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的来历
4个回答
展开全部
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诗歌一直是文学史的主流。
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志就是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学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在用感叹来表示情绪,如啊、兮、哦、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
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楚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扣,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关于诗与歌的结合,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论述。
《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书》:"诗言志,歌永言"这便形象地指出了诗与歌的内在联系。由于这种情况,后来人们就把诗与歌并列,称为[诗歌],目前,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
v诗歌何时称之首
在古代,诗歌最初称"篇"或"章",而不称"首"。例如我国最早的《诗经》,叫"三百篇",屈原的诗叫"九章",诗歌称"首",最早出现于东晋初年。当时有个名叫孙绰的诗人,在《悲哀诗序》中写道:"不胜哀号,作诗一首。"一个名叫支通的人,在《咏禅道人诗序》中写道:"聊箸诗一首。"从此,人们普遍称诗为首。
v诗人的来源
诗人一词,战国时就有了,何以为证,《楚辞.九辩》注释说:"窃慕诗人之遗风兮,愿托志乎素餐。"《正字通》注释说:"屈原作离骚,言遭忧也,今谓诗人为骚人。"这便是诗人后一词的最早提法,从此以后,诗人便成为两汉人习用的名词。辞赋兴起之后,又产生辞人一词。杨子云《法言.吾子篇》说:"诗人之赋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用"则"和"淫"来划分诗人与辞人的区别,足见现汉代是把诗人看得很高贵,把辞人看得比较低贱。
六朝以后,社会上很看重辞赋,认为上不类诗,下不类赋,以此又创立了"骚人"一词。从战国而至盛唐,诗人、骚人的称号受人尊敬。
v古诗二言至十一言之始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从远古至近代诗歌不知其几千万万,因种种原因失传了的除外,保存下来的仍可说是浩如烟海。诗歌也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有一个萌牙、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弹歌》"断竹、续竹,飞士、逐肉"据说是黄帝时代的歌谣,公认是原始社会诗歌,是二言诗之始。《诗经·有骈》"振振鹭、鹭于飞、鼓咽咽、醉言归"是三言诗之始。《周易》"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四言诗之始。卜辞"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五言诗之始。《诗经·卷耳》"我姑酌彼金(三个田字上面,下加缶字),我姑酌彼凹觥"六言诗之始。《诗经·鹿鸣》"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七言诗之始,《诗经·十月之交》"我不敢效我友自逸"八言诗之始。《诗经·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九言诗这始。杜甫诗"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也是九言诗。李白"黄帝铸鼎于荆山炼丹砂,丹砂成骑龙飞上太清家"十言诗之始。苏东坡"山中故人应有招我归来篇"十一言诗之始。
v题画诗之考
我国题画诗的产生、历来被认为始于唐代,创始者为杜甫。
这里首先应该说明什么是题画诗?如若说题画诗专指题在画面上的诗,以现有的资料看,那是唐代才有的事。若不是专指题在画面上的诗,而是把不直接题在画面上的吟画、题画、论画以及题扇画、题壁画、题屏风画都看作是题画诗的话,那么,从现有资料看,在六朝时已经有了题画诗。
如《全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诗》中,就收有东晋桃叶的《答王团扇歌》三首,其一是:"七宝画团扇,灿烂明月光。与郎却喧暑,相忆莫相忘。"虽说比较简单,但确实是对画扇的歌咏。
特别是由梁至北周的杰出诗人庾信,在梁朝时,曾作《咏画屏风》诗二十五首,生动地描绘了屏风上的各优美画面,在题画诗创作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由此可见,我国的题画诗,六朝时已经产生。
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志就是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学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在用感叹来表示情绪,如啊、兮、哦、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
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楚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扣,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关于诗与歌的结合,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论述。
《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书》:"诗言志,歌永言"这便形象地指出了诗与歌的内在联系。由于这种情况,后来人们就把诗与歌并列,称为[诗歌],目前,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
v诗歌何时称之首
