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25
展开全部
觉得还是很不错的,但是推荐还是搜索一下工.众.呺手电校园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关于高中选修课几个问题的探讨
摘要:选修课的设置与实验是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它的设置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培养学生的个性,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与办学模式的多样化。我国正在实验的高中选修课具有模块化、多样化、层次化、弹性化、学分制等特点。选修课的实施要正确处理教材、教师与教学问题。选修课的评价包括课程方案、材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评价。当前,要特别加强选修课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创新。
关键词:高中选修课;选修课的模式;选修课的实施;选修课的管理
从世界范围看,选修课的确立和发展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选修课萌发于19世纪德国的柏林大学)。19世纪20年代德国大学的选修课经验传入美国大学,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到了19世纪末,选修课制度由大学移植到中学,揭开了中等学校选修课的序幕。20世纪以来,我国曾多次提出开设选修课的问题,但由于诸多历史的、现实的原因,均未能真正实施。可以说,选修课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行一时,废一时,至今还未全面确立与展开。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将选修课列人《课程方案》,切实加以实施,揭开了高中选修课新的一页。但高中选修课在理论上与实践上还有许多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本文试图做些探讨,求教于方家。
一、选修课设置的意义
(一)拓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必修课程关注学生基本的科学文化素质,追求知识与技能的基础性、全面性、系统性、完整性,为学生的一般发展奠定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基础。但是,随着知识的发展,知识在不断走向分化、深化、细化的同时也不断地交叉、渗透、融合。知识的不断分化与整合使传统的学校课程很难反映人类知识的当代成就,滞后于知识的发展。必修课的数量与内容总是有限的,它在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上受到一定的限制,而选修课则可以弥补必修课的不足,它一方面可以对必修课的内容进行拓展或深化,另一方面,又可以发展学生的技能、特长。它扩展了学校课程的种类与范围,使学校课程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强化了学校课程与知识世界的动态联系。
(二)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培养学生的个性
由于遗传、环境、教育与个体主观努力程度不同,学生个体之间总是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他们在知识经验、能力基础、家庭背景、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Gardner)经过多年的研究认为,人类智力多种多样,个体智力是一种多种能力的结合。在他看来,至少存在着九种智力元素:逻辑/数学、语言、音乐、空间、运动、交际、内省、自然、生存,不同个体智力元素的组合方式导致了个体智力类型的差异。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间的身心差异诸如兴趣爱好、性向特长越来越明显。在初中阶段开始分化,到高中更加明显。我国教育固然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所有的学生都统一要求,更不意味着要求每一个学生在每门课程上都平均发展或门门优秀。学校教育应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赋予每个学生选择性发展的权利,引导和促进学生个性的生动发展。可以说,没有“选择”的教育,不讲“个性”的教育,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训练”,而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过去必修课一统天下的僵化格局,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开设丰富多样富于弹性的选修课,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其潜在能力和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
(三)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必修课一统天下的课程体制中,教师被排除在课程编制活动之外,他们仅仅是既有课程的实施者,忠实地、不折不扣地执行教科书的意图,严格按照统一的教科书、教参甚至教法进行教学。而选修课的开设,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工作品质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更多的机遇。它改变了教师的传统角色和固定不变的职能分工,要求教师更新课程意识、教学观念,掌握课程开发所必备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吸收当代知识研究的新成果。正是在参与课程开发,进行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专业自主性和创造潜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获得专业的自主成长和持续发展。
(四)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与办学模式的多样化
由于必修课数量、内容、范围有限,在必修课一统天下的格局之下,不可能实现办学模式的多样化,只有选修课才可能既在科目设置上有一很大的灵活性,又在科目的组合与内容拓展上有很大的自由度。选修课尤其是学校根据所在社区和学校的条件、资源、师资状况开设的选修课,有助于高中课程模式的多样化,而课程模式的多样化最终又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因此,开设多种多样的选修课,是形成学校特色和办学模式多样化的重要途径。
总之,选修课不是必修课的陪衬,更不是必修课的附庸,它是一个独立的课程领域,有自己独特的目标、任务、优势和作用,是现代学校课程制度的重要支柱,不可或缺。我们必须彻底打破中学课程结构封闭、僵化、萎缩的状态,重构高中课程结构,使必修课与选修课优势互补、动态平衡,充分释放各种课程的潜在功能,发挥每一个学生的聪明才智,为现代社会输送各级各类高素质人才。
二、高中选修课的模式
(一)高中选修课的类型与比例
