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高三经典励志文章
ps:《你凭什么上北大》《花开不败》《nothingisimpossible》《我们都不是神的孩子》除外谢谢~...
ps:《你凭什么上北大》 《花开不败》 《nothing is impossible 》《我们都不是神的孩子》除外 谢谢~
展开
展开全部
高三祭
站在华东政法学院的校园中,满眼的绿色和阳光。春天的气息弥漫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洋溢在一张张年轻的脸庞上。
“高考已经离我远去了。”我对自己说,却又想起那一年在重压下依旧鲜活的生命,依旧美丽的笑脸。
那是一种生命的极致,催人泪下。
2003年高考的硝烟还未散尽。7月13日,我们的高三开始了。
不知是谁在后面黑板上很随意地写下“330”,很小却很清晰。同学们静静地走进教室,默不作声。坐下,看书。没有人去理会那个三位数,却都明白,那是悬在我们头上的剑,寒光闪闪。
学校把全部高三生都迁到城市边缘的一所分校,偏僻、荒凉。学校的意图不言自明。
到处是口号和标语。高三总动员大会结束了,各科老师的训话结束了。教室里不再生气勃勃,一张张稚气未脱的脸上写满沉重和冷峻。
一个上海小姑娘写了一篇《花开不败》,刊登在杂志上,把她的高三描述得惊心动魄,鲜血淋漓。很快,学校把这篇文章印了几千份,告诉我们——一切皆有可能。
黑眼圈的人在慢慢增多,教室里总是飘着浓浓的咖啡的味道。课桌上的书越摞越高,就连过道上也堆满卷子。
没有人咒骂天气炎热,也没有人抱怨如山的书本、习题。我们的高三,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拉开了帷幕。
我的面前站着班主任:“殷浩哲,你的北大梦就要实现了!”我扬起头,微笑着。八月的阳光暖暖地洒进办公室。我似乎听到了远方的召唤。
我为自己做了张表,最上面写下自己在高考中各科最理想的分数,下面密密麻麻的空格等待着这一年的考试成绩。详尽的年度计划贴了一墙。
打仗似地学完高三的课程,很快进入第一轮复习。
这正是我的软肋所在。
仍然是飞一般的速度。崭新的高一课本让我后悔不已。由于那时的贪玩,我的高一几乎是空白。高二的发愤图强让我跻身年级前十名,而高一的缺憾却无法弥补。
同学们都已是轻车熟路,我却要从头做起,从最基本的定理看起。一次次测验的不如意让我不止一次地问——我该怎么办?
复习进度越来越快。下课后老师总被围得水泄不通,同学之间互相讨论问题的身影随处可见。
秋天到了。没有人站在窗口望着落叶感伤,也没有人去秋游。我们已经冷暖不知了。
考试接踵而来,一轮轮地轰炸。雪花般飘下的卷子几乎要掩埋掉这些年轻的躯体。林林总总的参考书铺天盖地地砸下来,“强化练习”、“黄冈密卷”……
黑板上总是满满当当地抄着各科选择题答案,A、B、C、D。被各色纸张埋没的头颅抬起又伏下,口中念念有词,在试卷上打下一个个红*。
各科老师也开始了对自习课的“明争暗斗”。终于,全部自习被瓜分完毕。晚自习延长到十点半。
每周大考一次。精确地计算时间、做题、等分数、排名次。周而复始。
没有怨言,没有呻吟,我们默默地承受着,用这个年龄不应有的平静容忍这一切。
而我却惊恐地发现,每次考试都是数学拖住我的总分。出于对数学的恐惧和对政史地的热爱,我开始逃避,逃避数学带给我的苦恼和各种考试的压力。我把数学扔在一边不去管它,可高考怎么办?
我在挥霍着我的高三。
班主任开始每周一下午抽出一节课给我们开鼓劲大会。大家睁着呆滞的双眼看班主任在讲台上唾沫横飞、神采飞扬,心里默默地算着今天还有多少张卷子没做,还要熬到凌晨几点。
一句经典的问话——今天早晨你几点睡的?
既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又是竞争对手,大家没有“反目成仇”,却更加团结,更加亲密,更加默契,以一种独特的方式珍惜着在一起的最后时光。
偶尔大家也会为地处山东,分数线最高而愤慨。英语老师一句“天下乌鸦一般黑”让我们复归平静,重投书海。
班里出现了几对情侣,大家看着他们,几分怅然,几分无奈。
短暂的寒假飞快过去,那个春节索然无味。
很快便知道了第一学期期末成绩。全班第14名。
一个可怕的名次。
我被彻底击垮了。我不知道再这样下去会有什么结果,可是,谁能告诉我,我该怎么办?
