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的功过
6个回答
展开全部
雍正是一位十分复杂而矛盾的历史人物,他是勇于革新、勤于理政的杰出政治家,对康熙晚年的积弊进行改革整顿,一扫颓风,使吏治澄清、统治稳定、国库充盈、人民负担减轻。但他毕竟是封建皇帝,有着重大过失和种种局限,他的继位为帝,也存在很大疑点。
雍正的主要功绩有
摊丁入地。这是一项重大的赋税改革。中国自古就有人丁税,成年男子,不论贫富,均须缴纳人头税。雍正实行改革,将人丁税摊入地亩,按地亩之多少,定纳税之数目。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不纳。是谓"摊丁入地",一举取消了人头税。这项措施有利于贫民而不利于地主,是我国财政赋税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耗羡归公。我国古代以银、铜为货币,征税时,银两在兑换、熔铸、保存、运解中有一定损耗,故征税时有一定附加费。此项附加费称"耗羡"或"火耗",一向由地方州县征收,作为地方办公及官吏们的额外收入。耗羡无法定征收额,州县随心所欲,从重征收,有的抽正税一两、耗羡达五六钱,人民负担甚重。雍正实行"耗羡归公",将此项附加费变为法定税款、固定税额,由督抚统一管理,所得税款,除办公费用外,作为"养廉银",大幅度提高官吏们的俸入。这样,既减轻了人民负担,又保证了廉政的推行。故雍正说:"自行此法以来,吏治稍得澄清,闾阎咸免扰累。"
创立军机处,推广奏折制度。明代权力集于内阁,故有权相产生。清雍正把权力进一步集中在皇帝手中,创立军机处,作为皇帝的秘书班子,为皇帝出主意、写文件,理政务,"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其特点是处理政事迅速而机密。军机大臣直接与各地、各部打交道,了解地方情形,传达皇帝意旨。此机构存在200年,直至清末。与创立军机处伴随的是推广奏折制度。由于以前的官文书批转手续繁复,且经多人阅看,时间拖延且难于保密,而奏折则向皇帝直接呈送,直达皇帝本人。雍正扩大了可向皇帝上奏折的人数,不同身份的官吏可以及时反映情况,报告政务,使皇帝洞察下情,以便制定政策;也使官员们相互监督,皇帝得以了解他们的贤愚、勤惰、政绩、操守。
改土归流。我国西南及其他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其职务为世袭,仅名义上接受清朝的册封。土司们生杀予夺、骄恣专擅。这种制度妨碍了国家的统一和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雍正即位后,废除了云南、贵州、广西、四川、湖南各地的许多土司,改成和全国一致的州县制度。"改土归流"是一场严重的斗争,许多土司武装反抗,雍正坚决派兵平定。在平叛战争中虽然也累及无辜,给少数民族造成伤害,但从长远来说,"改土归流"是进步的措施,打击和限制了土司的割据和特权,对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有利。
此外,雍正还有许多值得称道的政绩,如惩治贪污、解放贱民、平定罗卜藏丹津、始派驻藏大臣等,为中国的统一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但是,雍正也有严重的过失和局限。他在位期间虽没有出现大规模农民起义,但零散的反抗经常发生,雍正的镇压措施十分严厉。不论具体情节,抗官者即以反叛论处,斩杀不赦。甚至拒捕时,有人"共在一处,虽非下手之人,在旁目观,即系同恶共济",均斩立决。对民间秘密结社,嘱咐官吏们"时时察访,弋获首恶,拔树寻根,永断瓜葛"。苏州手工业工人要求增加工资,罢工叫歇,雍正严加惩处,立碑永禁叫歇。雍正时文字狱日益频繁,汪景祺因"谄附"年羹尧而立斩枭首,查嗣庭因趋奉隆科多而戮尸示众,陆生楠因议论时政而被军前正法。最为轰动的是吕留良案,吕是清初具有民族思想的学者,已去世40年,后有曾静、张熙读吕氏之书,受其影响,竟去策反岳钟琪,要他反清复明,酿成大案。吕留良被开棺戮尸,其儿子、学生处死刑。雍正朝文网甚密,株连人众,处刑严酷。知识分子动辄得咎,形成闭眼不敢看现实,缄口不敢谈政治的沉闷风气。
