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九年级上学期政治复习提纲,越详细越好。
苏教版,详细的话可以加财富值。注意,一定是苏教版,其他版本无效。主要是党的方针、政策,以及经济那一部分的。要详细,其他无所谓。...
苏教版,详细的话可以加财富值。注意,一定是苏教版,其他版本无效。
主要是党的方针、政策,以及经济那一部分的。
要详细,其他无所谓。 展开
主要是党的方针、政策,以及经济那一部分的。
要详细,其他无所谓。 展开
5个回答
展开全部
初三政治总复习教程(一)
从本讲开始,进入总复习阶段。我们将对初三《社会发展简史》、初二《法律常识》、时事政治三个部份的内容,按照每讲两课的进度进行复习。
一、本讲教学内容
第一课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
第二课 奴隶社会是第一个阶级社会
二、知识结构
(一)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
达尔文的贡献
人类的起源
恩格斯的贡献
生产劳动的含义、主要特征
在生产劳动中形 制造工具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成的人类社会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人类社会与动物世界的本质区别
生产劳动基础上形成社会
人类社会的含义
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
原始社会极端低下的生产力 对火的认识和使用
极端低下的生产力水平 畜牧农耕的产生和发展
生产力的含义
生产力的要素
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
没有剥削的生产关系 产生这一生产关系的原因
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
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
没有压迫的氏族制度
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 平等的氏族制度
特点
没有私有观念的精神文化
局限性
原始社会不是理想的黄金时代
金属工具及手工业的出现
个体劳动代替共同劳动
原始社会的解体 私有制的产生
私有制的产生和确立
氏族制度的瓦解
(二)奴隶社会是第一个阶级社会
奴隶的来源
奴隶主和奴隶的对立 奴隶主阶级和奴隶
阶级产生的必然性
第一次社会大分裂 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奴隶社会的确立
在阶级对立的基础上产生国家 国家的本质、奴隶制国家的本质
国家产生的原因
生产力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生产力发展的标志与主要表现
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 文字的出现和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产生这种分工的原因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和对立 产生这种分工的意义
两种劳动的对立
奴隶制剥削的基础
最野蛮的剥削制度 赤裸裸的剥削关系
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
用暴力镇压奴隶的反抗
最野蛮的剥削制度和压迫制度 最残酷的压迫制度 人祭或人殉
以摧残奴隶的生命来取乐
精神上的统治
奴隶社会后期,奴隶制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三、学习内容及能力要求
第一课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
(一)在生产劳动中形成的人类社会
1、人类的起源
识记:了解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研究论证了人猿共祖得出的科学结论。这个结论就是: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理解:正确理解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恩格斯第一次科学地阐述了:从古猿到人的转变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缓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直立行走,手的形成,工具的制造,语言的产生,人脑的形成,都是长期劳动的结果。
2、制造工具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识记:了解真正的人类劳动是生产劳动。能制作和使用劳动工具,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劳动,叫做生产劳动。它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制造工具。
理解:正确理解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主要区别是动物只能依靠自身的器官,本能地从自然界取得现成的东西来生存,而人能够制造工具,从事生产劳动。
3、生产劳动是人们之间发生各种关系的基础
识记:了解人类社会的涵义。即:人类社会是以生产劳动为基础,按照各种关系结合起来的人们的总体。
理解:正确理解人类社会和动物世界的本质区别。其本质区别,仍然是生产劳动。因为人能制造工具进行生产劳动,能积极主动地改造自然,创造新的生存条件,而动物的本能活动仅是消极地适应和利用自然界。同时,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关系。
识记:了解人类社会的涵义。即:人类社会是以生产劳动为基础,按照各种关系结合起来的人们总体。
(二)极端低下的生产力水平
1、漫长的石器时代
识记:了解原始社会的主要工具。石器是人类制造的最初的工具,也是原始社会主要的工具。
理解:了解对火的认识和使用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这主要是对原始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面发生了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火的使用,是人类利用和掌握的第一种自然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2、畜牧农耕的产生和发展
识记:了解原始的畜牧业和原始的农业产生的时期及其原因。原始的畜牧业和农业是在新石器时代出现的。这是由于原始人在长期的采集、渔猎活动中逐步学会驯养繁殖幼兽和栽培作物,从而产生了原始畜牧业和农业。
理解:正确理解畜牧农耕的产生和发展的意义。它的产生和发展在人类生产史上影响深远,可从摆脱自然条件的限制,提供可靠的衣食之源以及为人类的定居生活创造了必备的前提条件等方面去理解。
3、关于生产力
理解:正确理解生产力的概念、所包括的要素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它包括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统称为生产资料,是生产力中物的因素。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劳动对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三)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
1、没有剥削的生产关系
识记:了解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即:生产资料集体所有,人们在共同的生产劳动中结成原始的平等互助合作的关系,平均分配消费品。
理解:正确理解生产关系的概念、所包括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生产就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的具体内容包括: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如何;产品(消费品)如何分配。这三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是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其他两个方面。
理解:正确理解原始社会生产关系是由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的状况下,人们不得不共同劳动,共同生活,从而产生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
2、没有压迫的氏族制度
识记:了解氏族的概念、两个阶段的划分及其由母系氏族发展到父系氏族的原因。氏族,也叫氏族公社,是按照血统关系结成的集团,是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氏族在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了由母系氏族发展到父系氏族的两个不同阶段。其原因主要是在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男子在生产中逐渐取代妇女而居主导地位决定的。
识记:了解部落与部落联盟的构成。在氏族出现以后,几个相互通婚的氏族构成部落。有的部落为了共同的利益联合起来组成部落联盟。
理解:正确理解氏族制度是平等的制度。在氏族公社建立了氏族议事会,它是人人平等的处理公共事务的社会组织,它是氏族全体成年男女享有平等表决权的民主集会,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处理重大事务的原则是民主决定。氏族的一切大事都通过氏族议事会共同讨论决定。氏族首领产生的方式由选举产生,氏族长和军事首领必须由氏族议事会选举产生,是为大家服务的公仆,没有特权,行使权力的凭据是依靠传统习俗和首领的威望。管理的范围限本氏族或本部落、本部落联盟。
3、没有私有观念的精神文化
识记:了解原始人朴素道德观念的形成、作用以及局限性。原始人在长期的共同劳动和生活中,逐渐养成了爱护本氏族、本部落成员,服从集体决议的集体主义等风俗习惯。这种观念对调整、巩固氏族组织起过积极作用,并证明了私有观念不是从来就有的。但原始人的集体主义,一般只局限于氏族、部落范围之内。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狭隘性。
识记:了解原始人的艺术及其作用。原始人在共同的生产和生活中,创造了原始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等艺术,这是人类艺术创作历程的开端。
(四)原始社会的解体
1、金属工具及手工业的出现
识记:了解金属工具的产生。原始人在改进石器的不懈努力中,终于发现了一种既可锤炼锋刃,又能铸成不同形状的天然金属,用冷锻法打制成工具,金属工具便产生了。
理解:正确理解金属工具出现的意义。它的出现,是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发展的突出表现,不仅开创了人类使用金属工具的先河,大大提高了生产率,推动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而且还带动了手工业的发展。因此,包括金属工具在内的金属制品和手工业的出现,标志着社会生产发展的新水平。将对生产关系的变革产生深刻影响。
2、私有制的产生
识记:了解私有制产生的时间和原因。私有制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其根本原因是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的发展。
理解:正确理解私有制产生的过程和确立的标志。私有制的产生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人们学会制造金属工具,提高了生产率,出现了剩余产品,使个体劳动成为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发展的趋势。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个体劳动代表着一种更高的生产力,共同劳动逐渐被个体劳动所代替。个体劳动引起生产资料私有。最后当土地开始私有就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
3、氏族制度的瓦解
识记:了解商品交换的产生与发展,对氏族制度的瓦解过程起的作用。在原始社会末期,由于交换得到显著发展,产生了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发展,在氏族制度的瓦解过程中也起了主要的作用。因为它在促进私有制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加剧了贫富分化,从而破坏了氏族成员之间的平等关系。
第二课 奴隶社会是第一个阶级社会
(一)第一次社会大分裂
1、奴隶主和奴隶的对立
识记:了解最初的奴隶主和奴隶的来源。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使剥削成为可能。氏族贵族采用最野蛮、最残酷的手段强迫别人(首先是战俘)为他们劳动,占有他们的劳动成果。这样,战俘就是最早和最主要的奴隶的来源之一;后来,还不起债务的氏族成员也成为奴隶的另一个重要来源,这些氏族贵族就成了最初的奴隶主。
识记:了解随着奴隶主和奴隶的出现,社会第一次分裂为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两大对立的阶级。奴隶主阶级是处于剥削者地位的集团,奴隶阶级是处于被剥削者地位的集团。这两个阶级的矛盾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
理解:正确理解阶级的产生。这应弄清阶级产生的原因、基础、条件、形成以及最初的奴隶主和奴隶的来源。要抓住阶级产生的两个条件:一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劳动产品除了维持自己生活外,还有剩余,这就有了人剥削人的可能;二是私有制的发展造成贫富分化,有的人占有大量生产资料,使人剥削人成为客观需要。重点要掌握阶级定义。形成一个观念:生产力的发展,是私有制、阶级产生的根本原因。
理解:正确理解阶级概念,即阶级就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各个集团。这个概念有三层含义:一是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仅随生产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而产生,随生产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而消失,而且在任何时候都是一定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二是阶级是在经济基础上产生的。社会中各个集团在经济结构中所处的特定地位,是我们划分阶级的客观标准。三是阶级划分的基本标志是各个集团对生产资料的关系。
2、在阶级对立的基础上产生国家
理解:正确理解国家产生的原因和国家的本质。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原始社会就不存在国家。国家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从而必然产生阶级的时候才再现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奴隶主阶级建立起国家机器,是奴隶社会形成的标志。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这是国家的本质。奴隶制国家是奴隶主阶级统治奴隶阶级的工具。
识记:了解国家形成过程的基本线索。阶级、国家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国家形成过程的基本线索是: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私有制产生,剥削不仅有可能,而且成为现实,进而阶级和阶级斗争出现,到阶级矛盾不可调和时,国家就产生了。从而奴隶社会也正式形成了。
(二)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
1、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识记:了解奴隶制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战俘不再被杀死,变成奴隶,保存了大量的劳动力。二是奴隶主占有大量的生产资料和奴隶,就有可能组织较大规模的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三是奴隶在大规模的生产劳动中利用简单的分工协作(其分工越来越细密),提高了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熟练程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识记:了解奴隶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表现。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金属工具在生产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是奴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二是金属工具的使用,使农业、畜牧业发展起来。三是手工业显著发展起来。四是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
运用:运用有关史实,对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谈自己的看法。对这个问题先指出判断一种社会制度代替另一种社会制度是进步还是倒退的主要标准,不是看是否存在剥削,而是看这种新的生产关系是否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然后指出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确立,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及其原因。同时阐明奴隶社会比原始社会生产力有较大发展的表现。这就不难得出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不是历史的倒退,而是历史的进步的正确结论。
2、文字的出现
识记:了解文字出现的历史过程。奴隶社会之前没有文字,人们往往采取结绳的方法实物记事。比结绳更为进步的是图画文字。但这不是真正的文字。真正的文字是从象形文字开始的,而这种文字是在奴隶社会才出现的。世界上的文明古国,大都创造过自己的象形文字。
识记:了解文字出现的意义。这应指出文字的出现,使人类的生产经验和自然知识得到继承、积累和传播,为科学文化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因此,文字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由此可见,奴隶社会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开端。
3、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和对立
识记:了解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的必然性、分工的基础和作用。在人类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由于广大奴隶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能够提供较多的剩余品,这就使社会上一部分人可以脱离体力劳动,专门从事脑力劳动。于是就出现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这种分工既是当时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也为科学文化艺术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当然,应看到脑力劳动者的这一成就归根到底是建立在广大体力劳动者劳动的基础上的。
识记:了解奴隶社会的科学文化、脑力劳动者的任何成就,归根到底都是建立在广大体力劳动者(奴隶)劳动的基础上的道理。
识记:了解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立的原因及其实质。在奴隶社会,奴隶们被剥夺了享有科学文化教育的权利,从事脑力劳动成为奴隶主阶级的特权。奴隶主脱离体力劳动,把体力劳动看作是“卑贱人”干的事。他们还利用自己所占有的科学文化知识,加强对奴隶的思想统治。这样就形成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这种对立的实质就体现了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阶级对立。
(三)最野蛮的剥削制度
1、理解:正确理解奴隶主阶级对奴隶剥削的残酷性。这问题,先指出在奴隶主的强制劳动中,奴隶们要完成最大限度的无偿劳动。同时,还必须受奴隶主严密监督以及酷刑折磨,终年劳动而不得温饱,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往往被折磨得遍体残疾,过早死亡,所受到的是非人的待遇。然后指出这一切的根源在于奴隶制生产关系,进而从奴隶制生产关系三个主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加以分析说明。奴隶主不仅占有全部的生产资料,而且完全占有奴隶,这是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决定奴隶制生产关系其他两个方面的显著特点。奴隶制是一种极其残酷、野蛮的剥削制度。
2、最残酷的压迫制度(理解)
3、山穷水尽的奴隶制
