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至今世界格局发生什么变化
2个回答
2011-11-21
展开全部
对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过程和规律的把握。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各种力量(主要是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它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国际关系比较集中而概括的表现形式,反映了国际关系体系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并对国际关系体系的全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一定历史时期的世界政治格局具有相对稳定性,但由于国际舞台上充当主角的国际行为主体的力量对比会逐渐发生此消彼长的变化,因此世界政治格局也是发展变化的。其发展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受以下两大因素的制约:(1)世界经济格局。世界经济格局是世界政治格局的基础并制约着其发展。(2)各种力量的对比变化。充当主角的国际力量消长和对比状况的变化决定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1.两大阵营的形成、对峙,使两极政治格局成为现实。
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础,确立了大国(主要是美苏两大国)按照政治军事的实力对比重新安排和划分势力范围、控制世界的原则和组织形式。但是战后美国一跃为世界的头号强国,试图倚仗经济军事实力独霸世界。美国独霸世界的障碍主要来自日益发展壮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了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美国转而推行遏制苏联的冷战,以遏制社会主义的发展。
冷战是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一种激烈对抗的形式,在冷战中,世界政治形成了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两极格局。两极格局的特点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政治上表现为两面旗帜的斗争;经济上表现为封锁与反封锁的斗争;军事上主要表现为总体“冷战”和局部的侵略与反侵略战争;意识形态上表现为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
尽管这一时期涌现了一批民族独立国家,但这些国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有限。两极格局使两大政治力量相对处于平衡状态,维持了世界近四十年的和平,为战后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稳定和平的国际大环境。但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把世界分成两大阵营,不同阵营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联系渠道被人为割断,不利于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联系、交流与合作。由于两大集团的竞争对抗不断引发局部战争与冲突,使世界和平长期面临战争的威胁。
2.国际力量的分化与改组使两极格局发生动摇。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两大阵营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两极格局发生动摇。
社会主义阵营因苏联推行大国主义的对外政策遭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反对而解体。苏联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在支持欧亚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推动各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和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苏联的大国主义倾向日益明显,干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内政、侵犯其他国家主权的事件时有发生,中苏两个社会主义大国关系的破裂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解体。
资本主义阵营因美国、日本、西欧力量对比的变化以及对各自利益的考虑,也四分五裂。战后初期受到美国控制的西欧、日本,随着经济力量的壮大,在政治上出现独立自主的倾向。法国积极恢复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地位,联邦德国积极同苏联和东欧各国实现关系正常化。日本随着经济力量的增强,政治上也提出相应的要求。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两极格局。
此外,第三世界的崛起表明世界政治舞台上出现了一股独立于两大阵营之外的新兴力量。第三世界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逐步地团结起来,建立各种地区性国际组织,不论在缓和世界紧张局势、支持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方面,还是参加联合国、改变联合国面貌方面,都在发挥重要作用。第三世界的崛起对当时两大阵营对峙的两极格局起了巨大的冲击作用,推动了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发展。
3.美苏从争霸走向缓和,两极格局的终结。
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和苏联对各自阵营的控制力明显下降,两种制度和两大意识形态的斗争在世界政治的结构中下降为次要位置,美苏两大国的对抗和争霸上升为世界政治的核心问题。美苏争夺世界霸权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特点,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开始放弃同美国对抗的政策,美苏关系从紧张转向缓和。
美苏关系由对抗走向缓和有着深刻原因。战后几十年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激烈对抗,特别是它们之间规模空前的军备竞赛,非但没有打败对方,反而给各自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极大地妨碍了本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日本、西欧以及其他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实力急剧增长的情况下,美苏两国的经济实力则相对下降,超级大国的地位开始动摇。因此,美苏两国都迫切需要调整战略,把注意力放到国内,努力发展本国经济。另外,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各国人民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对美苏争霸起了重要的制约作用,客观上促进了美苏关系走向缓和。
