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一、绩效预算是预算方法的创新
绩效预算是指由政府部门在明确需要履行的职能和需要消耗的资源的基础上确定绩效目标,编制绩效预算,并用量化的指标来衡量其在实施过程中取得的业绩和完成工作的情况。绩效预算是20世纪50年代伴随着关注公共支出及其结果而出现的一个概念,其核心是通过制定公共支出的绩效目标,编制绩效预算,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逐步实现对财政资金从注重资金投入向注重支出效果转变。
绩效预算是预算方法上的一种创新,是将政府预算建立在可衡量的绩效基础上,把预算资源的分配与政府部门的绩效联系起来,强调结果、责任和效率,提高财政支出的有效性。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在预算管理方面纷纷转向实施绩效预算,实施绩效预算成为各国政府预算改革的发展趋势。
国外在绩效预算改革发展中的历程和侧重点因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各有特点,但它们的共同之处都在于关注支出的结果,并根据结果调整预算分配,从而起到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提高公共支出的效益、效率和有效性的目标,还有健全的实行绩效预算的法律法规,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规范的绩效评价报告。绩效预算的实施一般经历了先控制投入,不断细化预算,再逐步转向控制产出、考核结果的过程。实施绩效预算的经验是紧密结合经济发展的客观阶段,由易到难,先加强对投入控制,过渡到侧重产出,实行渐进式的改革。
二、绩效预算对我国财政预算管理的影响
实行绩效预算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政府行政管理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公众的民主意识达到一定程度后,社会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成本不断关注的结果。实行绩效预算,有利于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强化政府部门的责任;促进政府部门按照成本效益原则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我国的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正逐步向实施绩效预算方面转变,目前工作的重点是进一步加强投入管理,强化预算约束,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程度,以绩效考评为突破口,探索科学合理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培养关注产出的绩效预算文化,逐步推进绩效预算改革。进行绩效考评的基本思路是,按照公共财政改革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把绩效管理理念与方法引入到财政支出管理之中,逐步建立起与公共财政相适应的预算管理体系,以提高政府管理效能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核心,以提高部门资金管理效率、合理分配财政资源为着力点,以实现绩效预算为远期目标的绩效预算之路。绩效考评的对象,既有基本支出,也有项目支出;可以是整个部门预算,也可以是具体的项目支出预算。
三、 绩效预算、绩效审计都是经济发展和民主意识增强的产物
审计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成长和发展,它的发展变化受着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经济环境的深刻影响,并与此相适应而不断拓展其领域和内容。如同绩效预算一样,绩效审计的形成,不仅是由于经济的发展,而且还依赖民主意识的增强。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公众逐渐要求政府对取之于民的资财必须有效地用之于民。而且随着政府承担的职能越来越大,可用的资源却越来越少,再伴随机构扩大、费用增加和效率下降,政府活动倍受关注。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席卷全球的行政改革,发出了评估政府绩效、提高政府效能的普遍呼声,绩效预算也就成为必然。
审计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成长和发展,它的发展变化受着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经济环境的深刻影响,并与此相适应而不断拓展其领域和内容。如同绩效预算一样,绩效审计的形成,不仅是由于经济的发展,而且还依赖民主意识的增强。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公众逐渐要求政府对取之于民的资财必须有效地用之于民。而且随着政府承担的职能越来越大,可用的资源却越来越少,再伴随机构扩大、费用增加和效率下降,政府活动倍受关注。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席卷全球的行政改革,发出了评估政府绩效、提高政府效能的普遍呼声,绩效预算也就成为必然。
绩效审计作为审计事业的一个发展阶段,是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爆发经济危机之后,主张国家干预经济活动的凯恩斯主义引导资本主义世界,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在社会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随着公共开支的日益增加和公营企业的大批涌现,占用了巨额的财政资金,引起了公众对公共资源的节约和效益的关注,要求对受托管理这些资源的政府及其官员所负的经济责任进行审查。作为具有独立地位和专业资格的审计机关,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通过开展绩效审计发现问题,帮助立法机构、行政管理机构或社会监督政府收支活动的绩效性,从而把财务审计推到绩效审计的发展阶段,绩效审计也就应运而生。
在我国,与绩效审计相关联,政府财政部门近几年加强了预算管理,实行部门预算,规范部门预算编制,从某种程度上为绩效审计的分析和评价提供了依据。财政部门还积极探索实施绩效预算和绩效考评,坚持以结果为导向,把拨款和绩效联系起来,对项目支出达到什么样的经济和社会效果,都要求在预算里反映出来。立法机构和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不再只是公共资源的投入,而是公共资源的产出和公共产品的提供,政府责任逐步从合规受托责任转移到绩效受托责任。绩效审计的开展,有利于促进财政部门以及其他政府部门绩效意识的建立。