理解:正确理解奴隶制生产关系从促进生产力发展转变为灾束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的原因和表现。这问题实际上是对奴隶制生产关系固有的局限性,即在奴隶劳动中故意不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的原因、过程和表现的理解。为此,一是要指出“有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的原因和表现;二是要强调“故意不使用”是其主要特征;三是明确这一局限性是“固有的”,即从来就有的、不可克服的,但在奴隶社会后期及至中期的大部分时间里,尚没有成为生产关系的主导,只是到了奴隶社会后期的那种历史条件下,才导致奴隶制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所以,奴隶制生产关系局限性明显地暴露出来的过程,也就是奴隶制生产关系从促进生产力发展转变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过程。
四、学习方法指导
1、 用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去分析每一种社会现象的产生、发展到消亡的过程。如:(1)我们既要看原始社会是以公有制为基础、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又要认识到它是建立在极低的生产力水平之上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低阶段,因而不是理想的黄金时代。(2)我们既要看到一种生产关系建立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是适应并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又要看到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在这种社会的末期,旧的生产关系必然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从而被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
2、 学会用生产力标准去衡量社会制度的进步与否
奴隶制度虽然是一种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存在着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的社会,但它代替原始社会,却是历史的巨大进步,就因为这种制度建立以后能够适应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可见衡量社会制度进步与否的标准是生产力标准,而不在于这种社会是否存在剥削。
3、 抓住生产力发展的这一主线,可以看到任何一种社会现象的产生、发展以至于消亡,都和生产力的发展紧密相关。生产力的发展是私有制、阶级、国家产生的根本原因;文字的出现,脑、体分工,科学文化的发展,都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的。
4、 运用生产关系的基本概念,去透视和分析每一种生产关系的特点。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每一种生产关系都包括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而且可以深刻领会每一种生产关系的基础或决定其它两方面的是什么。
从本讲开始,进入总复习阶段。我们将对初三《社会发展简史》、初二《法律常识》、时事政治三个部份的内容,按照每讲两课的进度进行复习。
一、本讲教学内容
第一课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
第二课 奴隶社会是第一个阶级社会
二、知识结构
(一)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
达尔文的贡献
人类的起源
恩格斯的贡献
生产劳动的含义、主要特征
在生产劳动中形 制造工具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成的人类社会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人类社会与动物世界的本质区别
生产劳动基础上形成社会
人类社会的含义
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
原始社会极端低下的生产力 对火的认识和使用
极端低下的生产力水平 畜牧农耕的产生和发展
生产力的含义
生产力的要素
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
没有剥削的生产关系 产生这一生产关系的原因
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
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
没有压迫的氏族制度
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 平等的氏族制度
特点
没有私有观念的精神文化
局限性
原始社会不是理想的黄金时代
金属工具及手工业的出现
个体劳动代替共同劳动
原始社会的解体 私有制的产生
私有制的产生和确立
氏族制度的瓦解
(二)奴隶社会是第一个阶级社会
奴隶的来源
奴隶主和奴隶的对立 奴隶主阶级和奴隶
阶级产生的必然性
第一次社会大分裂 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奴隶社会的确立
在阶级对立的基础上产生国家 国家的本质、奴隶制国家的本质
国家产生的原因
生产力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生产力发展的标志与主要表现
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 文字的出现和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产生这种分工的原因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和对立 产生这种分工的意义
两种劳动的对立
奴隶制剥削的基础
最野蛮的剥削制度 赤裸裸的剥削关系
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
用暴力镇压奴隶的反抗
最野蛮的剥削制度和压迫制度 最残酷的压迫制度 人祭或人殉
以摧残奴隶的生命来取乐
精神上的统治
奴隶社会后期,奴隶制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三、学习内容及能力要求
第一课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
(一)在生产劳动中形成的人类社会
1、人类的起源
识记:了解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研究论证了人猿共祖得出的科学结论。这个结论就是: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理解:正确理解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恩格斯第一次科学地阐述了:从古猿到人的转变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缓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直立行走,手的形成,工具的制造,语言的产生,人脑的形成,都是长期劳动的结果。
2、制造工具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识记:了解真正的人类劳动是生产劳动。能制作和使用劳动工具,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劳动,叫做生产劳动。它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制造工具。
理解:正确理解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主要区别是动物只能依靠自身的器官,本能地从自然界取得现成的东西来生存,而人能够制造工具,从事生产劳动。
3、生产劳动是人们之间发生各种关系的基础
识记:了解人类社会的涵义。即:人类社会是以生产劳动为基础,按照各种关系结合起来的人们的总体。
理解:正确理解人类社会和动物世界的本质区别。其本质区别,仍然是生产劳动。因为人能制造工具进行生产劳动,能积极主动地改造自然,创造新的生存条件,而动物的本能活动仅是消极地适应和利用自然界。同时,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关系。
识记:了解人类社会的涵义。即:人类社会是以生产劳动为基础,按照各种关系结合起来的人们总体。
(二)极端低下的生产力水平
1、漫长的石器时代
识记:了解原始社会的主要工具。石器是人类制造的最初的工具,也是原始社会主要的工具。
理解:了解对火的认识和使用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这主要是对原始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面发生了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火的使用,是人类利用和掌握的第一种自然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2、畜牧农耕的产生和发展
识记:了解原始的畜牧业和原始的农业产生的时期及其原因。原始的畜牧业和农业是在新石器时代出现的。这是由于原始人在长期的采集、渔猎活动中逐步学会驯养繁殖幼兽和栽培作物,从而产生了原始畜牧业和农业。
理解:正确理解畜牧农耕的产生和发展的意义。它的产生和发展在人类生产史上影响深远,可从摆脱自然条件的限制,提供可靠的衣食之源以及为人类的定居生活创造了必备的前提条件等方面去理解。
3、关于生产力
理解:正确理解生产力的概念、所包括的要素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它包括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统称为生产资料,是生产力中物的因素。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劳动对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三)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
1、没有剥削的生产关系
识记:了解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即:生产资料集体所有,人们在共同的生产劳动中结成原始的平等互助合作的关系,平均分配消费品。
理解:正确理解生产关系的概念、所包括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生产就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的具体内容包括: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如何;产品(消费品)如何分配。这三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是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其他两个方面。
理解:正确理解原始社会生产关系是由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的状况下,人们不得不共同劳动,共同生活,从而产生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
2、没有压迫的氏族制度
识记:了解氏族的概念、两个阶段的划分及其由母系氏族发展到父系氏族的原因。氏族,也叫氏族公社,是按照血统关系结成的集团,是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氏族在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了由母系氏族发展到父系氏族的两个不同阶段。其原因主要是在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男子在生产中逐渐取代妇女而居主导地位决定的。
识记:了解部落与部落联盟的构成。在氏族出现以后,几个相互通婚的氏族构成部落。有的部落为了共同的利益联合起来组成部落联盟。
理解:正确理解氏族制度是平等的制度。在氏族公社建立了氏族议事会,它是人人平等的处理公共事务的社会组织,它是氏族全体成年男女享有平等表决权的民主集会,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处理重大事务的原则是民主决定。氏族的一切大事都通过氏族议事会共同讨论决定。氏族首领产生的方式由选举产生,氏族长和军事首领必须由氏族议事会选举产生,是为大家服务的公仆,没有特权,行使权力的凭据是依靠传统习俗和首领的威望。管理的范围限本氏族或本部落、本部落联盟。
3、没有私有观念的精神文化
识记:了解原始人朴素道德观念的形成、作用以及局限性。原始人在长期的共同劳动和生活中,逐渐养成了爱护本氏族、本部落成员,服从集体决议的集体主义等风俗习惯。这种观念对调整、巩固氏族组织起过积极作用,并证明了私有观念不是从来就有的。但原始人的集体主义,一般只局限于氏族、部落范围之内。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狭隘性。
识记:了解原始人的艺术及其作用。原始人在共同的生产和生活中,创造了原始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等艺术,这是人类艺术创作历程的开端。
(四)原始社会的解体
1、金属工具及手工业的出现
识记:了解金属工具的产生。原始人在改进石器的不懈努力中,终于发现了一种既可锤炼锋刃,又能铸成不同形状的天然金属,用冷锻法打制成工具,金属工具便产生了。
理解:正确理解金属工具出现的意义。它的出现,是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发展的突出表现,不仅开创了人类使用金属工具的先河,大大提高了生产率,推动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而且还带动了手工业的发展。因此,包括金属工具在内的金属制品和手工业的出现,标志着社会生产发展的新水平。将对生产关系的变革产生深刻影响。
2、私有制的产生
识记:了解私有制产生的时间和原因。私有制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其根本原因是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的发展。
理解:正确理解私有制产生的过程和确立的标志。私有制的产生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人们学会制造金属工具,提高了生产率,出现了剩余产品,使个体劳动成为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发展的趋势。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个体劳动代表着一种更高的生产力,共同劳动逐渐被个体劳动所代替。个体劳动引起生产资料私有。最后当土地开始私有就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
3、氏族制度的瓦解
识记:了解商品交换的产生与发展,对氏族制度的瓦解过程起的作用。在原始社会末期,由于交换得到显著发展,产生了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发展,在氏族制度的瓦解过程中也起了主要的作用。因为它在促进私有制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加剧了贫富分化,从而破坏了氏族成员之间的平等关系。
第二课 奴隶社会是第一个阶级社会
(一)第一次社会大分裂
1、奴隶主和奴隶的对立
识记:了解最初的奴隶主和奴隶的来源。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使剥削成为可能。氏族贵族采用最野蛮、最残酷的手段强迫别人(首先是战俘)为他们劳动,占有他们的劳动成果。这样,战俘就是最早和最主要的奴隶的来源之一;后来,还不起债务的氏族成员也成为奴隶的另一个重要来源,这些氏族贵族就成了最初的奴隶主。
识记:了解随着奴隶主和奴隶的出现,社会第一次分裂为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两大对立的阶级。奴隶主阶级是处于剥削者地位的集团,奴隶阶级是处于被剥削者地位的集团。这两个阶级的矛盾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
理解:正确理解阶级的产生。这应弄清阶级产生的原因、基础、条件、形成以及最初的奴隶主和奴隶的来源。要抓住阶级产生的两个条件:一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劳动产品除了维持自己生活外,还有剩余,这就有了人剥削人的可能;二是私有制的发展造成贫富分化,有的人占有大量生产资料,使人剥削人成为客观需要。重点要掌握阶级定义。形成一个观念:生产力的发展,是私有制、阶级产生的根本原因。
理解:正确理解阶级概念,即阶级就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各个集团。这个概念有三层含义:一是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仅随生产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而产生,随生产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而消失,而且在任何时候都是一定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二是阶级是在经济基础上产生的。社会中各个集团在经济结构中所处的特定地位,是我们划分阶级的客观标准。三是阶级划分的基本标志是各个集团对生产资料的关系。
2、在阶级对立的基础上产生国家
理解:正确理解国家产生的原因和国家的本质。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原始社会就不存在国家。国家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从而必然产生阶级的时候才再现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奴隶主阶级建立起国家机器,是奴隶社会形成的标志。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这是国家的本质。奴隶制国家是奴隶主阶级统治奴隶阶级的工具。
识记:了解国家形成过程的基本线索。阶级、国家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国家形成过程的基本线索是: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私有制产生,剥削不仅有可能,而且成为现实,进而阶级和阶级斗争出现,到阶级矛盾不可调和时,国家就产生了。从而奴隶社会也正式形成了。
(二)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
1、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识记:了解奴隶制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战俘不再被杀死,变成奴隶,保存了大量的劳动力。二是奴隶主占有大量的生产资料和奴隶,就有可能组织较大规模的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三是奴隶在大规模的生产劳动中利用简单的分工协作(其分工越来越细密),提高了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熟练程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识记:了解奴隶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表现。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金属工具在生产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是奴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二是金属工具的使用,使农业、畜牧业发展起来。三是手工业显著发展起来。四是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
运用:运用有关史实,对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谈自己的看法。对这个问题先指出判断一种社会制度代替另一种社会制度是进步还是倒退的主要标准,不是看是否存在剥削,而是看这种新的生产关系是否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然后指出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确立,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及其原因。同时阐明奴隶社会比原始社会生产力有较大发展的表现。这就不难得出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不是历史的倒退,而是历史的进步的正确结论。
2、文字的出现
识记:了解文字出现的历史过程。奴隶社会之前没有文字,人们往往采取结绳的方法实物记事。比结绳更为进步的是图画文字。但这不是真正的文字。真正的文字是从象形文字开始的,而这种文字是在奴隶社会才出现的。世界上的文明古国,大都创造过自己的象形文字。
识记:了解文字出现的意义。这应指出文字的出现,使人类的生产经验和自然知识得到继承、积累和传播,为科学文化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因此,文字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由此可见,奴隶社会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开端。
