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生物、地理复习提纲、、、要全册的、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水中生活的动物
1、目前已知的动物约150万种,按有无脊柱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按生活环境分为陆生动物、水生动物和空中飞行的动物。
2、鱼在水中生活两个特点①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 ②能在水中呼吸。
3、鱼的外形呈梭形,能减少游泳阻力。鱼体分头部、躯干和尾部三部分。
4、鱼主要靠_躯干_和尾鳍_的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背鳍、胸鳍、腹鳍和臀鳍起维持平衡的作用,尾鳍有决定鱼运动方向的作用。
5、鱼鳃为鲜红色,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鳃丝既多又细,扩大与水的接触面积。水由鱼口流入鳃,然后由鳃盖后缘流出。经鳃流出的水与由口流入的水相比,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高。
6、鱼类的特征:体表被鳞;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7、海葵,海蜇(水母),珊瑚虫等有口无肛门为腔肠动物。河蚌,蛾螺,乌贼,章鱼等是软体动物。虾类和蟹类等体表长有质地坚硬的甲,是甲壳动物(属节肢动物)。
8、海马、鲨鱼是鱼类,鲸、海豚、海豹是哺乳动物,龟、鳖是爬行动物。
9、人类活动使水域环境遭到破坏,(城市)工厂和生活污染物的排放,(农村)农田中农药和化肥随雨水冲进水体,使许多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二、陆地生活的动物
1、陆生动物适应环境的特征:(陆地环境无水,无浮力,气态氧,不易隐蔽)
①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如爬行动物有角质的鳞或甲,昆虫有外骨骼。
②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以便觅食和避敌。
③除蚯蚓外,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位于体内的呼吸器官。如肺和气管。
④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对多变环境及时作出反应。
2、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土壤中,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蠕动。
3、蚯蚓的体温会随周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属变温动物。
4、蚯蚓要靠能分泌粘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呼吸。所以在观察蚯蚓的实验中要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使体表保持湿润。
5、大雨过后雨水会将土壤中的空气排挤出去,蚯蚓会纷纷爬到地面上来呼吸。
6、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空气中氧气先溶解在体表粘液里,然后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
7、蚯蚓,沙蚕,水蛭等,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属于环节动物。(无足)
8、哺乳动物具有体表被毛,胎生、哺乳、体温恒定(鸟也有)、体内有膈等特征。
9、恒温动物可通过自身的调节维持体温的恒定,包括鸟类和哺乳动物。
恒温意义:减少对外界环境依赖性,扩大生活和分布范围。
10、兔用肺呼吸,心脏四腔,有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循环途径。
11、兔的牙齿分化为门齿和臼齿。门齿适于切断食物,臼齿适于磨碎食物。狼、虎等动物还有锋利的犬齿,用于撕裂食物。
12、兔的盲肠发达,有助于消化植物纤维,这与兔吃植物的生活习性相适应。
三、空中飞行的动物
1、鸟适于飞行的特点:可以说“鸟的全身都为飞行而设计”。
①身体呈流线型(减少飞行时的阻力)。②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翼是鸟的飞行器官)③胸肌发达。④胸部有龙骨突,长骨中空。
⑤消化系统发达,食量大消化快(提供充足的能量),排便及时。(减轻体重)
⑥循环系统发达:心脏四腔,心搏次数快。有体循环和肺循环,血液运输营养和氧气的能力强。所以鸟体温高而恒定。
⑦呼吸系统发达:有气囊可辅助呼吸,与肺构成双重呼吸,可提供充足的氧气。
2、昆虫是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分布广泛,是唯一会飞的无脊椎动物。
3、昆虫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运动器官是3对足和2对翅。
4、昆虫的外骨骼有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
5、“头上两根感觉须,两对翅膀三对足,身体分为头胸腹,里头是肉外是骨”描写的是昆虫的特征。
6、蜘蛛、蜈蚣、虾、蟹等不是昆虫。但它们与昆虫都属于节肢动物。(有足)
节肢动物的特点是: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7、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为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代表动物:青蛙、蟾蜍。
四、动物的运动
1、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骼和肌肉组成。
2、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会收缩,牵动骨绕关节活动,躯体就产生运动。
3、每一组肌肉的两端分别附着在不同骨上,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例如: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则相反。
4、关节是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组成。关节面包括关节头和关节窝。关节头从关节窝滑脱出来叫做脱臼。
5、人体有许多关节,如肘关节、肩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
6、运动并不仅靠运动系统,还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以及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供应能量。
7、哺乳动物有发达的运动能力,有利于觅食和避敌,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五、动物的行为
1、按行为表现不同可分为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而按获得途径不同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先天性行为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如蜘蛛织网、蜜蜂采蜜、蚂蚁做巢、菜青虫总取食十字花科植物等。
3、学习行为是指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如动物学会绕道取食。
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适应环境能力也就越强,对生存也就越有意义。
4、有些营群体生活的动物具有社会行为。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还形成等级。
5、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6、用提取的或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作引诱剂,可诱杀农业害虫。
7、探究性实验: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六、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①维持生态平衡 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③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2、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
