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事实上,只要是在学习,不管是否意识到,人们都在选用一定的学习方法,只不过所用方法有优劣之分罢了。学习得法,事半功倍,不但能帮助文科生在今后的一年间顺利前行,取得优异成绩,更能成为一个人的宝贵财富而让人终身受益。
其实,达尔文早就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那么,学好高三文科有哪些方法?怎样去掌握这些方法呢?笔者以为首先必须抓好以下五个关键环节。
1、教材的阅读
阅读是“学习之母”。它既是学习的开端,也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有研究表明,阅读后的记忆率要比听讲后的记忆率高出1.66倍。
当然,看书未必是阅读,只有读懂了至少是用脑了才能算是阅读。那么,从高三文科生的角度看,应该怎样阅读文科教材?
从阅读的步骤看,首先是要经常看看目录及其教材内各章节下的子目。目录及其子目具有高度的浓缩性、完整的系统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等特点,它能体现各章节、各子目之间的关系和核心内容,因而是学习的导游图,经常加以浏览,就能对教材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了然于胸。如阅读《中国古代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的目录就不难发现编者将中国古代社会分成了六章六个阶段,其中从第二章开始分五个阶段介绍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历史;再看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下面又设八节,实际上是从制度、政治、社会经济、疆域、民族关系和文化等方面论述了这一时期的中国历史发展状况,其中“大一统”的特征非常鲜明;??,则是从“繁荣”的角度切入,以八节的篇幅分别介绍了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变革、民族关系、对外交往和文化等方面的状况,时代特征可谓是一目了然。
顺便指出,近年来随着社会学科新研究成果的大量涌现,教材的改革力度也相当大,高三文科生在阅读时应当予以适当的关注,因为高考将会体现这些成果。关注的最佳捷径就是钻研《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说明》(俗称“考纲”)中的“考试内容”,看看它的框架结构及重要的知识点的表述与教材有什么不同。再就是翻看新教材的目录,看看其框架结构、基本线索和重要观点有什么变化,新旧版的《中国古代史》教材就极为鲜明地体现了这种情况。第三是关心教师及各类媒体的介绍,如随着“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完成及其研究成果的正式公布,公元前841年就已经不再“是我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其次是在对每个章节的阅读时要重视寻找“灵魂”(或者说是“中心思想”)。
社会学科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因此,要多想想编者为什么要把这一内容放进教材?他想借此说明什么问题?他又是通过什么材料来说明问题的?重视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有助于养成从教材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灵魂”常常表现为是隐性知识,它并没有直接用文字表述出来,而是隐蔽在教材之中的知识内容和知识联系,这就需要去理解、去挖掘。如“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就中国”就是蕴藏在中国近代八十年抗争与探索史中的历史结论,但教材并没有直截了当地这么说;又如“伟大战略决战的胜利”是中共审时度势、抓住机遇、正确决策的结果,但教材也没有这么说。显然,这些都是在了解教材、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而且,还完全可以从其它的角度得出更多的结论。
第三是确定并用各种标记划出学习目标,以便于日后复习时一目了然,更可以明确基本的知识点。
二、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
课前预习是高效地学习新课的基础,但不少文科生对教材的预习向来是忽视的,其后果是听课时心中无数甚至于是不得要领,只得忙于生吞活剥教师讲授的东西。不搞课前预习,除了认识上的原因,时间过于紧张也是客观原因。其实,如想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使学习进入良性循环,并保持较高的效率就不能不重视课前预习。
那么,怎样预习?建议按下列三个步骤去尝试:首先是纵览章节、引言和子目。纵览犹如给机器上润滑油,化时不多,便可了解基本内容,明确学习方向,还易于整体地把握方向。其次是根据高考《考试说明》中的“考试内容”(俗称考纲)了解教材的要点、难点,并把重要的知识目标(如时间、地域、人物、事件、术语)划下来。最后是把不懂的地方确定下来,这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只有明确它,才有可能消除它。做好了这一切,上课时就可以集中精力关注老师是如何解决问题的了。
在高三年级,复习恐怕是学习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环,这里的复习主要是指课后的复习。遗忘是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复习则是战胜遗忘的利器,它当然也应当连续不断地进行。不过,课后复习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巩固已学过的知识,而且还要掌握新的知识。
