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故事
58个回答
展开全部
王羲之在兰亭修禊之前来到天台山,被神奇秀丽的天台山风景吸引住了,便在华顶住了下来。他尽情欣赏日出奇观和云涛雾海,这些山光胜景使他的书法也得到润色。他不停地练字,不停地洗笔洗砚,竟把一个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墨池就是这样得名的。
有一天夜里,王羲之在灯下练字,练呀练呀,白纸写了一张又一张,铺得满地都是。夜深了他还逐个字逐个字细看着,思考着。对自已所写的字,他还不满足,又看又练,实在练得太疲倦了,握着笔伏在案上。忽然,一阵清风过处,一朵白云飘然而至,云朵上有位鹤发银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着他说:“你的字写得不错呀!” “哪里,哪里!”王羲之一边让坐,一边谦虚地回答。他见这位老人仔仔细细地观看自已写得字,便请教说:“老丈啊,请您多多指正。”
老人见王羲之一片诚心,说道:“你伸过手来。”
王羲之心里纳闷,老人要做什么呢?他见老人一本正经,不像开玩笑,便慢慢地伸了过去。老人接过笔,笑容可掬地说:“我看你诚心诚意学写字,让你领悟一个笔诀,日后自有作用。”老人说完,在王羲之的手心上写了一个字,然后点点头说:“你会更快进步起来的。”说罢去了。王羲之急忙喊道:“先生家居何处?”只听空中隐隐约约地传来一声:“天台白云……”
王羲之一看手心是个“永”字,他比呀划呀,写呀练呀,终于领悟了:横竖勾,点撇捺,方块字的笔划和架子结构的诀窍,都体现在这“永”字上。白云先生授的真是好笔诀!此后,王羲之练得更勤奋了,他的书法也更加洒脱了,奇妙了。
以后,王羲之回到绍兴,与文友在兰亭欢聚时,挥笔写下了千古流传的书法珍宝《兰亭集序》。王羲之念念不忘天台山白云先生的“永”字笔诀,诚心诚意地写了一部《黄经洞》,放在山顶一个突兀峭险的岩洞里,后人就叫它“黄经洞”。今天,有些胆大的旅游者,还要爬上黄经洞看一看,是不是洞里还藏着王羲之的《黄庭经》呢
有一天夜里,王羲之在灯下练字,练呀练呀,白纸写了一张又一张,铺得满地都是。夜深了他还逐个字逐个字细看着,思考着。对自已所写的字,他还不满足,又看又练,实在练得太疲倦了,握着笔伏在案上。忽然,一阵清风过处,一朵白云飘然而至,云朵上有位鹤发银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着他说:“你的字写得不错呀!” “哪里,哪里!”王羲之一边让坐,一边谦虚地回答。他见这位老人仔仔细细地观看自已写得字,便请教说:“老丈啊,请您多多指正。”
老人见王羲之一片诚心,说道:“你伸过手来。”
王羲之心里纳闷,老人要做什么呢?他见老人一本正经,不像开玩笑,便慢慢地伸了过去。老人接过笔,笑容可掬地说:“我看你诚心诚意学写字,让你领悟一个笔诀,日后自有作用。”老人说完,在王羲之的手心上写了一个字,然后点点头说:“你会更快进步起来的。”说罢去了。王羲之急忙喊道:“先生家居何处?”只听空中隐隐约约地传来一声:“天台白云……”
王羲之一看手心是个“永”字,他比呀划呀,写呀练呀,终于领悟了:横竖勾,点撇捺,方块字的笔划和架子结构的诀窍,都体现在这“永”字上。白云先生授的真是好笔诀!此后,王羲之练得更勤奋了,他的书法也更加洒脱了,奇妙了。
以后,王羲之回到绍兴,与文友在兰亭欢聚时,挥笔写下了千古流传的书法珍宝《兰亭集序》。王羲之念念不忘天台山白云先生的“永”字笔诀,诚心诚意地写了一部《黄经洞》,放在山顶一个突兀峭险的岩洞里,后人就叫它“黄经洞”。今天,有些胆大的旅游者,还要爬上黄经洞看一看,是不是洞里还藏着王羲之的《黄庭经》呢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王羲之练字:王羲之是1600年前我国晋朝的一位大书法家,被人们誉为“书圣”,绍兴市西街戒珠寺内有个墨池,传说就是当年王羲之洗笔的地方。
王羲之7岁练习书法,勤奋好学。17岁时他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看熟了就练着写,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写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写烂了多多少少的笔头,每天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这就是人们今天在绍兴看到的传说中的墨池。
王羲之练字专心致志,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吃饭走路也在揣摩字的结构,不断地用手在身上划字默写,久而久之,衣襟也磨破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次,他为人写一块匾在木板上写了几个字样,送去叫人雕刻。刻工发现字的墨渍竟渗入木板里面约有三分深。
王羲之
