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民俗信仰之社会新风尚
一、尊老
芗城素有怜老尊老之举,民间家庭中小辈办事都要事先征求长辈意见;小辈有事外出,先告知长辈,回家后主动面见长辈;长辈身体疾苦病痛,小辈则送药端汤、精心护理,使老人“生有所养,老有所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关心人民疾苦,尤其是孤寡老人。1956年农业合作后,对鳏寡孤残者实行“五保”(保吃、保住、保穿、保医、保葬)政策。各乡镇街道对其辖区内的孤寡老人包干到户, 带领发动群众互助互济、街邻相帮。60年代开展“学雷锋、树新风”的活动,群众中照顾孤寡老人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1988年,全区开展“九九”敬老月活动,先后成立老年体育协会和老年大学,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敬老、尊老、爱老、养老的社会新风尚得以发扬光大。1995年9月,对年满70岁以上的老人,乘坐公共汽车实行半价。
二、敬师
封建社会里,平民百姓入仕出人头地的主要途径是读书登第。 南宋,朱熹任漳州知州,倡儒学,史称为“朱子过化”。后来书院附设朱子祠成为一俗。元、明、清三朝,乡里设有社学。每逢岁前,将诸生姓名列出敬请有学识可为师表的人过目,若许可,则在岁后择日,备礼于学,学生迎谒再拜,先生才授课。
漳人“读书力田”成为风尚,明初就已有“海滨邹鲁”之誉。在这种努力向学的风气中,传统学识的先生和传授技艺的师傅,均受学生、学徒及其家长的尊敬。“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妇孺皆知。弟子考中功名作官,但对师长则一如往者,尊崇有加,徒弟学艺出师,即使技艺高超,仍执以师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化教育日益普及。特别在80年代,教育受到社会普遍重视,尊师重教蔚然成风。自1985年开始,每年9月10 日定为教师节。每逢这一天,不少学生前往老师家中拜访。 重大节日及教师节为教育办实事、慰问教师活动逐步成为社会新风尚的一个主要内容。1992年以来,芗城区政府投资建教师住房 25000平方米的“教师新村”,购买4部客车,用于接送在郊区工作的教师上下班,解决了教师住房难、乘车难和医药费超支报销难的“三难”问题,使尊师重教更趋社会化。
三、互敬互助
芗城自古宗亲邻里、亲朋好友注重礼尚往来。民情淳朴、热情好客,逢亲遇友习惯点头招呼。宗族成员中论辈不论岁,都要以辈份高低称谓。在社会上一般按年龄以伯、叔、婶、姨、兄、弟等称谓称呼对方。
历史上,民间十分重视血缘、亲缘、地缘的联系与交往,素有敦亲睦邻的优良传统。亲戚、宗亲之间,衣食住行婚丧喜庆,习惯互相支持,素有喜庆不失礼,治丧皆出力的族居旧俗。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互相帮助,一家有事,邻里各家都热心相助。“远亲不如近邻”,“千金买厝,万金买厝边”被视为邻里交际的信条。
社会交际中,诚信重义,封建社会知交挚友,时兴结拜兄弟,同甘共苦。清末,在一些商埠城市建有漳州会馆。民国以来,社会发展扩大了社交面,逐渐出现社团交际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侨及香港、台湾、澳门地区的芗城人组织了跨地跨国的“商会”、“联谊会”、“同乡会”等一系列社团,在联络乡情、增迸友谊、共帮互济、共建桑梓文明之中,发挥重大作用。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协会”、“老人会”等组织,各阶层的社交活动十分活跃。学校、机关、工厂等单位、系统出现了举办晚会、舞会、茶话会等多种交谊活动,颇受青年喜爱,形成一股新的社交潮流。
四、济困扶贫
芗城民性慷慨豪爽,素有济困扶贫的美德。古往今来,宗亲观念浓厚,不论是工农商学,“亲引亲”、“邻帮邻”的传统习俗经久不衰。社会生活中,衣食住行、婚丧喜庆,一家有困难,四邻共扶助。
