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古汉语高手请进.......

我想请问下一般文言文的特殊句式的注意事项希望可以都给我(貌似我有点贪心.......)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都要哦........貌似还有神马句式的,总之都给我好了O(∩_∩... 我想请问下一般文言文的特殊句式的注意事项希望可以都给我(貌似我有点贪心.......)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都要哦........貌似还有神马句式的,总之都给我好了O(∩_∩)O谢谢哦............ 展开
 我来答
晴天筱乖
2011-12-10 · TA获得超过1427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82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77.8万
展开全部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五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倒装句、疑问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  
  如果以这个常规语序为标准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些文言文句子有许多次序颠倒的情况,这是古人说话的习惯。这就像广州方言“我走先”与普通话“我先走”一样,没有修辞或强调的意义。但为了方便我们学习,就称它为“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我们把那些谓语放在主语前的现象叫做“谓语前置”或“主谓倒装”,那些宾语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前面的现象叫做“宾语前置”,把那些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定语后置”,把那些介词短语即状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介词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1)用“者……也”表判断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北朝民歌《木兰诗》)   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   ① “臣本布衣。”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且相如素贱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6)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②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苏洵《六国论》)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7)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例如:   ①刘备天下枭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 察今》)   划线的这个句子同样是判断句。主语由“是”充当,翻译为“这”;谓语是名词短语,由所字结构(所……的地方)充当的。全句翻译为:这(就是)我的宝剑所掉下去的地方啊。  
 注意点: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 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
  (一)古代汉语中有标志的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
  (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
  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例如:王建禽于秦。(禽,通“擒”) 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于”可译为“被”。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是被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2)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
  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例如: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   “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例如:   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④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⑤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   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见”也表被动)(司马迁《屈原列传》)   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司马光《赤壁之战》)
  (二)古代汉语中无标志的被动句,是指句子不含有被动词的被动句,也就是意念上的被动句,这需要根据上下文的语义来判别。例如:   ①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②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③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注意点:“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就是此种用法。“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其中的“见”不表示被动,可以理解为“我”。还有,“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同上)上面的两个“见”都相当于代词“我”,指的是刘兰芝,后面都接动词。这是一个难点,注意理解掌握。
  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在古汉语中,省略现象更为普遍,而且按照现代汉语习惯,一些不能省略的成分也都省略了。
  1、主语的省略,就是把主语省略掉。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柳宗元《捕蛇者说》)
  (2)蒙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柳宗元《愚溪诗自序》)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王)曰:‘不若与人。’”    2、谓语的省略,就是把谓语省略掉。例如:   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3、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 例如: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的省略]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 (《荀子》)
  4、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例如:   ①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左传.肴之战》)   ②郑穆公使(人)视客馆。(《左传.肴之战》)   ③屠惧,投(之)以骨。 (蒲松龄《狼》)
  5、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 例如:   ①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战国策.千金市马)   ②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司马迁《鸿门宴》)   ③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蒲松龄《促织》)   ④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陶渊明《桃花源记》)   ⑤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邹忌讽齐王讷谏》)
  6、分句的省略 例如:   ①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至远),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   讨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介词结构后置(有的书也称状语后置)
  “于”为标志。例如:“青,取之于蓝,胜于蓝。”《劝学》   ···以···为标志。例如: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主谓倒装
  感情较强烈;谓语由形容词充当。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甚善矣,子之治东阿。 《晏子治东阿》   渺渺兮余怀。 《赤壁赋》——我的心思飘得很远很远。   快哉此风! 《黄州快哉亭记》
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举例: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2、疑问句中疑问词作宾语。例如:“沛公安在?”(《鸿门宴》)(应为“沛公在安”)
  3、以“是”、“之”为标志。例如:“何陋之有?”(《陋室铭》)(应为“有何陋之”)
定语后置
  1、“之…者…”为标志,即“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马之千里者。”(《马说》)
  2、“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中心词+数量词。如:“闻道百”(庄子《秋水》)   4、“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玩笑天书
2011-12-10 · 超过22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6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8.2万
展开全部
建议你去看《5年高考●3年模拟》,这上面介绍的比楼上这位大哥的还要详细。我是过来人,了解这本书,这本书特牛!相信哥,没错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