美苏关系的缓和,使战后几十年来紧张的国际局势趋于缓和,国际上许多热点问题得到缓解。80年代末苏联和东欧各国经济形势恶化,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各国共产党普遍束手无策。戈尔巴乔夫在苏联全面倡导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照搬西方民主模式搞政治多元化,搞乱了苏联人民的思想,引起了苏联全面的政治危机、经济危机和民族危机。对外政策方面主动放弃对东欧国家的监管权,使得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攻势奏效,搞乱了东欧国家,加速了苏联的解体。1989年冬,东欧发生了战后四十多年来空前急剧的变化,1991年12月26日,曾经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强国的苏联解体,存在四十多年的两极政治格局终结,世界进入重新确立政治新格局的过渡时期。
4.两极格局终结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当前世界仍处于旧格局已经瓦解、新格局尚未形成的过渡时期。这次新旧格局转换具有以下特点:(1)旧格局的解体是在和平条件下而非战争条件下进行的,在和平时期新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渐进的、复杂的过程。(2)作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力图建立单极世界,与期待建立多极世界的其他力量之间存在着激烈斗争。(3)从力量对比来看,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拥有足够的实力可单独与美国相抗衡,世界各种力量要经过长时期的分化组合过程,才能过渡到稳定的新格局。(4)各主要大国都在力争对自己有利的世界新格局,斗争的结果将取决于历史的“合力”。
把握冷战后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冷战结束以来,世界政治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并呈现出以下基本特点:
1.世界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世界政治多极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的一种发展趋势,是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世界政治多极化是建立在经济多极化基础上、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
两极格局解体后,美国成为当今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其经济、科技、军事实力仍然处于优势位置,但国家实力占世界的比重比起战后一段时期已经下降了很多,美国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不从心。当前,美国力求维护和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实现“领导世界”的称霸野心。这既引起了世界各种力量对多极化的强烈要求,也使多极化趋势出现曲折。
其他国际力量在成长壮大。虽然日本和欧盟的经济目前仍处在困难时期,但无论如何,日本仍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其国际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欧盟随着经济政治一体化程度的加深,综合实力还会进一步增长,未来将可能成为国际社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极;俄罗斯目前虽有许多困难,但从中长期看仍是一个世界大国;中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也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力量;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增长和它们的团结合作也是多极化的一个重要表现。这些都是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障碍因素。
正在形成的多极世界格局不仅与刚刚结束的两极格局有着本质的不同,而且与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各大国争夺势力范围的多极均势格局相比也具有许多时代进步意义。它的进步性表现在:当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是美、欧、日、俄、中等国际力量相互制衡,没有哪种力量能够控制世界、为所欲为的多极化;是摒弃强权政治、遏制霸权主义、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维护自身权益和谋求经济发展的多极化;是承认世界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多样化、积极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多极化。
世界多极化是在曲折中发展的,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是因为:第一,美国的霸权主义和构建单极世界的图谋,是多极化趋势发展的最大障碍。第二,世界上冷战思维的继续、南北贫富差距的扩大,以及民族分裂和宗教纠纷等,也会对多极化趋势产生各种干扰和冲击。第三,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各种力量重新组合和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由此将产生多种不确定因素,世界多极化进程将充满矛盾和斗争。
2.冷战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作用加强,同时遭遇挑战。
冷战结束后,联合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联合国的作用大大增强,具体表现在:(1)在解决环境保护、消除贫困、保护人权、打击国际犯罪、反对恐怖主义、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人类共同面临问题方面发挥的作用。(2)在协调全球不同行为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制定共同规则、维护国际法基本原则、采取一致行动等方面的作用。(3)在维持世界和平发展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联合国维和行动对改善冲突地区局势起到积极作用,受到国际社会的赞扬。
冷战结束后,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希望联合国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更民主,在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社会发展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然而,联合国面对来自各领域的安全挑战经常显得软弱无力。某些大国将联合国作为实现自己利益的工具,严重损害了联合国的权威。2003年3月,美英等国绕过联合国,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这一事件严重影响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安全机制和联合国的权威性。此外,联合国在运行机制、结构功能、日常管理和作用发挥等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为了适应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和迎接严峻挑战,联合国机构面临新的调整和改革。绝大多数成员国都对联合国的改革持支持态度,但各国对于改革的方向和原则却又存在着明显分歧。西方发达国家希望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反恐以及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问题上,而发展中国家则希望改革的重点是扭转联合国长期以来“重安全、轻发展”的倾向,加大联合国对发展问题的投入。在这些原则问题上的矛盾得不到解决,联合国改革将是十分困难的。
