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取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原因
海上丝绸之路取代陆上丝绸之路是因为陆上丝绸之路不稳定,经常遭到西北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和破坏。
陆上丝绸之路由于政治、经济方面等各种原因,时断时续。春秋时期至汉朝我国西北部的陆路交通变化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春秋时期至张骞出使西域之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经与中亚地区发生了政治交往和经济联系,“中国探险队穿过中亚,与印度西北部的贵霜帝国建立了联系。”但秦汉之际,匈奴趁中原王朝内乱之际崛起,控制西域诸国,中断了西域地区与中原的联系,阻塞了中西交往的通道。
第二阶段是张骞出使西域时期,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后,汉朝经济得到发展,军事力量也有了加强。汉武帝积极进取,派兵扫荡匈奴,夺回河西走廊,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并设关屯田进行护卫,此时汉朝通往西域各国的道路大致畅通。汉宣帝时设立西域都护府,在西域都护府的管辖下,陆上丝绸之路更加繁荣。
第三阶段是西汉末期到东汉建立初期,彼时外戚专权、王莽篡位,农民起义频繁,中原王朝无力他顾,对西域的管治逐渐减弱,匈奴再次乘机略取西域,河西走廊又被匈奴控制陆上丝绸之路再次中断。
第四阶段是班超再通西域时期,汉明帝出兵击败北匈奴后,派遣班超出使西域,前往于阗等国活动,班超发挥自己的优秀外交和军事才能,使于阗、疏勒等国又相继与汉王朝再次和好,使中断了60余年的丝绸之路,重新恢复交通。
陆上丝绸之路有其自身不可克服的弱点,这些弱点阻碍其进一步的发展,陆上丝绸之路被海上丝绸之路取代是必然的。
扩展资料
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航线:
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有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东海航线主要是前往日本列岛和朝鲜半岛,南海航线主要是往东南亚及印度洋地区。宋朝之前东海航线主要由宁波进出港,南海航线则主要由广州进出港。
一、南海航线
(一)阿拉伯主导期
丝绸之路的西端,无论是陆路还是海路,并不是现代所说的西方或西欧。罗马帝国和汉朝之间也并没有直接的商业往来,之间的往来,全通过阿拉伯等中间商进行交易,西欧人想要获得中国丝绸瓷器都要通过阿拉伯和威尼斯热那亚商人。
(二)中国主导期
宋朝中期前,朝廷对华商出洋并不鼓励,甚至一度禁华商下海,属被动型国际贸易,此时在广阔的海洋世界,仍是阿拉伯商人们掌控着优势。
之后宋朝廷出于贸易营收依赖等原因开始支持鼓励,国家和商业力量的合力,使得中国海商成功地参与到被阿拉伯垄断的海洋贸易中,并超过他们,在此后几百多年的时间里,开创出一个中国主导国际贸易的时代,并基本上垄断了中国──印度的航运。
(三)蒙元主导期
元朝辽阔的版图第一次与拜占庭(东罗马帝国)接壤,第一次使欧洲人穿过阿拉伯人的帷幕与中国人直接交往贸易。海路陆路全畅通,马可·波罗从陆路来海路回,并不是偶然的。元朝的兴起使得欧洲人可以直接与东方进行贸易。
二、东北亚航线
东北亚丝绸之路是中日两国之间一衣带水,水路交往十分方便。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丹派徐福率领童男童女船员百工数千人东渡日本已成中日佳话。西汉时中国的罗织物和罗织技术已传到日本。三世纪中国丝织提花技术和刻版印花技术传入日本隋代,中国的镂空版印花技术再次传到了日本。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海上丝绸之路从何而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海上丝绸之路
早期陆上丝绸之路早期的兴盛是依赖于汉朝的苦心经营。汉国力强大,海内一统,自然想法是“震慑殊俗”,所以汉对丝绸之路的经营不仅仅局限于贸易,还有完全的控制。当然还有另一条极为重要的原因:以罗马帝国为首的西方经济的繁荣,假说,如果没有文化和物质的交流,丝绸之路如何能盛极一时呢?
