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的成功与失误
5个回答
展开全部
从“啃老族”现象反思童年家庭教育的缺失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柳世平 袁爱玲
根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的调查,中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啃老族(老养小)现象。有30%左右的成年人基本靠父母供养,这些早该自立却因种种原因依然“吃定”父母的人,被媒体称为“啃老族”。有学者认为,随着就业压力增大,以及独生子女逐渐成年,中国“啃老族”的队伍还将扩大。而中国将在10多年后进入老龄化社会,“啃老族”很可能成为影响未来中国家庭生活的“第一杀手”。
据中国媒体调查,目前“啃老族”主要有以下六类人:一是大学毕业生,因就业挑剔而找不到满意的工作,约占20﹪;二是以工作不适应等为由而离职者,占10﹪左右;三是“创业幻想型”青年,他们有强烈的创业愿望,却没有目标,缺乏真才实学,总是不成功,而又不愿打工,约占20﹪;四是频繁跳槽,最后找不到工作,占10﹪;五是下岗的年轻人,他们习惯于用过去轻松的工作与如今紧张繁忙的工作相比,越比越不如意,干脆就离职,约占10﹪;六是文化低、技能差,只能在中低端劳动力市场上找苦脏累工作,因怕苦怕累索性呆在家中,占30﹪。
人们给“啃老族”这样画了一张像:“一直无业,二老啃光,三才没有,四肢简单,五马乱跑,六亲不亲,七分任性,八方逍遥,九(久)座不动,十分无用”,生理上成人,而心理上仍未“断奶”。
从媒体上看,人们对“啃老族”批评指责的多,关心宽容的少。当然“啃老族”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麻烦,他们年纪轻轻应该是家庭的顶梁柱,是社会的生力军,是父母的希望,是国家栋梁。可是他们非但不能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还要向父母伸手。甚至,还有可能因为他们无所事事,在社会上制造事端,危害社会。或呆在家庭,不愿参与社会交往,导致个人心理障碍,给家长和亲人带来痛苦。从这一点看来,他们似乎是应该受到谴责。但是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学校教育、我们的家庭教育就没有责任吗?笔者认为恰恰相反,他们不应是谴责的对象,而应该是同情的对象。他们也不愿意有今天这种结局,是教育使他们成为了这种人。有人说“啃老族”是对教育的报复,何其深刻!暂时不谈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好坏,本文仅就他们所受的家庭教育进行分析。
“啃老族”的家庭教育到底缺失了什么?
第一、缺失了独立性的培养
独立性是指一个人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社会生存及进行创造性活动必备的心理品质。幼教专家指出,生存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独立性,包括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重点培养自理生活能力。独立性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
一份来自清华大学洁华幼儿园报道:教师、家长在独立性培养中或者把独立性培养只理解为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而忽视独立交往能力的培养,特别在幼儿交往遇到矛盾、困难时,成人往往包办代替充当"法官"角色,很少给儿童自己解决的机会,时间久了,幼儿形成了依赖心理,突出表现即告状。
美国心理学家曾对1500位儿童进行长期追踪观察,30年后发现20%的人没有取得什么成就。与其中成就最大的20%的人对比,发现最显著的差异并不在智力方面,而在于个性品质不同。成就卓著者都是有坚强毅力、独立性和勇往直前等个性品质的人。可见孩子的独立品格对成长和成材是何等重要。
陈会昌对3-9岁儿童的调查表明,我国儿童在社会性发展方面明显较差的方面有独立性等。这种情况怎么能适应未来高龄化社会对人的要求。为适应少子化高龄化时代的需要,针对目前幼儿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强幼儿自理能力与自主意识的培养。
现在的“啃老族”为什么要依靠父母来生存呢,就是他们缺乏独立的能力。
