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阅读题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首先,你自己要把这篇短文多读几遍,体会一下。再根据题目,也许答案就在文中。或者联系自己生活当中的事情,把自己投入或放入文中,再想想当时的你是怎样的?就很好解题了。
还有一种方法,不大用得好,但也可以试试。看题后面的分数,如:(2)、(4)此类的,2,那么你就回答两种不同的情感或词语,没有把握的话,多答几条,或许其中就有的是正确的。
阅读题作为语文考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高考中,它的高难度、低得分和极强的主观性已为历年语文高考的实践所证明。我觉得要提高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需要在阅读中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巧用信息整体把握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如果是小说,则要主语其人物、情节等,如果是议论文,则要着重把握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了解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
第二、确定区域圈点勾画
阅读大段文章主要用精读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动笔。在读第一遍时就要用笔画出关键句。
第三、注意摘取原文
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在阅读中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不少同学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较强,但迁移能力比较弱,特别是对有关字、词、句的语境义以及作用之类的题目感到为难。这里,提供十六字诀的解题方法供你参考。
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道听途说,道,指道路;志同道合,道,指道理。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
一词多义。这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如:策之不以其道,策,驱使;执策而临之策,马鞭。
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这些,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如: “见教”一词的本意是客套话,指教(我)的意思。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则表现为不同的意义。在《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前面对胡屠户的“教导”,称“岳父见教的是”。
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浅谈如何提高解答语文阅读分析题
随着“大语文”观念的渐行渐盛和中高考语文阅读分析题目量的不断加大,如何提高学生解答阅读分析题的效益,已经成为广大中学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一个实践课题。本人以为,如果在日常教学中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学生的训练,也许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抓住文体特征
阅读是解答题目的前提,要答好题,如果仅是读懂选文,而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不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可能也会无从下手。各类文体的特征就是必须掌握的知识。因为许多阅读材料一般都有较明显的文体特征,只有掌握各类文体的基础知识,答题才容易“上路子”。例如,记叙文常涉及的是记叙的六要素、记叙的线索、叙述的方式、表达的方式等;说明文常考的是说明方式、说明顺序、说明对象及特点、说明方法等;议论文则侧重对议论文的三要素考查,如文章的论点、论据的类型、论证的方法等。这些都涉及到相应文体的基本概念,有共性的内容。如果学生对选文的文体类型辨别无误,基本概念认识清晰,那么答题时就不会张冠李戴,这样基本分就不会丢失了。
三、准确把握材料
每篇选文都是有血有肉的。但是阅读过程中,如不能很快地抓住主要内容或主题思想,而被一些具体琐碎的材料遮住视线,答题就会吃力不讨好。怎样很快地抓住文章的主干和灵魂呢?大体有以下三种方法:
1、抓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直接透露出作者的思想,体现着文章的立意。读懂了它,文章大概意思也就知晓了三分之一。有些文章题目交代了文章的文体或写作的方向,抓住了题目,答题一般就不致于产生太大的偏差。有些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往往不重视题目,或根本不看题目,忽视了这个最重要也是最简洁的要素,致使抓不准文章的主题。
2、抓住中心句。中心句是文章内容的主要基石,常常是文章题目的阐释和延伸。抓住它,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认识就会更准确更具体。
3、抓议论、抒情句。议论、抒情句往往起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使文章升华的作用,是作者感情倾向最鲜明的体现。因此,抓住这类句子,往往能明了文章的立意,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中心。文章的中心是全文的灵魂,抓住灵魂,才能真正读懂全文。让学生在读完文章后用一两句话来概括文章大意,如文章通过写什么人做了什么事,表达了什么,或赞美了什么,或批判了什么,或者是作者的什么人生感悟等。应该向学生讲明白,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文章的主题是不同的概念,主题是文章的目的,主要内容是实现目的的手段。
第二步,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段落大意,分析作用。概括每自然段的意思,对了解全文,读懂全文很重要。概括每段意思时,第一要抓住本段的主要内容;第二概括的语言要精炼;第三要明确这一段对全文的作用。