3、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任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所以不能随意灭杀某种动物。
4、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可供人类食用、药用、观赏用等。
5、生物反应器:利用生物做“生产车间”,生产人类所需的某些物质。如“乳房生物反应器”。可节省建厂房和买设备的费用,减少复杂的生产程序和环境污染。
6、仿生: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
例如::宇航员穿的“抗荷服”(模仿长颈鹿)、冷光灯(模仿萤火虫)、雷达(模仿蝙蝠的回声定位)、薄壳建筑(模仿乌龟的背甲)、智能机器人。
七、细菌和真菌 (它们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作为营养──异养)
1、细菌真菌生存的条件: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
2、炎热的夏季空气湿度大,温度高,适于细菌真菌生长和繁殖,食物容易腐败,人们吃了就易得胃肠炎。洗净晾干的衣服清洁干燥、缺乏营养物质,不适合真菌的繁殖不易长霉。脏衣脏鞋给真菌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容易发霉。
3、制作泡菜时加盖后用水封口,其目的是:不让空气进入坛内,因为乳酸菌只有在缺氧的环境下才能把蔬菜中的有机物分解为乳酸。
4、荷兰人列文•虎克发明制作了显微镜并发现了细菌; “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利用鹅颈瓶实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5、细菌是单细胞生物。它的细胞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6、细菌靠细胞分裂生殖。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不是生殖细胞),对不良环境有较强抵抗力。细菌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它们无处不在。
7、真菌既有单细胞(如酵母菌)的;又有多细胞的(如霉菌、蘑菇、木耳等),它们的菌体由许多菌丝构成。真菌是通过产生孢子繁殖的。
8、真菌的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没有叶绿体。
细胞结构 细 菌 真 菌 植 物 动 物
细胞壁 √ √ √ ×
细胞膜 √ √ √ √
细胞质 √ √ √ √
细胞核 × √ √ √
叶绿体 × × √ ×
八、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1、在自然界中作用:①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制造有机物。故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重要作用。
②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从活的动植物体上吸收营养物质,致人畜患病。如链球菌引起扁桃体炎,真菌引起手足癣、小麦叶锈病 。
③与动植物共生。◇真菌与藻类共生形成地衣;◇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帮助植物固氮,增加土壤肥力;◇草食动物与胃肠内分解植物纤维的细菌共生;
◇人的肠道中一些细菌能制造维生素B12和维生素K对身体有益。
2、制作发酵食品:乳酸菌制作酸奶、泡菜; 醋酸菌制醋; 霉菌制酱
酵母菌(可把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并产生二氧化碳)可酿酒、制作馒头面包。
3、食品腐败是由细菌和真菌引起的,它们分解食品中的有机物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导致食品腐烂。防止腐败的原理是将细菌和真菌杀死或抑制其生长繁殖。
4、食品保存方法: ①“巴氏“消毒法(高温灭菌)②罐藏法(高温灭菌并防止菌类接触)③冷冻法、冷藏法(低温抑菌)④真空包装法(除氧抑菌)
⑤晒制与烟熏法、 腌制法、脱水法、 渗透保存法(除去水分抑菌)
5、抗生素是一些真菌产生的可杀死某些致病细菌的物质。
如青霉菌可产生青霉素。(长有“绿毛”的浆糊可防止伤口发炎。)
6、细菌可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从而净化污水、保护环境。
无氧时甲烷菌可将有机物发酵分解,产生甲烷用于照明、取暖、发电。
有氧时另一些细菌可将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使污水净化
九、生物的多样性极其保护
1、生物分类的依据:生物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征。
分类的目的: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
2、植物分类主要观察形态结构。被子植物分类的依据是花、果实、种子。
3、动物分类依据外部形态结构、内部构造和生理功能。
4、生物分类单位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5、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种,一个种里只有一种生物,同种生物亲缘关系最近。
6、分类单位越大,包含物种越多,共同特征越少,亲缘关系越远;
分类单位越小,包含物种越少,共同特征越多,亲缘关系越近。界当中的生物种类最多,共同特征最少。
7、生物多样性内涵:生物种类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8、种类多样性的实质是基因多样性。(每种生物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
9、保护生物多样性根本措施: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0、我国的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仅次于巴西和哥伦比亚,居世界第三。我国是 “裸子植物的故乡”。鱼类、鸟类、哺乳类的种数位世界前列。
11、利用基因多样性改良作物品种典型实例: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
12、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滥砍乱伐,滥捕乱杀,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
13、植物”活化石”银杉(裸子);中生代动物“活化石”扬子鳄;中国鸽子树(珙桐)。
14、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15、我国已建立保护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保护珍稀动植物自然保护区。
16、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天然实验室”,“活的自然博物馆”。
17、其它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把濒危物种迁出原地,进行特殊的的保护管理;建立种质库(植物的种子库、动物的精子库)保护遗传资源。
18、保护生物多样性,我国颁布的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国自然保护纲要》。我国是最先加入国际《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
八年级地理上册期末总复习
第一章 辽阔的疆域
1、从东西半球看,她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她位于北半球。
2、从大洲大洋位置看,她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3、从纬度位置看,大部分位于属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南部少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我国最北端在漠河以北的黑龙江航道中心线,最南在曾母暗沙,最东在乌苏里江与松花江的交汇处,最西在帕米尔高原
4、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