现在的“啃老族”绝大部分是最初的几代独生子女,他们从一生来就成为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家庭围绕着他们转,父母长辈的一切都服从于他们,对他们倍加溺爱和呵护,什么事都不让孩子操心,什么事都不用孩子管,总认为只要孩子能快乐成长,家长干什么都行。而且,大多数父母在对子女的抚养过程中,只重视和关注子女身体衣着是否避寒保暖,生理是否健康等的“养身”,而往往忽视孩子在精神上是否独立、人格是否成熟的“养心”。这样的家庭教育,使孩子自小衣食无忧,未受过任何委屈,习惯了一切由父母包办,长大成人后无法从精神上“断奶”、经济上难以独立,对父母依赖至极。甚至心安理得认为“父母挣的钱我来花”,吃老人的、用老人的天经地义,做父母的就应该俯首甘为子女“牛”。
我们知道李嘉诚是亿万富翁,他的儿子去国外留学都是自筹学费。美国的“石油大王”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从小家教很严,靠给父亲做“雇工”挣零花钱。做一个明智的父母,就是让孩子从小学会自立。
这个生存法则连狮子和狐狸都知道,狐狸幼小的时候被其妈妈赶出巢,狮子幼小的时候也被妈妈逼着去捕捉食物。为什么我们总是把孩子护在身边,不敢放手呢?对于儿童来说,使他性格形成的生活环境首先是他的家庭。家庭的经济情况、文化水平、家庭中人与人的关系,这些都会影响儿童性格的形成。特别是父母的态度和对儿童提出的要求,更是直接影响着儿童形成这种或那种性格特点。例如,过分溺爱儿童,纵容他,对他完成学习和劳动任务不提出严格的要求,这就很难培养儿童热爱劳动、不怕艰苦的态度,难以培养儿童负责精神、坚持、果断等特点。但是如果对儿童一味地严厉训斥,不考虑儿童的特点和需要,也难以培养儿童的独立性、主动性和首创精神。家庭是影响幼儿心理发展最直接最具体的微观环境。家庭环境中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养方式决定着对幼儿的教育效果。
家长应该认识到儿童是在成长的人,将来要独立的人。要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和长处发挥儿童的潜能,让儿童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成人给与必要的指导。因为儿童的自我意识已经开始形成,有了独立意识和要求,独立意识和能力是儿童品德、智力、学识、身体特别是优良个性心理发展的基础。
研究表明:多数家长表现出承认儿童自主与要求儿童依附成人并存的特点,这也体现出幼儿家长认为儿童年幼体弱、生活经验、能力缺乏,需要关心和呵护,且社会治安方面的不良因素也加重了家长对子女的忧虑和责任。当然也有家长认为,子女对家长是依附关系一切应该服从家长的安排;另一些家长也承认儿童是独立的社会成员,应该有自己的权利和地位,其人格应该得到尊重。这表现为“依附型”和“自主型”儿童观。
彭建兰(1990)调查中发现家长重视对孩子的知识教育忽视手的动作发展,忽视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尤其在应试教育大的教育背景下,有些家长光盯着孩子的考试分数,只要分数高,就一好遮百丑。而不顾及孩子的其他方面的能力。甚至要求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样培养出的书呆子,会有什么用呢?
再则,中国家长一直教育孩子要听话,听话才是好孩子,家长也一贯剥夺了孩子自己做决定的机会,什么都替孩子做好了。小到孩子穿什么衣服,大到孩子的高考志愿表,就业方向。孩子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没有自己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适应能力。没有了独立性,他们能不失业吗?!
第二、他们从小接受到有形或无形的职业歧视教育
从前面的报道中我们发现“啃老族”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并不是没有工作干,而是他们不愿意干。他们不愿意干那些脏活、累活及一些“下贱”的活。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将来要有出息,要高人一等,要找到一份好工作,一份体面的工作。甚至他们从小会听到这样的话“你要是不好好读书,将来就是拉大粪。”“你是坐车的还是拉车就看你自己的努力了。”这些都是教育孩子好好学习,同时也教会孩子歧视了一些职业。
国人眼里,一个人能否得到尊重,取决于你的职业。虽然不同年代不同职业有所变化,但以你是“什么的干活”决定对你的价值判断从无改变;古代的读书人,考不取功名,饿死不肯从商。今天的读书人,宁待业不肯打工?