3.国际形势总体和平,局部战乱,热点地区的和平努力。
当前国际形势总体上趋向缓和,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流,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维持较长时期的世界和平与稳定是完全可能的。这是因为:(1)世界大战特别是核战争的主要根源即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争夺现在已不存在。(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虽然存在严重的矛盾与竞争,但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联系依赖日益加深,它们之间存在着协调与合作。(3)冷战后大国关系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借重、相互制约、保持相对稳定的局面。(4)由于局部武装冲突中高科技的含量明显增强,大国发动局部战争的规模能够控制在一定范围内。(5)热点地区的和平努力一直没有停止。
但是,当前国际形势的动荡和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因民族、宗教、领土等因素引发的局部冲突此起彼伏,西方大国以某种借口干涉他国内政的事例层出不穷,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又有新的发展。总之,国际形势总体趋向缓和的同时,世界局势并不太平,和平问题仍然是当今世界的战略性问题。
4.大国关系深入调整。
冷战结束后,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上升,成为推动大国关系中首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重要因素。大国关系调整中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军事为后盾的综合国力竞争成为主要内容,各大国力求建立一种面向2l世纪的新型伙伴关系。这种关系的基本特征是:相互尊重,平等互利,求同存异,发展合作;不相互敌对,不结盟,不针对第三国。这种关系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是对冷战时期大国间相互对抗的不正常国家间关系的否定。大国关系的调整,表明世界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目前大国之间建立起了各个层次的对话机制、协调机制和沟通机制。这些机制的建立和运行,反过来又明显强化了大国间的相互关系,增强了大国间的互动和制衡,促进世界格局走向多极。
但是大国关系的这种调整还是初步的,大国之间还存在诸多分歧和矛盾,霸权主义和冷战思维依然存在,阻碍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发展和国际新秩序的形成。处在世界格局转换历史时期的大国关系调整,明显带有新旧两个历史阶段过渡时期的两重性特征。一方面,适应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潮流,适应各国人民共同利益日益增长的现实,和平、合作、协商、对话成为大国关系改善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旧的冷战思维模式,以损害他国利益来获取本国利益,强化军事同盟、谋求绝对安全、继续维护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旧秩序的霸权强权主义色彩也在发展。美日重新确立安保体制,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不断实行东扩并推出北约“战略新概念”,以及美国单方面退出反导条约等,就是最为典型的表现。
5.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
冷战时期,在国际关系中军事因素占有突出地位,而现在,经济技术因素占有突出地位,在国际关系中起着显著的作用。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也使人们意识到仅凭军事力量并不足以压倒对方,军事力量强大,必须有足够的经济技术力量作基础。否则,军事负担超过经济可能承受的限度,就会造成国力的削弱,甚至导致社会的动荡与国家的解体。
经济因素不仅对各国国内政治,而且对国际政治产生重要影响。冷战结束后,各国都把发展科技、经济放在首位,把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关系和科技合作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在国际关系中,政治与经济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经济上的矛盾与争夺、控制与反控制、制裁与反制裁,成为国际斗争的重要形式。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影响日益加大的原因在于:(1)科技革命、经济发展直接导致各国综合国力的强弱和升降,从而影响到国际力量的对比状况。(2)加快经济发展成为各国的首要目标,经济利益成为各国关系发展的主导因素,经济成为外交的主要内容。各国不仅认识到要利用外交关系发展和扩大对外经济关系,开展对外经济活动,而且也认识到利用经济实力和经济手段开展外交,以及加深经济关系对改善各国关系和对世界稳定发展的重大意义。(3)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各地区联系更为密切,这种联系制约着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对抗。
国际关系中经济因素的作用日益增大,并不是排除和取代政治、军事因素的作用,在一定时期里政治、军事、文化因素还会成为国际社会中的突出问题,世界政治发展更趋复杂。
6.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
传统安全威胁主要是指国与国之间的军事威胁及威胁国际安全的军事因素。按照威胁程度和大小,可以划分为军事竞赛、军事威胁和战争三类。非传统安全威胁,指除军事、政治和外交冲突以外的其他对主权国家及人类整体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的因素。非传统安全问题主要包括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信息安全、资源安全、恐怖主义、武器扩散、疾病蔓延、跨国犯罪等。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上发生了一系列突发事件,标志着国际局势正在发生冷战结束以后最为深刻的变化。来自经济安全、恐怖主义、环境恶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更趋突出。特别是“9·11”恐怖袭击事件,受到各国人民的共同谴责。这一事件的发生再次表明,恐怖主义严重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是国际社会的一大公害。国际社会应坚定不移地谴责和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7.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
