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影《鸿门宴》
今天才看了《鸿门宴》,其实感觉不怎么样,特别是导演导得很没水平,情节安排、拍摄水平很成问题。但是演员配置、背景音乐很不错,这方面基本达到要求。特别是到最后,看到张良构思的...
今天才看了《鸿门宴》,其实感觉不怎么样,特别是导演导得很没水平,情节安排、拍摄水平很成问题。但是演员配置、背景音乐很不错,这方面基本达到要求。特别是到最后,看到张良构思的“双赢”,深受触动。上网搜了搜《鸿门宴》剧情分析,遗憾的是,大多是关于《鸿门宴》和《王的盛宴》扯皮的新闻。说实话,这些投资商的扯皮关俺们小民P事,娱乐才是王道。编剧片末提出的“双赢”的思想,望有兴趣的朋友来分享一下想法。
(最佳答案加分50) 展开
(最佳答案加分50) 展开
18个回答
展开全部
作为一部同人作品,我还挺接受《鸿门宴》。当然,导演一直持有的问题也都还是有。
说同人不是嘲讽李仁港,也谈不上为他开脱。同人这个概念推及开去,其实是很广泛的。只要不是力求一五一十的学术研究,即便正经写一个历史故事,任何人也总会有自己的历史观。强调什么,略过什么,在无人证明的地方补叙些什么,乃至于要不要推理一下当事人的行为动机,都是作者的选择。试问那些把前朝故事翻来覆去讲的创作者,哪个又不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家胸中之块垒。此人能在《三国之见龙卸甲》前面标明“原著”是“李仁港”(他确实写了这么一篇小说),足见对自己创作的那个世界的重视。《鸿门宴》里,不要说捅啊捅啊,没有吃饭啊这之类的细节,就连主要人物的命运也都是按照导演自己的意图修改过了。他只要有这么做的理由,他就有权力这样做。
然后这里就有一个尺度的问题了,出来混迟早要还。怎么说呢,你如果占了历史的便宜,那么自然也要负上一些责任。李仁港这么坚持我觉得是可贵的,当然被非议也是必须要承担的后果。还好没有比如吕雉的后人出来讨说法。
因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现在的电影市场上泡沫一再破裂,但“古装大片”这种类型依然算是种坚挺货。而把众所周知的历史传奇故事改编成电影,仅仅是基本观众群都能估出一个很大的数字。所以那些你一提就有认知度的关键词,更是兵家必争之地。故事当然重要,但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就差不多等同于上千万的宣传费。不然也不会常有各种题材撞车的事件发生了。前几年5个关云长、4个孙悟空、3个穆桂英、3条白蛇、3桌鸿门宴的新闻许多人应该还有印象。现在算来,鸿门宴的存活率倒挺高。民以食为天吧。
所以“一百个人有一百个哈姆莱特”这被念烂的句子,并不能成为免死金牌。很多故事在多年的流传中,形成的思维定势一定是会影响很多人。创作者不能要求观众抛弃心中的既定印象,完全跟着电影走。所以当观众粗略地一眼就断定“这货不是XXX”,不过只是多年来各种教育或媒体累积的一种效果,要顶风改变肯定不易。当然万事都有例外,只要你的东西足够强大,扭转势态倒也有可能。好比哈姆莱特这人物是莎士比亚纯手工制造,但原型阿姆莱瑟斯终究也算是丹麦史里的一段远古传奇。原型坚定果断,角色却犹豫痛苦。但在世界范围里,哈姆莱特永恒地活下来了。
这么比有点欺负人。但其实李仁港似乎一直是想说点什么的人,而不是“把故事说完就好”的搬运工。所以《见龙卸甲》里能完全不顾大众认知,把赵云救主的地点从长坂坡改成凤鸣山,就是为了能画上那个大大圆。当然这个逻辑是清楚的,倒也没太大问题。所以大家关注帽子和曹婴这个莫名其妙上战场的小女孩比其他都多。《鸿门宴》也是一样,所有的情势堆积,对棋局这个意象的反复凸显,让人物在行为上显得断片,都是想表达那个很简单的主题:算计。