从课程内容上,选修课可分为学术性选修课和职业性(或技术性)选修课。前者侧重于基础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知识,包括高深型、拓宽型、趣味型学术性选修课。这类选修课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扩大学生的视野,发挥特长,培养个性,对学生的学术走向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后者包括农业类、工业类和商业类选修课,目的在于使中学生了解一些工业、农业、商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掌握一些知识与技能,为今后的就业作一定的准备。从开设方式上,选修课可分为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限定选修课即按照学生发展的不同方向,将有关选修课分组设置,组成定向选修学科群,让学生进行选修(实际上是选组)。它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能力侧向。任意选修课即不进行固定分组,开设数量足够的、既适于升学又兼顾就业的选修学科,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由选择,它能避免过早专业分化所导致的发展的狭隘性。
怎样确定选修课与必修课之间的比例呢?尽管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虽不是主次关系或主从关系,但它们各自所占的比重却有所不同。选修课太少,导致教育僵化、封闭,难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当然,选修课太多,又会影响学生基本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在20世纪60—70年代,美国选修课膨胀,中学的选修课程曾多达一二百种,一些州的选修课比例甚至超过50%,课程变成“自助餐”,学生“误把糕点当正餐”,导致教育质量严重下降。鉴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我们认为.随着年级的提高,高一、高二、高三应逐年递增选修课比例,三年内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比例定为3:7较为合理。至于选修课内部的关系,由于限定选修课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定向,因此,限定选修课应成为高中选修课的主体部分,可占70%左右。而任意选修课对于学生兴趣、特长与个性的发展十分必要,可控制在30%以内,这样,才能既避免选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又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让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二)高中选修课设置的基本模式
纵观世界高中选修课设置的状况,其基本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1.任选制(选课制)。选修课均以任选课的形式出现,学生选什么课以及选多选少,均依学生志愿确定。选修课所占比重在各国各地各校不尽相同,一般地讲,大体占30%—50%。
2.选科制(分科制)。选修课分科或分组设置,学生只有选科(或选组)的权利,而无选择某一具体科目的自由。即不是选修一门一门的具体课程,而是从总体上选修一大类课程。有的分文、理两科,有的分文、理、职业(或称实科)三科,名称不尽相同。
3.定向选修制。它将“选科”与“选课”结合起来,分科后的每一科既有必修课,又有选修课。限定选修保证了选修的方向性,任意选修又确保了选修的灵活性,较为理想。
4.全选修制。所有课程均具有选修的性质。如美国高中一般只规定必修的学科,如英语、数学、社会、科学等,而在每一门必修的学科中都开设有多种不同水平、不同名目的课程。比如英语这一学科,有基本水平、一般水平和高级水平等几种不同水平的英语课,同时还有多种文学和写作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志趣进行选择。这样,必修课也具有选修的性质。
上述课程模式各有利弊,它们适合一定的情况和条件。选课模式较灵活,能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各种学生的情况和要求,但对于一些新课程,需要培训教师;如果缺乏指导,学生的选课容易导致盲目性和随意性。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实行,条件较差,则困难较多。选科模式大体上适应了学生明显分化的客观情况,在教学组织上简便易行,“一个班、一个教室、一张课表”,便于管理。但它从产生以来,就遭到人们的批评与指责,如它只把学生分为文、理科或几科,有些机械和简单化,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上的“偏科”现象,反而抑制了学生的发展。定向选修模式既保持了分科的特点,又克服了单纯分科的缺点,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同一科目下学生不同的发展要求。教学组织与教学管理上也易于操作。全选修模式可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人情况、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使他们的特长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同时,学生自选课程可大大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该模式可能忽视学生发展需要的一些基础知识,使学生的知识面过窄,因此较适合高年级学生。
(三)我国现行高中选修课的模式设计
面对多种选修课模式,我们应做何抉择?本次高中课程改革在充分吸收国外选修课模式的优点与总结我国选修课经验的基础上,对选修课(也包括必修课)的内容与结构进行了全新的设计,归纳起来,有以下五个特点。
1.模块化。所谓模块是指为实现一定教育目标,围绕某一主题,通过整合学习领域的相关内容和学生经验而设计的相对完整、稳定的学习单元。与以往选修科目相比,作为构成科目的基本单元,模块具有下述优点:相对独立,有一定的体系,能为学生提供完整的知识;开放灵活,相对稳定的模块可根据知识发展与社会需要适当更新和调整,在有限模块内增加或减少相关内容,既有利于解决学校科目设置相对稳定与现代科学迅猛发展的矛盾,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像美国那样选修科目过多、内容过滥的弊端,避免科目膨胀,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内容整合,模块是按知识领域进行划分的,有机整合相关领域与学科的内容,有助于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实现知识的内在融合。因此,模块课程能较好地吸收多种选修课模式的优点,就目前而言不失为一种理想的选择。
