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翻译大全.

人教版... 人教版 展开
匿名用户
2012-09-16
展开全部

  原文
  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和《卫灵公》。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hǎn)》)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第一则: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重点字词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 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补充词解释: 
  而:连词。(可译为并且)例:学而时习之。 
  转折。(可译为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 
  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了解。  
  本段理解: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 
  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三:泛指多次。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5)传不习: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补充词解释: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检查,反省。 
  为:替。 
  谋:谋划。 
  忠:尽心尽力。 
  信:诚信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第三则: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重点字词解释: 注: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而:连词,表顺承,就 
  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借。 
  为:作为。 
  另外词解释: 
  温故知新(成语): 
  请注意不是温故而知新 
  【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示例】:~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

  第四则: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重点字词解释: 
  而:连词,表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罔(wǎng):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这里指有害。本意:危险。 
  本段讲了学习与思考的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第五则:学习态度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1、诲女知之乎! 
  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杨伯峻《论语译注》) 
  2、诲女知之乎! 
  我告诉你什么叫求知吧!(李泽厚《论语今读》) 
  3、诲女知之乎! 
  我教你怎么算知道吧!(钱穆《论语新解》) 
  4、诲,女知之乎? 
  教育(教诲),你知道吗?(南怀谨《论语别裁》) 
  5、诲女,知之乎? 
  我教导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徐志刚《论语通译》) 
  6、诲女知之乎! 
  (我)教给你的,(你)懂得了吗!(薛金星《中学生教材全解》) 
  7、让我来教教你吧,你可懂得这个道理?(杨润根《发现论语》)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重点字词解释: 
  女:通假字“女”通“汝”,你。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zhì)也”:通“智”聪明,智慧。 
  之:代孔子教的东西 
  诲:教,传授。 
  乎:语音助词。 
  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本段理解:孔子说这段话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有诚实、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第六则:学习态度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重点字词解释: 
  思:希望,想着。 
  省:指反省有没有相同的毛病。 
  齐:看齐 
  贤:德才兼备的人 
  焉:句末语气词 
  本段理解: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

  第七则:学习态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 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重点字词解释: 
  必有我师焉: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三:泛指多次; 
  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之:字指择其善者而从之:代善者; 
  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不善者。

  第八则:修身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词语解释: 
  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强 :刚强,勇毅 
  仁:这里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已:结束

  第九则:修身做人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叶的。" 深刻含义:人们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也以松柏为喻,谈人应当具备坚毅的品格! 
  之:这里的之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偏正结构,不译或勉强译作“的”。 
  岁寒:一年中的寒冷季节,深冬 
  然后(古今词):然 ,后。意思是分开来解释的。然,这样。后,以后。 
  士:有抱负的人。 
  本段理解:本段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一种坚贞不屈、不随俗流、保持节操、坚韧不拔的社会现象。

  第十则:修身做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重点字词解释: 
  一言:一个字。 
  行:奉行。 
  其恕乎:其:大概,也许。恕: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喜欢,想。想要(做的事)。 
  施:施加。 
  其:大概 
  评析本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在今天的社会道德修养方面有积极意义,已成为警世格言。

  逐则注解
  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第二则是学习方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第三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第四则是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五则是学习态度,通过对话论述了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可贵。 
  第六则是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思想修养。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第七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第八则是个人修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 
  第九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 
  第十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 
  总共三类: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 
  《论语十则》,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修身做人的十条语录。这十则语录都是格言警句,每一则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文字也颇具特色,句式整齐,音调和谐,读起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力。

  古文翻译的六种手段
  录、释、理、添、删、缩 
  录: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此外,古今词义一致,人们熟知的词,如“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 
  释: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理: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添: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删: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六则)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缩: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四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乐”之解释
  不亦乐乎的“乐”应该读lè,不应该读yuè。 
  因为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论语》第一篇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朱熹的注释是:说,同悦;乐,音洛。《论语 雍也》中还有一句孔子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朱熹注释也是:好,去声;乐,音洛。按今天的读音,“洛”字音luò。但在古代,作为快乐的“乐”和“洛”都属于入声“十一药”韵部(见《平水韵》),可见“洛”、“乐”的韵母一样,加上声母都是l,当然完全是同音字了。这在南方人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为南方方言保留更多的古音,例如在福建的方言里,“洛”和“乐”发音完全一样,都读成lok。所以今天用普通话读,“不亦乐乎”中的“乐”也应该和“快乐”中的“乐”字一样,都读成lè。 
  “乐”是多音字,除了读yuè(音乐)、lè(快乐)外,在《论语 雍也》篇中还有一处也有很多人读错:“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朱熹的注释是:知,去声。乐,上二字并五教反,喜好也。下一字音洛。“五教反”是指我国传统的拼音方法——“反切法”:取上一字的声母(也叫“声纽”,“五”字的声母是“疑”,相当于今天的y) ,与下一字的韵母(即“教”的韵母iao)拼读成yao。可见,在“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二句中,“乐”字作为“喜爱、喜欢”的意思时应该读yao。 
  归纳起来,“乐”在古书中的读音主要有三种:(1)作名词用的意思是“音乐、乐器、乐工”等,音yuè。(2)作形容词用的意思是“喜悦、快乐”,音lè。(3)作动词用的意思是“喜爱、喜欢”,音yào。

