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简介

 我来答
放哥好啊
推荐于2020-02-10 · TA获得超过1377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7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0.7万
展开全部
  郭沫若(1892年~1978年),男,汉族,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1892年11月16日出生,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1958年9月至1978年6月任中国科技大学首任校长。郭沫若早年赴日本留学,后接受斯宾诺沙、惠特曼等人思想,决心弃医从文。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创造社”,积极从事新文学运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是当代最优秀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作。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蒋介石清党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埋头研究中国古代社会,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46年后,站在民主运动前列,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文化界的革命旗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   
  郭沫若本人真实照片(10张) 郭沫若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1958年5月,为了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加速培养国防建设和尖端科学技术方面急需的专门人才,当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联合部分著名科学家,向党中央提出由中国科学院创办一所新型大学的建议。建议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等的支持,以及中央书记处会议的批准。同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北京正式成立,国务院任命郭沫若兼任校长。此后,郭沫若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长达20年,显示出渊博的知识和深邃的教育思想。在他的领导下,科学院贯彻“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校方针,实施科研与教育一体化政策,充分发挥科学院各研究所师资力量雄厚、科研设备优良的优势,全力支持科大建设;确立了教学与科研、科学与技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原则,倡导了“勤奋学习,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优良校风,建立了培养新兴、边缘、尖端科技人才的新型教育体制,形成了开明开放、兼容不同学派的民主学术氛围,这些都在中国科大以后的办学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科大于建校30周年之际,在东区校园树立郭沫若铜像。
  生平
  郭沫若(1892年-1978年),原名开贞,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乐山沙湾镇,祖先原居福建省宁化县龙上下里七都,即今福建省宁化县石壁镇。郭沫若少年时上过私塾,14岁以前对先秦学术和文化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先在岗山第六高等学校读书,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科。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诗。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代表作诗集《女神》(1921年出版)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   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并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   1923年,他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造周报》和《创造日》。   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   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大革命失败后,拒绝蒋介石的殷切拉拢,写下《试看今日之蒋介石》的讨蒋檄文后参加“八一”南昌起义。 郭沫若、卫聚贤考古中合影
  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嫈》《卓文君》。   1928年因受蒋介石通缉,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
  ,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   1941年“皖南事变”后,他写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胆》《南冠草》《高渐离》六部历史剧和战斗诗篇《战声集》以及杂文《甲申三百年祭》(该书后被定为中共整风学习文件)。   1946年后,站在民主运动前列,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文化界的革命旗帜。   1948年当选南京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但他拒绝了这个头衔。   新中国成立后,坚持文学创作,出版了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等多部诗集等作品,所著《奴隶制时代》等书,提出中国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分期在春秋、战国之际的见解。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郭沫若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郭沫若(中)与周恩来(右)
