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以干支纪年记月记日记时,虽说逻辑通顺却非常复杂,循环周期又长,为什么用这么复杂的方法来记录时间
1、在下明白10天干12地支,和我扯天干地支是啥的自动退散。2、既然已经发明出从甲到葵的10进位体系,何必再套上12位进制的另一个地支体系,才做出年,月,日,时的周期?从...
1、在下明白10天干12地支,和我扯天干地支是啥的自动退散。
2、既然已经发明出从甲到葵的10进位体系,何必再套上12位进制的另一个地支体系,才做出年,月,日,时的周期?从日期的简便和日用来看,十进制加上十二进制对于以六十为周期的时间才有效,但管日期有什么作用?日期一般在我国古代一般以十数,加以天文需要以15记,何必如此复杂?而对于时间来说,一日也只是6个时辰。貌似古人并不在乎一分钟,两分钟的精确,也只是1个时辰的初,中,末来大体计算时间,那60进制的干支记法又有什么好处?可有实际运用?
总之个人非常喜欢历史,但是看到咱国家的干支纪年记时法,实在是不得其解,每次都要自己按图索骥的去找图,可有简易的计算法或口诀望能相助。历史中的第一个甲子又在什么时候?距今是多少年呢?一个甲子过完,立刻进入下一个甲子,而经历了多少轮甲子又没有在每个周期的前面计数,如此方法古人又是如何知道自己现在确切的时间的?望高人指点。
古时每一代皇帝登基一般会宣布新年号,比如开平元年,建安三年。有时发生天灾,临时的再改个年号,有时太子降生,又改个年号。年号改成自己定的了,日期记录却还按照干支的继续往下走。月份多数使用数字,知道要方便了,以30天为周期,采取1-12的数字轮替计数了。日期却按照干支组合60为周期跨年跨月,不停往前跑。对农业,对日常生活何其麻烦。试想60个干支组合120个字,若按逻辑替代的方式不过就是60个数字。举例正月辛巳日,实际按开平年间是正月初四。按照替换60周期组合数字,也可以说成是正月十八日。正月是按照12个月的逻辑,每年12个月中的第一个月,18日是按照60一轮回的逻辑,比如正好是到了这一干支周期的第18天。这样计数有什么好处?民间若以此展开生活岂不麻烦多多?所以不解,请高手赐教。
由于所答者大多皆不答所问,我给了接近回答的人。历史的记载者要避免皇帝定年号的随意性,也要做到记录时间的精确性确实非常困难。而干支纪年纪日则使每一个历史瞬间清晰无比,且极其确凿。比如之前所举之例的那个日期,百年内绝不可能有重复的,放置千年能重复的日期也极其有限。为伟大的先人们,我献上我的尊敬。为认真回答这个问题的人,我唯有感谢。 展开
2、既然已经发明出从甲到葵的10进位体系,何必再套上12位进制的另一个地支体系,才做出年,月,日,时的周期?从日期的简便和日用来看,十进制加上十二进制对于以六十为周期的时间才有效,但管日期有什么作用?日期一般在我国古代一般以十数,加以天文需要以15记,何必如此复杂?而对于时间来说,一日也只是6个时辰。貌似古人并不在乎一分钟,两分钟的精确,也只是1个时辰的初,中,末来大体计算时间,那60进制的干支记法又有什么好处?可有实际运用?
总之个人非常喜欢历史,但是看到咱国家的干支纪年记时法,实在是不得其解,每次都要自己按图索骥的去找图,可有简易的计算法或口诀望能相助。历史中的第一个甲子又在什么时候?距今是多少年呢?一个甲子过完,立刻进入下一个甲子,而经历了多少轮甲子又没有在每个周期的前面计数,如此方法古人又是如何知道自己现在确切的时间的?望高人指点。
古时每一代皇帝登基一般会宣布新年号,比如开平元年,建安三年。有时发生天灾,临时的再改个年号,有时太子降生,又改个年号。年号改成自己定的了,日期记录却还按照干支的继续往下走。月份多数使用数字,知道要方便了,以30天为周期,采取1-12的数字轮替计数了。日期却按照干支组合60为周期跨年跨月,不停往前跑。对农业,对日常生活何其麻烦。试想60个干支组合120个字,若按逻辑替代的方式不过就是60个数字。举例正月辛巳日,实际按开平年间是正月初四。按照替换60周期组合数字,也可以说成是正月十八日。正月是按照12个月的逻辑,每年12个月中的第一个月,18日是按照60一轮回的逻辑,比如正好是到了这一干支周期的第18天。这样计数有什么好处?民间若以此展开生活岂不麻烦多多?所以不解,请高手赐教。
由于所答者大多皆不答所问,我给了接近回答的人。历史的记载者要避免皇帝定年号的随意性,也要做到记录时间的精确性确实非常困难。而干支纪年纪日则使每一个历史瞬间清晰无比,且极其确凿。比如之前所举之例的那个日期,百年内绝不可能有重复的,放置千年能重复的日期也极其有限。为伟大的先人们,我献上我的尊敬。为认真回答这个问题的人,我唯有感谢。 展开
展开全部
古人以“混元未分”作为“先天”,这个“先天”不可计算,但以“浑元”为杂处而齐同,便可以成为“古始”象征,道德经说“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就是指的古代天官积算上元甲子的基本思想,古代天官以日月五星齐聚于冬至子时九大因素另外加上60甲子作为尺度得到一个会合周期点。作为甲子年月日时,也是作为天地开辟的象征,请注意这里说的是“象征”。因为这种会合点在历史上的天官计算中有很多个,并且都可推算出现今的干支记时。而且这种天地开辟是“浑元”而不是“混元”,所以不能认为“浑元”就是宇宙大爆炸。而是“齐同之术”,由此而出的“同余式”机械算法一直领先世界。