围棋里有个基本术语叫“劫”,或者“打劫”,主要是指黑白双方彼此把对方的棋子围住的一种奇怪局面。如果形成劫,白下一子,可以吃掉一个黑子;轮到黑下,同样可以吃掉一个白子。双方要较劲,可以如此往复成循环。所以围棋规则禁止这样做。在《鸿门宴》故事里,其实也就是讲算计和提防算计这件事会造成的毁灭。这也是人性中无法逃避的一面,“酒杯释兵权”是一种做法,“胡惟庸和蓝玉案”也是一种,整风和反右更不用多说。可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除掉一批自己依赖的人,必定还要再依赖另一批人。看史上统治者就是这样在中央集权和诸侯分治的这个怪圈上晃荡。当然这个说远了,只是“人心就是江湖”的句子太笼统而已,人心可以装下许多。故事结尾刘邦最终躺在床上,眼神呆滞回着自己孤独的一生,似乎也谈不上后悔,很多事是必须做的。离间这种阴招,谁都知道简单粗暴,却生命力持久后患无穷。造型很明显地给他弄了个十分接近项羽的发型,也可能是某种暗示。嗯,黎明在努力,还是有些撑不住。
只是说,这部电影在表现这个过程的时候,主次不分和人物过于被动的痕迹太明显了。所以李仁港自己对一些道理和情绪的热情天真,有时能盖在故事上产生出化学作用,有时却又只能显得自说自话。真正的主角似乎是范增和张良,但前台的刘邦和项羽又占据了太多时间。真要计较的话,他们其实是谋士计策的反应者和执行者,真正面孔还是模糊的,这样的人谈感情谈情怀,都很虚。这就是为什么项羽和虞姬的“死别”,在张良对范增的“惜别”面前,是多么无精打采。
必须要走过场的,必须要撑场面的,导演要颠覆的,粉丝要关注的。堆在一处,略微看不出重心。有人说这个天下争霸太像黑帮争地盘,但小历史观不一直是我们教育中的主流么。
再扯一句头盔之类的争议,个人是觉得没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要真觉得那很难看,自然想怎么说都可以。电影可以在自身假定性里立足后,事实上内部硬伤比外部硬伤还可怕。你在一个假如全是色盲的国家,堂而皇之拍了路口的红绿灯,这个就比较奇怪。涉及到切实存在的事物,考据当然有考据的理由,但重新设计也并不能说就多么大逆不道。香港导演乃至于中国导演在细节上的粗略跟某些地区比,有态度上的不同,也有制片实力的落差。很多人不是不知道这里那里有问题,而是制片算了一笔账后发现,在这个电影里花一百万做一个符合真实的道具,并不能就此带回三百万的票房。这个就看博弈吧,反正在大体的做法上,有人挑刺,主创态度总会越来越好起来。而李仁港这种确实有自己主动性的导演,就难了。
细想整部片子和港漫有很多相通之处,未必说那样就有什么正义性,二次元和三次元也有别,不过《天子传奇7》能让关羽的长髯扎三条小辫子,我也真不觉得电影有什么必须要更妥协的美学限制。当然,作为传播媒介电影是更大众的,所以必须面对更多方面的更多骂声。
那么,就挨骂好了。
只要,你相信你那个世界存在。
说同人不是嘲讽李仁港,也谈不上为他开脱。同人这个概念推及开去,其实是很广泛的。只要不是力求一五一十的学术研究,即便正经写一个历史故事,任何人也总会有自己的历史观。强调什么,略过什么,在无人证明的地方补叙些什么,乃至于要不要推理一下当事人的行为动机,都是作者的选择。试问那些把前朝故事翻来覆去讲的创作者,哪个又不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家胸中之块垒。此人能在《三国之见龙卸甲》前面标明“原著”是“李仁港”(他确实写了这么一篇小说),足见对自己创作的那个世界的重视。《鸿门宴》里,不要说捅啊捅啊,没有吃饭啊这之类的细节,就连主要人物的命运也都是按照导演自己的意图修改过了。他只要有这么做的理由,他就有权力这样做。
然后这里就有一个尺度的问题了,出来混迟早要还。怎么说呢,你如果占了历史的便宜,那么自然也要负上一些责任。李仁港这么坚持我觉得是可贵的,当然被非议也是必须要承担的后果。还好没有比如吕雉的后人出来讨说法。