当今世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有时表现得还非常突出。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把本国的利益凌驾于其他一切国家的利益之上,凭借经济军事实力,对其他国家进行控制、干涉和侵略,造成世界动荡不安,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霸权主义的具体表现是:(1)强迫别国接受和照搬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2)利用“民主”、“人权”甚至“价值观”等各种借口,任意干涉别国内政。(3)凭借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到处侵略。
当前国际力量对比明显向美、日、欧等西方发达国家倾斜。原来在世界经济中处于垄断地位的西方国家,现在在国际政治中获得一时的优势。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炮制了包括“新干涉主义”在内的种种“理论”,先后发动了一系列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的重大事件,置联合国安理会于不顾,公然践踏国际关系的普遍原则,其目的是要用武力手段建立一个符合它们自己利益的国际新秩序,确立其主宰世界的地位。
当今世界存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对立的社会制度以及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一个国家建立什么样的政治制度,信奉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崇尚什么样的意识形态,任何国家都无权干涉,更不能把本国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国与国之间应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相互尊重,友好相处。大国强国在贸易谈判中加入政治条款,或把经贸当做推销本国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干涉别国内政的筹码,实际上仍然是一种冷战思维。为了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维护按本国国情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必须反对国际关系中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而做出不懈的努力。
直接原因:苏联解体导致两极格局解体。根本原因:两极格局的基础并不稳固,两极格局的力量对比并不均衡,.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级化。影响:两极格局瓦解,对苏联来说,社会主义探索的失败,对美国来说巩固其世界霸主地位,对世界来说,多级化趋势加强,有利于世界持久和平和发展,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积极方面:这个体系原则上倡导和平民主,对世界各国的和平运动和政治民主化进程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它把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和平共处纳入了国际关系体系,这是一个进步,对战后苏联和东欧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十分重要。
消极方面: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之上,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因此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也产生了消极影响,给日后世界带来了许多纷争和动荡。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各种力量(主要是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它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国际关系比较集中而概括的表现形式,反映了国际关系体系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并对国际关系体系的全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一定历史时期的世界政治格局具有相对稳定性,但由于国际舞台上充当主角的国际行为主体的力量对比会逐渐发生此消彼长的变化,因此世界政治格局也是发展变化的。其发展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受以下两大因素的制约:(1)世界经济格局。世界经济格局是世界政治格局的基础并制约着其发展。(2)各种力量的对比变化。充当主角的国际力量消长和对比状况的变化决定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1.两大阵营的形成、对峙,使两极政治格局成为现实。
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础,确立了大国(主要是美苏两大国)按照政治军事的实力对比重新安排和划分势力范围、控制世界的原则和组织形式。但是战后美国一跃为世界的头号强国,试图倚仗经济军事实力独霸世界。美国独霸世界的障碍主要来自日益发展壮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了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美国转而推行遏制苏联的冷战,以遏制社会主义的发展。
冷战是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一种激烈对抗的形式,在冷战中,世界政治形成了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两极格局。两极格局的特点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政治上表现为两面旗帜的斗争;经济上表现为封锁与反封锁的斗争;军事上主要表现为总体“冷战”和局部的侵略与反侵略战争;意识形态上表现为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
尽管这一时期涌现了一批民族独立国家,但这些国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有限。两极格局使两大政治力量相对处于平衡状态,维持了世界近四十年的和平,为战后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稳定和平的国际大环境。但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把世界分成两大阵营,不同阵营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联系渠道被人为割断,不利于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联系、交流与合作。由于两大集团的竞争对抗不断引发局部战争与冲突,使世界和平长期面临战争的威胁。
2.国际力量的分化与改组使两极格局发生动摇。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两大阵营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两极格局发生动摇。