我选择逃课,把有数学的晚自习统统逃掉。回到家,妈妈什么也不说,可她的眼神却无法掩饰作为母亲的那种深深的忧虑。
一个寒夜,我又一次逃掉数学晚自习,自己在家复习(爸爸妈妈为了不干扰我学习,借口出去散步)。只听见一阵敲门声,开门以后,门口站着的人把我惊呆了——高大却又单薄的身材,蓬乱的头发,深陷的眼窝。
“浩哲,这是今天晚上数学自习做的卷子,你总是不去,损失太大了。”教数学的毛老师身子*着门框,一手提着摩托车头盔,一手把两份题递给我,瘦削的脸上满是疲惫。
毛老师骑着摩托车的背影慢慢驶远,我的眼泪不可抑制地往下流。我知道,从学校到我家骑摩托车要一个小时。
回到房间,我咬破食指,写下三个血字——走下去!泪水一滴滴地打湿白纸,血和泪慢慢交融在一起,刺得我睁不开眼睛。我咬着牙对自己说——为了毛老师,你也要把数学学下去!
距离高考只有100天了,每个班都开始了倒计时,备战进入白热化状态。每天上课及晚自习前,整幢高三大楼口号声此起彼伏。
班主任严肃地站在讲台上,我们拼命地吼着,歇斯底里。对面是理科实验班,他们的口号清晰地传来——我们都是清华北大,永不放弃!我不再张口,看着窗外的夕阳,眼泪滑落下来。
“北大”就像松手的气球,越飘越远,可望而不可即。我的“北大”,就这样逝去了。
我陷入了一个怪圈,就在离高考不足百天的时候,我反复地问自己,我为什么要高考?高考于我而言有什么意义?我苦行僧般地追寻答案。而这一切,只有步入大学才能明白。
依旧玩命地做着数学题,发疯地背着政史地,只是,好像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失魂落魄。
我又在放纵自己,给自己找一个又一个逃避的理由。终于有一天,校长在操场上抓住了闲逛的我。当时,同学们都在教室里上课。
他扳住我的肩膀,大吼:“你不想活了?”我面无表情地盯住那张愤怒得几近扭曲的脸,无语。
班主任把我从校长那里领回去,只是看着我,什么也没说。猛然飞起一脚,两脚,我倒了下去……
清清楚楚的26脚,每一脚都刻骨铭心。我已经躺在地上不能动了。
班主任心疼地把我抱起来,“孩子,你不能这样下去了,你明白吗?”老师哭了。
走在外面,班主任指着枝头那黄得耀眼的迎春花,一字一顿地对我说:“这是你生命的春天,你要怒放!”我漠然地看着班主任充满希望的眼睛,甚至觉得自己已经透支了。不是因为学习,而是因为压力。
还是那样过着,浑浑噩噩,痛苦却又快乐。
直到有一天,老师宣布第二轮复习已经全面结束,我们将迎接最后一次全市模拟考试。
成绩很快出来了。全班第17名,全市500名开外。这意味着我只是有希望上二本,若照这个状态下去,二本也没戏。
班主任已经决定不再管我。她把我叫出去,只对我说了一句话:“自生自灭吧!”回到教室,我重重地在课桌上刻下八个字——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没有人能救得了我,只有自己拯救自己。
我要孤注一掷了!
就在离高考只有一个月的时候,我才刚刚找到高三的感觉。
我在慢慢地调整自己,努力忘记高三一年发生的所有事情。现在只记得那一个月真的心无旁骛,不去想自己能考上什么,只想着要自己坚持下来。
爸爸妈妈没有给我施加任何压力,他们知道,在这个特殊时期,说什么都是徒劳的。他们只是默默地平静地为我做着一切。
心态越来越平和,学过的东西也慢慢系统起来了。成绩开始回升,并最终稳定在全班前三。
6月4日离校以后,我仍每天坚持在学校图书馆学习,只为了让自己保持临战的状态,不要松懈。
高考前的那个晚上,我站在操场上,望着如水的夜空,我问自己——多少天以后,你就可以站在另一个校园里仰望同一片星空?
6月7日高考时,心态已经极其平和。爸爸妈妈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我打开车门,慢慢走进学校。
试卷发下来了,心如止水。
两天鏖战。
当结束的哨声吹响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这是高考!我的高考,我的高三,我的高中,已经结束了!下一步,我就要上大学了!