海上丝绸之路也是兴起于汉,汉的强大国力不仅打通了前往日本,朝鲜半岛的海路,还打通了去往印度及东南亚的海路。
中期的丝绸之路也是依赖于唐宋两大朝的强盛。观察唐代地图不难发现,唐已经牢牢控制住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咽喉。但是因为唐朝的兴盛正好赶上西方东罗马帝国的衰亡,所以大唐独孤一方。西方并没有类似大唐一样的强国可以与唐交流,导致了陆上丝路的局部闭塞,常年只有盗匪通行。不过在大唐时期,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文化和宗教的交流在思路上还是十分的紧密。而宋朝的陆上丝绸之路是处在一个由盛转衰的时期,大宋虽然强大,但版图大不如前,对西域也没有像前朝控制力。相反,边境更是战事连连。不过由于商业的兴盛和北宋的国力,北宋的丝绸之路在西夏,回鹘和吐蕃中还是开辟了一些贸易线路。北宋覆灭于1127年,在南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走向没落。
大唐时期,航海术和造船业的发展也促成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继续兴起,局部取代了原有的丝绸之路。而海上丝绸之路,则依托唐宋时期中国长江沿岸及东南沿海新兴都市的兴起稳步发展,航路直通欧洲。航路由广州启航,经海南岛、环王国(今越南境内)、门毒国、古笪国、龙牙门、罗越国、室利佛逝、诃陵国、固罗国、哥谷罗国、胜邓国、婆露国、狮子国、南天竺、婆罗门国、新度河、提罗卢和国、乌拉国、大食国、末罗国、三兰国。大量的商人和移民,学者,学生,由海上丝绸之路往返于唐宋与其他国家。
在南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走向衰亡,在1200年没落。南宋与金跨江而治,且需经过金境内才能抵达陆上丝绸之路。等于说,南宋已经完全丧失了陆上丝绸之路的控制权,从使用权上来说也受到了限制。金国的国力也并不十分强大,不足以经营陆上丝绸之路,西夏等小国更是无从涉足。从而,陆上丝绸之路的无人看护成为了他没落的一部分原因。且1100-1200年西方处于十字军东征时期的巅峰,短短100年,经历了三次十字军东征后,西方和中东国家的经济和国力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从而减少了贸易的流通,促进了陆上丝绸之路的消亡。
南宋便利的水域则促进了海上丝路的继续发展,且政府在此时注意培植港口,先后在广州、临安府(杭州)、庆元府(明州,今宁波)、泉州、密州板桥镇(今胶州营海镇)、嘉兴府(秀州)华亭县(今松江)、镇江府、平江府(苏州)、温州、江阴军(今江阴)、嘉兴府(秀州)澉浦镇(今海盐)和嘉兴府(秀州)上海镇(今上海市区)等地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其中以广州、泉州和明州最大。泉州在南宋后期更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宋朝元符年间(1098年-1100年),中国海船已经用罗针导航;到了南宋中期,海船普遍用罗针导航;当时掌管船只航行方向的舟师都备有秘密的海道针经,详细列出从广州或泉州往返西洋各地的针路。
丝绸之路是当时对中国与西方所有来往通道的统称,实际上并不是只有一条路。除了陆上交通以外,还有一条经过海路到达西方的路线,这就是所谓的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 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起点是福建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在陆上丝绸之路之前,已有了海上丝绸之路。它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海道交通大动脉。自汉朝开始,中国与马来半岛就已有接触,尤其是唐代之后,来往更加密切,作为往来的途径,最方便的当然是航海,而中西贸易也利用此航道作交易之道,这就是我们称为的海上丝绸之路。海上通道在隋唐时运送的主要大宗货物是丝绸,所以大家都把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丝绸之路。到了宋元时期,瓷器的出口渐渐成为主要货物,因此,人们也把它叫作“海上陶瓷之路”。同时,还由于输入的商品历来主要是香料,因此也把它称作“海上香料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