清未民初,龙溪县民间自发的社会慈善事业渐兴。创办养老所、育婴所、平民所、施医所等福利机构。开展一些诸如收容孤老,弃婴、义诊施药、赈济食品等救世济贫活动。
农村中宗族父兄,有婚丧葬之事,全乡老少,必来相助。婚姻名曰“凑喜”,丧葬名曰“吊奠”。男停耕,女停织,齐集当事之家,克尽所能,共襄事务。即使邻乡远族,亦须派代表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发展了社会福利事业,孤儿寡母、生活无依的现象骤然减少,特别是自然灾害,一旦有难,八方支援。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普遍提高,个别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充分重视。
五、崇尚善举
芗城民风淳朴,崇尚善举长久不衰。封建社会中,举凡铺路造桥,建寺修祠,无不慷慨解囊集资兴办。境内山溪陇畔,原本道路极其崎岖,田径阡陌曲折,羊肠鸟道皆是。农闲之间,一乡之长,长期召集乡中子弟,在辖区内共同修路,甲乡如此,乙乡亦如此。倘有不组织修路,左右邻乡必鄙视该乡乡长无能,讥笑谩骂,莫敢回嘴,相习成风。过往桥梁上一般都建屋,俗称曰亭,即可雨天避雨,又是祭祀场所。
凡属宗姓之亲,遇有急难之事,则所亲者必先援助,由亲及疏,由近及远,或出力,或出财,绝无吝惜。即使外县、外省人流落乡间,一叙同姓之亲,亦致敬有加,不敢怠慢。旧时同宗叔侄,有被异姓欺凌、同乡土地有被别社侵占,必开祖祠大门,召集宗族会议,或争斗或宁息,当众表决。如若当息,族长必须代子弟向对方卑礼厚币乞和。如若当争,必集全村力量,以对付对方,任何牺牲都不顾。远近数十里宗姓,须派遣家长慰问。因此常发生械斗。清,乡村每有械斗动则连结数十乡。民国期间此习犹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摧毁了封建宗族体系,除偶有时个别村庄械斗外,此风基本已息。
60年代广泛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80年代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90年代加强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活动。社会上不断涌现舍已为人,拾金不昧、义务服务等新人新事。1990年由芗城区公安局创建的“110”报警台, 从打击抢劫斗殴到为民排忧解难均全心尽力,树立了芗城文明新风尚。1993年4月12日成立“漳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至1995年底芗城区境内被市级见义勇为基金表彰人数共31人,省级见义勇为基金会表彰9人, 中华见义勇为基金表彰的有2个。
六、家庭和睦
芗城民间家庭成员间,一向以父严母慈子孝、兄友弟恭、婆媳妯娌和睦礼让为风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芗城妇女摆脱夫权、族权和神权的封建桎梏,与男性一样享有社会活动的权利,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互爱互信互敬互助的新风尚。80年代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导下,积极倡导开展五好家庭活动。自1980年开始各街道乡镇持续开展“五好家庭”评比活动,到1995年共评出27546 户“五好家庭”。“五好家庭”中的成员成为邻里和单位里的榜样,加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观念。
一、尊老