王羲之头像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后迁居会稽(绍兴),写下《兰亭集序》,晚年隐居会稽下辖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欧阳询
欧阳询史上著名楷书四大家之一,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楷书《兰亭记》行书有《行书千字文》。对书法有其独到的见解,有书法“八诀”。
王羲之7岁练习书法,勤奋好学。17岁时他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看熟了就练着写,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写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写烂了多多少少的笔头,每天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这就是人们今天在绍兴看到的传说中的墨池。
王羲之练字专心致志,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吃饭走路也在揣摩字的结构,不断地用手在身上划字默写,久而久之,衣襟也磨破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次,他为人写一块匾在木板上写了几个字样,送去叫人雕刻。刻工发现字的墨渍竟渗入木板里面约有三分深。
王羲之
王羲之头像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后迁居会稽(绍兴),写下《兰亭集序》,晚年隐居会稽下辖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欧阳询
欧阳询史上著名楷书四大家之一,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楷书《兰亭记》行书有《行书千字文》。对书法有其独到的见解,有书法“八诀”。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王羲之是1600年前我国晋朝的一位大书法家,被人们誉为“书圣”,绍兴市西街戒珠寺内有个墨池,传说就是当年王羲之洗笔的地方。
王羲之7岁练习书法,勤奋好学。17岁时他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看熟了就练着写,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写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写烂了多多少少的笔头,每天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这就是人们今天在绍兴看到的传说中的墨池。
王羲之练字专心致志,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吃饭走路也在揣摩字的结构,不断地用手在身上划字默写,久而久之,衣襟也磨破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次,他为人写一块匾在木板上写了几个字样,送去叫人雕刻。刻工发现字的墨渍竟渗入木板里面约有三分深。于是人们常用“入木三分”的成语来形容书法笔力强劲,后来用它来比喻对事物见解、议论的深刻。
王羲之7岁练习书法,勤奋好学。17岁时他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看熟了就练着写,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写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写烂了多多少少的笔头,每天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这就是人们今天在绍兴看到的传说中的墨池。
王羲之练字专心致志,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吃饭走路也在揣摩字的结构,不断地用手在身上划字默写,久而久之,衣襟也磨破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次,他为人写一块匾在木板上写了几个字样,送去叫人雕刻。刻工发现字的墨渍竟渗入木板里面约有三分深。于是人们常用“入木三分”的成语来形容书法笔力强劲,后来用它来比喻对事物见解、议论的深刻。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王羲之是1600年前我国晋朝的一位大书法家,被人们誉为“书圣”,绍兴市西街戒珠寺内有个墨池,传说就是当年王羲之洗笔的地方。