社会主义阵营因苏联推行大国主义的对外政策遭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反对而解体。苏联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在支持欧亚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推动各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和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苏联的大国主义倾向日益明显,干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内政、侵犯其他国家主权的事件时有发生,中苏两个社会主义大国关系的破裂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解体。
资本主义阵营因美国、日本、西欧力量对比的变化以及对各自利益的考虑,也四分五裂。战后初期受到美国控制的西欧、日本,随着经济力量的壮大,在政治上出现独立自主的倾向。法国积极恢复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地位,联邦德国积极同苏联和东欧各国实现关系正常化。日本随着经济力量的增强,政治上也提出相应的要求。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两极格局。
此外,第三世界的崛起表明世界政治舞台上出现了一股独立于两大阵营之外的新兴力量。第三世界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逐步地团结起来,建立各种地区性国际组织,不论在缓和世界紧张局势、支持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方面,还是参加联合国、改变联合国面貌方面,都在发挥重要作用。第三世界的崛起对当时两大阵营对峙的两极格局起了巨大的冲击作用,推动了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发展。
3.美苏从争霸走向缓和,两极格局的终结。
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和苏联对各自阵营的控制力明显下降,两种制度和两大意识形态的斗争在世界政治的结构中下降为次要位置,美苏两大国的对抗和争霸上升为世界政治的核心问题。美苏争夺世界霸权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特点,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开始放弃同美国对抗的政策,美苏关系从紧张转向缓和。
美苏关系由对抗走向缓和有着深刻原因。战后几十年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激烈对抗,特别是它们之间规模空前的军备竞赛,非但没有打败对方,反而给各自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极大地妨碍了本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日本、西欧以及其他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实力急剧增长的情况下,美苏两国的经济实力则相对下降,超级大国的地位开始动摇。因此,美苏两国都迫切需要调整战略,把注意力放到国内,努力发展本国经济。另外,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各国人民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对美苏争霸起了重要的制约作用,客观上促进了美苏关系走向缓和。
美苏关系的缓和,使战后几十年来紧张的国际局势趋于缓和,国际上许多热点问题得到缓解。80年代末苏联和东欧各国经济形势恶化,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各国共产党普遍束手无策。戈尔巴乔夫在苏联全面倡导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照搬西方民主模式搞政治多元化,搞乱了苏联人民的思想,引起了苏联全面的政治危机、经济危机和民族危机。对外政策方面主动放弃对东欧国家的监管权,使得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攻势奏效,搞乱了东欧国家,加速了苏联的解体。1989年冬,东欧发生了战后四十多年来空前急剧的变化,1991年12月26日,曾经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强国的苏联解体,存在四十多年的两极政治格局终结,世界进入重新确立政治新格局的过渡时期。
4.两极格局终结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当前世界仍处于旧格局已经瓦解、新格局尚未形成的过渡时期。这次新旧格局转换具有以下特点:(1)旧格局的解体是在和平条件下而非战争条件下进行的,在和平时期新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渐进的、复杂的过程。(2)作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力图建立单极世界,与期待建立多极世界的其他力量之间存在着激烈斗争。(3)从力量对比来看,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拥有足够的实力可单独与美国相抗衡,世界各种力量要经过长时期的分化组合过程,才能过渡到稳定的新格局。(4)各主要大国都在力争对自己有利的世界新格局,斗争的结果将取决于历史的“合力”。
把握冷战后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冷战结束以来,世界政治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并呈现出以下基本特点:
1.世界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世界政治多极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的一种发展趋势,是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世界政治多极化是建立在经济多极化基础上、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
两极格局解体后,美国成为当今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其经济、科技、军事实力仍然处于优势位置,但国家实力占世界的比重比起战后一段时期已经下降了很多,美国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不从心。当前,美国力求维护和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实现“领导世界”的称霸野心。这既引起了世界各种力量对多极化的强烈要求,也使多极化趋势出现曲折。
其他国际力量在成长壮大。虽然日本和欧盟的经济目前仍处在困难时期,但无论如何,日本仍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其国际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欧盟随着经济政治一体化程度的加深,综合实力还会进一步增长,未来将可能成为国际社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极;俄罗斯目前虽有许多困难,但从中长期看仍是一个世界大国;中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也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力量;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增长和它们的团结合作也是多极化的一个重要表现。这些都是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障碍因素。
