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现有45.5亿。在45.5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
地球是太阳系由内及外的第三颗行星,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距离太阳约1.496亿千米。
地球内部分为地核、地幔、地壳结构,地表外部有水圈、大气圈以及磁场,地球是宇宙中仅有的存在已知生命天体。
2019-10-26 广告
十万个冷知识
46亿年前,地球诞生了。地球演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地球圈层形成时期,其时限大致距今4600至4200Ma。46亿年前诞生时候的地球与21世纪的大不相同。
根据科学家推断,地球形成之初是一个由炽热液体物质(主要为岩浆)组成的炽热的球。随着时间的推移,地表的温度不断下降,固态的地核逐渐形成。密度大的物质向地心移动,密度小的物质(岩石等)浮在地球表面,这就形成了一个表面主要由岩石组成的地球。
第二阶段为太古宙、元古宙时期。其时限距今4200-543Ma。地球自不间断地向外释放能量,由高温岩浆不断喷发释放的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构成了非常稀薄的早期大气层---原始大气。
随着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再汇聚成雨水落入地表。就这样,原始的海洋形成了。
第三阶段为显生宙时期,其时限由543Ma至今。显生宙延续的时间相对短暂,但这一时期生物及其繁盛,地质演化十分迅速,地质作用丰富多彩,加之地质体遍布全球各地,广泛保存,可以极好的对其进行观察和研究,为地质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并建立起了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扩展资料:
地球最初也只是一块岩石,当沙子或山体大的宇宙碎片降落到其表面时,它便开始慢慢生长了。
首先,重元素碰撞并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地球的岩石核心。接着,不断的冲撞所产生的高温将岩石熔化成了液态。当宇宙中的自由物质越少越少时,冲撞也逐渐变少,地球表面温度也就越来越低,像油和水一样,密度较大的金属液沉入中心深处,而密度较低的液体沉积在其上面,形成地壳。
地壳下面的地幔流动导致板块构造,即大块岩石在地球表面上的运动。碰撞和摩擦产生了山脉和火山,并开始向大气中喷出气体。
火山的喷发将大量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释放到了空气中,而水蒸气在空气中汇集起来,形成雨并降落至地表,将已经坑坑洼洼的地表填充满。从太阳系之外来的彗星所携带的冰,则为地球补充了更多的水。
到大约44亿年前,地球的表面完全被温暖的海水所覆盖,并频繁遭受着雨水的袭击。在大约42亿年前,陆地出现了并主要分布在地表与露出海平面的火山口边缘处。同时,小行星的侵袭将海水激起巨大的潮汐波,使陆地陷落成为海洋。而这时,地球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迎接生命的到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球
大约46亿年前,由于太阳周围的稀疏质点的相互碰撞,并逐渐向太阳赤道面集中,形成了围绕太阳转的各个行星,其中一颗行星就是地球。
地球刚刚形成只时温度较低,尽管各种物质混杂在一起,却能和平相处。时间的推移,由于地球内部的镭、铀等放射性物质的作用,引起火山爆发与强烈地震,逐步行成高山、丘陵、平原等。由于地球的照射,使地球温度慢慢升高,地球内部物质的化学作用,地壳放出大量二氧化碳、氮气、水蒸气等。这些气体上升到地球外部,形成大气层。水蒸气在高空遇到冷气后,使其形成降雨。地球受大量雨水冲击,在地势比较低的地方形成海洋、湖泊、河流,于是随之就有了植物、动物和人类。经过几十亿年的演变,地球就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了。
地球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又是怎样形成的?多少世纪以来,科学家们上下求索,力图圆满回答这些问题。直到19世纪末,放射性物质发现以后,物理学家卢瑟福开创了利用物质中放射性同位素含量测定其形成年代的方法,这些问题的研究才得到突破性的进展。利用这些方法,科学家测定的格陵兰一地方发现的沉积岩,其年龄约39亿年;在澳大利亚发现的锆石矿物,其年龄约43亿年;测出一些陨石或矿物约46亿年,在地球上至今尚未发现具有46亿年的岩石或矿物。由于一般认为太阳和其他行星几乎是同时形成的,因此人们认为地球是距今46亿年前形成的。