在古代,诗歌最初称"篇"或"章",而不称"首"。例如我国最早的《诗经》,叫"三百篇",屈原的诗叫"九章",诗歌称"首",最早出现于东晋初年。当时有个名叫孙绰的诗人,在《悲哀诗序》中写道:"不胜哀号,作诗一首。"一个名叫支通的人,在《咏禅道人诗序》中写道:"聊箸诗一首。"从此,人们普遍称诗为首。
v诗人的来源
诗人一词,战国时就有了,何以为证,《楚辞.九辩》注释说:"窃慕诗人之遗风兮,愿托志乎素餐。"《正字通》注释说:"屈原作离骚,言遭忧也,今谓诗人为骚人。"这便是诗人后一词的最早提法,从此以后,诗人便成为两汉人习用的名词。辞赋兴起之后,又产生辞人一词。杨子云《法言.吾子篇》说:"诗人之赋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用"则"和"淫"来划分诗人与辞人的区别,足见现汉代是把诗人看得很高贵,把辞人看得比较低贱。
六朝以后,社会上很看重辞赋,认为上不类诗,下不类赋,以此又创立了"骚人"一词。从战国而至盛唐,诗人、骚人的称号受人尊敬。
v古诗二言至十一言之始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从远古至近代诗歌不知其几千万万,因种种原因失传了的除外,保存下来的仍可说是浩如烟海。诗歌也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有一个萌牙、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弹歌》"断竹、续竹,飞士、逐肉"据说是黄帝时代的歌谣,公认是原始社会诗歌,是二言诗之始。《诗经·有骈》"振振鹭、鹭于飞、鼓咽咽、醉言归"是三言诗之始。《周易》"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四言诗之始。卜辞"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五言诗之始。《诗经·卷耳》"我姑酌彼金(三个田字上面,下加缶字),我姑酌彼凹觥"六言诗之始。《诗经·鹿鸣》"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七言诗之始,《诗经·十月之交》"我不敢效我友自逸"八言诗之始。《诗经·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九言诗这始。杜甫诗"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也是九言诗。李白"黄帝铸鼎于荆山炼丹砂,丹砂成骑龙飞上太清家"十言诗之始。苏东坡"山中故人应有招我归来篇"十一言诗之始。
v题画诗之考
我国题画诗的产生、历来被认为始于唐代,创始者为杜甫。
这里首先应该说明什么是题画诗?如若说题画诗专指题在画面上的诗,以现有的资料看,那是唐代才有的事。若不是专指题在画面上的诗,而是把不直接题在画面上的吟画、题画、论画以及题扇画、题壁画、题屏风画都看作是题画诗的话,那么,从现有资料看,在六朝时已经有了题画诗。
如《全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诗》中,就收有东晋桃叶的《答王团扇歌》三首,其一是:"七宝画团扇,灿烂明月光。与郎却喧暑,相忆莫相忘。"虽说比较简单,但确实是对画扇的歌咏。
特别是由梁至北周的杰出诗人庾信,在梁朝时,曾作《咏画屏风》诗二十五首,生动地描绘了屏风上的各优美画面,在题画诗创作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由此可见,我国的题画诗,六朝时已经产生。
展开全部
故事是谁发明的目前谁也不知道,但是诗能表达人的情感,而古人也是有情感的,他们也会用诗来表达,他们写的诗就叫古诗.
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诗歌一直是文学史的主流。
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志就是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学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在用感叹来表示情绪,如啊、兮、哦、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
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楚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扣,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关于诗与歌的结合,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论述。
《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书》:"诗言志,歌永言"这便形象地指出了诗与歌的内在联系。由于这种情况,后来人们就把诗与歌并列,称为[诗歌],目前,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
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诗歌一直是文学史的主流。
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志就是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学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在用感叹来表示情绪,如啊、兮、哦、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
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楚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扣,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关于诗与歌的结合,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论述。
《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书》:"诗言志,歌永言"这便形象地指出了诗与歌的内在联系。由于这种情况,后来人们就把诗与歌并列,称为[诗歌],目前,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早在春秋时期相传孔子晚年就参与编定了<<诗经>>,众所周知,<<诗经>>分为3个部分,即"风"."雅"."颂".