第三步,按图索骥。也就是针对问题到原文中去找答案。这个环节要把握住两点:一是尽量用原文中语句回答问题,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样得分率最高,除非题目有要求,否则尽量不要自己去概括答案;即使是原文中要求自己概括答案的,也应尽量紧扣原文,用原文中词语连缀作答;二是注意所设各个小题目之间的相互提示相互关联的作用。大多数情况下后面小题要承前面小题或在前面小题的基础上来答,有时学生做出的答案与后面的问号前后矛盾,或联系不紧,这答案显然是有问题的。另外在做阅读题的时候也不一定按照原题给我们设计的顺序去做,题中往往有一些是答案比较明显的,可以先做这些,随着对原文感悟的逐步深入,再做答案不够明显的,也可以从后倒着往前做,这样往往会能够将原文把握地更准确,答题胜算率更高。
运用以上方法就可以较好地从整体上把握一篇文章。
四、区别题型作答
读懂文章、明辨文体及基本概念,其目的还在于运用,在于答题。学会区分不同题型,巧妙处理也很重要。
1、选择题。通常采用排除法。阅读分析题的内容涉及到的不仅仅是内容,有时对课内知识也多有勾连考查。因此对课内掌握的知识如能或排除或选择,就无形中降低了知识的选择难度。
2、延伸题。如根据有关内容默写名句等,对此要避难就易,写自己最有把握的答案。否则容易吃力不讨好。
3、基本概念题。要做到抓住语段的主要内容来答题,不能捡芝麻,丢西瓜,更不能一页障目,不见森林。
4、综合分析题。对于这类题,则要在整体认知的基础上扣住命题内容解答,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答非所问。这类题往往是最能见学生语文能力高下的题,答题应努力做到:简明扼要,言简意赅,一般不超过30字;句子要通顺,语言表达没有漏洞,符合逻辑推理;要围绕文章内容,突出重点,不能信马由缰,胡乱扯谈。
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不仅要求教师讲清基本概念,多作知识迁移训练;还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价值观念,同时掌握答题技巧、不断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现代文阅读三步法
第一步:观其大略
面对一篇文章,首先应该做的是整体快速阅读,弄清文章的体裁及大致内容。如果是说明文,则先弄清说明对象和说明中心;是议论文,则把握中心观点;是散文,则看懂描写对象,抒情基调;是小说,则抓住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阅读的捷径:一看前端标题,二看文后注释。
标题是文章最重要的信息。说明文的标题往往直接点明说明对象或说明中心,如《景泰蓝的制作》、《神奇的极光》等。议论文的标题有3种,一种是直接点明中心观点,如《改造我们的学习》;一种是间接点明中心观点,如《别了,司徒雷登》;一种是确定论述对象或范围,如《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孔孟》等。散文的标题则主要是确定描写对象,如《故都的秋》、《我的空中楼阁》等,其抒情基调蕴含在与标题紧密相关的关键性语句中,如《故都的秋》中“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句,这些关键性的语句往往也是散文主旨所在。
如果文章的末尾还有注释,则这些注释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注释如果是交代文章的出处及创作时间,实际上是提示你要“知人论世”。只有结合作者及时代背景,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
第二步:剔肉存骨
作家在写文章前都要先搭一个架子,然后组织材料,这个架子体现了文章的整体思路。好的文章材料附着在架子上,就像肉附着在骨头上。因此,要理清思路,就必须先将这些肉剔除。是说明文,则将涉及到各种说明方法的材料剔除。如举例子,则将例子剔除;如列数字,则将数字剔除;如作比较,则将比较的另一方剔除。是议论文,则将各种论据剔除,包括事例论据、引用论据、比喻论据等。是散文,因为形散神聚,则将体现“神”的抒情议论性语段保留,把其它部分剔除。材料一经剔除,文章的整体思路就水落石出了。常见做法:一、舍偏取正法;二、分层归纳法。舍偏取正法,就是将文章的信息分出主次来,只提取主要的信息。具体到文章中的某个段落,则是提取中心句。中心句一般处在段首或段末,不难判断。具体到段落中的某个句子,如果是单句,则提取主干;是复句,则提取分句中的主句。分层归纳法,就是概括段落大意,一般适用于散文阅读。
第三步:定点扫描
完成以上两步后正式开始答题。首先是定点,即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找到了出题点,就进入扫描阶段。以出题点为中心上下扫描,寻找答题点。一般来说,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就在上文,比喻句所说明的事物也在它的上文;观点句的理解要看它的下句,材料所说明的观点要看它前面的议论句;散文的主旨句往往在抒情议论性语句中。找到了答题点,还要注意答题方式。多数情况下,可直接摘引原文中的语句作答。如果题目要求你概括、归纳,则必须通观全段甚至全文将要点整合,用流畅的个人语言来表达。
命题者拟题是从整体上来设计的,几道题由浅入深,题与题之间既彼此独立又互相联系。一般地说,应从第一题入手,循序渐进地答题。但有时也可前后参照,从题目之间的关联性上得到启发,从而更快捷地找到答案或验证答案。
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三步走:
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
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①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③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牢记:欲速则不达。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牢记: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题干隐含了答题信息,题干体现了答题规律。
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记叙文学类作品选用文质兼美的时文,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表现了社会公德、人性之美、表现了为人处事的原则、表现了对自然、对生活的感悟和追求。
