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和语素的区别
一、性质不同
1、词: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2、语素: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二、音节形式不同
1、语素
(1)单音节语素
天、地、人、跑、跳、唱、红、白、民、朋、思
(2)双音节语素
组成该语素的两个音节合起来才有意思,分开来没有与该语素有关的意义,双音节语素主要包括联绵字、外来词和专用名词。
A、双声,声母相同的联绵字:如琵琶、乒乓、澎湃等。
B、叠韵,韵母相同的联绵字:如从容、葱茏、葫芦等。
C、非双声叠韵联绵字:如蜈蚣、蓊郁、珊瑚等。
D、外来词,由汉语以外的其他语种音译、借形过来的词语。如干部、涤纶、甲克(夹克)等。
(3)多音节语素
主要是拟声词和音译外来词。如:喜马拉雅、珠穆朗玛、安迪斯等。
2、词
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不分段称为“单调”,分段称为“双调”“三叠”“四叠”。
扩展资料:
词的分类: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别称有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它们与音乐相配。从音乐创作的角度看,它与乐府是同一种文学流派,也源于民间文学。
后来,词和乐府一样,逐渐脱离音乐,成为另一种诗歌形式,所以有人称词为“诗余”。文人诗歌深受韵诗的影响,诗歌中有许多韵句。单词是又长又短的句子,但全文中的单词数是确定的。每个句子都有自己的水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语素
1、定义上的区别:
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词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也就是说一个语言单位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最小、有音、有义”才能被称作语素,尤其是“最小”和“有义”。
单音节的语言单位可以直接运用语素的定义进行判定,双音节和多音节的语言单位可以使用替代法,即用已知语素替代有待确定是不是语素的的语言单位。不论是成词语素还是不成词语素都可以和别的语素组合成词。
2、特征上的区别:
词:
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一般来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
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而词牌与题目用“·”隔开,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各个词调都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并且各不相同。
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极少有不分段或分两阕(片)以上的。一首词有的只分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分片是由于乐谱的规定,是因为音乐已经唱完了一遍。片与片之间的关系,在音乐上是暂时休止而非全曲终了。一首词分成数片,就是由几段音乐合成完整的一曲。
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一般上下阕(片)像对联一样相对)
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长短句也是词的别称。
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词有时会不符合上述规律,因为早期是和着曲子写的,因此它最注重的还是与曲的配合。(蒙元时期,词与曲是两相和的,因为元曲与词差不多,只是曲没有阙,词有阙。)
一般按字数将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到90字为中调;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字声配合更严密。词的字声组织基本上和近体诗相近似,但变化很多,而且有些词调还须分辨四声和阴阳。作词要审音用字,以文字的声调来配合乐谱的声调。在音乐吃紧的地方更须严辨字声,以求协律和美听
语素:
关于自由语素,严格的定义是能单说的语素,或能单独成句的语素。自由语素与粘着语素相对,是按语素活动能力所作的分类之一。