雍正遵奉重农业、轻工商的信条。他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群趋为工,则物之制造者必多,物多则售卖不易,必至壅滞而价贱,是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也"。根据这一理论制定的政策必然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他又认为:开矿"断不可行"。因为开矿将引诱人们离开农本,追求末业,而且矿工聚集一地,易于闹事。
雍正的主要功绩有
摊丁入地。这是一项重大的赋税改革。中国自古就有人丁税,成年男子,不论贫富,均须缴纳人头税。雍正实行改革,将人丁税摊入地亩,按地亩之多少,定纳税之数目。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不纳。是谓"摊丁入地",一举取消了人头税。这项措施有利于贫民而不利于地主,是我国财政赋税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耗羡归公。我国古代以银、铜为货币,征税时,银两在兑换、熔铸、保存、运解中有一定损耗,故征税时有一定附加费。此项附加费称"耗羡"或"火耗",一向由地方州县征收,作为地方办公及官吏们的额外收入。耗羡无法定征收额,州县随心所欲,从重征收,有的抽正税一两、耗羡达五六钱,人民负担甚重。雍正实行"耗羡归公",将此项附加费变为法定税款、固定税额,由督抚统一管理,所得税款,除办公费用外,作为"养廉银",大幅度提高官吏们的俸入。这样,既减轻了人民负担,又保证了廉政的推行。故雍正说:"自行此法以来,吏治稍得澄清,闾阎咸免扰累。"
创立军机处,推广奏折制度。明代权力集于内阁,故有权相产生。清雍正把权力进一步集中在皇帝手中,创立军机处,作为皇帝的秘书班子,为皇帝出主意、写文件,理政务,"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其特点是处理政事迅速而机密。军机大臣直接与各地、各部打交道,了解地方情形,传达皇帝意旨。此机构存在200年,直至清末。与创立军机处伴随的是推广奏折制度。由于以前的官文书批转手续繁复,且经多人阅看,时间拖延且难于保密,而奏折则向皇帝直接呈送,直达皇帝本人。雍正扩大了可向皇帝上奏折的人数,不同身份的官吏可以及时反映情况,报告政务,使皇帝洞察下情,以便制定政策;也使官员们相互监督,皇帝得以了解他们的贤愚、勤惰、政绩、操守。
改土归流。我国西南及其他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其职务为世袭,仅名义上接受清朝的册封。土司们生杀予夺、骄恣专擅。这种制度妨碍了国家的统一和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雍正即位后,废除了云南、贵州、广西、四川、湖南各地的许多土司,改成和全国一致的州县制度。"改土归流"是一场严重的斗争,许多土司武装反抗,雍正坚决派兵平定。在平叛战争中虽然也累及无辜,给少数民族造成伤害,但从长远来说,"改土归流"是进步的措施,打击和限制了土司的割据和特权,对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有利。
