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政治题
1个回答
2013-11-02
展开全部
呵呵,这九年级的政治题挺时尚前沿化的哦,个人认为啊:套用微博推广商的一句广告语:这年头参加两会不戴个围脖,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无论是媒体专家还是代表委员,都对微博问政充满期待,盛赞微博问政“进一步拉近了两会与网民的距离”、“是民主政治信息化表达的一种创新”。曾经帮助奥巴马赢得美国大选的微博,也开始出现在了中国的政治舞台。 在拥有3.84亿网民的中国,新兴的微博又被戏称为“围脖”。对于这种突如其来的“微博问政热”,很多人一直持怀疑态度,总觉得其中充满炒作、吹捧和包装出来的虚热成分,充斥着微博推广商的夸大其词和媒体对新生事物的过度追捧。当年博客刚刚出现的时候,“博客问政”也曾有过这样的风光,也曾掀起过一场“博客问政热”,代表委员纷纷赶在两会时开通个人博客,通过博客收集意见和征集议案提案,与网民保持沟通。可这种“博客问政”的热度保持了多久呢?有几个代表委员保持了更新博客的习惯,又有几个人真正把博客当做与民众进行沟通的工具—跟不少地方政府的网站一样,多数代表委员的博客在开完两会后就进入睡眠状态了,来年再开会时用户名和密码早忘得精光。 博客才兴盛了几年,“博客问政热”迅速过时了,代表委员不上论坛了,不玩博客了,都纷纷去追捧微博时尚了——可微博跟博客有多大的区别呢?“微博问政”比“博客问政”先进多少、有多大的创新呢?微博推广商和媒体进行了许多阐释,可我觉得那些都仅仅只是形式,实质上并没有多少区别。代表委员通过微博征集民意与以前的博客并没有什么不同,都得通过发帖和留言进行沟通。比如浙江那位何水法委员在微博上就自己的提案征集意见,就跟以往的“博客问政”没有任何区别。 当年的“博客问政热”一窝蜂地来,又一窝蜂地去了。如今仅仅换了个名头的所谓“微博问政热”,也仅仅是虚热和泡沫罢了,如果缺乏一种代表与民众沟通的基础秩序和基本制度,也难免“一窝蜂来一窝蜂去”的命运,两会过后只留下一堆睡眠的微博账户。 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尤其是在沟通模式和传播科技上的发展,对推进代议民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扩展了政府听取民意的途径和渠道——借助这些新技术和新工具,代表委员能够听到更广泛和更真实的民意。但一直以为,技术毕竟只是技术,它只能起辅助性的工具作用。无论什么时候,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听取民意都不能放弃那些最传统、最原始的方法,就是深入到真实社会中进行调查和研究,深入基层获得第一手资料,通过与民众的直接接触掌握民意。技术再先进,只能作为这种调查研究的补充;博客、微博之类的网络问政再能拉近距离,也比不上实地调研与民众面对面的距离近。 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说:“微博可以产生‘核裂变’效应,形成信息的高速大范围传播,它可以让每个人都发挥过去只有媒体才能发挥的作用。” “奥巴马当选总统,微博功不可没。在中国,政治人士也完全可以借助微博的力量与民众沟通,”他说。 不过,几位浙江省政协委员微博的回复,加起来也不过千条,相较于中国巨大的网民群体,还很微不足道。 在这方面,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的尝试引起了较大反响。他的“微博云南”在2009年11月开启之后短短一个月就吸引了超过6万名“粉丝”。 “微博云南”一度被认为是获取官方信息的官方渠道,引起媒体高度关注。“开微博就是为了与网民平等、坦诚地进行交流。可是,在这么多人的关注下,很难把工作角色和个人角色分开,有时候也就不能畅所欲言,”伍皓在今年1月关闭这个微博时说。 “很多人都认为我开设这个微博是作秀,给自己增加‘往上爬’的筹码,我关闭这个微博,主要也是为了避这个嫌。”伍皓说。 喻国明就此指出,目前来看,微博在中国政治舞台的应用,还需要典型的成功案例来打开局面。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