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原文为“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出自苏轼的《文说》。
一、释义:我所能知道的原因是,(我)经常在该创作的时候就创作,在该停止的时候就停下来。
二、《文说》原文: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
释义:我的文章才思如同万斛水的泉水一样,经常不自觉的流出,在平地里滔滔的流淌。即使是一日流淌千里,也不是什么难事。然而等到它遇到山石曲折的路,随着事物的变化而赋予不同的形态,这是不能知晓的。
所能够知晓的是我经常在该创作的时候就创作,该停止的时候就停下来,仅仅就是这样而已,其他的虽然是我自己,我也不能够知道。
扩展资料
《文说》的赏析
《文说》一文通篇全文不断,却将创作灵感表达的淋漓尽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苏轼的创作灵感一来便滔滔不绝,其实一般人的都是这样,苏轼在本文中解释了顺其自然的人生哲理,人生该“有为”便需要行动,该“无为”时只需要顺其自然,有时这样方能一气呵成。
写文章的时候常常都是一个词自己连出很多个词,很多人应该都有这样的感觉,本来不够清晰的思路写起来反而清晰了。和人讨论问题有时候也有同样的感觉。何也?
可能是反复思索的过程中,大脑对某个概念进一步加工拓展了,就像凯库勒在梦中发现苯环结构式或者爱因斯坦乘坐光速旅行的思想实验一样,人对某一事物反复斟酌思考的过程中脑细胞建立更多的链接,对事物的新的模型可能就“涌现”出来了。
所以多读书、写感想、讨论有利于新的神经链接和思维模型的构造。有了新的链接和新的模型,当然就可能突然豁然开朗了。
出自《东坡志林·答谢民师书》 作者:宋,苏轼。
苏轼(1038~1102),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眉州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答谢民师书》是苏轼写的一篇书信体文论,作者用生动简洁、舒展自如的笔墨,称赞了谢民师的诗文,并借此总结了自己的创作经验。信中指出,文章要如“行云流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这篇书信是苏轼文学创作基本观点的表述。
文章写于元符三年(1100)。当时谪居琼州的苏轼遇赦北还,九月底路过广州。担任广州推官的谢民师多次携带诗文登门求教,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结下了情谊。苏轼离开广州后,两人继续书信往来,这是答谢民师的第二封信。
2013-11-23
"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当止。"
这句话强调在应该前进的时候继续前进,在不应该停下的时候不要轻易停下。它表达了坚持和进取的精神,强调根据情况灵活处理,不固守一成不变。