此外,雍正还有许多值得称道的政绩,如惩治贪污、解放贱民、平定罗卜藏丹津、始派驻藏大臣等,为中国的统一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但是,雍正也有严重的过失和局限。他在位期间虽没有出现大规模农民起义,但零散的反抗经常发生,雍正的镇压措施十分严厉。不论具体情节,抗官者即以反叛论处,斩杀不赦。甚至拒捕时,有人"共在一处,虽非下手之人,在旁目观,即系同恶共济",均斩立决。对民间秘密结社,嘱咐官吏们"时时察访,弋获首恶,拔树寻根,永断瓜葛"。苏州手工业工人要求增加工资,罢工叫歇,雍正严加惩处,立碑永禁叫歇。雍正时文字狱日益频繁,汪景祺因"谄附"年羹尧而立斩枭首,查嗣庭因趋奉隆科多而戮尸示众,陆生楠因议论时政而被军前正法。最为轰动的是吕留良案,吕是清初具有民族思想的学者,已去世40年,后有曾静、张熙读吕氏之书,受其影响,竟去策反岳钟琪,要他反清复明,酿成大案。吕留良被开棺戮尸,其儿子、学生处死刑。雍正朝文网甚密,株连人众,处刑严酷。知识分子动辄得咎,形成闭眼不敢看现实,缄口不敢谈政治的沉闷风气。
雍正遵奉重农业、轻工商的信条。他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群趋为工,则物之制造者必多,物多则售卖不易,必至壅滞而价贱,是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也"。根据这一理论制定的政策必然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他又认为:开矿"断不可行"。因为开矿将引诱人们离开农本,追求末业,而且矿工聚集一地,易于闹事。
展开全部
雍正的性格与历史功过
雍正在继位时已四十五岁,经历不少,因而使他对人情世故有深切了解。除了“洞悉下情”外,对于政治实施情况与官场百态也是“深知灼见”。这对于一位君临天下的最高统治者来说,是个很不错的人生历练,有助于他的君主统治生涯,也是雍正自豪之处。
但雍正秉性严酷、刚毅果断,办事则雷厉风行,处世难免近于苛刻琐碎,不似其父康熙宽厚仁慈。“对于政敌,残忍无情”,猜忌多疑,也因而得罪很多人。但雍正又深谙拢落人心之道,对于属下臣工,除了通过多种手段进行训导、加紧控制外;最常用的是赏赐,也不时“手书福字,赐内外大臣” 以兹鼓励 。“若臣工病痛,往往温谕慰问,或赐赠药物,或遣太医诊治,关切备至。”雍正如此恩威并进的赏赐与驾驭手段,使得臣工往往感激莫名,效忠图报;但臣工若稍有不谨,雍正就给以颜色,自有一套宠信驾驭属下臣工的办法。
雍正在登基后,为了大力整顿康熙晚年所形成的腐化和弊端,便对一切政令要求务实,并“全面实行改革,有力地扭转了康熙末年开始衰退的势态,从而使政局稳定。”然而,想要达到独裁政事、强化皇权,惟有自己“事必躬亲”才能据实告诫臣工。因此,雍正即位后,连发十一道谕旨,分别对各级文武官员逐一训饬、申诫,提出从政要求。
同时,雍正更结合了其独裁专制的政治权力,建立了清朝史上首创的“储位密建法”与“密折制度”并采取各种措施以巩固自己的皇位。在雍正在位期间(1712-1735年),清代帝王集权中央的态势达到颠峰,已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这十三年中,雍正每天御殿听政,批览奏折(或来自各地的秘密报告──朱批密折),“从朝至夕,殚竭心力,尚恐经理未周。” 如此勤于政务,真为历代帝王所罕见。虽然雍正曾说:“自古帝王,未有如我圣祖皇考之勤政者。”康熙的勤政虽是事实,但雍正却比乃父更勤。因此,雍正也曾自负的说:“即皇考之勤,亦无自朝至暮办事之理。” 雍正的理政不怠,十三年如一日,历代封建帝王者,实难于出其右。所以清史学者孟森说:“自古勤政之君,未有及世宗者”以及“其英明勤奋,实为人所难及”。 (偶的四四真辛苦,心疼啊.)