第一次如此真切地呼吸阳光下的空气,我叫着喊着,发疯般地冲出考场。
守候在学校门口的班主任把我紧紧拥住,泪光闪闪:“孩子,你终于走过来了!”高三的点点滴滴猛地涌进我的脑海。这一年,我过得太艰难。我不再兴奋,眼泪夺眶而出。
2004年6月8日下午,京杭大运河边,夕阳西下,垂柳依依,我泪流满面。
不久,成绩公布。全班第二。
然后,我郑重地在第一志愿栏中写下“华东政法学院”,倾尽我全部的力量和激情。
再然后,我收到了华政的录取通知书。
7月,我回到学校看那间承载了我一年梦想与希望的教室。依旧是那熟悉的黑板和桌椅,还有桌子上堆放的满满的书——里面已坐满了复读生。又是一批人在艰难地寻梦,落水之后跳上岸向着那座独木桥发起又一次冲锋。
暑假里同学们聚在一起,班长拿出录音机,轻轻按下,里面清晰地传出那段日子我们喊过的口号,震耳欲聋,然后就是零点乐队的《相信自己》。没有人再提起高考,泪珠却真实地挂在每一个人的脸上,怀念着那些我们共同走过的日子。
高三已逝,梦想犹存……
经历高三,也是一种幸福!
高三像一条阴晦的荆棘大道向我们绵绵展开。孩子们,你是否抬起了坚定的步履?敞开你们的喉咙,一路高歌迈过去,迎接你的将是阳光明媚的敞阔坦途……
高三像一辆亢奋的铁革战车向我们隆隆驶来。孩子们,你是否挺起了坚强的身躯?骑上你们的战马,奋力搏杀冲过去,迎接你的将是金光灿灿的胜利金杯……
高三像一位和蔼的长髯智者向我们款款走来。孩子们,你是否扬起了自信的双臂?运用你们的睿智,排除万难闯过去,迎接你的将是春意盎然的人间天堂……
高三像一位冷艳的妙龄少女向我们翩翩飘来。孩子们,你是否展开了洒脱的胸臆?捧出你们的痴心,意气风发迎过去,迎接你的将是温馨热烈的朱唇香吻……
有人说,没有经历过高三的生命是不完美的生命,没有参加过高考的人生是有缺憾的人生,至少少了一次特殊的生命旅程。高三意味着搏击,意味着铺垫,也意味着重生。的确,高三会让我们承载的太多太多,让人窒息,又令人难忘。不过,也许正是因为它的晦涩,等我们从里面走出来看看天的时候,才会更加地感受到世界的七彩美丽!所以,经历高三,也是一种幸福。
做正确的事,把事做正确,才做得成正确的人;做完美的事,把事做完美,才称得起完美的人;做成功的事,把事做成功,才算得上成功的人。学业和爱好,前途命运与一时的感官满足,孰轻孰重?孩子们,你的抉择是否早已成竹在胸?稳定的、积极良好的情绪反映,是高三学生提高成绩最重要的因素。所以,从现在起,你一定要摆脱“恐高症”的羁绊,轻松应对。不要为知识不牢、方法不对、能力不够而焦虑,要在大压力、快节奏的环境中反复的自我认知反省、从容应对;要在无边的练习、无休止的考试中不断的自我分析、科学加压,让高三这个另人发狂的魔鬼遁出我们的视野,让高三这个文化地狱变成理想的天堂。孩子们,我们在为你们鼓劲!强壮的、身心健康的生命体征,是高三学生冲刺高考的最有利的保证。所以,从现在起,你一定要消除“亚健康”的困扰,奋力前行。把沉重的心理压力、紧张的焦虑不安带来的极度疲劳困倦,变成拼搏向上的动力;把沉重繁杂的课业带来的压抑消极,变成对学业的主动把握;把考试“考活”,把学习“学活”,找到学习的感觉,增强必胜的信心。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孩子们,我们会为你们加油!所以,经历高三,真的也是一种幸福。
有人为高三欢呼,有人为高三感慨,有人为高三叹息,有人为高三哭泣……孩子们,今后,你将怎样回首你的高三?如果想起来是感动,那是因为经过那样的岁月,你表现的真的很勇敢。虽然那个时候每天都是困顿的、忙碌的,还有迷惘和不确定,但是你义无反顾地坚持着走下来了。如果想起来是幸福,那是因为那段时间你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你没有把快乐高三看作黑色岁月,在困惘中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在痛苦中寻求着属于自己的快乐。可能高三的时候,你在极力憧憬着美好的大学生活,可是,一旦你到了大学,你就会发现真正让你想恋并珍惜的却是高三。所以啊,孩子们,高三了,不要急于回忆往昔,也不要急于怀念过去,要多把握现在,要多面向未来。想象坐在大学课堂的美好,憧憬身在高等学府的骄傲,孩子们,你是不是已经热血沸腾?到那时,再让那无尽的回忆绵延倾泻,募然回首中,再望一望孤灯下发奋苦读的你,是不是更加百感交集?到那时,再怀恋高三那时的生活,高三那时的朋友,高三那时的老师,是不是另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所以,经历高三,也是一种幸福。