芗城素有怜老尊老之举,民间家庭中小辈办事都要事先征求长辈意见;小辈有事外出,先告知长辈,回家后主动面见长辈;长辈身体疾苦病痛,小辈则送药端汤、精心护理,使老人“生有所养,老有所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关心人民疾苦,尤其是孤寡老人。1956年农业合作后,对鳏寡孤残者实行“五保”(保吃、保住、保穿、保医、保葬)政策。各乡镇街道对其辖区内的孤寡老人包干到户, 带领发动群众互助互济、街邻相帮。60年代开展“学雷锋、树新风”的活动,群众中照顾孤寡老人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1988年,全区开展“九九”敬老月活动,先后成立老年体育协会和老年大学,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敬老、尊老、爱老、养老的社会新风尚得以发扬光大。1995年9月,对年满70岁以上的老人,乘坐公共汽车实行半价。
二、敬师
封建社会里,平民百姓入仕出人头地的主要途径是读书登第。 南宋,朱熹任漳州知州,倡儒学,史称为“朱子过化”。后来书院附设朱子祠成为一俗。元、明、清三朝,乡里设有社学。每逢岁前,将诸生姓名列出敬请有学识可为师表的人过目,若许可,则在岁后择日,备礼于学,学生迎谒再拜,先生才授课。
漳人“读书力田”成为风尚,明初就已有“海滨邹鲁”之誉。在这种努力向学的风气中,传统学识的先生和传授技艺的师傅,均受学生、学徒及其家长的尊敬。“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妇孺皆知。弟子考中功名作官,但对师长则一如往者,尊崇有加,徒弟学艺出师,即使技艺高超,仍执以师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化教育日益普及。特别在80年代,教育受到社会普遍重视,尊师重教蔚然成风。自1985年开始,每年9月10 日定为教师节。每逢这一天,不少学生前往老师家中拜访。 重大节日及教师节为教育办实事、慰问教师活动逐步成为社会新风尚的一个主要内容。1992年以来,芗城区政府投资建教师住房 25000平方米的“教师新村”,购买4部客车,用于接送在郊区工作的教师上下班,解决了教师住房难、乘车难和医药费超支报销难的“三难”问题,使尊师重教更趋社会化。
三、互敬互助
芗城自古宗亲邻里、亲朋好友注重礼尚往来。民情淳朴、热情好客,逢亲遇友习惯点头招呼。宗族成员中论辈不论岁,都要以辈份高低称谓。在社会上一般按年龄以伯、叔、婶、姨、兄、弟等称谓称呼对方。
历史上,民间十分重视血缘、亲缘、地缘的联系与交往,素有敦亲睦邻的优良传统。亲戚、宗亲之间,衣食住行婚丧喜庆,习惯互相支持,素有喜庆不失礼,治丧皆出力的族居旧俗。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互相帮助,一家有事,邻里各家都热心相助。“远亲不如近邻”,“千金买厝,万金买厝边”被视为邻里交际的信条。
社会交际中,诚信重义,封建社会知交挚友,时兴结拜兄弟,同甘共苦。清末,在一些商埠城市建有漳州会馆。民国以来,社会发展扩大了社交面,逐渐出现社团交际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侨及香港、台湾、澳门地区的芗城人组织了跨地跨国的“商会”、“联谊会”、“同乡会”等一系列社团,在联络乡情、增迸友谊、共帮互济、共建桑梓文明之中,发挥重大作用。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协会”、“老人会”等组织,各阶层的社交活动十分活跃。学校、机关、工厂等单位、系统出现了举办晚会、舞会、茶话会等多种交谊活动,颇受青年喜爱,形成一股新的社交潮流。
四、济困扶贫
芗城民性慷慨豪爽,素有济困扶贫的美德。古往今来,宗亲观念浓厚,不论是工农商学,“亲引亲”、“邻帮邻”的传统习俗经久不衰。社会生活中,衣食住行、婚丧喜庆,一家有困难,四邻共扶助。
清未民初,龙溪县民间自发的社会慈善事业渐兴。创办养老所、育婴所、平民所、施医所等福利机构。开展一些诸如收容孤老,弃婴、义诊施药、赈济食品等救世济贫活动。
农村中宗族父兄,有婚丧葬之事,全乡老少,必来相助。婚姻名曰“凑喜”,丧葬名曰“吊奠”。男停耕,女停织,齐集当事之家,克尽所能,共襄事务。即使邻乡远族,亦须派代表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发展了社会福利事业,孤儿寡母、生活无依的现象骤然减少,特别是自然灾害,一旦有难,八方支援。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普遍提高,个别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充分重视。
