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强烈的受虐倾向该怎么办?
患者信息:女30岁北京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等):有强烈的受虐倾向,无法接纳自己,认为自己应该受到惩罚,应该遭受不幸,身体的一部分和另外一部分严重互相排斥想得到怎样...
患者信息:女 30岁 北京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等):
有强烈的受虐倾向,无法接纳自己,认为自己应该受到惩罚,应该遭受不幸,身体的一部分和另外一部分严重互相排斥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希望能够纠正不良心理倾向
曾经治疗情况及是否有过敏、遗传病史:
曾经患过抑郁症,服用左洛复三个月后自行停药
或者谁知道北京有没有好一点的心理医生,在抑郁症和受虐倾向的治疗方面。以前看过的心理医生感觉不专业,就让我做了几个从网上都能随处找到的测试,然后体检就开药让我吃。。一点实质问题都没有解决 展开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等):
有强烈的受虐倾向,无法接纳自己,认为自己应该受到惩罚,应该遭受不幸,身体的一部分和另外一部分严重互相排斥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希望能够纠正不良心理倾向
曾经治疗情况及是否有过敏、遗传病史:
曾经患过抑郁症,服用左洛复三个月后自行停药
或者谁知道北京有没有好一点的心理医生,在抑郁症和受虐倾向的治疗方面。以前看过的心理医生感觉不专业,就让我做了几个从网上都能随处找到的测试,然后体检就开药让我吃。。一点实质问题都没有解决 展开
6个回答
展开全部
没有人天生就有享受痛苦的本性,遭受虐待,期盼获得的是内心更为缺乏的东西
精神分析流派认为,受虐者的人格主要体现在自虐型人格特质中,常见于有家暴的家庭之中,奇怪的问题是,自虐型人格的来访者,总会找到施虐者,研究发现,即便是从一段家庭暴力的婚姻中解脱出来,进入重组家庭后,另外一方也会很快转变为施虐者,受虐者会有一种很奇怪的适应方式,它会不断地挑战另外一方的心理底线,直到另外一方变成施虐者为止。
主体间性理论认为,这是一种来源于早年生活的社会经验组织模式,因为熟悉和适应,反而当事人没有多大的心里问题,但如果适应模式发生修正和改变,当事人反而充满了对于未知模式的恐惧,常见的临床上会表现为对方对她越好,她就越恐惧对方离开,反而陷入施虐和受虐模式的时候,感觉到很安心,这也是很多家暴家庭中,一方很难离开另一方的主要原因。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自虐型人格障碍,主要渴求的是两种,一种是高度的道德化,比如说中国好大嫂,这在影视中最常见,为整个家族付出一切的中国女性,另外一种是关系自虐,主要表现在恋人关系中,自卑渺小懦弱,为了不被分手抛弃,抛弃掉一切的自尊,只为了关系存在。
存在主义则认为,施虐者和受虐者是互为一体的,主要是为了对抗存在性孤独,为了对抗存在性孤独,必须寻求融合,寻求融合的人是依赖的,谄媚的,自我牺牲的,他们忍受痛苦,也享受痛苦,因为痛苦可以驱散孤独,他们为了能够得到融合带来的安全感,愿意为别人做任何事,这种人有一类奇特的互补对象,有一种人喜欢支配他人,羞辱他人,使他人痛苦,让自己成为他人的绝对主宰,成为施虐者,而必然就有一个另一个人会承担受虐者。
施虐者和受虐者之间的差别仅仅在于一个是融合他人,一个是被人融合,这两种情况都能够减轻存在孤独,一种通过放弃自己的独立,摆脱孤独,一种是通过吸吸纳他人,而自我膨胀。这也是为什么施虐和受虐长在同一个人的内心摇摆,因为他们实际上是针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解决方式。
那应该怎么办呢?