正在形成的多极世界格局不仅与刚刚结束的两极格局有着本质的不同,而且与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各大国争夺势力范围的多极均势格局相比也具有许多时代进步意义。它的进步性表现在:当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是美、欧、日、俄、中等国际力量相互制衡,没有哪种力量能够控制世界、为所欲为的多极化;是摒弃强权政治、遏制霸权主义、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维护自身权益和谋求经济发展的多极化;是承认世界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多样化、积极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多极化。
世界多极化是在曲折中发展的,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是因为:第一,美国的霸权主义和构建单极世界的图谋,是多极化趋势发展的最大障碍。第二,世界上冷战思维的继续、南北贫富差距的扩大,以及民族分裂和宗教纠纷等,也会对多极化趋势产生各种干扰和冲击。第三,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各种力量重新组合和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由此将产生多种不确定因素,世界多极化进程将充满矛盾和斗争。
2.冷战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作用加强,同时遭遇挑战。
冷战结束后,联合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联合国的作用大大增强,具体表现在:(1)在解决环境保护、消除贫困、保护人权、打击国际犯罪、反对恐怖主义、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人类共同面临问题方面发挥的作用。(2)在协调全球不同行为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制定共同规则、维护国际法基本原则、采取一致行动等方面的作用。(3)在维持世界和平发展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联合国维和行动对改善冲突地区局势起到积极作用,受到国际社会的赞扬。
冷战结束后,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希望联合国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更民主,在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社会发展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然而,联合国面对来自各领域的安全挑战经常显得软弱无力。某些大国将联合国作为实现自己利益的工具,严重损害了联合国的权威。2003年3月,美英等国绕过联合国,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这一事件严重影响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安全机制和联合国的权威性。此外,联合国在运行机制、结构功能、日常管理和作用发挥等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为了适应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和迎接严峻挑战,联合国机构面临新的调整和改革。绝大多数成员国都对联合国的改革持支持态度,但各国对于改革的方向和原则却又存在着明显分歧。西方发达国家希望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反恐以及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问题上,而发展中国家则希望改革的重点是扭转联合国长期以来“重安全、轻发展”的倾向,加大联合国对发展问题的投入。在这些原则问题上的矛盾得不到解决,联合国改革将是十分困难的。
3.国际形势总体和平,局部战乱,热点地区的和平努力。
当前国际形势总体上趋向缓和,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流,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维持较长时期的世界和平与稳定是完全可能的。这是因为:(1)世界大战特别是核战争的主要根源即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争夺现在已不存在。(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虽然存在严重的矛盾与竞争,但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联系依赖日益加深,它们之间存在着协调与合作。(3)冷战后大国关系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借重、相互制约、保持相对稳定的局面。(4)由于局部武装冲突中高科技的含量明显增强,大国发动局部战争的规模能够控制在一定范围内。(5)热点地区的和平努力一直没有停止。
但是,当前国际形势的动荡和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因民族、宗教、领土等因素引发的局部冲突此起彼伏,西方大国以某种借口干涉他国内政的事例层出不穷,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又有新的发展。总之,国际形势总体趋向缓和的同时,世界局势并不太平,和平问题仍然是当今世界的战略性问题。
4.大国关系深入调整。
冷战结束后,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上升,成为推动大国关系中首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重要因素。大国关系调整中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军事为后盾的综合国力竞争成为主要内容,各大国力求建立一种面向2l世纪的新型伙伴关系。这种关系的基本特征是:相互尊重,平等互利,求同存异,发展合作;不相互敌对,不结盟,不针对第三国。这种关系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是对冷战时期大国间相互对抗的不正常国家间关系的否定。大国关系的调整,表明世界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目前大国之间建立起了各个层次的对话机制、协调机制和沟通机制。这些机制的建立和运行,反过来又明显强化了大国间的相互关系,增强了大国间的互动和制衡,促进世界格局走向多极。
但是大国关系的这种调整还是初步的,大国之间还存在诸多分歧和矛盾,霸权主义和冷战思维依然存在,阻碍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发展和国际新秩序的形成。处在世界格局转换历史时期的大国关系调整,明显带有新旧两个历史阶段过渡时期的两重性特征。一方面,适应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潮流,适应各国人民共同利益日益增长的现实,和平、合作、协商、对话成为大国关系改善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旧的冷战思维模式,以损害他国利益来获取本国利益,强化军事同盟、谋求绝对安全、继续维护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旧秩序的霸权强权主义色彩也在发展。美日重新确立安保体制,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不断实行东扩并推出北约“战略新概念”,以及美国单方面退出反导条约等,就是最为典型的表现。