46亿年前,地球是怎样形成的?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从1755年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提出星云学说算起,至今已有40多种学说。从探计行星物质的来源来看,各种学说可分为三类:一是灾变说,认为行星是在某一偶然的巨变事件从太阳中分离出来的。例如1745年法国动物学家布丰提出:曾有一颗慧星撞到太阳上,撞出来一部分物质形成了地球和其他行星。二是俘获说,认为太阳从恒星际空间俘获物质, 形成原始星云,后来星云凝聚成地球和行星。例如,1944年原苏联地球物理学家施米特提出:太阳俘获的旋转的气体――尘埃中的固体粒子,最终凝聚形成地球和行星。三是共成说,认为整个太阳系所有的天体都是由同一个原始星云形成的,星云的中心部分物质形成太阳,外围部分的物质形成地球和行星等天体。例如,1966年英国天文学家麦克雷提出:星际云在银河系邻近恒星和星云的“潮汐”作用下,瓦解为许多“云絮”,大部分“云絮”聚成太阳,留在处边的“云絮”绕太阳转动,碰撞结合成地球和行星。
各种学说,各有论据。但是,无论哪种学说,都必然以宇宙运动规律为基础,并经受观测事实的检验。此外,还必须能圆满解释和说明太阳系表现出来的特征和现象。目前,人们一般认为,地球是由原始太阳星云经过吸积、凝聚、碰撞这一过程,先形成地球胎,然后再不断增生而形成原始地球。
原始地球形成后的几亿年里,开始了神奇的演化和发育过程。地球首先实现了层次的构造。地球形成伊始,温度较低,但在许多陨石不断地轰击下,在放射性物质衰变作用下,在地球外部重量增加引起内部受压缩效应的作用下,致使地球温度逐渐上升,其内部逐渐变热并局部熔融。这时,在重力作用下物质开始分异,一些重的元素(如液态铁)沉到地球中心,形成一个密度较大的地核。一些较轻的元素逐渐上升,把热带到地表,经冷却又向下沉。这种对流作用控制下的物质运动,使原始地球产生了全球性的分异,演化成为分层结构的地球。即中心为铁质地核,表层为低熔点的较轻物质组成的最原始的地壳。地壳与地核之间为地幔。地球的层次结构的形成,是地球演化史上最重要的一步,它民致了地壳及大陆的形成。
地球内部的层次结构,我们无法直接观察,今日地球的内部结构情况,主要是来自对地震波的测定。经地震波测定,地球的大陆部分地壳平均厚度约33公里,海洋地壳平均厚度约为6公里,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为17公里。地壳主要是由岩石组成,成为岩石圈。
地幔在地壳以下到2900公里的范围内,其上层部分是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是岩浆的发生地。其下层部分由于压力和密度增大,物质可能呈固态。地核在地下2900公里以下至地心地核中心部分可能是以铁、镍为主的固态。这样说来,地球的分层结构,确实如同一个鸡蛋,分为蛋壳、蛋白、蛋黄三个层次。
回答者:广广哥 - 副总裁 十一级 9-16 07:27
原始地球的形成
在地球形成之前,宇宙中有许多小行星绕著太阳转,这些行星互相撞击, 形成了原始的地球,当时的地球还是一颗灸热的大火球,随著碰撞渐渐减少,地球开始由外往内慢慢冷却,产生了一层薄薄的硬壳--地壳,这时候地球内部还是呈现炽热的状态。地球内部喷出大量气体,
其中带著大量的水蒸气,这些水蒸气就形成了一圈包围在地球外围的大气层,地球距离太阳的位置不会太近而致使水蒸气被太阳蒸干,地球本身的大小又有足够的引力将大气层拉住,所以地球才会有得天独厚的大气环境,
大气层形成之后就开始降雨,而形成了原始的海洋。
大约在47亿年前,宇宙中尘埃聚集,形成了地球及其所在的太阳系的其他星球。当时的空气中不含有氧气,而含有很多二氧化碳(碳酸气体)、氮气。
最初的地球很小,但不断有宇宙中的尘埃及小的星体撞击,体积不断增大。而且撞击时能量聚集,温度不断上升,最终融化为液体。
不久,星体撞击的次数减少,地球表面的温度降低,形成地壳。这就是今天的地表。但是,地球内部的岩浆不断喷涌,形成大量的火山。火山灰中的水蒸气冷却凝结为水,从而形成海洋。
球的形成
2003-3-20
原始地球的形成
在地球形成之前,
宇宙中有许多小行星绕著太阳转,
这些行星互相撞击, 形成了原始的地球,
当时的地球还是一颗灸热的大火球
随著碰撞渐渐减少,
地球开始由外往内慢慢冷却,
产生了一层薄薄的硬壳--地壳,
这时候地球内部还是呈现炽热的状态。
大气与海洋的形成
地球内部喷出大量气体,
其中带著大量的水蒸气,