2.多样化。首先,从课程结构看,选修模块之间的关系多种多样:既有递进关系(如英语选修系列I有六个模块,依顺序开设),又有并列关系(如英语选修系列n的模块相对独立,可自由选择),还有交叉关系。其次,从课程功能看,模块功能多种多样,不像以往那样笼统,要么服务于升学,要么服务于就业,而是更加具体,已深入到学科甚至专题上,学生可在自己感兴趣的学科与方向上进行发展。再次,从课程类型看,模块类型增多了,既有学科内选修模块,也有学科外选修模块,学科内选修范围大大拓展,除增加艺术、技术课程外,每门课程的选修新增了很多与当代科技、社会、职业发展相关的知识与内容,学校设置的选修模块更加灵活多样,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得到拓展,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课程修习计划。
3.层次化。为了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和同一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本次高中课程改革的选修课可分为两个层次:国家规定的选修模块与学校自主设置的选修模块。前者主要着眼于保障学生的基本学力,大多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学术性和均衡性,以利于提高学生基本的科学文化道德素养,服务学生的终身发展。后者与个性发展、职业技术联系密切,更多地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专长特长,有利于各校充分利用本地本校教育资源,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走有特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4.弹性化。其一,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定位有一定的弹性,并非径渭分明。如艺术课程的必修模块实际上是在4个系列中的16个选修模块中选择6个模块加以确定的。其二,学生选课的弹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和志向进行选择,对于必修课程中的选修模块,只规定基本的学分要求,而对“学有余力”和“兴趣志向”的学生倡导多多益善。就一些科目而言,学生可选可不选,可多选也可少选,“下不保底,上不封顶”。其三,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比例也有一定的弹性。尽管高中课程计划规定学生三年里,国家规定的选修模块达到22个学分,在学校自主设置的选修课程中达到6个模块(选修模块学分共计占总学分的19%),但这只是最低要求,而对上线不做规定,这样,学生实际的选修模块可能不止28个学分,体现了选修课程与必修课比例的弹性。
5.学分制。为了保证选修课的实施,本次高中选修课(包括必修课)采取学分制的做法,即学生必须在选修系列I(即科目选修)中达到22个学分,选修系列11(学校自主设置选修)中至少获得6个学分,加上必修课116个学分,总学分达到144方可毕业;否则,不能毕业。这样的规定表面上看有一定的强制性,但它为选修课的实施提供了切实的制度保证,避免选修课流于形式,实施乏力的问题。
三、高中选修课的实施
(一)选修课的教材问题
教材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是课程实施的基本依据。选修课的种种设置无论多么好,若没有好的教材,就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同必修课一样,选修课的开设,应有相应的课程标准(或教学纲要)、教学材料;否则,选修课实施将无所依循,其质量就无法保证。与必修课教材相比,选修课教材具有以下特点。1.多样性。选修课模块多、门类多,层次与要求也不尽一致,因此,其教材在体系、风格、侧重点、深广度等方面必然多种多样,但也不能盲目追求多样化,应从不同模块的性质、特点出发编写教材,不宜一刀切。2.灵活性。课程内容应灵活,可以按知识的内在逻辑编写教材,也可按专题或问题设计课程内容,可以是知识类教材,也可以是活动类教材,或二者兼而有之。3.开放性。教材内容不应拘泥学科内在的知识体系与逻辑结构,应加强学科间的联系、沟通与渗透,加强学科知识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
本次新高中学科选修课程采用模块设计,并与必修模块结合加以实行,因此,高中选修课程教材的编制有两种选择:一是与必修模块合并成书,装订成册,如音乐、美术课模块教材可将必修与选修结合起来编写;二是与必修模块相对分离,单行成册,如高中物理选修课教材可出版三个系列共计十个单行本。前种方式,内容集中,携带方便,但容量有限。后种方式灵活,富有弹性,便于修订,但教材太多。鉴于选修人数的差异,学生选择比较多的模块,国家应鼓励各出版社组织编写教材。而选择比较少的模块,则应主要由经验丰富的“专业队伍”来编写、出版。对于学校自主开设的选修课教材,学校应组织或鼓励教师个人自行开发,因受条件限制,也可采用、改编其他学校的教材,或自编辅导读物、专题资料、制作课件教具等。总之,选修课教材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程,不能急于求成,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断总结经验,方可成熟完善。
(二)选修课的教师问题
建立一支选修课的教师队伍是确保选修课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是提高选修课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选修课教师队伍建设应坚持两个原则。
一是专、兼职结合,以专职为主。选修课的实施主体是广大在职教师,他们教学经验丰富,有一定的课程理论基础,责任心强,经过适当的培训,大多能较快地适应选修课的实施与教学。同时,也应看到,选修课的设置对教师的知识深度、广度以及专业技能提出了挑战,为了提高选修课的质量,可聘请本地大、中专院校的教师或有一技之长的专家能手、技术人员担任选修课,组成兼职教师队伍。此外,对于某些选课人数特别少、涉及内容较窄,而学校一时不具备条件的选修课程,单凭一所学校的力量难以开设,此时,教育行政部门、教研室应发挥组织、协调、引导作用,对本地区的教师资源进行调查,适当规划,充分利用本地教师资源,集中力量,组成特别选修课“教师小队”,巡回上课,互通有无,相互支持,实现资源共享。
二是加强培训,提高选修课教师的素质。对广大教师来说,开设选修课是一种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尽管他们实施必修课的经验十分丰富,但缺乏开设选修课的经验,一时很难胜任。同时,由于每位教师教学工作量大、任务重,而且选修模块多,每一模块涉及的知识面宽、内容新,要求也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急需加强选修课教师的在职培训或脱产培训,使他们能尽快地胜任选修课的教学。对于部分社会兼职教师,尽管他们专业知识丰富或技术精湛,但缺乏教学经验和课程的必要修养,也需要一定的培训,要加强对他们的指导与管理,确保课程实施质量。
(三)选修课的教学问题
选修课与必修课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发展,但由于选修课的目标旨趣、任务功能、教学途径和方法乃至考核评价具有自身的特点,我们不能直接将必修课教学的做法简单移入选修课教学中,应深入研究选修课教学的特殊性。那么,选修课教学究竟有哪些特点呢?这里通过与必修课的比较来加以说明。
