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一套完整的高中政治原理及其方法论的总结
展开全部
哲学生活知识点归纳
第1-3课 哲学基础
1、生活处处有哲学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3)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4) 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5)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什么是哲学?
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科学知识概括和总结。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世界观人人都有,是零散的、自发形成的。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4、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两者含义不同;同两者是统一的,是哲学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
5、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主要是研究的范围(对象)不同。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6、哲学的基本问题?
是什么?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有两个方面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为什么?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7、哲学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1)是什么?(根本观点)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注意: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区别
2)主要派别:
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进步性与局限性)、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进步性与局限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东西)和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是世界本原)。两者本质上是错误的不科学的,但就局部范围而言,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8、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
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10、马克思主义哲学:
基本特征:三统一(辩证法与唯物主义;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科学性与革命性)
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第四课 探索世界的本质(唯物论)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什么是物质?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概括了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
注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固有属性是运动。
3、运动的含义?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2)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3) 离开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和离开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区别: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2)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6、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 理:(1)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的含义)(2)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3)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规律的普遍性)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7、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唯物论)
1、意识的本质(什么是意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起源);是人脑的机能(生理基础);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内容)。
注意:(1)有了人脑,不一定就会产生意识。(2)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3)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4)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2、物质决定意识
〖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
3、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不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还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哲学依据: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2)具体要求(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①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进行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认识论)
1、实践的含义与特点
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对象、手段)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收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有意识、有目的)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注意: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1)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2)变革社会的实践,在阶级社会里,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3)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注:还有其他实践活动,如教育、艺术。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如何理解四方面内容P44-46
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方法论〗要求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实践的作用,自觉投身社会实践。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5、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原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的真理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要求重视正确的认识、真理的指导作用。
注意:认识的来源是实践。认识的内容是客观事物。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个,亲身参与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和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获得间接经验。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
6、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7、真理的基本属性
(1)真理的客观性(是最基本的属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3)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注意:(1)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2)不存在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3)真理属于认识、意识的范畴,其客观性是指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的标准是客观的。但形式仍是主观的。
8、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
〖原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正确对待错误
9、认识为什么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P48、49
10、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
〖原理〗1) 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认识的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3)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11、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综合探究)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依据。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关系: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统一的。②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③与时俱进,就是我们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④因此,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 (辩证法)
1、什么是联系?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
原理: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
3、联系的客观性
原理: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注意: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4、联系的多样性
原理:联系具有多样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5、联系的条件性
注意:具体联系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不等于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6、整体与部分读的辩证关系
〖原理〗: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1)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2)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注意:(1)系统整体的性质和功能,并不是构成它的各个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相加;
(2)整体功能不一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只有当部分以合理、有序、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才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7、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⑴系统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①含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②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⑵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
①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②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点(辩证法)
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整个世界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发展的实质(什么是发展):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注意: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着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
3、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为什么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P64
4、为什么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曲折的过程?(为什么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P64
5、什么叫新事物?
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三个标准)
注意:不能以时间的先后、力量的强弱和形式的新或旧来判断新事物。
6、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原 理: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方法论: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克服种困难,接受挫折和考验。
7、量变与质变的区别
量 变 质 变
含义 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事物根本变化,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特点 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呈现的状态 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等 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等
结果 性质没变 性质改变
地位 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 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
8、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
原理: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3)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方法论: 1)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3)反对两个极端:急于求成和优柔寡断。
9、形而上学在量变和质变关系上的两种表现形式P66
第1-3课 哲学基础
1、生活处处有哲学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3)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4) 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5)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什么是哲学?
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科学知识概括和总结。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世界观人人都有,是零散的、自发形成的。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4、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两者含义不同;同两者是统一的,是哲学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
5、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主要是研究的范围(对象)不同。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6、哲学的基本问题?
是什么?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有两个方面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为什么?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7、哲学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1)是什么?(根本观点)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注意: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区别
2)主要派别:
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进步性与局限性)、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进步性与局限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东西)和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是世界本原)。两者本质上是错误的不科学的,但就局部范围而言,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8、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
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10、马克思主义哲学:
基本特征:三统一(辩证法与唯物主义;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科学性与革命性)
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第四课 探索世界的本质(唯物论)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什么是物质?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概括了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
注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固有属性是运动。
3、运动的含义?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2)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3) 离开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和离开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区别: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2)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6、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 理:(1)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的含义)(2)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3)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规律的普遍性)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7、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唯物论)
1、意识的本质(什么是意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起源);是人脑的机能(生理基础);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内容)。
注意:(1)有了人脑,不一定就会产生意识。(2)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3)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4)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2、物质决定意识
〖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
3、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不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还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哲学依据: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2)具体要求(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①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进行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认识论)
1、实践的含义与特点
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对象、手段)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收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有意识、有目的)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注意: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1)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2)变革社会的实践,在阶级社会里,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3)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注:还有其他实践活动,如教育、艺术。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如何理解四方面内容P44-46
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方法论〗要求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实践的作用,自觉投身社会实践。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5、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原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的真理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要求重视正确的认识、真理的指导作用。
注意:认识的来源是实践。认识的内容是客观事物。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个,亲身参与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和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获得间接经验。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
6、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7、真理的基本属性
(1)真理的客观性(是最基本的属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3)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注意:(1)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2)不存在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3)真理属于认识、意识的范畴,其客观性是指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的标准是客观的。但形式仍是主观的。
8、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
〖原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正确对待错误
9、认识为什么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P48、49
10、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
〖原理〗1) 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认识的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3)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11、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综合探究)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依据。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关系: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统一的。②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③与时俱进,就是我们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④因此,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 (辩证法)
1、什么是联系?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
原理: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
3、联系的客观性
原理: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注意: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4、联系的多样性
原理:联系具有多样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5、联系的条件性
注意:具体联系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不等于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6、整体与部分读的辩证关系
〖原理〗: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1)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2)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注意:(1)系统整体的性质和功能,并不是构成它的各个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相加;
(2)整体功能不一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只有当部分以合理、有序、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才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7、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⑴系统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①含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②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⑵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
①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②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点(辩证法)
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整个世界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发展的实质(什么是发展):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注意: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着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
3、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为什么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P64
4、为什么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曲折的过程?(为什么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P64
5、什么叫新事物?
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三个标准)
注意:不能以时间的先后、力量的强弱和形式的新或旧来判断新事物。
6、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原 理: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方法论: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克服种困难,接受挫折和考验。
7、量变与质变的区别
量 变 质 变
含义 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事物根本变化,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特点 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呈现的状态 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等 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等
结果 性质没变 性质改变
地位 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 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
8、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
原理: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3)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方法论: 1)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3)反对两个极端:急于求成和优柔寡断。
9、形而上学在量变和质变关系上的两种表现形式P66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高中哲学原理及方法论
哲学原理
一、 辩证唯物论(第一课、第二课)
1、 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物质具有促进作用。
方法论:①想问题、办事情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②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
2、 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
原理:规律是客观的,它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另一方面,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变害为利。
二、 唯物辩证法(第二、三、四课)
(一)联系的观点
1、 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事物的联系又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不能否认和割断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也不能主观臆造联系。
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改变条件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哲学原理
一、 辩证唯物论(第一课、第二课)
1、 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物质具有促进作用。
方法论:①想问题、办事情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②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
2、 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
原理:规律是客观的,它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另一方面,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变害为利。
二、 唯物辩证法(第二、三、四课)
(一)联系的观点
1、 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事物的联系又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不能否认和割断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也不能主观臆造联系。
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改变条件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懒家伙,在课本里炒黑体字,看目录,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