在考查对阅读材料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的同时,注重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怎样做好阅读理解题
对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解题技巧。
一、古代诗词鉴赏。选文为中国古代诗词曲(不选名篇),题型是客观题,考点包括文句理解、表现手法、内容的鉴赏和评价。备考要点:首先要了解古代诗词曲的特点。如①语言含蓄、委婉,讲究格律和意境。②为了押韵、平仄需要常用倒装句式。③常用表现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反复、对偶、对比、象征、衬托以及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其次,注意根据诗眼把握全诗基调,对于鉴赏性的评价语言应辨析其是否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凡牵强附会或随意拔高应视为错项。
二、文言文阅读。选文一般为古代传记或笔记文(课外),全部是客观题型。考点①文言实词理解,②虚词辨析,③分句间关系判断,④句子翻译选译,⑤文意理解。备考对策:①常见文言虚实词的用法和意义要记死。②词句理解要结合上下文语境。③句子翻译要注意译文对关键词的翻译(如虚实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偏义复词、古今义的不同等)及倒装、省略、被动等句式。④分句间的关系判断应循上下文意分辨其复句关系(注意起关联作用的文言虚词或循句意补上作为判断依据)。⑤文意理解错项常犯错误:张冠李戴,无中生有,牵强附会,随意拔高,以偏概全,主次不分。
三、科技文阅读。选文为有关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最新科技论文选段,客观题型。考点:①概念理解,②句子理解,③文意判断,④信息筛选。备考要点:①先速读全文,了解大意,克服畏惧心理。②看清题意(对或错选择,关键字词)。③找到答题区间,找准原文依据,注意关键字词及关联词的隐含信息。④句子理解要会抓主干(作语法分析)。⑤注意似非而是、似是而非的判断。⑥错项原因:偷梁换柱(扩大或缩小范围,可能性和现实性不分),无中生有,答非所问(原因、结果、目的、手段、条件不分),颠三倒四(对象、是非、顺序)。⑦可用排除法做题。
四、社科文阅读。选文是有关社会科学类的文章,趋向于蕴含义较深的文学作品,如散文。题型为主观题和一个多项选择题。考点:①词语理解,②句子理解,③表现手法及作用,④文章内容、结构分析及评价鉴赏。备考:①先速读全文,把握文意(注意文眼)。②看清题意,不要答非所问。③词语解释不要就词解词,而要就其在文章中的意思作具体阐述。④根据设问找出答题区间(原文依据),再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概括。⑤尽量用原文原句答题,至少也要用原文关键字词。⑥注意有字数限定的答案不要超出,但太少也不好(字数多的可往下浮十分之八左右)。⑦表现手法分析基本与诗词曲相似。⑧作用分析的答题格式一般为:通过……手法,表现(强调、突出、点明、渲染)……。
要全面提高阅读能力,除了注意以上技巧方面的问题,还要扩大阅读面,多看,多思,提高语感,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应在平日多下功夫。
如果遇到较长的文章,则应先读问题与选项,然后再读文章。倒过来阅读的方式,可使考生在首次阅读文章时就把注意力集中在有关内容及语句上,缩短了查找信息的时间。对于内容较深的文章也可先看题目,这样可减轻心理压力。
如何做语文阅读理解题(一)
一上初中,阅读理解在考试中的比例一下大了很多,难了很多,兰西在第一次语文月考上阅读丢了很多分。有读不懂的,但更多的是读懂了答不来或答不到点子上的。兰妈妈看了试卷,但什么样的答案是对的,兰妈妈也是模棱两可。
思考了一周,研究了一周,突然发现阅读其实有技巧和固定答题套路的,灵活掌握后做阅读题不再是难事。
下表是兰妈妈根据《阅读试题方法详解》一书汇总出的解题技巧,希望能和兰西小屋里的朋友共享。
考点分类 具体题型 答题技巧
筛选信息 1.考查文章的线索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关键看文章标题,标题往往就是线索;
其次看文章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就是线索。
2.概括文章类容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用“(何时,何地)谁+干什么+结果怎样”的句式答题。
或用“ 什么+怎么样”句式组织语言。
3.考查文章的表达方式的辨析 3.本文(文中某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 识别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一般题目设置在议论句和描写句上,考试时从这两方面去辨别即可。
4.考查文章所描写对象的特征 4.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的特点(优点,作用) 答案往往不止一点,需要提取。注意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这些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几点特征,找到一点特征后还要看看下面几段的相同位置,找到隐含的答题点进行概括并加工合并,避免遗漏。
5.理解文章类题 5.提取文中的某句话,然后问为什么,原因是什么。 把题干带入原文,答案一般就在原文语句的附件,可以用文中相关语句作答,也可以用提取出来的关键词进行加工。
审美鉴赏 1.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 1.本文的标题有何作用 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注意,回答不能全部照搬,需要根据文章的内容灵活套用)
2.分析文章重点字词的作用 2.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好处,妙处)? 1.动词生动表现人(事)物的特点,(或传神刻画了……事物……的形状)。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性格)。