高三文科内容的角度看,当然是要抓住“学科主体知识范围内”的主要学习目标(也称学习重点或主干知识)。以历史学科为例,所谓主要的学习目标,一是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术语,如鸦片战争、林则徐和《南京条约》;二是与基本线索有关的,如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李鸿章的“师夷长技以自强”、康有为的维新变法、孙中山的民主革命、陈独秀的“民主”与“科学”;三是一些历史的基本结论,如“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等等。对非主要的学习目标要敢于忽略,千万不要试图“把书本上的东西都记住”。当然,由于是高考,所以具体的考试内容每年都有所调整,这就需要重视考纲。注意,要想事半功倍地进行高三的历史复习,就务必要重视考纲并在考纲的指导下进行,在新《考试说明》颁发之前,可以先参考2003年的《考试说明》。至于考试的“超纲”肯定不是命题的方向而只能视为是命题的失误。
复习的方法很多,但最基本的是下列四种。对平时的课后复习,通常可以重要的知识点为中心进行。随着学习的推进,归类就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的复习方法。
宏观的归类可以形成基本线索。如《世界近现代史》(上册)大体可归为“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工运与共运”“殖民与反殖民”四个专题,进而形成一条主线索和三条副线索。而微观的归类则可以把相似或相近的知识集中起来,便于识记。如资产阶级革命中的重要文献、关键性战役等等。
归类还可以表现为抓住一些小专题进行复习。在文综考试的背景下,这种归类方法似乎变得更为重要了。小专题复习当然意味着要把有关知识系统化、专题化。以中国古代文化为例,它可以分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类。社会科学可再分为思想、教育、文学、史学、艺术等小专题,自然科学也可再分为农、医、天、算、工程等小专题。应该强调指出,小专题复习的注意重心不应放在知识点的归类、梳理和识记上,更不要刻意在知识点上去“深挖洞”,而是要放在对相关问题的认识上,放在对这些历史现象的探究上。要学会以小见大,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理解这些历史现象。以中国古代的教育为例,如果对私学、书院的兴衰拉线索并不能算错,但终究只是一些细小知识的堆积,意义并不大;而如果能够揭示蕴藏其后的经济、政治根源,进而理解“教育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它的兴衰受制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社会的发展”,那么才实现了对这一历史现象进行探讨的价值。
第三种方法是编制各类表格。它可以使重要的知识排列有序,一目了然。
第四种方法难度最大,但对发展思维能力、对于一年后的应试却是极其有效的,这就是比较的方法。高考非常重视比较,这是因为比较能力是一种层次较高的能力,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实际理解和应用能力。
那么,怎样进行比较?
首先当然要掌握与理解基本概念。其次是要掌握比较的方法,这就要*平时的训练。比较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人物、事件、历史概念、文化成果等均可以进行比较。比较时需注意三点:首先是明确思维方向,求同还是求异,是横向比较还是纵向比较。我们的任务就是把这些本质性的异同点找出来。其次是确定比较点,也就是划分一些领域进行比较,如可以是两个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结果等,当然还可以是两个历史事件的性质、特点、影响等。
从加深记忆的角度看,成功的复习至少应当抓住两个步骤:
第一步是把新学的知识放入已学的知识中去考察并要努力将它融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因此整理笔记和做一些卡片是题中应有之义。
第二步是适当的练习。
听课
听课,是指倾听,是指在听的过程中用脑吸收词或句的含义,在此基础上理解事实和概念,并尽量将它转化为记忆。
听课,是现阶段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能否实现高效地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
要听好高三的课,应当做好下列几件事:
1、是要端正听课态度,这是有效听课的最重要条件。
你应该认识到自己的幸运:每堂课都是老师化了几个小时甚至于是一生的心血才准备好的,你就这么容易地得到了;你应当想到,课后的自学很难在相同的单位时间里获得相应的信息。
2、是要认真倾听。
它包括:集中思想----要专注地听课,尤其是专注于①学习目标;②预习中未解决的的部分;③老师强调的知识和重点分析的知识。
3、是要多种器官并用,做好笔记并积极地提问和回答。
在课堂上,要坚持耳听、眼看、手记、嘴巴问答,这样才能为大脑印下清晰的记忆痕迹。
4、是要及时归纳。
可在下课再花费一、二分钟追忆一下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
在听课问题上,要注意消除以下两种常见的坏习惯:认为课乏味或是挑剔讲课老师而不认真听,这会导致有用信息的遗漏;分心,在上课的时候“兼顾”其它学科的学习,这当然会“担惊受怕”,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笔记
为什么要记笔记?有研究表明,课后马上测试,一般学生能够记住老师讲课内容的50%,48小时后只能记住其中的25%,隔两周后再回忆,记住的大约只有8.4%了。
毫无疑问,记笔记有助于眼、耳、脑、手密切配合,多种器官刺激大脑,有助于集中精力,积极思考,强化记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然而,笔记的功能还不止于此,因为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与教材相比,有时会更有层次性、逻辑性,或是更显浅易懂。
一般说来,高三课的容量是比较大的。从技术角度看,宜准备专用的16K本笔记,这样就易于较为舒适而快捷地书写;每一页应留下一定的空白,以便于日后的整理和补充;字的书写以自己能看懂为条件,不必苛求端正整洁;可用一些自己能懂的简略词或缩写词;一些教材上有的内容可直接在教材上做好标记以节省时间。
怎样做笔记?