5、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相邻的国家有15个。
6、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分别是日本、韩国、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7、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我国的内海有渤海和琼州海峡
8、渤海有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
9、全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省、县、乡三级。
10、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11、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2000年),人口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速度快。
12、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我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13、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特别是东南沿海更大,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我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省级行政单位是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密度最小的省级行政单位是西藏自治区
14、我国人口分界线是黑龙江省黑河市到云南省腾冲市。
15、我国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单位是河南省,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单位是新疆省。
16、在我国各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
17、汉族的分布遍布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地区。
18 各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20、我国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建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等。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21、我国西部地形多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的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2、第一阶梯青藏高原雄居西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
23、一、二阶梯的分界线是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二、三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
24、四大高原是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大盆地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最大)、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25、黄土高原的特征:质地疏松,缺乏植被覆盖的地方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内蒙古高原的特征:地面平坦,一望无垠,青藏高原的特:征冰川广布 ,云贵高原的特征:地面崎岖不平。
26、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是崩塌、滑坡、泥石流 。
27、开发和利用山区和时候,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建设。
28、山区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 。
29、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别很大,夏季,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
30、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31、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漠河 ,冬季最热的地方是南海。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吐鲁番,夏季最冷的地方是青藏高原
32、号称我国“三大火炉”的是重庆、武汉、南京 。
33、我国从北到南划分为5个温度带是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高原气候区。
34、划分温度带主要指标是活动积温(≥10℃) 。
35、我国年降水量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
36、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的火烧寮 ,降水最少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 。
37、一个地方的降水量和蒸发量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
38、干湿地区的划分是依据气候的干湿程度,我国四个干湿润是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800mm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39、我国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的差异与季风的差异。
40、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
42、季风气候的最大优点雨热同期,是但它会带来一些灾害性天气如寒潮、水旱灾害、台风。
43、我国最大的内河流塔里木河 ,河水主要来自于昆龙山、天山的冰雪融水。外流河如长江,河水主要来自于天然降水。
44、世界上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是京杭大运河。
45、黄河发源地巴颜喀拉山,注入渤海。
46、具有“塞上江南”美称的是宁夏平原。
47、黄河上中游的分界是河口,中下游的分界是孟津。
48、黄河下游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
49、黄河在流经中游河段后,产生的泥沙最多,原因是流经的地形是黄土高原。
50、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山脉,注入东海,它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有“水能宝库 ”和“黄金水道 ”之称 。
51、长江上游中游的分界宜昌,中游和下游的分界湖口。
52、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宜宾城市以下四季都能通航。
53、有“九曲回肠”之称的是荆江 ,本河段的治理措施是裁弯取直。
54、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三个主要来源是、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水系,北面的汉江。
55、对于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合理,并注意保护和培育 ,便能实现永续利用,对于非可再生资源,我们应该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 。
56、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57、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状况把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