我们知道尼克松当总统以前,刷过餐厅的盘子,也知道某某首相退下后当一名普通的教师,至于某个作家、编剧成名之前,做过加油工,清洁工更是不用细述;现代社会,职业,是每个人谋生的手段,只有薪酬上的高低,并无价值上的分别。我们需要以新的眼光来看待职业,其实它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那是人们赋予了他那样的不同的色彩,只要我们是通过自己的劳动,不是偷、抢、骗等非法手段获得的钱财都是光荣的。我们所从事的职业都是高尚的。社会存在职业歧视现象,关键是我们不要歧视自己。作为家长应该教育孩子有此种认识。
第三、缺少抗挫折的教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加之家长对于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生怕孩子吃苦。更别提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了。在过分优越的环境中,孩子的生存能力也越来越弱化。现在的“啃老族”就是活生生的明证。
从现在“啃老族”中的部分人看来,他们承受不了找工作中的挫折,一遇到失败,就不愿在尝试了。甘愿过在家中靠父母养着。如果孩子从小就接受了挫折教育,知道干什么事难免遇到挫折,他们长大以后就不会因为一次两次的失败而放弃努力,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会强一些,他们就愿意尝试去做一些事,他们也就会做成一些事。
对幼儿实施抗挫折教育,是指在科学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幼儿身心发展和教育的需要,创设和利用某种情景,提出某种难题,启发和促使幼儿动脑动手来解决问题,使他们逐步形成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幼儿的挫折承受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非后天自然可得,它是从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前提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增强,通过专门的实践锻炼而获得的。
在现实中,由于一些家长对孩子过分宠爱,给孩子过多过细的照顾保护,造成幼儿依赖性强,自觉性和独立性差。加之,一些家长和教师在教育观念上存在偏差——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幼儿的应付挫折能力的培养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所有这些都是造成幼儿应付挫折能力普遍较差这一现状的原因。据北京市教育研究会就“你遇到失败打击能顶得住吗?”的问题进行广泛的问卷调查,结果31.2%的孩子回答:“自己承受挫折的能力不强”,“没有受过失败的打击和锻炼”,有55%的孩子说:“顶不住失败的打击”,“遇到失败我束手无策”这样的结果表明,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从幼儿发展的需要看,在生活中有意识地让幼儿受点“苦和累”“受点挫折”,尝试一点生活的磨难,使幼儿明白人人可能遇到困难和挫折,而困难和挫折是可以克服的,教育幼儿敢于面对困难、挫折,正视挫折并提高克服困难的能力。幼儿应付挫折能力强,在今后的教育过程中,就容易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使其自觉性、生动性得以发挥,而这种内在动机是推动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能力。因此,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是很有必要。
第四、缺失了自信心和责任感培养
北京大学社会学家夏学銮教授认为,“啃老族”的出现,反映出的是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家庭本应成为子女的第一大课堂,子女的勤劳、孝顺和责任感都应是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向他们传输的。而中国最初的几代独生子女,也正是“啃老族”的主要组成人员,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上中期的这些年轻人,从小在“捧着”、“抱着”、“举着”、“背着”、“顶着”的“五着”下成长起来,养成了事事由家长做、处处有家长呵护,任性、不能完全独立、缺乏责任感的性格。
“啃老族”中,有相当数量的年轻人从小到大习惯“啃”父母,也有相当一部分父母主动让孩子“啃”。