2.形容词,副词: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某人(事物)……的特点,情态(或描绘出一幅……样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3.赏析文章中的优美语句和段落 3.(1)文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对文中的划线句进行赏析;请说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某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1)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参见上面);分析修辞+修辞作用
每种修辞手法都见其固定的答题套路
(2)文章开头:引出下文;开头点名故事所描写(说明,议论)的对象;照应文章标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
文章的中间:承上启下的过渡中用;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文章结尾:总结全文;解释全文主旨;照应前文;照应文章标题;引人深思。
注意:并不是每个答案全部写上,而是根据具体情况套用适用的答案。
4.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4.请分析文中**的形象。(文中的**具体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从文中检索关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提取出关键词来分析人物性格,并对结果进行加工合并。
5.分析句子,段落,文章表达方式的作用 5.(1)文中划线句(某段)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2)文中划线句(某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文中划线句(某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1)首先分析属于何种描写手法,然后分析其作用:1.人物描写:表现了人物**的特点,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品质);2.环境描写:烘托出了一种**的气氛,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心理)。
(2)见固定的答题套路
(3)见固定的答题套路
6.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和写作技巧。 6.文章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分析本文的写作技巧) 表现手法:对比,象征,伏笔,照应等。每种表现手法都有其固定的答题套路。
深层含义 1.分析文章标题的深层含义 1.分析本文标题的含义 首先找出标题中的关键词语,先回答它字面上的意思,即其本意。然后联系文章的主旨,说出这个词语的寓意,便可得出其深层含义。
2.分析重点字词的深层含义 2.说说你对加点词语含义的理解 首先找到词语在原文中的位置,然后弄清上下句具体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所包含的寓意,即可得出答案。
3.分析文章重点句子的深层含义 3.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含义的理解 理解句子含义一般有两种解答方法:(1)将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和具体语境或文章的主旨联系起来,然后用浅显的语言表述
(2)解释这个句子为什么这么说,这么说的原因是什么
4.联系生活实践,对文中的主旨,观点,作者的情感发表见解,或提出看法,建议等延伸拓展题。 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读完本文后的启示。(谈谈你对文章的理解) 只要符合题干要求,联系文章内容主旨,有具体的事例说明,用浅显的语言表述合理,语言流畅即可。
如何做语文阅读理解题(二)
修辞方法 常见修辞方法答题套路
比喻 用(事物)比喻(事物),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拟人 把**拟人话(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情状(描绘出一幅……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排比 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烈,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人物)……的感情
夸张 夸大(或缩小)了(事物)的大小(长度,速度,性能等),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反问 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态度(观点,情感)。
设问 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 用(什么)带(什么),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
引用 1.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加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加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2.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对偶 使文章节奏鲜明,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表现手法 常见表现手法答题套路
对比 **和**形象鲜明的对比,突出人物(事物)……的特点。
象征 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
伏笔 对就俺要出现的**时间做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
照应 使文章结构严谨,令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故事情节)更加严密
烘托,渲染 常用来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感情,突出主题。
还有一种方法,不大用得好,但也可以试试。看题后面的分数,如:(2)、(4)此类的,2,那么你就回答两种不同的情感或词语,没有把握的话,多答几条,或许其中就有的是正确的。