  郭沫若的重要著作还有《两周金文辞图录考释》《金文丛考》《卜辞通纂》等,曾在学术界引起轰动;生平著述收有《郭沫若文集》(17卷)和《郭沫若全集》。一生主要文学著作有:诗集《女神》《星空》《瓶》《前茅》《恢复》《蜩螗集》《战声集》等;散文《我的幼年》《反正前后》《创造十年》《北伐途次》《沸羹集》等;戏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高渐离》《蔡文姬》《武则天》等;另有《沫若诗词选》及翻译歌德的《浮士德》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郭沫若全集》。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郭沫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享有崇高的地位。他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著作结集为《沫若文集》17卷本(1957~1963),新编《郭沫若全集》分文学(20卷)、历史、考古三编, 1982年起陆续出版发行。许多作品已被译成日、俄、英、德、意、法等多种文字。其中《天上的街市》和《静夜》被选入七年级人教版课本。《雷电颂》被选入八年级课本。 郭沫若相关图注
  文化界评价
  郭沫若曾以歌德自况并被文化界广泛认可,如周扬曾对郭沫若说“你是歌德,但你是社会主义时代新中国的歌德。”,沙叶新则引用恩格斯对歌德的评价指出郭沫若作为伟大天才和凡庸公民的两面。相对于专业的研究者对于他的极度推崇,一般的社会民众中间也存在对于郭沫若因为不了解,对他性格和心理的误读以及对这位天才型人物的苛求而产生的轻视,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等一些严肃的研究学者将这种“学院派”中间和社会民众间对郭沫若截然相反的态度称之为“两极阅读”。
  甲骨文字学成就
  卜辞通纂
  郭沫若是甲骨学四堂之一:鼎堂。著作如《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青铜时代》《十批判书》 《奴隶制时代》等。   在中国上古史和考古学领域中,甲骨学“四堂”的名气无人不晓。唐兰先生对四堂的评价是:殷墟卜辞研究“自雪堂(罗振玉)导夫先路,观堂(王国维)继以考史,彦堂(董作宾)区其时代,鼎堂(郭沫若)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这四堂基本上代表了1949年之前甲骨学研究的历程与成绩,他们的学术贡献及地位亦在伯仲之间,难以权衡出个高低轻重。但若从甲骨学学科理论与体系建设这一角度而论,董作宾先生出力尤多。如果没有他在科学发掘甲骨文与断代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甲骨学这一崭新的学科或许不会如此迅速地从金石学古老的母体中脱胎出来。近读《甲骨学五十年》(以下简称《五十年》),此种感触尤深。
  编辑本段笔名的来历与含义
  郭沫若的母亲杜邀贞说她怀孕时,曾梦见一只小豹子突然咬着她左手的虎口,所以给郭沫若起的乳名叫“文豹”。他在家排行第八,母亲称呼他为“八儿”。郭沫若四岁半上私塾。家里给他起学名叫郭开贞,号尚武。“郭沫若”是他常用的笔名;为什么取名“沫若”呢?他家乡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有两大河流,大渡河(古称沫水)以及流入大渡河的雅河(古称若水)。汉朝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有关“沫若”一句,指的就是大渡河与雅河的汇流。郭开贞于1919年9月11日在《时事新报·学灯》上发表早期诗作时首次用“沫若”笔名,随着《女神》诗集的出版,“郭沫若”为人们所熟悉。   郭沫若一生使用过的名、号、别名与笔名多达五十余个。计有:郭开贞、尚武、文豹、八儿、汾阳主人、竹君主人、定甫、沫若、夏社、郭沫若、沫、爱牟、郭鼎堂、鼎堂、高浩然、麦克昂、吴诚、林守仁、杜顽庶、杜荃、杜衎、坎人、易坎人、石沱、石沱生、李季、阿和乃古登志、蒙其外史、王假维、郭爱牟、蒙其生、蒙侄、谷人、高汝鸿、郭石沱、佐藤和夫、安娜、鼎、杨伯勉、杜衍、白圭、戎马书生、牛何之、羊易之、丁汝成、龙子、克拉克、江耦、有孤、藤子丈夫、佐藤贞吉、郭麦弱、高鸣以及和夫人于立群合撰文章所用的于硕等。   郭沫若几个主要笔名的含意是:麦克昂:“麦克”是英文maker(作者)的音译,“昂”者我也,麦克昂就是“作者是我”的意思。南昌起义失败后,1928年1月他在《创造月刊》一卷八期上发表文艺论文《英雄树》时,第一次启用这一笔名。   杜衎(kàn):郭沫若母亲姓杜,性格衎直(即刚直),取此名以纪念其母。郭沫若在留亡期间思念老母,1929年他在《东方杂志》上发表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有关论文,署用此名。   杜顽庶:郭沫若母亲是侧室,自己是“庶出”。他发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等重要史学研究著作,署名“杜顽庶”,纪念母亲。   坎人、易坎人:郭沫若少年时得过重症伤寒,留下听觉半聋的后遗症。《易经》上的坎卦,说其“于人也为聋”,坎人、易坎人即为聋子之意。郭沫若从1928年起翻译美国作家辛克莱的《石炭王》《屠场》《煤油》等书,用的都是易坎人的笔名。   鼎、鼎堂、郭鼎堂:郭沫若原名郭开贞,《说文解字》上说,“古文以贞为鼎。”贞、鼎两字通用。鼎而附之以堂取其音为“丁当”,取其义“鼎当”。1931年郭沫若在《东方杂志》上发表《毛公 郭沫若(右)与陈毅元帅(中)
  鼎之年代》,即署名鼎堂。   石沱、石沱生、郭石沱:与鼎有关,周代末期的鼎铭中称鼎为石沱,这是鼎的别名。1934年,商务印书馆的郭沫若译作《生命之科学》,即署名石沱。   郭沫若笔名、化名很多,有“郭鼎堂”“麦克昂”“羊易之”“杨伯勉”“白圭”等,而用得最多的是“郭沫若”这个笔名。因为他家乡四川乐山的两条水,一条是沫水(即大渡河),另一条是若水,他少年时饮二水长大,所以他后来发表新诗时,就用了“沫若”这一笔名。
  编辑本段中科大主要创建者之一
  郭沫若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  《黄浦江口》   《女神》(诗集)1921年,泰东   《瓶》(诗集)1927年,创造社   《前茅》(诗集)1928年,创造社   《恢复》(诗集)1928年,创造社   《水平线下》(小说、散文集)1928年,创造社   《我的幼年》(自传)1929年、光华   《漂流三部曲》(小说、戏剧集)1929年,新兴书店   《山中杂记及其他》(小说、戏剧集)1929年,新兴书店   《黑猫与塔》(小说、散文集)1931年,仙岛书店   《后悔》(小说、戏曲集)1930年,光华   《黑猫与羔羊》(小说集)1931年,国光   《今津纪游》(散文集)1931年,爱丽书店   《桌子跳舞》(小说、散文集)1931年,仙岛书店   《文艺论集续集》(论文集)1931年,光华   《创造十年》(回忆录)1932年,现代   《沫若书信集》1933年,泰东   《豕谛》(历史小说)1936年,不二书店   《北伐途次》(散文)1937,潮锋出版社   《甘愿做炮灰》(剧集)1938.