从教学目标看,必修课侧重共同知识、技能、素质的形成,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共同的根基,而选修课则侧重拓展学科视野,深化学科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特长、个性。从教学功能看,必修课传授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技术,保障基本学力,培养基本素质,奠定个性化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基础。而选修课则着眼于学科知识的拓展、深化,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从教学内容看,必修课强调知识技能的基础性、基本性、系统性与完整性,内容比较稳定,而选修课则关注较深、较广、较新的知识技能与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有较大的弹性,且须随时代变化及学生的要求进行及时调整。从教学方法看,必修课实施应循序渐进、线性推进,注重课堂讲授,讨论探究和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而选修课则可跨越跃进,以非线性的方式加以实施,专家讲座、学生自学、讨论、实践为其基本形式。当然,这种区分仅具有相对的意义,对那些学科课程中的选修模块来说,其教学与必修模块的教学有许多共同之处,不过,即便如此,选修课与必修课的设置旨趣、任务功能仍有区别,不能混同二者的差别。因此,我们应注意研究选修课的特点,根据选修课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实施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四、选修课的评价
怎样评价选修课的质量,评什么、怎样评,评价的标准与依据是什么,颇值得深入研究。由于选修课的性质、特点、任务、作用与必修课不完全一样,我们必须根据选修课自身的规律开展课程评价。具体地讲,选修课的评价包括以下几方面。
课程方案的评价。包括学科课程中选修模块设计标准的评价和学校自主开发的选修课设置指南(或纲要)的评价,它们均包含多方面的内容,诸如,选修课开设的目标、作用、内容、时间、条件、资源等,评价时应就多方面的内容搜集资料,获得客观、可靠的信息,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估。
课程材料的评价。对于学科模块选修课教材,可适当参照必修课教材的指标体系与评价原则展开评价,但也要注意选修课自身的特点,侧重对选修课教材的深度、广度、资料选择、习题设计与实践性环节安排、风格特色等进行评价。对于学校自主开设的选修课材料,可就其多样性、趣味性、活动性、实施条件乃至实施效果进行评价。选修课教材的评价,不能固守既有的指标,要有一定的弹性,除了考察外观的材料,还应关注实施过程与效果,它们是检验选修课教材的重要标准与客观依据。
教师教学的评价。选修课门类多、种类多,层次、水平与要求不尽一样,其实施方式也不相同,因此,其评价既要重视教学结果的评价,更要重视对教学过程特别是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评价。例如,教师是否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否关注学生的兴趣、需要,是否关注学科研究的前沿动态,是否关注引人社会现实问题,是否更多地采用活动—探究的方法。
学生学习的评价。除了评价学生显性的外部成果,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具体方式与内在感受。例如,学生学习方式是否多样化,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创造性怎样。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方式可更多地采用撰写小论文和社会调查报告、提供小制作、操作表演等评价方法。评价时可采用查阅学生成绩册、成长记录袋,通过活动参与、观察、座谈、访谈等方式进行,尽可能地选择适合选修课评价的特点,灵活多样。
此外,选修课是否纳入高考以及怎样纳入的问题亟待解决,这是实验区学校、教师与家长十分关注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高中课程改革的实验与实施。如果纳人高考,该怎样纳入。因为,纳入高考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选修课在某种程度上又变成了必修课)和考试成本(怎样为如此众多的选修模块设置试题与组织考试)。若不纳入高考,选修课的实施极可能被淡化,被边缘化,失去选修课开设的意义与价值。
五、高中选修课的管理
在全国统一的必修课制度框架中,由于课程数量相对较少,标准统一,课程管理比较简单,学校只是执行国家既定的统一的《课程计划》,无开发课程的任务与职责。然而,实行选修课制度后,课程门类、模块增多,要求不尽相同,情况比较复杂,而且相当灵活,具有较大的弹性。特别地,对于学校自主设置的选修课程,学校在课程开设、运行、管理等方面,均具有较大的自主权,承担着较多的责任,如何根据选修课的特点进行课程管理,是摆在各级教育管理部门、教研室和高中校面前的新问题、新课题,亟待研究和解决。由于开设选修课是一项新的复杂的工作,如果没有制度就会造成无序甚至混乱。在选修课管理的诸多工作中,制度建设与制度创新首当其冲,建立一套选修课的管理制度、指导制度和选课制度,是课程管理的当务之急,只有用制度规范选课行为,才能确保选修课有序运行,提高选修课实施质量。
选修课管理制度。教育行政与管理部门应设置专门的机构,有专职人员对选修课进行管理,发布有关文件,专人负责、检查、督导、评估,进行导向、指导,定期组织教研活动,研讨选修课的问题,协助解决选修课实施中的困难,促进选修课的完善。
选修课指导制度。主要是对学校和教师而言的,一般说,学校要有选课指导的机构和指导教师,有进行选课指导的方法步骤和制度。例如,指导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情况条件、学习成绩、兴趣爱好和特长,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优势、兴趣所在,并与家长联系,共同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自己喜欢的课程,形成个性化的课程修习计划。学校应该有选课指导的资料,内容包括选课制度和各门选修课的简介,以供教师、学生和家长了解情况,作为选修课的依据。
选修课修习制度。就学生选修课程而言的,选修课修习制度内容包括选课应该遵守的规则和注意事项,应选课程的范围和数量,选课的程序和成绩考核等等。修习制度的建立,可减少学生选修课的盲目性和从众心理以及随大流现象,有利于形成井然有序的课程环境。为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协作精神,可让学习委员或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协助选修课指导教师参与一定的课程管理工作。
此外,学校要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和帮助学生选择课程。因此,家长往往比较了解子女,对于子女的学习倾向、兴趣和爱好等有比较深人的了解,能够从子女的角度帮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学校要做好对家长的引导工作,调动家长的热情,发挥他们对于学生课程选择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钟启泉.选修课与个性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1994,(3):22.
[2]靳玉乐.现代课程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295.
[3]江山野.关于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制度(上)[J].课程·教材·教法,1995,15(5):53—57.