58、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且各类土地资源所占的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
59、我国的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 ,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
60、土地资源的人为破坏现象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
61、土地资源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
62、地球上的水,海洋水占97%,淡水资源占2.5%。
63、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绝大多数为两极和高山的冰川 ,其余大部分为深层地下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和浅层地下水。
64、我国水资源总量少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位于世界第 6 位,若按人均计算,则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4 。
65、从时间分配看,夏季降水集中,冬春季降水少。有效调控径流和水量的季节变化的措施兴修水库。
66、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特别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进一步加剧了北方的缺水状况。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有效办法之一是跨流域调水。
67、南水北调工程就是把长江水系水调到缺水严重的华北、西北地区。
68、针对我国水资源严重紧缺的问题,节约用水尤为重要。
69、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是交通运输。
70、历史上我国著名的四大“米市”是无锡、芜湖、九江、长沙。
71、在各种交通运输线中,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西藏省目前没有铁路线。
72、贵重或急需的货物而数量又不大的,多由航空运送。
73、容易死亡或变质的货物,多采用公路运送。
74、大宗笨重货物,远距离运输,一般选择水运、铁路运送。
75、农业的生产部门有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76、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民的基础主业。
77、西部地区天然草场广布,有我国四大牧区是内蒙古牧区、青海牧区、新疆牧区、西藏牧区。
78、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79、粮食作物中的水稻、小麦公布呈现“南稻北麦 ”格局。
80、油料生产形成了长江油菜带和黄淮花生区两大生产区。
81、糖料作物则呈现明显的“南甘北甜 ”的分布特点。
82、棉花生产以北方为主,形成了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三大棉区。
83、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84、北京的中关村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新技术开了试验区。
85、高新技术产业主要特点1.从业人员中,科技人员所占的比重大。2.销售收入中,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比例大。3.产品更新换代快。
86、高新技术产为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主业为“龙头”产业。
87、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民区多依附于大城市 ,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
88、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方面要考虑自然环境的差异,另一方面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
1、目前已知的动物约150万种,按有无脊柱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按生活环境分为陆生动物、水生动物和空中飞行的动物。
2、鱼在水中生活两个特点①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 ②能在水中呼吸。
3、鱼的外形呈梭形,能减少游泳阻力。鱼体分头部、躯干和尾部三部分。
4、鱼主要靠_躯干_和尾鳍_的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背鳍、胸鳍、腹鳍和臀鳍起维持平衡的作用,尾鳍有决定鱼运动方向的作用。
5、鱼鳃为鲜红色,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鳃丝既多又细,扩大与水的接触面积。水由鱼口流入鳃,然后由鳃盖后缘流出。经鳃流出的水与由口流入的水相比,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高。
6、鱼类的特征:体表被鳞;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7、海葵,海蜇(水母),珊瑚虫等有口无肛门为腔肠动物。河蚌,蛾螺,乌贼,章鱼等是软体动物。虾类和蟹类等体表长有质地坚硬的甲,是甲壳动物(属节肢动物)。
8、海马、鲨鱼是鱼类,鲸、海豚、海豹是哺乳动物,龟、鳖是爬行动物。
9、人类活动使水域环境遭到破坏,(城市)工厂和生活污染物的排放,(农村)农田中农药和化肥随雨水冲进水体,使许多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二、陆地生活的动物
1、陆生动物适应环境的特征:(陆地环境无水,无浮力,气态氧,不易隐蔽)
①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如爬行动物有角质的鳞或甲,昆虫有外骨骼。
②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以便觅食和避敌。
③除蚯蚓外,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位于体内的呼吸器官。如肺和气管。
④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对多变环境及时作出反应。
2、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土壤中,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蠕动。
3、蚯蚓的体温会随周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属变温动物。
4、蚯蚓要靠能分泌粘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呼吸。所以在观察蚯蚓的实验中要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使体表保持湿润。
5、大雨过后雨水会将土壤中的空气排挤出去,蚯蚓会纷纷爬到地面上来呼吸。
6、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空气中氧气先溶解在体表粘液里,然后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
7、蚯蚓,沙蚕,水蛭等,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属于环节动物。(无足)
8、哺乳动物具有体表被毛,胎生、哺乳、体温恒定(鸟也有)、体内有膈等特征。
9、恒温动物可通过自身的调节维持体温的恒定,包括鸟类和哺乳动物。
恒温意义:减少对外界环境依赖性,扩大生活和分布范围。
10、兔用肺呼吸,心脏四腔,有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循环途径。
11、兔的牙齿分化为门齿和臼齿。门齿适于切断食物,臼齿适于磨碎食物。狼、虎等动物还有锋利的犬齿,用于撕裂食物。
12、兔的盲肠发达,有助于消化植物纤维,这与兔吃植物的生活习性相适应。
三、空中飞行的动物
1、鸟适于飞行的特点:可以说“鸟的全身都为飞行而设计”。
①身体呈流线型(减少飞行时的阻力)。②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翼是鸟的飞行器官)③胸肌发达。④胸部有龙骨突,长骨中空。