当然要学会预习与听课,这是记好笔记的前提。
固然要把老师的授课提纲(要点)记下来,但作为高三的课,这已不是重点。需记的重点有:重要的概念、结论及其分析;重要的知识归类或知识框架(含线索、结构);精典的例子或练习题;教师对某些问题的新见解和思考方法。
记笔记是为了应用。笔记应多次复习,使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一般应在对其内容记忆犹新的时候(即是在当天)结合笔记的整理进行一次较为仔细的复习。当笔记“冷却”时(起初一般是1—2周,以后可逐步延长),再复习一遍,一是强化识记,二是看看是否有新的疑问,三是尤其要注意各部分笔记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互相关联。
练习
高三的特征之一就是练习多,“题海”就是对这一现象的真实写照。作为高三学生,恐怕无法回避“题海”,对此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高明的水手当然不会回避大海,也不会淹没在大海中。成功的高三文科生也不会只是无奈地在题海中随波逐流,而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在其中劈波斩浪,从而顺利地抵达预定的目的地。
面对浩淼“题海”,应该怎样应战?
1、是“任它长水三千里,我只取其中一勺”。
换言之,我们应走“精练”之路。因此,进入高三后,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一较好的复习资料以备用。所谓“较好”,当然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科学性正确无误;编写体例适合于高三的复习(至少应有同步辅导与专题辅导两个部份);内容与高考改革方向、与考纲相一致。从练习的角度看,还应该有同步练习与专题练习两个部分。有了这些资料后,就应有计划地、踏踏实实地去逐步完成。在练习问题上,切忌收集了许多资料,今天做这一份,明天做那一份,到头来就很难做到“系统”和“全面”。
2、是要重视老师布置的自行设计的练习题。
复习资料一般都是面对一个较大的使用群体,对个体的你未必适合。一个优秀的老师一定会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高考的形势,设计一些更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供学生们选用。对此,你应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选做其中的一些。
3、是坚持“细水长流”。
许多同学对文科作业有认识误区,以为数理化才需要天天做作??然,作为一名文科生,文科作业恐怕同样需要天天做,只不过不需要大量做罢了。需要注意的是,要尽量少做“抄抄书”就可以完成的作业;即使老师布置了这样的作业,也应努力用自己的语言重新概括与组织。这样就能做一次有一次收获,不至于感到是“无效劳动”。
一、记忆的方法 —— 文综三科
“记忆力也是一种能力。”都说文科就是背书,但大家似乎都有过这样的感受:我确实很用功地看过书了,但还是背得乱糟糟——历史事件先后分不清,评价无法对号入座;政治要点记不全,等等。这确实恼人。我认为,所谓在理解的基础上背书,就是在合上书本以后几乎可以条理清晰地复述。照着这个目标,可以尝试一下如下几点小方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自问自答法。知道自己背的是什么是背好一切的前提。在一章书讲完后,可以把知识用问题的形式展现。即分割成块。比如“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背景是什么?评价是什么?”,“国体与政体的含义是什么?关系是什么?”等等。肉要一块一块的吃,不能一口吃成个胖子,背书也如此。向自己提问的过程,就是熟悉知识的过程,一个个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理清书本的脉络。