3、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和对立
识记:了解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的必然性、分工的基础和作用。在人类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由于广大奴隶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能够提供较多的剩余品,这就使社会上一部分人可以脱离体力劳动,专门从事脑力劳动。于是就出现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这种分工既是当时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也为科学文化艺术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当然,应看到脑力劳动者的这一成就归根到底是建立在广大体力劳动者劳动的基础上的。
识记:了解奴隶社会的科学文化、脑力劳动者的任何成就,归根到底都是建立在广大体力劳动者(奴隶)劳动的基础上的道理。
识记:了解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立的原因及其实质。在奴隶社会,奴隶们被剥夺了享有科学文化教育的权利,从事脑力劳动成为奴隶主阶级的特权。奴隶主脱离体力劳动,把体力劳动看作是“卑贱人”干的事。他们还利用自己所占有的科学文化知识,加强对奴隶的思想统治。这样就形成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这种对立的实质就体现了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阶级对立。
(三)最野蛮的剥削制度
1、理解:正确理解奴隶主阶级对奴隶剥削的残酷性。这问题,先指出在奴隶主的强制劳动中,奴隶们要完成最大限度的无偿劳动。同时,还必须受奴隶主严密监督以及酷刑折磨,终年劳动而不得温饱,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往往被折磨得遍体残疾,过早死亡,所受到的是非人的待遇。然后指出这一切的根源在于奴隶制生产关系,进而从奴隶制生产关系三个主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加以分析说明。奴隶主不仅占有全部的生产资料,而且完全占有奴隶,这是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决定奴隶制生产关系其他两个方面的显著特点。奴隶制是一种极其残酷、野蛮的剥削制度。
2、最残酷的压迫制度(理解)
3、山穷水尽的奴隶制
理解:正确理解奴隶制生产关系从促进生产力发展转变为灾束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的原因和表现。这问题实际上是对奴隶制生产关系固有的局限性,即在奴隶劳动中故意不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的原因、过程和表现的理解。为此,一是要指出“有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的原因和表现;二是要强调“故意不使用”是其主要特征;三是明确这一局限性是“固有的”,即从来就有的、不可克服的,但在奴隶社会后期及至中期的大部分时间里,尚没有成为生产关系的主导,只是到了奴隶社会后期的那种历史条件下,才导致奴隶制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所以,奴隶制生产关系局限性明显地暴露出来的过程,也就是奴隶制生产关系从促进生产力发展转变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过程。
四、学习方法指导
1、 用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去分析每一种社会现象的产生、发展到消亡的过程。如:(1)我们既要看原始社会是以公有制为基础、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又要认识到它是建立在极低的生产力水平之上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低阶段,因而不是理想的黄金时代。(2)我们既要看到一种生产关系建立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是适应并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又要看到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在这种社会的末期,旧的生产关系必然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从而被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
2、 学会用生产力标准去衡量社会制度的进步与否
奴隶制度虽然是一种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存在着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的社会,但它代替原始社会,却是历史的巨大进步,就因为这种制度建立以后能够适应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可见衡量社会制度进步与否的标准是生产力标准,而不在于这种社会是否存在剥削。
3、 抓住生产力发展的这一主线,可以看到任何一种社会现象的产生、发展以至于消亡,都和生产力的发展紧密相关。生产力的发展是私有制、阶级、国家产生的根本原因;文字的出现,脑、体分工,科学文化的发展,都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的。
4、 运用生产关系的基本概念,去透视和分析每一种生产关系的特点。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每一种生产关系都包括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而且可以深刻领会每一种生产关系的基础或决定其它两方面的是什么。
展开全部
(第一单元)
第一课第一框
☆1. 人类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途径是什么?(P2.2)
☆2. 推动社会变化发展的原因是什么?(P3.2)
☆3. 我国目前主要面临那些问题?(P5.5)
☆4.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是什么?(P5.倒1)
第一课第二框
1. ☆什么是人类社会?个人为什么离不开社会?(P6.倒1)
2. 为什么说“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人的本质属性是什么?(P7.1)
3. 社会能不能离开个人?为什么?(P7.中)
4. 了解时事的途径有哪些?了解时事有什么好处?(P7. 倒1)
5. 青少年为什么要关心社会?(P8)
第一课第三框
1. ☆什么是亲近社会?为什么要亲近社会?怎样亲近社会?(P9)
2. 对社会的冷漠情绪主要有哪些表现?我们应该怎样做?(P9)
3. ☆什么是社会公德?☆我国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为什么要遵守社会公德?(P10)
4. 青少年怎样做到明辨是非,抵制社会不良现象?(P11.中)
第一课第四框
1. 为什么要履行职责?(即“为什么要服务社会?”)(P12.1)
2. 公民最重要的责任是什么?(P12.1)
3. 怎样亲近社会、服务社会?(P12-15)
第二课第一框
★1.汉字的地位、特点、作用和意义?(P18)
2.文化的含义?(P18)
★3.中华文化的来源和特点?(P19.1) 4. 如何保护文化遗产?(P22.1)
第二课第二框
★1. 中国结有什么意义?(P23.3)
★2.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有什么要求?(P24.2)
★3. 对本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意义是什么?(P26.2)
4. 为什么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P26-27)
★5. 怎样正确对待外来文化?(P28.1)
6. 怎样正确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P28.2)
第二课第三框
1.为什么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P30.1-2)
★2.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什么?核心是什么?(P30.4)
★3. 谁是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和创造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精神有了哪些丰富和发展。(P30.6)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什么重要意义?(P31.6)
5.我们应该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P31.6)
第三课第一框
★1. 什么是挫折?(P33.倒1)
★2. 挫折会引起人们心理和行为上怎样的反应?(P33.倒1)
3. 产生挫折的原因有那些?(P34.中)
★4. 挫折的影响有那些?(P P35.倒1)
5. 怎样正确应对挫折?(P36.2)
第三课第二框
★1.为什么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P37.1)
★2.初中学生应树立哪些学习观念?(P37.2)
3.怎样正确对待学习压力?(P38.3)
4.考试焦虑的成因?(P39.1)
★5.怎样克服考试焦虑?(P39.倒1)
第三课第三框
1.什么是耐挫力?(P41.1)
★2.挫折与创新是什么关系?(P42.1)
3.为什么要勇于创新?(P42.倒1,P 44.1)
九年级思想品德复习提纲(苏教版)(二)
(第二单元)
第四课第一框
1. 合作的原因是什么?(P47)
★2. 什么是合作?分工和合作的关系是什么?(P47.倒1)
3. 合作的类型有那些?(P48.1)
★4. 合作的意义有那些?(P48-49)
★5. 合作与发展的关系?(P49-51)
第四课第二框
★怎样与人合作(原则和技巧)(P52-54)
第四课第三框
★1.竞争的地位(P55.3)
2.竞争的含义(P56.1)
3.正当竞争和不正当竞争(P56.3)
4.排他性竞争和非排他性竞争(P56.4)
5.各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竞争。(P57.6)
★6竞争的作用(P58.1-5)
7.竞争的负面影响(P58.2)
★8.如何正确对待竞争?(P59-60)
第五课第一框
★1. 什么是诚信?(P62.4)
2.诚实与守信的关系?(P63.3)
★3.诚信的重要性?(P63-65)
第五课第二框
★诚信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第五课第三框
★1.什么是隐私?隐私权?(P70.2)
2.为什么要尊重别人的隐私?(P70.4)
3.什么是国家机密?为什么要保守国家机密?(P71.3)
4.怎样保守国家机密?(P71.5)
5.什么是商业秘密?为什么要保守商业秘密?(P72.4,P72.2)
6.怎样正确认识“善意的谎言”? (P73.3-4)
第一课第一框
☆1. 人类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途径是什么?(P2.2)
☆2. 推动社会变化发展的原因是什么?(P3.2)
☆3. 我国目前主要面临那些问题?(P5.5)
☆4.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是什么?(P5.倒1)
第一课第二框
1. ☆什么是人类社会?个人为什么离不开社会?(P6.倒1)
2. 为什么说“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人的本质属性是什么?(P7.1)
3. 社会能不能离开个人?为什么?(P7.中)
4. 了解时事的途径有哪些?了解时事有什么好处?(P7. 倒1)
5. 青少年为什么要关心社会?(P8)
第一课第三框
1. ☆什么是亲近社会?为什么要亲近社会?怎样亲近社会?(P9)
2. 对社会的冷漠情绪主要有哪些表现?我们应该怎样做?(P9)
3. ☆什么是社会公德?☆我国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为什么要遵守社会公德?(P10)
4. 青少年怎样做到明辨是非,抵制社会不良现象?(P11.中)
第一课第四框
1. 为什么要履行职责?(即“为什么要服务社会?”)(P12.1)
2. 公民最重要的责任是什么?(P12.1)
3. 怎样亲近社会、服务社会?(P12-15)
第二课第一框
★1.汉字的地位、特点、作用和意义?(P18)
2.文化的含义?(P18)
★3.中华文化的来源和特点?(P19.1) 4. 如何保护文化遗产?(P22.1)
第二课第二框
★1. 中国结有什么意义?(P23.3)
★2.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有什么要求?(P24.2)
★3. 对本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意义是什么?(P26.2)
4. 为什么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P26-27)
★5. 怎样正确对待外来文化?(P28.1)
6. 怎样正确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P28.2)
第二课第三框
1.为什么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P30.1-2)
★2.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什么?核心是什么?(P30.4)
★3. 谁是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和创造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精神有了哪些丰富和发展。(P30.6)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什么重要意义?(P31.6)
5.我们应该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P31.6)
第三课第一框
★1. 什么是挫折?(P33.倒1)
★2. 挫折会引起人们心理和行为上怎样的反应?(P33.倒1)
3. 产生挫折的原因有那些?(P34.中)
★4. 挫折的影响有那些?(P P35.倒1)
5. 怎样正确应对挫折?(P36.2)
第三课第二框
★1.为什么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P37.1)
★2.初中学生应树立哪些学习观念?(P37.2)
3.怎样正确对待学习压力?(P38.3)
4.考试焦虑的成因?(P39.1)
★5.怎样克服考试焦虑?(P39.倒1)
第三课第三框
1.什么是耐挫力?(P41.1)
★2.挫折与创新是什么关系?(P42.1)
3.为什么要勇于创新?(P42.倒1,P 44.1)
九年级思想品德复习提纲(苏教版)(二)
(第二单元)
第四课第一框
1. 合作的原因是什么?(P47)
★2. 什么是合作?分工和合作的关系是什么?(P47.倒1)
3. 合作的类型有那些?(P48.1)
★4. 合作的意义有那些?(P48-49)
★5. 合作与发展的关系?(P49-51)
第四课第二框
★怎样与人合作(原则和技巧)(P52-54)
第四课第三框
★1.竞争的地位(P55.3)
2.竞争的含义(P56.1)
3.正当竞争和不正当竞争(P56.3)
4.排他性竞争和非排他性竞争(P56.4)
5.各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竞争。(P57.6)
★6竞争的作用(P58.1-5)
7.竞争的负面影响(P58.2)
★8.如何正确对待竞争?(P59-60)
第五课第一框
★1. 什么是诚信?(P62.4)
2.诚实与守信的关系?(P63.3)
★3.诚信的重要性?(P63-65)
第五课第二框
★诚信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第五课第三框
★1.什么是隐私?隐私权?(P70.2)
2.为什么要尊重别人的隐私?(P70.4)
3.什么是国家机密?为什么要保守国家机密?(P71.3)
4.怎样保守国家机密?(P71.5)
5.什么是商业秘密?为什么要保守商业秘密?(P72.4,P72.2)
6.怎样正确认识“善意的谎言”? (P73.3-4)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九年级思想品德复习提纲(苏教版)(一)
(第一单元)
第一课第一框
☆1. 人类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途径是什么?(P2.2)
☆2. 推动社会变化发展的原因是什么?(P3.2)
☆3. 我国目前主要面临那些问题?(P5.5)
☆4.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是什么?(P5.倒1)
第一课第二框
1. ☆什么是人类社会?个人为什么离不开社会?(P6.倒1)
2. 为什么说“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人的本质属性是什么?(P7.1)
3. 社会能不能离开个人?为什么?(P7.中)
4. 了解时事的途径有哪些?了解时事有什么好处?(P7. 倒1)
5. 青少年为什么要关心社会?(P8)
第一课第三框
1. ☆什么是亲近社会?为什么要亲近社会?怎样亲近社会?(P9)
2. 对社会的冷漠情绪主要有哪些表现?我们应该怎样做?(P9)
3. ☆什么是社会公德?☆我国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为什么要遵守社会公德?(P10)
4. 青少年怎样做到明辨是非,抵制社会不良现象?(P11.中)
第一课第四框
1. 为什么要履行职责?(即“为什么要服务社会?”)(P12.1)
2. 公民最重要的责任是什么?(P12.1)
3. 怎样亲近社会、服务社会?(P12-15)
第二课第一框
★1.汉字的地位、特点、作用和意义?(P18)
2.文化的含义?(P18)
★3.中华文化的来源和特点?(P19.1) 4. 如何保护文化遗产?(P22.1)
第二课第二框
★1. 中国结有什么意义?(P23.3)
★2.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有什么要求?(P24.2)
★3. 对本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意义是什么?(P26.2)
4. 为什么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P26-27)
★5. 怎样正确对待外来文化?(P28.1)
6. 怎样正确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P28.2)
第二课第三框
1.为什么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P30.1-2)
★2.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什么?核心是什么?(P30.4)
★3. 谁是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和创造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精神有了哪些丰富和发展。(P30.6)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什么重要意义?(P31.6)
5.我们应该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P31.6)
第三课第一框
★1. 什么是挫折?(P33.倒1)
★2. 挫折会引起人们心理和行为上怎样的反应?(P33.倒1)
3. 产生挫折的原因有那些?(P34.中)
★4. 挫折的影响有那些?(P P35.倒1)
5. 怎样正确应对挫折?(P36.2)
第三课第二框
★1.为什么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P37.1)
★2.初中学生应树立哪些学习观念?(P37.2)
3.怎样正确对待学习压力?(P38.3)
4.考试焦虑的成因?(P39.1)
★5.怎样克服考试焦虑?(P39.倒1)
第三课第三框
1.什么是耐挫力?(P41.1)
★2.挫折与创新是什么关系?(P42.1)
3.为什么要勇于创新?(P42.倒1,P 44.1)
九年级思想品德复习提纲(苏教版)(二)
(第二单元)
第四课第一框
1. 合作的原因是什么?(P47)
★2. 什么是合作?分工和合作的关系是什么?(P47.倒1)
3. 合作的类型有那些?(P48.1)
★4. 合作的意义有那些?(P48-49)
★5. 合作与发展的关系?(P49-51)
第四课第二框
★怎样与人合作(原则和技巧)(P52-54)
第四课第三框
★1.竞争的地位(P55.3)
2.竞争的含义(P56.1)
3.正当竞争和不正当竞争(P56.3)
4.排他性竞争和非排他性竞争(P56.4)
5.各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竞争。(P57.6)
★6竞争的作用(P58.1-5)
7.竞争的负面影响(P58.2)
★8.如何正确对待竞争?(P59-60)
第五课第一框
★1. 什么是诚信?(P62.4)
2.诚实与守信的关系?(P63.3)
★3.诚信的重要性?(P63-65)
第五课第二框
★诚信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第五课第三框
★1.什么是隐私?隐私权?(P70.2)
2.为什么要尊重别人的隐私?(P70.4)