站在华东政法学院的校园中,满眼的绿色和阳光。春天的气息弥漫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洋溢在一张张年轻的脸庞上。
“高考已经离我远去了。”我对自己说,却又想起那一年在重压下依旧鲜活的生命,依旧美丽的笑脸。
那是一种生命的极致,催人泪下。
2003年高考的硝烟还未散尽。7月13日,我们的高三开始了。
不知是谁在后面黑板上很随意地写下“330”,很小却很清晰。同学们静静地走进教室,默不作声。坐下,看书。没有人去理会那个三位数,却都明白,那是悬在我们头上的剑,寒光闪闪。
学校把全部高三生都迁到城市边缘的一所分校,偏僻、荒凉。学校的意图不言自明。
到处是口号和标语。高三总动员大会结束了,各科老师的训话结束了。教室里不再生气勃勃,一张张稚气未脱的脸上写满沉重和冷峻。
一个上海小姑娘写了一篇《花开不败》,刊登在杂志上,把她的高三描述得惊心动魄,鲜血淋漓。很快,学校把这篇文章印了几千份,告诉我们——一切皆有可能。
黑眼圈的人在慢慢增多,教室里总是飘着浓浓的咖啡的味道。课桌上的书越摞越高,就连过道上也堆满卷子。
没有人咒骂天气炎热,也没有人抱怨如山的书本、习题。我们的高三,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拉开了帷幕。
我的面前站着班主任:“殷浩哲,你的北大梦就要实现了!”我扬起头,微笑着。八月的阳光暖暖地洒进办公室。我似乎听到了远方的召唤。
我为自己做了张表,最上面写下自己在高考中各科最理想的分数,下面密密麻麻的空格等待着这一年的考试成绩。详尽的年度计划贴了一墙。
打仗似地学完高三的课程,很快进入第一轮复习。
这正是我的软肋所在。
仍然是飞一般的速度。崭新的高一课本让我后悔不已。由于那时的贪玩,我的高一几乎是空白。高二的发愤图强让我跻身年级前十名,而高一的缺憾却无法弥补。
同学们都已是轻车熟路,我却要从头做起,从最基本的定理看起。一次次测验的不如意让我不止一次地问——我该怎么办?
复习进度越来越快。下课后老师总被围得水泄不通,同学之间互相讨论问题的身影随处可见。
秋天到了。没有人站在窗口望着落叶感伤,也没有人去秋游。我们已经冷暖不知了。
考试接踵而来,一轮轮地轰炸。雪花般飘下的卷子几乎要掩埋掉这些年轻的躯体。林林总总的参考书铺天盖地地砸下来,“强化练习”、“黄冈密卷”……
黑板上总是满满当当地抄着各科选择题答案,A、B、C、D。被各色纸张埋没的头颅抬起又伏下,口中念念有词,在试卷上打下一个个红*。
各科老师也开始了对自习课的“明争暗斗”。终于,全部自习被瓜分完毕。晚自习延长到十点半。
每周大考一次。精确地计算时间、做题、等分数、排名次。周而复始。
没有怨言,没有呻吟,我们默默地承受着,用这个年龄不应有的平静容忍这一切。
而我却惊恐地发现,每次考试都是数学拖住我的总分。出于对数学的恐惧和对政史地的热爱,我开始逃避,逃避数学带给我的苦恼和各种考试的压力。我把数学扔在一边不去管它,可高考怎么办?
我在挥霍着我的高三。
班主任开始每周一下午抽出一节课给我们开鼓劲大会。大家睁着呆滞的双眼看班主任在讲台上唾沫横飞、神采飞扬,心里默默地算着今天还有多少张卷子没做,还要熬到凌晨几点。
一句经典的问话——今天早晨你几点睡的?
既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又是竞争对手,大家没有“反目成仇”,却更加团结,更加亲密,更加默契,以一种独特的方式珍惜着在一起的最后时光。
偶尔大家也会为地处山东,分数线最高而愤慨。英语老师一句“天下乌鸦一般黑”让我们复归平静,重投书海。
班里出现了几对情侣,大家看着他们,几分怅然,几分无奈。
短暂的寒假飞快过去,那个春节索然无味。
很快便知道了第一学期期末成绩。全班第14名。
一个可怕的名次。
我被彻底击垮了。我不知道再这样下去会有什么结果,可是,谁能告诉我,我该怎么办?