北新   《战声》(诗集)1938、战士出版社   《创造十年续编》(回忆录)1938,北新   《羽书集》(散文、论文集)1941,香港盂厦书店   《屈原》(剧本)1942,重庆文林出版社   《蒲剑集》(散文、论文集)1942,重庆文学书店   《棠棣之花》(剧本)1942,作家书屋   《虎符》(剧本)1942,群益   《屈原研究》(论文)1943,群益   《今昔集》(论文集)1943,东方书社   《孔雀胆》(剧本)1943。群益   《南冠草》(剧本)1944,群益   《青铜时代》(史论)1945,文治出版社   《先秦学说述林》(论文)1945,福建永安东南出版社   《十批判书》(史论)1945,群益   《波》(散文集)1945,群益   《苏联纪行》(散文集)1946,上海中外出版社;改名《苏联五十天》,1949,大连新中国书店   《归去来》(散文集)1946,北新《筑》(剧本)1946,群益   《南京印象》(散文集)1946,群益   《少年时代》(自传)1947,海燕   《革命春秋》(自传)1947、海燕   《盲肠炎》(杂文集)1947,群益   《今昔浦剑》(散文、杂文集)1947,海燕   《历史人物》(史论)1947,海燕   《沸羹集》(散文、杂文集)1947,大孚出版社   《天地玄黄》(散文、杂文集)1947,大孚出版社   《地下的笑声》(小说集)1947,海燕   《创作的道路》(理论)1947,文光   《抱箭集》(小说、散文集)1948,海燕   《蜩螗集》(诗集)1948,群益   《雨后集》(诗集)1951,开明   《海涛》(散文集)1951,新文艺   《奴隶制时代》(史论)1952,新文艺   《沫若文集》(1—17卷)1957一1993,人文   《雄鸡集》(诗集)1959,北京   《洪波曲》(自传)1959,百花   《蔡文姬》(剧本)1959,文物   《潮汐集》(诗集)1959,作家   《骆驼集》(诗集)1959,人文   《武则天》1962,中国戏剧   《李白与杜甫》1972,人民   《郭沫若全集》四川人民 1982一1987
  编辑本段书法成就
  行草见长韵味无穷

参考资料: 百度文库

暮夏浅眠
高粉答主

2019-06-29 · 电商运营,南岸区巴之黎经典婚纱摄影
暮夏浅眠
采纳数:891 获赞数:283360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幼名文豹,原名开贞,字鼎堂,号尚武,四川省乐山县(今四川省乐山市境)客家人。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剧作家、诗人,同时,还是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学者、社会活动家,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

郭沫若著述颇丰,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唯物史观史学的先锋、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9年以后,曾任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文联首任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

扩展资料:

郭沫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和中国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享有崇高的地位。在文学方面,被官方现代文学史教科书列为“鲁郭茅巴老曹”的第二位;在史学方面,被列为“马克思主义史学五老”之一。

郭沫若曾以歌德自况并被文化界广泛认可,如周扬曾对郭说“你是歌德,但你是社会主义时代新中国的歌德。”;沙叶新则引用恩格斯对歌德的评价指出郭沫若作为伟大天才和凡庸公民的两面。

极度推崇者有之,轻视鄙视者有之,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等一些严肃的研究学者将这种“学院派”中间和社会民众间对郭沫若截然相反的态度称之为“两极阅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郭沫若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本记的不不山2635
2012-05-03 · TA获得超过5.2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5万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781万
展开全部
郭沫若(1892年~1978年),男,汉族,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1892年11月16日出生,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1958年9月至1978年6月任中国科技大学首任校长。郭沫若早年赴日本留学,后接受斯宾诺沙、惠特曼等人思想,决心弃医从文。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创造社”,积极从事新文学运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是当代最优秀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作。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蒋介石清党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埋头研究中国古代社会,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46年后,站在民主运动前列,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文化界的革命旗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   
郭沫若本人真实照片(10张) 郭沫若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1958年5月,为了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加速培养国防建设和尖端科学技术方面急需的专门人才,当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联合部分著名科学家,向党中央提出由中国科学院创办一所新型大学的建议。建议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等的支持,以及中央书记处会议的批准。同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北京正式成立,国务院任命郭沫若兼任校长。此后,郭沫若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长达20年,显示出渊博的知识和深邃的教育思想。在他的领导下,科学院贯彻“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校方针,实施科研与教育一体化政策,充分发挥科学院各研究所师资力量雄厚、科研设备优良的优势,全力支持科大建设;确立了教学与科研、科学与技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原则,倡导了“勤奋学习,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优良校风,建立了培养新兴、边缘、尖端科技人才的新型教育体制,形成了开明开放、兼容不同学派的民主学术氛围,这些都在中国科大以后的办学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科大于建校30周年之际,在东区校园树立郭沫若铜像。