3.什么是国家机密?为什么要保守国家机密?(P71.3)
4.怎样保守国家机密?(P71.5)
5.什么是商业秘密?为什么要保守商业秘密?(P72.4,P72.2)
6.怎样正确认识“善意的谎言”? (P73.3-4)
九年级思想品德复习提纲(苏教版)(三)
(第三单元)
第六课第一框
★1.依法治国的含义(P76.2)
★2.依法治国的本质(P77.2)
★3. 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P77.2)
★4.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P77.5)
5.实行依法治国的必要性(P78.3—P79.1)
6.树立依法治国观念,必须明确三点(P79.2)
7. 法制与德治的关系(P80.2)
第六课第二框
★1.公民树立法制观念的含义。(P81.1)
★2.公民树立法制观念的意义。(P81.1)
★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含义。(P81.2)
4.未成年人怎样自我保护?(P81.5)
★5.普法教育活动。(P83.1)
6.普法教育的主要内容。(P83.1)
7.青少年认真学习法律知识的意义。(P83.2)
第七课第一框
★1. 公民的经济权利主要包括哪些方面?(P85.1)
★2. 什么是财产所有权?(P86.1)
★3. 什么叫继承权?遗产继承分哪两种?(P86.3)
★4. 我国法定继承的顺序是什么?(P86.3)
5. 如何正确看待遗产的继承?(P87.2)
6. 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的含义是什么?(P88.1)
★7. 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的分哪几类?(P88.2)
第七课第二框
★1. 什么是智力成果权?包括哪些方面?(P89.3)
★2. 公民享有著作权的含义。(P89.4)
3. 法律保护公民的发现权和发明权。(P90.1)
4. 什么是专利权?包括哪些方面?(P90.4)
5. 我国为什么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P92.2)
第七课第三框
★1. 人大对“一府两院”的监督。(P93.1)
★2. 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包括哪些方面?(P93.3)
3. 我国加强新闻监督的重要性。(P94.2)
4. 什么是批评权、建议权?(P95.1)
★5. 公民行使监督权利的方法。(P95.4)
九年级思想品德复习提纲(苏教版)(四)
(第四单元)
第八课第一框
★1. 中国何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P99.1)
★2. 从鸦片战争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人民进行了哪些斗争?结果如何?(P99.2)
★3.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结果如何?(P99.3)
★4.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分别是什么?(P100.1)
5. 中国共产党的功绩有哪些?(P100.1)
6. 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哪些伟大成就?(P101.1)
★7. 中国共产党80多年来的奋斗历程充分证明什么?(P102.1)
第八课第二框
★1.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P103.2,105.4)
2. 邓小平理论的重大意义?(P103.2)
3. ★“三个代表”的基本含义是什么?具体要求是什么?(P104.2—105.3)
4. 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意义是什么?(P105.4)
第八课第三框
★1. 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P107.2)
★2. 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和奋斗目标?(P107.3)
★3. 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意义?(P107.3)
4. 我国社会正处于什么历史阶段?(P108.1)
★5.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标?(P108.2)
6. 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P108.3)
7.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P109.3)
8. 改革开放内容和★重要性?(P109.5)
★9. 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和重要意义?(P110.2)
10.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含义?(P110.4)
第九课第一框
★1.我国的国家性质。(P113.1)
★2.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和本质。(P113.1)
★3.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P113.3)
★4.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P113.3)
★5. 人民代表大会的组成。(P113.3)
★6. 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P113.3)
★7.全国人大的地位和职权;地方各级人大的地位和职权。(P114.2)
8.人民代表的产生和职责。(P115.1)
9.我国的主要政治制度。(P115.3)
10.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性质、涵义和意义。(P116.1)
★11.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要求。(P116.3)
第九课第二框
★1.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主要有哪些?(P117.2-7)
★2.我国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是什么?(P117.2)
★3.什么是选举权和被选举权?(P117.2)
★4.政治自由权利主要包括哪些方面?(P117.4)
5.监督权的内容有哪些?(P117.7)
★6.公民如何正确行使权利?(P119.3-5)
★7.权利和义务的关系?(P119.3)
第十课第一框
★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是由什么决定的?(P122.1)
★2. “三个有利于”的内容。(P122.2)
3. ★国有经济的含义及作用。(P123.1-3)
4. ★集体经济的含义和作用。(P124.1)
5. ★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形式和作用。(P124.2)
★6. 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两个表现。(P124.2)
7. ★非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形式和作用。(P125.2)
8. 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P124.2,P125.2)
第十课第二框
★1.我国现阶段实行的分配制度是什么?(P126.3)
★2.现阶段,我国实行的分配原则有哪些?(P126.4-5)
★3.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涵?(P126.4-5)
★4.在我国,人们的收入可分为哪两个部分?(P127.1)
5.我国为什么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意义?)(P127.3)
★6.如何实现共同富裕?(P128.2)
第十课第三框
★1.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有哪几部分组成?(P131.1)
2.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P131.4)
3.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性?(P132.2)
★4.确保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的关键是什么?(P133.1)
为正义高歌
一、分清生活中的正义和非正义行为 1、正义行为与非正义行为的区分标准:凡是有利于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利于维护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都是正义行为,反之就是非正义行为。2、正义制度就是人们必须遵守的规则和程序。3、制度的正义性在于它的规则和程序不是为少数人制定的,而是为所有社会成员而制定的。4、没有正义制度的支持,就难以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5、正义行为应得到政府、社会及人们的支持和赞扬。非正义行为阻碍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的正当权益,必然遭到道德的谴责或法律的制裁。
二、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如何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1)首先要有强烈的规则意识。(2)要坚持正义的标准。(3)不伤害他人,不侵犯他人的基本权利是正义的最起码要求。(4)要鄙视和制止非正义行为,机智勇敢同违法犯罪做斗争。
第2课 在承担责任中成长
责任对于你我他
一、有承诺就有责任 1、承诺有口头形式和书面形式,有了承诺就有了责任。2、责任是对于一个人做或不做某些事的要求。
二、身份不同,责任不同 1、责任随人所处的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发生改变。2、认清自己各个阶段、各个方面的责任,才能扮演好自己的多种社会角色,担负起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
面对责任的选择
一、承担责任意味着什么 1、承担责任有什么影响:(1)需要耗费许多时间,影响自己一的兴趣和爱好(2)要承受心理压力,耗费体力和精力,甚至可能影响健康(3)可能使自己的一些利益受到损失(4)危险和危急时刻还有可能危及到自己的声明。2、承担责任的重要意义:(1)能促使自己的成长和发展(2)有压力才会有动力,能激励自己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3)才能赢得被人的信任,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4)才能获得自尊和自信,增长才干,获得社会的承认和赞誉。
二、不承担责任有什么后果 1、不承担责任、不履行义务会给个人、他人和社会都带来种种不良后果2、一个对他人和社会不负责人的人实际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任,必然受到道德的谴责,失去别人的信任,得不到别人的帮助和支持,对他人或社会造成严重危害的还有受到法律制裁,遗憾终身。
让社会投给我赞成票
一、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如何承担自己的责任:1、认识自己应负的各种责任,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2、从我、从现在,从点滴小事做起,养成负责任的习惯。3、学会在不同面前进行选择,分清责任的主次和轻重缓急,科学安排,学会统筹兼顾,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二、自觉守法,维护社会秩序: 1、社会公共生活需要良好秩序,道德和法律是维护良好秩序的有力武器。2、每个成员都有遵守社会公德,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秩序的责任。
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1、服务、奉献社会的最有条件做到的就是服务和建设自己所在的社区。2、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是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好形式。3、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不仅是道德和法律的要求,也是我们每个社会成员的内心需要。
第2单元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
第3课腾飞的中国巨龙
感受共和国的巨变
一、百姓生活大变迁 (1)人们饮食讲营养,穿戴讲漂亮,住房讲宽敞,连小车也进入寻常百姓家。(2)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读书看报,影视歌舞,运动健身。(3)人民生活实现由贫穷到温饱,在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表现在: 1、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北京申奥成功,加入世贸组织,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再夺佳绩)。2、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科学技术突飞猛进。3、我国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重大成绩,国地位日益提高。
党是我们的领路人
一、执政兴国图伟业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2、中国共产党成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新事业的核心力量,根本原因是源于她的先进性,表现在:①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②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谋求民族的独立和复兴、国家的繁荣和富强、人民的解放和幸福。③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她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3、中国共产党为我国勾画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
二、旗帜引领前进路 1、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是不断指引我们前进的旗帜。3、在新的征程中,我们必须始终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
第4课 全面共同富裕
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现阶段,我国主要有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等几种经济成分。2、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3、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4、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5、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居于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国家引导、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实现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6、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 1、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必要性:①是由我国社会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②实行这一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快速发展。③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3、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4、判断和衡量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三个有利于):①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②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③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切好“蛋糕” 共同富裕
一、分配制度的新变化 1、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是——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好处——有利于发挥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作用,极大的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二、诚实劳动 合法致富 1、共同富裕——就是允许并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2、致富要靠勤劳和智慧,要通过合法正当的方式。3、我国法律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打击和取缔非法收入。
第5课 人民当家作主
一年一度人代会
一、阳春三月看人大 1、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2、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它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3、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由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国家的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等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并授予他们分别行使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4、政府、法院、检察院必须对同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接受它的监督。5、人大和政府、法院、检察院分工不同、职责不同,但它们的根本目标都是代表人民的利益、为人民服务。
二、代表人民行使权力 1、人大代表能够代表人民意愿①人民代表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②人民代表对人民负责。③人大代表接受人民监督。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力的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形式。4、青少年要热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独具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
一、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1、我国已建立起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2、民族平等互助、团结合作是我们事业胜利的基本保证。
二、民族自治地方享有自治权 1、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2、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依照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自主的管理本地方、本民族内部事务。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妥善的解决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自治的关系,既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全,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自主权利,使少数民族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力的促进了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5、我们青少年应该怎么维护民族关系?