我选择逃课,把有数学的晚自习统统逃掉。回到家,妈妈什么也不说,可她的眼神却无法掩饰作为母亲的那种深深的忧虑。
一个寒夜,我又一次逃掉数学晚自习,自己在家复习(爸爸妈妈为了不干扰我学习,借口出去散步)。只听见一阵敲门声,开门以后,门口站着的人把我惊呆了——高大却又单薄的身材,蓬乱的头发,深陷的眼窝。
“浩哲,这是今天晚上数学自习做的卷子,你总是不去,损失太大了。”教数学的毛老师身子*着门框,一手提着摩托车头盔,一手把两份题递给我,瘦削的脸上满是疲惫。
毛老师骑着摩托车的背影慢慢驶远,我的眼泪不可抑制地往下流。我知道,从学校到我家骑摩托车要一个小时。
回到房间,我咬破食指,写下三个血字——走下去!泪水一滴滴地打湿白纸,血和泪慢慢交融在一起,刺得我睁不开眼睛。我咬着牙对自己说——为了毛老师,你也要把数学学下去!
距离高考只有100天了,每个班都开始了倒计时,备战进入白热化状态。每天上课及晚自习前,整幢高三大楼口号声此起彼伏。
班主任严肃地站在讲台上,我们拼命地吼着,歇斯底里。对面是理科实验班,他们的口号清晰地传来——我们都是清华北大,永不放弃!我不再张口,看着窗外的夕阳,眼泪滑落下来。
“北大”就像松手的气球,越飘越远,可望而不可即。我的“北大”,就这样逝去了。
我陷入了一个怪圈,就在离高考不足百天的时候,我反复地问自己,我为什么要高考?高考于我而言有什么意义?我苦行僧般地追寻答案。而这一切,只有步入大学才能明白。
依旧玩命地做着数学题,发疯地背着政史地,只是,好像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失魂落魄。
我又在放纵自己,给自己找一个又一个逃避的理由。终于有一天,校长在操场上抓住了闲逛的我。当时,同学们都在教室里上课。
他扳住我的肩膀,大吼:“你不想活了?”我面无表情地盯住那张愤怒得几近扭曲的脸,无语。
班主任把我从校长那里领回去,只是看着我,什么也没说。猛然飞起一脚,两脚,我倒了下去……
清清楚楚的26脚,每一脚都刻骨铭心。我已经躺在地上不能动了。
班主任心疼地把我抱起来,“孩子,你不能这样下去了,你明白吗?”老师哭了。
走在外面,班主任指着枝头那黄得耀眼的迎春花,一字一顿地对我说:“这是你生命的春天,你要怒放!”我漠然地看着班主任充满希望的眼睛,甚至觉得自己已经透支了。不是因为学习,而是因为压力。
还是那样过着,浑浑噩噩,痛苦却又快乐。
直到有一天,老师宣布第二轮复习已经全面结束,我们将迎接最后一次全市模拟考试。
成绩很快出来了。全班第17名,全市500名开外。这意味着我只是有希望上二本,若照这个状态下去,二本也没戏。
班主任已经决定不再管我。她把我叫出去,只对我说了一句话:“自生自灭吧!”回到教室,我重重地在课桌上刻下八个字——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没有人能救得了我,只有自己拯救自己。
我要孤注一掷了!
就在离高考只有一个月的时候,我才刚刚找到高三的感觉。
我在慢慢地调整自己,努力忘记高三一年发生的所有事情。现在只记得那一个月真的心无旁骛,不去想自己能考上什么,只想着要自己坚持下来。
爸爸妈妈没有给我施加任何压力,他们知道,在这个特殊时期,说什么都是徒劳的。他们只是默默地平静地为我做着一切。
心态越来越平和,学过的东西也慢慢系统起来了。成绩开始回升,并最终稳定在全班前三。
6月4日离校以后,我仍每天坚持在学校图书馆学习,只为了让自己保持临战的状态,不要松懈。
高考前的那个晚上,我站在操场上,望着如水的夜空,我问自己——多少天以后,你就可以站在另一个校园里仰望同一片星空?
6月7日高考时,心态已经极其平和。爸爸妈妈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我打开车门,慢慢走进学校。
试卷发下来了,心如止水。
两天鏖战。
当结束的哨声吹响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这是高考!我的高考,我的高三,我的高中,已经结束了!下一步,我就要上大学了!