生平
  郭沫若(1892年-1978年),原名开贞,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乐山沙湾镇,祖先原居福建省宁化县龙上下里七都,即今福建省宁化县石壁镇。郭沫若少年时上过私塾,14岁以前对先秦学术和文化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先在岗山第六高等学校读书,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科。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诗。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代表作诗集《女神》(1921年出版)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   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并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   1923年,他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造周报》和《创造日》。   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   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大革命失败后,拒绝蒋介石的殷切拉拢,写下《试看今日之蒋介石》的讨蒋檄文后参加“八一”南昌起义。 郭沫若、卫聚贤考古中合影
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嫈》《卓文君》。   1928年因受蒋介石通缉,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
,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   1941年“皖南事变”后,他写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胆》《南冠草》《高渐离》六部历史剧和战斗诗篇《战声集》以及杂文《甲申三百年祭》(该书后被定为中共整风学习文件)。   1946年后,站在民主运动前列,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文化界的革命旗帜。   1948年当选南京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但他拒绝了这个头衔。   新中国成立后,坚持文学创作,出版了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等多部诗集等作品,所著《奴隶制时代》等书,提出中国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分期在春秋、战国之际的见解。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郭沫若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郭沫若(中)与周恩来(右)
郭沫若的重要著作还有《两周金文辞图录考释》《金文丛考》《卜辞通纂》等,曾在学术界引起轰动;生平著述收有《郭沫若文集》(17卷)和《郭沫若全集》。一生主要文学著作有:诗集《女神》《星空》《瓶》《前茅》《恢复》《蜩螗集》《战声集》等;散文《我的幼年》《反正前后》《创造十年》《北伐途次》《沸羹集》等;戏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高渐离》《蔡文姬》《武则天》等;另有《沫若诗词选》及翻译歌德的《浮士德》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郭沫若全集》。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郭沫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享有崇高的地位。他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著作结集为《沫若文集》17卷本(1957~1963),新编《郭沫若全集》分文学(20卷)、历史、考古三编, 1982年起陆续出版发行。许多作品已被译成日、俄、英、德、意、法等多种文字。其中《天上的街市》和《静夜》被选入七年级人教版课本。《雷电颂》被选入八年级课本。 郭沫若相关图注
文化界评价
  郭沫若曾以歌德自况并被文化界广泛认可,如周扬曾对郭沫若说“你是歌德,但你是社会主义时代新中国的歌德。”,沙叶新则引用恩格斯对歌德的评价指出郭沫若作为伟大天才和凡庸公民的两面。相对于专业的研究者对于他的极度推崇,一般的社会民众中间也存在对于郭沫若因为不了解,对他性格和心理的误读以及对这位天才型人物的苛求而产生的轻视,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等一些严肃的研究学者将这种“学院派”中间和社会民众间对郭沫若截然相反的态度称之为“两极阅读”。
甲骨文字学成就
   卜辞通纂
郭沫若是甲骨学四堂之一:鼎堂。著作如《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青铜时代》《十批判书》 《奴隶制时代》等。   在中国上古史和考古学领域中,甲骨学“四堂”的名气无人不晓。唐兰先生对四堂的评价是:殷墟卜辞研究“自雪堂(罗振玉)导夫先路,观堂(王国维)继以考史,彦堂(董作宾)区其时代,鼎堂(郭沫若)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这四堂基本上代表了1949年之前甲骨学研究的历程与成绩,他们的学术贡献及地位亦在伯仲之间,难以权衡出个高低轻重。但若从甲骨学学科理论与体系建设这一角度而论,董作宾先生出力尤多。如果没有他在科学发掘甲骨文与断代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甲骨学这一崭新的学科或许不会如此迅速地从金石学古老的母体中脱胎出来。近读《甲骨学五十年》(以下简称《五十年》),此种感触尤深。
编辑本段笔名的来历与含义