因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现在的电影市场上泡沫一再破裂,但“古装大片”这种类型依然算是种坚挺货。而把众所周知的历史传奇故事改编成电影,仅仅是基本观众群都能估出一个很大的数字。所以那些你一提就有认知度的关键词,更是兵家必争之地。故事当然重要,但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就差不多等同于上千万的宣传费。不然也不会常有各种题材撞车的事件发生了。前几年5个关云长、4个孙悟空、3个穆桂英、3条白蛇、3桌鸿门宴的新闻许多人应该还有印象。现在算来,鸿门宴的存活率倒挺高。民以食为天吧。
所以“一百个人有一百个哈姆莱特”这被念烂的句子,并不能成为免死金牌。很多故事在多年的流传中,形成的思维定势一定是会影响很多人。创作者不能要求观众抛弃心中的既定印象,完全跟着电影走。所以当观众粗略地一眼就断定“这货不是XXX”,不过只是多年来各种教育或媒体累积的一种效果,要顶风改变肯定不易。当然万事都有例外,只要你的东西足够强大,扭转势态倒也有可能。好比哈姆莱特这人物是莎士比亚纯手工制造,但原型阿姆莱瑟斯终究也算是丹麦史里的一段远古传奇。原型坚定果断,角色却犹豫痛苦。但在世界范围里,哈姆莱特永恒地活下来了。
这么比有点欺负人。但其实李仁港似乎一直是想说点什么的人,而不是“把故事说完就好”的搬运工。所以《见龙卸甲》里能完全不顾大众认知,把赵云救主的地点从长坂坡改成凤鸣山,就是为了能画上那个大大圆。当然这个逻辑是清楚的,倒也没太大问题。所以大家关注帽子和曹婴这个莫名其妙上战场的小女孩比其他都多。《鸿门宴》也是一样,所有的情势堆积,对棋局这个意象的反复凸显,让人物在行为上显得断片,都是想表达那个很简单的主题:算计。
围棋里有个基本术语叫“劫”,或者“打劫”,主要是指黑白双方彼此把对方的棋子围住的一种奇怪局面。如果形成劫,白下一子,可以吃掉一个黑子;轮到黑下,同样可以吃掉一个白子。双方要较劲,可以如此往复成循环。所以围棋规则禁止这样做。在《鸿门宴》故事里,其实也就是讲算计和提防算计这件事会造成的毁灭。这也是人性中无法逃避的一面,“酒杯释兵权”是一种做法,“胡惟庸和蓝玉案”也是一种,整风和反右更不用多说。可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除掉一批自己依赖的人,必定还要再依赖另一批人。看史上统治者就是这样在中央集权和诸侯分治的这个怪圈上晃荡。当然这个说远了,只是“人心就是江湖”的句子太笼统而已,人心可以装下许多。故事结尾刘邦最终躺在床上,眼神呆滞回着自己孤独的一生,似乎也谈不上后悔,很多事是必须做的。离间这种阴招,谁都知道简单粗暴,却生命力持久后患无穷。造型很明显地给他弄了个十分接近项羽的发型,也可能是某种暗示。嗯,黎明在努力,还是有些撑不住。
只是说,这部电影在表现这个过程的时候,主次不分和人物过于被动的痕迹太明显了。所以李仁港自己对一些道理和情绪的热情天真,有时能盖在故事上产生出化学作用,有时却又只能显得自说自话。真正的主角似乎是范增和张良,但前台的刘邦和项羽又占据了太多时间。真要计较的话,他们其实是谋士计策的反应者和执行者,真正面孔还是模糊的,这样的人谈感情谈情怀,都很虚。这就是为什么项羽和虞姬的“死别”,在张良对范增的“惜别”面前,是多么无精打采。
必须要走过场的,必须要撑场面的,导演要颠覆的,粉丝要关注的。堆在一处,略微看不出重心。有人说这个天下争霸太像黑帮争地盘,但小历史观不一直是我们教育中的主流么。
再扯一句头盔之类的争议,个人是觉得没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要真觉得那很难看,自然想怎么说都可以。电影可以在自身假定性里立足后,事实上内部硬伤比外部硬伤还可怕。你在一个假如全是色盲的国家,堂而皇之拍了路口的红绿灯,这个就比较奇怪。涉及到切实存在的事物,考据当然有考据的理由,但重新设计也并不能说就多么大逆不道。香港导演乃至于中国导演在细节上的粗略跟某些地区比,有态度上的不同,也有制片实力的落差。很多人不是不知道这里那里有问题,而是制片算了一笔账后发现,在这个电影里花一百万做一个符合真实的道具,并不能就此带回三百万的票房。这个就看博弈吧,反正在大体的做法上,有人挑刺,主创态度总会越来越好起来。而李仁港这种确实有自己主动性的导演,就难了。