"风"是周朝时期各诸侯国的民歌,统称为"国风".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西周的宫廷乐曲的歌词,是给皇帝欣赏音乐的,在演奏时的填词.
"颂"是在祭祀的时候的说辞.
所以"风"应该是最早的诗歌.
再后来就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大变动,丰富了文学的内涵,这一时期的文学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与此同时,诗歌也完成了从四言,五言,骚体到七言诗的过度,较著名的是建安时期曹操父子.
南北朝时期,一种新的乐府诗即民歌大为盛行.南方缠绵婉转,北方慷慨激昂.
之后,就是大家都熟悉的诗歌鼎盛时期-唐朝.
"风"是周朝时期各诸侯国的民歌,统称为"国风".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西周的宫廷乐曲的歌词,是给皇帝欣赏音乐的,在演奏时的填词.
"颂"是在祭祀的时候的说辞.
所以"风"应该是最早的诗歌.
再后来就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大变动,丰富了文学的内涵,这一时期的文学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与此同时,诗歌也完成了从四言,五言,骚体到七言诗的过度,较著名的是建安时期曹操父子.
南北朝时期,一种新的乐府诗即民歌大为盛行.南方缠绵婉转,北方慷慨激昂.
之后,就是大家都熟悉的诗歌鼎盛时期-唐朝.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古诗
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枝奇葩,是祖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古
诗词中蕴藏着大量的物理知识,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有机的插入古诗词有时会
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
一 利用古诗词创设物理情境、导入物理概念
利用古诗词创设物理情境,可使学生兴趣盎然.教师再因势利导引入物理概念,这样可谓是水到渠成。
例如,讲授分子运动论的概念时,可引用王安石的《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知雪,为有暗香来.
在问学生为什么会有“暗香来”后,学生会引起浓厚的兴趣,稍作讨论
后可顺水推舟引入分子动理论.
再如,讲授相对运动、参照物的知识前可引用宋代诗人陈与义的《襄邑
道中》:
飞花两岸照晚虹,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后两句可用相对运动的知识来解释,因为船与云运动速度相同,以船为
参照物,云是静止的,在此基础上又可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层楼.”为例,要学生指出白日依山尽的参照物,黄河入海流的参照物。 一些古诗词通俗易懂,读来朗朗上口,脍炙人口、生动形象而有趣,通过古诗词引入物理概念,可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回味无穷,课堂气氛活跃,有事半功倍的功效.
二利用古诗词帮助理解记忆概念
物理概念繁多且表述严密,有相当多的概念不太好理解,学生因对物理
概念理解困难故而对物理望而生畏.若借助于对相关古诗词的分析,可使
学生针对具体问题中的概念,在理解古诗词的基础上逐渐接受和理解物理概念。
例如,分析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使物体发生形变时,可引
用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以及《敕勒歌》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以及《秋歌》“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这些古诗词词义浅显,学生易理解,理解了古诗词含义的同时亦即理解了相应的物理概念.
再如讲授平面镜成象特点时引入高骈的《山亭夏日》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也可引入朱熹的《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样可加深对平面镜成象特点的理解,同时也是对平面镜成象特点在自
然界中存在的涉及,可拓宽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又如,理解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力的分解现象时,分析风筝为什么能浮
在空中的原因,可将清代吴有水的《风筝》介绍给学生.
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
同时进行受力分析,讲清其道理,效果很好.而在讲授光的直线传播、
影子的形成时,用苏轼的《花影》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重重迭迭上遥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又教明月送将来.