第3单元关注国家的发展
第6课 走强国富民之路
发展是硬道理
一、指引我们前进的“灯塔”——党的基本路线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2、基本路线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3、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二、“一个中心”是关键 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经济、政治、国防、教育等,而经济建设是这个系统工程的核心工程。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方面的工作都要服从并服务于经济建设。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4、为什么发展是我国当前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1)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离不开发展。(2)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离不开发展。(3)保持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4)提高国际竞争力、掌握国际斗争的主动权离不开发展。(5)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发展。
讲述春天的故事
一、改革——社会发展的动力 1、改革的时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闸门。2、改革的领域:改革开放由农村到城市,由经济领域到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3、改革的必要性: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存在体制上的种种弊端,抑制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经济组织失去了应有的活力,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有通过改革才能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扫清障碍4、改革的成绩:通过改革①完善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制度 ②、给我国社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③使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国家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
实际证明,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5、举身边的事例说明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什么。6、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改革:改革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不可能一帆风顺,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也会涉及许多人的切身利益。为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我们每个人都应以主人翁的姿态正确对待改革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正确对待改革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的影响,争做改革事业的拥护者、参与者和推动者。
二、开放——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1、对外开放的有效方式:发展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创办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到国外承包工程、办企业等。2、对外开放的两种基本途径——“引进来”和“走出去”。3、对外开放的必要性(或为什么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①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要发展必须走向世界。②我国随虽市场广阔,劳动力丰富,但资金短缺、技术和管理落后。③只有对外开放,才能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才能更好的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才能紧跟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潮流,追赶世界先进水平。4、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对外开放: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需要我们以更积极的姿态融入世界经济发展当中,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在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我们青少年应树立平等、开放、参与的国际意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将来参与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做好充分准备。
第7课 走科教兴国之路
时代的选择
一、科教兴则国兴 1、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①国家和民族的兴衰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②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③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并最终决定国家的兴衰成败。2、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①科技的发展,关键在人才②人才的培养主要在教育③。③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并最终决定国家的兴衰成败。
二、面对竞争与差距 1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性和紧迫性:①在新科技革命的浪潮中,我国面临日趋6激烈的国际竞争②我国科技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从整体上看,科技和教育水平还比较落后,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③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时代的正确选择。2、科教兴国战略的主要含义:就是在整个国家的发展中,要把科技和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创新是关键
一、科技创新 赶超一流 1、科技创新的重大作用和意义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②科技创新是我国赶超发达国家的关键2、我国实施科技创新的重大举措:①长远的规划(重点基础研究计划、科技攻关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973计划、863计划…).②重要措施(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大幅度加大科技的投入…)
二、教育创新 人才蔚出 1、教育创新的必要性:①从科技创新与教育创新的关系来说,教育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基础②只有不断进行教育创新,才能改变我国教育落后的面貌,提高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2、我国教育改革的措施:①大力发展基础教育②构建教育立交桥③实施素质教育 3、从现在做起,争当创新型人才(要转变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第8课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可持续发展——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存在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1、人口问题(1)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2)其他特点:农村人口多,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人口分布不平衡。(3)人口问题的负面影响:A、给资源和环境带来沉重的负担B、就业压力越来越大C、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规模D、影响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资源问题:(1)既是资源大国又是资源小国,资源相对短缺。(2)严峻性:资源相对短缺,需求量不断增加,开发不合理,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3、环境问题:(1)基本状况: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
二、可持续发展是正确选择 1、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人口增长过快,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增大,造成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破坏,而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破坏,又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也发展。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就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其内涵是以人为本的、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观。
(第一单元)
第一课第一框
☆1. 人类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途径是什么?(P2.2)
☆2. 推动社会变化发展的原因是什么?(P3.2)
☆3. 我国目前主要面临那些问题?(P5.5)
☆4.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是什么?(P5.倒1)
第一课第二框
1. ☆什么是人类社会?个人为什么离不开社会?(P6.倒1)
2. 为什么说“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人的本质属性是什么?(P7.1)
3. 社会能不能离开个人?为什么?(P7.中)
4. 了解时事的途径有哪些?了解时事有什么好处?(P7. 倒1)
5. 青少年为什么要关心社会?(P8)
第一课第三框
1. ☆什么是亲近社会?为什么要亲近社会?怎样亲近社会?(P9)
2. 对社会的冷漠情绪主要有哪些表现?我们应该怎样做?(P9)
3. ☆什么是社会公德?☆我国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为什么要遵守社会公德?(P10)
4. 青少年怎样做到明辨是非,抵制社会不良现象?(P11.中)
第一课第四框
1. 为什么要履行职责?(即“为什么要服务社会?”)(P12.1)
2. 公民最重要的责任是什么?(P12.1)
3. 怎样亲近社会、服务社会?(P12-15)
第二课第一框
★1.汉字的地位、特点、作用和意义?(P18)
2.文化的含义?(P18)
★3.中华文化的来源和特点?(P19.1) 4. 如何保护文化遗产?(P22.1)
第二课第二框
★1. 中国结有什么意义?(P23.3)
★2.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有什么要求?(P24.2)
★3. 对本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意义是什么?(P26.2)
4. 为什么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P26-27)
★5. 怎样正确对待外来文化?(P28.1)
6. 怎样正确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P28.2)
第二课第三框
1.为什么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P30.1-2)
★2.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什么?核心是什么?(P30.4)
★3. 谁是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和创造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精神有了哪些丰富和发展。(P30.6)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什么重要意义?(P31.6)
5.我们应该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P31.6)
第三课第一框
★1. 什么是挫折?(P33.倒1)
★2. 挫折会引起人们心理和行为上怎样的反应?(P33.倒1)
3. 产生挫折的原因有那些?(P34.中)
★4. 挫折的影响有那些?(P P35.倒1)
5. 怎样正确应对挫折?(P36.2)
第三课第二框
★1.为什么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P37.1)
★2.初中学生应树立哪些学习观念?(P37.2)
3.怎样正确对待学习压力?(P38.3)
4.考试焦虑的成因?(P39.1)
★5.怎样克服考试焦虑?(P39.倒1)
第三课第三框
1.什么是耐挫力?(P41.1)
★2.挫折与创新是什么关系?(P42.1)
3.为什么要勇于创新?(P42.倒1,P 44.1)
九年级思想品德复习提纲(苏教版)(二)
(第二单元)
第四课第一框
1. 合作的原因是什么?(P47)
★2. 什么是合作?分工和合作的关系是什么?(P47.倒1)
3. 合作的类型有那些?(P48.1)
★4. 合作的意义有那些?(P48-49)
★5. 合作与发展的关系?(P49-51)
第四课第二框
★怎样与人合作(原则和技巧)(P52-54)
第四课第三框
★1.竞争的地位(P55.3)
2.竞争的含义(P56.1)
3.正当竞争和不正当竞争(P56.3)
4.排他性竞争和非排他性竞争(P56.4)
5.各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竞争。(P57.6)
★6竞争的作用(P58.1-5)
7.竞争的负面影响(P58.2)
★8.如何正确对待竞争?(P59-60)
第五课第一框
★1. 什么是诚信?(P62.4)
2.诚实与守信的关系?(P63.3)
★3.诚信的重要性?(P63-65)
第五课第二框
★诚信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第五课第三框
★1.什么是隐私?隐私权?(P70.2)
2.为什么要尊重别人的隐私?(P70.4)
3.什么是国家机密?为什么要保守国家机密?(P71.3)
4.怎样保守国家机密?(P71.5)
5.什么是商业秘密?为什么要保守商业秘密?(P72.4,P72.2)
6.怎样正确认识“善意的谎言”? (P73.3-4)
九年级思想品德复习提纲(苏教版)(三)
(第三单元)
第六课第一框
★1.依法治国的含义(P76.2)
★2.依法治国的本质(P77.2)
★3. 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P77.2)
★4.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P77.5)
5.实行依法治国的必要性(P78.3—P79.1)
6.树立依法治国观念,必须明确三点(P79.2)
7. 法制与德治的关系(P80.2)
第六课第二框
★1.公民树立法制观念的含义。(P81.1)
★2.公民树立法制观念的意义。(P81.1)
★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含义。(P81.2)
4.未成年人怎样自我保护?(P81.5)
★5.普法教育活动。(P83.1)
6.普法教育的主要内容。(P83.1)
7.青少年认真学习法律知识的意义。(P83.2)
第七课第一框
★1. 公民的经济权利主要包括哪些方面?(P85.1)
★2. 什么是财产所有权?(P86.1)
★3. 什么叫继承权?遗产继承分哪两种?(P86.3)
★4. 我国法定继承的顺序是什么?(P86.3)
5. 如何正确看待遗产的继承?(P87.2)
6. 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的含义是什么?(P88.1)
★7. 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的分哪几类?(P88.2)
第七课第二框
★1. 什么是智力成果权?包括哪些方面?(P89.3)
★2. 公民享有著作权的含义。(P89.4)
3. 法律保护公民的发现权和发明权。(P90.1)
4. 什么是专利权?包括哪些方面?(P90.4)
5. 我国为什么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P92.2)
第七课第三框
★1. 人大对“一府两院”的监督。(P93.1)
★2. 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包括哪些方面?(P93.3)
3. 我国加强新闻监督的重要性。(P94.2)
4. 什么是批评权、建议权?(P95.1)
★5. 公民行使监督权利的方法。(P95.4)
九年级思想品德复习提纲(苏教版)(四)
(第四单元)
第八课第一框
★1. 中国何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P99.1)
★2. 从鸦片战争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人民进行了哪些斗争?结果如何?(P99.2)
★3.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结果如何?(P99.3)
★4.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分别是什么?(P100.1)
5. 中国共产党的功绩有哪些?(P100.1)
6. 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哪些伟大成就?(P101.1)
★7. 中国共产党80多年来的奋斗历程充分证明什么?(P102.1)
第八课第二框
★1.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P103.2,105.4)
2. 邓小平理论的重大意义?(P103.2)
3. ★“三个代表”的基本含义是什么?具体要求是什么?(P104.2—105.3)
4. 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意义是什么?(P105.4)
第八课第三框
★1. 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P107.2)
★2. 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和奋斗目标?(P107.3)
★3. 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意义?(P107.3)
4. 我国社会正处于什么历史阶段?(P108.1)
★5.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标?(P108.2)
6. 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P108.3)
7.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P109.3)
8. 改革开放内容和★重要性?(P109.5)
★9. 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和重要意义?(P110.2)
10.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含义?(P110.4)
第九课第一框
★1.我国的国家性质。(P113.1)
★2.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和本质。(P113.1)
★3.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P113.3)
★4.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P113.3)
★5. 人民代表大会的组成。(P113.3)
★6. 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P113.3)
★7.全国人大的地位和职权;地方各级人大的地位和职权。(P114.2)
8.人民代表的产生和职责。(P115.1)
9.我国的主要政治制度。(P115.3)
10.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性质、涵义和意义。(P116.1)
★11.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要求。(P116.3)
第九课第二框
★1.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主要有哪些?(P117.2-7)
★2.我国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是什么?(P117.2)
★3.什么是选举权和被选举权?(P117.2)
★4.政治自由权利主要包括哪些方面?(P117.4)
5.监督权的内容有哪些?(P117.7)
★6.公民如何正确行使权利?(P119.3-5)
★7.权利和义务的关系?(P119.3)
第十课第一框
★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是由什么决定的?(P122.1)
★2. “三个有利于”的内容。(P122.2)
3. ★国有经济的含义及作用。(P123.1-3)
4. ★集体经济的含义和作用。(P124.1)
5. ★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形式和作用。(P124.2)
★6. 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两个表现。(P124.2)
7. ★非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形式和作用。(P125.2)
8. 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P124.2,P125.2)
第十课第二框
★1.我国现阶段实行的分配制度是什么?(P126.3)
★2.现阶段,我国实行的分配原则有哪些?(P126.4-5)
★3.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涵?(P126.4-5)
★4.在我国,人们的收入可分为哪两个部分?(P127.1)
5.我国为什么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意义?)(P127.3)
★6.如何实现共同富裕?(P128.2)
第十课第三框
★1.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有哪几部分组成?(P131.1)
2.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P131.4)
3.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性?(P132.2)
★4.确保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的关键是什么?(P133.1)
为正义高歌
一、分清生活中的正义和非正义行为 1、正义行为与非正义行为的区分标准:凡是有利于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利于维护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都是正义行为,反之就是非正义行为。2、正义制度就是人们必须遵守的规则和程序。3、制度的正义性在于它的规则和程序不是为少数人制定的,而是为所有社会成员而制定的。4、没有正义制度的支持,就难以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5、正义行为应得到政府、社会及人们的支持和赞扬。非正义行为阻碍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的正当权益,必然遭到道德的谴责或法律的制裁。
二、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如何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1)首先要有强烈的规则意识。(2)要坚持正义的标准。(3)不伤害他人,不侵犯他人的基本权利是正义的最起码要求。(4)要鄙视和制止非正义行为,机智勇敢同违法犯罪做斗争。
第2课 在承担责任中成长
责任对于你我他
一、有承诺就有责任 1、承诺有口头形式和书面形式,有了承诺就有了责任。2、责任是对于一个人做或不做某些事的要求。
二、身份不同,责任不同 1、责任随人所处的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发生改变。2、认清自己各个阶段、各个方面的责任,才能扮演好自己的多种社会角色,担负起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
面对责任的选择
一、承担责任意味着什么 1、承担责任有什么影响:(1)需要耗费许多时间,影响自己一的兴趣和爱好(2)要承受心理压力,耗费体力和精力,甚至可能影响健康(3)可能使自己的一些利益受到损失(4)危险和危急时刻还有可能危及到自己的声明。2、承担责任的重要意义:(1)能促使自己的成长和发展(2)有压力才会有动力,能激励自己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3)才能赢得被人的信任,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4)才能获得自尊和自信,增长才干,获得社会的承认和赞誉。
二、不承担责任有什么后果 1、不承担责任、不履行义务会给个人、他人和社会都带来种种不良后果2、一个对他人和社会不负责人的人实际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任,必然受到道德的谴责,失去别人的信任,得不到别人的帮助和支持,对他人或社会造成严重危害的还有受到法律制裁,遗憾终身。
让社会投给我赞成票
一、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如何承担自己的责任:1、认识自己应负的各种责任,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2、从我、从现在,从点滴小事做起,养成负责任的习惯。3、学会在不同面前进行选择,分清责任的主次和轻重缓急,科学安排,学会统筹兼顾,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二、自觉守法,维护社会秩序: 1、社会公共生活需要良好秩序,道德和法律是维护良好秩序的有力武器。2、每个成员都有遵守社会公德,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秩序的责任。
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1、服务、奉献社会的最有条件做到的就是服务和建设自己所在的社区。2、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是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好形式。3、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不仅是道德和法律的要求,也是我们每个社会成员的内心需要。
第2单元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
第3课腾飞的中国巨龙
感受共和国的巨变
一、百姓生活大变迁 (1)人们饮食讲营养,穿戴讲漂亮,住房讲宽敞,连小车也进入寻常百姓家。(2)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读书看报,影视歌舞,运动健身。(3)人民生活实现由贫穷到温饱,在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表现在: 1、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北京申奥成功,加入世贸组织,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再夺佳绩)。2、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科学技术突飞猛进。3、我国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重大成绩,国地位日益提高。
党是我们的领路人
一、执政兴国图伟业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2、中国共产党成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新事业的核心力量,根本原因是源于她的先进性,表现在:①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②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谋求民族的独立和复兴、国家的繁荣和富强、人民的解放和幸福。③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她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3、中国共产党为我国勾画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
二、旗帜引领前进路 1、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是不断指引我们前进的旗帜。3、在新的征程中,我们必须始终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
第4课 全面共同富裕
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现阶段,我国主要有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等几种经济成分。2、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3、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4、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5、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居于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国家引导、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实现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6、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 1、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必要性:①是由我国社会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②实行这一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快速发展。③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3、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4、判断和衡量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三个有利于):①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②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③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切好“蛋糕” 共同富裕
一、分配制度的新变化 1、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是——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好处——有利于发挥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作用,极大的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二、诚实劳动 合法致富 1、共同富裕——就是允许并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2、致富要靠勤劳和智慧,要通过合法正当的方式。3、我国法律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打击和取缔非法收入。
第5课 人民当家作主
一年一度人代会
一、阳春三月看人大 1、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2、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它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3、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由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国家的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等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并授予他们分别行使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4、政府、法院、检察院必须对同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接受它的监督。5、人大和政府、法院、检察院分工不同、职责不同,但它们的根本目标都是代表人民的利益、为人民服务。
二、代表人民行使权力 1、人大代表能够代表人民意愿①人民代表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②人民代表对人民负责。③人大代表接受人民监督。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力的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形式。4、青少年要热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独具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
一、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1、我国已建立起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2、民族平等互助、团结合作是我们事业胜利的基本保证。
二、民族自治地方享有自治权 1、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2、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依照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自主的管理本地方、本民族内部事务。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妥善的解决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自治的关系,既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全,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自主权利,使少数民族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力的促进了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5、我们青少年应该怎么维护民族关系?