2、关键词法。用最精炼的词来代替冗长或是修饰性的句子,既可以减少记忆负担,又可以保证要点不重不漏。比如“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有哪些?”答为,铁农具开始使用……牛耕的出现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兴修了大量水利工程等。那么把它归为“铁”“水”“牛”,或“水”“铁”“牛”,三个字便可以串联起全部的内容,要点一个不会丢。当然,这样高度概括的前提是我们要读熟课本,这样才可以由关键词组出答题时需要的正确句子。这个方法对于政治学科也是适用的。政治术语常常有一些定性的名词,例如“关键”“核心”“本质”等等,而这些词在答题中又是绝对不能随意更改的,那么不妨就以这些词作为关键词记忆。三个代表的内容,就可以这样记忆。
3、对比列表法。对比记忆,实质是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事件都可以拿来比较。古代史是一个最典型的模式。每一个朝代都是在前代基础上的发展与变革。抓住这个特征,我们就可以像背乘法口诀那样“横背竖背”都自如了。
二、学数学的方法
1、花时间。对于很多同学来说,做数学题,尤其是有一定难度的题目,是非常恼人的一件事。因为常常可能算了半天还是不会做,只眼睁睁地看着时间流过,留了一大堆诗词之类还没背。久而久之就容易养成“瞟一眼,不会就过”的习惯。我想说的是,无论如何数学一定要花时间去想,去算,即使别人花半小时背完了一章书,我花半小时连一道解析几何都没有得出答案,也还是要坚持,因为这半小时的思维过程是不可或缺的。只有亲自深思过,在讲评课上才能找到当初卡壳的症结所在,才能为下一次的独立完成创造可能。
2、求准确。会做≠能做对。我们在平时的作业中应该尽量不图快,而求准。平时的准确、严谨,将会给考试时的自己提供无限的自信,从而避免因为紧张情绪而导致的运算失误。
3、树信心。“一想到数学就头大”,是我们大多数文科生都有的感受,我亦不例外。但毕竟数学是不可回避的,其增分作用也有目共睹,何不妨给自己多树立点信心呢。这句看上去像空话,但相信我,这真的很重要。打个比方来说,这就像追一个女孩子,如果男孩对自己都没有信心,始终畏缩不前,女孩又怎么可能被他征服呢?所以,喜欢数学,有信心学好它,才是真正攻克难关的前提。
三、材料题的答法 —— 语文、文综
1、拆分问题
2、带着问题找答案
3、简约、分点作答
首先要看清题目问什么,有并列成分的要一一还原,找出共有几问;其次带着问题看材料,特别关注省略号前后的地方往往是重点;最后把材料的内容与自己的知识储备结合,以分点的形式阐述(即使分类的标准不严谨甚至是错的也要分点答)。以上是对学习方法的一点浅谈,仅作为自己的一种尝试与大家分享。
谁能在“会学”上取得突破,谁就能将自己的学习潜能转变为现实的成绩;
谁现在就开始行动,谁就能笑在明年七月。
——史平手记
也许是上帝的有意赐予,上大学前的文科学习,笔者几乎是完全自学完成的;在大学学习期间,老师们又逼着我学会如何学习;站在中学讲坛上十多年,学生们常常用殷切的目光向我叩问:老师,怎样才能学好文科?奔走到各校指导教研工作,一个声音不时在提醒我:在错误的路上奔跑有什么用?
正是这样的经历,使我逐步形成了这样的信念:如果掌握了正确的学法并坚持不懈地实践,任何学生都可以高效率地学好文科。
那么,明年就要参加高考的文科生们,你们是否已经掌握了较好的文科学习方法?