阅读题作为语文考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高考中,它的高难度、低得分和极强的主观性已为历年语文高考的实践所证明。我觉得要提高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需要在阅读中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巧用信息整体把握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如果是小说,则要主语其人物、情节等,如果是议论文,则要着重把握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了解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
第二、确定区域圈点勾画
阅读大段文章主要用精读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动笔。在读第一遍时就要用笔画出关键句。
第三、注意摘取原文
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在阅读中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不少同学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较强,但迁移能力比较弱,特别是对有关字、词、句的语境义以及作用之类的题目感到为难。这里,提供十六字诀的解题方法供你参考。
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道听途说,道,指道路;志同道合,道,指道理。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
一词多义。这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如:策之不以其道,策,驱使;执策而临之策,马鞭。
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这些,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如: “见教”一词的本意是客套话,指教(我)的意思。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则表现为不同的意义。在《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前面对胡屠户的“教导”,称“岳父见教的是”。
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浅谈如何提高解答语文阅读分析题
随着“大语文”观念的渐行渐盛和中高考语文阅读分析题目量的不断加大,如何提高学生解答阅读分析题的效益,已经成为广大中学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一个实践课题。本人以为,如果在日常教学中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学生的训练,也许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抓住文体特征
阅读是解答题目的前提,要答好题,如果仅是读懂选文,而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不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可能也会无从下手。各类文体的特征就是必须掌握的知识。因为许多阅读材料一般都有较明显的文体特征,只有掌握各类文体的基础知识,答题才容易“上路子”。例如,记叙文常涉及的是记叙的六要素、记叙的线索、叙述的方式、表达的方式等;说明文常考的是说明方式、说明顺序、说明对象及特点、说明方法等;议论文则侧重对议论文的三要素考查,如文章的论点、论据的类型、论证的方法等。这些都涉及到相应文体的基本概念,有共性的内容。如果学生对选文的文体类型辨别无误,基本概念认识清晰,那么答题时就不会张冠李戴,这样基本分就不会丢失了。
三、准确把握材料
每篇选文都是有血有肉的。但是阅读过程中,如不能很快地抓住主要内容或主题思想,而被一些具体琐碎的材料遮住视线,答题就会吃力不讨好。怎样很快地抓住文章的主干和灵魂呢?大体有以下三种方法:
1、抓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直接透露出作者的思想,体现着文章的立意。读懂了它,文章大概意思也就知晓了三分之一。有些文章题目交代了文章的文体或写作的方向,抓住了题目,答题一般就不致于产生太大的偏差。有些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往往不重视题目,或根本不看题目,忽视了这个最重要也是最简洁的要素,致使抓不准文章的主题。
2、抓住中心句。中心句是文章内容的主要基石,常常是文章题目的阐释和延伸。抓住它,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认识就会更准确更具体。
3、抓议论、抒情句。议论、抒情句往往起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使文章升华的作用,是作者感情倾向最鲜明的体现。因此,抓住这类句子,往往能明了文章的立意,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中心。文章的中心是全文的灵魂,抓住灵魂,才能真正读懂全文。让学生在读完文章后用一两句话来概括文章大意,如文章通过写什么人做了什么事,表达了什么,或赞美了什么,或批判了什么,或者是作者的什么人生感悟等。应该向学生讲明白,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文章的主题是不同的概念,主题是文章的目的,主要内容是实现目的的手段。
第二步,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段落大意,分析作用。概括每自然段的意思,对了解全文,读懂全文很重要。概括每段意思时,第一要抓住本段的主要内容;第二概括的语言要精炼;第三要明确这一段对全文的作用。
第三步,按图索骥。也就是针对问题到原文中去找答案。这个环节要把握住两点:一是尽量用原文中语句回答问题,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样得分率最高,除非题目有要求,否则尽量不要自己去概括答案;即使是原文中要求自己概括答案的,也应尽量紧扣原文,用原文中词语连缀作答;二是注意所设各个小题目之间的相互提示相互关联的作用。大多数情况下后面小题要承前面小题或在前面小题的基础上来答,有时学生做出的答案与后面的问号前后矛盾,或联系不紧,这答案显然是有问题的。另外在做阅读题的时候也不一定按照原题给我们设计的顺序去做,题中往往有一些是答案比较明显的,可以先做这些,随着对原文感悟的逐步深入,再做答案不够明显的,也可以从后倒着往前做,这样往往会能够将原文把握地更准确,答题胜算率更高。