第3单元关注国家的发展
第6课 走强国富民之路
发展是硬道理
一、指引我们前进的“灯塔”——党的基本路线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2、基本路线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3、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二、“一个中心”是关键 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经济、政治、国防、教育等,而经济建设是这个系统工程的核心工程。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方面的工作都要服从并服务于经济建设。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4、为什么发展是我国当前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1)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离不开发展。(2)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离不开发展。(3)保持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4)提高国际竞争力、掌握国际斗争的主动权离不开发展。(5)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发展。
讲述春天的故事
一、改革——社会发展的动力 1、改革的时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闸门。2、改革的领域:改革开放由农村到城市,由经济领域到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3、改革的必要性: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存在体制上的种种弊端,抑制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经济组织失去了应有的活力,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有通过改革才能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扫清障碍4、改革的成绩:通过改革①完善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制度 ②、给我国社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③使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国家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
实际证明,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5、举身边的事例说明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什么。6、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改革:改革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不可能一帆风顺,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也会涉及许多人的切身利益。为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我们每个人都应以主人翁的姿态正确对待改革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正确对待改革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的影响,争做改革事业的拥护者、参与者和推动者。
二、开放——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1、对外开放的有效方式:发展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创办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到国外承包工程、办企业等。2、对外开放的两种基本途径——“引进来”和“走出去”。3、对外开放的必要性(或为什么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①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要发展必须走向世界。②我国随虽市场广阔,劳动力丰富,但资金短缺、技术和管理落后。③只有对外开放,才能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才能更好的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才能紧跟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潮流,追赶世界先进水平。4、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对外开放: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需要我们以更积极的姿态融入世界经济发展当中,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在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我们青少年应树立平等、开放、参与的国际意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将来参与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做好充分准备。
第7课 走科教兴国之路
时代的选择
一、科教兴则国兴 1、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①国家和民族的兴衰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②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③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并最终决定国家的兴衰成败。2、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①科技的发展,关键在人才②人才的培养主要在教育③。③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并最终决定国家的兴衰成败。
二、面对竞争与差距 1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性和紧迫性:①在新科技革命的浪潮中,我国面临日趋6激烈的国际竞争②我国科技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从整体上看,科技和教育水平还比较落后,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③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时代的正确选择。2、科教兴国战略的主要含义:就是在整个国家的发展中,要把科技和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创新是关键
一、科技创新 赶超一流 1、科技创新的重大作用和意义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②科技创新是我国赶超发达国家的关键2、我国实施科技创新的重大举措:①长远的规划(重点基础研究计划、科技攻关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973计划、863计划…).②重要措施(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大幅度加大科技的投入…)
二、教育创新 人才蔚出 1、教育创新的必要性:①从科技创新与教育创新的关系来说,教育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基础②只有不断进行教育创新,才能改变我国教育落后的面貌,提高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2、我国教育改革的措施:①大力发展基础教育②构建教育立交桥③实施素质教育 3、从现在做起,争当创新型人才(要转变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第8课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可持续发展——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存在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1、人口问题(1)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2)其他特点:农村人口多,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人口分布不平衡。(3)人口问题的负面影响:A、给资源和环境带来沉重的负担B、就业压力越来越大C、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规模D、影响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资源问题:(1)既是资源大国又是资源小国,资源相对短缺。(2)严峻性:资源相对短缺,需求量不断增加,开发不合理,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3、环境问题:(1)基本状况: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
二、可持续发展是正确选择 1、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人口增长过快,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增大,造成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破坏,而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破坏,又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也发展。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就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其内涵是以人为本的、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观。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报效祖国
今天我看了《中华传统美德格言》这本书,它里面的内容十分丰富,所蕴含的道
今天我看了《中华传统美德格言》这本书,它里面的内容十分丰富,所蕴含的道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初三政治总复习教程
从本讲开始,进入总复习阶段。我们将对初三《社会发展简史》、初二《法律常识》、时事政治三个部份的内容,按照每讲两课的进度进行复习。
一、本讲教学内容
第一课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
第二课 奴隶社会是第一个阶级社会
二、知识结构
(一)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
达尔文的贡献
人类的起源
恩格斯的贡献
生产劳动的含义、主要特征
在生产劳动中形 制造工具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成的人类社会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人类社会与动物世界的本质区别
生产劳动基础上形成社会
人类社会的含义
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
原始社会极端低下的生产力 对火的认识和使用
极端低下的生产力水平 畜牧农耕的产生和发展
生产力的含义
生产力的要素
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
没有剥削的生产关系 产生这一生产关系的原因
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
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
没有压迫的氏族制度
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 平等的氏族制度
特点
没有私有观念的精神文化
局限性
原始社会不是理想的黄金时代
金属工具及手工业的出现
个体劳动代替共同劳动
原始社会的解体 私有制的产生
私有制的产生和确立
氏族制度的瓦解
(二)奴隶社会是第一个阶级社会
奴隶的来源
奴隶主和奴隶的对立 奴隶主阶级和奴隶
阶级产生的必然性
第一次社会大分裂 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奴隶社会的确立
在阶级对立的基础上产生国家 国家的本质、奴隶制国家的本质
国家产生的原因
生产力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生产力发展的标志与主要表现
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 文字的出现和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产生这种分工的原因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和对立 产生这种分工的意义
两种劳动的对立
奴隶制剥削的基础
最野蛮的剥削制度 赤裸裸的剥削关系
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
用暴力镇压奴隶的反抗
最野蛮的剥削制度和压迫制度 最残酷的压迫制度 人祭或人殉
以摧残奴隶的生命来取乐
精神上的统治
奴隶社会后期,奴隶制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三、学习内容及能力要求
第一课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
(一)在生产劳动中形成的人类社会
1、人类的起源
识记:了解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研究论证了人猿共祖得出的科学结论。这个结论就是: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理解:正确理解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恩格斯第一次科学地阐述了:从古猿到人的转变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缓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直立行走,手的形成,工具的制造,语言的产生,人脑的形成,都是长期劳动的结果。
2、制造工具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识记:了解真正的人类劳动是生产劳动。能制作和使用劳动工具,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劳动,叫做生产劳动。它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制造工具。
理解:正确理解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主要区别是动物只能依靠自身的器官,本能地从自然界取得现成的东西来生存,而人能够制造工具,从事生产劳动。
3、生产劳动是人们之间发生各种关系的基础
识记:了解人类社会的涵义。即:人类社会是以生产劳动为基础,按照各种关系结合起来的人们的总体。
理解:正确理解人类社会和动物世界的本质区别。其本质区别,仍然是生产劳动。因为人能制造工具进行生产劳动,能积极主动地改造自然,创造新的生存条件,而动物的本能活动仅是消极地适应和利用自然界。同时,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关系。
识记:了解人类社会的涵义。即:人类社会是以生产劳动为基础,按照各种关系结合起来的人们总体。
(二)极端低下的生产力水平
1、漫长的石器时代
识记:了解原始社会的主要工具。石器是人类制造的最初的工具,也是原始社会主要的工具。
理解:了解对火的认识和使用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这主要是对原始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面发生了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火的使用,是人类利用和掌握的第一种自然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2、畜牧农耕的产生和发展
识记:了解原始的畜牧业和原始的农业产生的时期及其原因。原始的畜牧业和农业是在新石器时代出现的。这是由于原始人在长期的采集、渔猎活动中逐步学会驯养繁殖幼兽和栽培作物,从而产生了原始畜牧业和农业。
理解:正确理解畜牧农耕的产生和发展的意义。它的产生和发展在人类生产史上影响深远,可从摆脱自然条件的限制,提供可靠的衣食之源以及为人类的定居生活创造了必备的前提条件等方面去理解。
3、关于生产力
理解:正确理解生产力的概念、所包括的要素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它包括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统称为生产资料,是生产力中物的因素。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劳动对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三)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
1、没有剥削的生产关系
识记:了解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即:生产资料集体所有,人们在共同的生产劳动中结成原始的平等互助合作的关系,平均分配消费品。
理解:正确理解生产关系的概念、所包括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生产就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的具体内容包括: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如何;产品(消费品)如何分配。这三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是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其他两个方面。
理解:正确理解原始社会生产关系是由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的状况下,人们不得不共同劳动,共同生活,从而产生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
2、没有压迫的氏族制度
识记:了解氏族的概念、两个阶段的划分及其由母系氏族发展到父系氏族的原因。氏族,也叫氏族公社,是按照血统关系结成的集团,是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氏族在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了由母系氏族发展到父系氏族的两个不同阶段。其原因主要是在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男子在生产中逐渐取代妇女而居主导地位决定的。
识记:了解部落与部落联盟的构成。在氏族出现以后,几个相互通婚的氏族构成部落。有的部落为了共同的利益联合起来组成部落联盟。
理解:正确理解氏族制度是平等的制度。在氏族公社建立了氏族议事会,它是人人平等的处理公共事务的社会组织,它是氏族全体成年男女享有平等表决权的民主集会,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处理重大事务的原则是民主决定。氏族的一切大事都通过氏族议事会共同讨论决定。氏族首领产生的方式由选举产生,氏族长和军事首领必须由氏族议事会选举产生,是为大家服务的公仆,没有特权,行使权力的凭据是依靠传统习俗和首领的威望。管理的范围限本氏族或本部落、本部落联盟。
3、没有私有观念的精神文化
识记:了解原始人朴素道德观念的形成、作用以及局限性。原始人在长期的共同劳动和生活中,逐渐养成了爱护本氏族、本部落成员,服从集体决议的集体主义等风俗习惯。这种观念对调整、巩固氏族组织起过积极作用,并证明了私有观念不是从来就有的。但原始人的集体主义,一般只局限于氏族、部落范围之内。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狭隘性。
识记:了解原始人的艺术及其作用。原始人在共同的生产和生活中,创造了原始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等艺术,这是人类艺术创作历程的开端。
(四)原始社会的解体
1、金属工具及手工业的出现
识记:了解金属工具的产生。原始人在改进石器的不懈努力中,终于发现了一种既可锤炼锋刃,又能铸成不同形状的天然金属,用冷锻法打制成工具,金属工具便产生了。
理解:正确理解金属工具出现的意义。它的出现,是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发展的突出表现,不仅开创了人类使用金属工具的先河,大大提高了生产率,推动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而且还带动了手工业的发展。因此,包括金属工具在内的金属制品和手工业的出现,标志着社会生产发展的新水平。将对生产关系的变革产生深刻影响。
2、私有制的产生
识记:了解私有制产生的时间和原因。私有制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其根本原因是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的发展。
理解:正确理解私有制产生的过程和确立的标志。私有制的产生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人们学会制造金属工具,提高了生产率,出现了剩余产品,使个体劳动成为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发展的趋势。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个体劳动代表着一种更高的生产力,共同劳动逐渐被个体劳动所代替。个体劳动引起生产资料私有。最后当土地开始私有就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
3、氏族制度的瓦解
识记:了解商品交换的产生与发展,对氏族制度的瓦解过程起的作用。在原始社会末期,由于交换得到显著发展,产生了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发展,在氏族制度的瓦解过程中也起了主要的作用。因为它在促进私有制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加剧了贫富分化,从而破坏了氏族成员之间的平等关系。
第二课 奴隶社会是第一个阶级社会
(一)第一次社会大分裂
1、奴隶主和奴隶的对立