[4]华中师范大学走进高中课程编写组.走进高中新课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9.
摘要:选修课的设置与实验是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它的设置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培养学生的个性,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与办学模式的多样化。我国正在实验的高中选修课具有模块化、多样化、层次化、弹性化、学分制等特点。选修课的实施要正确处理教材、教师与教学问题。选修课的评价包括课程方案、材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评价。当前,要特别加强选修课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创新。
关键词:高中选修课;选修课的模式;选修课的实施;选修课的管理
从世界范围看,选修课的确立和发展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选修课萌发于19世纪德国的柏林大学)。19世纪20年代德国大学的选修课经验传入美国大学,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到了19世纪末,选修课制度由大学移植到中学,揭开了中等学校选修课的序幕。20世纪以来,我国曾多次提出开设选修课的问题,但由于诸多历史的、现实的原因,均未能真正实施。可以说,选修课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行一时,废一时,至今还未全面确立与展开。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将选修课列人《课程方案》,切实加以实施,揭开了高中选修课新的一页。但高中选修课在理论上与实践上还有许多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本文试图做些探讨,求教于方家。
一、选修课设置的意义
(一)拓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必修课程关注学生基本的科学文化素质,追求知识与技能的基础性、全面性、系统性、完整性,为学生的一般发展奠定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基础。但是,随着知识的发展,知识在不断走向分化、深化、细化的同时也不断地交叉、渗透、融合。知识的不断分化与整合使传统的学校课程很难反映人类知识的当代成就,滞后于知识的发展。必修课的数量与内容总是有限的,它在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上受到一定的限制,而选修课则可以弥补必修课的不足,它一方面可以对必修课的内容进行拓展或深化,另一方面,又可以发展学生的技能、特长。它扩展了学校课程的种类与范围,使学校课程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强化了学校课程与知识世界的动态联系。
(二)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培养学生的个性
由于遗传、环境、教育与个体主观努力程度不同,学生个体之间总是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他们在知识经验、能力基础、家庭背景、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Gardner)经过多年的研究认为,人类智力多种多样,个体智力是一种多种能力的结合。在他看来,至少存在着九种智力元素:逻辑/数学、语言、音乐、空间、运动、交际、内省、自然、生存,不同个体智力元素的组合方式导致了个体智力类型的差异。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间的身心差异诸如兴趣爱好、性向特长越来越明显。在初中阶段开始分化,到高中更加明显。我国教育固然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所有的学生都统一要求,更不意味着要求每一个学生在每门课程上都平均发展或门门优秀。学校教育应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赋予每个学生选择性发展的权利,引导和促进学生个性的生动发展。可以说,没有“选择”的教育,不讲“个性”的教育,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训练”,而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过去必修课一统天下的僵化格局,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开设丰富多样富于弹性的选修课,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其潜在能力和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
(三)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必修课一统天下的课程体制中,教师被排除在课程编制活动之外,他们仅仅是既有课程的实施者,忠实地、不折不扣地执行教科书的意图,严格按照统一的教科书、教参甚至教法进行教学。而选修课的开设,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工作品质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更多的机遇。它改变了教师的传统角色和固定不变的职能分工,要求教师更新课程意识、教学观念,掌握课程开发所必备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吸收当代知识研究的新成果。正是在参与课程开发,进行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专业自主性和创造潜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获得专业的自主成长和持续发展。
(四)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与办学模式的多样化
由于必修课数量、内容、范围有限,在必修课一统天下的格局之下,不可能实现办学模式的多样化,只有选修课才可能既在科目设置上有一很大的灵活性,又在科目的组合与内容拓展上有很大的自由度。选修课尤其是学校根据所在社区和学校的条件、资源、师资状况开设的选修课,有助于高中课程模式的多样化,而课程模式的多样化最终又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因此,开设多种多样的选修课,是形成学校特色和办学模式多样化的重要途径。
总之,选修课不是必修课的陪衬,更不是必修课的附庸,它是一个独立的课程领域,有自己独特的目标、任务、优势和作用,是现代学校课程制度的重要支柱,不可或缺。我们必须彻底打破中学课程结构封闭、僵化、萎缩的状态,重构高中课程结构,使必修课与选修课优势互补、动态平衡,充分释放各种课程的潜在功能,发挥每一个学生的聪明才智,为现代社会输送各级各类高素质人才。
二、高中选修课的模式
(一)高中选修课的类型与比例
