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你对中国画关于“不似之似”理论的理解和认识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中国绘画理论》中说了。明代沈颢《画麈》:“似而不似,不似而似。”傅抱石也曾列作画程序:不似(入手)——似(经过)——不似(最后)。
傅抱石的意思就是哲学中的螺旋型进步。我也赞同,这就是像散文,形散神不散——形不似神似的那种意思。国画中的山水有这种情况:水画在山的上面。外国人曾认为这是逻辑错误,水应该在山下的,这就是“不似”。其实中国人也是遵循真实视角的,站在山上,远处的江海和眼前的山峰,在竖直平面上不就是“水画在山的上面”吗,这就是“似”。这样给人的感觉又很辽阔很舒服而又“不似”了。这就是中西绘画的站位高度不同啊……个人见解仅供参考。
傅抱石的意思就是哲学中的螺旋型进步。我也赞同,这就是像散文,形散神不散——形不似神似的那种意思。国画中的山水有这种情况:水画在山的上面。外国人曾认为这是逻辑错误,水应该在山下的,这就是“不似”。其实中国人也是遵循真实视角的,站在山上,远处的江海和眼前的山峰,在竖直平面上不就是“水画在山的上面”吗,这就是“似”。这样给人的感觉又很辽阔很舒服而又“不似”了。这就是中西绘画的站位高度不同啊……个人见解仅供参考。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