一、高三文科生,你是否会学习文科
我曾经对高三文科生的学习方法问题搞过专题调查,总的感觉是文科生们尚未能很好地“学会学习”。主要表现为:
1、学习与生活的时间安排缺乏科学性。
如果睡眠时间不能保证,文体活动时间被挤占,就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经常走神”。这当然会严重影响学习效率的提高。
2、学习过程缺乏主动性。
很多学生过份地依赖对教材的阅读而很少采用做笔记、卡片等更有效的文科学习方式;很少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变成了阅读就是背书,这显然不利于归纳、比较、分析和概括等学科能力的培养;对考试麻木不仁,消极应付而很少进行研究,积极应对。这种被动学习的态度与行动,显然与“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的高考改革方向相悖,因而也就难以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3、记忆方法尚未优化。
毫无疑问,文科各学科主体知识系统的基础还是必须识记的,这是学好文科的基础,也是顺利应试的前提。调查表明,无论是识记的内容还是识记的方法,文科生们都未必能很好地掌握了,这当然不利于知识的巩固,也不利于备考。
简言之,从我了解到的情况看,不少文科生离会学习尚有不小差距。显然,谁首先在“会学”方面取得突破,谁就更有把握将自己的学习潜能转变为现实的成绩;更关键的问题是,谁现在就开始行动,谁就能笑在最后。
二、学好文科必须重视的五个基本环节
深信每个高三文科生都想走上学习的成功之路。要想走上成功路,除了具有强大的学习动力、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身体与心理素质外,还必须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事实上,只要是在学习,不管是否意识到,人们都在选用一定的学习方法,只不过所用方法有优劣之分罢了。学习得法,事半功倍,不但能帮助文科生在今后的一年间顺利前行,取得优异成绩,更能成为一个人的宝贵财富而让人终身受益。
其实,达尔文早就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那么,学好高三文科有哪些方法?怎样去掌握这些方法呢?笔者以为首先必须抓好以下五个关键环节。
1、教材的阅读
阅读是“学习之母”。它既是学习的开端,也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有研究表明,阅读后的记忆率要比听讲后的记忆率高出1.66倍。
当然,看书未必是阅读,只有读懂了至少是用脑了才能算是阅读。那么,从高三文科生的角度看,应该怎样阅读文科教材?
从阅读的步骤看,首先是要经常看看目录及其教材内各章节下的子目。目录及其子目具有高度的浓缩性、完整的系统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等特点,它能体现各章节、各子目之间的关系和核心内容,因而是学习的导游图,经常加以浏览,就能对教材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了然于胸。如阅读《中国古代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的目录就不难发现编者将中国古代社会分成了六章六个阶段,其中从第二章开始分五个阶段介绍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历史;再看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下面又设八节,实际上是从制度、政治、社会经济、疆域、民族关系和文化等方面论述了这一时期的中国历史发展状况,其中“大一统”的特征非常鲜明;??,则是从“繁荣”的角度切入,以八节的篇幅分别介绍了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变革、民族关系、对外交往和文化等方面的状况,时代特征可谓是一目了然。
顺便指出,近年来随着社会学科新研究成果的大量涌现,教材的改革力度也相当大,高三文科生在阅读时应当予以适当的关注,因为高考将会体现这些成果。关注的最佳捷径就是钻研《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说明》(俗称“考纲”)中的“考试内容”,看看它的框架结构及重要的知识点的表述与教材有什么不同。再就是翻看新教材的目录,看看其框架结构、基本线索和重要观点有什么变化,新旧版的《中国古代史》教材就极为鲜明地体现了这种情况。第三是关心教师及各类媒体的介绍,如随着“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完成及其研究成果的正式公布,公元前841年就已经不再“是我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其次是在对每个章节的阅读时要重视寻找“灵魂”(或者说是“中心思想”)。
社会学科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因此,要多想想编者为什么要把这一内容放进教材?他想借此说明什么问题?他又是通过什么材料来说明问题的?重视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有助于养成从教材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灵魂”常常表现为是隐性知识,它并没有直接用文字表述出来,而是隐蔽在教材之中的知识内容和知识联系,这就需要去理解、去挖掘。如“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就中国”就是蕴藏在中国近代八十年抗争与探索史中的历史结论,但教材并没有直截了当地这么说;又如“伟大战略决战的胜利”是中共审时度势、抓住机遇、正确决策的结果,但教材也没有这么说。显然,这些都是在了解教材、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而且,还完全可以从其它的角度得出更多的结论。