  郭沫若的母亲杜邀贞说她怀孕时,曾梦见一只小豹子突然咬着她左手的虎口,所以给郭沫若起的乳名叫“文豹”。他在家排行第八,母亲称呼他为“八儿”。郭沫若四岁半上私塾。家里给他起学名叫郭开贞,号尚武。“郭沫若”是他常用的笔名;为什么取名“沫若”呢?他家乡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有两大河流,大渡河(古称沫水)以及流入大渡河的雅河(古称若水)。汉朝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有关“沫若”一句,指的就是大渡河与雅河的汇流。郭开贞于1919年9月11日在《时事新报·学灯》上发表早期诗作时首次用“沫若”笔名,随着《女神》诗集的出版,“郭沫若”为人们所熟悉。   郭沫若一生使用过的名、号、别名与笔名多达五十余个。计有:郭开贞、尚武、文豹、八儿、汾阳主人、竹君主人、定甫、沫若、夏社、郭沫若、沫、爱牟、郭鼎堂、鼎堂、高浩然、麦克昂、吴诚、林守仁、杜顽庶、杜荃、杜衎、坎人、易坎人、石沱、石沱生、李季、阿和乃古登志、蒙其外史、王假维、郭爱牟、蒙其生、蒙侄、谷人、高汝鸿、郭石沱、佐藤和夫、安娜、鼎、杨伯勉、杜衍、白圭、戎马书生、牛何之、羊易之、丁汝成、龙子、克拉克、江耦、有孤、藤子丈夫、佐藤贞吉、郭麦弱、高鸣以及和夫人于立群合撰文章所用的于硕等。   郭沫若几个主要笔名的含意是:麦克昂:“麦克”是英文maker(作者)的音译,“昂”者我也,麦克昂就是“作者是我”的意思。南昌起义失败后,1928年1月他在《创造月刊》一卷八期上发表文艺论文《英雄树》时,第一次启用这一笔名。   杜衎(kàn):郭沫若母亲姓杜,性格衎直(即刚直),取此名以纪念其母。郭沫若在留亡期间思念老母,1929年他在《东方杂志》上发表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有关论文,署用此名。   杜顽庶:郭沫若母亲是侧室,自己是“庶出”。他发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等重要史学研究著作,署名“杜顽庶”,纪念母亲。   坎人、易坎人:郭沫若少年时得过重症伤寒,留下听觉半聋的后遗症。《易经》上的坎卦,说其“于人也为聋”,坎人、易坎人即为聋子之意。郭沫若从1928年起翻译美国作家辛克莱的《石炭王》《屠场》《煤油》等书,用的都是易坎人的笔名。   鼎、鼎堂、郭鼎堂:郭沫若原名郭开贞,《说文解字》上说,“古文以贞为鼎。”贞、鼎两字通用。鼎而附之以堂取其音为“丁当”,取其义“鼎当”。1931年郭沫若在《东方杂志》上发表《毛公 郭沫若(右)与陈毅元帅(中)
鼎之年代》,即署名鼎堂。   石沱、石沱生、郭石沱:与鼎有关,周代末期的鼎铭中称鼎为石沱,这是鼎的别名。1934年,商务印书馆的郭沫若译作《生命之科学》,即署名石沱。   郭沫若笔名、化名很多,有“郭鼎堂”“麦克昂”“羊易之”“杨伯勉”“白圭”等,而用得最多的是“郭沫若”这个笔名。因为他家乡四川乐山的两条水,一条是沫水(即大渡河),另一条是若水,他少年时饮二水长大,所以他后来发表新诗时,就用了“沫若”这一笔名。
编辑本段中科大主要创建者之一
  郭沫若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  《黄浦江口》   《女神》(诗集)1921年,泰东   《瓶》(诗集)1927年,创造社   《前茅》(诗集)1928年,创造社   《恢复》(诗集)1928年,创造社   《水平线下》(小说、散文集)1928年,创造社   《我的幼年》(自传)1929年、光华   《漂流三部曲》(小说、戏剧集)1929年,新兴书店   《山中杂记及其他》(小说、戏剧集)1929年,新兴书店   《黑猫与塔》(小说、散文集)1931年,仙岛书店   《后悔》(小说、戏曲集)1930年,光华   《黑猫与羔羊》(小说集)1931年,国光   《今津纪游》(散文集)1931年,爱丽书店   《桌子跳舞》(小说、散文集)1931年,仙岛书店   《文艺论集续集》(论文集)1931年,光华   《创造十年》(回忆录)1932年,现代   《沫若书信集》1933年,泰东   《豕谛》(历史小说)1936年,不二书店   《北伐途次》(散文)1937,潮锋出版社   《甘愿做炮灰》(剧集)1938.北新   《战声》(诗集)1938、战士出版社   《创造十年续编》(回忆录)1938,北新   《羽书集》(散文、论文集)1941,香港盂厦书店   《屈原》(剧本)1942,重庆文林出版社   《蒲剑集》(散文、论文集)1942,重庆文学书店   《棠棣之花》(剧本)1942,作家书屋   《虎符》(剧本)1942,群益   《屈原研究》(论文)1943,群益   《今昔集》(论文集)1943,东方书社   《孔雀胆》(剧本)1943。群益   《南冠草》(剧本)1944,群益   《青铜时代》(史论)1945,文治出版社   《先秦学说述林》(论文)1945,福建永安东南出版社   《十批判书》(史论)1945,群益   《波》(散文集)1945,群益   《苏联纪行》(散文集)1946,上海中外出版社;改名《苏联五十天》,1949,大连新中国书店   《归去来》(散文集)1946,北新《筑》(剧本)1946,群益   《南京印象》(散文集)1946,群益   《少年时代》(自传)1947,海燕   《革命春秋》(自传)1947、海燕   《盲肠炎》(杂文集)1947,群益   《今昔浦剑》(散文、杂文集)1947,海燕   《历史人物》(史论)1947,海燕   《沸羹集》(散文、杂文集)1947,大孚出版社   《天地玄黄》(散文、杂文集)1947,大孚出版社   《地下的笑声》(小说集)1947,海燕   《创作的道路》(理论)1947,文光   《抱箭集》(小说、散文集)1948,海燕   《蜩螗集》(诗集)1948,群益   《雨后集》(诗集)1951,开明   《海涛》(散文集)1951,新文艺   《奴隶制时代》(史论)1952,新文艺   《沫若文集》(1—17卷)1957一1993,人文   《雄鸡集》(诗集)1959,北京   《洪波曲》(自传)1959,百花   《蔡文姬》(剧本)1959,文物   《潮汐集》(诗集)1959,作家   《骆驼集》(诗集)1959,人文   《武则天》1962,中国戏剧   《李白与杜甫》1972,人民   《郭沫若全集》四川人民 1982一1987
编辑本段书法成就
行草见长韵味无穷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帐号已注销
2019-11-25
知道答主
回答量: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82
展开全部
郭沫若(1892年~1978年),男,汉族,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1892年11月16日出生,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1958年9月至1978年6月任中国科技大学首任校长。郭沫若早年赴日本留学,后接受斯宾诺沙、惠特曼等人思想,决心弃医从文。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创造社”,积极从事新文学运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是当代最优秀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作。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蒋介石清党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埋头研究中国古代社会,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46年后,站在民主运动前列,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文化界的革命旗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