5.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
冷战时期,在国际关系中军事因素占有突出地位,而现在,经济技术因素占有突出地位,在国际关系中起着显著的作用。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也使人们意识到仅凭军事力量并不足以压倒对方,军事力量强大,必须有足够的经济技术力量作基础。否则,军事负担超过经济可能承受的限度,就会造成国力的削弱,甚至导致社会的动荡与国家的解体。
经济因素不仅对各国国内政治,而且对国际政治产生重要影响。冷战结束后,各国都把发展科技、经济放在首位,把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关系和科技合作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在国际关系中,政治与经济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经济上的矛盾与争夺、控制与反控制、制裁与反制裁,成为国际斗争的重要形式。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影响日益加大的原因在于:(1)科技革命、经济发展直接导致各国综合国力的强弱和升降,从而影响到国际力量的对比状况。(2)加快经济发展成为各国的首要目标,经济利益成为各国关系发展的主导因素,经济成为外交的主要内容。各国不仅认识到要利用外交关系发展和扩大对外经济关系,开展对外经济活动,而且也认识到利用经济实力和经济手段开展外交,以及加深经济关系对改善各国关系和对世界稳定发展的重大意义。(3)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各地区联系更为密切,这种联系制约着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对抗。
国际关系中经济因素的作用日益增大,并不是排除和取代政治、军事因素的作用,在一定时期里政治、军事、文化因素还会成为国际社会中的突出问题,世界政治发展更趋复杂。
6.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
传统安全威胁主要是指国与国之间的军事威胁及威胁国际安全的军事因素。按照威胁程度和大小,可以划分为军事竞赛、军事威胁和战争三类。非传统安全威胁,指除军事、政治和外交冲突以外的其他对主权国家及人类整体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的因素。非传统安全问题主要包括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信息安全、资源安全、恐怖主义、武器扩散、疾病蔓延、跨国犯罪等。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上发生了一系列突发事件,标志着国际局势正在发生冷战结束以后最为深刻的变化。来自经济安全、恐怖主义、环境恶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更趋突出。特别是“9·11”恐怖袭击事件,受到各国人民的共同谴责。这一事件的发生再次表明,恐怖主义严重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是国际社会的一大公害。国际社会应坚定不移地谴责和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7.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
当今世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有时表现得还非常突出。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把本国的利益凌驾于其他一切国家的利益之上,凭借经济军事实力,对其他国家进行控制、干涉和侵略,造成世界动荡不安,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霸权主义的具体表现是:(1)强迫别国接受和照搬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2)利用“民主”、“人权”甚至“价值观”等各种借口,任意干涉别国内政。(3)凭借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到处侵略。
当前国际力量对比明显向美、日、欧等西方发达国家倾斜。原来在世界经济中处于垄断地位的西方国家,现在在国际政治中获得一时的优势。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炮制了包括“新干涉主义”在内的种种“理论”,先后发动了一系列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的重大事件,置联合国安理会于不顾,公然践踏国际关系的普遍原则,其目的是要用武力手段建立一个符合它们自己利益的国际新秩序,确立其主宰世界的地位。
当今世界存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对立的社会制度以及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一个国家建立什么样的政治制度,信奉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崇尚什么样的意识形态,任何国家都无权干涉,更不能把本国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国与国之间应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相互尊重,友好相处。大国强国在贸易谈判中加入政治条款,或把经贸当做推销本国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干涉别国内政的筹码,实际上仍然是一种冷战思维。为了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维护按本国国情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必须反对国际关系中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而做出不懈的努力。
直接原因:苏联解体导致两极格局解体。根本原因:两极格局的基础并不稳固,两极格局的力量对比并不均衡,.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级化。影响:两极格局瓦解,对苏联来说,社会主义探索的失败,对美国来说巩固其世界霸主地位,对世界来说,多级化趋势加强,有利于世界持久和平和发展,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积极方面:这个体系原则上倡导和平民主,对世界各国的和平运动和政治民主化进程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它把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和平共处纳入了国际关系体系,这是一个进步,对战后苏联和东欧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十分重要。
消极方面: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之上,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因此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也产生了消极影响,给日后世界带来了许多纷争和动荡。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