其实从精神分析和存在主义的理论来看,受虐倾向的人一般都有很严重的孤独感,多数是丧失了自我,只有找到内心真正的自我,才可以摆脱这种深邃的孤独。
具体的问题需要具体分析,有条件的话,可以找一个心理咨询师,陪伴你共同去触摸内心最痛苦的世界深渊。
精神分析流派认为,受虐者的人格主要体现在自虐型人格特质中,常见于有家暴的家庭之中,奇怪的问题是,自虐型人格的来访者,总会找到施虐者,研究发现,即便是从一段家庭暴力的婚姻中解脱出来,进入重组家庭后,另外一方也会很快转变为施虐者,受虐者会有一种很奇怪的适应方式,它会不断地挑战另外一方的心理底线,直到另外一方变成施虐者为止。
主体间性理论认为,这是一种来源于早年生活的社会经验组织模式,因为熟悉和适应,反而当事人没有多大的心里问题,但如果适应模式发生修正和改变,当事人反而充满了对于未知模式的恐惧,常见的临床上会表现为对方对她越好,她就越恐惧对方离开,反而陷入施虐和受虐模式的时候,感觉到很安心,这也是很多家暴家庭中,一方很难离开另一方的主要原因。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自虐型人格障碍,主要渴求的是两种,一种是高度的道德化,比如说中国好大嫂,这在影视中最常见,为整个家族付出一切的中国女性,另外一种是关系自虐,主要表现在恋人关系中,自卑渺小懦弱,为了不被分手抛弃,抛弃掉一切的自尊,只为了关系存在。
存在主义则认为,施虐者和受虐者是互为一体的,主要是为了对抗存在性孤独,为了对抗存在性孤独,必须寻求融合,寻求融合的人是依赖的,谄媚的,自我牺牲的,他们忍受痛苦,也享受痛苦,因为痛苦可以驱散孤独,他们为了能够得到融合带来的安全感,愿意为别人做任何事,这种人有一类奇特的互补对象,有一种人喜欢支配他人,羞辱他人,使他人痛苦,让自己成为他人的绝对主宰,成为施虐者,而必然就有一个另一个人会承担受虐者。
施虐者和受虐者之间的差别仅仅在于一个是融合他人,一个是被人融合,这两种情况都能够减轻存在孤独,一种通过放弃自己的独立,摆脱孤独,一种是通过吸吸纳他人,而自我膨胀。这也是为什么施虐和受虐长在同一个人的内心摇摆,因为他们实际上是针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解决方式。
那应该怎么办呢?
其实从精神分析和存在主义的理论来看,受虐倾向的人一般都有很严重的孤独感,多数是丧失了自我,只有找到内心真正的自我,才可以摆脱这种深邃的孤独。
具体的问题需要具体分析,有条件的话,可以找一个心理咨询师,陪伴你共同去触摸内心最痛苦的世界深渊。
2011-12-30
展开全部
你联系联系韩玉金老师吧。我看也就是韩老师能帮你了。我虽然是心理学硕士,二级心理咨询师我感觉我帮不了你。还是找我老师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朋友,从你找的心理医生能开药来看,你找的应该是医院的精神科医生。但根据我的判断,你的情况的主要是心理障碍而非精神疾病,所以只怕你找错人了。
你应该去找心理咨询师,去寻求心理开导,而不是去找精神科医师。在国内,大家把精神科医师和心理咨询师混同了,一致都称为心理医生。其实二者是有很大区别的,心理咨询师主要的是针对心理问题,进行心理上的开导,没有处方权。而精神科医师则主要是针对精神疾病,一般不会进行心理开导,主要就是开药。
国外的一些精神科医师可以做到同样是心理咨询师,但国内能做到这样的很少。这就是你感觉他们不专业的原因,建议你最好去向一些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求助,心理开导和药物治疗一同作用,效果应该会好很多。
你应该去找心理咨询师,去寻求心理开导,而不是去找精神科医师。在国内,大家把精神科医师和心理咨询师混同了,一致都称为心理医生。其实二者是有很大区别的,心理咨询师主要的是针对心理问题,进行心理上的开导,没有处方权。而精神科医师则主要是针对精神疾病,一般不会进行心理开导,主要就是开药。
国外的一些精神科医师可以做到同样是心理咨询师,但国内能做到这样的很少。这就是你感觉他们不专业的原因,建议你最好去向一些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求助,心理开导和药物治疗一同作用,效果应该会好很多。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其实,你需要与专业心理辅导人员沟通,辩明问题真相和程度,然后看看是否需要或需要怎样的辅导,不是你自己匆匆下一个结论,然后拿这个结论找药方。
可以参考以下文章:
http://hi.baidu.com/bjlf1/blog/item/b012882fa59adf404ec22613.html
http://hi.baidu.com/bjlf1/blog/item/8c85551ebd22747df724e46a.html
可以参考以下文章:
http://hi.baidu.com/bjlf1/blog/item/b012882fa59adf404ec22613.html
http://hi.baidu.com/bjlf1/blog/item/8c85551ebd22747df724e46a.html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去旅行吧 看看世界美好的一面 要不看心理医生把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