郭沫若本人真实照片(10张) 郭沫若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1958年5月,为了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加速培养国防建设和尖端科学技术方面急需的专门人才,当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联合部分著名科学家,向党中央提出由中国科学院创办一所新型大学的建议。建议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等的支持,以及中央书记处会议的批准。同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北京正式成立,国务院任命郭沫若兼任校长。此后,郭沫若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长达20年,显示出渊博的知识和深邃的教育思想。在他的领导下,科学院贯彻“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校方针,实施科研与教育一体化政策,充分发挥科学院各研究所师资力量雄厚、科研设备优良的优势,全力支持科大建设;确立了教学与科研、科学与技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原则,倡导了“勤奋学习,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优良校风,建立了培养新兴、边缘、尖端科技人才的新型教育体制,形成了开明开放、兼容不同学派的民主学术氛围,这些都在中国科大以后的办学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科大于建校30周年之际,在东区校园树立郭沫若铜像。
生平
郭沫若(1892年-1978年),原名开贞,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乐山沙湾镇,祖先原居福建省宁化县龙上下里七都,即今福建省宁化县石壁镇。郭沫若少年时上过私塾,14岁以前对先秦学术和文化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先在岗山第六高等学校读书,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科。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诗。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代表作诗集《女神》(1921年出版)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 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并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 1923年,他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造周报》和《创造日》。 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 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大革命失败后,拒绝蒋介石的殷切拉拢,写下《试看今日之蒋介石》的讨蒋檄文后参加“八一”南昌起义。 郭沫若、卫聚贤考古中合影
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嫈》《卓文君》。 1928年因受蒋介石通缉,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
,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 1941年“皖南事变”后,他写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胆》《南冠草》《高渐离》六部历史剧和战斗诗篇《战声集》以及杂文《甲申三百年祭》(该书后被定为中共整风学习文件)。 1946年后,站在民主运动前列,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文化界的革命旗帜。 1948年当选南京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但他拒绝了这个头衔。 新中国成立后,坚持文学创作,出版了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等多部诗集等作品,所著《奴隶制时代》等书,提出中国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分期在春秋、战国之际的见解。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郭沫若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郭沫若(中)与周恩来(右)
郭沫若的重要著作还有《两周金文辞图录考释》《金文丛考》《卜辞通纂》等,曾在学术界引起轰动;生平著述收有《郭沫若文集》(17卷)和《郭沫若全集》。一生主要文学著作有:诗集《女神》《星空》《瓶》《前茅》《恢复》《蜩螗集》《战声集》等;散文《我的幼年》《反正前后》《创造十年》《北伐途次》《沸羹集》等;戏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高渐离》《蔡文姬》《武则天》等;另有《沫若诗词选》及翻译歌德的《浮士德》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郭沫若全集》。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郭沫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享有崇高的地位。他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著作结集为《沫若文集》17卷本(1957~1963),新编《郭沫若全集》分文学(20卷)、历史、考古三编, 1982年起陆续出版发行。许多作品已被译成日、俄、英、德、意、法等多种文字。其中《天上的街市》和《静夜》被选入七年级人教版课本。《雷电颂》被选入八年级课本。 郭沫若相关图注
文化界评价
郭沫若曾以歌德自况并被文化界广泛认可,如周扬曾对郭沫若说“你是歌德,但你是社会主义时代新中国的歌德。”,沙叶新则引用恩格斯对歌德的评价指出郭沫若作为伟大天才和凡庸公民的两面。相对于专业的研究者对于他的极度推崇,一般的社会民众中间也存在对于郭沫若因为不了解,对他性格和心理的误读以及对这位天才型人物的苛求而产生的轻视,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等一些严肃的研究学者将这种“学院派”中间和社会民众间对郭沫若截然相反的态度称之为“两极阅读”。