运用以上方法就可以较好地从整体上把握一篇文章。
四、区别题型作答
读懂文章、明辨文体及基本概念,其目的还在于运用,在于答题。学会区分不同题型,巧妙处理也很重要。
1、选择题。通常采用排除法。阅读分析题的内容涉及到的不仅仅是内容,有时对课内知识也多有勾连考查。因此对课内掌握的知识如能或排除或选择,就无形中降低了知识的选择难度。
2、延伸题。如根据有关内容默写名句等,对此要避难就易,写自己最有把握的答案。否则容易吃力不讨好。
3、基本概念题。要做到抓住语段的主要内容来答题,不能捡芝麻,丢西瓜,更不能一页障目,不见森林。
4、综合分析题。对于这类题,则要在整体认知的基础上扣住命题内容解答,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答非所问。这类题往往是最能见学生语文能力高下的题,答题应努力做到:简明扼要,言简意赅,一般不超过30字;句子要通顺,语言表达没有漏洞,符合逻辑推理;要围绕文章内容,突出重点,不能信马由缰,胡乱扯谈。
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不仅要求教师讲清基本概念,多作知识迁移训练;还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价值观念,同时掌握答题技巧、不断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现代文阅读三步法
第一步:观其大略
面对一篇文章,首先应该做的是整体快速阅读,弄清文章的体裁及大致内容。如果是说明文,则先弄清说明对象和说明中心;是议论文,则把握中心观点;是散文,则看懂描写对象,抒情基调;是小说,则抓住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阅读的捷径:一看前端标题,二看文后注释。
标题是文章最重要的信息。说明文的标题往往直接点明说明对象或说明中心,如《景泰蓝的制作》、《神奇的极光》等。议论文的标题有3种,一种是直接点明中心观点,如《改造我们的学习》;一种是间接点明中心观点,如《别了,司徒雷登》;一种是确定论述对象或范围,如《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孔孟》等。散文的标题则主要是确定描写对象,如《故都的秋》、《我的空中楼阁》等,其抒情基调蕴含在与标题紧密相关的关键性语句中,如《故都的秋》中“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句,这些关键性的语句往往也是散文主旨所在。
如果文章的末尾还有注释,则这些注释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注释如果是交代文章的出处及创作时间,实际上是提示你要“知人论世”。只有结合作者及时代背景,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
第二步:剔肉存骨
作家在写文章前都要先搭一个架子,然后组织材料,这个架子体现了文章的整体思路。好的文章材料附着在架子上,就像肉附着在骨头上。因此,要理清思路,就必须先将这些肉剔除。是说明文,则将涉及到各种说明方法的材料剔除。如举例子,则将例子剔除;如列数字,则将数字剔除;如作比较,则将比较的另一方剔除。是议论文,则将各种论据剔除,包括事例论据、引用论据、比喻论据等。是散文,因为形散神聚,则将体现“神”的抒情议论性语段保留,把其它部分剔除。材料一经剔除,文章的整体思路就水落石出了。常见做法:一、舍偏取正法;二、分层归纳法。舍偏取正法,就是将文章的信息分出主次来,只提取主要的信息。具体到文章中的某个段落,则是提取中心句。中心句一般处在段首或段末,不难判断。具体到段落中的某个句子,如果是单句,则提取主干;是复句,则提取分句中的主句。分层归纳法,就是概括段落大意,一般适用于散文阅读。
第三步:定点扫描
完成以上两步后正式开始答题。首先是定点,即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找到了出题点,就进入扫描阶段。以出题点为中心上下扫描,寻找答题点。一般来说,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就在上文,比喻句所说明的事物也在它的上文;观点句的理解要看它的下句,材料所说明的观点要看它前面的议论句;散文的主旨句往往在抒情议论性语句中。找到了答题点,还要注意答题方式。多数情况下,可直接摘引原文中的语句作答。如果题目要求你概括、归纳,则必须通观全段甚至全文将要点整合,用流畅的个人语言来表达。
命题者拟题是从整体上来设计的,几道题由浅入深,题与题之间既彼此独立又互相联系。一般地说,应从第一题入手,循序渐进地答题。但有时也可前后参照,从题目之间的关联性上得到启发,从而更快捷地找到答案或验证答案。
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三步走:
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
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①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③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牢记:欲速则不达。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牢记: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题干隐含了答题信息,题干体现了答题规律。
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记叙文学类作品选用文质兼美的时文,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表现了社会公德、人性之美、表现了为人处事的原则、表现了对自然、对生活的感悟和追求。
在考查对阅读材料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的同时,注重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怎样做好阅读理解题
对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解题技巧。