北京青年人才交流中心负责人崔慧敏认为,有就业能力和机会而不想就业,这样的年轻人缺乏责任心,也缺乏自信心。对于他们来说,不就业可以逃避眼前面临的困难,但是他们生活得并不潇洒。毕竟,前途未卜,生活空虚,所以他们承受的心理压力比别人要大。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不工作时间的延长,他们与社会的交流越来越少,适应能力也将下降,以后就更难适应工作的要求。所以对于这类人群,周围的人应该帮助他们创造机会,培训他们的技能和知识结构,让他们适应工作和创业的需要。此外,还要对他们进行责任心和自信心的培养,让他们主动承担起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当然,改变自己生活的关键还是他们本人,只有端正就业态度,才能摆脱眼前的困境
中国传统思想就是养儿防老,父母养育子女,子女赡养父母都是公民应该履行的法律义务。但是“啃老族“中有多少人有这个意识呢。十八岁就使成年人及应该为家庭承担一份责任了,就应该自立了,就应该脱离家庭了,就应该养活自己了。我们的父母又有多少人用这样的理念去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意识呢。
其实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责任心并不是很难的,只要父母有这个意识,注意自己的教养态度和行为,例如:培养孩子的爱心,让孩子心中有爱,关心他人,善待他人,这是培养孩子对社会的责任心的基础:要求孩子主动关心老人、病人和比自己小的孩子;父母生病的时候,让孩子学会照顾父母;让孩子知道父母的生日,鼓励孩子给父母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培养孩子对家庭的责任心;和孩子进行协商,对孩子解释他们应该做某事的理由;把每件要求孩子做的事情,对孩子交代清楚,保证孩子能完全理解;耐心指导孩子做家务,以鼓励、表扬、奖励等方式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反馈;让孩子信守诺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父母为孩子做出遵守诺言的榜样;无论做出什么许诺,都要尽可能地实现,如果不能实现的话,一定要向孩子说明;告诫孩子不要轻许诺言,一旦许诺,就必须遵守;积极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的公益劳动和集体活动,培养孩子对集体的责任心。对孩子采取民主的态度,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允许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利于孩子形成责任心。
而娇惯、过度保护孩子,让孩子从小养尊处优、自私自利、为所欲为,孩子成年后就会缺乏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心。
让孩子绝对服从的教育方式只能培养出唯命是从、毫无主见、不敢负责的人。
上述的种种方式让孩子在锻炼中成长起来,让他感到自己很能干也就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也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责任心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早一夕就能培养成的。它需要父母做个有心人,从自身做起,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持之以恒,让孩子养成事事负责的习惯,他就成了有责任心的人。
第五、缺失了沟通能力与合作意识的培养
“啃老族”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因为频繁跳槽导致无法就业,排除因为他们的能力和他们对就业期望值太高等因素外,他们与人沟通能力和与人的合作意识让人怀疑。
现在的“啃老族”就是八十年代初出生的独生子女,他们从小缺少兄弟姐妹与之玩耍、相处。再加上现在他们生活在钢筋水泥建造的高楼大厦中,缺少了和同龄人相处的天然的条件。他们被大人包围着、宠爱着。不懂谦让和怎样与人相处,甚至会以我为中心,很少顾及别人的感受,这种处世方式,在社会中肯定会碰壁的。因为现在的社会分工越来越复杂,对人的各种能力要求越来越多,人们不可避免要相互交往、合作。因而一个人与人交往能力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就显得至关重要。如果在这方面欠缺,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就业。