第一次如此真切地呼吸阳光下的空气,我叫着喊着,发疯般地冲出考场。
守候在学校门口的班主任把我紧紧拥住,泪光闪闪:“孩子,你终于走过来了!”高三的点点滴滴猛地涌进我的脑海。这一年,我过得太艰难。我不再兴奋,眼泪夺眶而出。
2004年6月8日下午,京杭大运河边,夕阳西下,垂柳依依,我泪流满面。
不久,成绩公布。全班第二。
然后,我郑重地在第一志愿栏中写下“华东政法学院”,倾尽我全部的力量和激情。
再然后,我收到了华政的录取通知书。
7月,我回到学校看那间承载了我一年梦想与希望的教室。依旧是那熟悉的黑板和桌椅,还有桌子上堆放的满满的书——里面已坐满了复读生。又是一批人在艰难地寻梦,落水之后跳上岸向着那座独木桥发起又一次冲锋。
暑假里同学们聚在一起,班长拿出录音机,轻轻按下,里面清晰地传出那段日子我们喊过的口号,震耳欲聋,然后就是零点乐队的《相信自己》。没有人再提起高考,泪珠却真实地挂在每一个人的脸上,怀念着那些我们共同走过的日子。
高三已逝,梦想犹存……
经历高三,也是一种幸福!
高三像一条阴晦的荆棘大道向我们绵绵展开。孩子们,你是否抬起了坚定的步履?敞开你们的喉咙,一路高歌迈过去,迎接你的将是阳光明媚的敞阔坦途……
高三像一辆亢奋的铁革战车向我们隆隆驶来。孩子们,你是否挺起了坚强的身躯?骑上你们的战马,奋力搏杀冲过去,迎接你的将是金光灿灿的胜利金杯……
高三像一位和蔼的长髯智者向我们款款走来。孩子们,你是否扬起了自信的双臂?运用你们的睿智,排除万难闯过去,迎接你的将是春意盎然的人间天堂……
高三像一位冷艳的妙龄少女向我们翩翩飘来。孩子们,你是否展开了洒脱的胸臆?捧出你们的痴心,意气风发迎过去,迎接你的将是温馨热烈的朱唇香吻……
有人说,没有经历过高三的生命是不完美的生命,没有参加过高考的人生是有缺憾的人生,至少少了一次特殊的生命旅程。高三意味着搏击,意味着铺垫,也意味着重生。的确,高三会让我们承载的太多太多,让人窒息,又令人难忘。不过,也许正是因为它的晦涩,等我们从里面走出来看看天的时候,才会更加地感受到世界的七彩美丽!所以,经历高三,也是一种幸福。
做正确的事,把事做正确,才做得成正确的人;做完美的事,把事做完美,才称得起完美的人;做成功的事,把事做成功,才算得上成功的人。学业和爱好,前途命运与一时的感官满足,孰轻孰重?孩子们,你的抉择是否早已成竹在胸?稳定的、积极良好的情绪反映,是高三学生提高成绩最重要的因素。所以,从现在起,你一定要摆脱“恐高症”的羁绊,轻松应对。不要为知识不牢、方法不对、能力不够而焦虑,要在大压力、快节奏的环境中反复的自我认知反省、从容应对;要在无边的练习、无休止的考试中不断的自我分析、科学加压,让高三这个另人发狂的魔鬼遁出我们的视野,让高三这个文化地狱变成理想的天堂。孩子们,我们在为你们鼓劲!强壮的、身心健康的生命体征,是高三学生冲刺高考的最有利的保证。所以,从现在起,你一定要消除“亚健康”的困扰,奋力前行。把沉重的心理压力、紧张的焦虑不安带来的极度疲劳困倦,变成拼搏向上的动力;把沉重繁杂的课业带来的压抑消极,变成对学业的主动把握;把考试“考活”,把学习“学活”,找到学习的感觉,增强必胜的信心。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孩子们,我们会为你们加油!所以,经历高三,真的也是一种幸福。
有人为高三欢呼,有人为高三感慨,有人为高三叹息,有人为高三哭泣……孩子们,今后,你将怎样回首你的高三?如果想起来是感动,那是因为经过那样的岁月,你表现的真的很勇敢。虽然那个时候每天都是困顿的、忙碌的,还有迷惘和不确定,但是你义无反顾地坚持着走下来了。如果想起来是幸福,那是因为那段时间你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你没有把快乐高三看作黑色岁月,在困惘中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在痛苦中寻求着属于自己的快乐。可能高三的时候,你在极力憧憬着美好的大学生活,可是,一旦你到了大学,你就会发现真正让你想恋并珍惜的却是高三。所以啊,孩子们,高三了,不要急于回忆往昔,也不要急于怀念过去,要多把握现在,要多面向未来。想象坐在大学课堂的美好,憧憬身在高等学府的骄傲,孩子们,你是不是已经热血沸腾?到那时,再让那无尽的回忆绵延倾泻,募然回首中,再望一望孤灯下发奋苦读的你,是不是更加百感交集?到那时,再怀恋高三那时的生活,高三那时的朋友,高三那时的老师,是不是另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所以,经历高三,也是一种幸福。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化整为零,循序渐进》
成功正是一个化整为零、循序渐进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的坦途。比如一个普遍的现象:很多人容易颓废,觉得任务太难了完不成,于是产生了焦虑心理,只好选择暂时逃避,明天再做吧。明日复明日,一拖再拖;而一旦把任务分成比较容易的小块,化整为零,降低任务难度,推迟自己要放弃的心态,则每天能完成更多的任务。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组织三组人,让他们分别向着十千米以外的三个村子进发。
第一组的人既不知道村庄的名字,也不知道路程有多远,只告诉他们跟着向导走就行了。刚走出两三千米,就开始有人叫苦;走到一半的时候,有人几乎愤怒了,他们抱怨为什么要走这么远,何时才能走到头,有人甚至坐在路边不愿走了;越往后,他们的情绪就越低落。