从课程内容上,选修课可分为学术性选修课和职业性(或技术性)选修课。前者侧重于基础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知识,包括高深型、拓宽型、趣味型学术性选修课。这类选修课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扩大学生的视野,发挥特长,培养个性,对学生的学术走向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后者包括农业类、工业类和商业类选修课,目的在于使中学生了解一些工业、农业、商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掌握一些知识与技能,为今后的就业作一定的准备。从开设方式上,选修课可分为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限定选修课即按照学生发展的不同方向,将有关选修课分组设置,组成定向选修学科群,让学生进行选修(实际上是选组)。它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能力侧向。任意选修课即不进行固定分组,开设数量足够的、既适于升学又兼顾就业的选修学科,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由选择,它能避免过早专业分化所导致的发展的狭隘性。
怎样确定选修课与必修课之间的比例呢?尽管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虽不是主次关系或主从关系,但它们各自所占的比重却有所不同。选修课太少,导致教育僵化、封闭,难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当然,选修课太多,又会影响学生基本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在20世纪60—70年代,美国选修课膨胀,中学的选修课程曾多达一二百种,一些州的选修课比例甚至超过50%,课程变成“自助餐”,学生“误把糕点当正餐”,导致教育质量严重下降。鉴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我们认为.随着年级的提高,高一、高二、高三应逐年递增选修课比例,三年内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比例定为3:7较为合理。至于选修课内部的关系,由于限定选修课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定向,因此,限定选修课应成为高中选修课的主体部分,可占70%左右。而任意选修课对于学生兴趣、特长与个性的发展十分必要,可控制在30%以内,这样,才能既避免选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又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让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二)高中选修课设置的基本模式
纵观世界高中选修课设置的状况,其基本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1.任选制(选课制)。选修课均以任选课的形式出现,学生选什么课以及选多选少,均依学生志愿确定。选修课所占比重在各国各地各校不尽相同,一般地讲,大体占30%—50%。
2.选科制(分科制)。选修课分科或分组设置,学生只有选科(或选组)的权利,而无选择某一具体科目的自由。即不是选修一门一门的具体课程,而是从总体上选修一大类课程。有的分文、理两科,有的分文、理、职业(或称实科)三科,名称不尽相同。
3.定向选修制。它将“选科”与“选课”结合起来,分科后的每一科既有必修课,又有选修课。限定选修保证了选修的方向性,任意选修又确保了选修的灵活性,较为理想。
4.全选修制。所有课程均具有选修的性质。如美国高中一般只规定必修的学科,如英语、数学、社会、科学等,而在每一门必修的学科中都开设有多种不同水平、不同名目的课程。比如英语这一学科,有基本水平、一般水平和高级水平等几种不同水平的英语课,同时还有多种文学和写作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志趣进行选择。这样,必修课也具有选修的性质。
上述课程模式各有利弊,它们适合一定的情况和条件。选课模式较灵活,能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各种学生的情况和要求,但对于一些新课程,需要培训教师;如果缺乏指导,学生的选课容易导致盲目性和随意性。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实行,条件较差,则困难较多。选科模式大体上适应了学生明显分化的客观情况,在教学组织上简便易行,“一个班、一个教室、一张课表”,便于管理。但它从产生以来,就遭到人们的批评与指责,如它只把学生分为文、理科或几科,有些机械和简单化,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上的“偏科”现象,反而抑制了学生的发展。定向选修模式既保持了分科的特点,又克服了单纯分科的缺点,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同一科目下学生不同的发展要求。教学组织与教学管理上也易于操作。全选修模式可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人情况、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使他们的特长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同时,学生自选课程可大大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该模式可能忽视学生发展需要的一些基础知识,使学生的知识面过窄,因此较适合高年级学生。
(三)我国现行高中选修课的模式设计
面对多种选修课模式,我们应做何抉择?本次高中课程改革在充分吸收国外选修课模式的优点与总结我国选修课经验的基础上,对选修课(也包括必修课)的内容与结构进行了全新的设计,归纳起来,有以下五个特点。
1.模块化。所谓模块是指为实现一定教育目标,围绕某一主题,通过整合学习领域的相关内容和学生经验而设计的相对完整、稳定的学习单元。与以往选修科目相比,作为构成科目的基本单元,模块具有下述优点:相对独立,有一定的体系,能为学生提供完整的知识;开放灵活,相对稳定的模块可根据知识发展与社会需要适当更新和调整,在有限模块内增加或减少相关内容,既有利于解决学校科目设置相对稳定与现代科学迅猛发展的矛盾,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像美国那样选修科目过多、内容过滥的弊端,避免科目膨胀,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内容整合,模块是按知识领域进行划分的,有机整合相关领域与学科的内容,有助于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实现知识的内在融合。因此,模块课程能较好地吸收多种选修课模式的优点,就目前而言不失为一种理想的选择。
2.多样化。首先,从课程结构看,选修模块之间的关系多种多样:既有递进关系(如英语选修系列I有六个模块,依顺序开设),又有并列关系(如英语选修系列n的模块相对独立,可自由选择),还有交叉关系。其次,从课程功能看,模块功能多种多样,不像以往那样笼统,要么服务于升学,要么服务于就业,而是更加具体,已深入到学科甚至专题上,学生可在自己感兴趣的学科与方向上进行发展。再次,从课程类型看,模块类型增多了,既有学科内选修模块,也有学科外选修模块,学科内选修范围大大拓展,除增加艺术、技术课程外,每门课程的选修新增了很多与当代科技、社会、职业发展相关的知识与内容,学校设置的选修模块更加灵活多样,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得到拓展,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课程修习计划。