一、古代诗词鉴赏。选文为中国古代诗词曲(不选名篇),题型是客观题,考点包括文句理解、表现手法、内容的鉴赏和评价。备考要点:首先要了解古代诗词曲的特点。如①语言含蓄、委婉,讲究格律和意境。②为了押韵、平仄需要常用倒装句式。③常用表现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反复、对偶、对比、象征、衬托以及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其次,注意根据诗眼把握全诗基调,对于鉴赏性的评价语言应辨析其是否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凡牵强附会或随意拔高应视为错项。
二、文言文阅读。选文一般为古代传记或笔记文(课外),全部是客观题型。考点①文言实词理解,②虚词辨析,③分句间关系判断,④句子翻译选译,⑤文意理解。备考对策:①常见文言虚实词的用法和意义要记死。②词句理解要结合上下文语境。③句子翻译要注意译文对关键词的翻译(如虚实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偏义复词、古今义的不同等)及倒装、省略、被动等句式。④分句间的关系判断应循上下文意分辨其复句关系(注意起关联作用的文言虚词或循句意补上作为判断依据)。⑤文意理解错项常犯错误:张冠李戴,无中生有,牵强附会,随意拔高,以偏概全,主次不分。
三、科技文阅读。选文为有关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最新科技论文选段,客观题型。考点:①概念理解,②句子理解,③文意判断,④信息筛选。备考要点:①先速读全文,了解大意,克服畏惧心理。②看清题意(对或错选择,关键字词)。③找到答题区间,找准原文依据,注意关键字词及关联词的隐含信息。④句子理解要会抓主干(作语法分析)。⑤注意似非而是、似是而非的判断。⑥错项原因:偷梁换柱(扩大或缩小范围,可能性和现实性不分),无中生有,答非所问(原因、结果、目的、手段、条件不分),颠三倒四(对象、是非、顺序)。⑦可用排除法做题。
四、社科文阅读。选文是有关社会科学类的文章,趋向于蕴含义较深的文学作品,如散文。题型为主观题和一个多项选择题。考点:①词语理解,②句子理解,③表现手法及作用,④文章内容、结构分析及评价鉴赏。备考:①先速读全文,把握文意(注意文眼)。②看清题意,不要答非所问。③词语解释不要就词解词,而要就其在文章中的意思作具体阐述。④根据设问找出答题区间(原文依据),再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概括。⑤尽量用原文原句答题,至少也要用原文关键字词。⑥注意有字数限定的答案不要超出,但太少也不好(字数多的可往下浮十分之八左右)。⑦表现手法分析基本与诗词曲相似。⑧作用分析的答题格式一般为:通过……手法,表现(强调、突出、点明、渲染)……。
要全面提高阅读能力,除了注意以上技巧方面的问题,还要扩大阅读面,多看,多思,提高语感,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应在平日多下功夫。
如果遇到较长的文章,则应先读问题与选项,然后再读文章。倒过来阅读的方式,可使考生在首次阅读文章时就把注意力集中在有关内容及语句上,缩短了查找信息的时间。对于内容较深的文章也可先看题目,这样可减轻心理压力。
如何做语文阅读理解题(一)
一上初中,阅读理解在考试中的比例一下大了很多,难了很多,兰西在第一次语文月考上阅读丢了很多分。有读不懂的,但更多的是读懂了答不来或答不到点子上的。兰妈妈看了试卷,但什么样的答案是对的,兰妈妈也是模棱两可。
思考了一周,研究了一周,突然发现阅读其实有技巧和固定答题套路的,灵活掌握后做阅读题不再是难事。
下表是兰妈妈根据《阅读试题方法详解》一书汇总出的解题技巧,希望能和兰西小屋里的朋友共享。
考点分类 具体题型 答题技巧
筛选信息 1.考查文章的线索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关键看文章标题,标题往往就是线索;
其次看文章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就是线索。
2.概括文章类容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用“(何时,何地)谁+干什么+结果怎样”的句式答题。
或用“ 什么+怎么样”句式组织语言。
3.考查文章的表达方式的辨析 3.本文(文中某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 识别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一般题目设置在议论句和描写句上,考试时从这两方面去辨别即可。
4.考查文章所描写对象的特征 4.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的特点(优点,作用) 答案往往不止一点,需要提取。注意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这些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几点特征,找到一点特征后还要看看下面几段的相同位置,找到隐含的答题点进行概括并加工合并,避免遗漏。
5.理解文章类题 5.提取文中的某句话,然后问为什么,原因是什么。 把题干带入原文,答案一般就在原文语句的附件,可以用文中相关语句作答,也可以用提取出来的关键词进行加工。
审美鉴赏 1.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 1.本文的标题有何作用 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注意,回答不能全部照搬,需要根据文章的内容灵活套用)
2.分析文章重点字词的作用 2.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好处,妙处)? 1.动词生动表现人(事)物的特点,(或传神刻画了……事物……的形状)。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性格)。
2.形容词,副词: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某人(事物)……的特点,情态(或描绘出一幅……样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3.赏析文章中的优美语句和段落 3.(1)文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对文中的划线句进行赏析;请说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某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1)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参见上面);分析修辞+修辞作用
每种修辞手法都见其固定的答题套路