“啃老族”的出现,是时代变迁的一个现象,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它。一方面有其存在的社会原因;另一方面,如果长期纵容这种现象,容易导致子女长期依赖父母,只知道索取,不懂得付出。等到父母老得啃不动了,需要子女照顾时,子女已没有本领和能力了,子女生活会更困难,父母晚年会更凄惨。最重要的是我们要从这个现象中吸取教训反思我们教育的不足之处,尤其是那些幼儿家庭的年轻父母们,引以为戒,在教育孩子是要注重孩子独立能力,自信心、责任感及与人沟通能力合作意识的培养。年轻的父母要像狐狸和狮子一样让孩子学会如何生存,培养他们的勇于自立的精神,要求自立的意识,及正确看待职业,正确看待劳动的现代人的人生观、世界观。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柳世平 袁爱玲
根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的调查,中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啃老族(老养小)现象。有30%左右的成年人基本靠父母供养,这些早该自立却因种种原因依然“吃定”父母的人,被媒体称为“啃老族”。有学者认为,随着就业压力增大,以及独生子女逐渐成年,中国“啃老族”的队伍还将扩大。而中国将在10多年后进入老龄化社会,“啃老族”很可能成为影响未来中国家庭生活的“第一杀手”。
据中国媒体调查,目前“啃老族”主要有以下六类人:一是大学毕业生,因就业挑剔而找不到满意的工作,约占20﹪;二是以工作不适应等为由而离职者,占10﹪左右;三是“创业幻想型”青年,他们有强烈的创业愿望,却没有目标,缺乏真才实学,总是不成功,而又不愿打工,约占20﹪;四是频繁跳槽,最后找不到工作,占10﹪;五是下岗的年轻人,他们习惯于用过去轻松的工作与如今紧张繁忙的工作相比,越比越不如意,干脆就离职,约占10﹪;六是文化低、技能差,只能在中低端劳动力市场上找苦脏累工作,因怕苦怕累索性呆在家中,占30﹪。
人们给“啃老族”这样画了一张像:“一直无业,二老啃光,三才没有,四肢简单,五马乱跑,六亲不亲,七分任性,八方逍遥,九(久)座不动,十分无用”,生理上成人,而心理上仍未“断奶”。
从媒体上看,人们对“啃老族”批评指责的多,关心宽容的少。当然“啃老族”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麻烦,他们年纪轻轻应该是家庭的顶梁柱,是社会的生力军,是父母的希望,是国家栋梁。可是他们非但不能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还要向父母伸手。甚至,还有可能因为他们无所事事,在社会上制造事端,危害社会。或呆在家庭,不愿参与社会交往,导致个人心理障碍,给家长和亲人带来痛苦。从这一点看来,他们似乎是应该受到谴责。但是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学校教育、我们的家庭教育就没有责任吗?笔者认为恰恰相反,他们不应是谴责的对象,而应该是同情的对象。他们也不愿意有今天这种结局,是教育使他们成为了这种人。有人说“啃老族”是对教育的报复,何其深刻!暂时不谈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好坏,本文仅就他们所受的家庭教育进行分析。
“啃老族”的家庭教育到底缺失了什么?
第一、缺失了独立性的培养
独立性是指一个人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社会生存及进行创造性活动必备的心理品质。幼教专家指出,生存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独立性,包括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重点培养自理生活能力。独立性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
一份来自清华大学洁华幼儿园报道:教师、家长在独立性培养中或者把独立性培养只理解为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而忽视独立交往能力的培养,特别在幼儿交往遇到矛盾、困难时,成人往往包办代替充当"法官"角色,很少给儿童自己解决的机会,时间久了,幼儿形成了依赖心理,突出表现即告状。
美国心理学家曾对1500位儿童进行长期追踪观察,30年后发现20%的人没有取得什么成就。与其中成就最大的20%的人对比,发现最显著的差异并不在智力方面,而在于个性品质不同。成就卓著者都是有坚强毅力、独立性和勇往直前等个性品质的人。可见孩子的独立品格对成长和成材是何等重要。
陈会昌对3-9岁儿童的调查表明,我国儿童在社会性发展方面明显较差的方面有独立性等。这种情况怎么能适应未来高龄化社会对人的要求。为适应少子化高龄化时代的需要,针对目前幼儿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强幼儿自理能力与自主意识的培养。