3.层次化。为了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和同一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本次高中课程改革的选修课可分为两个层次:国家规定的选修模块与学校自主设置的选修模块。前者主要着眼于保障学生的基本学力,大多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学术性和均衡性,以利于提高学生基本的科学文化道德素养,服务学生的终身发展。后者与个性发展、职业技术联系密切,更多地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专长特长,有利于各校充分利用本地本校教育资源,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走有特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4.弹性化。其一,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定位有一定的弹性,并非径渭分明。如艺术课程的必修模块实际上是在4个系列中的16个选修模块中选择6个模块加以确定的。其二,学生选课的弹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和志向进行选择,对于必修课程中的选修模块,只规定基本的学分要求,而对“学有余力”和“兴趣志向”的学生倡导多多益善。就一些科目而言,学生可选可不选,可多选也可少选,“下不保底,上不封顶”。其三,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比例也有一定的弹性。尽管高中课程计划规定学生三年里,国家规定的选修模块达到22个学分,在学校自主设置的选修课程中达到6个模块(选修模块学分共计占总学分的19%),但这只是最低要求,而对上线不做规定,这样,学生实际的选修模块可能不止28个学分,体现了选修课程与必修课比例的弹性。
5.学分制。为了保证选修课的实施,本次高中选修课(包括必修课)采取学分制的做法,即学生必须在选修系列I(即科目选修)中达到22个学分,选修系列11(学校自主设置选修)中至少获得6个学分,加上必修课116个学分,总学分达到144方可毕业;否则,不能毕业。这样的规定表面上看有一定的强制性,但它为选修课的实施提供了切实的制度保证,避免选修课流于形式,实施乏力的问题。
三、高中选修课的实施
(一)选修课的教材问题
教材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是课程实施的基本依据。选修课的种种设置无论多么好,若没有好的教材,就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同必修课一样,选修课的开设,应有相应的课程标准(或教学纲要)、教学材料;否则,选修课实施将无所依循,其质量就无法保证。与必修课教材相比,选修课教材具有以下特点。1.多样性。选修课模块多、门类多,层次与要求也不尽一致,因此,其教材在体系、风格、侧重点、深广度等方面必然多种多样,但也不能盲目追求多样化,应从不同模块的性质、特点出发编写教材,不宜一刀切。2.灵活性。课程内容应灵活,可以按知识的内在逻辑编写教材,也可按专题或问题设计课程内容,可以是知识类教材,也可以是活动类教材,或二者兼而有之。3.开放性。教材内容不应拘泥学科内在的知识体系与逻辑结构,应加强学科间的联系、沟通与渗透,加强学科知识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
本次新高中学科选修课程采用模块设计,并与必修模块结合加以实行,因此,高中选修课程教材的编制有两种选择:一是与必修模块合并成书,装订成册,如音乐、美术课模块教材可将必修与选修结合起来编写;二是与必修模块相对分离,单行成册,如高中物理选修课教材可出版三个系列共计十个单行本。前种方式,内容集中,携带方便,但容量有限。后种方式灵活,富有弹性,便于修订,但教材太多。鉴于选修人数的差异,学生选择比较多的模块,国家应鼓励各出版社组织编写教材。而选择比较少的模块,则应主要由经验丰富的“专业队伍”来编写、出版。对于学校自主开设的选修课教材,学校应组织或鼓励教师个人自行开发,因受条件限制,也可采用、改编其他学校的教材,或自编辅导读物、专题资料、制作课件教具等。总之,选修课教材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程,不能急于求成,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断总结经验,方可成熟完善。
(二)选修课的教师问题
建立一支选修课的教师队伍是确保选修课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是提高选修课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选修课教师队伍建设应坚持两个原则。
一是专、兼职结合,以专职为主。选修课的实施主体是广大在职教师,他们教学经验丰富,有一定的课程理论基础,责任心强,经过适当的培训,大多能较快地适应选修课的实施与教学。同时,也应看到,选修课的设置对教师的知识深度、广度以及专业技能提出了挑战,为了提高选修课的质量,可聘请本地大、中专院校的教师或有一技之长的专家能手、技术人员担任选修课,组成兼职教师队伍。此外,对于某些选课人数特别少、涉及内容较窄,而学校一时不具备条件的选修课程,单凭一所学校的力量难以开设,此时,教育行政部门、教研室应发挥组织、协调、引导作用,对本地区的教师资源进行调查,适当规划,充分利用本地教师资源,集中力量,组成特别选修课“教师小队”,巡回上课,互通有无,相互支持,实现资源共享。
二是加强培训,提高选修课教师的素质。对广大教师来说,开设选修课是一种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尽管他们实施必修课的经验十分丰富,但缺乏开设选修课的经验,一时很难胜任。同时,由于每位教师教学工作量大、任务重,而且选修模块多,每一模块涉及的知识面宽、内容新,要求也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急需加强选修课教师的在职培训或脱产培训,使他们能尽快地胜任选修课的教学。对于部分社会兼职教师,尽管他们专业知识丰富或技术精湛,但缺乏教学经验和课程的必要修养,也需要一定的培训,要加强对他们的指导与管理,确保课程实施质量。
(三)选修课的教学问题
选修课与必修课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发展,但由于选修课的目标旨趣、任务功能、教学途径和方法乃至考核评价具有自身的特点,我们不能直接将必修课教学的做法简单移入选修课教学中,应深入研究选修课教学的特殊性。那么,选修课教学究竟有哪些特点呢?这里通过与必修课的比较来加以说明。