(2)文章开头:引出下文;开头点名故事所描写(说明,议论)的对象;照应文章标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
文章的中间:承上启下的过渡中用;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文章结尾:总结全文;解释全文主旨;照应前文;照应文章标题;引人深思。
注意:并不是每个答案全部写上,而是根据具体情况套用适用的答案。
4.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4.请分析文中**的形象。(文中的**具体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从文中检索关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提取出关键词来分析人物性格,并对结果进行加工合并。
5.分析句子,段落,文章表达方式的作用 5.(1)文中划线句(某段)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2)文中划线句(某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文中划线句(某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1)首先分析属于何种描写手法,然后分析其作用:1.人物描写:表现了人物**的特点,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品质);2.环境描写:烘托出了一种**的气氛,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心理)。
(2)见固定的答题套路
(3)见固定的答题套路
6.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和写作技巧。 6.文章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分析本文的写作技巧) 表现手法:对比,象征,伏笔,照应等。每种表现手法都有其固定的答题套路。
深层含义 1.分析文章标题的深层含义 1.分析本文标题的含义 首先找出标题中的关键词语,先回答它字面上的意思,即其本意。然后联系文章的主旨,说出这个词语的寓意,便可得出其深层含义。
2.分析重点字词的深层含义 2.说说你对加点词语含义的理解 首先找到词语在原文中的位置,然后弄清上下句具体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所包含的寓意,即可得出答案。
3.分析文章重点句子的深层含义 3.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含义的理解 理解句子含义一般有两种解答方法:(1)将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和具体语境或文章的主旨联系起来,然后用浅显的语言表述
(2)解释这个句子为什么这么说,这么说的原因是什么
4.联系生活实践,对文中的主旨,观点,作者的情感发表见解,或提出看法,建议等延伸拓展题。 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读完本文后的启示。(谈谈你对文章的理解) 只要符合题干要求,联系文章内容主旨,有具体的事例说明,用浅显的语言表述合理,语言流畅即可。
如何做语文阅读理解题(二)
修辞方法 常见修辞方法答题套路
比喻 用(事物)比喻(事物),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拟人 把**拟人话(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情状(描绘出一幅……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排比 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烈,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人物)……的感情
夸张 夸大(或缩小)了(事物)的大小(长度,速度,性能等),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反问 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态度(观点,情感)。
设问 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 用(什么)带(什么),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
引用 1.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加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加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2.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对偶 使文章节奏鲜明,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表现手法 常见表现手法答题套路
对比 **和**形象鲜明的对比,突出人物(事物)……的特点。
象征 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
伏笔 对就俺要出现的**时间做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
照应 使文章结构严谨,令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故事情节)更加严密
烘托,渲染 常用来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感情,突出主题。
11111
2024-12-18 广告
2024-12-18 广告
作业指导书是一种专门编写的指导性文件,用于完成某一项或同一类型的工作。它是根据设计图纸、制造厂说明书、相关的验评标准、编写人员现场所积累的施工经验以及成熟实用的施工工艺所编写的。定义和作用作业指导书是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组成部分,主要用于阐明...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11111提供
展开全部
这是阅读题的几种题目、形式和答题方法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