四、绩效审计是我国审计发展的方向
对于绩效审计,世界各国称谓有别,定义很多。称谓和定义的不同,反映了各国在绩效审计实践方面的侧重点不同。有的国家侧重效率性审计,有的侧重效果性审计,有是直接叫绩效审计,我国目前称之为效益审计。各国审计实践表明,绩效审计是一个大概念,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等“三E”、“五E” 或“七E”审计都是绩效审计的基本内容,虽然叫法不一样,侧重点不同,但审计的内容都属于绩效审计的范畴。
我国政府审计正经历着从财务审计向绩效审计方向发展的历程。我国审计机关成立之初,基本上是依照财务审计的方式开展工作。财务审计有时也涉及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对当时旧体制下的一些损失浪费和决策失误进行审计,早期的经济效益审计由此开始。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的审计机关安排了一定数量的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揭露企业亏损和损失浪费问题,还运用经济活动分析的方法检查评价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在厂长(经理)经济责任审计、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审计中,也包含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但限于审计的客观环境和主观条件,经济效益审计没有在以后的时期得以深入发展。1991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提出,要继续开展财务审计,并逐步向检查内部控制制度和经济效益方面延伸,效益审计开始萌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颁布实施,我国的审计机关积极开展对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审计,审计的内容包含了效益审计的内容,审计的目标和范围超越了传统的财务审计,效益审计的成分逐渐加大。2003年,《审计署2003年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今后要“实行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逐年加大效益审计的分量,争取到2007年,投入效益审计的力量占整个审计力量的一半左右”。开展效益审计的内容要以揭示查处损失浪费为主,审计目标要以促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动相关部门单位深化改革和提高管理水平为主,审计方式要以专项审计或专项审计调查为主;要重点查处因决策不科学、管理不严格、体制不完善、制度不健全、不惜财力等原因造成效益低下、严重损失浪费等重大问题,注重从源头上促进建立起预防财政性资金低效益和损失浪费的长效机制;要通过揭示管理、效益、体制和机制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从政策、法规的层面加强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按照上述发展规划和思路,绩效审计将是我国审计发展的方向,绩效审计将成为我国审计的主流。
绩效预算是指由政府部门在明确需要履行的职能和需要消耗的资源的基础上确定绩效目标,编制绩效预算,并用量化的指标来衡量其在实施过程中取得的业绩和完成工作的情况。绩效预算是20世纪50年代伴随着关注公共支出及其结果而出现的一个概念,其核心是通过制定公共支出的绩效目标,编制绩效预算,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逐步实现对财政资金从注重资金投入向注重支出效果转变。
绩效预算是预算方法上的一种创新,是将政府预算建立在可衡量的绩效基础上,把预算资源的分配与政府部门的绩效联系起来,强调结果、责任和效率,提高财政支出的有效性。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在预算管理方面纷纷转向实施绩效预算,实施绩效预算成为各国政府预算改革的发展趋势。
国外在绩效预算改革发展中的历程和侧重点因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各有特点,但它们的共同之处都在于关注支出的结果,并根据结果调整预算分配,从而起到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提高公共支出的效益、效率和有效性的目标,还有健全的实行绩效预算的法律法规,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规范的绩效评价报告。绩效预算的实施一般经历了先控制投入,不断细化预算,再逐步转向控制产出、考核结果的过程。实施绩效预算的经验是紧密结合经济发展的客观阶段,由易到难,先加强对投入控制,过渡到侧重产出,实行渐进式的改革。
二、绩效预算对我国财政预算管理的影响
实行绩效预算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政府行政管理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公众的民主意识达到一定程度后,社会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成本不断关注的结果。实行绩效预算,有利于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强化政府部门的责任;促进政府部门按照成本效益原则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我国的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正逐步向实施绩效预算方面转变,目前工作的重点是进一步加强投入管理,强化预算约束,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程度,以绩效考评为突破口,探索科学合理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培养关注产出的绩效预算文化,逐步推进绩效预算改革。进行绩效考评的基本思路是,按照公共财政改革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把绩效管理理念与方法引入到财政支出管理之中,逐步建立起与公共财政相适应的预算管理体系,以提高政府管理效能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核心,以提高部门资金管理效率、合理分配财政资源为着力点,以实现绩效预算为远期目标的绩效预算之路。绩效考评的对象,既有基本支出,也有项目支出;可以是整个部门预算,也可以是具体的项目支出预算。