五、崇尚善举
芗城民风淳朴,崇尚善举长久不衰。封建社会中,举凡铺路造桥,建寺修祠,无不慷慨解囊集资兴办。境内山溪陇畔,原本道路极其崎岖,田径阡陌曲折,羊肠鸟道皆是。农闲之间,一乡之长,长期召集乡中子弟,在辖区内共同修路,甲乡如此,乙乡亦如此。倘有不组织修路,左右邻乡必鄙视该乡乡长无能,讥笑谩骂,莫敢回嘴,相习成风。过往桥梁上一般都建屋,俗称曰亭,即可雨天避雨,又是祭祀场所。
凡属宗姓之亲,遇有急难之事,则所亲者必先援助,由亲及疏,由近及远,或出力,或出财,绝无吝惜。即使外县、外省人流落乡间,一叙同姓之亲,亦致敬有加,不敢怠慢。旧时同宗叔侄,有被异姓欺凌、同乡土地有被别社侵占,必开祖祠大门,召集宗族会议,或争斗或宁息,当众表决。如若当息,族长必须代子弟向对方卑礼厚币乞和。如若当争,必集全村力量,以对付对方,任何牺牲都不顾。远近数十里宗姓,须派遣家长慰问。因此常发生械斗。清,乡村每有械斗动则连结数十乡。民国期间此习犹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摧毁了封建宗族体系,除偶有时个别村庄械斗外,此风基本已息。
60年代广泛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80年代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90年代加强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活动。社会上不断涌现舍已为人,拾金不昧、义务服务等新人新事。1990年由芗城区公安局创建的“110”报警台, 从打击抢劫斗殴到为民排忧解难均全心尽力,树立了芗城文明新风尚。1993年4月12日成立“漳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至1995年底芗城区境内被市级见义勇为基金表彰人数共31人,省级见义勇为基金会表彰9人, 中华见义勇为基金表彰的有2个。
六、家庭和睦
芗城民间家庭成员间,一向以父严母慈子孝、兄友弟恭、婆媳妯娌和睦礼让为风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芗城妇女摆脱夫权、族权和神权的封建桎梏,与男性一样享有社会活动的权利,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互爱互信互敬互助的新风尚。80年代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导下,积极倡导开展五好家庭活动。自1980年开始各街道乡镇持续开展“五好家庭”评比活动,到1995年共评出27546 户“五好家庭”。“五好家庭”中的成员成为邻里和单位里的榜样,加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观念。
参考资料: http://www.xc.gov.cn/XCXG/ms/ms18.htm
展开全部
家乡的新面貌 五年级五班 黄振鹏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随着时代的变迁我的家乡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大变化。 小时候爷爷总是给我讲从前的故事从那一个个动人心弦的故事中我得知在三十年前的堂邑只是一个宛如贫民区的地方。从前我们的家乡没有今天的高楼大厦而是一座座矮小的茅屋。那时候“电视”、“电话”在人们心中简直是“天方夜谭”书店、商店更是寥寥无几。人们不懂得科学种植更不知道温室大棚„„如同生活在一个没有科技的世界里。 而如今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辆辆高档汽车飞驰在公路上,电视机、电冰箱、空调„„一件件“新式物件”都搬进了老百姓的家里。