虽然清世宗雍正这个朝代只有短短的十三载,偏巧又夹在各占六十年的“康乾盛世”中,容易令人有白驹过隙的一瞬之感,所幸后世对雍正皇帝并不陌生,近年来史学界已理解到雍正朝的重要性,认为他是“康干盛世的有力推进者,是促进清朝历史发展的政治家,是可以肯定的历史人物”;以及“康熙宽大,乾隆疏阔,要不是雍正的整饬,满清恐早衰亡。“
历史所称的“康乾盛世”,实离不开雍正承先启后的功用。其实雍正在他不长但也不算太短的十三年统治中,惟日孜孜,励精图治,又抱定改革的宗旨。对于清朝前期的发展阶段,实兼有巩固和开拓之功,若权衡雍正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不言而喻功绩大于过失。
在君主专制的政体之下,雍正个人的政治才华以及领导能力等,都不失为一位颇有作为、政绩显赫的君主及政治改革家。他的历史地位,如果与中国历代封建帝王中作一比较,也许可以看的更清楚,若说雍正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比较杰出的帝王之一,雍正应是当之无愧的。
雍正在继位时已四十五岁,经历不少,因而使他对人情世故有深切了解。除了“洞悉下情”外,对于政治实施情况与官场百态也是“深知灼见”。这对于一位君临天下的最高统治者来说,是个很不错的人生历练,有助于他的君主统治生涯,也是雍正自豪之处。
但雍正秉性严酷、刚毅果断,办事则雷厉风行,处世难免近于苛刻琐碎,不似其父康熙宽厚仁慈。“对于政敌,残忍无情”,猜忌多疑,也因而得罪很多人。但雍正又深谙拢落人心之道,对于属下臣工,除了通过多种手段进行训导、加紧控制外;最常用的是赏赐,也不时“手书福字,赐内外大臣” 以兹鼓励 。“若臣工病痛,往往温谕慰问,或赐赠药物,或遣太医诊治,关切备至。”雍正如此恩威并进的赏赐与驾驭手段,使得臣工往往感激莫名,效忠图报;但臣工若稍有不谨,雍正就给以颜色,自有一套宠信驾驭属下臣工的办法。
雍正在登基后,为了大力整顿康熙晚年所形成的腐化和弊端,便对一切政令要求务实,并“全面实行改革,有力地扭转了康熙末年开始衰退的势态,从而使政局稳定。”然而,想要达到独裁政事、强化皇权,惟有自己“事必躬亲”才能据实告诫臣工。因此,雍正即位后,连发十一道谕旨,分别对各级文武官员逐一训饬、申诫,提出从政要求。
同时,雍正更结合了其独裁专制的政治权力,建立了清朝史上首创的“储位密建法”与“密折制度”并采取各种措施以巩固自己的皇位。在雍正在位期间(1712-1735年),清代帝王集权中央的态势达到颠峰,已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这十三年中,雍正每天御殿听政,批览奏折(或来自各地的秘密报告──朱批密折),“从朝至夕,殚竭心力,尚恐经理未周。” 如此勤于政务,真为历代帝王所罕见。虽然雍正曾说:“自古帝王,未有如我圣祖皇考之勤政者。”康熙的勤政虽是事实,但雍正却比乃父更勤。因此,雍正也曾自负的说:“即皇考之勤,亦无自朝至暮办事之理。” 雍正的理政不怠,十三年如一日,历代封建帝王者,实难于出其右。所以清史学者孟森说:“自古勤政之君,未有及世宗者”以及“其英明勤奋,实为人所难及”。 (偶的四四真辛苦,心疼啊.)
虽然清世宗雍正这个朝代只有短短的十三载,偏巧又夹在各占六十年的“康乾盛世”中,容易令人有白驹过隙的一瞬之感,所幸后世对雍正皇帝并不陌生,近年来史学界已理解到雍正朝的重要性,认为他是“康干盛世的有力推进者,是促进清朝历史发展的政治家,是可以肯定的历史人物”;以及“康熙宽大,乾隆疏阔,要不是雍正的整饬,满清恐早衰亡。“
历史所称的“康乾盛世”,实离不开雍正承先启后的功用。其实雍正在他不长但也不算太短的十三年统治中,惟日孜孜,励精图治,又抱定改革的宗旨。对于清朝前期的发展阶段,实兼有巩固和开拓之功,若权衡雍正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不言而喻功绩大于过失。
在君主专制的政体之下,雍正个人的政治才华以及领导能力等,都不失为一位颇有作为、政绩显赫的君主及政治改革家。他的历史地位,如果与中国历代封建帝王中作一比较,也许可以看的更清楚,若说雍正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比较杰出的帝王之一,雍正应是当之无愧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雍正是一位历史伟大人物,他清朝创造军机政策。他有篡位的嫌疑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承上启下,为康乾盛世打好基础。过失就是不开明闭关锁国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