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字数要求不同
律诗一般为八句,五言律律一共四十个字,七言律诗一共是五十六个字;超过八句就是长律,长律多数为五言,七言的也有,但不太多。绝句一般只有四句,所以字数只有律诗的一半,五言绝句是二十个字,七言绝句是二十八个字。
二、声韵、平仄要求不同
律诗一般押平声韵,押仄声韵的律诗非常罕见,基本可以忽略;律诗每一句的平仄都有规定,这个讲究很多,要学起来得费一翻工夫;律诗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绝句又分古绝与律绝
1、古绝是古体诗,也就是自由诗,不管是押仄声韵还是平声韵,都不受近体诗平仄的事缚;
2、律绝相当于二分之一律诗,因为是四句,只有正常律诗的一半,不但必须押平声韵,而且也依照近体诗的平仄规则。
三、起源不同
律诗是近体诗的基本形式之一(唐人曾以律诗为近体诗的总称,近体绝句也包括在内,后来才划分出去)。它萌芽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定型于初盛唐间,成熟于中晚唐时期。
绝句起源于汉魏六朝的乐府短章,其名称可能来自六朝文人的“联句”。文献记载,六朝时期文人宴集,有联章作诗的风气,每人作四句五言,合成一首整诗。如果将各人所作的割断开来,单独成篇,就叫“一绝”,而绝句的称呼即由此而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律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绝句
1、发源不同
绝句源于汉及魏晋南北朝歌谣。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四句。所以,唐人有的在诗集中把绝句归于律诗。
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盛行于唐宋时期。
2、分类及要求不同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格律要求不如律诗严格,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
律诗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
3、句子数量不同
绝句规定每首是四句,而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
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但绝句的平仄对仗没有律诗那么严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绝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律诗
律诗: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1、起源不同
律诗萌芽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定型于初盛唐间,成熟于中晚唐时期。绝句起源于汉魏六朝的乐府短章,其名称可能来自六朝文人的“联句”。
2、字句数不同
绝句每首四句,按每句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六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较多,六言绝句极少。按格律要求的严格程度,可分为律绝和古绝。
律诗通常每首八句,超过八句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律诗句子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言或七言,分别称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四十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五十六字字。还有每句六字,全首四十八字的,称六言律诗,传世作品极少。
3、押韵不同
律诗通常押平声韵,而且必须按韵书中的字押韵。原则上只能用本韵,不能用邻韵;即使稍微松一点,也只允许入韵的首句可以用邻韵,叫作“借韵”。
律诗还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即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入韵为变例;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例,不入韵为变例。
而绝句中,古绝与律绝要求不同,其中律绝跟律诗一样,依照律句的特点,讲究平仄,押韵严格。古绝虽然押韵,但相对来说平仄较为自由,或者说就是有些诗人不愿受格律约束而创作的古绝。
一、字数要求不同
律诗一般为八句,五言律律一共四十个字,七言律诗一共是五十六个字;超过八句就是长律,长律多数为五言,七言的也有,但不太多。绝句一般只有四句,所以字数只有律诗的一半,五言绝句是二十个字,七言绝句是二十八个字。
二、声韵、平仄要求不同
律诗一般押平声韵,押仄声韵的律诗非常罕见,基本可以忽略;律诗每一句的平仄都有规定,这个讲究很多,要学起来得费一翻工夫;律诗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绝句又分古绝与律绝
1、古绝是古体诗,也就是自由诗,不管是押仄声韵还是平声韵,都不受近体诗平仄的事缚;
2、律绝相当于二分之一律诗,因为是四句,只有正常律诗的一半,不但必须押平声韵,而且也依照近体诗的平仄规则。
三、起源不同
律诗是近体诗的基本形式之一(唐人曾以律诗为近体诗的总称,近体绝句也包括在内,后来才划分出去)。它萌芽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定型于初盛唐间,成熟于中晚唐时期。
绝句起源于汉魏六朝的乐府短章,其名称可能来自六朝文人的“联句”。文献记载,六朝时期文人宴集,有联章作诗的风气,每人作四句五言,合成一首整诗。如果将各人所作的割断开来,单独成篇,就叫“一绝”,而绝句的称呼即由此而立。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非常严格。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
律诗和绝句的特点
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1,每首限定八句: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
2,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入韵为变例;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例,不入韵为变例。
3,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讲究粘和对。
4,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其他两联用不用对仗悉听尊便。
绝句起源于两汉,成形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唐朝,当时都是四句一首,称为“联句”,《文心雕龙·明诗》所谓“联句共韵,则柏梁余制”。
绝句”又叫“绝诗”,或称“截句”、“断句”,截和断都含有短截的意思。按照《诗法源流》的解释,绝句是“截句”的意思,就是截取律诗四句,或截首尾二联,或截前二联或后二联,或是中间二联(首尾、前二、后二、中二)。
“绝句”是从“五言短古,七言短歌”变化而来,唐人赋予它以声律,使它定型,就成绝句。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