三 利用古诗词深化和应用物理概念
学牛对物理概念的掌握不是靠死记硬背,不是靠生吞活剥,而是靠深刻
理解,靠有机吸收。如学生学习了光的反射后,对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
是地上霜.”就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再如引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可使学生在文学欣赏中对参照物、光的反射、力的作用效果等概念得到
深化和升华。
再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气势磅礴的瀑布化作熠熠生辉的银河落下神州,如果没有一定的光学知
识,就不会有对诗中意境的深刻领悟,反过来,在欣赏和领会诗中意境的同
时也是光学知识、力的作用效果知识,能的转化知识在认识上的又一次飞跃。
再如,学习物理后,同学们知道了一些时空概念,再重温李白的《朝发
自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说的是作者和船在空间运动,西辞自帝城,东抵江陵府,乘船顺
流而下,在阵阵猿鸣声中,身处轻舟,但见群山万壑,千姿百态,迎面扑来。
好一幅人舟共融于大自然的山水画,岂不令人心驰神往。在这幅画中,我们
可以领悟时空概念,相对运动概念、声的概念、力的概念.诗仙未曾想到会
给后人留下一部绝妙的物理教科书.
四 利用古诗词进行素质化教学
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物理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
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古诗词在这些方面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例如学习物态变化时可利用郑板桥的《江晴》
雾里山疑失,雷鸣雨未休.夕阳开一半,吐出望江楼.
可先要求学生归纳诗中出现的一些物态变化,再要求学生比较区分它们的异同。再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当学生学习了凝华概念后,对凝华现象及其形成原因有了一个初步了解
后,可要求学生用批判的态度去欣赏鉴别,并说明文学毕竟不是科学,它可
使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这对强化物理概念,提高教学效果是大有益处的。
再如,学习了机械运动知识后,可引入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
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后两句的意思是,那一片孤帆渐去渐远,慢慢地在蓝空中消逝,只见那
滔滔长江水滚滚而下,汹涌膨湃,向天际奔流。要真正读懂这首诗,必须有
一定的综合知识,其中“碧空尽”怎样理解? 这可以用视角变小、地球是圆
形的知识来解释,“天际流”涉及到的知识是:长江流域的地理地貌特征是东低西高,重力的作用效果,以及能的转化,该诗实际上是一道融力学、光学为一体的综合题,同时又是一道多学科交叉综合试题。学习鉴赏这首诗既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又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又如,引用陆游的“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在解释其诗的含义后,可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城市的现代化程度、工业化程度越高,城市与郊区的温度差越大? 要求学生从学过的知识入手,分析归纳出现象存在的原因,和改变此现象的措施。学生经过讨论和思考后是可以从比热、对流,蒸发吸热、机器放热等方面得到答案的。
可以说,祖国的文化遗产博大精深,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也多涉及力、
热、光、声、磁等物理知识,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善于充分利用古诗同,挖掘其中的物理知识,对物理概念的教学大有裨益.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失为一条很好的途径。文字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是因为它是永恒的。《诗经》正是汉语中一部永恒的作品。�
3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之个性化的自由文艺创作。章学诚言:“古未尝有著述之事,官师守其典章,史臣录其职载。文字之道,百官以之治,而万民以之察,而其用已备矣。是故圣人书同文以平天下,未有不同之政教、典章,而以文字为一人之著述者也”。
古代人们个性化之创作,似以《诗经》所录为最古。故孔子云:“诗言志”——志者,识知也,记忆也,抱持也(追求也);即指此。
本书之初稿是我早年(八十年代中后期)攻读经学时的旧作,迄今尚未发表过。我原来的打算是译解和重新考注《诗经》的全部。但是九十年代以后的经济政治研究转移了我后来的兴趣和注意力。