王羲之7岁练习书法,勤奋好学。17岁时他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看熟了就练着写,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写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写烂了多多少少的笔头,每天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这就是人们今天在绍兴看到的传说中的墨池。
王羲之练字专心致志,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吃饭走路也在揣摩字的结构,不断地用手在身上划字默写,久而久之,衣襟也磨破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次,他为人写一块匾在木板上写了几个字样,送去叫人雕刻。刻工发现字的墨渍竟渗入木板里面约有三分深。于是人们常用“入木三分”的成语来形容书法笔力强劲,后来用它来比喻对事物见解、议论的深刻。
十三岁 (三一九) 时曾谐见文章、道德望重一时的周顗,当时周顗正在宴请宾客,看到王羲之的不凡风采,便向宾客介绍,王羲之的名声於是传扬开来,到了十五岁时, 他的隶书已写得很好,受到王导、王敦的器重,人们就把他和王承、王悦并称「王氏三少」。
十六岁时,担任太尉的郗鉴派遣门生向王导求婿,王导嘱咐这位郗家的门生迳向住在东厢房的那些子侄辈中寻觅,王家的众公子听到郗家派人选婿,个个兴奋异常,纷纷梳洗妆扮一番,唯独王羲之却若无其事地「坦腹东床」,选婿的使者回去後便将所见据实禀报,结果王羲之「雀屏中选」,後来郗鉴把女儿郗璿嫁给他,郗璿生了七男一女,活到九十多岁,是一个很有一福气的女人。
二十岁 (三二六) 时担任「秘书郎」,二十八岁 ( 三三四 ) 做了征西将军庚亮的「参军」,累迁为「长史」,又升为「宁远将军」、「江州刺史」,由於王羲之才器高,声誉隆,朝廷几次召他任「侍中」、「吏部尚书」、「护军将军」,他都没有接受。後来在扬州任刺史的殷浩写信希望王羲之能接受朝廷的安排,王羲之虽然对政治没有兴趣,但对国家安危、民间疾苦却非常关心,因此接受了「护军将军」的职位,在任期间曾多次以书信劝谏殷浩、桓温这两位朝中要员,希望他们以国家的协和安泰为重,摒弃个人的权力私欲。
四十五岁,(三五一)时转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人称他为「王右军」便是因为他曾任「右军将军」的缘故。当时殷浩为了扩张声势以便压倒桓温,於是没有听从王羲之的劝谏,在永和八年(三五二)冒然挥兵北伐,终於败在羌人姚襄手下。这段时期,王羲之对国事感到忧心,不仅几次致书殷浩议论国事,也写信给会稽王司马昱,要他息兵减赋,让百姓休养生息,可惜这些胸怀野心的政客,并没有接受他的建议,在这种情况下,王羲之的仕宦生涯是极为苦闷的。
四十七岁,晋穆帝永和九年(三五三), 这一年的三月三日暮春时节,他和孙统、孙绰、谢安、王彬之、郗昙、王蕴、释支遁……等共四十一人,在浙江绍兴的兰亭举行修禊之礼,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间,进行了一场曲水流觞、饮酒赋诗的大自然盛宴,王羲之受推举为众人的诗作写序言,他在微有醉意的情况下,用鼠须笔、蚕茧纸写成了名震千古的「兰亭集序」。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兰亭序墨迹虽然是唐代书法家的临模本,但从文章的隽永内容,彷佛也看到了王羲之所代表的魏晋文人特有的风范。
四十九岁,永和十一年 ( 三五五 ),他辞去了会稽内史的官职,开始过著游山玩水、钓鱼采药、修道寻仙的生活。关於他的去职,据说是因为殷浩战败受到桓温的弹劾而被牵连,乃向朝廷辞官。又有一个说法是他很不喜欢王述这个人,在态度上招怒了王述,而王述後来竟成为他的顶头上司,王羲之深觉尴尬,遂称病辞职,并且在父母的墓前发誓永不再为官,同时写了一篇「誓墓文」。不过从王羲之的一些书信中,可以看出他的忧时爱国思想,据说当谢安做宰相的时候,有一天他和谢安同登南京附近的一个高台,谢安登高望远,不禁有了遗世登仙的想法,而想抛弃世务,归隐山林。王羲之听了责备他说:「当此国家多事之秋,这种空谈不务实际的思想是不合时宜的,你应该学习夏禹、文王那样勤於政事,对国家、百姓负责才是。」王羲之「身在江湖,心系魏阙」的情怀溢於言表。但由於受到政治环境和个人际遇的影响,中年以後他已逐渐感受到仕途并不乐观,何况时局动汤,官场纠葛难清,自己正直的个性和恬淡无为的作风,封侯拜相的机会微乎其微,与其宦海浮沈,身不由己,不如退隐林下,放浪形骸,追求心灵的彻底解放。
王羲之退隐林下十年,卒於东晋哀帝兴宁三年 (三六五),晚年与他交游的除了王谢子弟,也有不少名流、士绅和名僧、方士,如谢安、孙绰、李充、许询、释支遁等,他们清谈终日,谈论老、庄和佛理,也服食道家的丹散,企图超脱生死苦病,从王羲之流传下来的部分尺牍书迹中,可以发现他中晚年以後多病苦忧愁,服药养生是无可避免的。