这些水蒸气就形成了一圈包围在地球外围的大气层,
地球距离太阳的位置不会太近而致使水蒸气被太阳蒸干,
地球本身的大小又有足够的引力将大气层拉住,
所以地球才会有得天独厚的大气环境,
大气层形成之后就开始降雨,
而形成了原始的海洋。
大约46亿年前,由于太阳周围的稀疏质点的相互碰撞,并逐渐向太阳赤道面集中,形成了围绕太阳转的各个行星,其中一颗行星就是地球。
地球刚刚形成只时温度较低,尽管各种物质混杂在一起,却能和平相处。时间的推移,由于地球内部的镭、铀等放射性物质的作用,引起火山爆发与强烈地震,逐步行成高山、丘陵、平原等。由于地球的照射,使地球温度慢慢升高,地球内部物质的化学作用,地壳放出大量二氧化碳、氮气、水蒸气等。这些气体上升到地球外部,形成大气层。水蒸气在高空遇到冷气后,使其形成降雨。地球受大量雨水冲击,在地势比较低的地方形成海洋、湖泊、河流,于是随之就有了植物、动物和人类。经过几十亿年的演变,地球就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了。
地球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又是怎样形成的?多少世纪以来,科学家们上下求索,力图圆满回答这些问题。直到19世纪末,放射性物质发现以后,物理学家卢瑟福开创了利用物质中放射性同位素含量测定其形成年代的方法,这些问题的研究才得到突破性的进展。利用这些方法,科学家测定的格陵兰一地方发现的沉积岩,其年龄约39亿年;在澳大利亚发现的锆石矿物,其年龄约43亿年;测出一些陨石或矿物约46亿年,在地球上至今尚未发现具有46亿年的岩石或矿物。由于一般认为太阳和其他行星几乎是同时形成的,因此人们认为地球是距今46亿年前形成的。
46亿年前,地球是怎样形成的?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从1755年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提出星云学说算起,至今已有40多种学说。从探计行星物质的来源来看,各种学说可分为三类:一是灾变说,认为行星是在某一偶然的巨变事件从太阳中分离出来的。例如1745年法国动物学家布丰提出:曾有一颗慧星撞到太阳上,撞出来一部分物质形成了地球和其他行星。二是俘获说,认为太阳从恒星际空间俘获物质, 形成原始星云,后来星云凝聚成地球和行星。例如,1944年原苏联地球物理学家施米特提出:太阳俘获的旋转的气体――尘埃中的固体粒子,最终凝聚形成地球和行星。三是共成说,认为整个太阳系所有的天体都是由同一个原始星云形成的,星云的中心部分物质形成太阳,外围部分的物质形成地球和行星等天体。例如,1966年英国天文学家麦克雷提出:星际云在银河系邻近恒星和星云的“潮汐”作用下,瓦解为许多“云絮”,大部分“云絮”聚成太阳,留在处边的“云絮”绕太阳转动,碰撞结合成地球和行星。
各种学说,各有论据。但是,无论哪种学说,都必然以宇宙运动规律为基础,并经受观测事实的检验。此外,还必须能圆满解释和说明太阳系表现出来的特征和现象。目前,人们一般认为,地球是由原始太阳星云经过吸积、凝聚、碰撞这一过程,先形成地球胎,然后再不断增生而形成原始地球。
原始地球形成后的几亿年里,开始了神奇的演化和发育过程。地球首先实现了层次的构造。地球形成伊始,温度较低,但在许多陨石不断地轰击下,在放射性物质衰变作用下,在地球外部重量增加引起内部受压缩效应的作用下,致使地球温度逐渐上升,其内部逐渐变热并局部熔融。这时,在重力作用下物质开始分异,一些重的元素(如液态铁)沉到地球中心,形成一个密度较大的地核。一些较轻的元素逐渐上升,把热带到地表,经冷却又向下沉。这种对流作用控制下的物质运动,使原始地球产生了全球性的分异,演化成为分层结构的地球。即中心为铁质地核,表层为低熔点的较轻物质组成的最原始的地壳。地壳与地核之间为地幔。地球的层次结构的形成,是地球演化史上最重要的一步,它民致了地壳及大陆的形成。
地球内部的层次结构,我们无法直接观察,今日地球的内部结构情况,主要是来自对地震波的测定。经地震波测定,地球的大陆部分地壳平均厚度约33公里,海洋地壳平均厚度约为6公里,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为17公里。地壳主要是由岩石组成,成为岩石圈。
地幔在地壳以下到2900公里的范围内,其上层部分是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是岩浆的发生地。其下层部分由于压力和密度增大,物质可能呈固态。地核在地下2900公里以下至地心地核中心部分可能是以铁、镍为主的固态。这样说来,地球的分层结构,确实如同一个鸡蛋,分为蛋壳、蛋白、蛋黄三个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