近年的闲暇,虽然使我能够重操旧业对旧稿进行整理,但已为脑疾及目疾所困,这个心愿至少在眼前似尚难完成。因此只得先将这个不完全的版本奉献给那些爱读我书的读者。好在这部书中已包涵了“国风”及“雅颂”中的主体部分,实际已包括了《诗经》中的主要名篇。
在考证和注释中,我吸收了毛亨、郑玄、朱熹、马瑞辰、王先谦等汉、宋、清大儒以及现代先贤如郭沫若、闻一多、齐思和、蒋天枢等对于《诗经》的考证成果(皆在篇内一一标注,以避掠美之嫌)。但是从诗篇的译解和诠释中,读者则仍会看到我的每一篇译文、理解及解释,与前人相较具有何等重大的不同。本书各篇之注文撰录于不同的时期,因此,有略亦有详。��
4
有趣的是,一些友人曾告诉我,自《诸神的起源》出版以来,我个人关于考古、古文化以及政治、经济、国际战略问题领域中的众多创新性研究,一直成为被剽袭的对象。这种剽袭的一种有趣的作法是一面骂,一面偷。(如“博库网”上一位朋友就指出一位出身北大的知名才子大段剽抄我早年的一篇文章,竟一字不改地放入他的大作,仿佛他原创的新论,其勇气颇令人惊叹。而此君又正是骂我最狠的所谓“自由主义”、“清流”文士。*有友人曾建议我就此开具一个索引,对那些剽袭者一一予以展示和揭露。
*最有趣的是,此君被一些朋友揭露后,近期竟发表声明称他抄我的那段文字原也是我引用费正清的。只是他忘记了,那么他该指出何新所引是费氏的哪一本书、哪一段话?还应该澄清他究竟是“抄袭”还是在“引用”(真的弱智如此而分不清二者之别吗)?以及他所抄袭而冒充为已作的究竟是何新的引用,还是何新原创的对费书的评论呢?这种事,被揭露就不要再抹,越抹会越黑的。如今人脏俱获,此君尚如此喋喋有词。若不被揭穿,若干年后,此君想必会说本是他之原创,而何某乃是抄他哩!
但是,以私人利益及利润最大化为经济原则的市场社会(包括文化市场),本质上必然是一种高度腐败的社会。在学术也在大步地走向市场资本主义的进程中,学术以及学术道德的某种败坏,似乎也是很难避免的。
但是,总还会有那样一种灵魂,所谋求的并非都是纯粹的个人私利,而仍然执着地追求着对于文化进步与群体利益的奉献。因此,我仍然愿意向这种心灵奉献一辨心香。何况我们还要向前走。因此,哪里有更多的向后看的时间呢?
本书之考注与我其他对经典的考注一样包涵着大量新鲜而尚不完整的思绪和信息。因此,本书或又可以给那种工于剽袭之术者提供一个可以进行“克隆”的文化基因库。一笑!是为序。
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枝奇葩,是祖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现如今,我们为了将这一宝贵的文化瑰宝发扬光大,创作出了一首首动听的古诗词歌曲。古诗词随着飞舞的音符有节奏地跳动,仿佛闪烁在眼前的就是诗人伏案写作的身影。
古诗词有一种灵魂,所谋求的并非都是个人私利,而是执着地追求着对于文化进步与群体利益的奉
献。因此,我仍然愿意向这种心灵奉献一辨心香。
让我伴随着这辨心香,去发现,去寻找,去追寻
诗人的足迹,静静品味这一首首如同浓茶一样以
为深刻的古诗,琢磨其中身后的人生道理。
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枝奇葩,是祖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古
诗词中蕴藏着大量的物理知识,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有机的插入古诗词有时会
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
一 利用古诗词创设物理情境、导入物理概念
利用古诗词创设物理情境,可使学生兴趣盎然.教师再因势利导引入物理概念,这样可谓是水到渠成。
例如,讲授分子运动论的概念时,可引用王安石的《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知雪,为有暗香来.
在问学生为什么会有“暗香来”后,学生会引起浓厚的兴趣,稍作讨论
后可顺水推舟引入分子动理论.
再如,讲授相对运动、参照物的知识前可引用宋代诗人陈与义的《襄邑
道中》:
飞花两岸照晚虹,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后两句可用相对运动的知识来解释,因为船与云运动速度相同,以船为
参照物,云是静止的,在此基础上又可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层楼.”为例,要学生指出白日依山尽的参照物,黄河入海流的参照物。 一些古诗词通俗易懂,读来朗朗上口,脍炙人口、生动形象而有趣,通过古诗词引入物理概念,可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回味无穷,课堂气氛活跃,有事半功倍的功效.
二利用古诗词帮助理解记忆概念
物理概念繁多且表述严密,有相当多的概念不太好理解,学生因对物理
概念理解困难故而对物理望而生畏.若借助于对相关古诗词的分析,可使
学生针对具体问题中的概念,在理解古诗词的基础上逐渐接受和理解物理概念。
例如,分析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使物体发生形变时,可引
用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以及《敕勒歌》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以及《秋歌》“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这些古诗词词义浅显,学生易理解,理解了古诗词含义的同时亦即理解了相应的物理概念.
