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9运动是啥?
抗日救亡运动。
一二·九运动又称为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
12月12日,北平学生举行第5次示威游行,高呼"援助绥远抗战"、" 各党派联合起来"等口号。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
扩展资料:
“一二·九”冲破了国民党统治下沉寂的政治局面,公开揭露了日本吞并华北进而侵略全中国的阴谋,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随后的全国抗战做了重要的思想准备和政治动员。
毛泽东在延安各界人士举行的“一二·九”四周年纪念大会上说:“一二·九”运动,是伟大抗日战争的准备,这同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大革命的准备一样。它准备了抗战的思想,准备了抗战的人心,准备了抗战的干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一二·九运动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组图:记录“一二·九”运动真实场景的珍贵照片
一二九运动是指1935年12月9日发生在北平的一次伟大的抗日救亡运动。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东北后,把侵略的魔爪进一步伸向华北,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危机。国民党继续执行不抵抗主义,为适应日本“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确定在1935年12月16日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与此同时,加紧“围剿”红军,镇压人民的抗日救国运动。
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年学生,悲愤不已。1935年12月初,北平各校学生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北方局的领导、推动下,纷纷发表宣言,“反对一切伪组织、伪自治”。这时,国民党政府派何应钦来到北平。
扩展资料:
1935年12月9日凌晨,广大爱国学生的抗日怒火像火山一样爆发。东北大学、中国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等校学生举着大旗和标语,分别朝着新华门进发。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近千名爱国学生离城较远,到达西直门时,城门已被军警关闭,请愿队伍无法进城。
两校学生就在西直门一带召开群众大会,向附近居民和守城军警进行抗日宣传。
当游行队伍行至西单牌楼平津卫戍司令部附近时,遇到军警的阻拦和袭击。同学们不畏强暴,高呼抗日救国口号,继续前进,队伍也越来越壮大。北京大学的许德珩、中国大学的吴承仕等教授和当时在燕京大学任教的斯诺夫妇也参加了游行示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一二·九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