王羲之7岁练习书法,勤奋好学。17岁时他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看熟了就练着写,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写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写烂了多多少少的笔头,每天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这就是人们今天在绍兴看到的传说中的墨池。
王羲之练字专心致志,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吃饭走路也在揣摩字的结构,不断地用手在身上划字默写,久而久之,衣襟也磨破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次,他为人写一块匾在木板上写了几个字样,送去叫人雕刻。刻工发现字的墨渍竟渗入木板里面约有三分深。于是人们常用“入木三分”的成语来形容书法笔力强劲,后来用它来比喻对事物见解、议论的深刻。
十三岁 (三一九) 时曾谐见文章、道德望重一时的周顗,当时周顗正在宴请宾客,看到王羲之的不凡风采,便向宾客介绍,王羲之的名声於是传扬开来,到了十五岁时, 他的隶书已写得很好,受到王导、王敦的器重,人们就把他和王承、王悦并称「王氏三少」。
十六岁时,担任太尉的郗鉴派遣门生向王导求婿,王导嘱咐这位郗家的门生迳向住在东厢房的那些子侄辈中寻觅,王家的众公子听到郗家派人选婿,个个兴奋异常,纷纷梳洗妆扮一番,唯独王羲之却若无其事地「坦腹东床」,选婿的使者回去後便将所见据实禀报,结果王羲之「雀屏中选」,後来郗鉴把女儿郗璿嫁给他,郗璿生了七男一女,活到九十多岁,是一个很有一福气的女人。
二十岁 (三二六) 时担任「秘书郎」,二十八岁 ( 三三四 ) 做了征西将军庚亮的「参军」,累迁为「长史」,又升为「宁远将军」、「江州刺史」,由於王羲之才器高,声誉隆,朝廷几次召他任「侍中」、「吏部尚书」、「护军将军」,他都没有接受。後来在扬州任刺史的殷浩写信希望王羲之能接受朝廷的安排,王羲之虽然对政治没有兴趣,但对国家安危、民间疾苦却非常关心,因此接受了「护军将军」的职位,在任期间曾多次以书信劝谏殷浩、桓温这两位朝中要员,希望他们以国家的协和安泰为重,摒弃个人的权力私欲。
四十五岁,(三五一)时转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人称他为「王右军」便是因为他曾任「右军将军」的缘故。当时殷浩为了扩张声势以便压倒桓温,於是没有听从王羲之的劝谏,在永和八年(三五二)冒然挥兵北伐,终於败在羌人姚襄手下。这段时期,王羲之对国事感到忧心,不仅几次致书殷浩议论国事,也写信给会稽王司马昱,要他息兵减赋,让百姓休养生息,可惜这些胸怀野心的政客,并没有接受他的建议,在这种情况下,王羲之的仕宦生涯是极为苦闷的。
四十七岁,晋穆帝永和九年(三五三), 这一年的三月三日暮春时节,他和孙统、孙绰、谢安、王彬之、郗昙、王蕴、释支遁……等共四十一人,在浙江绍兴的兰亭举行修禊之礼,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间,进行了一场曲水流觞、饮酒赋诗的大自然盛宴,王羲之受推举为众人的诗作写序言,他在微有醉意的情况下,用鼠须笔、蚕茧纸写成了名震千古的「兰亭集序」。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兰亭序墨迹虽然是唐代书法家的临模本,但从文章的隽永内容,彷佛也看到了王羲之所代表的魏晋文人特有的风范。
四十九岁,永和十一年 ( 三五五 ),他辞去了会稽内史的官职,开始过著游山玩水、钓鱼采药、修道寻仙的生活。关於他的去职,据说是因为殷浩战败受到桓温的弹劾而被牵连,乃向朝廷辞官。又有一个说法是他很不喜欢王述这个人,在态度上招怒了王述,而王述後来竟成为他的顶头上司,王羲之深觉尴尬,遂称病辞职,并且在父母的墓前发誓永不再为官,同时写了一篇「誓墓文」。不过从王羲之的一些书信中,可以看出他的忧时爱国思想,据说当谢安做宰相的时候,有一天他和谢安同登南京附近的一个高台,谢安登高望远,不禁有了遗世登仙的想法,而想抛弃世务,归隐山林。王羲之听了责备他说:「当此国家多事之秋,这种空谈不务实际的思想是不合时宜的,你应该学习夏禹、文王那样勤於政事,对国家、百姓负责才是。」王羲之「身在江湖,心系魏阙」的情怀溢於言表。但由於受到政治环境和个人际遇的影响,中年以後他已逐渐感受到仕途并不乐观,何况时局动汤,官场纠葛难清,自己正直的个性和恬淡无为的作风,封侯拜相的机会微乎其微,与其宦海浮沈,身不由己,不如退隐林下,放浪形骸,追求心灵的彻底解放。
王羲之退隐林下十年,卒於东晋哀帝兴宁三年 (三六五),晚年与他交游的除了王谢子弟,也有不少名流、士绅和名僧、方士,如谢安、孙绰、李充、许询、释支遁等,他们清谈终日,谈论老、庄和佛理,也服食道家的丹散,企图超脱生死苦病,从王羲之流传下来的部分尺牍书迹中,可以发现他中晚年以後多病苦忧愁,服药养生是无可避免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