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计时中每个时辰为两个小时! 那么一个时辰又分多少刻呢? 一刻是多少时间?
刻是用沙漏的计算,一个时辰就大约分为4.167刻,一刻是14.4分钟。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
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1时45分12秒
扩展资料
沙漏是为了避免水因气温变化而影响计时精度而设计的。其原理是通过流沙推动齿轮组﹐使指针在时刻盘上指示时刻。最早记载见于元代。
一、按计时方法分
漏壶按计时方法大体上可分为两种:箭漏和称漏。
箭漏:箭漏是通过水刻度来计量时间的漏壶。
二、箭漏又分两种:
一种是观测容器内的水漏泄减少情况来计量时间﹐叫作泄水型漏壶(也称沉箭漏)。
另一种是观测容器(底部无孔)内流入水增加情况来计量时间﹐叫作受水型漏壶(也称浮箭漏)。
在一些文明古国﹐如中国﹑埃及﹑巴比伦等﹐都使用过漏壶。
称漏:称漏是以滴水的重量来计量时间漏壶。
三、漏壶也叫漏刻,古代利用滴水、沙多少来计量时间的一种仪器。
按流媒分可分水漏和沙漏。按计时方法分可分箭漏和称漏。各种漏壶漏壶因原理不同在结构上也存在差异。
水漏是以壶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观测壶中刻箭上显示的数据来计算时间。 历史可追溯到夏、商时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沙漏
一个时辰为8刻,一刻为14.4分钟,约15分钟。
古代用干支纪时。一昼夜为12时辰,用12地支表示,分别为子时(23点到凌晨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时)、辰时(7-9时)、巳时(9-11时)、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
同时,古人将一昼夜分为一百刻。古代常用漏壶计时,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一个小时为4刻,一个时辰就是8刻,一刻用现在的时间表示就是14.4分钟。
扩展资料:
在古时计时工具有许多中,常见的有两种,一是“日晷”,二是“漏”。
1:日晷是以太阳影子移动,对应于晷面上的刻度来计时。日晷也是通过观测日影计时的仪器,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以确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从出土文物来看,汉以前已使用日晷,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
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计时器。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针和刻有刻线的晷面组成,随着太阳在天空运行,晷针的投影像钟表的指针一样在晷面上移动,就可以指示时辰。 大家应该在北京故宫里和观象台上见过。
2:漏是以滴水为计时,是由四只盛水的铜壶组合,从上而下互相迭放。上三只底下有小孔,最下一只竖放一个箭形浮标,随滴水而水面升高,壶身上有刻度,以为计时。
参考资料:时辰-百度百科
一个时辰又分8刻,每刻等于15分钟。
时辰是古代计时单位,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相传是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一个时辰又分8刻,每刻等于15分钟。
我国古代有十二时辰计时制、百刻计时制等计时方法。十二时辰制把一昼夜等分为12段,与十二地支相对。百刻记时制来源于沙漏或水漏,把一昼夜24小时等分100刻,每刻约合现在的14.4分钟。
而现在每刻15分钟始于康熙8年(1669年),因为当时皇宫中已使用西方的计时钟,康熙皇帝又善于接收外来文化,最后把原来的一昼夜100刻改为96刻,这样每刻钟就成了15分钟。
扩展资料:
1、各个时辰相传是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具体读法为:子(zǐ) 、丑(chǒu) 、寅(yín) 、卯(mǎo) 、辰(chén) 、巳(sì) 、午(wǔ) 、未(wèi)、申(shēn) 、酉(yǒu) 、戌(xū) 、亥(hài)。
2、古代的更是按时间算的。
19:00-21:00为一更,21:00-23:00为二更,23:00-01:00为三更,01:00-03:00为四更,03:00-05:00为五更。
注:此处“更”在方言中读“jīng”,汉语规范化后读“gēng”。
参考资料:人民网_新闻报道中时间的误用与考证
在1669年以前,一个时辰约为8.3刻,一刻约14.4分钟;在1669年以后,一个时辰为8刻,一刻为15分钟。
我国古代有十二时辰计时制、百刻计时制等计时方法。十二时辰制把一昼夜等分为12段,与十二地支相对。百刻记时制来源于沙漏或水漏,把一昼夜24小时等分100刻,每刻约合现在的14.4分钟。
而现在每刻15分钟始于康熙8年(1669年),因为当时皇宫中已使用西方的计时钟,康熙皇帝又善于接收外来文化,最后把原来的一昼夜100刻改为96刻,这样每刻钟就成了15分钟。
扩展资料:
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以漏壶计时,一昼夜分为一百刻,一刻即为14.4分钟。
清初1小时改为4刻后,其名称分别为:初刻、一刻、二刻和三刻,如3时20分,对应的表述为寅初一刻五分或三时一刻五分。每刻钟15分钟,没有余数,省去了西方钟表时间与中国传统时间换算的麻烦。这一名称和用法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
参考资料:
古代计时为12时辰制,96刻制。一天24小时可分为12个时辰,96刻。
所以一刻钟是15分钟,一个时辰分8刻钟。
12个时辰分别是:子时、丑时 、寅时 、卯时 、辰时 、巳时 、午时 、未时、申时 、酉时 、戌时 、亥时。
其中子时是23:00-24:59。依次类推。
扩展资料:
在中国古代,人们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对应于今天的二十四小时。
半夜十一点到一点的时间为子时,一点到三点为丑时,三点到五点为寅时,其余的以此类推。古代的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所以,当钟表刚刚传入中国时,就有人把一个时辰叫做“大时”,新时间的一个钟点叫做“小时”。
以后,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也就消失了,而“小时”却沿用至今。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时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