第二组的人知道村庄的名字和路程有多远,但路边没有里程碑,只能凭经验来估计行程的时间和距离。走到一半的时候,大多数人想知道已经走了多远,比较有经验的人说:“大概走了一半的路程。”于是,大家又簇拥着继续往前走。当走到全程的3/4的时候,大家情绪开始低落,觉得疲惫不堪,而路程似乎还有很长。当有人说:“快到了!”、“快到了!”大家又振作起来,加快了行进的步伐。
第三组的人不仅知道村子的名字、路程,而且公路旁每一千米都有一块里程碑,人们边走边看里程碑。行进中他们用歌声和笑声来消除疲劳,情绪一直很高涨,所以很快就到达了目的地。
心理学家从这个实验中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如果人们的行动有明确的目标并能够不断将行动与目标加以对照的话,那么他们就清楚地知道自己与目标之间的距离,这样人们行动的动机就会得到维持和加强,就会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努力实现目标。
我遇到过许多人,他们内心虽有一张清晰的目标地图,但是因为面前有太长的路要走,有些无从着手,甚至望而生畏。因此,为了不让自己在忙碌中丧失信心,我们需要将目标分解,通过完成一个又一个的小目标来不断激励自己,将长距离划分为若干个距离段,逐一跨越。
1968年某天,罗伯·舒乐博士立志要在加州用玻璃建造一座水晶大教堂。他向著名的建筑设计师菲利普表达了自己的构思:“我要的不是一座普通的教堂,而是一座人间的伊甸园。”
菲利普问舒乐预算多少,舒乐博士坚定地对他说:“事实上,现在我一毛钱都没有,所以对我来说,100万美元和400万美元并没有区别。重要的是,这座教堂本身要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吸引捐助者的到来。”
教堂最终敲定需要的预算是700万美元。这个数字不但超出了舒乐博士的承受能力,甚至也超出了他的想象范围,其他人也都对舒乐博士说“这似乎不可能”。
但舒乐博士却想出了一个化整为零的方法。他在一张纸上写着“700万美元”,然后在这个目标下面写道:
1.找1笔700万美元的捐款;
2.找7笔100万美元的捐款;
3.找14笔50万美元的捐款;
……
9.找700笔1万美元的捐款;
10.卖出教堂1万扇窗户的署名权,每扇700美元。
在这神奇的化整为零的方法作用下,舒乐博士历时一年多筹集到了足够的款项。据说,水晶大教堂最后耗资2000万美元,但是在舒乐博士将这宏伟的目标化整为零之后,奇迹般地募集了足够的资金,让这个大教堂成为了加州胜景。
这张目标地图原本令人望而生畏,似乎这是一个无论如何忙碌都无法企及的目标,但是化整为零之后,成为了一个又一个可实现的小目标。即使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但是因为可以看到为了每个小目标而忙碌的回报,就使得自己能够不断应对压力和挑战。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有这样一句名言:“人要有生活的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小时的目标,一分钟的目标,还得为大目标牺牲小目标。”
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夺得了世界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
大家对他所谓的“智慧”都有些迷惑不解。10年后,他在自己的自传中道出了这个“智慧”的真相:“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赛跑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千米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标定在40多千米外终点线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千米时就疲惫不堪了,因为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第一个标志……第二个标志……第三个标志……正是这种循序渐进的态度帮助山田本一获得了世界冠军。美国著名作家赛瓦里德说过:当我打算写一本25万字的书时,一旦确定了书的主题和框架,我便不再考虑整个写作计划有多么繁重,我想的只是下一节、下一页甚至下一段怎么写。在六个月当中,除了一段一段开始外,我没想过其他方法,结果就水到渠成了。
不要畏惧过于遥远的目标,运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忙碌于一个又一个眼前可以企及的小目标就是追求理想的第一步。不要抱怨每天忙碌于如此多的琐事,成功从来都无法一蹴而就,只有循序渐进,让每天的忙碌都发挥功效,才能距离目标越来越近。
成功正是一个化整为零、循序渐进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的坦途。比如一个普遍的现象:很多人容易颓废,觉得任务太难了完不成,于是产生了焦虑心理,只好选择暂时逃避,明天再做吧。明日复明日,一拖再拖;而一旦把任务分成比较容易的小块,化整为零,降低任务难度,推迟自己要放弃的心态,则每天能完成更多的任务。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组织三组人,让他们分别向着十千米以外的三个村子进发。