如果将这种积年法加上农历就可以定位太阳过宫以及月象的位置。而干支记法都可以贯穿其中。这本身也反映了中国特有的历史观。从那一时期开始,中国就不再用史诗的方式来记录历史,时间感非常清晰。
如果将这种积年法加上农历就可以定位太阳过宫以及月象的位置。而干支记法都可以贯穿其中。这本身也反映了中国特有的历史观。从那一时期开始,中国就不再用史诗的方式来记录历史,时间感非常清晰。
追问
虽然有部分不大明晰。但是好歹已经接近了真相。只要确定一个甲子的开始。然后年按照60年一循环。月按照12月来循环。天按照60天来循环。只要这样推下去,那么记述每一个历史时间就不会出现混淆了。每一个日子就如同坐标一样一一对应。如果只说12月6日,无法对应到准确的年代是哪一天。如果按照干支纪年的12月6日,则瞬间在中华漫漫长河里锁定了相对精确的时间。由于年号总是在换,所以干支纪年就特别精准。
展开全部
不可否认 农历纪年比公历更加准确 公历四年一润 农历十九年期润 这个计算显然精确度上高于公历 而且并不是说西方的纪年方法就是对的 只是后来习惯使然了 为什么就一定要按西方纪年呢 日本有的报纸现在还是按照皇道纪年
农历的纪年方法更有利于农事 可以感觉到西历的纪年往往是不准确的 在季节交替变化方面误差很大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也不是持久不变的~
农历的纪年方法更有利于农事 可以感觉到西历的纪年往往是不准确的 在季节交替变化方面误差很大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也不是持久不变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一日是十二个时辰吧,一个时辰二个钟
这个东西太复杂了~~~我也对历史感兴趣,但这个实在是很麻烦
我只知道十二个地支一开始是用来记月的,是来自于黄道十二宫
这个东西太复杂了~~~我也对历史感兴趣,但这个实在是很麻烦
我只知道十二个地支一开始是用来记月的,是来自于黄道十二宫
更多追问追答
追问
关键在于运用。运用若于日常,这样做的好处。以365天来纪年是因为气候会因时间而循环。以12月来纪年,则是气候的变化。以60日一循环,又是为了什么?而以60天配合12日的变化又是为了什么?从最复杂的工具到最简单的工具,不会有任何一个多余的零件。而以此纪年纪日,势必也有不可替代的理由。理由为何才是在下想知道的。请继续猜,在下其实已有答案,但是仍希望能遇见有心人。
追答
我记得阿拉伯数字是后来才传进来的,一开始记时好像是用日晷
用的就是地支,一圈过了就是一天,是一个小周期,实际上天干地支是由于我们中国的特殊气候形成的天人合一的认识方法,中国有自己的特殊气候,季风气侯,春夏的时候风往上冲,秋冬是往另一个方向吹,这个是中国特殊的地理造成的才会有特殊的季风,春夏的时候西南季风,冬季的时候是东北季风,再加上中国有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高喜马拉雅山,造成整个中国地区的自然气侯一年四季很明显,中国又是一个农业国家,因此我们最需要了解天气的变化,所以中国在这样的特殊环境下,我们产生了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然后创制历法,定出年月日,记下史实。但因观察逐步精密,历法不断有所修改。因此只凭年月日来推算中间日数,是靠不住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干支纪年记月记日记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因为那时没有年月日之分更不没有时分秒,正如你说用子丑等。彭祖八百岁就是用干支来计算,现在的60日一年。致于生辰八字更不能太信了,我只读过一年级,但我知道地支中一年十二个月它还分得出来,但闰年中有十三个月它就糊涂了。再有金、木、水、火、土是后人加上去的,罗盘元、明之间才有等等。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哥们 我看是你自己扯复杂了吧 年月日 这是西方的说法 也是西方的日历 而在我们中国没日历 有的只是 黄历 你说的天干地支 算出的60为一周期 那才是我们本土的计算法 但你现在吧 年月日 天干地支 弄混在一起来分析我只能说是 你在让中西方的计算法相比较而已
更多追问追答
追问
并非如此,自古我们就有年月日哦,地支12.就是将一年划分为12个月。也就是说有数的。每月也是大约30天,这就是农历。但是为什么每一天每一年一定要都那么复杂,那么难记。不解。
追答
其实这不是复杂 是中华古文化的一种体现,自周朝开朝以来出现的卦象开始我国的天文历法就开始了系统化的完善。而我们所说的天干地支虽然在古代是用来计算时间的,但是他出现在书本上运用时 基本是在卦象书上!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