现在的“啃老族”为什么要依靠父母来生存呢,就是他们缺乏独立的能力。
现在的“啃老族”绝大部分是最初的几代独生子女,他们从一生来就成为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家庭围绕着他们转,父母长辈的一切都服从于他们,对他们倍加溺爱和呵护,什么事都不让孩子操心,什么事都不用孩子管,总认为只要孩子能快乐成长,家长干什么都行。而且,大多数父母在对子女的抚养过程中,只重视和关注子女身体衣着是否避寒保暖,生理是否健康等的“养身”,而往往忽视孩子在精神上是否独立、人格是否成熟的“养心”。这样的家庭教育,使孩子自小衣食无忧,未受过任何委屈,习惯了一切由父母包办,长大成人后无法从精神上“断奶”、经济上难以独立,对父母依赖至极。甚至心安理得认为“父母挣的钱我来花”,吃老人的、用老人的天经地义,做父母的就应该俯首甘为子女“牛”。
我们知道李嘉诚是亿万富翁,他的儿子去国外留学都是自筹学费。美国的“石油大王”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从小家教很严,靠给父亲做“雇工”挣零花钱。做一个明智的父母,就是让孩子从小学会自立。
这个生存法则连狮子和狐狸都知道,狐狸幼小的时候被其妈妈赶出巢,狮子幼小的时候也被妈妈逼着去捕捉食物。为什么我们总是把孩子护在身边,不敢放手呢?对于儿童来说,使他性格形成的生活环境首先是他的家庭。家庭的经济情况、文化水平、家庭中人与人的关系,这些都会影响儿童性格的形成。特别是父母的态度和对儿童提出的要求,更是直接影响着儿童形成这种或那种性格特点。例如,过分溺爱儿童,纵容他,对他完成学习和劳动任务不提出严格的要求,这就很难培养儿童热爱劳动、不怕艰苦的态度,难以培养儿童负责精神、坚持、果断等特点。但是如果对儿童一味地严厉训斥,不考虑儿童的特点和需要,也难以培养儿童的独立性、主动性和首创精神。家庭是影响幼儿心理发展最直接最具体的微观环境。家庭环境中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养方式决定着对幼儿的教育效果。
家长应该认识到儿童是在成长的人,将来要独立的人。要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和长处发挥儿童的潜能,让儿童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成人给与必要的指导。因为儿童的自我意识已经开始形成,有了独立意识和要求,独立意识和能力是儿童品德、智力、学识、身体特别是优良个性心理发展的基础。
研究表明:多数家长表现出承认儿童自主与要求儿童依附成人并存的特点,这也体现出幼儿家长认为儿童年幼体弱、生活经验、能力缺乏,需要关心和呵护,且社会治安方面的不良因素也加重了家长对子女的忧虑和责任。当然也有家长认为,子女对家长是依附关系一切应该服从家长的安排;另一些家长也承认儿童是独立的社会成员,应该有自己的权利和地位,其人格应该得到尊重。这表现为“依附型”和“自主型”儿童观。
彭建兰(1990)调查中发现家长重视对孩子的知识教育忽视手的动作发展,忽视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尤其在应试教育大的教育背景下,有些家长光盯着孩子的考试分数,只要分数高,就一好遮百丑。而不顾及孩子的其他方面的能力。甚至要求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样培养出的书呆子,会有什么用呢?
再则,中国家长一直教育孩子要听话,听话才是好孩子,家长也一贯剥夺了孩子自己做决定的机会,什么都替孩子做好了。小到孩子穿什么衣服,大到孩子的高考志愿表,就业方向。孩子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没有自己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适应能力。没有了独立性,他们能不失业吗?!
第二、他们从小接受到有形或无形的职业歧视教育
从前面的报道中我们发现“啃老族”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并不是没有工作干,而是他们不愿意干。他们不愿意干那些脏活、累活及一些“下贱”的活。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将来要有出息,要高人一等,要找到一份好工作,一份体面的工作。甚至他们从小会听到这样的话“你要是不好好读书,将来就是拉大粪。”“你是坐车的还是拉车就看你自己的努力了。”这些都是教育孩子好好学习,同时也教会孩子歧视了一些职业。
国人眼里,一个人能否得到尊重,取决于你的职业。虽然不同年代不同职业有所变化,但以你是“什么的干活”决定对你的价值判断从无改变;古代的读书人,考不取功名,饿死不肯从商。今天的读书人,宁待业不肯打工?