细想整部片子和港漫有很多相通之处,未必说那样就有什么正义性,二次元和三次元也有别,不过《天子传奇7》能让关羽的长髯扎三条小辫子,我也真不觉得电影有什么必须要更妥协的美学限制。当然,作为传播媒介电影是更大众的,所以必须面对更多方面的更多骂声。
那么,就挨骂好了。
只要,你相信你那个世界存在。
2011-12-11
展开全部
作为一部同人作品,我还挺接受《鸿门宴》。当然,导演一直持有的问题也都还是有。
说同人不是嘲讽李仁港,也谈不上为他开脱。同人这个概念推及开去,其实是很广泛的。只要不是力求一五一十的学术研究,即便正经写一个历史故事,任何人也总会有自己的历史观。强调什么,略过什么,在无人证明的地方补叙些什么,乃至于要不要推理一下当事人的行为动机,都是作者的选择。试问那些把前朝故事翻来覆去讲的创作者,哪个又不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家胸中之块垒。此人能在《三国之见龙卸甲》前面标明“原著”是“李仁港”(他确实写了这么一篇小说),足见对自己创作的那个世界的重视。《鸿门宴》里,不要说捅啊捅啊,没有吃饭啊这之类的细节,就连主要人物的命运也都是按照导演自己的意图修改过了。他只要有这么做的理由,他就有权力这样做。
然后这里就有一个尺度的问题了,出来混迟早要还。怎么说呢,你如果占了历史的便宜,那么自然也要负上一些责任。李仁港这么坚持我觉得是可贵的,当然被非议也是必须要承担的后果。还好没有比如吕雉的后人出来讨说法。
因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现在的电影市场上泡沫一再破裂,但“古装大片”这种类型依然算是种坚挺货。而把众所周知的历史传奇故事改编成电影,仅仅是基本观众群都能估出一个很大的数字。所以那些你一提就有认知度的关键词,更是兵家必争之地。故事当然重要,但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就差不多等同于上千万的宣传费。不然也不会常有各种题材撞车的事件发生了。前几年5个关云长、4个孙悟空、3个穆桂英、3条白蛇、3桌鸿门宴的新闻许多人应该还有印象。现在算来,鸿门宴的存活率倒挺高。民以食为天吧。
所以“一百个人有一百个哈姆莱特”这被念烂的句子,并不能成为免死金牌。很多故事在多年的流传中,形成的思维定势一定是会影响很多人。创作者不能要求观众抛弃心中的既定印象,完全跟着电影走。所以当观众粗略地一眼就断定“这货不是XXX”,不过只是多年来各种教育或媒体累积的一种效果,要顶风改变肯定不易。当然万事都有例外,只要你的东西足够强大,扭转势态倒也有可能。好比哈姆莱特这人物是莎士比亚纯手工制造,但原型阿姆莱瑟斯终究也算是丹麦史里的一段远古传奇。原型坚定果断,角色却犹豫痛苦。但在世界范围里,哈姆莱特永恒地活下来了。
这么比有点欺负人。但其实李仁港似乎一直是想说点什么的人,而不是“把故事说完就好”的搬运工。所以《见龙卸甲》里能完全不顾大众认知,把赵云救主的地点从长坂坡改成凤鸣山,就是为了能画上那个大大圆。当然这个逻辑是清楚的,倒也没太大问题。所以大家关注帽子和曹婴这个莫名其妙上战场的小女孩比其他都多。《鸿门宴》也是一样,所有的情势堆积,对棋局这个意象的反复凸显,让人物在行为上显得断片,都是想表达那个很简单的主题:算计。