更是这几年随着小康社会的来到电脑——这个只能在电视里看到的稀罕玩意也入住咱们家了。温室大棚也如雨后春笋``````现在的社会才是真正的“天方夜谭”稍不留神就能冒出栋楼房来。 随着全市的经济发展我们的小学生也得到了许多“实惠”从前那排排瓦砖房已变成了窗明几净的教学楼粉笔飞扬的小黑板已渐渐被音影俱全的多媒体所替代。 看着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心里乐滋滋的。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将家乡的明天建设地更加辉煌 家乡的新时尚 五年级五班 李嘉璇 我们家乡大部分人家安装了电脑上网成了我们的时尚。 “ 要旅游上qq,”在我们的家乡兴起了这样一群旅游qq旅他们通过网络交流出游信息制定旅游计划成为旅游新时尚。 “最近计划去济南旅游有想去的q我.。”当发出这个信息以后马上有人回复。大家一起讨论出游时间制订出游计划很快达成了满意的方案。“以前即使有机会出去旅游也往往不知去哪里。不过现在好了可以和网友讨论有不会的问题可以问问网友。” 我们家乡是大蒜之乡家乡的大蒜蒜苔除了恒温库储存一些外其他也是通过电脑和客户联系往外卖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几乎家家都有了电脑给人们带来了方便能从电脑上交朋友购物没事的时候还可以和朋友聊聊天。那天星期六我想远方的一个亲戚了就打开了电脑和他视频聊天跟当面说话一样说累了我给他发一个笑脸他给我发一个很有意思聊得不亦乐乎。 电脑虽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但是我们不能常坐在电脑旁一是对眼睛不好二是对身体不好。所以我们玩电脑要有节制不能随心所欲。 我相信我们家乡还会有方便人们生活的新事物出现我期待着这天的到来。 团结就是力量 五年级五班 侯国秀 去年冬天下了一场大雪路上堆满了积雪村长组织村民扫雪。 村民有的拿铲子有的拿扫帚向公路走去。我们家也不例外爸爸拿铲子我拿扫帚一起去扫公路。爸爸铲我就扫大家都热火朝天的干了起来我一会帮奶奶扫一会帮爸爸扫累得我满头大汗。我对爸爸说“我休息一会再扫行吗”爸爸犹豫了一下说“那好吧。”我就在旁边休息了一会儿看着周围的人有的在弯腰往大树下除雪有的用扫帚使劲打扫着虽然是冬天个个额头上布满了汗珠。看着这幅情景我又拿起扫帚扫起来。过了一会儿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公路上的积雪被我们清理完了。 我们的团结不仅体现在扫雪上还体现在自觉上。 有一次我的朋友侯海华拿着打火机点火玩不知怎么他家的玉米皮堆燃烧起来。大家看到他家冒黑烟赶紧赶了过去发现真的着火了有的拿水桶泼有的接上管子用水龙喷。大火很快被我们扑灭了要是晚来一步房子就可能被火烧了。侯海华的爸爸一直说“谢谢谢谢大家” 真是团结就是力量。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五年级五班 王宇婷 昨天天气又闷又热吃过晚饭我和妈妈去外面走走。邻居们也都出来散步了远处不时传来闷雷声。 忽然叔叔火急火燎的走进来说“咋办家里盖房买了车水泥快到家时车坏了眼看要下雨了连快塑料布也没有水泥可要泡汤了。”妈妈一听也犯愁“车坏在哪里了”“街口。”“可家里没有大一点的塑料布咋办” “别急看邻居家谁有大一点的塑料布。”说话的是赵爷爷。原来妈妈和叔叔的谈话被邻居们听见了于是大家都回家去拿塑料布。汽车司机李师傅说“毛病出在哪走我和你去看看。于是我们一起去街口。 来到街口大伙七手八脚的把塑料布盖在水泥上用绳子系结实。李师傅仰面钻在车下用手电找毛病。等他从车下爬出来借灯光一看成大花脸了。他又拿起摇把使劲地摇起车来。一下两下······八下、十下······车子“突突”两下就停了。“哎我找到毛病了。”经过检查原来是固定油门拉线的螺丝松了。李师傅紧了紧螺丝用摇把摇几下车立即发动起来了。车修好了叔叔激动地说“谢谢你们” 叔叔上车走了望着远去的车影。我感叹道:真是一方有难八方帮助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