甲骨文字学成就
卜辞通纂
郭沫若是甲骨学四堂之一:鼎堂。著作如《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青铜时代》《十批判书》 《奴隶制时代》等。 在中国上古史和考古学领域中,甲骨学“四堂”的名气无人不晓。唐兰先生对四堂的评价是:殷墟卜辞研究“自雪堂(罗振玉)导夫先路,观堂(王国维)继以考史,彦堂(董作宾)区其时代,鼎堂(郭沫若)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这四堂基本上代表了1949年之前甲骨学研究的历程与成绩,他们的学术贡献及地位亦在伯仲之间,难以权衡出个高低轻重。但若从甲骨学学科理论与体系建设这一角度而论,董作宾先生出力尤多。如果没有他在科学发掘甲骨文与断代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甲骨学这一崭新的学科或许不会如此迅速地从金石学古老的母体中脱胎出来。近读《甲骨学五十年》(以下简称《五十年》),此种感触尤深。
编辑本段笔名的来历与含义
郭沫若的母亲杜邀贞说她怀孕时,曾梦见一只小豹子突然咬着她左手的虎口,所以给郭沫若起的乳名叫“文豹”。他在家排行第八,母亲称呼他为“八儿”。郭沫若四岁半上私塾。家里给他起学名叫郭开贞,号尚武。“郭沫若”是他常用的笔名;为什么取名“沫若”呢?他家乡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有两大河流,大渡河(古称沫水)以及流入大渡河的雅河(古称若水)。汉朝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有关“沫若”一句,指的就是大渡河与雅河的汇流。郭开贞于1919年9月11日在《时事新报·学灯》上发表早期诗作时首次用“沫若”笔名,随着《女神》诗集的出版,“郭沫若”为人们所熟悉。 郭沫若一生使用过的名、号、别名与笔名多达五十余个。计有:郭开贞、尚武、文豹、八儿、汾阳主人、竹君主人、定甫、沫若、夏社、郭沫若、沫、爱牟、郭鼎堂、鼎堂、高浩然、麦克昂、吴诚、林守仁、杜顽庶、杜荃、杜衎、坎人、易坎人、石沱、石沱生、李季、阿和乃古登志、蒙其外史、王假维、郭爱牟、蒙其生、蒙侄、谷人、高汝鸿、郭石沱、佐藤和夫、安娜、鼎、杨伯勉、杜衍、白圭、戎马书生、牛何之、羊易之、丁汝成、龙子、克拉克、江耦、有孤、藤子丈夫、佐藤贞吉、郭麦弱、高鸣以及和夫人于立群合撰文章所用的于硕等。 郭沫若几个主要笔名的含意是:麦克昂:“麦克”是英文maker(作者)的音译,“昂”者我也,麦克昂就是“作者是我”的意思。南昌起义失败后,1928年1月他在《创造月刊》一卷八期上发表文艺论文《英雄树》时,第一次启用这一笔名。 杜衎(kàn):郭沫若母亲姓杜,性格衎直(即刚直),取此名以纪念其母。郭沫若在留亡期间思念老母,1929年他在《东方杂志》上发表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有关论文,署用此名。 杜顽庶:郭沫若母亲是侧室,自己是“庶出”。他发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等重要史学研究著作,署名“杜顽庶”,纪念母亲。 坎人、易坎人:郭沫若少年时得过重症伤寒,留下听觉半聋的后遗症。《易经》上的坎卦,说其“于人也为聋”,坎人、易坎人即为聋子之意。郭沫若从1928年起翻译美国作家辛克莱的《石炭王》《屠场》《煤油》等书,用的都是易坎人的笔名。 鼎、鼎堂、郭鼎堂:郭沫若原名郭开贞,《说文解字》上说,“古文以贞为鼎。”贞、鼎两字通用。鼎而附之以堂取其音为“丁当”,取其义“鼎当”。1931年郭沫若在《东方杂志》上发表《毛公 郭沫若(右)与陈毅元帅(中)
鼎之年代》,即署名鼎堂。 石沱、石沱生、郭石沱:与鼎有关,周代末期的鼎铭中称鼎为石沱,这是鼎的别名。1934年,商务印书馆的郭沫若译作《生命之科学》,即署名石沱。 郭沫若笔名、化名很多,有“郭鼎堂”“麦克昂”“羊易之”“杨伯勉”“白圭”等,而用得最多的是“郭沫若”这个笔名。因为他家乡四川乐山的两条水,一条是沫水(即大渡河),另一条是若水,他少年时饮二水长大,所以他后来发表新诗时,就用了“沫若”这一笔名。
编辑本段中科大主要创建者之一
郭沫若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黄浦江口》 《女神》(诗集)1921年,泰东 《瓶》(诗集)1927年,创造社 《前茅》(诗集)1928年,创造社 《恢复》(诗集)1928年,创造社 《水平线下》(小说、散文集)1928年,创造社 《我的幼年》(自传)1929年、光华 《漂流三部曲》(小说、戏剧集)1929年,新兴书店 《山中杂记及其他》(小说、戏剧集)1929年,新兴书店 《黑猫与塔》(小说、散文集)1931年,仙岛书店 《后悔》(小说、戏曲集)1930年,光华 《黑猫与羔羊》(小说集)1931年,国光 《今津纪游》(散文集)1931年,爱丽书店 《桌子跳舞》(小说、散文集)1931年,仙岛书店 《文艺论集续集》(论文集)1931年,光华 《创造十年》(回忆录)1932年,现代 《沫若书信集》1933年,泰东 《豕谛》(历史小说)1936年,不二书店 《北伐途次》(散文)1937,潮锋出版社 《甘愿做炮灰》(剧集)1938.北新 《战声》(诗集)1938、战士出版社 《创造十年续编》(回忆录)1938,北新 《羽书集》(散文、论文集)1941,香港盂厦书店 《屈原》(剧本)1942,重庆文林出版社 《蒲剑集》(散文、论文集)1942,重庆文学书店 《棠棣之花》(剧本)1942,作家书屋 《虎符》(剧本)1942,群益 《屈原研究》(论文)1943,群益 《今昔集》(论文集)1943,东方书社 《孔雀胆》(剧本)1943。群益 《南冠草》(剧本)1944,群益 《青铜时代》(史论)1945,文治出版社 《先秦学说述林》(论文)1945,福建永安东南出版社 《十批判书》(史论)1945,群益 《波》(散文集)1945,群益 《苏联纪行》(散文集)1946,上海中外出版社;改名《苏联五十天》,1949,大连新中国书店 《归去来》(散文集)1946,北新《筑》(剧本)1946,群益 《南京印象》(散文集)1946,群益 《少年时代》(自传)1947,海燕 《革命春秋》(自传)1947、海燕 《盲肠炎》(杂文集)1947,群益 《今昔浦剑》(散文、杂文集)1947,海燕 《历史人物》(史论)1947,海燕 《沸羹集》(散文、杂文集)1947,大孚出版社 《天地玄黄》(散文、杂文集)1947,大孚出版社 《地下的笑声》(小说集)1947,海燕 《创作的道路》(理论)1947,文光 《抱箭集》(小说、散文集)1948,海燕 《蜩螗集》(诗集)1948,群益 《雨后集》(诗集)1951,开明 《海涛》(散文集)1951,新文艺 《奴隶制时代》(史论)1952,新文艺 《沫若文集》(1—17卷)1957一1993,人文 《雄鸡集》(诗集)1959,北京 《洪波曲》(自传)1959,百花 《蔡文姬》(剧本)1959,文物 《潮汐集》(诗集)1959,作家 《骆驼集》(诗集)1959,人文 《武则天》1962,中国戏剧 《李白与杜甫》1972,人民 《郭沫若全集》四川人民 1982一1987著名文学家,剧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学者,社会活动家。