围棋里有个基本术语叫“劫”,或者“打劫”,主要是指黑白双方彼此把对方的棋子围住的一种奇怪局面。如果形成劫,白下一子,可以吃掉一个黑子;轮到黑下,同样可以吃掉一个白子。双方要较劲,可以如此往复成循环。所以围棋规则禁止这样做。在《鸿门宴》故事里,其实也就是讲算计和提防算计这件事会造成的毁灭。这也是人性中无法逃避的一面,“酒杯释兵权”是一种做法,“胡惟庸和蓝玉案”也是一种,整风和反右更不用多说。可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除掉一批自己依赖的人,必定还要再依赖另一批人。看史上统治者就是这样在中央集权和诸侯分治的这个怪圈上晃荡。当然这个说远了,只是“人心就是江湖”的句子太笼统而已,人心可以装下许多。故事结尾刘邦最终躺在床上,眼神呆滞回着自己孤独的一生,似乎也谈不上后悔,很多事是必须做的。离间这种阴招,谁都知道简单粗暴,却生命力持久后患无穷。造型很明显地给他弄了个十分接近项羽的发型,也可能是某种暗示。嗯,黎明在努力,还是有些撑不住。
只是说,这部电影在表现这个过程的时候,主次不分和人物过于被动的痕迹太明显了。所以李仁港自己对一些道理和情绪的热情天真,有时能盖在故事上产生出化学作用,有时却又只能显得自说自话。真正的主角似乎是范增和张良,但前台的刘邦和项羽又占据了太多时间。真要计较的话,他们其实是谋士计策的反应者和执行者,真正面孔还是模糊的,这样的人谈感情谈情怀,都很虚。这就是为什么项羽和虞姬的“死别”,在张良对范增的“惜别”面前,是多么无精打采。
必须要走过场的,必须要撑场面的,导演要颠覆的,粉丝要关注的。堆在一处,略微看不出重心。有人说这个天下争霸太像黑帮争地盘,但小历史观不一直是我们教育中的主流么。
再扯一句头盔之类的争议,个人是觉得没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要真觉得那很难看,自然想怎么说都可以。电影可以在自身假定性里立足后,事实上内部硬伤比外部硬伤还可怕。你在一个假如全是色盲的国家,堂而皇之拍了路口的红绿灯,这个就比较奇怪。涉及到切实存在的事物,考据当然有考据的理由,但重新设计也并不能说就多么大逆不道。香港导演乃至于中国导演在细节上的粗略跟某些地区比,有态度上的不同,也有制片实力的落差。很多人不是不知道这里那里有问题,而是制片算了一笔账后发现,在这个电影里花一百万做一个符合真实的道具,并不能就此带回三百万的票房。这个就看博弈吧,反正在大体的做法上,有人挑刺,主创态度总会越来越好起来。而李仁港这种确实有自己主动性的导演,就难了。
细想整部片子和港漫有很多相通之处,未必说那样就有什么正义性,二次元和三次元也有别,不过《天子传奇7》能让关羽的长髯扎三条小辫子,我也真不觉得电影有什么必须要更妥协的美学限制。当然,作为传播媒介电影是更大众的,所以必须面对更多方面的更多骂声。
那么,就挨骂好了。
只要,你相信你那个世界存在。
说同人不是嘲讽李仁港,也谈不上为他开脱。同人这个概念推及开去,其实是很广泛的。只要不是力求一五一十的学术研究,即便正经写一个历史故事,任何人也总会有自己的历史观。强调什么,略过什么,在无人证明的地方补叙些什么,乃至于要不要推理一下当事人的行为动机,都是作者的选择。试问那些把前朝故事翻来覆去讲的创作者,哪个又不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家胸中之块垒。此人能在《三国之见龙卸甲》前面标明“原著”是“李仁港”(他确实写了这么一篇小说),足见对自己创作的那个世界的重视。《鸿门宴》里,不要说捅啊捅啊,没有吃饭啊这之类的细节,就连主要人物的命运也都是按照导演自己的意图修改过了。他只要有这么做的理由,他就有权力这样做。
然后这里就有一个尺度的问题了,出来混迟早要还。怎么说呢,你如果占了历史的便宜,那么自然也要负上一些责任。李仁港这么坚持我觉得是可贵的,当然被非议也是必须要承担的后果。还好没有比如吕雉的后人出来讨说法。
因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现在的电影市场上泡沫一再破裂,但“古装大片”这种类型依然算是种坚挺货。而把众所周知的历史传奇故事改编成电影,仅仅是基本观众群都能估出一个很大的数字。所以那些你一提就有认知度的关键词,更是兵家必争之地。故事当然重要,但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就差不多等同于上千万的宣传费。不然也不会常有各种题材撞车的事件发生了。前几年5个关云长、4个孙悟空、3个穆桂英、3条白蛇、3桌鸿门宴的新闻许多人应该还有印象。现在算来,鸿门宴的存活率倒挺高。民以食为天吧。