识记:了解最初的奴隶主和奴隶的来源。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使剥削成为可能。氏族贵族采用最野蛮、最残酷的手段强迫别人(首先是战俘)为他们劳动,占有他们的劳动成果。这样,战俘就是最早和最主要的奴隶的来源之一;后来,还不起债务的氏族成员也成为奴隶的另一个重要来源,这些氏族贵族就成了最初的奴隶主。
识记:了解随着奴隶主和奴隶的出现,社会第一次分裂为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两大对立的阶级。奴隶主阶级是处于剥削者地位的集团,奴隶阶级是处于被剥削者地位的集团。这两个阶级的矛盾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
理解:正确理解阶级的产生。这应弄清阶级产生的原因、基础、条件、形成以及最初的奴隶主和奴隶的来源。要抓住阶级产生的两个条件:一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劳动产品除了维持自己生活外,还有剩余,这就有了人剥削人的可能;二是私有制的发展造成贫富分化,有的人占有大量生产资料,使人剥削人成为客观需要。重点要掌握阶级定义。形成一个观念:生产力的发展,是私有制、阶级产生的根本原因。
理解:正确理解阶级概念,即阶级就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各个集团。这个概念有三层含义:一是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仅随生产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而产生,随生产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而消失,而且在任何时候都是一定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二是阶级是在经济基础上产生的。社会中各个集团在经济结构中所处的特定地位,是我们划分阶级的客观标准。三是阶级划分的基本标志是各个集团对生产资料的关系。
2、在阶级对立的基础上产生国家
理解:正确理解国家产生的原因和国家的本质。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原始社会就不存在国家。国家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从而必然产生阶级的时候才再现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奴隶主阶级建立起国家机器,是奴隶社会形成的标志。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这是国家的本质。奴隶制国家是奴隶主阶级统治奴隶阶级的工具。
识记:了解国家形成过程的基本线索。阶级、国家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国家形成过程的基本线索是: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私有制产生,剥削不仅有可能,而且成为现实,进而阶级和阶级斗争出现,到阶级矛盾不可调和时,国家就产生了。从而奴隶社会也正式形成了。
(二)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
1、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识记:了解奴隶制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战俘不再被杀死,变成奴隶,保存了大量的劳动力。二是奴隶主占有大量的生产资料和奴隶,就有可能组织较大规模的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三是奴隶在大规模的生产劳动中利用简单的分工协作(其分工越来越细密),提高了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熟练程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识记:了解奴隶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表现。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金属工具在生产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是奴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二是金属工具的使用,使农业、畜牧业发展起来。三是手工业显著发展起来。四是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
运用:运用有关史实,对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谈自己的看法。对这个问题先指出判断一种社会制度代替另一种社会制度是进步还是倒退的主要标准,不是看是否存在剥削,而是看这种新的生产关系是否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然后指出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确立,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及其原因。同时阐明奴隶社会比原始社会生产力有较大发展的表现。这就不难得出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不是历史的倒退,而是历史的进步的正确结论。
2、文字的出现
识记:了解文字出现的历史过程。奴隶社会之前没有文字,人们往往采取结绳的方法实物记事。比结绳更为进步的是图画文字。但这不是真正的文字。真正的文字是从象形文字开始的,而这种文字是在奴隶社会才出现的。世界上的文明古国,大都创造过自己的象形文字。
识记:了解文字出现的意义。这应指出文字的出现,使人类的生产经验和自然知识得到继承、积累和传播,为科学文化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因此,文字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由此可见,奴隶社会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开端。
3、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和对立
识记:了解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的必然性、分工的基础和作用。在人类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由于广大奴隶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能够提供较多的剩余品,这就使社会上一部分人可以脱离体力劳动,专门从事脑力劳动。于是就出现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这种分工既是当时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也为科学文化艺术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当然,应看到脑力劳动者的这一成就归根到底是建立在广大体力劳动者劳动的基础上的。
识记:了解奴隶社会的科学文化、脑力劳动者的任何成就,归根到底都是建立在广大体力劳动者(奴隶)劳动的基础上的道理。
识记:了解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立的原因及其实质。在奴隶社会,奴隶们被剥夺了享有科学文化教育的权利,从事脑力劳动成为奴隶主阶级的特权。奴隶主脱离体力劳动,把体力劳动看作是“卑贱人”干的事。他们还利用自己所占有的科学文化知识,加强对奴隶的思想统治。这样就形成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这种对立的实质就体现了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阶级对立。
(三)最野蛮的剥削制度
1、理解:正确理解奴隶主阶级对奴隶剥削的残酷性。这问题,先指出在奴隶主的强制劳动中,奴隶们要完成最大限度的无偿劳动。同时,还必须受奴隶主严密监督以及酷刑折磨,终年劳动而不得温饱,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往往被折磨得遍体残疾,过早死亡,所受到的是非人的待遇。然后指出这一切的根源在于奴隶制生产关系,进而从奴隶制生产关系三个主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加以分析说明。奴隶主不仅占有全部的生产资料,而且完全占有奴隶,这是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决定奴隶制生产关系其他两个方面的显著特点。奴隶制是一种极其残酷、野蛮的剥削制度。
2、最残酷的压迫制度(理解)
3、山穷水尽的奴隶制
理解:正确理解奴隶制生产关系从促进生产力发展转变为灾束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的原因和表现。这问题实际上是对奴隶制生产关系固有的局限性,即在奴隶劳动中故意不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的原因、过程和表现的理解。为此,一是要指出“有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的原因和表现;二是要强调“故意不使用”是其主要特征;三是明确这一局限性是“固有的”,即从来就有的、不可克服的,但在奴隶社会后期及至中期的大部分时间里,尚没有成为生产关系的主导,只是到了奴隶社会后期的那种历史条件下,才导致奴隶制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所以,奴隶制生产关系局限性明显地暴露出来的过程,也就是奴隶制生产关系从促进生产力发展转变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过程。
四、学习方法指导
1、 用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去分析每一种社会现象的产生、发展到消亡的过程。如:(1)我们既要看原始社会是以公有制为基础、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又要认识到它是建立在极低的生产力水平之上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低阶段,因而不是理想的黄金时代。(2)我们既要看到一种生产关系建立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是适应并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又要看到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在这种社会的末期,旧的生产关系必然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从而被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
2、 学会用生产力标准去衡量社会制度的进步与否
奴隶制度虽然是一种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存在着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的社会,但它代替原始社会,却是历史的巨大进步,就因为这种制度建立以后能够适应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可见衡量社会制度进步与否的标准是生产力标准,而不在于这种社会是否存在剥削。
3、 抓住生产力发展的这一主线,可以看到任何一种社会现象的产生、发展以至于消亡,都和生产力的发展紧密相关。生产力的发展是私有制、阶级、国家产生的根本原因;文字的出现,脑、体分工,科学文化的发展,都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的。
4、 运用生产关系的基本概念,去透视和分析每一种生产关系的特点。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每一种生产关系都包括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而且可以深刻领会每一种生产关系的基础或决定其它两方面的是什么。 赞同0| 评论 检举 | 2011-11-30 20:08 仁者无敌240 | 三级
(第一单元)
第一课第一框
☆1. 人类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途径是什么?(P2.2)
☆2. 推动社会变化发展的原因是什么?(P3.2)
☆3. 我国目前主要面临那些问题?(P5.5)
☆4.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是什么?(P5.倒1)
第一课第二框
1. ☆什么是人类社会?个人为什么离不开社会?(P6.倒1)
2. 为什么说“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人的本质属性是什么?(P7.1)
3. 社会能不能离开个人?为什么?(P7.中)
4. 了解时事的途径有哪些?了解时事有什么好处?(P7. 倒1)
5. 青少年为什么要关心社会?(P8)
第一课第三框
1. ☆什么是亲近社会?为什么要亲近社会?怎样亲近社会?(P9)
2. 对社会的冷漠情绪主要有哪些表现?我们应该怎样做?(P9)
3. ☆什么是社会公德?☆我国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为什么要遵守社会公德?(P10)
4. 青少年怎样做到明辨是非,抵制社会不良现象?(P11.中)
第一课第四框
1. 为什么要履行职责?(即“为什么要服务社会?”)(P12.1)
2. 公民最重要的责任是什么?(P12.1)
3. 怎样亲近社会、服务社会?(P12-15)
第二课第一框
★1.汉字的地位、特点、作用和意义?(P18)
2.文化的含义?(P18)
★3.中华文化的来源和特点?(P19.1) 4. 如何保护文化遗产?(P22.1)
第二课第二框
★1. 中国结有什么意义?(P23.3)
★2.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有什么要求?(P24.2)
★3. 对本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意义是什么?(P26.2)
4. 为什么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P26-27)
★5. 怎样正确对待外来文化?(P28.1)
6. 怎样正确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P28.2)
第二课第三框
1.为什么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P30.1-2)
★2.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什么?核心是什么?(P30.4)
★3. 谁是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和创造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精神有了哪些丰富和发展。(P30.6)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什么重要意义?(P31.6)
5.我们应该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P31.6)
第三课第一框
★1. 什么是挫折?(P33.倒1)
★2. 挫折会引起人们心理和行为上怎样的反应?(P33.倒1)
3. 产生挫折的原因有那些?(P34.中)
★4. 挫折的影响有那些?(P P35.倒1)
5. 怎样正确应对挫折?(P36.2)
第三课第二框
★1.为什么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P37.1)
★2.初中学生应树立哪些学习观念?(P37.2)
3.怎样正确对待学习压力?(P38.3)
4.考试焦虑的成因?(P39.1)
★5.怎样克服考试焦虑?(P39.倒1)
第三课第三框
1.什么是耐挫力?(P41.1)
★2.挫折与创新是什么关系?(P42.1)
3.为什么要勇于创新?(P42.倒1,P 44.1)
九年级思想品德复习提纲(苏教版)(二)
(第二单元)
第四课第一框
1. 合作的原因是什么?(P47)
★2. 什么是合作?分工和合作的关系是什么?(P47.倒1)
3. 合作的类型有那些?(P48.1)
★4. 合作的意义有那些?(P48-49)
★5. 合作与发展的关系?(P49-51)
第四课第二框
★怎样与人合作(原则和技巧)(P52-54)
第四课第三框
★1.竞争的地位(P55.3)
2.竞争的含义(P56.1)
3.正当竞争和不正当竞争(P56.3)
4.排他性竞争和非排他性竞争(P56.4)
5.各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竞争。(P57.6)
★6竞争的作用(P58.1-5)
7.竞争的负面影响(P58.2)
★8.如何正确对待竞争?(P59-60)
第五课第一框
★1. 什么是诚信?(P62.4)
2.诚实与守信的关系?(P63.3)
★3.诚信的重要性?(P63-65)
第五课第二框
★诚信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第五课第三框
★1.什么是隐私?隐私权?(P70.2)
2.为什么要尊重别人的隐私?(P70.4)
3.什么是国家机密?为什么要保守国家机密?(P71.3)
4.怎样保守国家机密?(P71.5)
5.什么是商业秘密?为什么要保守商业秘密?(P72.4,P72.2)
6.怎样正确认识“善意的谎言”? (P73.3-4) 赞同0| 评论
从本讲开始,进入总复习阶段。我们将对初三《社会发展简史》、初二《法律常识》、时事政治三个部份的内容,按照每讲两课的进度进行复习。
一、本讲教学内容
第一课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
第二课 奴隶社会是第一个阶级社会
二、知识结构
(一)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
达尔文的贡献
人类的起源
恩格斯的贡献
生产劳动的含义、主要特征
在生产劳动中形 制造工具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成的人类社会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人类社会与动物世界的本质区别
生产劳动基础上形成社会
人类社会的含义
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
原始社会极端低下的生产力 对火的认识和使用
极端低下的生产力水平 畜牧农耕的产生和发展
生产力的含义
生产力的要素
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
没有剥削的生产关系 产生这一生产关系的原因
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
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
没有压迫的氏族制度
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 平等的氏族制度
特点
没有私有观念的精神文化
局限性
原始社会不是理想的黄金时代
金属工具及手工业的出现
个体劳动代替共同劳动
原始社会的解体 私有制的产生
私有制的产生和确立
氏族制度的瓦解
(二)奴隶社会是第一个阶级社会
奴隶的来源
奴隶主和奴隶的对立 奴隶主阶级和奴隶
阶级产生的必然性
第一次社会大分裂 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奴隶社会的确立
在阶级对立的基础上产生国家 国家的本质、奴隶制国家的本质
国家产生的原因
生产力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生产力发展的标志与主要表现
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 文字的出现和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产生这种分工的原因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和对立 产生这种分工的意义
两种劳动的对立
奴隶制剥削的基础
最野蛮的剥削制度 赤裸裸的剥削关系
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
用暴力镇压奴隶的反抗
最野蛮的剥削制度和压迫制度 最残酷的压迫制度 人祭或人殉
以摧残奴隶的生命来取乐
精神上的统治
奴隶社会后期,奴隶制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三、学习内容及能力要求
第一课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
(一)在生产劳动中形成的人类社会
1、人类的起源
识记:了解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研究论证了人猿共祖得出的科学结论。这个结论就是: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理解:正确理解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恩格斯第一次科学地阐述了:从古猿到人的转变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缓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直立行走,手的形成,工具的制造,语言的产生,人脑的形成,都是长期劳动的结果。
2、制造工具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识记:了解真正的人类劳动是生产劳动。能制作和使用劳动工具,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劳动,叫做生产劳动。它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制造工具。
理解:正确理解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主要区别是动物只能依靠自身的器官,本能地从自然界取得现成的东西来生存,而人能够制造工具,从事生产劳动。
3、生产劳动是人们之间发生各种关系的基础
识记:了解人类社会的涵义。即:人类社会是以生产劳动为基础,按照各种关系结合起来的人们的总体。
理解:正确理解人类社会和动物世界的本质区别。其本质区别,仍然是生产劳动。因为人能制造工具进行生产劳动,能积极主动地改造自然,创造新的生存条件,而动物的本能活动仅是消极地适应和利用自然界。同时,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关系。
识记:了解人类社会的涵义。即:人类社会是以生产劳动为基础,按照各种关系结合起来的人们总体。
(二)极端低下的生产力水平
1、漫长的石器时代
识记:了解原始社会的主要工具。石器是人类制造的最初的工具,也是原始社会主要的工具。
理解:了解对火的认识和使用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这主要是对原始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面发生了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火的使用,是人类利用和掌握的第一种自然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2、畜牧农耕的产生和发展
识记:了解原始的畜牧业和原始的农业产生的时期及其原因。原始的畜牧业和农业是在新石器时代出现的。这是由于原始人在长期的采集、渔猎活动中逐步学会驯养繁殖幼兽和栽培作物,从而产生了原始畜牧业和农业。
理解:正确理解畜牧农耕的产生和发展的意义。它的产生和发展在人类生产史上影响深远,可从摆脱自然条件的限制,提供可靠的衣食之源以及为人类的定居生活创造了必备的前提条件等方面去理解。