我们知道尼克松当总统以前,刷过餐厅的盘子,也知道某某首相退下后当一名普通的教师,至于某个作家、编剧成名之前,做过加油工,清洁工更是不用细述;现代社会,职业,是每个人谋生的手段,只有薪酬上的高低,并无价值上的分别。我们需要以新的眼光来看待职业,其实它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那是人们赋予了他那样的不同的色彩,只要我们是通过自己的劳动,不是偷、抢、骗等非法手段获得的钱财都是光荣的。我们所从事的职业都是高尚的。社会存在职业歧视现象,关键是我们不要歧视自己。作为家长应该教育孩子有此种认识。
第三、缺少抗挫折的教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加之家长对于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生怕孩子吃苦。更别提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了。在过分优越的环境中,孩子的生存能力也越来越弱化。现在的“啃老族”就是活生生的明证。
从现在“啃老族”中的部分人看来,他们承受不了找工作中的挫折,一遇到失败,就不愿在尝试了。甘愿过在家中靠父母养着。如果孩子从小就接受了挫折教育,知道干什么事难免遇到挫折,他们长大以后就不会因为一次两次的失败而放弃努力,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会强一些,他们就愿意尝试去做一些事,他们也就会做成一些事。
对幼儿实施抗挫折教育,是指在科学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幼儿身心发展和教育的需要,创设和利用某种情景,提出某种难题,启发和促使幼儿动脑动手来解决问题,使他们逐步形成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幼儿的挫折承受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非后天自然可得,它是从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前提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增强,通过专门的实践锻炼而获得的。
在现实中,由于一些家长对孩子过分宠爱,给孩子过多过细的照顾保护,造成幼儿依赖性强,自觉性和独立性差。加之,一些家长和教师在教育观念上存在偏差——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幼儿的应付挫折能力的培养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所有这些都是造成幼儿应付挫折能力普遍较差这一现状的原因。据北京市教育研究会就“你遇到失败打击能顶得住吗?”的问题进行广泛的问卷调查,结果31.2%的孩子回答:“自己承受挫折的能力不强”,“没有受过失败的打击和锻炼”,有55%的孩子说:“顶不住失败的打击”,“遇到失败我束手无策”这样的结果表明,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从幼儿发展的需要看,在生活中有意识地让幼儿受点“苦和累”“受点挫折”,尝试一点生活的磨难,使幼儿明白人人可能遇到困难和挫折,而困难和挫折是可以克服的,教育幼儿敢于面对困难、挫折,正视挫折并提高克服困难的能力。幼儿应付挫折能力强,在今后的教育过程中,就容易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使其自觉性、生动性得以发挥,而这种内在动机是推动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能力。因此,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是很有必要。
第四、缺失了自信心和责任感培养
北京大学社会学家夏学銮教授认为,“啃老族”的出现,反映出的是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家庭本应成为子女的第一大课堂,子女的勤劳、孝顺和责任感都应是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向他们传输的。而中国最初的几代独生子女,也正是“啃老族”的主要组成人员,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上中期的这些年轻人,从小在“捧着”、“抱着”、“举着”、“背着”、“顶着”的“五着”下成长起来,养成了事事由家长做、处处有家长呵护,任性、不能完全独立、缺乏责任感的性格。
“啃老族”中,有相当数量的年轻人从小到大习惯“啃”父母,也有相当一部分父母主动让孩子“啃”。
北京青年人才交流中心负责人崔慧敏认为,有就业能力和机会而不想就业,这样的年轻人缺乏责任心,也缺乏自信心。对于他们来说,不就业可以逃避眼前面临的困难,但是他们生活得并不潇洒。毕竟,前途未卜,生活空虚,所以他们承受的心理压力比别人要大。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不工作时间的延长,他们与社会的交流越来越少,适应能力也将下降,以后就更难适应工作的要求。所以对于这类人群,周围的人应该帮助他们创造机会,培训他们的技能和知识结构,让他们适应工作和创业的需要。此外,还要对他们进行责任心和自信心的培养,让他们主动承担起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当然,改变自己生活的关键还是他们本人,只有端正就业态度,才能摆脱眼前的困境