所以“一百个人有一百个哈姆莱特”这被念烂的句子,并不能成为免死金牌。很多故事在多年的流传中,形成的思维定势一定是会影响很多人。创作者不能要求观众抛弃心中的既定印象,完全跟着电影走。所以当观众粗略地一眼就断定“这货不是XXX”,不过只是多年来各种教育或媒体累积的一种效果,要顶风改变肯定不易。当然万事都有例外,只要你的东西足够强大,扭转势态倒也有可能。好比哈姆莱特这人物是莎士比亚纯手工制造,但原型阿姆莱瑟斯终究也算是丹麦史里的一段远古传奇。原型坚定果断,角色却犹豫痛苦。但在世界范围里,哈姆莱特永恒地活下来了。
这么比有点欺负人。但其实李仁港似乎一直是想说点什么的人,而不是“把故事说完就好”的搬运工。所以《见龙卸甲》里能完全不顾大众认知,把赵云救主的地点从长坂坡改成凤鸣山,就是为了能画上那个大大圆。当然这个逻辑是清楚的,倒也没太大问题。所以大家关注帽子和曹婴这个莫名其妙上战场的小女孩比其他都多。《鸿门宴》也是一样,所有的情势堆积,对棋局这个意象的反复凸显,让人物在行为上显得断片,都是想表达那个很简单的主题:算计。
围棋里有个基本术语叫“劫”,或者“打劫”,主要是指黑白双方彼此把对方的棋子围住的一种奇怪局面。如果形成劫,白下一子,可以吃掉一个黑子;轮到黑下,同样可以吃掉一个白子。双方要较劲,可以如此往复成循环。所以围棋规则禁止这样做。在《鸿门宴》故事里,其实也就是讲算计和提防算计这件事会造成的毁灭。这也是人性中无法逃避的一面,“酒杯释兵权”是一种做法,“胡惟庸和蓝玉案”也是一种,整风和反右更不用多说。可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除掉一批自己依赖的人,必定还要再依赖另一批人。看史上统治者就是这样在中央集权和诸侯分治的这个怪圈上晃荡。当然这个说远了,只是“人心就是江湖”的句子太笼统而已,人心可以装下许多。故事结尾刘邦最终躺在床上,眼神呆滞回着自己孤独的一生,似乎也谈不上后悔,很多事是必须做的。离间这种阴招,谁都知道简单粗暴,却生命力持久后患无穷。造型很明显地给他弄了个十分接近项羽的发型,也可能是某种暗示。嗯,黎明在努力,还是有些撑不住。
只是说,这部电影在表现这个过程的时候,主次不分和人物过于被动的痕迹太明显了。所以李仁港自己对一些道理和情绪的热情天真,有时能盖在故事上产生出化学作用,有时却又只能显得自说自话。真正的主角似乎是范增和张良,但前台的刘邦和项羽又占据了太多时间。真要计较的话,他们其实是谋士计策的反应者和执行者,真正面孔还是模糊的,这样的人谈感情谈情怀,都很虚。这就是为什么项羽和虞姬的“死别”,在张良对范增的“惜别”面前,是多么无精打采。
必须要走过场的,必须要撑场面的,导演要颠覆的,粉丝要关注的。堆在一处,略微看不出重心。有人说这个天下争霸太像黑帮争地盘,但小历史观不一直是我们教育中的主流么。
再扯一句头盔之类的争议,个人是觉得没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要真觉得那很难看,自然想怎么说都可以。电影可以在自身假定性里立足后,事实上内部硬伤比外部硬伤还可怕。你在一个假如全是色盲的国家,堂而皇之拍了路口的红绿灯,这个就比较奇怪。涉及到切实存在的事物,考据当然有考据的理由,但重新设计也并不能说就多么大逆不道。香港导演乃至于中国导演在细节上的粗略跟某些地区比,有态度上的不同,也有制片实力的落差。很多人不是不知道这里那里有问题,而是制片算了一笔账后发现,在这个电影里花一百万做一个符合真实的道具,并不能就此带回三百万的票房。这个就看博弈吧,反正在大体的做法上,有人挑刺,主创态度总会越来越好起来。而李仁港这种确实有自己主动性的导演,就难了。