再如讲授平面镜成象特点时引入高骈的《山亭夏日》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也可引入朱熹的《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样可加深对平面镜成象特点的理解,同时也是对平面镜成象特点在自
然界中存在的涉及,可拓宽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又如,理解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力的分解现象时,分析风筝为什么能浮
在空中的原因,可将清代吴有水的《风筝》介绍给学生.
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
同时进行受力分析,讲清其道理,效果很好.而在讲授光的直线传播、
影子的形成时,用苏轼的《花影》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重重迭迭上遥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又教明月送将来.
三 利用古诗词深化和应用物理概念
学牛对物理概念的掌握不是靠死记硬背,不是靠生吞活剥,而是靠深刻
理解,靠有机吸收。如学生学习了光的反射后,对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
是地上霜.”就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再如引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可使学生在文学欣赏中对参照物、光的反射、力的作用效果等概念得到
深化和升华。
再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气势磅礴的瀑布化作熠熠生辉的银河落下神州,如果没有一定的光学知
识,就不会有对诗中意境的深刻领悟,反过来,在欣赏和领会诗中意境的同
时也是光学知识、力的作用效果知识,能的转化知识在认识上的又一次飞跃。
再如,学习物理后,同学们知道了一些时空概念,再重温李白的《朝发
自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说的是作者和船在空间运动,西辞自帝城,东抵江陵府,乘船顺
流而下,在阵阵猿鸣声中,身处轻舟,但见群山万壑,千姿百态,迎面扑来。
好一幅人舟共融于大自然的山水画,岂不令人心驰神往。在这幅画中,我们
可以领悟时空概念,相对运动概念、声的概念、力的概念.诗仙未曾想到会
给后人留下一部绝妙的物理教科书.
四 利用古诗词进行素质化教学
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物理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
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古诗词在这些方面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例如学习物态变化时可利用郑板桥的《江晴》
雾里山疑失,雷鸣雨未休.夕阳开一半,吐出望江楼.
可先要求学生归纳诗中出现的一些物态变化,再要求学生比较区分它们的异同。再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当学生学习了凝华概念后,对凝华现象及其形成原因有了一个初步了解
后,可要求学生用批判的态度去欣赏鉴别,并说明文学毕竟不是科学,它可
使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这对强化物理概念,提高教学效果是大有益处的。
再如,学习了机械运动知识后,可引入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
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后两句的意思是,那一片孤帆渐去渐远,慢慢地在蓝空中消逝,只见那
滔滔长江水滚滚而下,汹涌膨湃,向天际奔流。要真正读懂这首诗,必须有
一定的综合知识,其中“碧空尽”怎样理解? 这可以用视角变小、地球是圆
形的知识来解释,“天际流”涉及到的知识是:长江流域的地理地貌特征是东低西高,重力的作用效果,以及能的转化,该诗实际上是一道融力学、光学为一体的综合题,同时又是一道多学科交叉综合试题。学习鉴赏这首诗既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又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又如,引用陆游的“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在解释其诗的含义后,可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城市的现代化程度、工业化程度越高,城市与郊区的温度差越大? 要求学生从学过的知识入手,分析归纳出现象存在的原因,和改变此现象的措施。学生经过讨论和思考后是可以从比热、对流,蒸发吸热、机器放热等方面得到答案的。