第三是确定并用各种标记划出学习目标,以便于日后复习时一目了然,更可以明确基本的知识点。
二、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
课前预习是高效地学习新课的基础,但不少文科生对教材的预习向来是忽视的,其后果是听课时心中无数甚至于是不得要领,只得忙于生吞活剥教师讲授的东西。不搞课前预习,除了认识上的原因,时间过于紧张也是客观原因。其实,如想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使学习进入良性循环,并保持较高的效率就不能不重视课前预习。
那么,怎样预习?建议按下列三个步骤去尝试:首先是纵览章节、引言和子目。纵览犹如给机器上润滑油,化时不多,便可了解基本内容,明确学习方向,还易于整体地把握方向。其次是根据高考《考试说明》中的“考试内容”(俗称考纲)了解教材的要点、难点,并把重要的知识目标(如时间、地域、人物、事件、术语)划下来。最后是把不懂的地方确定下来,这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只有明确它,才有可能消除它。做好了这一切,上课时就可以集中精力关注老师是如何解决问题的了。
在高三年级,复习恐怕是学习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环,这里的复习主要是指课后的复习。遗忘是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复习则是战胜遗忘的利器,它当然也应当连续不断地进行。不过,课后复习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巩固已学过的知识,而且还要掌握新的知识。
高三文科内容的角度看,当然是要抓住“学科主体知识范围内”的主要学习目标(也称学习重点或主干知识)。以历史学科为例,所谓主要的学习目标,一是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术语,如鸦片战争、林则徐和《南京条约》;二是与基本线索有关的,如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李鸿章的“师夷长技以自强”、康有为的维新变法、孙中山的民主革命、陈独秀的“民主”与“科学”;三是一些历史的基本结论,如“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等等。对非主要的学习目标要敢于忽略,千万不要试图“把书本上的东西都记住”。当然,由于是高考,所以具体的考试内容每年都有所调整,这就需要重视考纲。注意,要想事半功倍地进行高三的历史复习,就务必要重视考纲并在考纲的指导下进行,在新《考试说明》颁发之前,可以先参考2003年的《考试说明》。至于考试的“超纲”肯定不是命题的方向而只能视为是命题的失误。
复习的方法很多,但最基本的是下列四种。对平时的课后复习,通常可以重要的知识点为中心进行。随着学习的推进,归类就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的复习方法。
宏观的归类可以形成基本线索。如《世界近现代史》(上册)大体可归为“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工运与共运”“殖民与反殖民”四个专题,进而形成一条主线索和三条副线索。而微观的归类则可以把相似或相近的知识集中起来,便于识记。如资产阶级革命中的重要文献、关键性战役等等。
归类还可以表现为抓住一些小专题进行复习。在文综考试的背景下,这种归类方法似乎变得更为重要了。小专题复习当然意味着要把有关知识系统化、专题化。以中国古代文化为例,它可以分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类。社会科学可再分为思想、教育、文学、史学、艺术等小专题,自然科学也可再分为农、医、天、算、工程等小专题。应该强调指出,小专题复习的注意重心不应放在知识点的归类、梳理和识记上,更不要刻意在知识点上去“深挖洞”,而是要放在对相关问题的认识上,放在对这些历史现象的探究上。要学会以小见大,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理解这些历史现象。以中国古代的教育为例,如果对私学、书院的兴衰拉线索并不能算错,但终究只是一些细小知识的堆积,意义并不大;而如果能够揭示蕴藏其后的经济、政治根源,进而理解“教育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它的兴衰受制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社会的发展”,那么才实现了对这一历史现象进行探讨的价值。
第三种方法是编制各类表格。它可以使重要的知识排列有序,一目了然。
第四种方法难度最大,但对发展思维能力、对于一年后的应试却是极其有效的,这就是比较的方法。高考非常重视比较,这是因为比较能力是一种层次较高的能力,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实际理解和应用能力。
那么,怎样进行比较?
