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桑基鱼塘的优点是
桑基鱼塘生态系统比较复杂、完善,优点也多,主要优点有:“桑茂、蚕壮、鱼肥大;塘肥、基好、蚕茧多”。这就充分表明了“桑基鱼塘”循环性生产的相互关系。在这种循环性生产的系统中,“桑”是生产者,它利用太阳光能、水和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生产桑叶。用桑叶喂蚕,这样使桑叶的营养和能量沿着食物链首先转给了蚕,蚕是一级消费者。蚕吃了桑叶后放出的蚕沙、蚕蛹投放到池塘中,作为鱼的饲料。在这条食物链上鱼是二级消费者。鱼塘内的微生物可以分解鱼类、藻类以及各种有机物质,使其转化成为简单的无机物质,如氮、磷、钾等元素,混合在塘泥中,以后又随着塘泥还原给桑基。在这一食物链中,微生物成为有机物质的分解者和还原者。在栽桑过程中,有一部分桑叶和枯枝落到基上或鱼塘里,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使有机物转化成简单的无机盐类,释放到土壤中,成为桑树或其他作物(蔬菜、甘蔗、果类)的营养物质又被吸收利用,也就开始了另外新的物质循环。
可见“桑基鱼塘”这一模式是集多种循环类型为一体的、完整的生态系统:
桑基鱼塘的优点是:
1、种桑与养蚕、鱼、猪相结合,生产上有紧密的联系,通过循环利用,取得了“两利俱全,十倍禾稼”的经济效益。
2、植物与动物互养,形成桑、蚕、鱼、泥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3、塘与基合理分布,水陆资源相结合。避免了水涝,营造了十分理想的生态环境,收到了理想的经济效益,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
生产方式 :
从种桑开始,通过养蚕而结束于养鱼的生产循环,构成了桑、蚕、鱼三者之间密切的关系,形成池埂种桑、桑叶养蚕、蚕茧缫、蚕沙、蚕蛹、缫丝废水养鱼、鱼粪等泥肥肥桑的比较完整的能量流系统。在这个系统里,蚕丝为中间产品,不再进入物质循环。
鲜鱼才是终级产品,提供人们食用。系统中任何一个生产环节的好坏,也必将影响到其他生产环节。充分说明了桑基鱼塘循环生产过程中各环节之间的联系。
经济效益高,通过发挥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转化和生物之间的共生、相养规律的作用,达到了集约经营的效果,符合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经济效益原则。
生态效益好,桑基鱼塘内部食物链中各个营养级的生物量比例适量,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平衡,并促进动植物资源的循环利用,生态维持平衡。
在池埂上或池塘附近种植桑树,以桑叶养蚕,以蚕沙、蚕蛹等作鱼饵料,以塘泥作为桑树肥料,形成池埂种桑,桑叶养蚕,蚕蛹喂鱼,塘泥肥桑的生产结构或生产链条,二者互相利用。
桑基鱼塘多肥:
应掌握增施农家有机肥料和间作绿肥的原则。一是要施足栽桑的基肥,亩施拌有30~40公斤磷肥的土杂肥100~200担,再施入粪尿10~20担,或饼肥150~200公斤,并配合施用石灰25~50公斤,改良酸性土壤。
在桑树成活长新根后,于4月下旬至5月上旬施一次速效氮肥,每亩施20公斤尿素或50公斤碳铵,最好施用腐熟人粪尿50~80担。7月下旬再施一次,肥料用量较前次要适当增加一些,促进桑树枝叶生长,以利用采叶饲养中秋或晚秋蚕。
桑树生长发育阶段要求养一次蚕施一次肥。并注意合理间种、多种豆科绿肥,适时翻埋。四是在冬季结合清塘,挖掘一层淤泥上基,这样即净化了鱼塘,又为基上桑树来年生长施足了基肥。
桑基鱼塘是长三角和珠三角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农业生产形势。因其生产上形成良性的循环而出名。三角洲由冲积而成,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土壤肥沃,是盛产蚕桑、塘鱼、甘蔗的重要基地。三角洲内河网密布,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
由于两地地势低洼,常闹洪涝灾害,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当地人民根据地区特点,因地制宜地在一些低洼的地方,把低洼的土地挖深为塘,饲养淡水鱼;将泥土堆砌在鱼塘四周成塘基,可减轻水患,这种塘基的修筑可谓一举两得。
桑基鱼塘东桑西移
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全国桑园面积只有19.84万公顷,蚕茧产量3.09万吨。我国蚕桑业在经过了20多年的曲折发展后。
1970年我国桑园面积达到23.34万公顷,蚕茧产量12.15万吨,首次超过了日本,位居世界第一。
1994年,我国蚕茧产量达77.69万吨,全国有26个省市发展蚕桑业。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桑基鱼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