⑤消化系统发达,食量大消化快(提供充足的能量),排便及时。(减轻体重)
⑥循环系统发达:心脏四腔,心搏次数快。有体循环和肺循环,血液运输营养和氧气的能力强。所以鸟体温高而恒定。
⑦呼吸系统发达:有气囊可辅助呼吸,与肺构成双重呼吸,可提供充足的氧气。
2、昆虫是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分布广泛,是唯一会飞的无脊椎动物。
3、昆虫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运动器官是3对足和2对翅。
4、昆虫的外骨骼有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
5、“头上两根感觉须,两对翅膀三对足,身体分为头胸腹,里头是肉外是骨”描写的是昆虫的特征。
6、蜘蛛、蜈蚣、虾、蟹等不是昆虫。但它们与昆虫都属于节肢动物。(有足)
节肢动物的特点是: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7、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为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代表动物:青蛙、蟾蜍。
四、动物的运动
1、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骼和肌肉组成。
2、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会收缩,牵动骨绕关节活动,躯体就产生运动。
3、每一组肌肉的两端分别附着在不同骨上,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例如: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则相反。
4、关节是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组成。关节面包括关节头和关节窝。关节头从关节窝滑脱出来叫做脱臼。
5、人体有许多关节,如肘关节、肩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
6、运动并不仅靠运动系统,还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以及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供应能量。
7、哺乳动物有发达的运动能力,有利于觅食和避敌,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五、动物的行为
1、按行为表现不同可分为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而按获得途径不同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先天性行为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如蜘蛛织网、蜜蜂采蜜、蚂蚁做巢、菜青虫总取食十字花科植物等。
3、学习行为是指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如动物学会绕道取食。
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适应环境能力也就越强,对生存也就越有意义。
4、有些营群体生活的动物具有社会行为。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还形成等级。
5、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6、用提取的或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作引诱剂,可诱杀农业害虫。
7、探究性实验: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六、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①维持生态平衡 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③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2、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
3、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任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所以不能随意灭杀某种动物。
4、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可供人类食用、药用、观赏用等。
5、生物反应器:利用生物做“生产车间”,生产人类所需的某些物质。如“乳房生物反应器”。可节省建厂房和买设备的费用,减少复杂的生产程序和环境污染。
6、仿生: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
例如::宇航员穿的“抗荷服”(模仿长颈鹿)、冷光灯(模仿萤火虫)、雷达(模仿蝙蝠的回声定位)、薄壳建筑(模仿乌龟的背甲)、智能机器人。
七、细菌和真菌 (它们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作为营养──异养)
1、细菌真菌生存的条件: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
2、炎热的夏季空气湿度大,温度高,适于细菌真菌生长和繁殖,食物容易腐败,人们吃了就易得胃肠炎。洗净晾干的衣服清洁干燥、缺乏营养物质,不适合真菌的繁殖不易长霉。脏衣脏鞋给真菌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容易发霉。
3、制作泡菜时加盖后用水封口,其目的是:不让空气进入坛内,因为乳酸菌只有在缺氧的环境下才能把蔬菜中的有机物分解为乳酸。
4、荷兰人列文•虎克发明制作了显微镜并发现了细菌; “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利用鹅颈瓶实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5、细菌是单细胞生物。它的细胞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6、细菌靠细胞分裂生殖。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不是生殖细胞),对不良环境有较强抵抗力。细菌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它们无处不在。
7、真菌既有单细胞(如酵母菌)的;又有多细胞的(如霉菌、蘑菇、木耳等),它们的菌体由许多菌丝构成。真菌是通过产生孢子繁殖的。
8、真菌的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没有叶绿体。
细胞结构 细 菌 真 菌 植 物 动 物
细胞壁 √ √ √ ×
细胞膜 √ √ √ √
细胞质 √ √ √ √
细胞核 × √ √ √
叶绿体 × × √ ×
八、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1、在自然界中作用:①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制造有机物。故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重要作用。
②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从活的动植物体上吸收营养物质,致人畜患病。如链球菌引起扁桃体炎,真菌引起手足癣、小麦叶锈病 。
③与动植物共生。◇真菌与藻类共生形成地衣;◇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帮助植物固氮,增加土壤肥力;◇草食动物与胃肠内分解植物纤维的细菌共生;
◇人的肠道中一些细菌能制造维生素B12和维生素K对身体有益。
2、制作发酵食品:乳酸菌制作酸奶、泡菜; 醋酸菌制醋; 霉菌制酱
酵母菌(可把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并产生二氧化碳)可酿酒、制作馒头面包。
3、食品腐败是由细菌和真菌引起的,它们分解食品中的有机物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导致食品腐烂。防止腐败的原理是将细菌和真菌杀死或抑制其生长繁殖。
4、食品保存方法: ①“巴氏“消毒法(高温灭菌)②罐藏法(高温灭菌并防止菌类接触)③冷冻法、冷藏法(低温抑菌)④真空包装法(除氧抑菌)
⑤晒制与烟熏法、 腌制法、脱水法、 渗透保存法(除去水分抑菌)
5、抗生素是一些真菌产生的可杀死某些致病细菌的物质。
