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一下,层流湍流紊流三者概念和区别
1、概念
层流、湍流、紊流,都是流体的一种流动状态。
当流速很小时,流体分层流动,互不混合,称为层流,或称为片糖;
逐渐增加流速,流体的流线开始出现波状的摆动,摆动的频率及振幅随流速的增加而增加,此种流况称为过渡流;
当流速增加到很大时,流线不再清楚可辨,流场中有许多小漩涡,称为湍流,又称为乱流、扰流或紊流。所以湍流就时紊流。
2、区别:
(1)流动形态不同
实际液体由于存在粘滞性而具有的两种流动形态。
液体质点作有条不紊的运动,彼此不相混掺的形态称为层流;
液体质点作不规则运动、互相混掺、轨迹曲折混乱的形态叫做紊流(湍流,乱流)。
(2)传递动量、热量和质量的方式不同
层流通过分子间相互作用传递动量、热量和质量;
紊流主要通过质点间的混掺传递动量、热量和质量。
(3)传递速率不同
紊流的传递速率远大于层流。水利工程所涉及的流动,一般为紊流。
扩展资料:
紊流主要特征
①流体质点的运动极不规则,流场中各种流动参数的值具有脉动现象。
②由于脉动的急剧混掺,流体动量、能量、温度以及含有物的浓度的扩散速率较层流为大。
③紊流是有涡流动,并且具有三维特征。1883年,O.雷诺发表了他观测层流及紊流流态的文章,并于1894年推导出索流时均流动的基本方程——雷诺方程式。
20世纪20年代以来,发展了各种半经验理论和各种紊流模型,从而对紊流问题可进行定量的分析。
从30年代起,紊流统计理论,特别是G.I.泰勒的均匀各向同性紊流理论得到了发展;40年代苏联的A.H.科尔莫戈罗夫提出了局部各向同性紊流理论。
50年代中国的周培源对于均匀各向同性紊流提出了旋涡结构理论;同时,紊流的试验研究使人们对紊流的性质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60年代以后,氢泡法、高速摄影等量测技术的使用更进一步揭示了紊流机理;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也使量测数据处理简易化,从而对紊流的起源、紊流的内部结构有了深入的认识。
对壁面紊流的起源提出了猝发现象的图形。但就实用观点来说,至今还没有一个较为成熟的紊流理论,许多基本技术问题还不能完满地用紊流理论来解决,主要还是利用半经验公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紊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层流和紊流
2024-10-17 广告
1.层流,湍流,紊流概念
层流:是指流体质点作有条不紊的线状运动,彼此互不混掺。
紊流:如果混掺就是紊流。
湍流:其实就是紊流,只是说法不同而已,是一个概念。
2.层流,湍流,紊流三者区别:雷诺数不同。
雷诺数小,说明粘滞力大,对流体质点起约束作用,到一定程度,呈层流,反之,紊流。
扩展资料:
层流举例:
在低雷诺数的情况下,细致地调节细管中红水的流速,当它与主流管内水流速度相近时,可以看到清水中有稳定而清晰的红色水平流线,主流管中各水层互不干扰,是层流的典型例子。
经常遇见的层流现象还有毛细管或多孔介质中的流动、轴承润滑膜中的流动、微小颗粒在粘性流体中运动时引起的流动、液体或气体流经物体表面附近形成的边界层中的流动等。
湍流的特征:
湍流基本特征是流体微团运动的随机性。
湍流微团不仅有横向脉动,而且有相对于流体总运动的反向运动,因而流体微团的轨迹极其紊乱,随时间变化很快。湍流中最重要的现象是由这种随机运动引起的动量、热量和质量的传递,其传递速率比层流高好几个数量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层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湍流运动
层流、湍流、紊流,都是流体的一种流动状态。
当流速很小时,流体分层流动,互不混合,称为层流,或称为片糖;
逐渐增加流速,流体的流线开始出现波状的摆动,摆动的频率及振幅随流速的增加而增加,此种流况称为过渡流;
当流速增加到很大时,流线不再清楚可辨,流场中有许多小漩涡,称为湍流,又称为乱流、扰流或紊流。所以湍流就时紊流。
2、区别:
(1)流动形态不同
实际液体由于存在粘滞性而具有的两种流动形态。
液体质点作有条不紊的运动,彼此不相混掺的形态称为层流;
液体质点作不规则运动、互相混掺、轨迹曲折混乱的形态叫做紊流(湍流,乱流)。
(2)传递动量、热量和质量的方式不同
层流通过分子间相互作用传递动量、热量和质量;
紊流主要通过质点间的混掺传递动量、热量和质量。
(3)传递速率不同
紊流的传递速率远大于层流。水利工程所涉及的流动,一般为紊流。
扩展资料:
紊流主要特征
①流体质点的运动极不规则,流场中各种流动参数的值具有脉动现象。
②由于脉动的急剧混掺,流体动量、能量、温度以及含有物的浓度的扩散速率较层流为大。
③紊流是有涡流动,并且具有三维特征。1883年,O.雷诺发表了他观测层流及紊流流态的文章,并于1894年推导出索流时均流动的基本方程——雷诺方程式。
20世纪20年代以来,发展了各种半经验理论和各种紊流模型,从而对紊流问题可进行定量的分析。
从30年代起,紊流统计理论,特别是G.I.泰勒的均匀各向同性紊流理论得到了发展;40年代苏联的A.H.科尔莫戈罗夫提出了局部各向同性紊流理论。
50年代中国的周培源对于均匀各向同性紊流提出了旋涡结构理论;同时,紊流的试验研究使人们对紊流的性质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60年代以后,氢泡法、高速摄影等量测技术的使用更进一步揭示了紊流机理;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也使量测数据处理简易化,从而对紊流的起源、紊流的内部结构有了深入的认识。
对壁面紊流的起源提出了猝发现象的图形。但就实用观点来说,至今还没有一个较为成熟的紊流理论,许多基本技术问题还不能完满地用紊流理论来解决,主要还是利用半经验公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紊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层流和紊流
参考资料: 工程流体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