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解读2012年宏观经济政策及中国经济走向
展开全部
2011年中国经济形势可谓喜忧并存。喜的有,8月物价涨幅高位回落,CPI拐点或已来临;前8月外贸出口实现年初的两个目标,外贸增长呈现价格和数量协调拉动的新变化。忧的有,9月汇丰中国制造业PMI降至49.4,已经连续3个月低于50的经济荣枯线,中国经济可能进一步减速的预期有所增强。
应该冷静、理性地去看待这些变化和挑战。首先,必须指出的是,通胀问题仍是中国当前面对的首要问题。8月CPI涨幅虽然已经有所回落,但仍处高位。特别是9月、10月面临中秋、国庆两节的影响,加之输入性通胀压力仍然很大,8月外汇占款环比大增七成,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短期CPI难有大的回落,实现全年调控目标难度也很大。
其次,中国GDP增速的适度降低,符合发展目标和管理层的预期,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根据“十二五”规划,今后5年乃至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是我们工作的着力点,为此国家也将“十二五”期间的GDP增速下调至7%。
因此,我们认为,中国应该继续坚持紧缩的货币政策,把防止通货膨胀当做长期的一个主要政策目标来抓。与此同时,面对国际复杂经济形势,中国不宜贸然承担拯救全球经济的重任。原因有:一是我们自身的发展还有很多问题亟待去解决;二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政策遗痛仍在,倘若再来一次货币转向,出台强有力的经济刺激政策,不但控通胀、调结构的努力付诸东流,更为可怕的是,这将加重我们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必须指出的是,在总体紧缩的大基调下,货币政策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做一些适当的微调。比如,针对当前中小企业等急需资金的重要群体,政策应“定向宽松”,多向它们倾斜,把更多的资金、更多优惠的政策分配给它们,这是保障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关键。中国监管机构在近几周也暗示可能放宽对农业、公共住房和小型企业的贷款限制,并出台了中小企业发展规划等举措,这是积极的信号,应该坚持,但必须把握好节奏和力度。
二、解读2012年宏观经济政策
“中央对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表明,我国宏观调控的基调保持不变,对巩固和延续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意义重大。”
1、把握一个“稳”字,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我国经济形势正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增速持续放缓,物价温和下降。 张晓晶表示,当前经济内生力增强,经济基本面持续向好,经济运行中出现了新特点,宏观调控基调需要把握一个“稳”字。
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张晓晶说,体现在宏观调控政策上的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首先,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决定了我国的宏观调控基本取向暂不需要大的调整。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3206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4%,经济增速环比持续放缓。11月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4.2%,创14个月来新低。目前,国民经济呈现增长较快、价格趋稳、效益较好、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虽然经济增速放缓,物价温和下降,但我国经济不仅不会二次探底,也不会“硬着陆”。张晓晶说,宏观调控的基调保持不变,有利于统一认识、坚定信心、凝聚力量。
其次,稳定物价总水平依然是摆在宏观调控面前的重要任务。
目前物价拐点已经显现,国内成本性通胀预期不断降低,但是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随时会推高物价水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表示,食品价格将来会不会再次成为通胀的推高因素值得关注。目前三类产品的价格容易上涨,一是劳动生产率增长较慢的农产品,二是房地产等不可通过贸易调节的产品,三是资源类产品。
充裕的国际流动性将抬高大宗商品价格水平。尽管目前受欧债危机影响,欧美等主要西方发达国家总需求收缩,短期内促进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下降。但是,计划中的挽救欧债危机的2万亿欧元的流动性,以及美国可能的QE3(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会大大刺激总需求,带来大宗商品价格的推升,从而对中国构成输入性通胀预期。
当前,欧债危机以及世界经济复苏遇到巨大的不确定性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宏观调控的取向不需要改变。就欧债危机而言,张晓晶分析,由于我国政府和金融部门对欧债的直接涉入不深,欧债危机对我国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外需下滑,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是有限的、可控的。张晓晶说:“保持宏观调控基调不变,显得格外重要。”
稳,不是一成不变。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副会长陈厚义说,稳,还要根据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出现的新变化、新特点,统筹处理速度、结构、物价三者关系,特别是要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防范经济运行中的潜在风险放在宏观调控的重要位置。
2、把握一个“进”字,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张晓晶说,宏观调控上的进,就要深入分析经济发展和运行趋势变化,准确把握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重点,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经济金融等领域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同时,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贸易增速回落,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各类风险明显增多。展望明年,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仍将十分严峻复杂,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陈厚义说,要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宏观调控面临着复杂的任务。
在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之际,反映经济增长的先行指标PMI(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11月份从上月50.4%下降至49%,自2009年3月以来首次回落到50%的景气临界点以下。中金公司研究报告认为,四季度经济增速受疲弱的外部需求影响,将会进一步降低。
在控制物价的同时,宏观调控要稳定经济增长。从2012年1月1日起,我国将在部分地区和行业开展深化增值税制度改革试点,逐步将目前征收营业税的行业改为征收增值税。地方债试点已经启动,近日,财政部发布的《2011年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办法》称,2011年上海、浙江、广东、深圳开展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央行近期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
要通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长期以来,无论是从规模,还是从速度上看,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大低于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081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7.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3%)。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12274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4.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9%)。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自主协调发展。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明年是“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具有重要意义。张晓晶表示,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既是顶层制度设计,又是百姓关切。增强宏观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稳中求进,迎难而上,国民经济就能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应该冷静、理性地去看待这些变化和挑战。首先,必须指出的是,通胀问题仍是中国当前面对的首要问题。8月CPI涨幅虽然已经有所回落,但仍处高位。特别是9月、10月面临中秋、国庆两节的影响,加之输入性通胀压力仍然很大,8月外汇占款环比大增七成,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短期CPI难有大的回落,实现全年调控目标难度也很大。