从教学目标看,必修课侧重共同知识、技能、素质的形成,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共同的根基,而选修课则侧重拓展学科视野,深化学科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特长、个性。从教学功能看,必修课传授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技术,保障基本学力,培养基本素质,奠定个性化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基础。而选修课则着眼于学科知识的拓展、深化,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从教学内容看,必修课强调知识技能的基础性、基本性、系统性与完整性,内容比较稳定,而选修课则关注较深、较广、较新的知识技能与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有较大的弹性,且须随时代变化及学生的要求进行及时调整。从教学方法看,必修课实施应循序渐进、线性推进,注重课堂讲授,讨论探究和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而选修课则可跨越跃进,以非线性的方式加以实施,专家讲座、学生自学、讨论、实践为其基本形式。当然,这种区分仅具有相对的意义,对那些学科课程中的选修模块来说,其教学与必修模块的教学有许多共同之处,不过,即便如此,选修课与必修课的设置旨趣、任务功能仍有区别,不能混同二者的差别。因此,我们应注意研究选修课的特点,根据选修课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实施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四、选修课的评价
怎样评价选修课的质量,评什么、怎样评,评价的标准与依据是什么,颇值得深入研究。由于选修课的性质、特点、任务、作用与必修课不完全一样,我们必须根据选修课自身的规律开展课程评价。具体地讲,选修课的评价包括以下几方面。
课程方案的评价。包括学科课程中选修模块设计标准的评价和学校自主开发的选修课设置指南(或纲要)的评价,它们均包含多方面的内容,诸如,选修课开设的目标、作用、内容、时间、条件、资源等,评价时应就多方面的内容搜集资料,获得客观、可靠的信息,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估。
课程材料的评价。对于学科模块选修课教材,可适当参照必修课教材的指标体系与评价原则展开评价,但也要注意选修课自身的特点,侧重对选修课教材的深度、广度、资料选择、习题设计与实践性环节安排、风格特色等进行评价。对于学校自主开设的选修课材料,可就其多样性、趣味性、活动性、实施条件乃至实施效果进行评价。选修课教材的评价,不能固守既有的指标,要有一定的弹性,除了考察外观的材料,还应关注实施过程与效果,它们是检验选修课教材的重要标准与客观依据。
教师教学的评价。选修课门类多、种类多,层次、水平与要求不尽一样,其实施方式也不相同,因此,其评价既要重视教学结果的评价,更要重视对教学过程特别是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评价。例如,教师是否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否关注学生的兴趣、需要,是否关注学科研究的前沿动态,是否关注引人社会现实问题,是否更多地采用活动—探究的方法。
学生学习的评价。除了评价学生显性的外部成果,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具体方式与内在感受。例如,学生学习方式是否多样化,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创造性怎样。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方式可更多地采用撰写小论文和社会调查报告、提供小制作、操作表演等评价方法。评价时可采用查阅学生成绩册、成长记录袋,通过活动参与、观察、座谈、访谈等方式进行,尽可能地选择适合选修课评价的特点,灵活多样。
此外,选修课是否纳入高考以及怎样纳入的问题亟待解决,这是实验区学校、教师与家长十分关注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高中课程改革的实验与实施。如果纳人高考,该怎样纳入。因为,纳入高考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选修课在某种程度上又变成了必修课)和考试成本(怎样为如此众多的选修模块设置试题与组织考试)。若不纳入高考,选修课的实施极可能被淡化,被边缘化,失去选修课开设的意义与价值。
五、高中选修课的管理
在全国统一的必修课制度框架中,由于课程数量相对较少,标准统一,课程管理比较简单,学校只是执行国家既定的统一的《课程计划》,无开发课程的任务与职责。然而,实行选修课制度后,课程门类、模块增多,要求不尽相同,情况比较复杂,而且相当灵活,具有较大的弹性。特别地,对于学校自主设置的选修课程,学校在课程开设、运行、管理等方面,均具有较大的自主权,承担着较多的责任,如何根据选修课的特点进行课程管理,是摆在各级教育管理部门、教研室和高中校面前的新问题、新课题,亟待研究和解决。由于开设选修课是一项新的复杂的工作,如果没有制度就会造成无序甚至混乱。在选修课管理的诸多工作中,制度建设与制度创新首当其冲,建立一套选修课的管理制度、指导制度和选课制度,是课程管理的当务之急,只有用制度规范选课行为,才能确保选修课有序运行,提高选修课实施质量。
选修课管理制度。教育行政与管理部门应设置专门的机构,有专职人员对选修课进行管理,发布有关文件,专人负责、检查、督导、评估,进行导向、指导,定期组织教研活动,研讨选修课的问题,协助解决选修课实施中的困难,促进选修课的完善。
选修课指导制度。主要是对学校和教师而言的,一般说,学校要有选课指导的机构和指导教师,有进行选课指导的方法步骤和制度。例如,指导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情况条件、学习成绩、兴趣爱好和特长,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优势、兴趣所在,并与家长联系,共同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自己喜欢的课程,形成个性化的课程修习计划。学校应该有选课指导的资料,内容包括选课制度和各门选修课的简介,以供教师、学生和家长了解情况,作为选修课的依据。
选修课修习制度。就学生选修课程而言的,选修课修习制度内容包括选课应该遵守的规则和注意事项,应选课程的范围和数量,选课的程序和成绩考核等等。修习制度的建立,可减少学生选修课的盲目性和从众心理以及随大流现象,有利于形成井然有序的课程环境。为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协作精神,可让学习委员或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协助选修课指导教师参与一定的课程管理工作。
此外,学校要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和帮助学生选择课程。因此,家长往往比较了解子女,对于子女的学习倾向、兴趣和爱好等有比较深人的了解,能够从子女的角度帮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学校要做好对家长的引导工作,调动家长的热情,发挥他们对于学生课程选择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钟启泉.选修课与个性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1994,(3):22.
[2]靳玉乐.现代课程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295.
[3]江山野.关于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制度(上)[J].课程·教材·教法,1995,15(5):53—57.
[4]华中师范大学走进高中课程编写组.走进高中新课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9.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