细想整部片子和港漫有很多相通之处,未必说那样就有什么正义性,二次元和三次元也有别,不过《天子传奇7》能让关羽的长髯扎三条小辫子,我也真不觉得电影有什么必须要更妥协的美学限制。当然,作为传播媒介电影是更大众的,所以必须面对更多方面的更多骂声。
那么,就挨骂好了。
只要,你相信你那个世界存在。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16871.htm#1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谈谈看法。。对不起我跟你看法比较相反,我反而觉得导演拍的很下功夫,情节不拖沓,气势流畅,运用了大量的伏笔,很多地方都前后呼应让人拍案叫绝(这个真的要仔细看不然会一头雾水),时间转换的也不错,就是转换过程有点生硬。比如说你可以加句“三年前”这种字幕,否则别人可能看不懂。音乐说实话可以做得再精良些,尤其抒情的时候,听到不是那么深情的音乐实在有点煞风景。但你说演员配置好这点我真的挺同意的。
现在的娱乐新闻大多都是扯皮吧,为吸引眼球并不少见,你说到娱乐王道确实如此——其实凡事本不必太较真,只是图个快乐。
片尾的“双赢”其实很赞。亚父死的时候说有一种棋局叫。。没说完,很多人这时都以为亚父是说“和局”,保项羽一命。但最后锦囊内容曝光我们才发现,原来亚父其实早就知道项羽不保,楚军必败,于是最后阴了刘邦一手(这招真叫狠),镜头回放,原来亚父死前说的是“都输”,原来鸿门宴所带来的腥风血雨远远没有结束,杀完敌人后是自相残杀(韩信这些苦逼。。),项羽身死是输,刘邦虽赢了也是输,输了最亲近的兄弟和对人的信任,直到死都活在惶恐中——项羽刘邦果然“都输”。
片尾,战争时代已经结束(虽然只是个轮回),张良放好虞姬的灵位(你应该也看出来张良其实爱好和平,谁不爱和平呢),至此鸿门一宴才真正结束,而张良最后的“双赢”其实是留个希望。好作品,不论是文学还是电影,到最后一般都会留点希望。即是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人们一定要掀起血雨腥风互相残杀,最后落得两败俱伤?为什么我们不能去寻求一种“双赢”,即在和平中达到和解。个人认为最后这笔非常具有现实意义,也是当今世界需要思考的问题,毕竟今天的世界,人们依然纷争,战争依旧存在。在矛盾与欲望面前,我们真的需要对弈吗?我们真的需要掀起一场又一场永无止境的“鸿门宴”吗?
(对不起容我再插一句:该片并非刻意颠倒历史,只是道出了导演自己对于“鸿门宴”的理解,应该说是同人作品,不然怎么叫传奇呢。真要说的话,真正的历史又有谁知道捏?)
现在的娱乐新闻大多都是扯皮吧,为吸引眼球并不少见,你说到娱乐王道确实如此——其实凡事本不必太较真,只是图个快乐。
片尾的“双赢”其实很赞。亚父死的时候说有一种棋局叫。。没说完,很多人这时都以为亚父是说“和局”,保项羽一命。但最后锦囊内容曝光我们才发现,原来亚父其实早就知道项羽不保,楚军必败,于是最后阴了刘邦一手(这招真叫狠),镜头回放,原来亚父死前说的是“都输”,原来鸿门宴所带来的腥风血雨远远没有结束,杀完敌人后是自相残杀(韩信这些苦逼。。),项羽身死是输,刘邦虽赢了也是输,输了最亲近的兄弟和对人的信任,直到死都活在惶恐中——项羽刘邦果然“都输”。
片尾,战争时代已经结束(虽然只是个轮回),张良放好虞姬的灵位(你应该也看出来张良其实爱好和平,谁不爱和平呢),至此鸿门一宴才真正结束,而张良最后的“双赢”其实是留个希望。好作品,不论是文学还是电影,到最后一般都会留点希望。即是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人们一定要掀起血雨腥风互相残杀,最后落得两败俱伤?为什么我们不能去寻求一种“双赢”,即在和平中达到和解。个人认为最后这笔非常具有现实意义,也是当今世界需要思考的问题,毕竟今天的世界,人们依然纷争,战争依旧存在。在矛盾与欲望面前,我们真的需要对弈吗?我们真的需要掀起一场又一场永无止境的“鸿门宴”吗?