第一组的人既不知道村庄的名字,也不知道路程有多远,只告诉他们跟着向导走就行了。刚走出两三千米,就开始有人叫苦;走到一半的时候,有人几乎愤怒了,他们抱怨为什么要走这么远,何时才能走到头,有人甚至坐在路边不愿走了;越往后,他们的情绪就越低落。
第二组的人知道村庄的名字和路程有多远,但路边没有里程碑,只能凭经验来估计行程的时间和距离。走到一半的时候,大多数人想知道已经走了多远,比较有经验的人说:“大概走了一半的路程。”于是,大家又簇拥着继续往前走。当走到全程的3/4的时候,大家情绪开始低落,觉得疲惫不堪,而路程似乎还有很长。当有人说:“快到了!”、“快到了!”大家又振作起来,加快了行进的步伐。
第三组的人不仅知道村子的名字、路程,而且公路旁每一千米都有一块里程碑,人们边走边看里程碑。行进中他们用歌声和笑声来消除疲劳,情绪一直很高涨,所以很快就到达了目的地。
心理学家从这个实验中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如果人们的行动有明确的目标并能够不断将行动与目标加以对照的话,那么他们就清楚地知道自己与目标之间的距离,这样人们行动的动机就会得到维持和加强,就会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努力实现目标。
我遇到过许多人,他们内心虽有一张清晰的目标地图,但是因为面前有太长的路要走,有些无从着手,甚至望而生畏。因此,为了不让自己在忙碌中丧失信心,我们需要将目标分解,通过完成一个又一个的小目标来不断激励自己,将长距离划分为若干个距离段,逐一跨越。
1968年某天,罗伯·舒乐博士立志要在加州用玻璃建造一座水晶大教堂。他向著名的建筑设计师菲利普表达了自己的构思:“我要的不是一座普通的教堂,而是一座人间的伊甸园。”
菲利普问舒乐预算多少,舒乐博士坚定地对他说:“事实上,现在我一毛钱都没有,所以对我来说,100万美元和400万美元并没有区别。重要的是,这座教堂本身要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吸引捐助者的到来。”
教堂最终敲定需要的预算是700万美元。这个数字不但超出了舒乐博士的承受能力,甚至也超出了他的想象范围,其他人也都对舒乐博士说“这似乎不可能”。
但舒乐博士却想出了一个化整为零的方法。他在一张纸上写着“700万美元”,然后在这个目标下面写道:
1.找1笔700万美元的捐款;
2.找7笔100万美元的捐款;
3.找14笔50万美元的捐款;
……
9.找700笔1万美元的捐款;
10.卖出教堂1万扇窗户的署名权,每扇700美元。
在这神奇的化整为零的方法作用下,舒乐博士历时一年多筹集到了足够的款项。据说,水晶大教堂最后耗资2000万美元,但是在舒乐博士将这宏伟的目标化整为零之后,奇迹般地募集了足够的资金,让这个大教堂成为了加州胜景。
这张目标地图原本令人望而生畏,似乎这是一个无论如何忙碌都无法企及的目标,但是化整为零之后,成为了一个又一个可实现的小目标。即使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但是因为可以看到为了每个小目标而忙碌的回报,就使得自己能够不断应对压力和挑战。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有这样一句名言:“人要有生活的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小时的目标,一分钟的目标,还得为大目标牺牲小目标。”
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夺得了世界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
大家对他所谓的“智慧”都有些迷惑不解。10年后,他在自己的自传中道出了这个“智慧”的真相:“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赛跑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千米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标定在40多千米外终点线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千米时就疲惫不堪了,因为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第一个标志……第二个标志……第三个标志……正是这种循序渐进的态度帮助山田本一获得了世界冠军。美国著名作家赛瓦里德说过:当我打算写一本25万字的书时,一旦确定了书的主题和框架,我便不再考虑整个写作计划有多么繁重,我想的只是下一节、下一页甚至下一段怎么写。在六个月当中,除了一段一段开始外,我没想过其他方法,结果就水到渠成了。
不要畏惧过于遥远的目标,运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忙碌于一个又一个眼前可以企及的小目标就是追求理想的第一步。不要抱怨每天忙碌于如此多的琐事,成功从来都无法一蹴而就,只有循序渐进,让每天的忙碌都发挥功效,才能距离目标越来越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