首先当然要掌握与理解基本概念。其次是要掌握比较的方法,这就要*平时的训练。比较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人物、事件、历史概念、文化成果等均可以进行比较。比较时需注意三点:首先是明确思维方向,求同还是求异,是横向比较还是纵向比较。我们的任务就是把这些本质性的异同点找出来。其次是确定比较点,也就是划分一些领域进行比较,如可以是两个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结果等,当然还可以是两个历史事件的性质、特点、影响等。
从加深记忆的角度看,成功的复习至少应当抓住两个步骤:
第一步是把新学的知识放入已学的知识中去考察并要努力将它融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因此整理笔记和做一些卡片是题中应有之义。
第二步是适当的练习。
听课
听课,是指倾听,是指在听的过程中用脑吸收词或句的含义,在此基础上理解事实和概念,并尽量将它转化为记忆。
听课,是现阶段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能否实现高效地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
要听好高三的课,应当做好下列几件事:
1、是要端正听课态度,这是有效听课的最重要条件。
你应该认识到自己的幸运:每堂课都是老师化了几个小时甚至于是一生的心血才准备好的,你就这么容易地得到了;你应当想到,课后的自学很难在相同的单位时间里获得相应的信息。
2、是要认真倾听。
它包括:集中思想----要专注地听课,尤其是专注于①学习目标;②预习中未解决的的部分;③老师强调的知识和重点分析的知识。
3、是要多种器官并用,做好笔记并积极地提问和回答。
在课堂上,要坚持耳听、眼看、手记、嘴巴问答,这样才能为大脑印下清晰的记忆痕迹。
4、是要及时归纳。
可在下课再花费一、二分钟追忆一下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
在听课问题上,要注意消除以下两种常见的坏习惯:认为课乏味或是挑剔讲课老师而不认真听,这会导致有用信息的遗漏;分心,在上课的时候“兼顾”其它学科的学习,这当然会“担惊受怕”,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笔记
为什么要记笔记?有研究表明,课后马上测试,一般学生能够记住老师讲课内容的50%,48小时后只能记住其中的25%,隔两周后再回忆,记住的大约只有8.4%了。
毫无疑问,记笔记有助于眼、耳、脑、手密切配合,多种器官刺激大脑,有助于集中精力,积极思考,强化记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然而,笔记的功能还不止于此,因为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与教材相比,有时会更有层次性、逻辑性,或是更显浅易懂。
一般说来,高三课的容量是比较大的。从技术角度看,宜准备专用的16K本笔记,这样就易于较为舒适而快捷地书写;每一页应留下一定的空白,以便于日后的整理和补充;字的书写以自己能看懂为条件,不必苛求端正整洁;可用一些自己能懂的简略词或缩写词;一些教材上有的内容可直接在教材上做好标记以节省时间。
怎样做笔记?
当然要学会预习与听课,这是记好笔记的前提。
固然要把老师的授课提纲(要点)记下来,但作为高三的课,这已不是重点。需记的重点有:重要的概念、结论及其分析;重要的知识归类或知识框架(含线索、结构);精典的例子或练习题;教师对某些问题的新见解和思考方法。
记笔记是为了应用。笔记应多次复习,使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一般应在对其内容记忆犹新的时候(即是在当天)结合笔记的整理进行一次较为仔细的复习。当笔记“冷却”时(起初一般是1—2周,以后可逐步延长),再复习一遍,一是强化识记,二是看看是否有新的疑问,三是尤其要注意各部分笔记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互相关联。
练习
高三的特征之一就是练习多,“题海”就是对这一现象的真实写照。作为高三学生,恐怕无法回避“题海”,对此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高明的水手当然不会回避大海,也不会淹没在大海中。成功的高三文科生也不会只是无奈地在题海中随波逐流,而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在其中劈波斩浪,从而顺利地抵达预定的目的地。
面对浩淼“题海”,应该怎样应战?
1、是“任它长水三千里,我只取其中一勺”。
换言之,我们应走“精练”之路。因此,进入高三后,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一较好的复习资料以备用。所谓“较好”,当然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科学性正确无误;编写体例适合于高三的复习(至少应有同步辅导与专题辅导两个部份);内容与高考改革方向、与考纲相一致。从练习的角度看,还应该有同步练习与专题练习两个部分。有了这些资料后,就应有计划地、踏踏实实地去逐步完成。在练习问题上,切忌收集了许多资料,今天做这一份,明天做那一份,到头来就很难做到“系统”和“全面”。
2、是要重视老师布置的自行设计的练习题。
复习资料一般都是面对一个较大的使用群体,对个体的你未必适合。一个优秀的老师一定会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高考的形势,设计一些更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供学生们选用。对此,你应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选做其中的一些。
3、是坚持“细水长流”。
许多同学对文科作业有认识误区,以为数理化才需要天天做作??然,作为一名文科生,文科作业恐怕同样需要天天做,只不过不需要大量做罢了。需要注意的是,要尽量少做“抄抄书”就可以完成的作业;即使老师布置了这样的作业,也应努力用自己的语言重新概括与组织。这样就能做一次有一次收获,不至于感到是“无效劳动”。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