3、关于生产力
理解:正确理解生产力的概念、所包括的要素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它包括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统称为生产资料,是生产力中物的因素。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劳动对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三)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
1、没有剥削的生产关系
识记:了解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即:生产资料集体所有,人们在共同的生产劳动中结成原始的平等互助合作的关系,平均分配消费品。
理解:正确理解生产关系的概念、所包括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生产就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的具体内容包括: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如何;产品(消费品)如何分配。这三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是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其他两个方面。
理解:正确理解原始社会生产关系是由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的状况下,人们不得不共同劳动,共同生活,从而产生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
2、没有压迫的氏族制度
识记:了解氏族的概念、两个阶段的划分及其由母系氏族发展到父系氏族的原因。氏族,也叫氏族公社,是按照血统关系结成的集团,是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氏族在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了由母系氏族发展到父系氏族的两个不同阶段。其原因主要是在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男子在生产中逐渐取代妇女而居主导地位决定的。
识记:了解部落与部落联盟的构成。在氏族出现以后,几个相互通婚的氏族构成部落。有的部落为了共同的利益联合起来组成部落联盟。
理解:正确理解氏族制度是平等的制度。在氏族公社建立了氏族议事会,它是人人平等的处理公共事务的社会组织,它是氏族全体成年男女享有平等表决权的民主集会,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处理重大事务的原则是民主决定。氏族的一切大事都通过氏族议事会共同讨论决定。氏族首领产生的方式由选举产生,氏族长和军事首领必须由氏族议事会选举产生,是为大家服务的公仆,没有特权,行使权力的凭据是依靠传统习俗和首领的威望。管理的范围限本氏族或本部落、本部落联盟。
3、没有私有观念的精神文化
识记:了解原始人朴素道德观念的形成、作用以及局限性。原始人在长期的共同劳动和生活中,逐渐养成了爱护本氏族、本部落成员,服从集体决议的集体主义等风俗习惯。这种观念对调整、巩固氏族组织起过积极作用,并证明了私有观念不是从来就有的。但原始人的集体主义,一般只局限于氏族、部落范围之内。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狭隘性。
识记:了解原始人的艺术及其作用。原始人在共同的生产和生活中,创造了原始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等艺术,这是人类艺术创作历程的开端。
(四)原始社会的解体
1、金属工具及手工业的出现
识记:了解金属工具的产生。原始人在改进石器的不懈努力中,终于发现了一种既可锤炼锋刃,又能铸成不同形状的天然金属,用冷锻法打制成工具,金属工具便产生了。
理解:正确理解金属工具出现的意义。它的出现,是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发展的突出表现,不仅开创了人类使用金属工具的先河,大大提高了生产率,推动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而且还带动了手工业的发展。因此,包括金属工具在内的金属制品和手工业的出现,标志着社会生产发展的新水平。将对生产关系的变革产生深刻影响。
2、私有制的产生
识记:了解私有制产生的时间和原因。私有制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其根本原因是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的发展。
理解:正确理解私有制产生的过程和确立的标志。私有制的产生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人们学会制造金属工具,提高了生产率,出现了剩余产品,使个体劳动成为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发展的趋势。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个体劳动代表着一种更高的生产力,共同劳动逐渐被个体劳动所代替。个体劳动引起生产资料私有。最后当土地开始私有就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
3、氏族制度的瓦解
识记:了解商品交换的产生与发展,对氏族制度的瓦解过程起的作用。在原始社会末期,由于交换得到显著发展,产生了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发展,在氏族制度的瓦解过程中也起了主要的作用。因为它在促进私有制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加剧了贫富分化,从而破坏了氏族成员之间的平等关系。
第二课 奴隶社会是第一个阶级社会
(一)第一次社会大分裂
1、奴隶主和奴隶的对立
识记:了解最初的奴隶主和奴隶的来源。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使剥削成为可能。氏族贵族采用最野蛮、最残酷的手段强迫别人(首先是战俘)为他们劳动,占有他们的劳动成果。这样,战俘就是最早和最主要的奴隶的来源之一;后来,还不起债务的氏族成员也成为奴隶的另一个重要来源,这些氏族贵族就成了最初的奴隶主。
识记:了解随着奴隶主和奴隶的出现,社会第一次分裂为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两大对立的阶级。奴隶主阶级是处于剥削者地位的集团,奴隶阶级是处于被剥削者地位的集团。这两个阶级的矛盾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
理解:正确理解阶级的产生。这应弄清阶级产生的原因、基础、条件、形成以及最初的奴隶主和奴隶的来源。要抓住阶级产生的两个条件:一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劳动产品除了维持自己生活外,还有剩余,这就有了人剥削人的可能;二是私有制的发展造成贫富分化,有的人占有大量生产资料,使人剥削人成为客观需要。重点要掌握阶级定义。形成一个观念:生产力的发展,是私有制、阶级产生的根本原因。
理解:正确理解阶级概念,即阶级就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各个集团。这个概念有三层含义:一是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仅随生产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而产生,随生产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而消失,而且在任何时候都是一定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二是阶级是在经济基础上产生的。社会中各个集团在经济结构中所处的特定地位,是我们划分阶级的客观标准。三是阶级划分的基本标志是各个集团对生产资料的关系。
2、在阶级对立的基础上产生国家
理解:正确理解国家产生的原因和国家的本质。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原始社会就不存在国家。国家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从而必然产生阶级的时候才再现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奴隶主阶级建立起国家机器,是奴隶社会形成的标志。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这是国家的本质。奴隶制国家是奴隶主阶级统治奴隶阶级的工具。
识记:了解国家形成过程的基本线索。阶级、国家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国家形成过程的基本线索是: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私有制产生,剥削不仅有可能,而且成为现实,进而阶级和阶级斗争出现,到阶级矛盾不可调和时,国家就产生了。从而奴隶社会也正式形成了。
(二)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
1、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识记:了解奴隶制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战俘不再被杀死,变成奴隶,保存了大量的劳动力。二是奴隶主占有大量的生产资料和奴隶,就有可能组织较大规模的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三是奴隶在大规模的生产劳动中利用简单的分工协作(其分工越来越细密),提高了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熟练程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识记:了解奴隶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表现。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金属工具在生产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是奴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二是金属工具的使用,使农业、畜牧业发展起来。三是手工业显著发展起来。四是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
运用:运用有关史实,对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谈自己的看法。对这个问题先指出判断一种社会制度代替另一种社会制度是进步还是倒退的主要标准,不是看是否存在剥削,而是看这种新的生产关系是否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然后指出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确立,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及其原因。同时阐明奴隶社会比原始社会生产力有较大发展的表现。这就不难得出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不是历史的倒退,而是历史的进步的正确结论。
2、文字的出现
识记:了解文字出现的历史过程。奴隶社会之前没有文字,人们往往采取结绳的方法实物记事。比结绳更为进步的是图画文字。但这不是真正的文字。真正的文字是从象形文字开始的,而这种文字是在奴隶社会才出现的。世界上的文明古国,大都创造过自己的象形文字。
识记:了解文字出现的意义。这应指出文字的出现,使人类的生产经验和自然知识得到继承、积累和传播,为科学文化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因此,文字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由此可见,奴隶社会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开端。
3、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和对立
识记:了解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的必然性、分工的基础和作用。在人类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由于广大奴隶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能够提供较多的剩余品,这就使社会上一部分人可以脱离体力劳动,专门从事脑力劳动。于是就出现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这种分工既是当时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也为科学文化艺术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当然,应看到脑力劳动者的这一成就归根到底是建立在广大体力劳动者劳动的基础上的。
识记:了解奴隶社会的科学文化、脑力劳动者的任何成就,归根到底都是建立在广大体力劳动者(奴隶)劳动的基础上的道理。
识记:了解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立的原因及其实质。在奴隶社会,奴隶们被剥夺了享有科学文化教育的权利,从事脑力劳动成为奴隶主阶级的特权。奴隶主脱离体力劳动,把体力劳动看作是“卑贱人”干的事。他们还利用自己所占有的科学文化知识,加强对奴隶的思想统治。这样就形成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这种对立的实质就体现了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阶级对立。
(三)最野蛮的剥削制度
1、理解:正确理解奴隶主阶级对奴隶剥削的残酷性。这问题,先指出在奴隶主的强制劳动中,奴隶们要完成最大限度的无偿劳动。同时,还必须受奴隶主严密监督以及酷刑折磨,终年劳动而不得温饱,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往往被折磨得遍体残疾,过早死亡,所受到的是非人的待遇。然后指出这一切的根源在于奴隶制生产关系,进而从奴隶制生产关系三个主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加以分析说明。奴隶主不仅占有全部的生产资料,而且完全占有奴隶,这是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决定奴隶制生产关系其他两个方面的显著特点。奴隶制是一种极其残酷、野蛮的剥削制度。
2、最残酷的压迫制度(理解)
3、山穷水尽的奴隶制
理解:正确理解奴隶制生产关系从促进生产力发展转变为灾束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的原因和表现。这问题实际上是对奴隶制生产关系固有的局限性,即在奴隶劳动中故意不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的原因、过程和表现的理解。为此,一是要指出“有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的原因和表现;二是要强调“故意不使用”是其主要特征;三是明确这一局限性是“固有的”,即从来就有的、不可克服的,但在奴隶社会后期及至中期的大部分时间里,尚没有成为生产关系的主导,只是到了奴隶社会后期的那种历史条件下,才导致奴隶制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所以,奴隶制生产关系局限性明显地暴露出来的过程,也就是奴隶制生产关系从促进生产力发展转变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过程。
四、学习方法指导
1、 用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去分析每一种社会现象的产生、发展到消亡的过程。如:(1)我们既要看原始社会是以公有制为基础、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又要认识到它是建立在极低的生产力水平之上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低阶段,因而不是理想的黄金时代。(2)我们既要看到一种生产关系建立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是适应并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又要看到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在这种社会的末期,旧的生产关系必然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从而被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
2、 学会用生产力标准去衡量社会制度的进步与否
奴隶制度虽然是一种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存在着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的社会,但它代替原始社会,却是历史的巨大进步,就因为这种制度建立以后能够适应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可见衡量社会制度进步与否的标准是生产力标准,而不在于这种社会是否存在剥削。
3、 抓住生产力发展的这一主线,可以看到任何一种社会现象的产生、发展以至于消亡,都和生产力的发展紧密相关。生产力的发展是私有制、阶级、国家产生的根本原因;文字的出现,脑、体分工,科学文化的发展,都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的。
4、 运用生产关系的基本概念,去透视和分析每一种生产关系的特点。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每一种生产关系都包括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而且可以深刻领会每一种生产关系的基础或决定其它两方面的是什么。 赞同0| 评论 检举 | 2011-11-30 20:08 仁者无敌240 | 三级
(第一单元)
第一课第一框
☆1. 人类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途径是什么?(P2.2)
☆2. 推动社会变化发展的原因是什么?(P3.2)
☆3. 我国目前主要面临那些问题?(P5.5)
☆4.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是什么?(P5.倒1)
第一课第二框
1. ☆什么是人类社会?个人为什么离不开社会?(P6.倒1)
2. 为什么说“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人的本质属性是什么?(P7.1)
3. 社会能不能离开个人?为什么?(P7.中)
4. 了解时事的途径有哪些?了解时事有什么好处?(P7. 倒1)
5. 青少年为什么要关心社会?(P8)
第一课第三框
1. ☆什么是亲近社会?为什么要亲近社会?怎样亲近社会?(P9)
2. 对社会的冷漠情绪主要有哪些表现?我们应该怎样做?(P9)
3. ☆什么是社会公德?☆我国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为什么要遵守社会公德?(P10)
4. 青少年怎样做到明辨是非,抵制社会不良现象?(P11.中)
第一课第四框
1. 为什么要履行职责?(即“为什么要服务社会?”)(P12.1)
2. 公民最重要的责任是什么?(P12.1)
3. 怎样亲近社会、服务社会?(P12-15)
第二课第一框
★1.汉字的地位、特点、作用和意义?(P18)
2.文化的含义?(P18)
★3.中华文化的来源和特点?(P19.1) 4. 如何保护文化遗产?(P22.1)
第二课第二框
★1. 中国结有什么意义?(P23.3)
★2.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有什么要求?(P24.2)
★3. 对本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意义是什么?(P26.2)
4. 为什么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P26-27)
★5. 怎样正确对待外来文化?(P28.1)
6. 怎样正确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P28.2)
第二课第三框
1.为什么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P30.1-2)
★2.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什么?核心是什么?(P30.4)
★3. 谁是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和创造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精神有了哪些丰富和发展。(P30.6)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什么重要意义?(P31.6)
5.我们应该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P31.6)
第三课第一框
★1. 什么是挫折?(P33.倒1)
★2. 挫折会引起人们心理和行为上怎样的反应?(P33.倒1)
3. 产生挫折的原因有那些?(P34.中)
★4. 挫折的影响有那些?(P P35.倒1)
5. 怎样正确应对挫折?(P36.2)
第三课第二框
★1.为什么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P37.1)
★2.初中学生应树立哪些学习观念?(P37.2)
3.怎样正确对待学习压力?(P38.3)
4.考试焦虑的成因?(P39.1)
★5.怎样克服考试焦虑?(P39.倒1)
第三课第三框
1.什么是耐挫力?(P41.1)
★2.挫折与创新是什么关系?(P42.1)
3.为什么要勇于创新?(P42.倒1,P 44.1)
九年级思想品德复习提纲(苏教版)(二)
(第二单元)
第四课第一框
1. 合作的原因是什么?(P47)
★2. 什么是合作?分工和合作的关系是什么?(P47.倒1)
3. 合作的类型有那些?(P48.1)
★4. 合作的意义有那些?(P48-49)
★5. 合作与发展的关系?(P49-51)
第四课第二框
★怎样与人合作(原则和技巧)(P52-54)
第四课第三框
★1.竞争的地位(P55.3)
2.竞争的含义(P56.1)
3.正当竞争和不正当竞争(P56.3)
4.排他性竞争和非排他性竞争(P56.4)
5.各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竞争。(P57.6)
★6竞争的作用(P58.1-5)
7.竞争的负面影响(P58.2)
★8.如何正确对待竞争?(P59-60)
第五课第一框
★1. 什么是诚信?(P62.4)
2.诚实与守信的关系?(P63.3)
★3.诚信的重要性?(P63-65)
第五课第二框
★诚信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第五课第三框
★1.什么是隐私?隐私权?(P70.2)
2.为什么要尊重别人的隐私?(P70.4)
3.什么是国家机密?为什么要保守国家机密?(P71.3)
4.怎样保守国家机密?(P71.5)
5.什么是商业秘密?为什么要保守商业秘密?(P72.4,P72.2)
6.怎样正确认识“善意的谎言”? (P73.3-4) 赞同0| 评论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