自由语素两端都可以有停顿,即两端都是自由的,不与别的语素固定地粘附在一起。如汉语“好”“去”“家”“葡萄”。但自由语素不是永远自由的,大多数自由语素都能跟别的语素组合成复合词,此时即不再是自由语素。所以自由语素是有时自由,有时不自由。
叹词是经常单说的,可以说是经常自由的语素。自由语素不严格的定义是能单用的语素,或能单独成词的语素。
单用不一定都能单说,但不与别的语素固定地粘附在一起;汉语的词并非都能单说,所以单独成词的语素也并非都能单说,如虚词“又”“吗”,但它们与别的语素或语素组合间的关系也是自由的
又如有些不单说的语素在特殊条件下也能自由活动,像“(新华社五日)讯”,“春、夏、秋、冬”。这些位置自由的语素都是单用语素。有的语法书也称它们为自由语素或半自由语素。
不能单独为词的词素叫规范词素。由于汉语是分析语的缘故,这种词素在汉语并不常见。
3、种类上的区别:
词: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别称有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
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有一定的。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
词大致可分为三类: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90字);长调(91字以上)。这种方法是明朝人强加上去的,并不科学。宋人将词分为令、引、近、慢四种,然而这种方法也有缺点,就是分类并不十分清晰。
简单地说,令即小令,引和近约等于中调,慢词就是所谓的长调。(蝶恋花60字,江城子70字,但在宋朝都属于令词)敦煌曲子词中,已经有一些中调和长调。
宋初柳永写了一些长调。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继起,长调飞快的从萌芽到了鼎盛了。长调的特点,除了字数较多以外,就是一般运用韵较疏。
语素:
按音节分类
单音节语素
天、地、人、跑、跳、唱、红、白、民、朋、思
双音节语素
组成该语素的两个音节合起来才有意思,分开来没有与该语素有关的意义,双音节语素主要包括联绵字、外来词和专用名词。
A.双声,声母相同的联绵字:如琵琶、乒乓、澎湃、鞑靼、尴尬、荆棘、蜘蛛、踯躅、踌躇、仿佛、瓜葛、忐忑、淘汰、饕餮、倜傥、含糊、慷慨、叮当、蹊跷、玲珑、犹豫等。
B.叠韵,韵母相同的联绵字:如从容、葱茏、葫芦、糊涂、匍匐、灿烂、蜿蜒、苍茫、朦胧、苍莽、邋遢、啰嗦、怂恿、螳螂、桫椤、倥侗、蜻蜓、轰隆、当啷、惝恍、魍魉、缥缈、飘渺、耷拉等。
C.非双声叠韵联绵字:如蜈蚣、蓊郁、珊瑚、疙瘩、蚯蚓、惺忪、铃铛、奚落、褡裢、茉莉、蚂螂、窟窿、伉俪、蝴蝶、笊篱、蹦达、蟪蛄、狡狯、狡猾、蛤蚧、蛤蜊、牡丹、磅礴、提溜等。
D.外来词,由汉语以外的其他语种音译、借形过来的词语。如干部、涤纶、甲克(夹克)、的士、巴士、尼龙、吉普、坦克、芭蕾、哒爹、踢踏、吐司、沙发、苏打等。
多音节语素
主要是拟声词和音译外来词。如:喜马拉雅、珠穆朗玛、安迪斯、法兰克福、奥林匹克、白兰地、凡士林、噼里啪啦、淅淅沥沥
4、功能和音节上的区别:
词和语素的功能有很大不同,音节形式上也有显著特点,区别并不困难。
不过也要注意,汉语语素非常活跃,在很多情况下常常可以独立成词使用,这是因为从语素的历史看,它们在古代汉语中基本上与词是一致的,在现代汉语中,虽然语素和词有所分工,但并没有截然分明的界限。
比如"月亮"的"月",我们只能说"月亮",所以"月"应该是语素,但在"月出惊山鸟"、"山高月小"中,"月"无疑又是词了。
可见,单纯从形式上看,这些单位到底是词还是语素是不容易说清楚的,一定要注意观察角度,从不同角度看,可以归入到不同的类别中去,这并不抹杀它们各自的特点。
这有点类似于辨识音素和音位,例如普通话语音单位p,从语音的自然属性角度观察是音素,是语音的社会属性角度观察是音位。
词:有意义的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如:电、电脑、电视、水、水稻等。
语素:有意义的最小的语言单位。如:电、脑、视、水、稻等。
词由语素构成,理论上比词大。关键区别在于,词能自由运用,语素则不一定,比如“电、水”可以自由运用,“脑、视、稻”就不能。能自由运用的,可以直接上升为词,不能自由运用的,就要跟别的语素合起来组成词。
词分实词和虚词,词可以是语素,但语素不都是词。
短语是借助助词把词串起来,整体在句子中做成分。
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它以独立运用为前提。
有的语素是词,如“大、小、天、人、吧”等。这叫成词语素。语素大部分是不成词的,如“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