如青霉菌可产生青霉素。(长有“绿毛”的浆糊可防止伤口发炎。)
6、细菌可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从而净化污水、保护环境。
无氧时甲烷菌可将有机物发酵分解,产生甲烷用于照明、取暖、发电。
有氧时另一些细菌可将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使污水净化
九、生物的多样性极其保护
1、生物分类的依据:生物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征。
分类的目的: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
2、植物分类主要观察形态结构。被子植物分类的依据是花、果实、种子。
3、动物分类依据外部形态结构、内部构造和生理功能。
4、生物分类单位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5、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种,一个种里只有一种生物,同种生物亲缘关系最近。
6、分类单位越大,包含物种越多,共同特征越少,亲缘关系越远;
分类单位越小,包含物种越少,共同特征越多,亲缘关系越近。界当中的生物种类最多,共同特征最少。
7、生物多样性内涵:生物种类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8、种类多样性的实质是基因多样性。(每种生物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
9、保护生物多样性根本措施: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0、我国的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仅次于巴西和哥伦比亚,居世界第三。我国是 “裸子植物的故乡”。鱼类、鸟类、哺乳类的种数位世界前列。
11、利用基因多样性改良作物品种典型实例: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
12、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滥砍乱伐,滥捕乱杀,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
13、植物”活化石”银杉(裸子);中生代动物“活化石”扬子鳄;中国鸽子树(珙桐)。
14、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15、我国已建立保护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保护珍稀动植物自然保护区。
16、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天然实验室”,“活的自然博物馆”。
17、其它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把濒危物种迁出原地,进行特殊的的保护管理;建立种质库(植物的种子库、动物的精子库)保护遗传资源。
18、保护生物多样性,我国颁布的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国自然保护纲要》。我国是最先加入国际《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
八年级地理上册期末总复习
第一章 辽阔的疆域
1、从东西半球看,她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她位于北半球。
2、从大洲大洋位置看,她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3、从纬度位置看,大部分位于属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南部少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我国最北端在漠河以北的黑龙江航道中心线,最南在曾母暗沙,最东在乌苏里江与松花江的交汇处,最西在帕米尔高原
4、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
5、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相邻的国家有15个。
6、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分别是日本、韩国、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7、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我国的内海有渤海和琼州海峡
8、渤海有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
9、全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省、县、乡三级。
10、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11、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2000年),人口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速度快。
12、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我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13、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特别是东南沿海更大,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我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省级行政单位是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密度最小的省级行政单位是西藏自治区
14、我国人口分界线是黑龙江省黑河市到云南省腾冲市。
15、我国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单位是河南省,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单位是新疆省。
16、在我国各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
17、汉族的分布遍布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地区。
18 各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20、我国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建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等。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21、我国西部地形多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的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2、第一阶梯青藏高原雄居西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
23、一、二阶梯的分界线是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二、三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
24、四大高原是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大盆地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最大)、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25、黄土高原的特征:质地疏松,缺乏植被覆盖的地方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内蒙古高原的特征:地面平坦,一望无垠,青藏高原的特:征冰川广布 ,云贵高原的特征:地面崎岖不平。
26、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是崩塌、滑坡、泥石流 。
27、开发和利用山区和时候,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建设。