中国传统思想就是养儿防老,父母养育子女,子女赡养父母都是公民应该履行的法律义务。但是“啃老族“中有多少人有这个意识呢。十八岁就使成年人及应该为家庭承担一份责任了,就应该自立了,就应该脱离家庭了,就应该养活自己了。我们的父母又有多少人用这样的理念去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意识呢。
其实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责任心并不是很难的,只要父母有这个意识,注意自己的教养态度和行为,例如:培养孩子的爱心,让孩子心中有爱,关心他人,善待他人,这是培养孩子对社会的责任心的基础:要求孩子主动关心老人、病人和比自己小的孩子;父母生病的时候,让孩子学会照顾父母;让孩子知道父母的生日,鼓励孩子给父母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培养孩子对家庭的责任心;和孩子进行协商,对孩子解释他们应该做某事的理由;把每件要求孩子做的事情,对孩子交代清楚,保证孩子能完全理解;耐心指导孩子做家务,以鼓励、表扬、奖励等方式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反馈;让孩子信守诺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父母为孩子做出遵守诺言的榜样;无论做出什么许诺,都要尽可能地实现,如果不能实现的话,一定要向孩子说明;告诫孩子不要轻许诺言,一旦许诺,就必须遵守;积极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的公益劳动和集体活动,培养孩子对集体的责任心。对孩子采取民主的态度,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允许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利于孩子形成责任心。
而娇惯、过度保护孩子,让孩子从小养尊处优、自私自利、为所欲为,孩子成年后就会缺乏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心。
让孩子绝对服从的教育方式只能培养出唯命是从、毫无主见、不敢负责的人。
上述的种种方式让孩子在锻炼中成长起来,让他感到自己很能干也就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也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责任心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早一夕就能培养成的。它需要父母做个有心人,从自身做起,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持之以恒,让孩子养成事事负责的习惯,他就成了有责任心的人。
第五、缺失了沟通能力与合作意识的培养
“啃老族”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因为频繁跳槽导致无法就业,排除因为他们的能力和他们对就业期望值太高等因素外,他们与人沟通能力和与人的合作意识让人怀疑。
现在的“啃老族”就是八十年代初出生的独生子女,他们从小缺少兄弟姐妹与之玩耍、相处。再加上现在他们生活在钢筋水泥建造的高楼大厦中,缺少了和同龄人相处的天然的条件。他们被大人包围着、宠爱着。不懂谦让和怎样与人相处,甚至会以我为中心,很少顾及别人的感受,这种处世方式,在社会中肯定会碰壁的。因为现在的社会分工越来越复杂,对人的各种能力要求越来越多,人们不可避免要相互交往、合作。因而一个人与人交往能力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就显得至关重要。如果在这方面欠缺,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就业。
“啃老族”的出现,是时代变迁的一个现象,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它。一方面有其存在的社会原因;另一方面,如果长期纵容这种现象,容易导致子女长期依赖父母,只知道索取,不懂得付出。等到父母老得啃不动了,需要子女照顾时,子女已没有本领和能力了,子女生活会更困难,父母晚年会更凄惨。最重要的是我们要从这个现象中吸取教训反思我们教育的不足之处,尤其是那些幼儿家庭的年轻父母们,引以为戒,在教育孩子是要注重孩子独立能力,自信心、责任感及与人沟通能力合作意识的培养。年轻的父母要像狐狸和狮子一样让孩子学会如何生存,培养他们的勇于自立的精神,要求自立的意识,及正确看待职业,正确看待劳动的现代人的人生观、世界观。
展开全部
家庭教育无需太费心思。孩子还是需要自己摸索成长的,过多的干预会要让他们思想不成熟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一定要重视对孩子的品德培养 关爱他人 不要自私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如果是邮寄,一两样一般都不会严查,查到只能是RP问题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