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道林格雷的画像》书和电影的对比!!!

 我来答
AriorLively
2011-12-25 · TA获得超过421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万
展开全部
从情节讲,道林的书改编了原著的结尾,原著是道林每每看见那腐烂的画像就颇受良心谴责,后来他想继续放纵的生活而免受良心的谴责,拔剑刺向画像,结果自己也死了。而电影整个脉络都变了,后半部分变为道林过够了种种放纵欲望的生活,良心回归。他希望自己变好后画像也能有所变化,谁知画像依旧丑陋。道林伤心欲绝时遇见了亨利的女儿并爱上了他,决定与过去决裂,可最后亨利发响了他的画像,一把火烧了,他女儿赶来,道林便一把锁住阁楼的门,不让爱人进来。为的是不让她看见反映他丑陋灵魂的画像。道林宁愿自己死也决不愿爱人知晓自己与魔鬼定下的肮脏契约。 从这点看,电影情节更有戏剧张力,但将原著道林灵魂觉醒简化为只是因为一段爱情,降低了其复杂性,当然也更易让观众明白。
原著里道林是金发碧眼,2011电影版是乌发黑眼的本巴恩斯。
原著侧重的是艺术,宿命及人欲望和堕落的底线。而电影掺杂了导演本身向王尔德致敬的成分,因而将演员形象与王尔德本身靠近,且把画家和道林变成了同性恋的爱人。要知道,黑发,同性恋都是王尔德标志。
主题的话电影版可能用里面一句台词概括较恰当——就是艾米丽问到道林时他回答:往往最短暂的东西才最美丽。 青春是最昂贵的奢侈品,因为拥有的人根本不在乎。道林拥有了永恒的青春,却对周遭一切已厌倦,因而其实最短暂的才最美丽。 而原著则是宿命,道林到死都没明白自己是逃不出宿命的。书的开头就是说紫色和金色,这两种颜色是宿命的颜色,要么怎么道林随口一说愿意拿灵魂换青春,就鬼使神差般的的实现了呢?
最重要的是原著是有风险性的,搞不好你读着读着就会像道林一样堕落,因为王尔德把堕落生活描写的太诗意太富有魅力。而电影则刚好相反,他让人们更清楚地认识到生活的底线,不能放浪形骸。
先这些吧,楼主如有哪些方面还想了解和深入我再追加。。
追问
不好意思回晚了,我还想问一下书和电影有什么显著的、值得探讨的共同点么?还有,想问一下关于原著的主题,我不太理解,您说是宿命,难道整部小说的主旨就是在说宿命么?
追答
共同点应该能说是对欲望探讨。是被欲望吞噬还是克制欲望。王尔德随借亨利之口使道林滑向他所描述的新享乐主义的深渊(“新享乐主义的使命是教人们把精力集中于生活的若干片刻,而生活本身也无非是一瞬间而已”),新享乐主义集中于人要尽情享受生活中的片刻。于是当道林发现自己纵情欢乐无人察觉,连岁月也无法给他留下任何痕迹时,便尽情堕落。他越是享乐越是希望体验更多,疯狂的心理始终处于饥渴状态。但他没意识到他只是道林格雷的画像,而不是人,画像才是人。  所以最终不论是电影还是原著他都死了,其实道理是一样的,要是对欲望永不知节制,最后只能自己杀了自己,走向自我的毁灭。
你的第二个问题挺对的。其实原著微言大义,揭示的方面太多已经很难用某个单一的主旨概括了。宿命只是其中一个。用王尔德的一句话帮你理解,书的开头他说“才貌出众的人多半在劫难逃”,这话指的是道林,也指的是他自己。他在给崇拜者的信中写过:“巴西尔是我心目中自己的形象,道连·格雷是我期望中的形象,亨利勋爵是世人眼中我的形象。”
原著还表现了与其他方面的主题——比如美的本质,王尔德是当时唯美主义的倡导者,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就是想让艺术纯粹不掺杂世俗的东西。以道林格雷这个毁灭的悲剧,其实佐证了他的观点即悲剧是美的本质。 还有艺术,王尔德不自觉的挖掘了艺术在他眼中的样子,即艺术是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的,生活本身就是艺术品,即使一个上楼梯的步伐也是极富美感的。 更多的方面我就不说了,每个人读来应该都有不同发现。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