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看电气一次主接线图?

 我来答
赵文星空絮雨
2015-10-16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赵文星空絮雨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采纳数:27619 获赞数:137981
本人做过5年建议电器安装维修,做过6年工业电器维修调式安装,实践经验丰富。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读电气接线图,首先要大概了解系统的潮流走向。要以潮流的分布从上往下读,系统电源容量,电压等级;进线有多少条;主变有几台,容量多大,变比多少,什么接线方式;出线有多少条,负荷多大。 然后看系统有何特殊的地方,比如进线是二分之三接线么(500Kv)?有没有电容器无功补偿?负载是衡功率的(比如电动机),还是衡阻抗(比如电曼热)的。 最后是一些细节的地方,比如CT变比多大,进线出线线路长度,保护配置等等。 一般国内常用电压等级分为500kv,220kv,110kv,35kv,10.5kv,6.3kv,0.4kv。 至于要看什么资料这个问题。如果你有电气基础知识,每个电器元件都有统一的画法,能认识每个元件是什么设备的话。大可不必在翻什么资料。
隋新世
2011-12-15 · TA获得超过511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57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39.8万
展开全部

首先要弄清楚一次主接线图中的主变、开关、刀闸、PT、CT、避雷器等符号,再看,就会了,注意主接线图中的每一条连接线,是代表三相的,这一点需要明白,再多的我也想不起了,还是在网上查查《变、配电运行实用技术》吧,里面说的很清楚呀。

参考资料: 《变、配电运行实用技术》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扬新兰风仪
2019-05-17 · TA获得超过3.6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4万
采纳率:33%
帮助的人:923万
展开全部
我国在电力生产中常采用三种形式的工程图纸,原理接线图、展开接线图和安装接线图。美国采用逻辑图、原理图、接线图三种形式。电气二次接线的最大特点是其设备、元件的动作严格按照设计的先后顺序进行,其逻辑性很强,所以读图时只需要按一定的规律进行,便会显得条理清楚,易读易记。
看图的基本方法可以归纳为如下六句话(即六先六后):
先一次,后二次;先交流,后直流;先电源
,后接线;先线圈,后触点;先上后下;先左后右。
所谓先交流,后直流,就是当图中有交流和直流两种回路同时存在时,应先看交流回路,再看直流回路。因交流回路一般由电流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的二次绕组引出,直接反映一次接线的运行状况;而直流回路则是对交流回路各参数的变化所产生的反映(监控和保护作用)。
所谓先电源,后接线,就是不论在交流回路还直流回路中,二次设备的动作都是由电源驱动的,所以在看图时,应先找到电源(交流回路的电流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的二次绕组),再由此顺回路接线往后看;交流沿闭合回路依次分析设备的动作;直流从正电源沿接线找到负电源,并分析各设备的动作。
所谓先线圈,后触点,就是先找到继电器或装置的线圈,再找到其相应的触点。因为只有线圈通电(并达到其起动值),其相应触点才会动作;由触点的通断引起回路的变化,进一步分析整个回路的动作过程。
所谓先下后下和先左后右,可理解为:一次接线的母线在上而负荷在下;在二次接线展开图中,交流回路的互感器二次侧(即电源)在上,其负载线圈在下;直流回路电源在上,负电源在下,驱动触点在上,被起动的线圈在下;端子排图、屏背面接线图一般也是由上到下;单元设备编号,则一般是由左至右的顺序排列的。
这是基本方法和一般规律,对于个别情况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karwens
2015-10-01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karwens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采纳数:1499 获赞数:33102
2000年大学毕业至今,一直在中学一线教学,擅长中学英语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首先要弄清楚一次主接线图中的主变、开关、刀闸、PT、CT、避雷器等符号,再看,就会了,注意主接线图中的每一条连接线,是代表三相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木易君南
2011-12-15 · 超过30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15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7.3万
展开全部
把主接线图中的各个元器件做什么的搞懂,就差不多懂了!具体怎么看还真无奈,就那样还能怎么看呢。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4)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