  成语
  不亦乐乎:指快乐得无法形容。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温故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择善而从:选择有才能的人委以重任。 
  见贤思齐 :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三人行,必有我师:一些人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指应该虚心地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岁寒松柏:比喻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节操高尚的人。

  通假字
  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智慧。 
  女 通“汝”,表示你 
  说 通 “悦”表示愉快

  活用现象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名词作状语; 
  温故而知新:故,旧知识,形容词做名词。新,新的知识,形容词做名词。 
  传不习乎:传,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 
  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可译为按时。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指“优点长处”。 
  见贤思齐焉: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可译为贤人。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表示看齐。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方位名词代理活用作状语。

  一词多义
  1. 知: 
  (1)了解(人不知而不愠) 
  (2)明白(诲女知之乎) 
  (3)通“智”,智慧(是知也) 
  2.而: 
  (1)转折连词(人不知而不愠) 
  (2)顺承连词(温故而知新) 
  (3)并列连词(任重而道远) 
  3、之: 
  (1)代词 
  (2)助词 
  (3)语气词 
  4、信:①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②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③谓为信然:确实 
  ④信义著于四海:信用 
  5、道:①任重而道远:路途 
  ②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6、士:①士不可以不弘毅:是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②管夷吾举于士:狱官 
  7、故:①温故而知新 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②桓侯故使人问之 故:特意 
  ③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故:所以,因此 
  ④ 既克,公问其故。 故:原因,缘故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是知也 (“也”表判断) 
  (2)省略句 
  1.可以(之)为师矣(省略宾语“之”) 
  2.人不知(之)而不愠(省略宾语“之”)

  1. 古今异义
    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的时间,今义:时间 
    “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日,今义:一日 
    “三”古义:泛指多数,虚数 今义:数词,三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义:真诚,诚实,今义:相信 
    温故而知新:“故”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此古义变今义是意扩大了范围)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 
    “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此古义变今义也是意扩大了范围) 
    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把,今义:可能、许可 
    是知也:“是”:古义:这,今义:表判断

匿名用户
2012-05-28
展开全部
1.童趣(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2.《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3.古代诗歌五首
一、《观沧海》(东临碣石)
作者: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赞同0| 评论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你听不见的life
2012-05-10
知道答主
回答量: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633
展开全部
1.童趣(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2.《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3.古代诗歌五首
一、《观沧海》(东临碣石)
作者: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985803417
2012-11-11 · TA获得超过911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28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8.8万
展开全部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翻译全集
第一单元
5、童趣(沈复)
第二单元
10、《论语》十则
第三单元
15、古代诗歌五首  
观沧海(曹操)  
次北固山下(王湾)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西江月(辛弃疾)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第四单元
20、*山市(蒲松龄)
第五单元
25、《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
第六单元
30、*寓言四则
智子疑邻
塞翁失马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全集
第一单元
5、伤仲永(王安石)
第二单元
10、木兰诗
第三单元
15、*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第四单元
20、口技(林嗣环)
第五单元
25、短文两篇
夸父逐日 《山海经》
两小儿辩日 《列子》
第六单元
30、*狼(蒲松龄)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翻译全集
第五单元
21、桃花源记(陶渊明)         
22、短文两篇  
陋室铭(刘禹锡)    
爱莲说(周敦颐)
23、核舟记(魏学洢)     
24、大道之行也(《礼记》)
25、杜甫诗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第六单元
26、三峡(郦道元)       
27、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28、观潮(周密)     
29、湖心亭看雪(张岱)
30、诗四首 归园田居(陶渊明)  
      使至塞上(王维)
      渡荆门送别(李白)   
      登黄鹤楼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全集
第五单元
21、与朱元思书(吴均)        
22、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23、马说(韩愈)      
2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25、诗词曲五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赤壁(杜牧)  
        过零丁洋(文天祥)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第六单元
26、小石潭记(柳宗元)
27、岳阳楼记(范仲淹)
28、醉翁亭记(欧阳修)
29、满井游记(袁宏道)
30、诗五首 饮酒(其五)(陶渊明)  
      行路难(其一)(李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己亥杂诗(龚自珍)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翻译全集
第六单元
21、陈涉世家(司马迁)       
22、唐雎不辱使命(刘向)
23、隆中对(陈寿)         
24、出师表(诸葛亮)
25、词五首   
望江南(温庭筠)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渔家傲(范仲淹)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武陵春(李清照)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全集
第五单元
17、公输 《墨子》          
18、《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9、鱼我所欲也 《孟子》       
20、《庄子》故事两则  
惠子相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第六单元
21、曹刿论战 《左传》        
22、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23、愚公移山 《列子》
24、《诗经》两首  
关睢
蒹葭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laipd
2012-05-31
知道答主
回答量: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626
展开全部
薪给僵持,无期赖何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7)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