28、山区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 。
29、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别很大,夏季,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
30、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31、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漠河 ,冬季最热的地方是南海。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吐鲁番,夏季最冷的地方是青藏高原
32、号称我国“三大火炉”的是重庆、武汉、南京 。
33、我国从北到南划分为5个温度带是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高原气候区。
34、划分温度带主要指标是活动积温(≥10℃) 。
35、我国年降水量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
36、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的火烧寮 ,降水最少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 。
37、一个地方的降水量和蒸发量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
38、干湿地区的划分是依据气候的干湿程度,我国四个干湿润是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800mm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39、我国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的差异与季风的差异。
40、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
42、季风气候的最大优点雨热同期,是但它会带来一些灾害性天气如寒潮、水旱灾害、台风。
43、我国最大的内河流塔里木河 ,河水主要来自于昆龙山、天山的冰雪融水。外流河如长江,河水主要来自于天然降水。
44、世界上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是京杭大运河。
45、黄河发源地巴颜喀拉山,注入渤海。
46、具有“塞上江南”美称的是宁夏平原。
47、黄河上中游的分界是河口,中下游的分界是孟津。
48、黄河下游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
49、黄河在流经中游河段后,产生的泥沙最多,原因是流经的地形是黄土高原。
50、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山脉,注入东海,它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有“水能宝库 ”和“黄金水道 ”之称 。
51、长江上游中游的分界宜昌,中游和下游的分界湖口。
52、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宜宾城市以下四季都能通航。
53、有“九曲回肠”之称的是荆江 ,本河段的治理措施是裁弯取直。
54、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三个主要来源是、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水系,北面的汉江。
55、对于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合理,并注意保护和培育 ,便能实现永续利用,对于非可再生资源,我们应该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 。
56、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57、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状况把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
58、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且各类土地资源所占的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
59、我国的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 ,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
60、土地资源的人为破坏现象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
61、土地资源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
62、地球上的水,海洋水占97%,淡水资源占2.5%。
63、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绝大多数为两极和高山的冰川 ,其余大部分为深层地下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和浅层地下水。
64、我国水资源总量少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位于世界第 6 位,若按人均计算,则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4 。
65、从时间分配看,夏季降水集中,冬春季降水少。有效调控径流和水量的季节变化的措施兴修水库。
66、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特别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进一步加剧了北方的缺水状况。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有效办法之一是跨流域调水。
67、南水北调工程就是把长江水系水调到缺水严重的华北、西北地区。
68、针对我国水资源严重紧缺的问题,节约用水尤为重要。
69、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是交通运输。
70、历史上我国著名的四大“米市”是无锡、芜湖、九江、长沙。
71、在各种交通运输线中,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西藏省目前没有铁路线。
72、贵重或急需的货物而数量又不大的,多由航空运送。
73、容易死亡或变质的货物,多采用公路运送。
74、大宗笨重货物,远距离运输,一般选择水运、铁路运送。
75、农业的生产部门有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76、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民的基础主业。
77、西部地区天然草场广布,有我国四大牧区是内蒙古牧区、青海牧区、新疆牧区、西藏牧区。
78、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79、粮食作物中的水稻、小麦公布呈现“南稻北麦 ”格局。
80、油料生产形成了长江油菜带和黄淮花生区两大生产区。
81、糖料作物则呈现明显的“南甘北甜 ”的分布特点。
82、棉花生产以北方为主,形成了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三大棉区。
83、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84、北京的中关村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新技术开了试验区。
85、高新技术产业主要特点1.从业人员中,科技人员所占的比重大。2.销售收入中,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比例大。3.产品更新换代快。
86、高新技术产为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主业为“龙头”产业。
87、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民区多依附于大城市 ,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
88、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方面要考虑自然环境的差异,另一方面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