著述颇丰。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中国新诗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公认的文化领袖。郭沫若这一生就写过一篇有价值的文章,1944年甲申三百年祭,加上某人为这篇文章写的编者按才是一篇完整的文章,“郭先生根据确凿的史实,分析了明朝灭亡的社会原因,把明思宗的统治与当时农民起义的主将李自成始末作了对照的叙述和客观的评价,还给他们一个本来面目....无论如何,引起满清侵入的却决不是李自成,而是明朝的那些昏君、暴君、宦官、佞臣、不抵抗的将军,以及无耻地投降了民族敌人引狼入室的吴三桂之流(吴三桂在后来又‘变卦’了,而且真的变卦了,不像现在有些吴三桂们,表面上‘反正’了,实际上还在替日本主子服务)。”这篇文章对革命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郭沫若之后的人生发展和生存就全靠这篇文章了,毛在二十多年历次运动中从来就没有想过打倒郭沫若,保护郭老,最多也只是让他做一下自我批评也就过去了,郭沫若这一生歌颂过杨靖宇,1949年咏杨靖宇将军,这是他一生写的最好的一首诗,头颅可断腹可剖,烈忾难消志不磨。碧血青蒿两千古,于今赤旆满山河。郭沫若骨气还是有些的,歌颂过杨靖宇,民族气节没丢,有些民族精神。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睫毛z蒙蔽眸子
2011-12-18 · TA获得超过351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8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3.8万
展开全部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清光绪十八年九月二十七日(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观娥乡沙湾镇,汉族,原名郭开贞,字鼎堂,乳名文豹,号尚武;笔名沫若(因为他的家乡有两条河叫“沫水”和“若水”);、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学者和著名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蜚声海内外;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
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科。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新诗。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代表作诗集《女神》(1921年出版)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
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
1923年,他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造周报》和《创造日》。
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
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大革命失败后,拒绝蒋介石的殷切拉拢,写下《试看今日之蒋介石》的讨蒋檄文后参加“八一”南昌起义。
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嫈》《卓文君》。
1928年因受蒋介石通缉,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
1941年“皖南事变”后,他写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胆》、《南冠草》、《高渐离》六部历史剧和战斗诗篇《战声集》以及杂文《甲申三百年祭》(该书后被定为中共整风学习文件)。
1946年后,站在民主运动前列,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文化界的革命旗帜。
1948年当选南京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但他拒绝了这个头衔。
新中国成立后,坚持文学创作,出版了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等多部诗集等作品,所著《奴隶制时代》等书,提出中国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分期在春秋、战国之际的见解。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郭沫若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郭沫若的重要著作还有《两周金文辞图录考释》、《金文丛考》、《卜辞通纂》等,曾在学术界引起轰动;生平著述收有《郭沫若文集》(17卷)和《郭沫若全集》。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编辑本段]郭沫若的影响及评价
郭沫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和中国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享有崇高的地位
-,郭沫若曾以歌德自况并被文化界广泛认可,如周扬曾对郭沫若说“你是歌德,但你是社会主义时代新中国的歌德。”,沙叶新则引用恩格斯对歌德的评价指出郭沫若作为伟大天才和凡庸公民的两面。相对于专业的研究者对于他的极度推崇,一般的社会民众中间也存在对于郭沫若因为不了解,对他性格和心理的误读以及对这位天才型人物的苛求而产生的轻视,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等一些严肃的研究学者将这种“学院派”中间和社会民众间对郭沫若截然相反的态度称之为“两极阅读”。
郭沫若在台湾的学术界和政治界也具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除了台湾学人在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上所受的浸染,不仅仅有传统的威权时代基于政治和学术的分歧对他的批判(例如台湾威权时代领导人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对他的批判),他对于台湾的倡导改革的人群尤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例如李登辉认为今日台湾的成就某种程度上归结于胡适、鲁迅、郭沫若等人所倡导的思想和社会变革的实践。
天上的街市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47)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