可以说,祖国的文化遗产博大精深,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也多涉及力、
热、光、声、磁等物理知识,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善于充分利用古诗同,挖掘其中的物理知识,对物理概念的教学大有裨益.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失为一条很好的途径。文字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是因为它是永恒的。《诗经》正是汉语中一部永恒的作品。�
3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之个性化的自由文艺创作。章学诚言:“古未尝有著述之事,官师守其典章,史臣录其职载。文字之道,百官以之治,而万民以之察,而其用已备矣。是故圣人书同文以平天下,未有不同之政教、典章,而以文字为一人之著述者也”。
古代人们个性化之创作,似以《诗经》所录为最古。故孔子云:“诗言志”——志者,识知也,记忆也,抱持也(追求也);即指此。
本书之初稿是我早年(八十年代中后期)攻读经学时的旧作,迄今尚未发表过。我原来的打算是译解和重新考注《诗经》的全部。但是九十年代以后的经济政治研究转移了我后来的兴趣和注意力。
近年的闲暇,虽然使我能够重操旧业对旧稿进行整理,但已为脑疾及目疾所困,这个心愿至少在眼前似尚难完成。因此只得先将这个不完全的版本奉献给那些爱读我书的读者。好在这部书中已包涵了“国风”及“雅颂”中的主体部分,实际已包括了《诗经》中的主要名篇。
在考证和注释中,我吸收了毛亨、郑玄、朱熹、马瑞辰、王先谦等汉、宋、清大儒以及现代先贤如郭沫若、闻一多、齐思和、蒋天枢等对于《诗经》的考证成果(皆在篇内一一标注,以避掠美之嫌)。但是从诗篇的译解和诠释中,读者则仍会看到我的每一篇译文、理解及解释,与前人相较具有何等重大的不同。本书各篇之注文撰录于不同的时期,因此,有略亦有详。��
4
有趣的是,一些友人曾告诉我,自《诸神的起源》出版以来,我个人关于考古、古文化以及政治、经济、国际战略问题领域中的众多创新性研究,一直成为被剽袭的对象。这种剽袭的一种有趣的作法是一面骂,一面偷。(如“博库网”上一位朋友就指出一位出身北大的知名才子大段剽抄我早年的一篇文章,竟一字不改地放入他的大作,仿佛他原创的新论,其勇气颇令人惊叹。而此君又正是骂我最狠的所谓“自由主义”、“清流”文士。*有友人曾建议我就此开具一个索引,对那些剽袭者一一予以展示和揭露。
*最有趣的是,此君被一些朋友揭露后,近期竟发表声明称他抄我的那段文字原也是我引用费正清的。只是他忘记了,那么他该指出何新所引是费氏的哪一本书、哪一段话?还应该澄清他究竟是“抄袭”还是在“引用”(真的弱智如此而分不清二者之别吗)?以及他所抄袭而冒充为已作的究竟是何新的引用,还是何新原创的对费书的评论呢?这种事,被揭露就不要再抹,越抹会越黑的。如今人脏俱获,此君尚如此喋喋有词。若不被揭穿,若干年后,此君想必会说本是他之原创,而何某乃是抄他哩!
但是,以私人利益及利润最大化为经济原则的市场社会(包括文化市场),本质上必然是一种高度腐败的社会。在学术也在大步地走向市场资本主义的进程中,学术以及学术道德的某种败坏,似乎也是很难避免的。
但是,总还会有那样一种灵魂,所谋求的并非都是纯粹的个人私利,而仍然执着地追求着对于文化进步与群体利益的奉献。因此,我仍然愿意向这种心灵奉献一辨心香。何况我们还要向前走。因此,哪里有更多的向后看的时间呢?
本书之考注与我其他对经典的考注一样包涵着大量新鲜而尚不完整的思绪和信息。因此,本书或又可以给那种工于剽袭之术者提供一个可以进行“克隆”的文化基因库。一笑!是为序。
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枝奇葩,是祖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现如今,我们为了将这一宝贵的文化瑰宝发扬光大,创作出了一首首动听的古诗词歌曲。古诗词随着飞舞的音符有节奏地跳动,仿佛闪烁在眼前的就是诗人伏案写作的身影。
古诗词有一种灵魂,所谋求的并非都是个人私利,而是执着地追求着对于文化进步与群体利益的奉
献。因此,我仍然愿意向这种心灵奉献一辨心香。
让我伴随着这辨心香,去发现,去寻找,去追寻
诗人的足迹,静静品味这一首首如同浓茶一样以
为深刻的古诗,琢磨其中身后的人生道理。
参考资料: http://bk.baidu.com/view/195266.htm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