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由心生。出自哪里? 5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境由心生。佛说:“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心生。”
这是佛家用语。意思是,人们眼中景物的好坏,与人的心情的好坏有很大的关系。是由 相由心生演变过来的
在佛学中,“相由心生”出自佛教经典《无常经》,佛曰:世事无相,相由心生,可见之物,实为非物,可感之事,实为非事。物事皆空,实为心瘴,俗人之心,处处皆狱,惟有化世,堪为无我。我即为世,世即为我。
所谓“相”,即是我们平日生活中所见识到的诸事物之表象。梵语攞乞尖拏Laks!an!a。指事物之相状,表于外而想像于心者。大乘义章三本曰:“诸法体状,谓之为相。”唯识述记一本曰:“相谓相状。”法华嘉祥疏三曰:“表彰名相”。花是相,草木是相,男女是相,美是相,丑是相。所谓相由心生,即是阐述了一种超脱的唯心主义哲学,《金刚经》有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说的是世上景象,不过光影;爱恨情仇,都是妄念。之所以见相,是由于心中有相。如来说勿着相,也就是让弟子们不要为尘世间的幻象所蒙蔽,应当一心求解脱,求大同,求真理。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在看相玄学中“相”的意义一般是指面相,也概指整个相貌,相由心生即是说有什么样的心境,就有什么样的面相,一个人的个性、心思与作为,可以通过面部特征表现出来。这里的“相”不是指一时相貌的改变,而必须从长期的角度来理解,流传甚广的裴章的故事便是如此。在《四库全书》(康熙版)中关于看相的内容有这样的论述,如“七尺之躯不如七寸之面,七寸之面不如三寸之鼻,三寸之鼻不如一点之心。”另有:“未相人之相,先听人之声,未听人之声,先察人之行,未察人之行先观人之心”。
这是佛家用语。意思是,人们眼中景物的好坏,与人的心情的好坏有很大的关系。是由 相由心生演变过来的
在佛学中,“相由心生”出自佛教经典《无常经》,佛曰:世事无相,相由心生,可见之物,实为非物,可感之事,实为非事。物事皆空,实为心瘴,俗人之心,处处皆狱,惟有化世,堪为无我。我即为世,世即为我。
所谓“相”,即是我们平日生活中所见识到的诸事物之表象。梵语攞乞尖拏Laks!an!a。指事物之相状,表于外而想像于心者。大乘义章三本曰:“诸法体状,谓之为相。”唯识述记一本曰:“相谓相状。”法华嘉祥疏三曰:“表彰名相”。花是相,草木是相,男女是相,美是相,丑是相。所谓相由心生,即是阐述了一种超脱的唯心主义哲学,《金刚经》有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说的是世上景象,不过光影;爱恨情仇,都是妄念。之所以见相,是由于心中有相。如来说勿着相,也就是让弟子们不要为尘世间的幻象所蒙蔽,应当一心求解脱,求大同,求真理。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在看相玄学中“相”的意义一般是指面相,也概指整个相貌,相由心生即是说有什么样的心境,就有什么样的面相,一个人的个性、心思与作为,可以通过面部特征表现出来。这里的“相”不是指一时相貌的改变,而必须从长期的角度来理解,流传甚广的裴章的故事便是如此。在《四库全书》(康熙版)中关于看相的内容有这样的论述,如“七尺之躯不如七寸之面,七寸之面不如三寸之鼻,三寸之鼻不如一点之心。”另有:“未相人之相,先听人之声,未听人之声,先察人之行,未察人之行先观人之心”。
展开全部
这是唯识派的初级理论。具体的细节,非常复杂。
唯识派的初级理论是: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由心生。
唯识派的高级理论是:物我本空,境心不二,烦恼即菩提。
这是2种不同级别的证境。
未入唯识大门者,也仅仅是口里说说而已,根本达不到那个证悟。
唯识派的初级理论是: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由心生。
唯识派的高级理论是:物我本空,境心不二,烦恼即菩提。
这是2种不同级别的证境。
未入唯识大门者,也仅仅是口里说说而已,根本达不到那个证悟。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没具体的著作。那是修行者的心得。华严经(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