(对不起容我再插一句:该片并非刻意颠倒历史,只是道出了导演自己对于“鸿门宴”的理解,应该说是同人作品,不然怎么叫传奇呢。真要说的话,真正的历史又有谁知道捏?)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先撇开历史,我觉得鸿门宴的内涵真的很深。如果要从场景宏大的要求去评分,确实不能算的高。
但我更注重这样的内涵情节。你有没有觉得,其实鸿门宴里把每个人物的性格刻画的很深刻,而且像范增,张良以及其他所有人,都没有直接用言语去表现出他们的目的性。整个剧情都是慢慢的把每个角色的决策,目的表现了出来。我对里面的那种兄弟情义很是感动,而在爱情方面,虞姬在后期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整个把爱情观升华到了所有人能理解的层面上。
在樊哙最后的那个场景上,很能感受到那种过去与现实的较量所造成的心灵的冲击。这就是为什么樊哙选择了自杀。而刘邦也悲痛欲绝。
一直到最后,刘邦也活在了痛苦之中。说的“双赢”,又何尝不是“俱败”?
但我更注重这样的内涵情节。你有没有觉得,其实鸿门宴里把每个人物的性格刻画的很深刻,而且像范增,张良以及其他所有人,都没有直接用言语去表现出他们的目的性。整个剧情都是慢慢的把每个角色的决策,目的表现了出来。我对里面的那种兄弟情义很是感动,而在爱情方面,虞姬在后期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整个把爱情观升华到了所有人能理解的层面上。
在樊哙最后的那个场景上,很能感受到那种过去与现实的较量所造成的心灵的冲击。这就是为什么樊哙选择了自杀。而刘邦也悲痛欲绝。
一直到最后,刘邦也活在了痛苦之中。说的“双赢”,又何尝不是“俱败”?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LZ你是脑残吗? 刚上映的鸿门宴多经典,请问你是真的看懂了么?? 竟然说“情节安排、拍摄水平很成问题” 你真是个找喷的2B啊,我估计你都没看懂。
这鸿门宴一开始,从下棋张良故意输,到张良所说的“你这一剑,真是最错的一剑啊”,在暗示刘邦,杀他自己,让项羽挡刀,从而使得张良名正言顺的进入项羽的势力(这就是张良所谓的项羽下错的关键的一步,刘邦出城后领悟到了,说鸿门宴才刚刚开始),脱离刘邦,进而暗中陷害范增,导致项羽怀疑范增,驱逐出门,然后张良在返回刘邦手下,手无军师的项羽在惹火的情况下,杀掉了怀王,导致8路侯王的兵力头像刘邦,讨伐项羽自己。
项羽战败后,范增离去之前的锦囊被刘邦看到,导致怀疑韩信和张良,反而杀之。
这么斗智的计谋剧情,你竟然说剧情安排,拍摄水平有问题,敢问LZ你看懂了么??你连看都看不懂,肯定觉得没意思了!!! 跟XX一样,瞎B评论。
这鸿门宴一开始,从下棋张良故意输,到张良所说的“你这一剑,真是最错的一剑啊”,在暗示刘邦,杀他自己,让项羽挡刀,从而使得张良名正言顺的进入项羽的势力(这就是张良所谓的项羽下错的关键的一步,刘邦出城后领悟到了,说鸿门宴才刚刚开始),脱离刘邦,进而暗中陷害范增,导致项羽怀疑范增,驱逐出门,然后张良在返回刘邦手下,手无军师的项羽在惹火的情况下,杀掉了怀王,导致8路侯王的兵力头像刘邦,讨伐项羽自己。
项羽战败后,范增离去之前的锦囊被刘邦看到,导致怀疑韩信和张良,反而杀之。
这么斗智的计谋剧情,你竟然说剧情安排,拍摄水平有问题,敢问LZ你看懂了么??你连看都看不懂,肯定觉得没意思了!!! 跟XX一样,瞎B评论。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