其次,中国GDP增速的适度降低,符合发展目标和管理层的预期,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根据“十二五”规划,今后5年乃至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是我们工作的着力点,为此国家也将“十二五”期间的GDP增速下调至7%。
因此,我们认为,中国应该继续坚持紧缩的货币政策,把防止通货膨胀当做长期的一个主要政策目标来抓。与此同时,面对国际复杂经济形势,中国不宜贸然承担拯救全球经济的重任。原因有:一是我们自身的发展还有很多问题亟待去解决;二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政策遗痛仍在,倘若再来一次货币转向,出台强有力的经济刺激政策,不但控通胀、调结构的努力付诸东流,更为可怕的是,这将加重我们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必须指出的是,在总体紧缩的大基调下,货币政策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做一些适当的微调。比如,针对当前中小企业等急需资金的重要群体,政策应“定向宽松”,多向它们倾斜,把更多的资金、更多优惠的政策分配给它们,这是保障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关键。中国监管机构在近几周也暗示可能放宽对农业、公共住房和小型企业的贷款限制,并出台了中小企业发展规划等举措,这是积极的信号,应该坚持,但必须把握好节奏和力度。
二、解读2012年宏观经济政策
“中央对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表明,我国宏观调控的基调保持不变,对巩固和延续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意义重大。”
1、把握一个“稳”字,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我国经济形势正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增速持续放缓,物价温和下降。 张晓晶表示,当前经济内生力增强,经济基本面持续向好,经济运行中出现了新特点,宏观调控基调需要把握一个“稳”字。
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张晓晶说,体现在宏观调控政策上的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首先,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决定了我国的宏观调控基本取向暂不需要大的调整。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3206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4%,经济增速环比持续放缓。11月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4.2%,创14个月来新低。目前,国民经济呈现增长较快、价格趋稳、效益较好、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虽然经济增速放缓,物价温和下降,但我国经济不仅不会二次探底,也不会“硬着陆”。张晓晶说,宏观调控的基调保持不变,有利于统一认识、坚定信心、凝聚力量。
其次,稳定物价总水平依然是摆在宏观调控面前的重要任务。
目前物价拐点已经显现,国内成本性通胀预期不断降低,但是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随时会推高物价水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表示,食品价格将来会不会再次成为通胀的推高因素值得关注。目前三类产品的价格容易上涨,一是劳动生产率增长较慢的农产品,二是房地产等不可通过贸易调节的产品,三是资源类产品。
充裕的国际流动性将抬高大宗商品价格水平。尽管目前受欧债危机影响,欧美等主要西方发达国家总需求收缩,短期内促进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下降。但是,计划中的挽救欧债危机的2万亿欧元的流动性,以及美国可能的QE3(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会大大刺激总需求,带来大宗商品价格的推升,从而对中国构成输入性通胀预期。
当前,欧债危机以及世界经济复苏遇到巨大的不确定性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宏观调控的取向不需要改变。就欧债危机而言,张晓晶分析,由于我国政府和金融部门对欧债的直接涉入不深,欧债危机对我国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外需下滑,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是有限的、可控的。张晓晶说:“保持宏观调控基调不变,显得格外重要。”
稳,不是一成不变。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副会长陈厚义说,稳,还要根据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出现的新变化、新特点,统筹处理速度、结构、物价三者关系,特别是要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防范经济运行中的潜在风险放在宏观调控的重要位置。
2、把握一个“进”字,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张晓晶说,宏观调控上的进,就要深入分析经济发展和运行趋势变化,准确把握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重点,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经济金融等领域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同时,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贸易增速回落,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各类风险明显增多。展望明年,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仍将十分严峻复杂,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陈厚义说,要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宏观调控面临着复杂的任务。
在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之际,反映经济增长的先行指标PMI(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11月份从上月50.4%下降至49%,自2009年3月以来首次回落到50%的景气临界点以下。中金公司研究报告认为,四季度经济增速受疲弱的外部需求影响,将会进一步降低。
在控制物价的同时,宏观调控要稳定经济增长。从2012年1月1日起,我国将在部分地区和行业开展深化增值税制度改革试点,逐步将目前征收营业税的行业改为征收增值税。地方债试点已经启动,近日,财政部发布的《2011年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办法》称,2011年上海、浙江、广东、深圳开展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央行近期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
要通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长期以来,无论是从规模,还是从速度上看,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大低于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081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7.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3%)。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12274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4.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9%)。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自主协调发展。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明年是“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具有重要意义。张晓晶表示,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既是顶层制度设计,又是百姓关切。增强宏观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稳中求进,迎难而上,国民经济就能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