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太学生赵明诚,婚后不久,丈夫便“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崇宁二年(1103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原诗: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宋代: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橱 通:厨)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人比 一作:人似;销 一作:消)
释义:
薄雾弥漫,云层浓密,日子过得郁闷愁烦,龙脑香在金兽香炉中缭袅。又到了重阳佳节,卧在玉枕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将全身浸透。
在东篱边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溢满双袖。此时此地怎么能不令人伤感呢?风乍起,卷帘而入,帘内的人儿比那黄花还要瘦弱。
扩展资料:
上阕写李清照平日里无聊无趣又无奈的生活状态。首句的“薄雾浓云”与“愁”不知是谁影响了谁?薄雾浓云的天气使人愁闷,还是因为人本来愁闷而觉得天气灰暗?不管如何,这种愁绪让李清照坐立不安,显得寂寞永无止境,只能寄希望于点燃的“瑞脑”,“瑞脑”是一种名贵的香料。
“佳节又重阳”道出了愁闷的原因,原来又到了“倍思亲”的重阳佳节,孤寂一人,白天难挨,夜晚难眠,一个凄凉惆怅的李清照形象顿时浮现。
李清照爱酒,酒这个具象已经不止一次在李清照的词中出现。下阕写李清照独自饮酒赏菊的画面,正是花好景秀时节,李清照却是满腹愁绪。“东篱”出自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自此“东篱”便成了诗人词客咏菊的经典意象。
“举杯消愁愁更愁”,思念更甚,内心孤寂痛苦依旧,风将帘子卷起,李清照再次见到帘外清瘦的菊花,触景伤情。“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甚佳,一幅凄冷寂寥的场景徐徐展开。
这阕《醉花阴》完成之后,有传言说赵明诚读了之后,起了比试之心,废寝完成了三天三夜,完成了五十首的《醉花阴》,竟没有一首能比得上李清照的这阕《醉花阴》。无怪乎陈世焜评词道“无一字不秀雅,深情苦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推荐于2017-11-24
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公元1101年(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太学生赵明诚,婚后不久,丈夫便“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公元1103年(崇宁二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2、原文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3、译文
薄雾弥漫,云层浓密,日子过得愁烦,龙涎香在金兽香炉中缭袅。又到了重阳佳节,卧在玉枕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将全身浸透。
在菊花边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溢满双袖。莫要说清秋不让人伤神,西风卷起珠帘,帘内的人儿比那黄花更加消瘦。
4、简析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通过描述作者重阳节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孤独与寂寞的心情。上片咏节令,写别愁;下片写赏菊情景。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加入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使客观环境和人物内心的情绪融和交织。尤其是结尾三句,用黄花比喻人的憔悴,以瘦暗示相思之深,含蓄深沉,言有尽而意无穷,历来广为传诵。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