三、 绩效预算、绩效审计都是经济发展和民主意识增强的产物
审计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成长和发展,它的发展变化受着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经济环境的深刻影响,并与此相适应而不断拓展其领域和内容。如同绩效预算一样,绩效审计的形成,不仅是由于经济的发展,而且还依赖民主意识的增强。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公众逐渐要求政府对取之于民的资财必须有效地用之于民。而且随着政府承担的职能越来越大,可用的资源却越来越少,再伴随机构扩大、费用增加和效率下降,政府活动倍受关注。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席卷全球的行政改革,发出了评估政府绩效、提高政府效能的普遍呼声,绩效预算也就成为必然。
审计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成长和发展,它的发展变化受着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经济环境的深刻影响,并与此相适应而不断拓展其领域和内容。如同绩效预算一样,绩效审计的形成,不仅是由于经济的发展,而且还依赖民主意识的增强。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公众逐渐要求政府对取之于民的资财必须有效地用之于民。而且随着政府承担的职能越来越大,可用的资源却越来越少,再伴随机构扩大、费用增加和效率下降,政府活动倍受关注。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席卷全球的行政改革,发出了评估政府绩效、提高政府效能的普遍呼声,绩效预算也就成为必然。
绩效审计作为审计事业的一个发展阶段,是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爆发经济危机之后,主张国家干预经济活动的凯恩斯主义引导资本主义世界,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在社会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随着公共开支的日益增加和公营企业的大批涌现,占用了巨额的财政资金,引起了公众对公共资源的节约和效益的关注,要求对受托管理这些资源的政府及其官员所负的经济责任进行审查。作为具有独立地位和专业资格的审计机关,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通过开展绩效审计发现问题,帮助立法机构、行政管理机构或社会监督政府收支活动的绩效性,从而把财务审计推到绩效审计的发展阶段,绩效审计也就应运而生。
在我国,与绩效审计相关联,政府财政部门近几年加强了预算管理,实行部门预算,规范部门预算编制,从某种程度上为绩效审计的分析和评价提供了依据。财政部门还积极探索实施绩效预算和绩效考评,坚持以结果为导向,把拨款和绩效联系起来,对项目支出达到什么样的经济和社会效果,都要求在预算里反映出来。立法机构和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不再只是公共资源的投入,而是公共资源的产出和公共产品的提供,政府责任逐步从合规受托责任转移到绩效受托责任。绩效审计的开展,有利于促进财政部门以及其他政府部门绩效意识的建立。
四、绩效审计是我国审计发展的方向
对于绩效审计,世界各国称谓有别,定义很多。称谓和定义的不同,反映了各国在绩效审计实践方面的侧重点不同。有的国家侧重效率性审计,有的侧重效果性审计,有是直接叫绩效审计,我国目前称之为效益审计。各国审计实践表明,绩效审计是一个大概念,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等“三E”、“五E” 或“七E”审计都是绩效审计的基本内容,虽然叫法不一样,侧重点不同,但审计的内容都属于绩效审计的范畴。
我国政府审计正经历着从财务审计向绩效审计方向发展的历程。我国审计机关成立之初,基本上是依照财务审计的方式开展工作。财务审计有时也涉及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对当时旧体制下的一些损失浪费和决策失误进行审计,早期的经济效益审计由此开始。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的审计机关安排了一定数量的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揭露企业亏损和损失浪费问题,还运用经济活动分析的方法检查评价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在厂长(经理)经济责任审计、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审计中,也包含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但限于审计的客观环境和主观条件,经济效益审计没有在以后的时期得以深入发展。1991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提出,要继续开展财务审计,并逐步向检查内部控制制度和经济效益方面延伸,效益审计开始萌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颁布实施,我国的审计机关积极开展对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审计,审计的内容包含了效益审计的内容,审计的目标和范围超越了传统的财务审计,效益审计的成分逐渐加大。2003年,《审计署2003年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今后要“实行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逐年加大效益审计的分量,争取到2007年,投入效益审计的力量占整个审计力量的一半左右”。开展效益审计的内容要以揭示查处损失浪费为主,审计目标要以促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动相关部门单位深化改革和提高管理水平为主,审计方式要以专项审计或专项审计调查为主;要重点查处因决策不科学、管理不严格、体制不完善、制度不健全、不惜财力等原因造成效益低下、严重损失浪费等重大问题,注重从源头上促进建立起预防财政性资金低效益和损失浪费的长效机制;要通过揭示管理、效益、体制和机制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从政策、法规的层面加强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按照上述发展规划和思路,绩效审计将是我国审计发展的方向,绩效审计将成为我国审计的主流。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