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其实有很多次失误

就是曹操问他三马同食曹,他竟然回答是禄马,是吉兆哈哈,连曹操都算出可能跟人有关【马腾父子等】2没看出黄盖的苦肉计,徐庶都看出来了3官渡之战,没算出应该偷袭乌巢,许攸都看出... 就是曹操问他三马同食曹,他竟然回答是禄马,是吉兆哈哈,连曹操都算出可能跟人有关【马腾父子等】

2 没看出黄盖的苦肉计,徐庶都看出来了

3 官渡之战,没算出应该偷袭乌巢,许攸都看出来了
展开
 我来答
l王者风范l
2011-12-19
知道答主
回答量: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8万
展开全部
1 三马食曹 贾诩此时明哲保身 不愿意去得罪朝廷中人 所以有此回答是正常的
贾诩投曹操后一直低调(张绣一向低调 柳城之战功劳太大 出了风头 所以被逼自杀) 所以尤其是张绣死后 更加低调
你可以回看整个三国 他投曹操后根本没出过一计 战马超时 曹操问他 贾诩一句“离之而已” 就让曹操自己去深想 而不愿意出面施计
正因为如此 贾诩 才成为三国谋臣中少数得以善终之人
贾诩计谋是毋庸质疑的 回顾整个三国 能于他一战的 屈指可数(郭嘉 周瑜 庞统)

2 关于连环记 正史中没有 我们就姑且以演义推测
“赤壁之战时候,贾诩曾经建议曹操不要进军,先治理好荆州,那么江东可以不战而定”
贾诩的意思是曹军长年久战,且长途奔袭,本身就是疲惫之师。最重要的是不擅水战,而这点却是江东最擅长的。所以最佳办法是在荆州养兵生息,操练水军,虎视江东,威摄孙权。再加上孙权内部主降的声音很大,孙权年龄还小,威望还没建立起来,内部很不稳当,在心理上打垮江东,不战而定那是很有可能的

贾诩程昱的建议被曹操拒绝了。
曹操哭奉孝可能是觉得,如果奉孝说的话自己一定会听的 (这是我的猜测)并不是说奉孝能看出问题 别人看不出

3官渡之战
袁绍在黎阳,将南渡。时昱有七百兵守鄄城,太祖闻之,使人告昱,欲益二千兵。昱不肯,曰:「袁绍拥十万众,自以所向无前。今见昱兵少,必轻易不来攻。若益昱兵,过则不可不攻,攻之必克,徒两损其势。愿公无疑!」太祖从之。绍闻昱兵少,果不往。太祖谓贾诩曰:「程昱之胆,过于贲、育。」

袁绍围太祖於官渡,太祖粮方尽,问诩计焉出,诩曰:“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太祖曰:“善。”乃并兵出,围击绍三十馀里营,破之。
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因说公击琼等。左右疑之,荀攸、贾诩劝公。

可以肯定的说贾诩 贾诩只是偶尔陪曹操说说话 聊聊天 并不愿出计 还有一点 出了 不一定会听 而且会一旦胜了 还会引起曹操忌讳

莫说他不知道乌巢是袁绍屯粮之所 就算知道 也不会出计 最多别人说后 他去劝一下

总体来说 曹操多疑 诩 必须低调

贾诩宇文和 武威姑臧人 “有良、平之奇”的人物,可也是个未逢其主的大智者,他对天下大势的分析不输于三国时期的任何一位战略家(包括诸葛亮),对他参加的大小战役则算无遗策,从未看走眼过!而他对人性的把握在三国史上则无人可及!七十七岁善终,且子孙无祸。

贾诩是西凉人,所以他才会出现在西凉军阀董卓的军中,布自杀卓后,畏恶凉州人,凉州人皆怨。 ,“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之语对照可知,作为西凉人的贾诩为了保命,自然要帮着李傕、郭汜、张济等人打保皇派王允,吕布。而且王允,吕布也做的太绝,“蔡邕在王允坐,闻卓死,有叹惜之音。”只一个“叹惜之音”便将大才蔡邕宰了,可想而知,西凉人贾诩落在保皇派王允,吕布手中会如何! 李傕、郭汜、张济等人“遂流言于西凉州曰:“王允将欲洗荡此方之人矣!”明显是为了突出李傕、郭汜、张济等人之凶恶,而有意进行的改动,也就是说,贾诩助纣为孽的名声有点冤枉。而且,从贾诩在长安的表现看,他也是保皇派,“出天子,祐护大臣,诩有力焉。”
此后,贾诩离开是非之地的长安先跑到一个叫段煨的家伙哪儿待了些时日,接着就投靠了张绣。贾诩投靠张绣,本人认为一方面是因为“绣无谋主,亦愿得诩”,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张绣,武威祖厉人”这一条,远离家乡,身处乱世,老乡的感情肯定是非同一般的!所以有“诩遂往,绣执子孙礼”之语,只不过张绣并非雄才大略之人(却是唯一对贾诩完全信任的领导),若张绣是刘备或者孙策那样的英雄人物,有了贾诩之助,只怕三国的历史就更加精彩纷呈了,或者说曹操的最大麻烦就应该是张绣,贾诩集团了。因为即便是平庸的张绣,只因为对贾诩言听计从,就让曹操三次败北。

按理说,贾诩的新主子曹操也是英雄人物,可惜此公手下人才济济,尤其是荀彧,他在曹操与袁绍的决战前的战略分析与周瑜在赤壁之战前的战略分析一样深刻,准确。而贾诩的西凉人身份恐怕是他在曹操手下难以尽情发挥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同样是从敌方阵营(袁绍)投过来的郭嘉就受到了曹操的充分信任,而郭嘉和荀彧,荀攸一样是颖川人。所以我们看到在官渡之战时荀彧留驻大本营,而贾诩随军

官渡之战是贾诩第一次参加决定历史走向的大决战,而他起的作用同荀彧一样是决定性的。两人一在后方,一在前线作出了相同的判断,而贾诩的敌我分析言简意赅,与荀彧的一样精准,直接点中要害。让决策者不能不信服,从此可见,贾诩之才不在荀彧之下,而曹操也是心知独明
荀彧:“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荧?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先退者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
贾诩“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

赤壁之战前,当贾诩(第二次参加决定历史走向的大决战)向曹操提出正确的战略方针时,曹操也许是让胜利冲昏了头,也许是因为贾诩毕竟不是亲信之人,说话的份量远不如荀彧。反正是“太祖不从,军遂无利。”

贾诩最后一次战略分析和决策是为曹丕 贾诩的方针是“臣以为当今宜先文后武。”本应是一次可以改变历史方向的战略分析和决策,可对狂妄的曹丕来说,就如同对牛弹琴,于是就有了“文帝(曹丕)不纳。后兴江陵之役,士卒多死。”的结局。这就让贾诩最后一次提升历史地位的机会彻底丧失了!

陈寿的《三国志》把荀彧,荀攸,贾诩编在一起,在我看来,是因为这三人的才能不相上下,但他们却都没有淋漓尽致地发挥出自己的才智,荀彧因为自己的“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五十岁就“以忧薨”了。荀彧的侄子荀攸在荀彧死后不久也死了(没时间发挥才智了),贾诩虽然长寿,可惜却未逢其主,一些决定性的好对策不被采纳。

综观贾诩一生,他所服务过的领导,信任他的没才干,有才干的不信任他(与荀彧,诸葛亮,周瑜等相比)。致使他的才能没有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所以,虽有张良之才,却无张良之业,甚为可惜!
杀倭奴兮觅封侯
2011-12-12 · TA获得超过1519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0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42万
展开全部
是跟司马懿、昭、师有关
那时贾诩不再曹营
乌巢是袁军粮仓,贾诩不知道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oyzhoo
2011-12-09 · TA获得超过754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676
采纳率:50%
帮助的人:468万
展开全部
正常啊,正所谓人无完人,他是人又不是神。他厉害的还是那点“洞悉人性,洞察人心”。谁能没有失误的时候呢?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